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保障局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材料(写写帮推荐)
劳动保障局就业再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是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人数较多,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中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就
业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和再就业统计体系,推进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确保了全县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2003至2005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71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一、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就业再就业好范文出品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县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采取招商引资、发展项目带动一批,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吸纳一批,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安置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社区就业岗位帮扶援助一批,扩大劳务输出异地就业一批的办法千方百计多途径安置就业68200人。
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消化劳动力。阳新是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为此我们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鼓励农民以农为主,自主创业。通过几年来的发展,我县已经成为苎麻生产加工基地,建材生产基地,面向黄石、九江、武汉等周边城市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2005年全县新建吴茱萸和优质苎麻种苗基地各200亩,新发展吴茱萸1.6万亩,优质苎麻3000亩,意杨8万亩,湖蒿8000亩;发展网箱养鱼4000口,鱼珠混养1.6万亩,鱼蟹混养13万亩;发展畜牧养殖小区13个,养殖大户180户,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9。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上全面落实“两免三补”和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政策,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吸引了3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就业。
二是发展规模工业吸纳劳动力。近三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本县的资源优势和政治优势,先后争取到了长江干堤建设、富河下游改造等国家级重点项目5个,带动就业4000人,仅2004年华新6号窑投产就一次性招工570人。先后建成投产了鸿骏铝厂、远东苎麻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过千万,利税过百万的规模工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己达54家,生产启动面达100。远东二期、晨天化工二期等7个重点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共完成投资2.3亿元;华新二期、长阳蒙特锰业、远东新区扩建等总投资9.4亿元的15个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据统计,三年间,规模工业为全县新增就业岗位6200个。
三是发展第三产业分流劳动力。我县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立足当地资源,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主创业。据工商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县从事饮食、商贸、加工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己达24600人,比2002年末净增7000人。
四是扩大劳务输出转移劳动力。我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扩大劳务输出。每年春运期间,到大车站、汽车站和劳动力市场设立“民工有序流动服务站”免费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方便广大民工顺利出行。并在民工相对集中的广东中山、浙江温州等地设立劳务管理站,实行跟踪管理和维权服务。经过多年来的市场历练,我县的劳务输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发达城市输出为主,西部大中城市输出为辅,辐射韩国、新加坡等国为一体的总体格局,并呈现出由“盲目自发型”向“政府组织定向输出型”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打工族”向“创业族”转变的发展态势,使打工收入成为我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全县有16.9万人在异地就业,年挣回资金10亿元。打工经济己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好范文出品]
五是鼓励能人创业安置劳动力。一方面引进外地能人,兴办规模企业。我县通过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一大批企业落户阳新。全县共引进外地老板百余个,千万以上规模企业12个,为阳新安置劳动力5000人。另一方面动员本地能人,回乡创办企业。外出打工者中不乏一批市场意识比较超前,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自有资本比较雄厚的佼佼者。我县先后出台种种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归故里,就地创业,反哺家乡,安置乡亲。全县先后有2000名打工者回乡创办经济实体1680多个,安置6000名劳动力就地就业。
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
中发[2002]12号文件下发后,我县及时召开了进一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会议,成立了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工作的通知》、《阳新县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实施意见》、《关于搭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是免费发放优惠证。我县按照中发[2002]12号文件精神,组织专班对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国
第二篇:库尔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7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
库尔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7年就业再就业
工 作 总 结
2007年,库尔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自治州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各项保障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各项目标任务稳步推进。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
