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勤积累,善运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勤积累,善运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011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要提高运用能力,必须先学会积累储存,就好比一个仓库里的货,必须形式多样,应有尽有,才可能供得应求,运作自如。所以,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现实教学中却与愿相违,批改学生的作文,常常有这样的叹息:怎么文中找不到几个成语,甚至一个也不见影儿!在一次题为《童年趣事》的作文中,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时大都用上“我高兴极了”,有时一篇文章中就出现好几处这样的心情描写。显然,学生在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头脑里搜索不到其它表达快乐心情的成语可以做为更好的表达方式。假如不改变学生存在的这种现象,那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大大减弱,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陷于尴尬的境地。
成语, 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学习语文, 积累一些成语, 确实很有必要。针对现在的教材, 综合性学习、各种考试也把成语的掌握运用列入了试题的范围。关于学习成语, 必须重视日积月累,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花费了差不多一学期的时间让学生积累常用成语,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期盼与各位共勉。
一、勤积累,乐输入,丰盈知识储存
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成语也一样,积累是输入,运用是输出。所谓积少成多,知识的宝塔都是在日积月累中堆砌而成的。我从开学伊始,就按计划让学生在每天的作业中增加一项固定的任务,那就是积累。积累的内容很多,有诗歌、谚语俗语、名言警句,当然其中份量占得最多的还属成语。
首先是课内成语积累。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大都有出现成语,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对成语的理解较为深刻,积累下来不费吹灰之力。特别是在每一单元的“词语盘点”中,都会给我们归纳出一些应该掌握的成语。不管是课文中的成语还是“词语盘点”中的成语,教学时,我都会让学生一一记录下来,并背诵积累,每一课默写一次,每一单元再默写一次,通过反复复习再现的方式进行加强巩固。一学期下来,学生在课内积累的成语就可达上百个。
其次是课外成语积累。每教学一篇课文,我会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课外成语。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会让学生积累关于写小草、写草原的成语,如广袤无垠、绿草如茵、一马平川等;教学《桥》一课时,我会让学生积累关于描写人的精神品质的成语,如德厚流光 高情远致 高山景行等;教学“词语盘点”时,我向学生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同时也会让学生去搜集与这方面相关的成语,如聚沙成塔、集液成裘、跬步千里等。除了依靠课本的延伸来引导学生积累成语外,我还抓住课外活动的契机,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成语。如学校庆祝“六一”儿童节时举办了歌唱比赛,我让学生积累关于描写歌声美的成语,如婉转悠扬、燕语莺声、余音绕梁、莺舌百啭、如闻天籁等;学校举行篮球比赛,我就让学生积累关于描写运动场面的成语,如生龙活虎、人流如潮、你追我赶 争先恐后、力争上游 不甘落后等;如果我当天特别表扬了某些同学学习认真,我会让学生在当天积累关于与学习有关的成语,如好学不倦、笨鸟先飞、学无止境等;如果我们学校正举行大扫除,我会在当天让学生积累关于形容干净、整洁的成语,如一尘不染、井然有序、焕然一新等„„
总之,课外的积累途径可以千百条,但最好都遵循一个原则:让学生的积累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对这些成语的敏感度较大,避免了枯燥乏味,更显乐趣,积累的知识自然会更为深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终究会让学生的成语储存越来越丰盈。
二、善运用,敏输出,提高综合素养
在上面讲过,积累是输入,运用即是输出。积累了一定数量成语后,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
趣,让他们觉得英雄有用武之地, 激发积累运用的内动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语文竞赛活动来巩固学生积累的成语, 在活动中培养他们运用成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激发趣味活动,运用成语
1、成语接龙赛
在教学“词语盘点”时,我会先让学生玩一玩成语接龙的游戏。成语接龙活动较为活跃,学生很容易投入其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毫不示弱,力争上游,竞赛总是在持续的激烈中被我喊停,原因有二:一是时间的关系,一是为了吊一吊他们的胃口。只要我觉得达到目的,就会毫不犹豫地结束这项活动。学生总是余兴未了,有时下课了还在继续接龙,这就是我要的效果。
成语接龙是提高学生积累成语兴趣的有效游戏,也是让学生提取储存成语的一种加工方
式,只要不断地加工运用,成语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更深的痕迹。
2、限时写成语比赛
每周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成语比赛“看谁写得多“的活动,学生颇为喜爱。活动规定
学生在二十分钟内按规格写下自己积累的成语,写得多的胜出。我会在电脑屏幕中展示优秀作品,并组织公开奖励,分析存在问题,与学生一起总结以验,提高储存与提取的能力。
这项活动看似简单,实为不易。积累到头脑中的成语成堆成片,杂乱无章,通常有学生
在写时自己无法想到的成语,其实在下课时人家只要说出前面一二个字,他就会将成语完整无误地脱口而出,可是,在自己提取时为什么没有搜索到这些成语呢?学生总会因为这个很纳闷。其实,人的大脑就像图书馆一样,储存的书籍很多,丰富多彩,假如不懂得分门别类,也会毫无头绪,不知道这图书馆里都有些什么书,有时要找一本书都得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所以,如果你要在短时间内提取更多的成语,就必须对积累的成语在头脑中找规律进行分门别类,如以”一“开头的;以“五”开头的等等,只要一旦找到这根线头,后面的成语就会呼之即出。聪明的学生总会这样做,如果库存的成语够多,那么,在这样的活动中胜出是轻而易举的了。
3、串词成话
在成语的运用练习上,我最喜欢且最常用的是“串词成话”活动了。这个活动经常在教
学词语盘点时使用。举个例子,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词语盘点时,里面的成语有“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共十二个。我先引导学生通过熟记或背诵积累所有成语。接着,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知道的成语的意思,每人可选择一个,在交流中互相补充理解。最后,我让学生运用里面至少一个成语以上写一句话或一段话,鼓励成语用得越多越好,并且比赛比赛,看谁用的成语最多。学生总是好胜心较强的,在我的鼓动下,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瞑思苦想,谁也不让谁似的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成语较量。最后,学生有的用了两个成语,有的用了四个成语,还有甚至十二个成语都用上了,写成了一篇小
短文。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杰作时总会有几分得意的成就感,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积累成语的情趣。
在“串词成话”活动中,学生积累的宝库打开了,在理解与运用上进行了一番细细的雕
琢加工,对于积累到的成语,他们定能根据自己的程度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也会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了运用成语的能力。
(二)捕捉生活情景,运用成语
1、敢表率,重熏陶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好天地。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很大程度
