幸福是什么七年十一班林玲玲

时间:2019-05-12 22:3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幸福是什么七年十一班林玲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幸福是什么七年十一班林玲玲》。

第一篇:幸福是什么七年十一班林玲玲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幸福是什么七年十一班林玲玲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幸福”。“幸福”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得到它呢?

在一个盲人小男孩身上就吸取到了“幸福”,小男孩名叫刘浩,年仅10岁,刘浩在钢琴上得到了最快乐,最温馨的“幸福”。他也给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带到了“幸福”他获得过全世界钢琴比赛第三名。小刘浩非常自信。为了学琴,受到了许多挫折。并且每次都在琴行时哭着离开。小刘浩虽然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是他自信。他学会的第一首歌就弹给了母亲听因为那首歌,小刘浩就是物意弹给母亲的歌,歌名就是《母亲》。

小刘浩认为他的自信并不是骄傲。小刘浩,学会弹琴以后他既给母亲是歌听,也给老师听„„马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主持人的钢琴级数是七级,而小刘浩没有考级,现在是无级,小刘浩说要相信自己,我们一起努力,前途是光明的。这就是小浩的名言。小刘浩的妈妈把五线谱给翻译成了盲谱,而所谓的盲谱就是刘浩妈妈一针一针缝出来的。儿子还母亲变得坚强,最后林宥希把一着《你是我的眼》送给了这对母子俩。成龙这个巨星亲临现巧,但他不是以名星出场的而是以老师的身份出场。成龙老师告诉我们他从小没有读过

一本书,没上这学。成龙说现在的孩子还是太不满足。成龙说我现在穿的衣服裤子、鞋都是后补的,他说他把新的送给了别人。成龙虽然有过许多挫折,但是我们看到的永远是阳光、灿烂、帅气的成龙,成龙说人要尝试走新的路程,成龙说,我要努力,付出越多,得到的幸福越多,新七小福亲临现场唱了一首《壮志在我胸》这首歌。送给了所有小朋友。邓雅平说幸福其实很简单,我要自信,我一定有独物价值成为世界冠军。邓雅平说虽然我文化课很差,但学文化课的学生里没有一个成为世界冠军,这样我就是第一,幸福是积极的。小小彬说我喜欢温柔的老师而且要会大笑的老师。谭思奥喜欢跳舞第一次跳的舞是王忠华老师教的。他们都很喜欢跳迈克·杰克逊的舞蹈。在小山村的学校里的学生从未收到过老师给发的祝贺新年的短信,而王老师却不同。让同学们很吃惊。卓军最后把一个《机械舞》送给了同学们,旧卓军是一个中国达人秀比赛的冠军。

于丹还说了一句成长也许比成绩更重要。

以上就是这一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和内容。并且我认为幸福就是欢乐与和蔼。

第二篇:七年一班文化建设演讲稿

七年一班文化建设演讲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首先欢迎各位老师来我们的家,接下来我将带领各位老师深入的了解七年级一班。

就如各位老师看到的,我们班的教室布置与编排主要是以蓝色和绿色为主。蓝色代表希望,绿色则代表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班整体的主题就是活力创造希望!

首先,进教室左手的墙面上使我们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个主题:我们的足迹。9月之前,我们都还是懵懂稚嫩的小学生,为了同一个目标聚在了七年级一班,这样一个新的大家庭。大家可以看到:墙面上方有一棵七色树,这也是贯穿我们整个班级布置的一个被我们赋予了深刻含义的形象。为什么是七色树呢?因为七一班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那每一片叶子的颜色和形状甚至纹路都各不相同。树下是用鹅卵石铺就的一条小路,上面贴着我们班53位同学的照片,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将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下方是我们平时学习和生活的一些掠影,记录着我们的足迹,也让我们见证彼此的成长,彼此的变化,彼此的成功。

接着是我们的班级目标:创最优班级,做最好自己!然后是纪律、学习、出操,各方面争取要达到的目标。紧挨着它的是“我手写我心”,一个能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平台,这里展示了同学们的绘画作品还有同学们别具一格的手抄报,这些作品可能不甚完美,或是还有很多不足,但,它凝结着同学们的一腔热情和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课余时间,同学们不但能够欣赏自己的作品,还可以阅读手抄报的内容,相互学习,相互进步,从中得到许多益处。

再往后就是“我最闪亮”的评比榜。我们每周会从学习、纪律、卫生等各个方面对每一个同学进行量化考核,很好的调动起了同学们积极向上,比学赶帮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相信,七年级一班的每一个人都是金子,都能发光能够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

教室后墙是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黑板报,定期更换,能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一些课外知识。黑板上方是三个显眼的红色大字:“真·善·美”。他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积极的指引作用。“真”我们在这里将它理解为:求真,认真的意思,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做到求真务实,认真对待。“善”字是善良的意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存善心,行善事。使每一个同学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美”在这里是美好,完美的意思。它时刻让我们谨记:应该有一颗美好纯净的心灵。这三个大字教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明辨是非,积极向上!