截止到2007年12月库尔勒市实现就业、再就业9057人,完成自治州计划的105.68%。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877人,下岗失业人员2818人,大中专毕业生605人,技校毕业生364人,复转军人471人,城镇其他失业人员39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9%,实现了控制在3.9%以内的预期目标。培训各类人员11997人。其中:就业再就业培训4853人、在岗职工培训3531人、创业培训102人,创业成功率100%,完成计划的106.08%;农村劳动力培训3511人,完成计划的78%(按照自治州2007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已完成100.3%)。共取得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5170人,完成计划的106.02%。
二、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情况
2007年库尔勒市共筹集就业资金1055.6万元,其中:自治州拨付资金1024.6万元,市财政筹集安排资金31万元。2007年截止目前,库尔勒市就业再就业经费支出总计达837.2万元,其中:支出市社保大厅建设费500万元,占总支出的59.7%;支出再就业培训补助83.7万元,占总支出的10%;职业介绍补贴支出11.8万元,占总支出的1.4%;社会保险补贴支出的128.6万元,占总支出的15.36%;岗位补贴支出43.5万元,占总支出的5.2%;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支出3.1万元,占总支出的0.4%;小额担保贷款贴息1万元,占总支出的0.12%;宣传经费、劳动保障站站员工资、工作经费等其他支出65.5万元,占总支出的7.82%。
三、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情况
(一)开发就业岗位情况。
截止到2007年12月开发各类就业岗位7374个,完成了自治州下达计划的113.45%,开发的公益性岗位135个,完成了计划指标的135%。
(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止到2007年12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605人,完成计划的100.83%,技校毕业生就业364人,完成计划的68.04%。
四、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情况
(一)积极兑现就业扶持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为了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企业吸纳就业,市委、市人民政府积极协调劳动、财政、工商、税务、银行和卫生等职能部门,通过全面落实扶持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截止到2007年9月,市税务部门为337人减免税费273.47万元,其中:营业税134.02万元,城市建设维护税16.5万元,个人(企业)所得税共计114.88万元,教育费附加8.07万元。市工商部门为1905名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各类工商管理费用238.396万元,为9名大中专毕业生减免类工商管理费用1.371万元。卫生部门为262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工本费2620元。
(二)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为了帮助“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愿望,在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吸纳其就业的基础上,库尔勒市积极开发社区公 2 共事业、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就业。其中:在社区公共事业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156个,安臵了81名“4050”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在环卫、园林等方面开发了178个公益性岗位,经过培训指导,帮助178名失地农民实现了就业。
消除“零就业家庭”情况。为尽快消除 “零就业家庭”,2007年1月在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一次专项活动,即全部走访一遍辖区内低保家庭和生活困难家庭,面对面宣传有关优惠扶持政策。2007年5月我们在全市各街道、社区又开展了一次“零就业家庭”及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宣传周活动,要求为零就业家庭建立专门档案。截止目前为止,根据自治区《关于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的通知》(新劳社[2006]91号)和《自治州“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实施办法(试行)》(巴劳社就培字[2007]17号)的规定要求,没有申请认定“零就业”的家庭。
(三)“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开展情况。2007年9月17日-9月23日我们在全市开展了以“就业起步,我们共同努力”为主题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9月18日,在天山街道举办了活动启动仪式专场招聘会,新疆电视台近日访谈栏目作了专访。活动期间,全市共为356名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提供登记失业服务;街道、社区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6场次,提供岗位1289个;共有155名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
(四)复转军人就业情况。
根据《关于认真做好军队复员干部就业和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7号)、《关于认真做好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17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劳动保障政策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28号)文件的要求,库尔勒市劳动 3 和社会保障局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对辖区内居住的复转军人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在巴音东路就业政策宣传一条街上张贴了政策全文向广大群众进行了宣传。根据调查摸底截止到2007年12月全市共有442名军队复转军人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就业。其中:符合条件并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数21人。
(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截止到2007年12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666人,完成计划的103.12%。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891.41万元,外出劳均创收5159.33元,人均劳务增收66元。农村劳动力培训3511人;在巴州农村经济信息网发布劳动力信息1493人,发布用工信息720条,提供工作岗位9362个。
1、调整完善领导机构,健全目标责任机制。
2007年4月,根据《自治州2007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巴党办[2007]10号)文件精神,结合库尔勒市的实际情况,库尔勒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库尔勒市2007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库党办[2007]13号)。调整并完善了库尔勒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市政府分别与各有关乡(镇)、场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有关指标加以细化和分化,强化了目标责任制。