上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我喜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讲课时适当在课堂上运用成语,如教学《金色的鱼钩》的导入中,我说:“同学们,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长征途中一个老班长的故事。”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点评也尽可能地用上成语,比如:“你的朗读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又如:“你的发言让我们受益匪浅,谢谢你!”再如:“你精彩的语言让我们如沐春风。”“你激昂的气势真是荡气回肠啊!”„„简短的点评,附加上成语的运用,意境更加怡人。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会了在特定语境中对成语的运用。
2、激实践,促发展
成语的运用也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用语言表达来实现。上课时,我常鼓励学生回
答问题的语言多运用成语。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五彩纷呈:“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如行云流水,读起来真是心旷神怡”;“这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文章,文质兼美,让我百读不厌”;“我喜欢作者的异想天开,我仿佛也身临其境,陶醉其中”„„学生在有意或无意间运用了成语,让他们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娓娓动听。
我也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交际中多运用成语,这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积累的量足、记忆得深刻,运用是没有问题的。只有激励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实践,才能真正在语言运用中得到发展。
(五)关注习作精彩,运用成语
积累成语,最终是要让学生运用于写作中,写出来和说出来一样,都是要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不管是学生平时写的周记,还是课内的作文,我都会要求学生在文中运用成语。有时硬性的要求亦非不可。比如,在某次作文时,我会要求学生在本次作文中至少运用十个成语以上。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绞尽脑汁地去在意这个问题。有一次作文中发现,学生在写自己心急时,压在横线下的是这样一行字:“我的心里急得很。”而修改在旁边的是这样一句话:“我心急如焚。”从这个表象看来,学生是经过思考的。他在一番推敲之后,用上了“心急
如焚”这个成语来代替表达自己“急得很”的心情,这就是学生获得成语运用的进步见证。
学生对成语的运用必须有一个过程,那就是由他动到自动,由外力到内力的变化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他动”,就是“外力”的作用。
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成语,是我们积累与运用的最终目的。只要我们认识正确,引导得
当,学生就会有一个好的开始,就会有良性循环。也许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是我们愿意不断炼就这项“搬运”的工夫,这是我们教学的任务。
总之, 通过一学期的积累运用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学生养成了自觉积累
和运用成语的习惯。他们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文自然显得更有文采。所谓“厚积而簿发”,只要我们用心研究,耐心引导,让学生真正做到勤积累,就能切实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篇: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中期研...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中期研究报告
阳泉市平定四中小学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我校自承担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之后,便将《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到学校大课题研究上来,先后进行了教材改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及安排校本课程进课程表等点点滴滴的工作。现在学校全体师生都逐渐对诵读国学经典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尤其是学生在增长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思想习染,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焕发出勃勃四中学子生机。现将该课题的中期研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从建校起至今,我校除了在校园文化建设硬件上投入精力外,还对本校学情进行了综合客观分析,最后我们确定以最接地气的“诵读国学经典”为突破口,紧紧围绕两大中心“重视精神文化教育,积淀文化底蕴”,与“关注个性特长发展,培养知行合一新人”整体设计,整合精编校本教材,力求让学生在每周一节的诵读课上不断获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也是我们全校一致通过将“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定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科研课题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开展中,我们改编的校本教材不光渗透蒙学经典,还将古诗文化,成语积累、名句欣赏及国粹文化融入其中。其教育意图十分明显,旨在通过丰富民族文化,以多角度的内容引领学生,在读、背、诵中熟读国学,走进经典,逐渐让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浸润学生的生命,影响他们的思维与情感,共同建造“整洁静雅自成一景,明礼乐学蔚然成风”的和谐校园。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课题研究开展后,我校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与以前相比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学生,不论是出进校园时的言谈举止,还是课上课下的行为秩序,以及全校大型集会等,他们基本上做到了与同学有序谦让,对老师问好行礼。但同时我们发现尽管多数学生能起好带头示范作用,但依然有一些学生行为鲁莽,出言不逊。还有校园内的一些文学知识宣传栏无人问津。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研究发现校园内依然存在因家庭变故而使思想滞后,或者因迷恋网络而使情感缺失等等类似的学生。所以我们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更应重视将思想教育走进学生、家庭内部,使得课题研究工作能真正起到改善人的精神文化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要求 1.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以学习《弟子规》为主,同时还兼学一些成语、古诗、名句名段,了解我国的茶、丝绸文化及民间艺术方面的国粹文化。三、四年级以学习《三字经》为主,同时还兼学一些成语故事、古诗、名句名段,了解关于中国瓷器、民乐民舞、戏曲、京剧方面的国粹文化。
五年级:主教材以《增广贤文》为主,副教材涉及古诗赏析、成语故事导读、成语积累、名句名段、及中医、中国书画等国粹文化。
六年级:主教材以《笠翁对韵》《论语》选编为主,副教材涉及古诗赏析、成语故事导读、成语积累、名句名段、及对联文化、武术等国粹文化。
2.特色创建部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注意将国学经典诵读课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首先是课题组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双向建构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开发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向终深发展。其次是在发挥传承与发展文化载体作用过程中,我校力争借助一面墙、一座亭、一条走廊、一块版面、一层台阶、一条标语等做到宣传、解读、熏陶的作用。另外还通过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传承民族文化的大军中,日复一日地习染民族文化,聆听民族精髓,争做知行合一的精彩四中人。
四、课题研究过程
