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ivil Servant System
课程编号:MAGT468
5学时:
2学分:32(授课26学时,讨论6学时,课外6学时)
适用对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四年级
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舒放、王克良.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和中.21世纪国家公务员制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周敏凯.比较公务员制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性质:专业课
目的:
1.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设计的基本原理、作用机制等;
2.培养学生审视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相关现象及其原因后果的能力;
3.培养学生成为公务员、特别是进行公务员管理的基本知识储备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简介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行政管理专业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公务员制度使国家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覆盖了公务员的录用至公务员退出的全过程的制度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和我国现行的制度内容。通过中西对比、历史比较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设计的基本原理、运行机制以及改革方向等。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认识公务员制度发展对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意义;
2.掌握西方国家和我国主要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公务员分类方式;
3.掌握我国公务员体系的主要进入方式和管理制度设计; 4.掌握我国公务员的考核激励制度;
5.掌握我国公务员的职务管理、特别是职务任免、升降和交流回避制度;
6.掌握我国公务员体系的主要退出方式和管理制度设计; 7.理解我国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国家公务员制度发展概述
1.掌握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概念 2.了解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3.了解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二章:国家公务员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
1.了解和认识西方国家主要的公务员管理体制类型 2.掌握我国公务员管理体制
3.掌握我国公务员管理的主要机构、职能和相互关系
第三章:国家公务员分类制度
1.国家公务员的分类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2.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分类制度
第四章:国家公务员进入制度
1.了解我国国家公务员体系进入的主要方式
2.掌握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适用对象、方式和程序 3.掌握我国公务员调入制度的适用对象、方式和程序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五章: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1.掌握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设计
2.了解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实际运行状况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六章: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制度
1.掌握我国公务员监督制度设计 2.了解我国公务员监督制度实际运行状况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七章:国家公务员的职务管理制度
1.掌握我国公务员职务任免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 2.掌握我国公务员职务升降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 3.掌握我国公务员交流回避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八章:国家公务员退出制度
1.掌握我国公务员辞职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 2.掌握我国公务员辞退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 3.掌握我国公务员退休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九章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权益保障制度
1.了解我国公务员工资福利设计和实际运行 2.了解我国公务员权益保障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
五、实践环节
无
六、课外学时分配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成绩占80%,平时作业占10 %;平时表现占10 %。
大纲制定者:白 萌大纲审核者:刘 波
第二篇:《中国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50220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公务员制度
课程英文名称:China Civil Servant System
课程性质:专业任意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开课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开课学期:7
总学时:
32总学分:2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制度的内容,掌握国家对公务员的人事管理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态度和从事人事管理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了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概念、目的、原则、特点以及对公务员进行人事管理的方法。
2、了解国外公务员制度概况。
3、掌握公务员管理机构,公务员义务与权利,公务员职位分类。
4、掌握公务员录用、考核、培训、职务任免内容。
5、了解公务员交流、回避、制度。
6、了解人公务员申诉、控告、监督。
7、掌握公务员行为规范。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原则、特点以及历史沿革。
第二章 国外公务员制度(2学时)
国外公务员制度概况、基本内容,英国美国文官制度,法国、日本公务员制度。
第三章 公务员管理机构(3学时)
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设置形成和职责权限,我国人事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国务院各部门机构,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机构,国外公务员管理机构。
第四章 公务员义务和权利与公务员职位分类(3学时)
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概念、基本内容,公务员职位分类的意义和标准,原则与内容、程序与方法,国外公务员职位分类情况。
第五章 公务员录用与考核(4学时)
公务员录用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含义与原则,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方法和内容,录用程序,公务员考核的含义、原则、内容、方法、等级、标准和后续管理,国外公务员考核。
第六章 公务员纪律与奖励和惩戒(2学时)
公务员纪律特征、内容,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基本原则、条件、种类、程序,公务员惩戒的程序、基本原则。
第七章 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2学时)
公务员职务晋升、降职,公务员职务任免,公务员任用方式,任免机关和任免权限,任职与免职。
第八章 公务员培训(2学时)
公务员培训的特点、意义、原则和种类,培训网络与法律保障,出国培训,国外公务员培训制度。
第九章 公务员交流、回避(2学时)
公务员交流制度,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回避制度,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
第十章 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2学时)
公务员工资制度、公务员的保险制度、福利制度。
第十一章 公务员辞职、辞退与退休(2学时)
公务员辞职与辞退、条件和程序,公务员退休制度,退休种类、条件、审批、退休公务员待遇和管理,国外公务员退休制度。
第十二章 公务员行为规范(2学时)
公务员行为规范及其基本原则、要求、基本内容、违反公务员行为规范的后果,实施公务员行为规范的主客观条件。
第十三章 公务员的监督及公务员申诉与控告(2学时)
公务员管理的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监督事宜、方法,对负有主要或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理,公务员申诉、控告及其性质、意义、制度与内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
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相结合。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前续课程: 政治学、行政管理学
后续课程: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1]舒放等.《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参考资料:
[1]杨景宇.李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应松年.《公务员法释义》[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撰写人签字:院(系)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考核说明
《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考核说明
一、考核依据
1、教学大纲
《国家公务员制度》教学大纲。
2、文字教材
教材为张柏林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平时作业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1、形成性考核
主要采用平时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本课程的平时作业公布在省电大“电大在线”该课程的网页上。每位学员应认真做完4次平时作业,教师应该认真批改。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
2、终结性考核
主要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由湖北电大统一命题考试,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占总成绩的80%。
期末考试的命题原则:(1)以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不超出教学大纲范围。
(2)试题覆盖本课程的全部内容,难易适度。(3)注重考核学员对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型一般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核要求