2、科学指导,合理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库尔勒市在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根据劳动力分布的实际情况科学的指导和引导各乡(镇)、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的指导原则是:坚持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分工负责、注重实效。库尔勒市的恰尔巴格、铁克其、英下、上户镇等近郊乡镇乡失地农民多、土地少,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我们就以上述乡镇作为重点,多途径的组织和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政府 4 开发就业岗位帮助转移就业。今年,我们就从园林处、环卫处开发了不同岗位帮助铁克其乡178名失地农民实现了转移就业;二是科学指导,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在恰尔巴格、英下、铁克其、阿瓦提等乡有很多农民依靠房屋租赁、经营风味餐饮、商品经销、手工作坊、开办风情园、农家园等成功实现了创业致富的目标;三是政府扶持指导,合理组织农民实现转移就业。上户镇、恰尔巴格乡、铁克其乡等近郊乡镇,同时具有城镇和农村两种形态。这些乡镇充分利用城镇的就业资源,或由政府出面联系就业单位,或者采取扶持农村劳务经纪人的形式合理组织并帮助农民实现就业。
(六)《再就业优惠证》、《求职登记证》的发放情况。2007年截止到12月,全市为符合条件436人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为符合条件的2809人发放了《求职登记证》。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了优惠凭证年检制度。劳动、税务、财政、工商、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加强了沟通协调,及时对享受了优惠政策的人员在优惠凭证上进行了标注。
五、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情况
(一)加强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
2007年我们根据《库尔勒市2007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库党办[2007]13号)和巴州农村经济信息网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在全市14个乡、场的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工作中作了两个大的调整。一是重点建设了恰尔巴格、英下、兰干、铁克其和上户镇等近郊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重点以提供就业信息、劳动维权和发展劳务经济为主全面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二是在全市乡镇成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全面的就业和农情信息为主,充分发挥了信息服务网络的作用。随着乡镇劳动保障机构的工作调整和完 5 善,我市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的作用日益凸现。
(二)充分发挥各类就业服务机构作用,为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2007年截止到12月市人力资源市场召开各类专题招聘会8场(次),有235家用工单位参与了招聘活动,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718个,参加交流人数4980人,达成意向协议和招聘成功人数42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4人,进城务工人员125人,大中专毕业生76人,其他失业人员141人。
2007年截止到12月我市组织劳动、公安、税务、工商、工会等部门对巴州客运总站、老街葵花桥非法用工市场进行了二次的清理整顿,严厉打击我市非法用工中介组织。同时加大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力度,采取“六统一”的要求,定期不定期的对各劳务中介组织进行督导和检查。
截止到12月,在劳动99软件系统登记单位信息123条、个人信息1200条、登记就业人数800人、登记失业人数400人、登记档案托管535人、职业介绍求职人数800余人,招聘单位个数123家,需求人数1510人,推荐人数1510人。
六、开展职业培训情况 1、2007年截止到12月,培训各类人员11670人。其中:就业再就业培训4619人、在岗职工培训3438人、创业培训102人,创业成功率100%,完成计划的101.99%;农村劳动力培训3511人,完成计划的78%(按照自治州2007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已完成100.3%)。共取得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5170人。兑现职业培训补贴共计63.5万元。参加一次性初次认定的企业有库尔勒新隆热力有限公司、库尔勒人民商场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人员有467人,涉及工种有6个。
2、建好培训基地,打造培训品牌。
为打造库尔勒市职业培训品牌,我们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市人力资源市场综合楼,建成了库尔勒市再就业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建筑面积1300平米,开设了商品营业员、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计算机操作员、中式烹调、职业指导员、物业管理员、保育员、营销员、康乐服务员、商业企业短期培训、岗位培训等专业。拥有多媒体教室2个、烹饪、商品营业员、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实操教室各一个。自去年底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再就业培训中心培训了1500余名农村劳动力、157名企业管理人员和近400名的职业技能培训。其培训品牌及其效应正逐步形成。
3、积极推进企业职工职业资格一次性初次认定工作。为了推动企业职工职业资格一次性初次认定,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自治区、自治州有关文件精神,会同工商、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协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库尔勒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中开展职业资格一次性初次认定工作的通知》(库工商[2007]2号)。多方位的宣传和推动企业职工职业资格初次认定工作。
七、小额担保贷款开展情况
截止到2007年12月库尔勒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共筹集担保基金200万元,审核发放小额贷款33笔,核发贷款66万元。
(一)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作用。市劳动保障部门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熟悉下岗失业人员情况的特点,在开展就业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宣传,严格把关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初审和推荐工作,调查核实贷款人的信用情况,建立贷款申请人基础台账,加强小额贷款后期管理服务,协助做好到期还款的督促工作。建立和强化了社区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目标责任制,对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率达到90%以上的社区,按当年实际回收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社区经办人员的工作奖励。对任务 7 完成不理想的,不能参加“充分就业社区”的评选。