黑板左边是“followme”,是一块英语专栏,它主要是同学们写的一些好的英语句子和文章供大家来赏读,当然也会有一些重要的英语语法和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是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进步。黑板右边是我们设置的报刊角,内容多是一些同学们的佳作,下方是一些学习方法和时政要闻的报刊,在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拓展和加宽了同学们的视野。

教室右手这面墙是两幅图文并茂的标语:“只有付出别人不愿付出的努力,才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收获”,和“今日我比他人快一步,明年更比他人高一头。”提高了我们的自信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窗台上生机勃发的花是热心的同学带来的,它们被我们细心的同学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为我们的教室平添了几分绿意。

教室前方的黑板左边是我们的“荣誉榜”。“梅花香自苦寒来”,说明我们的每一份荣誉都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争取而得来,而那一张张耀眼的奖状也凝结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汗水和集体责任心。黑板右边是班务栏,里面是我们班的班规和班委组成以及一些学校的重要通知,以便同学们能更好的了解学校的近期工作。

黑板上方是“装着集体,想着学习”八个大字和班徽。八个字直白通俗,催人奋进,与我们的班训:“用勤奋书写成长,用辉煌记录青春。”和“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 的班风相得益彰。班徽的整体形象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飞鸟,刚劲有力,蓬勃向上,正像我们崭新的7年1班,正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蒸蒸

日上,而整个班徽的形象也与我们班的班名“翼翔班”相互呼应——“翼”有飞翔的意思更有希望、憧憬的含义,这一点也正是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活力和希望。

这就是我们的教室,一个美观,整洁的“家”。在这个教室里已经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栋梁之才。如今,我们也将在这个教室里扬帆起航,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接下来请各位老师观看大屏幕。

第三篇:七年一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是七一班班主任,根据学校提出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抓好班级管理工作,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为目的,以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以树立良好班风和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为主要任务,努力完成学校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是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班级基本情况:

七一班本学期全班有男生8人,女生11人,共19人。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本学期工作重点:

1.大力指导学生干部工作,依靠干部及班集体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强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用“激励教育”、“成功教育”等科学手段,引导、转化后进生。

2.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法制、理想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广泛开展爱校、爱班等活动;学习“校规”、“校纪”,切实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

3.严格实施德育,制定《值日生安排》、《班干部值日安排》等班规并严格实行。利用班会课或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三、采取的具体措施:

1.抓好升旗、早操、值日、卫生、墙报、行为规范等。

2.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关心学生。多与学生和家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情况,争取使后进生在学习和纪律方面都有进步。

3.对学生认真负责,经常深入班级,严格课上、课间的纪律要求,仔细检查班级和寝室的卫生,勤看、勤管,重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于个别学习不积极或学习不专心的学生,及时找学生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4.对于个别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与家长及时联系,要注重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坦诚相待,才能使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只有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家长达成共识,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受益非浅。因此,在班级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是班主任经常的一项工作,也是差生转化的中心,班主任讲清一般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它的作用和意义,并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认真上课,课后及时复习,反复复习,适当练习。要反复布置,了解后再采取措施纠正,直到这个学习习性养成,还需要针对每科的具体情况对具体科目的学习方法全方位的指导.织兴趣小组,作为学习扶贫小组,让学生教学生,提高其集体自力更生的能力,同时也让小组的同学在提高自身的同时让自已的能力也上一个新台阶。

6.及时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材施教,在重点难点上下工夫,以促进全班成绩的平稳、扎实地上升

7.家教结合:经常保持与否学生家长联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不厌其烦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抓两头、促中间,使全班形成一盘棋,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8.培养班级干部: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尤其是班级的示范员,更要要求他们及时协助班干部作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9.抓好团队工作: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班主任工作,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本学期将积极配合学校,结合实际搞好各项活动。

10.重视文体工作:教育学生上好所有学校开设的课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重视各项比赛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七年一班

王奇

第四篇:高一历史工作总结林玲玲

高一历史上学期工作总结

林玲玲

今年8月份,我县成立了第二高中,很荣幸在暑期招聘教师的考试中获得胜利,来到我校从事1303班至1307班5个班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和1307班艺体班的班主任工作。由于本人在初中阶段一直从事英语和政治教学,虽然是历史专业毕业,但是在历史教学上还是一名新手,经验不足。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特别是“三六三”教学模式,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领导和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考试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概念抽象深奥难懂且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

