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预案[定稿]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预案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对病人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对医院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修定如下;
一、组织领导;
1、成立医院感染暴发应急事件领导小组(名单详见附件1)。其职责主要是负责组织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工作;组织相关人员会诊,提出诊治意见及整改措施;负责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报告。
应急办公室设在医院感染管理科,其职责主要是及时准确地完成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监测及调查工作;及时准确地传达领导小组的决定和督办;作好有关记录;及时完成暴发事件的调查报告;负责上下级和院内的联络及协调工作。
2、成立医院感染暴发应急事件专家组(见附件2)。职责主要是负责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级别确定以及采取的防控措施提出建议;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处置进行技术指导;对感染病人及高危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进行指导。
3、成立医院感染暴发应急事件后勤保障组(见附件3)。其职责主要是提供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所需应急物质,包括药品、器械、消毒药械、个人防护物品等,以保障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紧急报告程序;
1、当疑有或出现医院暴发流行趋势时,经治医生应立即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报告,并立即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科室在短时间内(一周)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病例的医院感染;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科室应以最短的时间(2小时)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院总值班报告(上班时间报院感科、下班及节假日报医院总值班);
3、院感科接到科室报告后应立即向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并向医务科等相关部门通报;
4、院感科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感染调查及监测工作;
5、经调查及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专家证实为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在12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及市中区疾控中心报告。
6、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
三、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措施:
1、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积极开展调查,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
2、科室应根据确定或初步确定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并对处理措施进行持续监测。当感染源和感染途径不明确时,可以针对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措施,在不停止调查的同时,采取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修正评价。
3、积极救治患者,实行感染病人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同时保护易感人群,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4、协助疾控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5、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做好医院内医院感染病原体污染场所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进一步交叉感染和污染。
6、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部门报告事件进展情况。
7、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
第二篇:医院感染暴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暴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地做好我院医院感染暴发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工作,保障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健康,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等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突发事件,规范和指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医院感染暴发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三)应急组织
由主管院长领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门诊部、护理部、药剂科、后勤总务科等科室负责人组成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医院感染暴发疫情发生后,根据疫情分级响应程序,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医院感染暴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
1、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提供消毒隔离技术支持和监督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做好疫情控制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
2、医务部负责监督指导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等规章制度,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和医生人力协调工作;
3、护理部负责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和护士人力协调工作;
4、药剂科负责治疗用药、抢救药品和消毒药械采购工作;
5、后勤总务科负责应急物资采购工作,做好后勤保障。
二、医院感染暴发突发事件的判定标准、终止条件以及分级
(一)判定标准
在短时间(24小时内)内同一病区连续发生3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病例,即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二)终止条件
末例医院感染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即可终止应急处理工作:
(三)医院感染暴发突发事件疫情分级
Ⅰ级:同一病区在短时间(24小时内)连续发生3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Ⅱ级:同一病区在7天内连续发生5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或在72小时内连续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病例;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Ⅲ级:同一病区在7天内连续发生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三、医院感染暴发突发事件监测报告
(一)医护人员发现医院感染暴发突发事件时,应当及时向病区负责人报告,病区负责人分析情况后必须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
(二)检验科在短时间内(一般为7天),在不同病人的同类标本中三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不同病例中,三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及时上报科主任,科主任必须在4小时内电话或当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如遇特殊原因报告未能畅通,应立即向主管院长直接报告或向总值班报告。
四、应急响应
医院感染暴发突发事件疫情分级响应程序
Ⅰ级:接到病区负责人报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到现场调查,提出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和组织实施,同时向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汇报;由院感科负责宣布启动Ⅰ级应急响应,通过书面通知向有关部门发布信息;经调查核实后,于24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Ⅱ级:接到病区负责人报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尽快到现场应急处理,同时向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汇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到现场调查,各相关部门落实各项应急措施;由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宣布启动Ⅱ级应急响应,通过书面通知向有关部门发布信息;经调查核实后,于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Ⅲ级:接到病区负责人报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尽快到现场应急处理,同时向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汇报,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随后到现场调查,各相关部门落实各项应急措施;由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宣布启动Ⅲ级应急响应,通过书面通知向有关部门发布信息;经调查核实后,于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五、应急处置
对医院感染暴发疫情坚持“边抢救、边调查、边处理、边确认”的原则,以最有效的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开展对医院感染病人和疑似病人的诊治工作,及时排除或确诊疑似病人,对危重病例积极救治或根据病情及时转诊;
2、对医院感染病例实行分类隔离管理,隔离病房标识清楚;
3、根据感染病例的传播途径加强消毒工作;
4、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5、根据初步掌握的资料,排查潜在的传染源;
6、病区暂停收治新病人,暂停病人外出;
7、必要时对易感病人和工作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8、做好医疗污物处理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扩大;