(二)积极开展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工作。建设信用社区,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将小额贷款与社区的管理服务有机结合,形成联动机制,这既有利于帮助创业者牢固树立诚信意识,降低反担保门槛,也有利于经办银行降低贷款风险,简化贷款手续。今年,我市就把创建信用社区作为推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落实的一项重要措施来加以落实,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挂牌命名信用社区7个,有2人已通过信用社区担保取得了贷款。
(三)多措并举,加强贷款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一是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对贷款实施动态管理;二是依据金融诚信系统,筑牢资金安全之堤;三是加强教育引导,使贷款人树立诚信之念。
(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倍增效应。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核心就是通过大力扶持创业来带动就业,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这样一笔小额贷款不仅解决了一个家庭的生存创业,随着经营的扩大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充分体现了小额贷款促进就业的社会效应以及扩大就业的倍增效应。
八、劳动监察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加大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有力的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今年7月以来,我市开展了一次对“四小企业”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检查行动,分别对全市9个乡、2镇、5个国营农牧场、5个街道办事处,采取了拉网式检查,重点对乡村小砖窑、小煤矿、小矿山、小作坊等进行彻底清查。对企业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及时责令整改;对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方面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了依法处理;对辖区内非法用工及违法使用童工等案件进行了调查,并依法作出了行政处罚。通过对全市20家小砖 窑,44家小矿山,2家小煤矿的专项检查,全市20家砖窑厂营业证照齐全;查处1起非法使用童工的现象;拖欠工人工资2起13人,金额12200元;查处未签定劳动合同3起,涉及劳动者53人。截止目前劳动监察大队通过联合、专项、日常等监察方式检查用工单位5300户,涉及劳动者31820人,接待群众咨询4410余人次,群众举报投诉125起,涉及劳动者人数480人,其中立案41起,目前已结案41起,结案率达到100%,涉及劳动者人数370人,为劳动者索回拖欠工资金额135万余元,押金2.1万元,其中涉及农民工案件11起,涉及农民工310人,索回拖欠农民工工资45万元,处理解决突发性事件1起,涉及劳动者45人。
九、在劳动争议仲裁方面。
进一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办案程序,注重证据确凿,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管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作用和合议庭裁决机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裁决。加大劳动合同管理力度,进一步推进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今年以来,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52人,已结案149件,结案率为98%,其中拖欠工资案件48件,涉及人数50人,为职工追回拖欠工资款52万元;工伤案件71件,涉及人数78人,工伤待遇赔偿400万元,工亡案件7件,工亡抚恤金77万元;社保案件26件。
十、工伤认定、信访、审批退休工作情况
今年共审批工伤认定案件115起,结案111起,结案率为97%。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案件8起,已办理8起,接待来访群众381人次。发放失业金980人,审批退休145人,审批视同缴费和补缴社会保险120件,审批11家企业实行其它工作时间和休息办法,审批劳动能力鉴定38人,审批特殊工种11 人。
十一、存在的问题
(一)小额担保贷款及创业培训进展缓慢。下一步措施:
1、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能够了解并且享受到相应政策;
2、进一步加强与贷款经办机构的沟通与协调,扩大贷款比例与贷款对象范围,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十二、2008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制和自治区、自治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继续开展好再就业援助行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以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等工作。进一步做好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岗位补贴、鉴定补贴等政策的落实,更好地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益。
2、加强就业服务,强化职业培训。重点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新三化”建设和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的信用制度建设。公共就业服务要贯彻以人为本,狠抓场所功的扩展完善和工作队伍的稳定,以健全城市社区乡镇网络为依托,大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切实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推动整个培训工作。
3、认真做好劳动关系和工资宏观调控工作,加大劳动合同管理力度。继续加强对使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督查,进一步指导和推动用人单位和各类企业都能依 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逐步实施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登记制度,使劳动合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4、进一步加强监察执法和普法宣传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对使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矿山、加工等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及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经营,规范劳动用工,全面建立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努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在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中,继续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不断强化协商、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探索劳动争议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积极培育企业内部自主协商机制,鼓励劳动争议当事人自主协商解决纠纷,及时将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源头。