对于每章的内容,分为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在教学大纲中均作了规定。对于每一层次的具体要求是:“重点掌握”的部分,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正确理解,准确记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掌握”的部分,是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应该具备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能正确理解,并能记住基本内容。“了解”的部分,是学生应该熟悉的基本知识,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了。
第四篇: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 选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 口腔八年制
参考教材: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七八年制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主要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利用这些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要求: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ppt讲授、提问、讨论、答疑、课后作业
四、教学内容(需标注熟悉、掌握、了解)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这一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学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特点等。主要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展望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实验课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学中几项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涂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及菌种保藏技术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形态。
重点和难点:本章难点对三大类微生物的认识与区分;教师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实验课做好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掌握)
1、无菌技术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
3、微生物保藏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掌握)
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制片和染色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和大小(了解)
1、真细菌和古细菌
2、真菌
3、藻类
4、原生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使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尤其区分出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难点是不同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的多样性,尤其要注意G+和G-菌的区别及应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熟悉)
1、细胞壁
2、细胞壁以内的构造
3、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1、细胞壁
2、纤毛和鞭毛
3、细胞质膜
4、细胞核
5、细胞质和细胞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营养要求”一节以自学为主,“培养基”一节以课堂讨论为主(事先布置思考题),然后以总结讨论课形式介绍有关“培养基”内容与“物质运输”内容,使学生重点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原理和各营养物的生理功能。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及营养类型,难点是对各营养类型碳氮能源间关系的理解。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培养基(熟悉)
1、配制原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掌握)
1、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
4、膜泡运输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产能代谢”为主,以“物质代谢”为辅,重点介绍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微生物有各种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激发学生去开发未知的微生物世界,以寻找新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性(即微生物新产品的开发)。
重点和难点:能量代谢是本章重点,难点是微生物产能代谢不同途径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 代谢概论(了解)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熟悉)
1、生物氧化
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3、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4、能量转换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熟悉)
1、细胞物质的合成
2、其它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熟悉)
1、酶活性调节
2、分支合成途径调节:同功酶、协同、累加等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熟悉)
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和控制生长的理化因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于科学研究或生产实践中,利用环境因子或理化因子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重点和难点: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并理解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作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掌握)
1、染色体DNA 的复制和分离
2、细胞壁扩增
3、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1、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生长的数学模型
3、主要生长参数
4、连续培养
5、同步培养
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1、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2、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1、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1、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
2、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第七章 病毒(自学,该章内容学生在《医学微生物》中会系统学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相对独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非细胞生物——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其中讲述重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等。重点在于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感染循环和溶源性等,难点在于“噬菌体的复制合成”。通过介绍几种亚病毒因子把学生思路引向由“朊病毒”引起的思考,从而把基础微生物学与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病毒与细胞型生物的区别——病毒的特征及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难点是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二、病毒的宿主范围
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和纯化
二、病毒的测定
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三、病毒的大分子合成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第六节 亚病毒因子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包括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诱变育种和重组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常规育种技术,并通过认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进而认识微生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从而把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作用、转导、转化、性导、酵母的遗传特征、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育种及突变菌株的筛选;难点是转化,转导,性导,结合及准性生殖等一系列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熟悉)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掌握)
1、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2、突变的分子基础
3、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掌握)
1、接合作用
2、转导
3、转化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征((了解))
1、酵母的遗传特征
2、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了解)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以自学和讲授相结合,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重点认识极端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等新的生长点。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较重要;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2、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
1、微生物群落
2、土壤、大气和水域中的微生物