1.我校于2013年2月申报了“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验研究,召开了课题筹备会议,确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首次开发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读本》。2014年暑假,我们经校委会一致通过,对校本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
2.课题研究中,我校先后组织开展师生培训,通过培训会议、升旗仪式、黑板报、楼道内宣传牌等向全体师生全面系统地讲解学习国学精粹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等。随后,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引导全体家长了解国学精粹,营造书香家庭,全力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
3.在建设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时,我校还要求任课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以年级制定诵读计划,每周利用两节诵读课时间,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我们严格要求持案上课、有记录,学校领导检查落实。在学期末,我们由相关领导进行不拘同一形式的考查。现在我校,学生背诵古典经文已蔚然成风。
4.在国学校本课程实施中,我校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多项活动,全力保证诵读见效果。比如年级组每月组织一次以“诵读国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书法作品展示;学校组织读“中华魂”讲故事、演讲活动;每月一次的书画、剪纸、电脑小报评比与展示。同时开展课题研究近两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迎元旦”六个年级不同形式的的国学经典诵读初赛、推荐选手最终的精彩复赛活动;在2013年12月与2014年12月,我校连续两年举行“国学经典读写大赛”,对年级赛出的选手人人颁奖,对决赛前3名学生予以重奖。通过层层推荐、读写结合这种形式将诵读国学热潮推向更高层次,使学生在诵读中身心各方面均获得了成长,这远比书面上死记硬背搬来的那些知识更有价值。
五、课题研究初步取得的成绩
1.国学氛围浓厚袭人。我们本着“文化润校”的方针,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校除了装扮教学楼内墙壁,使其会“开口说话”外;我校还投资人力、物力、财力,美化校园围墙,使其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有位于校园西侧素雅、柔美的“静雅亭”,时时刻刻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与此同时我校还将校本国学课纳入课时,听着他们朗朗的吟诵声,目睹他们在舞台上的风采,深感经典文化魅力之大。
2.国学活动丰富多彩。我校大力发挥经典诵读活动有效载体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校各个班级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国学教育活动,积极学习国学知识。同时大家在每月的27日之前积极向教导处上交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手抄报、硬笔作品,既为校本课程的开展积累过程性资料,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校园展示的公开平台,更大范围的吸引师生学习。
3.国学团队逐渐成形。活动中我们坚持诵读经典并无年龄之分。其一对于教师来说,我们更应该将正心、修身、养德为作为职业道德的底线。以宽容之心包容全体学生的过与失,以无尽的爱心哺育全体学生茁壮成长,以永远的耐心静候所有花开的美景。其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渐渐养成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勤学自强,孝敬父母,团结互助的品质,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道德素质得到整体提高。与此同时,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不光提高了语文素养,还感受到了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怎样将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与小学语文情感目标教学有机融合。2.如何解决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身体力行的困难。
3.如何解决学生单凭一个本、一支笔、一张嘴参加期末的“国学经典读写大赛”带来许多不便。
七、下阶段研究方向
1.通过中期汇报,对国学诵读中随时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体协商,表态解决,争取能拿出更有效的方法推进课题研究。
2.在国学思想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上多动脑筋,争取使学生学得更加切合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3.每学期任课教师要对课题研究进行认真地总结,及时整理经验,以使后面的工作更加扎实。
4.对实施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及时进行分类整理,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档案。
第三篇:正确运用评价手段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如何运用评价手段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内容摘要:本文从:“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评价手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更新理念,立足过程,发掘潜能,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索。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此,我们教师要打破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从而让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教具动手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或者运用多媒体 1
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我还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表扬,由此建立他们评价的信心,并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以此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2.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言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他们在小组内、在班里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所期待的标准答案,这时候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如果在这时候,我们以标准答案来做最终的评价,那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并扼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样一来,即使是课堂上有了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时间,可学生也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只能成为流于形式的一句空话。因此,我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做到放下教师的架子,做到少“讲”多“听”。不断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
3. 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我注意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并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二、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修改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活动后的结果上,而是贯穿在数学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而且“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