6、继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和社会保险各项待遇的足额发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险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社会保险考核奖励机制,做好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确保发放、扩面征缴、待遇支付、基金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以及经办能力建设的各个方面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分别在2007年8月和6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实,认真做好这两部法律的宣传实施工作。
8、全力做好劳动保障领域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正确把握 11 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确保稳定为前提,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劳动保障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好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和问题,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抓好群众反映较多的政策落实工作,使政策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劳动保障服务对象身上。
9、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劳动保障部门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我们要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要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广泛调查研究。劳动保障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廉洁勤政,树立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下一步措施:
1、结合《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劳动用工检查,大力推进就业准入制度,积极宣传和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库尔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00八年元月
第三篇:再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完善一个平台 健全四个体系
就业再就业道路越走越宽
铁力市作为伊春的一个市辖县级市,在开展“10项利民行动 ”中,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把就业再就业行动纳入10项利民行动之中,努力搭建和完善高效快捷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健全政策落实体系、岗位开发体系、就业培训体系、职业介绍体系,较好实现了各项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完善社区平台,延伸就业工作触角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最前沿阵地,抓实各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最基层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配备工作人员的素质关。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在乡镇干部中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择优任用。社区平台的工作人员专科以上学历的占71%,中专学历占29%。二是把好制度建设关。实行站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月报、就业情况调查走访等各项规章制度和站长、协管员、信息员岗位责任制度。实行劳动力资源信息动态管理制度,规定街道(乡镇)、社区(林场)社会劳动保障平台要定期跟踪劳动力资源变更情况,对采集的信息及时修改,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逐级上报,保证了在动态变化中准确掌握全市劳动力资源信息,三是把好工作程序关。在多年来形成的劳动保障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每部署社区一项就业工作,都事先进行培训,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范围,制定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案,跟踪指导,以确保平台工作人员有所遵循。在《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上,统一制定了“个人申请、社区调查、街道张榜公示、企业劳资部门认定身份、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审、县区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等六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在办理再就业小额贷款时,明确了“个人申请、社区入户调查、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审核、银行放贷的工作程序。对于涉及林业职工较多的社区,地方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劳资部门联合指导。组织社区平台开展劳动力资源普查,建立了社区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夯实了就业再就业工作基础。
二、健全政策落实体系,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落实好再就业优惠政策,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为此,成立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专门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保证各项优惠政策公开公平地贯彻落实,收到了群众比较满意的效果。一是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为从事个体经营的22,783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优惠证,工商、税务等部门为950名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93万多元。二是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再就业资金。开展下岗职工小额贷款担保业务,为256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472.7万元。通过小额贷款政策的扶持,为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和家庭种养殖经济注入了启动资金,实现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增加了下岗失业人员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