9、加强工作人员个人防护,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指导工作人员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10、及时向职工通报院感事件的防控情况,做到公开、透明、及时;
11、对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的病区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六、善后评估
突发事件结束后,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根据事件分级报告医院领导和(或)上级部门。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突发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本预案自发布之日执行。
二0一三年一月七日
第三篇: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急预案
重症医学科应急预案措施
一、成立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管理组织
组 长:常香平院长
成 员:谭人从 副院长 王燕 副院长 李少群 副院长
常金丽 检验科主任 常红亚 药剂科长
沈亚涛 门诊部主任
二、建立建全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1.临床医师发现所经管的病人出现医院感染时,须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登记表)”,并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各病区(科室)加强环境卫生学的自检工作,每月定期做好标本监测(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空气、紫外线灯管)。
3.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每月对本院住院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及流行病学分析。
4.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月把统计分析出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科室,并及时上报给主管院长和有关部门如医务科、护理部等,并帮助不合格的科室查找原因,提出控制措施。
5.每月的医务例会上主管院长应在会上通报上个月全院院感染的情况,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6.一周内发现同一病区(科室),发生三例同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病区应在24小时内及时上报给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应职能部门,并进一步做病原体的分型鉴定。如确定为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应职能部门应在24小时内上报给医院管理委员会或小组,同时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7.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以及各病区(科室)如监测出灭菌品、消毒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等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时应在24小时内查找原因,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三、控制措施
1、立即查找原因,必要时关闭病房;
2、报卫生行政部门进一督查落实;
3、积极救治患者,并严格做好消毒隔离;
4、配合上级部门,写出总结报告,杜绝再次发生。
襄城县妇幼保健院 2010年7月1日
第四篇: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
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和处置工作,根据卫生部印发《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感染暴发和处置管理规范》的要求,特制订本应急预案。
一、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暴发的概念:
1、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二、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
1、报告范围:包括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
2、报告时限:临床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各科应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和分管院长,并通知相关部门。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应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文件要求逐级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报告流程:(见附件)
①临床科室发生3例(含3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3例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时,应由本科室主任(主任不在由护士长、护士长不在由监控医师或监控护士)在2小时内电话或
当面上报院感科负责人(电话:8511),如遇特殊原因报告未能畅通,应立即向分管院长(电话:8502)直接报告;如向分管院长途径也未能畅通,则向其他任何一个院领导报告或向总值班(总值:660979)报告。
②检验科在短时间内,在不同病人的同类标本中三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不同病例中,三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检验科务必在2小时内电话或当面报告院感科负责人。如遇特殊原因报告未能畅通,应立即向分管院长直接报告;如向分管院长报告途径也未能畅通,则向其它任何一个院领导报告或向总值班报告。
③在接到临床科室或检验科的报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应马上向本院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进行电话报告,同时报告分管院长,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同时向医务科、护理部、设备科、药剂科及后勤保障部进行通报,以利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分管院长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协助院感科开展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保证。
④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分管院长应于24小时内向金华市卫生局及金华市疾病预防疾控中心报告,请求协助调查处理。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⑤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分管院长应于2小时内向金华市卫生局及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a.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三、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确认程序
1、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报告程序启动后,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应在2小时内组织相关职能科室及专家组成员对暴发事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研究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当领导小组成员不同意见时,由院长决定本预案是否启动。
2、在本预案启动后,应由分管院长在2小时或12小时内向金华市卫生局及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在本预案启动后,技术专家组必须在4小时之内召开会议,严格履行各自职责。
四、应急处置及控制措施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采取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同时,随着调查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及时调整控制措施。
1、查找感染源:院感科、检验科应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2、分析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相关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发病情况、分布特点并进行分析,根据疾病的特点分析可能的感染途径,对感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确定感染途径。
3、对感染病人积极实施医疗救治,控制感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
4、切断传播途径:在确定感染暴发的传播途径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感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正确有效的消毒处置措施。
5、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必要时对易感病人隔离治疗,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6、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调查结束后应尽快将调查处置过程整理成书面材料,记录暴发经过,调查步骤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并分析此次调查的经验与不足。
五、预案的终止
在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被消除后,距离本院最后一例医院感染病例的最长潜伏期也无新的病例出现,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责成技术专家组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展态势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本预案是否终止。
六、当其它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七、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五篇:吉林省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
附件:
吉林省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
(试 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我省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消除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臵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对病人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安全。