了大量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案例,让学生对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当讲课之前,我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也特别用功,所以这堂课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很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研活动,在本学期主动和同事学习,各尽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本人坚持听课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积极参加学校为新教师组织的培训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名师公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在向本教研组及其它学科和班主任的请教中钻研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平时还注意在网上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课件,听网络课程,努力充实课堂。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之前先就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向组内老师请教或上网查资料解决,就知识,方法,技巧,思维等给学生予以指导。

三、班主任工作情况:

我担任的1307班是一个特长班,但是在我校,这个班级的学生文化素质是最差的,日常行为习惯也是最差的,有很多学生初中没有毕业就来到了我们班级,既无文化基础有无艺术基础。行为习惯更是查到了极品。是一个很难管理的班级。刚刚接手这一班级时,我以为用严格的校规校纪就能约束他们,结果我错了。这些孩子具有很强的叛逆性,根本不听你的管教,毫无集体荣誉感,像一盘散沙。后来我改变了方法,用耐心和爱心来教育和滋润他们,现在这个班级的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学生有了集体荣誉感,课堂纪律也有了变化,班级内部温馨和谐。但是这个班级学生基础太差,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人生规划也不清楚,大多数就是在这里老老实实混日子,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最后,本学期还有一项最大的挑战--期末考试。为此,本人和全体学生进行了共同努力,加强复习引考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全力冲刺,希望能取得好成绩。

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

第五篇:十七年散文

第五章 十七年散文创作

第一节 概述

导入新课: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意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有两个基本特点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2:真实。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叙事实,写实物、实情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都是如此。

一、散文在新文学史上的浮沉

(1)五四时期的政论性散文和艺术散文(美文)

政论性散文《新青年》“随感录”栏目上的文章为代表,主要作者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艺术散文也称美文,主要代表是鲁迅、冰心、周作人、俞平伯等。

(2)

二、三十年代的性灵散文(散文小品)

性灵散文的主要特征是闲适、超脱、可见出真性情,政治倾向淡化,主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等。

(3)三十年代的杂文

白话杂文的创始人是鲁迅。杂文是一种战斗性的文体,被称为投枪和匕首。代表作家除了鲁迅外,还有“鲁迅风”杂文流派:巴人、柯灵等。“野草派”:夏衍、聂绀弩等。

(4)四十年代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起于通讯报道,四十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主要源头是战地通讯,以及斯诺对延安的报道《西行漫记》。四十年代报告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丁玲、何其芳、沙汀、吴伯箫、周立波、周而复、刘白羽等。

(5)五十年代的特写和报告文学

关于新中国的建设的特写和报告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柳青、李若冰、秦兆阳等人大量讴歌西部建设场景的散文作品。

关于朝鲜战争的报告文学:巴金、刘白羽、杨朔、黄钢、魏巍等都先后到过朝鲜战场体验生活。魏巍两次到达朝鲜战场,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汉江南

岸的日日夜夜》、《战士和祖国》、《挤垮它》,辑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出版,并三次再版。

(6)五十—六十年代之交艺术散文的复兴;

(7)

六、七十年代的大批判文章

(8)八十年代散文的被淹没;

(9)九十年代的散文热

二、散文概念与散文创作的两种体式

1.概念:散文历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复杂,在过去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现代散文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狭义指“抒情性散文”,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于是散文有了两种发展线索——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

2.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

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个性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

(1)叙事性散文: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一是朝鲜战争。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繁荣。

A.杂文。建国前,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许和批判杂文写作。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度的复兴。

B.回忆录、史传文学。这类创作是统治者的历史性叙述。如《红旗飘飘》(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

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艺术价值。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

A.百花文学时期。56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56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相对宽松的精神环境促成了散文小品的复兴。新老散文作家及其作品主要有:老舍的《养

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记》和《庐山面目》、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杨朔的《香山红叶》、魏巍的《我的老师》、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等。

B.60年代初,六十年代初大调整中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再反思,多样化局面的初露端倪,促成了艺术散文的再度复兴。表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概念,形成了许多散文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由早期简单抒情转向注意提升作品艺术水准;作品数量多。

1961年1月起在《人民日报》第八版开“笔谈散文”专栏,发表了老舍的《散文重要》、李健吾的《竹简精神》,《文艺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力推散文,其中有肖云儒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理论。散文作家的专业化,出现一批职业散文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孙犁、袁鹰、碧野、柯蓝、郭风、何为等。老作家中巴金、冰心、吴伯箫、曹靖华,以及学者邓拓、吴晗、剪伯赞等都有散文方面的成就。三、十七年散文的主要成就

(一)散文的第一个时期——百花文学时期

1.兴盛的原因

(1)人民政权的建立,抗美援朝的胜利,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英雄人物的出现。

(2)阶级斗争思维定势的摇动(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实施。

2.散文的特征及代表作

(1)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报告文学成为第一声春雷。

作家专集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集体合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1、2、3辑)《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和祖国变化。