三、健全岗位开发体系,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是新时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面对“4050”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题,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铁力市公益性岗位设置》方案及公益性岗位安置实名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报名、审核、培训、面试、公示等程序,安置“4050”人员325名,现已全部上岗到位。公益性岗位的安置,既缓解了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也使这些大龄下岗职工的生活有了保证。积极发挥社区岗位开发潜力。每个社区都指派一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开发社区岗位,做到有机构、有场地、有资金,并且全部实行了微机化管理,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家政服务、保洁、保绿、保安、小餐桌、美容理发等社区岗位370余个。眼睛向内,挖掘市属企业用工岗位。抓住东部工业园区大发展的契机,与有关企业联合开发了近300个市内用工岗位。
四、健全就业培训体系,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本领
切实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是就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的客观要求。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不适应用工单位需要的现状,结合市内外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开展了微机、美容美发、电焊、烹饪、家政服务、皮装护理、保健按摩、酒店服务员、导游员等培训班。现已培训2,149人,其中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69人,培训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向外劳务输出人员全部实行定单式培训,经过定单式培训的1406名下岗失业人员,有810人成功实现了外出务工,280人实现独立创业,其余均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
五、健全职业介绍体系,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建立健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是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切实加大职业介绍工作力度,也是广泛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明确要加强整改的一项内容。市委、市政府筹措30万元改扩建劳动力市场,建成设备先进、功能齐备、服务快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劳动力市场,拥有可同时容纳50人的用工洽谈室,配有电子大屏幕、电子触摸屏等信息超市,设有“一站式” 服务大厅,能及时办理用工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请、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代理等7个服务项目,成为用工单位和就业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开辟电视再就业专栏、印招工简章等多种形式,免费为省报业集团、黑天鹅休闲娱乐中心、金谷大厦、蓝莉雅服装有限公司等多家市外企业做用工宣传,利用农场、王杨两个大集进行招聘洽谈宣传。印制1000套车座套进行职业介绍宣传,利用休息日、节假日深入村屯开展面对面宣传,还将铁力市劳动力市场信息印制2万盒精制火柴上在全省进行宣传。建立劳务输出激励机制,成功输出1人,市政府从再就业资金中拿出80元做为职介补贴,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年多来,已奖励320名职业介绍经理人,发出职介补贴25,600元。参加省报业集团发起的蓝天行动,先后输出流动报刊发行人536人。2004年,完成职业介绍4400多人次,向市外成功输出劳务2015人,是劳动就业部门开展此项工作历年总和。市内就业22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25人。
第四篇:再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再就业工作经验材料
铁力市作为伊春的一个市辖县级市,在开展“10项利民行动”中,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把就业再就业行动纳入10项利民行动之中,努力搭建和完善高效快捷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健全政策落实体系、岗位开
发体系、就业培训体系、职业介绍体系,较好实现了各项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完善社区平台,延伸就业工作触角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最前沿阵地,抓实各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最基层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配备工作人员的素质关。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在乡镇干部中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择优任用。社区平台的工作人员专科以上学历的占71,中专学历占29。二是把好制度建设关。实行站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月报、就业情况调查走访等各项规章制度和站长、协管员、信息员岗位责任制度。实行劳动力资源信息动态管理制度,规定街道(乡镇)、社区(林场)社会劳动保障平台要定期跟踪劳动力资源变更情况,对采集的信息及时修改,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逐级上报,保证了在动态变化中准确掌握全市劳动力资源信息,三是把好工作程序关。在多年来形成的劳动保障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每部署社区一项就业工作,都事先进行培训,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范围,制定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案,跟踪指导,以确保平台工作人员有所遵循。在《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上,统一制定了“个人申请、社区调查、街道张榜公示、企业劳资部门认定身份、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审、县区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等六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在办理再就业小额贷款时,明确了“个人申请、社区入户调查、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审核、银行放贷的工作程序。对于涉及林业职工较多的社区,地方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劳资部门联合指导。组织社区平台开展劳动力资源普查,建立了社区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夯实了就业再就业工作基础。