1.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坚持正面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曾经有这么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的好。”它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同时,可以让我们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思路。所以我在教学中从不吝啬赞许和鼓励,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表达不好的时候,我则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因此,在课堂上,我根据教学实例,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评价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准确化,如“你解答得真巧妙,真令教师和同学钦佩。”“你这种解法真是巧妙极了,老师为你骄傲!”等等,这样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这种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还注意坚持对学生给予鼓励时因人而异,我注意做到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
2.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我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在教学中,我还经常要求学生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哪里?”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3.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评价的激励与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记录学生的成长,认真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
3录,学生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样记载了学生的点点滴滴,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我再注意实施再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重拾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健康成长。
三、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话”。爱是教师改造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2. 落实“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是一个整体,包括数和数的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知识和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因此,在评价的目标上,我们教师应该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进行评价。在进行数学评价时,我们要注意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确保数学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还可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并注重学生数学全面素质的提高,综合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我注意开放地、多角度、多层次地来系统认识和整理数学课程评价的内容,如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情感、行为参与、主动性等)、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与方法、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运用能力。
同时,我还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在数的认识和计算及让动手实践等多项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语为主。“你解答方法真巧妙,你还能找到更巧妙的解法吗”,“今天你又进步了,谁说你不行,我看你就是很棒,只是一点点不会,只要你大胆地问老师或同学,多想一想,4一定能行。”“你真是一个学习能手!”、“老师真佩服你”等。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并适当记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相结合,给学生一个适当、贴切的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并提出建议。这样通过众多评价方法有所取舍的结合使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教师公正的对待,他们都能在应有的位置上发挥最佳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性的语言,可能激励一位学生,从而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失去自信心。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评价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改变,都是为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及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应该进一步开发,将其应用到更多的教学中去。让教师与学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延伸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使课堂教学氛围更生动。
参考文献赵甲明.论寓德育于科学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马德炎.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学[J].大学数学,2003(1)
4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
第四篇:浅谈如何运用优秀影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浅谈如何运用优秀影视教育提高学生生活品质
宜川中学 邵哲静
当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传统方法正面临新的挑战,而影视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正收到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青睐。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声画结合,亦静亦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视作品,往往比一般的文字作品更形象,比一般的表演更生动。电影课走进课堂,利用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不再是一种文化悬念,影视教育课已成为陶冶孩子们心灵的乐园,是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又一块绿洲,是学生探索知识的绿色海洋,是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材的摇篮!