柳青《王家斌》、秦兆阳《老羊工》、《散文特写选》、《散文小品选》、《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集》等。

(3)讴歌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英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中的黄继光,《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中的邱少

云,《罗盛教》中的罗盛教,《第二次考试》中的女青年。

(4)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除通讯、报告文学、特写外,游记、小品、传记、杂文也发挥作用。

杨朔《香山红叶》、碧野《天山景物记》、叶圣陶《游了三个湖》、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秦牧《社稷坛抒情》

(二)散文的第二个时期。

1.繁荣原因

(1)几次文艺座谈会的调整为作家提供较为自由的空间。

(2)《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对散文创作有意识扶持。

2.散文的特征和名作

(1)特征:1957年、1958年是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热潮;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游记、抒情散文、杂文的创作热;60年代中期是报告文学的勃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2)名家名作:“散文三大家”作品;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洞》、冰心《樱花赞》、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方纪《挥手之间》、吴伯萧《记一辆纺车》;游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剪伯赞《内蒙访古》、宗璞《西湖漫笔》;报告文学: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徐迟《祁连山下》、黄宗英《小丫扛大旗》。四、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整个十七年的散文创作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郭沫若的《访沈园》,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吴祖光的《雾里峨眉》。

(二)“非我化”:也就是说: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

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于是散文家的自我被流放了,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个人感受在散文中的缺失。于是我们看到不同的作家面对相同对象时,观照的视角与结论如出一辙,个性的差异完全泯灭了。比如同写桂林山水,华嘉的《桂林山水》和秦似的《碧水青峰九十里》,发出的感慨并无两样,那就是只有在新中国桂林山水才真正“甲天下”了。这一阶段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即将与“革命”无关的儿女情长、个人往事、人生思考排斥在外,尤其是整个十七年竟找不到一篇纯爱情题材的作品。“我”的丧失导致了散文的“非真”。虽有许多散文涌现,却从文章的结构到语言句式,都几乎千人一面,成为新的八股。

(三)模式化:这就是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即“模式化”。从某种意义上看,十七年的散文作者也可以说只有寥寥几人:几位名家的作品成功后立即成为模式,供大量作者翻版复制。这个模式,不仅存在在作品构思上,还表现在句式表达上。

第二节 十七年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写作模式

导入新课:十七年文学时期散文领域形成了由杨朔、刘白羽、秦牧代表的三种散文创作模式,它们一方面推动了散文这一体裁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散文的发展。了解杨朔、刘白羽、秦牧三位散文大家的创作,有助于增加我们对17年散文发展状况的感性认识。

一、杨朔与杨朔体

1.生平与创作:(1913—1968),山东蓬莱人,1939年在华北根据地做随军记者,发表了反映抗日的《潼关之夜》。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54年后,专注于散文创作和文化外交。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和《洗兵马》(上部);散文集57年《亚洲日出》,60年《海市》,61年《东风第一枝》64年《生命泉》;从《香山红叶》开始他由通讯特写走向抒情散文。《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皆为他这种“诗意散文”的代表作。

作品从内容上分为四类:(1)抗美援朝,《英雄时代》,《万古长青》。(2)祖国新貌,《海市》《茶花赋》。(3)写普通劳动者《雪浪花》,《荔枝蜜》(4)其他题材《印度情思》《樱花雨》等展示异域风光,盛赞中外人民的深情厚谊。

2.散文特点。(诗体散文)

(1)诗的意境与味道,也被称为“诗化散文”。具体表现在:

A.挖掘生活的诗意,作家认为“我们时代的生活本身是美的,所以作品就是该给人美的享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不满于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注意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诗意。茶花赋-祖国;海市、海市蜃楼-社会主义新渔村;香山红叶-乐观主义精神。

B.诗的意境。杨朔的散文喜欢托物言志,象征求譬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不重写实,重意境营造。

C.诗一般清丽的语言,使散文语言象诗的语言一样富有张力、表现力强,有神韵。

例如: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京城漫步》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象

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茶花赋》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蓬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画山秀水》

杨朔:“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以诗为文”,是杨朔的艺术追求。他是这样主张着,也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实践着。从构思到意境,甚至选材布局,语言运用,处处追求着抒情诗的美学趣味。杨朔的主张作为一家之言,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价值;而且他的散文中的确不乏充满诗意的片段。

(2)独特的杨朔结构,障碍法使用。三段式结构,以小见大。

A.重视散文的结构艺术,刻意于“结构的严密”,以小见大。

B.障碍法,强调文似看山不喜平,多回环曲折之妙,曲折通幽,峰回路转。《荔枝蜜》

C.三段论。“开头设悬念(景)-中间写转机(人)-卒章显其志”。

(3)语言的锤炼。散文语言细腻,用词精练准确。

3.评价:其散文较好的使艺术与政治内容统一起来,受到当时文艺界的推崇,仿效者很多。但也有缺点。(1)模式类型化,机械化,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风格少变化。(2)有时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如《樱花》。