1.2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以及《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省境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臵工作。
1.4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医院感染
— 1 — 暴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的规定,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根据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医疗卫生机构应落实各项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培训,加强医院感染应急处臵培训与演练。对各类可能引发医院感染暴发的危险因素要及时进行监测、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
1.5 基本概念
1.5.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1.5.2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5.3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1.5.4流行病学调查指对医院感染病例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感染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对策。即通过查明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因素来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1.5.5感染源:指病原微生物生存、繁殖并可污染环境的宿主(人或动物)或场所。包括病人、带菌(毒)者或自身感染者、— 2 — 动物传染源和某些带菌(毒)的场所。
1.5.6感染途径:指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人其他易感者的途径。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水或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液制品传播、药品及药液传播、诊疗器械传播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传播等。
1.5.7感染因素:指容易引起感染的因素。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侵袭性操作、易感人群、住院时间长、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不严和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淡薄等等。
1.6 医院感染爆发事件的分级
2.1 特别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Ⅰ级)
对影响或后果特别重大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为特别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Ⅰ级)。
2.2 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Ⅱ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Ⅱ级):(1)发生甲类传染病、肺炭疽医院感染病例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医院感染疑似病例;
(2)发生20例及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10人及以上人身损害后果;(4)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3例以上患者死亡;(5)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3 较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Ⅲ级)
— 3 —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Ⅲ级):(1)发生10~19例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2)发生除甲类传染病外的法定传染病医院感染病例;(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9人人身损害后果;(4)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3例以下患者死亡;(5)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4 一般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Ⅳ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Ⅳ级):(1)发生5~9例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下人身损害后果;(3)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组织体系及职责
2.1 医院感染暴发卫生应急处臵领导小组
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预案等的规定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工作的需要,省卫生厅成立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领导小组,协助或负责我省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臵工作的领导和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卫生厅医政处,负责日常工作。各市、县(市、区)卫生局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设立本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领导小组,分别负责辖区内较大,一般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臵工作。
— 4 — 2.2 医院感染暴发卫生应急处臵专家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专家组,负责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级别确定以及采取的防控措施提出建议;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进行技术指导;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咨询建议等。
2.3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现场指挥部
发生特别重大和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根据卫生应急处臵工作的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由现场最高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指挥。其主要职责是:确定现场卫生应急处臵方案,指挥协调现场卫生应急处臵工作,组织卫生应急现场的各类保障工作,负责现场信息的收集、研制和上报工作,撰写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评估报告。
2.4 医院感染暴发卫生应急处臵专业技术机构 2.4.1 医疗机构
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医疗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其它医疗机构负责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治疗、检测样本的采集,病人分流转运及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对相关人员采取医学隔离措施;对现场采取消毒隔离措施;组织对高危人群进行卫生应急体检,协助做好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要依据有关规定,立即向辖区内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向现场指挥部提出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医疗救治措施建议。
2.4.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5 — 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和协助市(州)、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特别重大、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医院感染病原体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分析;负责全省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
市(州)、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别负责辖区内较大、一般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医院感染病原体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分析;负责辖区内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信息报告与管理等工作。
2.4.3 卫生监督机构
省卫生监督机构指导市(州)、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特别重大、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市(州)、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分别负责对辖区内较大、一般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卫生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医疗机构存在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责令限期整改或者暂时关闭相关科室或者暂停相关诊疗科目;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3、监测、预警和报告 3.1 监测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要加强医院感染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院感染监测质量。
医疗机构应按规定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并付诸实施;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院感染病原体及其耐药性监测、环境卫生— 6 — 学监测,通过监测并定期分析监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倾向和隐患,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3.2 预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网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提供的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并密切关注国内外传染病发生发展趋势,及时作出预警。
3.3 报告 3.3.1 信息报告
(1)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所在科室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上报分管院长和医务、护理管理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