一、运用优秀影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素质是指个体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品质与特性。优秀电影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形式,不仅可以借助影片中美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心灵。影片中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片中正面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思想风貌,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心灵之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生观及生活情趣。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通过艺术感受的训练和培植,才能得到鉴赏美的升华,到达发现美的精神境界。中学生有渴望美、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强烈愿望;但是,在这一审美观念逐渐养成的这一阶段,他们的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日本视觉系、哈韩哈日潮流等外来的视觉冲击带给了他们过多负面的、浮躁的一种审美概念,并且更加模糊了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审美取向,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我认为,影视作品作为之一方面的教育载体,可以达到不较理想的效果。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影片利用清新纯美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平凡而动人的初恋故事。影片拍摄的景色优美、色彩鲜艳,真实的反映了农村清新淳朴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优美恬静的生活。又如系列专题片《世界遗产在中国》,这部专题片由中央电视台出品,历经七年拍摄制作,系统、集中地展现了中国2008年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33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将中国灿烂的自然文化遗产首次以系列纪录片的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集中展示,是向世界敞开一个个东方文明的窗口。在观看完《龙门石窟》、《黄山》等专题后,学生纷纷表示大开眼界。通过这部系列专题片的展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情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自豪感。
二、利用优秀影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影视作品能够充分、灵活高效地进行联想,想象的训练,促进形象思维的最终完成。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影视作品,能过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今年上半年,我校的的美术老师就将在世博会上展出的清明上河图的动画,用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画作,体验美的基础上,更能从分的发挥想象,进行联想、想象训练,领会揣摩宋朝中国经济繁荣的景象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培养了学生的观摩审美能力和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影视课还能够有效地激发情感因素,《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刘胡兰》、《烈火中永生》等优秀影片,哪一部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在这些人物形象上,凝聚着作者、编导、演员以及观众的无尽的深情,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对情感的激发,实际上贯穿于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中。实践证明,影视教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多方面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诸多不足,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文本,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利用优秀影视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兴趣十分广泛。如何选择影视课题,设计什么样的教
育模式,也很有讲究。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我在每学期新高一学生的影视课上会组织学生观摩《阿甘正传》这部影片。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学生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他们会用阿甘的话语激励自己,“做傻事的才是傻瓜”,“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如果上帝要让人人都一样的话,他会给每人一双脚撑。”。为了教育孩子们自立自强,我设置了《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这一课题。就内容而言,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影片,影片的主人公具有与学生们相同的独生子女身份,所以在整个看片过程中,个个神情专注。张鸣鸣悲惨的命运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但她面对严酷的生活考验,不气馁、不退缩,而是勇敢斗争。这种气质令学生佩服,这使班上大多数在蜜汁中泡大的学生感到惭愧。我抓住这种心理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与张鸣鸣比,我真的很惭愧。我的生活条件这么好,不能发奋成才,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吃不得一点苦。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做一个能吃苦的人。”其他的孩子也写下了许多生动感人的观后感,这使我确信电影课具有独特的教育效果。
利用电影课独特的艺术特征,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智育。比如就某些电影设置的悬念展开合理想象,开展“假如我是编导”或者“这部戏如果让我来当导演”等活动,会对训练学生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甚至以此发现潜在的导演天赋、表演才能都很有帮助。总之,从把握电影艺术的特性入手,对增强美育、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教育效果,对于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进行的素质教育,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电影实验课的成功实践,必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道新的希望之光。
四、切合实际,注重效果,生动活泼地开展电影课教学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的优越感与日俱增,加之一些不良社
会风气的侵蚀,使家长和教师的“说教”式教育方法在他们面前变得苍白无力。而优秀电影是通过活生
生的画面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他们的感观和思想有着较大的冲击力。这是其它教学方式无法比拟
和不可替代的,因此,电影教学必须切合实际,注重效果。
1.突出教学主题。电影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放几场电影,而是使学生切实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因
此,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学校和老师必须把握住这个主题。这一主题的基本内涵是:突出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学生在观看优秀电影中受到爱国主义、优良道德品质、科学
文化知识、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在组织影片的放映过程中,我们切记不能失去导看这一环节,以免失去电影课的本来意义。我们还必须严格把握放映关,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挑选一批主题思
想突出,质量较好、艺术较高的影片,如《电脑神童》、《汤姆历险记》、《海狮的故事》、《中国:
石灰岩与桂林山水》以及《逃出魔幻纪》等等,这些影片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他们不曾在生活中接触过的事物,而且能通过观看影片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让他们了解他人,陶冶自己的情操,从影片中
学到知识,明白道理。突出主题教育,是电影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可偏离。2.突出常抓不懈。学生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长久地坚持下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充分体现这项工程的伟大和长久性,电影教学同样如