4.赏析:《雪浪花》(《荔枝蜜》以前学习过)

(1)老泰山形象分析

形象:侧面烘托(虚写)——勤劳热心;

正面描写(实写)——显出他饱经风霜、朴实豪爽; 今昔对比的描述(虚实相间)——歌颂新生活的美好。

外貌:高大结实,一把花白的胡子,眉目神气,显得清朗、深沉;外表看起来只有60岁,事实已70岁。开朗、热情,乐于助人;见识广,人生经验丰富;多才多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坚毅不屈;不爱慕名利,甘于平凡。

开朗、热情,乐于助人:爱大笑;主动回答小姑娘们的疑问;说话的声音也是“快乐”的;生产队里一有难题,都找他指点,是大家的泰山。

见识广,人生经验丰富:从他那“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的议论,可知他人生经历丰富,深谙人情世故;渔民们也说他从小“走南闯北”,经历、见识都多,是大家遇到问题时的靠山。

多才多艺:他会捕鱼,能织渔网,磨鱼钓,磨剪刀,照顾瓜果树木等。

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不出海的时候一样找事情做,他认为“人家都不歇,为什么我就应该多歇着?”“我一不瘫,二不瞎,叫我坐着吃闲饭,等于骂我”,“反正能做多少活就做多少活,总得尽我的一份力气”;他走在路上时,还在路旁掐了支野菊花插在车上,是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坚毅不屈:北戴河与洋人的一段故事显示他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但是仍然保存一股傲气,一样乐观进取。

不爱慕名利,甘于平凡:作者问他的名字时,他回答“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

作者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那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寓意:通过记写一个勤劳热心的老渔民的今昔对比,表现他内心世界的美好,歌颂了像他一样的“千万朵浪花”即千万个普通劳动者以及新生活的美好。

(2)主题思想

《雪浪花》通过“我”叙述“老泰山”的故事,抒写了一个理想化、英雄化的人物,散文的主题思想带有60年代的鲜明色彩。作品在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火红的晚霞的背景上,勾画出老泰山人老心红、勤勤恳恳地为大伙服务,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美好形象,从中寄托着作者对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缕缕情思和深情礼赞。

(3)艺术特色

A.浓郁的诗情画意。少女戏水的情景。

B.工于“诗艺”,言意洒脱。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剪裁炼字。C.善于“升华”,卒章显志。从“一朵浪花”到“无数浪花”。

二、刘白羽和他的激情模式

1.生平和创作:(1916—),北京人,三十年代开始发表小说和散文,1938年赴延安,在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后到新华日报工作。55年从

事文化领导工作,90年代任《人民文学》主编。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早晨六点钟》、《火光在前》,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对和平宣誓》、《早晨的太阳》、《晨光集》、《踏着晨光前进的人们》、《红玛瑙集》等。名篇有:《长江三日》、《日出》、《灯火》、《樱花漫记》等。

以58年为界,前期从事叙事散文创作,写朝鲜战争和经济建设的通讯,配合形式。58年,《日出》发表后转向抒情散文。代表作品有《红玛瑙集》和《平明小札》。

2.创作特征:

刘白羽的主要生活资源是四十年代的战争生涯,这种资源也成为他评价生活的标准。在写作中常常将战争记忆与现实生活场景加以对照和融合。作品注重激情式的宣泄。

(1)充满了浓重的时代的战斗气息和恢弘的历史视角。杨朔散文以精巧细腻著称,而刘白羽则以恢弘大气为长。前者从生活琐事中截取,而后者则从宏大的历史特别是革命斗争史获取散文创作的情思。这就不能不使他的散文和时代结合紧密。《红玛瑙集》重在写作者重访延安时的心情、观感。《长江三日》写惊涛骇浪比喻当时国际环境险恶。

(2)昂扬壮美的理想,奔腾激越的情思。这种审美风格是由其内容决定的。刘白羽的散文多写大事件,表现出壮美、激越、雷霆之势。

(3)散文叙述重视说理,以情写理,情理互现。《长江三日》写在三峡中行驶,第一天诗人就从中领悟到这样的革命道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暗走向黎明。”《秋窗偶记》“从向日葵的向阳而开,看到了青年人应有追求真理的凌云壮志。

(4)结构上,擅长将现实和历史的镜头剪接交织起来。借景抒怀,给人鼓舞。

(5)语言绚烂峭拔,富于鼓动性。充满战斗激情少柔情而富于力的美。多用雷霆万钧、惊涛骇浪、豪迈等语言。

(6)缺点:抒情缺少节制,豪情有余,蕴藉不足。

三、秦牧和他的理性模式

1.生平和创作:(1919-1992)生于香港,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32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和大后方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在香港以职业写作为主,建