3、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4、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5、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霉腐控制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了解)1 人体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中的传播 3 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中的传播 4 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了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认识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而了解生命三域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重点和难点:进化的测量指征;三界生物理论;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主要内容: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标(掌握)第二节 细菌分类(熟悉)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了解)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自动化分析技术(了解)
第十一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实际上是全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难点相对较少;因此自学为主,教师只就学生疑问进行讲解。
重点和难点:真细菌的多样性;古细菌的多样性;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
1、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真细菌的主要类群
3、放线菌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古细菌的多样性
1、古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极端嗜盐古细菌
3、产甲烷古细菌
4、嗜热古细菌
5、无细胞壁的古细菌
6、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
7、古细菌-------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1、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
2、藻类
3、真菌
4、粘菌
5、原生动物
第四节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微生物学中是比较偏医的一章,由于学生会在《医学免疫学》等必修课程中系统学习,为了避免重复教学,这里仅初步介绍细菌性传染机制和人体(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学生了解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人体(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学的实际应用,本章通篇都较难掌握,各种技术易混淆,因为部分内容与人体生理学联系较紧密。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染的机制(掌握)
1、传染的途径与机制
2、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掌握)
1、生理屏障
2、体液因素
3、细胞因素
4、炎症反应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掌握)
1、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2、抗原和抗体
3、B 细胞和体液免疫
4、T 细胞和细胞免疫
第四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了解)
1、生物制品
2、诊断免疫学
3、血清学免疫的应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是从宏观上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介绍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式、发酵产品和应用价值等,进而激发学生开发微生物新产品的热情和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进入更深刻的学习阶段。
重点和难点:工业发酵的主要特征与方式;工业发酵的主要产品。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业发酵的菌种和特征(熟悉)
1、生产菌株的来源和要求
2、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发酵的方式(了解)
1、连续发酵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3、固态发酵
4、混合发酵
第三节 发酵的主要产品(了解)
第四节 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了解)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平时成绩按30%计,期末考试70%
第五篇: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
三、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年。)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目的: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能工巧匠的工作内容、真实生活乃至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
2、要求: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五、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内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内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内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共五讲内容,各讲下列三个并列的专题,但三个专题之间又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或为递进,或为主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各讲为单位进行备课、授课,同时突出各专题内容对各讲主题的诠释作用。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理解杰出工匠必备的基本精神品质——执着专注。
2、难点帮助学生了解“精益求精”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深入领会和认同“精益求精”作为工匠精神重要内涵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职业情感。
七、主要教学方式
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增强讲授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八、典型作业练习 参考题目是:纸牌建构。
该作业为一个模拟项目。所用材料为一幅普通扑克牌,不得使用任何工具和其他材料。作品评判的标准是新颖性、稳定性、美观性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学生3人一组,先就建构进行设计,画出建构图,写出所应用的科学原理、操作工艺、工艺流程及其标准,人员分工及其职责,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等,然后进行建构操作、修改创意、完善工艺、反复练习,直至作品符合预期。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就该项目的实施编制合适的作业指导书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项目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能体会到本讲主题及其应用。
该作业完成后,建议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项目实施,现场评比、打分,教师现场点评。
九、课程考核方式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产品或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相关产品的使用体验,体会精益求精和得过且过、粗制滥造等不同制造理念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对优质制造的良好体验增进对精益求精的思想认同和积极情感。
将“专题阅读”作为考试内容,并要求学生从文面的规范性、版式的美观性、文字表达的差错率等方面追求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电子文稿的方式公开展示成果,进行评比和现场点评。
撰写人:政治教研组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宋体五号)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
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 适用学期: 学 分: 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 时: 适用学期: 学 分: 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 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附件4: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填报说明
一、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包括: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业务)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
二、要求与说明
1.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教学文件,它应体现出青岛科技大学及各学院的实践教学的特色。因此,各学院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努力编写出高水平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2.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的教学大纲由政法学院、武装部、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编写,其他环节由各学院自己完成。
3.各学院(部)要组织有经验的和熟悉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要对大纲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大纲的修订或制定要与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协调一致,要能充分反映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教学思想。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吸收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对于非本学院开设的课程,在编写课程设计大纲时应充分征询授课单位意见。
4.大纲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实践教学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考核方法;主要参考资料等。5.大纲格式要求: ① 大纲编排时以专业为单位,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次序整理;
② 所有资料均要做成Word文档,纸幅为16开幅、宋体、五号字;
③ 文字力求简练、扼要、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