二、健全政策落实体系,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落实好再就业优惠政策,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为此,成立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专门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保证各项优惠政策公开公平地贯彻落实,收到了群众比较满意的效果。一是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为从事个体经营的22,783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优惠证,工商、税务等部门为950名下岗失业人员减wenmi.net免税费93万多元。二是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再就业资金。开展下岗职工小额贷款担保业务,为256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472.7万元。通过小额贷款政策的扶持,为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和家庭种养殖经济注入了启动资金,实现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增加了下岗失业人员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
三、健全岗位开发体系,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是新时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面对“4050”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题,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铁力市公益性岗位设置》方案及公益性岗位安置实名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报名、审核、培训、面试、公示等程序,安置“4050”人员325名,现已全部上岗到位。公益性岗位的安置,既缓解了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也使这些大龄下岗职工的生活有了保证。积极发挥社区岗位开发潜力。每个社区都指派一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开发社区岗位,做到有机构、有场地、有资金,并且全部实行了微机化管理,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家政服务、保洁、保绿、保安、小餐桌、美容理发等社区岗位370余个。眼睛向内,挖掘市属企业用工岗位。抓住东部工业园区大发展的契机,与有关企业联合开发了近300个市内用工岗位。
四、健全就业培训体系,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本领
切实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是就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的客观要求。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不适应用工单位需要的现状,结合市内外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开展了微机、美容美发、电焊、烹饪、家政服务、皮装护理、保健按摩、酒店服务员、导游员等培训班。现已培训2,149人,其中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69人,培训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向外劳务输出人员全部实行定单式培训,经过定单式培训的1406名下岗失业人员,有810人成功实现了外出务工,280人实现独立创业,其余均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好范文版权所有
五、健全职业介绍体系,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建立健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是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切实加大职业介绍工作
力度,也是广泛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明确要加强整改的一项内容。市委、市政府筹措30万元改扩建劳动力市场,建成设备先进、功能齐备、服务快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劳动力市场,拥有可同时容纳50人的用工洽谈室,配有电子大屏幕、电子触摸屏等信息超市,设有“一站式”服务大厅,能及时办理用工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请、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代理等7个服务项目,成为用工单位和就业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开辟电视再就业专栏、印招工简章等多种形式,免费为省报业集团、黑天鹅休闲娱乐中心、金谷大厦、蓝莉雅服装有限公司等多家市外企业做用工宣传,利用农场、王杨两个大集进行招聘洽谈宣传。印制1000套车座套进行职业介绍宣传,利用休息日、节假日深入村屯开展面对面宣传,还将铁力市劳动力市场信息印制2万盒精制火柴上在全省进行宣传。建立劳务输出激励机制,成功输出1人,市政府从再就业资金中拿出80元做为职介补贴,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年多来,已奖励320名职业介绍经理人,发出职介补贴25,600元。参加省报业集团发起的蓝天行动,先后输出流动报刊发行人536人。2004年,完成职业介绍4400多人次,向市外成功输出劳务2015人,是劳动就业部门开展此项工作历年总和。市内就业22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25人。
第五篇:劳动保障局法制科工伤保险工作经验材料
劳动保障局法制科工伤保险工作经验材料
**市是一个以采矿、冶金、建材、化工、服装行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现有大小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其中矿山企业从业人员约占1/3。针对矿山企业点多、面广、事故预防难度大的特点,我市自1999年同步实施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以来,坚持以管理促扩覆,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规范运作,稳步推进工伤保险。截止2005年底,已有1411家企业、15.4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累计征收工伤保险基金4450万元,支付各项伤残待遇2187万元,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责任、管理和预防体系,为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减轻企业负担、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目标管理,建立工伤保险的责任体系
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推动,强化责任。市委、市政府将工伤保险扩面征缴纳入各级党政主职经济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月量化考核,年终奖惩兑现。为强化工伤保险扩面稽核征缴,市政府还建立了扩面征缴奖励制度,每年除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和从基金中提取专项调查、预防和鉴定费外,工伤保险每扩面新增1名参保人员还奖励5-10元。在这一责任体系的带动下,工伤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基金支撑能力稳步增强,每年新增200余家企业、3万余名参保人员,新增基金收入800万元以上。
二是部门联动,强化配合。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卫生、财政、工会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工伤保险的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信息传递等工作。去年我市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攻坚战,5家部门整体联动,新增工伤保险扩面1.5万人。我们会同安全、财政、卫生等部门,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对象参加工伤保险,因企制宜,因人而施,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一家以矿山采掘为主体的企业,扩覆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在参保费率上,将后勤服务单位与主体区别对待,对老工伤则一次性预提费用,促使其1.4万人全部参保。