国后在广东工作,曾任广东作协副主席。代表作品:散文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随笔《艺海拾贝》等。

1956年发表《社稷坛抒情》是他散文的奠基之作,标志他由杂文转向散文创作的开始。

新时期,散文集《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晴窗晨笔》《语林采英》《秋林红果》、长篇历史小说《愤怒的海》。散文自选集《长河浪花集》代表散文的主要成就。

第一个倡导“大散文”概念,提出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的主张,走一条“以知识为文”的道路,创造了一种“海阔天空论”的散文体。

2.创作特色

(1)立意深刻,格调高昂,言近旨远,闪耀着深邃的思想性。

秦牧认为“生活是珍珠,只有用思想串在一起时,才能变成璀璨夺目的珠串”。其作品无论是讴歌光明,还是鞭挞黑暗,都贯串着开启心智,净化心灵,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红线。他的散文始终讴歌这样的主题——赞美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鞭笞丑类,清扫旧社会留下的污秽。如《古战场春晓》写广州三元里抗英,《在遥远的海岸上》华侨、向日葵 《沙面晨眺》“租界区”帝国主义的罪恶。《赞渔猎能手》等。

(2)题材广阔,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具有浓厚的知识性。这也是秦牧有别于其他散文作家的最为突出的特色。

他的散文被称为是“小百科全书”、“学者散文”。秦牧认为“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散文中,无论是种子、泥土、食盐、贝壳都有知识的光彩。如《土地》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的故事;古代皇帝给公侯封土的仪式;19世纪的“圈地运动”等。《社稷坛抒情》“五色土”想到五行观念的形成演变;古代思想家在星空下探索大自然,如屈原《天问》等。

(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l类别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

产生变异,迷信这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3)表达方式多姿多彩,富有情趣。语言生动流畅。追求情与物的融合。A.用字造句比较讲究。他追求情与物融合,意与境交织;一段民歌或古诗,几句谚语或比喻,形成一种幽默风趣。

B.联想是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潮汐和船》从潮汐到海滩,从轻舟到古今航船发展——独木舟到原子破冰船。

(4)缺点是大都散笔书写,少锤炼;缺乏抒情性;用“知识”代替“自我”,缺乏深层的个性;有些材料用过又用,失去新意。

3.赏析:《花城》

《花城》是秦牧同志的著名散文,它写于一九六一年二月,收入同年六月出版的、以《花城》命名的作者十年散文集。现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的《长河浪花集》。

(1)主题思想

“花城”是广州市因一年一度举行年宵花市而获得的美称。《花城》这篇散文,从题目来看,使人想到的一定是描绘广州年宵花市的盛况或者人们欢乐的情景。是的,本文所描绘的正是1961年春节广州“花街十里一城春”的盛况。

“银夜花街十里长,满城男女翼衣香。人潮灯下浑如醉,争看春裱初上妆。”秦牧同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花市的热闹景象。但是,在这里,《花城》作者没有停留在这热闹景象的描绘上,而是扣住年宵花市来写。因为年宵花市是广州独特的传统风习,它往往使广州“一日之间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因此,写花城,就必得写其特征花市,而写花市,其实就是在写花城。从这一点来说,本文的立意,就是中心突出的。

纵观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从不同侧面写,但都围绕同一个中

心。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叙述作者所见到的关于花市的种种准备工作,表现了今年年宵花市的不同平常。第二部分(第二到第四个小节)写作者徜徉花市之中所想到的关于年节风习的问题。说明了包括花市在内的各地人民的各种风习,都包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尤其在新的时代,它们都被赋予了崭新的内容。第三部分(第五至第七个小节)描写作者在花市的所见所闻,向读者介绍了花市的盛况。第四部分(第八至第十三小节)抒发作者花市盘桓的感概。这里的所感,比第二部分的所想,内容更为深刻,议论更为精辟,阐发了花市的意义——它表现民族的情感,人民的向往和欢乐,表现人类的巨大力量,劳动的丰功伟绩,也表现了群众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第五部分(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表明写作动机。

如果说这五个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犹如莹光熠熠的颗颗珠现,那么,年宵花市这个中心,确实象一根互彩的丝线,将这众多方面串成了一副珍贵的项链。本文这种形散神联的手法,又使我想起了印度影片《流浪者》中拍摄的关于丽达弹奏钢琴歌唱的那一组镜头。那组镜头拍摄的角度变换达二十多种,并且各不相同,但所有镜头都是围绕丽达一个人拍的,全是丽达的特写镜头,充分表现了丽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魅人的外形美。本文就是用了类似的手法,从各方面畅谈了自己对于传统的民族风习、民族情感的激动和感受,具体描绘了广州年宵花市的种种美好情景,使人们对它有一个完满的印象,并油然生起倾慕向往之情,从而赞颂了美的时代、关的风俗、美的生活、美的感情。