此。我们必须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电影教学坚持下去。首先,要在正常教学的前
提下,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有计划地安排,一般是每周一场为宜。这样,不仅有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
思考,而且使电影教学具有计划性和延续性。其次,是组织多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观看电影的积极性
和兴趣。利用课余时间、班队主题活动等机会开展影评会、电影故事会、电影歌曲演唱会等活动,既可
使学生对电影保持旺盛的兴趣和渴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
极大的提高。只有将电影教学活动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五、抓住重点,加强引导,努力拓宽电影教学的渠道
当今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学生的性格和思想具有多重性。他们的优点在于大脑智商高,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缺点在于思想成熟过程中好坏不辩,良莠不分。如
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抓住电影教学中的主题和重点,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吸受优
秀品质,抛弃恶习就是关键。我们必须多花力气,勤下功夫,引导学生接受健康思想,去其糟粕,这就
是开展电影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1.坚持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现在学生接受能力极快,已有相当数量学生知道有些电影作品是虚构
创作的,不是真实的。因此对电影中所述故事不以为然,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去积极引导,去教
育,让他们理解电影是生活现实的艺术加工,又是真实生活的艺术体现。应吸取其精神内涵。如我们在组织观看《离开雷锋的日子》后,有些学生不能理解乔安山为民做好事那股“傻气”。我们及时召开影
评会,给他们讲叙雷锋故事,教育他们做好事是我们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建立新型的人与人之间良好关
系的根本。通过引导,学生们理解了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做好事也随之蔚然成风。2.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科学教育类影片可使学生了解身边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科学知识,掌握
基本的科学知识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由于科教片在拍摄过程中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如特技、高速摄影、激光拍摄等,使画面更加直观和生动。但学生们的知识有限,有些场景,画面不
能理解,模棱两可,这就要向学生灌输一些科普知识和摄影技巧知识,还画面以本来面目。因此,在观
看这类影片之前,老师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向学生传授一些科学教育片的拍摄技术知识,灌输一些专
用名词和科学知识,使学生们在观片时能理解事物原貌,掌握知识。
电影教学的普及和发展,决定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在操作上要讲
究可行性,在方法上不断探索,努力使电影教学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五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开发课外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宁阳二十四中 王见
一、目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生活方式的剧烈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代中小学生是在消费大众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使得他们思想苍白,情感干瘪,人文匮乏。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警示,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文化领域,让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实践中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帮助他们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文化的底子,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确立本课题,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的基本方式,使书本知识和课外的体验相互得到印证、启发和补充,激发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升教师的素质,并且有助于教师用多元智能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目标完成情况
1、教师的教育观念明显改变
研究与实践使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课程观从单一教科书向完整的课程意识转变;育人方式观由封闭向开放的、主动活泼发展的方向转变。教学中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教师的教学方式明显改善
教学重心由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教师以学生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如: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想象,激发学习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3、探索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探索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广泛开展阅读活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三、具体内容和实践效果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教育对应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言,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充分开发、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课外资源在这里主要指课文以外的资源。具体而言,我们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以人为本,以文为本,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悟,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材内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蕴含着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自主自立、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因素。我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积极开发课文以外的资源。学完一篇课文,我们一般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体验或者展开联想思考与课文中心相关的现象。课上经常会问:“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联想到什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喜悦、美好和永恒。学习《丑小鸭》一文,学生从中悟到身处逆境中要固守的品质:忍耐、坚持和自信。当学生被文本感动时,就自然受到了熏染。也只有立足文本、关注人本的教学,才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迷失方向。