三是政策驱动,强化引导。我市1999年出台了《黄石市城镇职工工伤保险暂定规定》,《工伤保险条例》颁布后,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先后制定了《黄石市工伤职工就医和医疗费用结算管理暂行办法》、《黄石市工伤保险费率浮动试行办法》、《黄石市劳动能力鉴定暂行办法》等10多件政策性文件,建立起从工伤认定到劳动能力鉴定、扩面征缴到待遇给付、工伤医疗管理到医疗康复、工伤预防到浮动费率等一整套工伤保险配套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改制企业老工伤人员工伤待遇补偿问题极为复杂,稍有不慎,有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问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坚持摸清情况,对照现行政策分类排队,严格把关,并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目前已累计为5720名工伤职工预留工伤费用11510万元,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夯实工作基础,规范工伤保险的管理模式
工伤保险和各项社会保险一样,成败的关键在于科学、严格、有效的管理。为此,我市从基础管理入手,逐步建立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医疗管理等“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确保了工伤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规范工伤认定。我市建立了重大工伤事故现场勘查制度、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和定期会诊制度,严格按《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伤认定。《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以来,我市劳动保障部门累计作出工伤认定1300余件,其中有约4‰经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维持率和胜诉率均达100%,没有发生一件工伤认定不合法、不准确。好范文出品
二是强化劳动能力鉴定。我市确定了10多家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建立了由40多名医疗专家组成的专家库,检查、鉴定时随机抽选、临时调度,切实做到“及时、客观、公正”,杜绝和减少人为因素。近两年,我们对500余家改制企业的1.2万名老工伤职工,本着对伤残职工负责、对用人单位负责、对工伤保险基金负责的态度,采取专家组进驻企业、分类组织鉴定等办法,作出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较好地保障了企业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工伤医疗管理。为切实加强工伤医疗管理,本着“保证治疗、合理用药、防止浪费”的原则,我们制定了工伤事故首诊报告、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工伤医疗费用审核和异地工伤管理等系列制度,推行“人性化”管理服务。既及时地解决了工伤职工治疗康复中的实际问题,又有效地控制了工伤保险基金的不合理支出。我们对5000余名成建制驻外的职工和本地工伤医疗费预计超过5000元的工伤职工,建立工伤档案,跟踪管理。对高位截瘫等重伤康复治疗人员,则设立“家庭病床”,实行定期上门问诊和后续管理。通过跟踪管理服务,仅去年就核减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36万元,扣减违规医疗费用68万元,有效地堵塞了漏洞。
四是完善业务经办程序。从1999年实施工伤保
险,我市就设立了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行政科室和经办机构,在经办机构内部设立了工伤、生育保险科室,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后,进一步健全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并在所属县(市)设立了工作站。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内部严格按《工伤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开展工作,保证经办业务科学、严谨、缜密。为了规范工伤医疗机构行为,减少基金
流失,确保工伤职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对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协议管理,定期考核。为了规范基金管理,对工伤保险基金中的工伤认定调查费、工伤预防费和劳动能力鉴定费采取按项目结算的方式,不单独提取,按规定开支比例使用,确保了基金的安全、完整。
三、加强综合治理,形成事故预防的工作机制好范文出品
为确保工伤保险的健康发展,我们将工伤保险管理工作延伸到企业,建立预防工伤事故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2005年,全市参保单位重大工伤事故发生率较上年下降43%,工伤人员人均医疗费由9688元减少到7662元,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率从79%降到51%。
一是建立部门协调配合制度。我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与安监部门建立了互通信息、工伤事故会审制度,定期通报、交流工伤事故管理、伤残等级鉴定及企业的安全状况、职业病危害等信息,及时介入,未雨绸缪,以防止企业瞒报、漏报或迟报工伤事故而影响伤残人员康复的现象,变被动的工伤赔偿为积极的事故预防。
二是推行“两项费率”。根据行业或企业工伤事故频率及风险概率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是发挥工伤保险事故预防作用功能最直接的手段。我市将企业的浮动费率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率及工伤事故(职业病)发生率直接挂钩,优则下浮,差则上调,拉开了工伤保险缴费费率,三类风险较大的行业缴费费率最高相差2.5个百分点。好范文出品
三是健全工伤保险奖惩机制。我市积极探索工伤保险奖惩制度,明确了可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6%的工伤预防费,主要用于培训和对预防工伤事故、职业病成效显著的用人单位进行奖励。对每连续两年未发生工伤事故和无工伤费用支出的企业,除对企业下浮费率外,还将奖励在事故预防和工伤保险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对发生重大、特大或造成巨大伤亡事故的企业,除对本企业上浮费率外,安监部门还将对其进行惩罚。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为增强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工伤保险意识,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实施《工伤保险条例》以来,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政策业务培训班、轮训班和知识讲座,先后有800多家企业的4000余名劳资人员、安全生产人员和职工参加了培训。对新纳入工伤保险的企业,我们组织专人逐家串讲,宣传政策,解疑答难。此外,还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宣传工伤保险政策,普及工伤预防知识,使工伤保险、职业病和安全生产知识为大多数群众所知晓。
我们工伤保险虽然起步较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工伤保险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与兄弟城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完善政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