主题思想:《花城》不仅写出了广州的年宵花市盛况,还从各方面畅谈了自己对于传统的民族风习、民族情感的激动和感受,歌颂了新的时代,歌颂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祝福亿万人民的幸福与欢乐。

(2)艺术特色

为了能很好地表现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在具体写法上,本文还匠心独运,采取了一些高超手法。

A.平常的题材,独特的见解

这一篇散文,写广州年宵花市,可说是平常的题材,但表现的古老节日充满青春光辉以及赞美艰苦劳动和由艰苦劳动得来的幸福这一见解是颇为独特的。平常的题材令人感到亲切自然,而独特的见解使人感到新颖、深刻,这正是秦牧散文思想魅力所在。

以平常的题材来表现独特的思想是秦牧同志散文的一个特色。有人指出:“他较善于在同一件事物、同一个题材当中,在认识到它的一般性之外,还能捉摸到它的特殊性—同一类事物中各不相同的特点,这样便能谏写出的作品,显出异彩”。以广州花市为题材的散文,六十年代,秦牧同志曾写过《花市徜徉录》、《花城》。粉碎‘四人帮,以后,又写了《花街十里一城春》(刊于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人民文学》),描绘了粉碎‘四人帮’,以后,复苏了的广州花市新姿,揭示了“花市”的社会意义,清除了‘四人帮’泼在“花市”上的污水,还花城的本来面貌。仔细地读一下这三篇同一题材的散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各篇的主题,看到它们各自异彩。

B.巧妙的构思,深远的联想

散文在选材上比较自由。秦牧同志充分地运用了“散”这一特点,进行巧妙构思,联翩浮想,又做到突出主题,发人深省。读秦牧同志的散文,常常有奇峰突起、别有洞天的感觉。《花市》全文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广州花市的不平常,可谓开门见山。但是,文章紧扣人民公社化后“花木供应空前多了,买花的人也空前多了”的时代特点,仅以花市前的“花船”、人们的赞叹、文化公园的布置,轻轻几笔,来写今年花市的不平常,接着便宕开去,以较多的篇幅叙述农历过年的各种的风俗习惯,描绘各地过年的热闹气氛,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但当读者津津有味于它介绍的风土人情,兴致勃勃地观赏这一幅幅风俗画时,他又以“这难道只是欢乐欢乐、玩儿玩儿而已么?难道我们从这隆重的节日的情调中,不还可以领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千百年来人们热烈向往美好未来的心境么?”两句设问句进行议论,让读者的感情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再以新旧社会的节日作对比,通过剖析春联、放爆竹这两个大家熟悉的风习变化阐明了“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里是充满着青春的光辉”的道理,娓娓动听,使人心折。第三部分又回到花市盛况的描绘。从“花海”写到“花流”再写吊钟花。有全景、有特写,写得热热闹闹,字里行间饱和着作者炽烈的感情。这样,把第二部分阐述的“古老的节日在时代里又充满青春的光辉的道理具体化了。同时又为第四部分盘桓花市的感受抒发作了铺垫。第四部分“撩起人们一种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景”“体味到,亿万人的欢乐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欢乐”“想到人类改造自然威力的巨大”“想到各地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凉叹群众审美的眼力”等几点感受的抒发,都是以描绘“花市”的

局部场面为依据的。因而,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从结构上来看,这些局部场面的描绘,又补充了第二部分花市的盛况。最后一段为第五部分。“我赞美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也赞美由此而获得的幸福生活。”是感情的又一次升华,点明题意,并又一次点明写作的缘由,照应开头。整个文章,形散神不散,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秦牧同志散文中的联想不仅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使文章引人入胜,而且也是结构的重要手段。<花城)第三部分描绘了“一片花海”和一道“花流”以后,有一段奇特的联想:“鱼摊上的金鱼,使人想起了水中的鲜花,海产摊上的贝壳和珊瑚,使人想起了海中的鲜花;至于古玩架上那些宝蓝、均红、天青、粉彩之类的瓷器和历代书画,又使人想起古代人们的巧手塑造出来的另一种永不凋谢的花朵了。”正是这些奇特而耐人寻味的联想丰富了花市的内容,渲染了花市的盛‘况。靡二部分由广州‘花市,而引起的关于农历过年等习俗的叙述、议论和第四部分以“花市”中的各种情景为对象进行的奔放抒情,更是脍炙人口,从眼前联想到过去,从平凡的事物想到深刻的革命道理,纵横数大洲,上下几千年。正是这些联想,才深刻地表现了“古老节日在新时代里充满青春的光辉”这个主题,使人读后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C.丰富的词汇、精当的比喻