2、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文教育重在熏陶,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是最好的手段。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完成人文素养的自我教育和培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如果折合成天算的话,初中学生每天阅读应不少于2000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人文素养。我们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和爱心、关注人类命运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经常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鲁迅、巴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人对话,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几年来,我们向学生推荐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繁星〃春水》、《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鲁宾逊漂流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学生阅读文选》、《神笔阅读与作文》系列丛书、《情感读本》等。我们每周利用 90 分钟阅读课时间,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把语文课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独立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随时做好读书笔记,及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有时组织比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优秀作品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览活动。三年下来,学生读书笔记多达八万字。我们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关爱生命,热爱自然,懂得珍惜亲情、友情,知道尊重、理解别人,用向上、健康的心态去度过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
我们还让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比如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见贤思贤”、“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正是这些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曾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让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就是让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从小学会做人,陶冶完美人格,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3.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故事会、辩论会、名人专访、社会调查、创建文学社、创办社刊校报等。我们创办了“清泉”文学社,经常组织征文比赛,有一些已经结集出版。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4.是鼓励学生实际从事人文活动,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我们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在一些传统的节日中,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我经常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时的教育孩子们去了解这些节日的文化知识,体会节日当中的传统
美德。一些重要纪念日我们也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然后把经过写在周记上。让学生把爱送给老人,送给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让爱的种子撒播开,让学生学会了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周围的每一个人。如:母亲节到了,我们就让学生为母亲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然后记下来,全班交流。教师节到了,我们鼓励学生为老师倒一杯水,引导学生搜集歌颂教师的文章,举办朗诵比赛。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教育学生对周围的一切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将来学有所成时应当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它人文景观,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订是有其人文意义的。学生办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能认真“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就意味着对他人意见或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自己“成功”的表现形式——成果,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这过程中,就必然有一个尊重和关注他人成果的心理转换过程。这是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综合性学习也是积累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教材均设计出了活动目标、教师准备、活动指导、活动建议等内容,为我们顺利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我们要求每个同学作自我介绍,并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这个活动促使每个同学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尊重打下基础。下册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我们让学生想成长的烦恼,说成长的烦恼,写成长的烦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它的活动
如“感受自然”、“我爱我家”、“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等,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极好的活动材料。我们在教学中都认真把握这些教学机会,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每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文素养的积累有别于语文教学中其他方面的积累如语言积累等。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表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是一种需要较长时期才能见效的积累;而语言积累则可以以具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相比之下“见效”较快。
四、项目特色创新点
本课题立足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其创新点在于以下两方面:
1、从开发课外资源的视角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了解人文知识,参与各种人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同时提升。
五、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视,为了训练某个知识点而省略,为了多做一套题而简化。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如何改革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引导广大中小学师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总之,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