秦收同志曾经强调一个作家“在脑子里建立一个丰富的仓库,而且对这个仓库里面的珍藏不能够搁置不理,要培养对于词汇性能的高度敏感,要能够精确地掌握它们的涵义。“秦牧同志确实是身体力行的,他建立了词汇的丰富仓库,对于词汇的性能高度敏感。他总是能够选择恰当的词准确地表达当时的细微感情,描摹事物的不同神态。比如<花城)中“往年的花市已经够盛大了,今年这个花海又涌起了新的高潮”这个今}”字就很贴切、形象,决非“出现”可以代替。“花市盘桓,撩起人们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中的“撩”字,也决非“引”“勾引”等字可换。同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来描写‘花,的神态。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写法也不同。“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那千千万万朵鲜花,仿佛正在浅笑低语”这里的挤,“笑”“语”用得别具匠心,既准确地描绘了“花”的神态,又表达了看花人的感情。

丰富的词汇还表现在秦牧同志善于巧妙地驾驭各种语词,准确、形象地描绘各种事物,表达各种感情。课文中“旖旎”“温馨”“婉紫嫣红”“丰胰”“艳丽”

“品评”“徜徉”这些古语词,用得都很确切、自然,要是不用这些词就不能恰切地描摹当时的情态。再比如引用了“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旧毡帽”的北方俗谚,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过新年的热烈场面,使人趣味盎然。而‘国色天香,‘凌波仙子,等名称的运用和鲁迅诗的引述,也都收到了言简意赅,经济笔墨的效果。

秦牧散文语言的又一特色是善用比喻。秦牧同志称比喻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同时指出“譬喻,和所有一切艺术创作一样,也贵于有创造性。”(《艺海拾贝。譬喻之花》)秦牧同志散文中的比喻不仅用得多,而且用得好,它总是那么新奇、独特。(花城)中把花市比作“花海”又将拿着花的人流比作‘花流,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特别是用“被一根鹅羽撩拨着似的”来比喻创作的冲动,写文章的迫切感,美妙而独特,真实地把自己的感受具体地传给了人们。

《花城》是一篇情文并茂、诗意盎然的优秀散文。认真地阅读,将加深我们对于散文特点的理解和秦牧同志散文艺术的认识,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孙犁的性灵模式

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早年以小说《荷花淀》著称,并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50年代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散文集有:《秀露集》、《晚华集》等。

孙犁的散文清新质朴、简洁明净、形象如行云流水、文中见真性真情。晚年作品多沧桑之感,却能平淡出之,意蕴幽深。例:《黄鹂》。

五、十七年杂文的命运

作为投枪和匕首的杂文,在建国以后很少受到重视。因为那时侯,人们认为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没有阴暗面、没有悲剧的。在十七年中杂文像艺术散文一样也有过两度的兴衰。

1、在百花时期杂文出现过一次高潮

1956年,由于政治气候的相对变暖,杂文开始复苏。茅盾、夏衍、巴金、叶圣陶、巴人、吴祖光、邓拓、舒芜、邵燕祥等一批新老作家都投入了杂文写作。

2、调整时期杂文写作构成了当时文坛的一个热点

在1961—1962年的调整时期,杂文又一次兴盛起来,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是:邓拓、吴晗、廖沫沙(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邓拓的《燕山夜话》。这些作品以借古讽今的方式揭露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阴暗面。这三位本为史学家的杂文作

家,因此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下载幸福是什么七年十一班林玲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幸福是什么七年十一班林玲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0-11学年度七年一班德育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度七年一班德育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我校《三年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把“......

    七年一班第一次家长会主持词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七年一班第一次家长会 主 持 词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 大家好!七年一班家长会历时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筹备,终于在今天召开了!我作为七年一班的班主任,对在......

    七年一班班主任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班主任工作总结 班主任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班主任的话对学生是最具号召力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最崇拜的、最信赖的。我在担任七(一)班语文课的......

    十七年的诗歌(范文大全)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 十七年诗歌概述 一、诗人情况 1、创作队伍 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 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

    十七年文学概述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十七年文学思潮概述 一、十七年文艺思潮 1.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 1949 年7 月2日到19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一、诗歌创作潮流的一般性叙述 1、 50 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颂歌 A、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不论是在国统区获得解放的诗人,还是从解放区进人到......

    十七年散文(推荐5篇)

    三、十七年散文概述 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 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

    07市场营销一班王玲玲策划方案

    内蒙古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营销策划案课题:关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粮店的营销策划姓名:王玲玲学号:专业:市场营销班级:方案双管齐下——传统与网络营销并行SSC071134207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