(2)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一般医院感染事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3)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的规定进行报告。
(4)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九条、《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
— 7 — 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一)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感染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3.2 报告内容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内容包括: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联系人姓名、电话)医院感染暴发时间、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数量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医院感染暴发的可能原因、医院感染病例处臵情况及控制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4、应急响应 4.1 应急响应原则
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事发地的县区级、市州级、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根据相应级别做出应急反应。同时,要遵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不同类别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应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事发地以外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情况通报后,要及时通知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做好卫生应急处臵所需的人员与物质准备,并采取必要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
4.2应急反应措施
— 8 — 4.2.1卫生行政部门
(1)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相关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2)组织医院感染专家委员会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启动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级别。
(3)进行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查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4)发生较大或一般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后,由事件发生市(州)、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及时、果断处臵。并及时向当地政府、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调查处臵情况。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加强对事件发生地区卫生应急处臵的督导,组织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有关情况和建议,适时向省内有关地区发出通报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5)发生特别重大或重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后,省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向省政府和卫生部报告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情况和卫生应急处臵建议。并负责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和处臵,指导和协调落实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等措施。同时,向省有关部门及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情况。事件发生地的市州、县市、区政府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辖区内各项卫生应急处臵工作。
— 9 — 4.2.2医疗机构
(1)专职人员要积极开展调查,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必要时可请求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和人员给予技术指导和支援。
(2)根据确定或初步确定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并对采取处理措施进行持续监测。当感染源和感染途径不明确时,可以针对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措施,在不停止调查的同时,采取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修正评价。
(3)积极救治患者,实行感染病人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4)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5)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做好医院内医院感染病原体污染的场所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进一步交叉感染和污染。
(6)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事件进展情况。
(7)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4.2.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当地医疗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后,应当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尽快确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调查。对医院感染暴发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分析暴发的原因,— 10 — 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具体的步骤为:
(1)证实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建立可行的诊断标准。注意避免因诊断标准失误将会夸大疫情或遗漏病例。病例可分为“确诊”、“假定”、“可疑”等不同等级,“原发”和“二代”等不同水平。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暴发。
(2)分析调查资料,计算各种罹患率,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通过实验室资料分析,初步确定病原类型,计算人群感染率、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所占的比重,评价危险人群的免疫水平。
(3)查找感染源:对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视医院感染疾病的特点,可选择病人、接触者、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的各种分泌物、血液、体液、排泄物和组织为标本,同时还应对有关环境和物品等采样。有时病原体的分离有很大的困难,可以通过PCR、生物芯片技术和血清学检查方法查找感染源。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对于确定爆发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找到针对性的防治和控制措施。通过各种病原学、血清学检查仍然不能确定感染源时可以采用通过综合性分析初步确定几个可能的感染源。
(4)分析引起感染因素:对感染病人及相关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发病情况、分布特点并进
— 11 — 行分析,根据疾病的特点分析可能的感染途径,对感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确定感染途径。
(5)采取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包括:(1)对病人和疑似病人应积极的进行治疗,必要时进行隔离;(2)控制感染途径。在确定感染爆发的感染途径如空气传播、经水或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液制品传播、药品及药液传播、诊疗器械传播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传播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感染源污染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去除和杀灭病原体。肠道感染病通过粪便等污染环境,因此应加强被污染物品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呼吸道感染病通过痰和呼出的空气污染环境,通风和空气消毒至关重要;而杀虫是防止虫媒传染病传播的有效途径。(3)必要时对易感病人隔离治疗,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有条件时可以考虑对易感病人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技术。
(6)在调查处理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该医院今后的防范措施,必要时疾病控制机构要考虑其它医院有无类似情况,全面采取控制措施。调查结束后应尽快将调查处理过程整理成书面材料,记录暴发经过,调查步骤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并分析此次调查的得失。
应当注意,流行病学调查和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自始自终是同步进行的。随着调查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及时调整控制措施。最终通过管理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达到控制医— 12 — 院感染暴发的目的。对于一些无法及时明确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感染因素的医院感染,也应根据暴发的特征当机立断采取可靠的控制措施。
4.2.4 卫生监督机构
(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2)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5、卫生应急响应终止 5.1 终止条件
(1)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被消除。(2)最后一例医院感染传染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5.2 终止程序
由负责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评估,提出终止卫生应急响应的建议,报请同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领导小组批准后宣布,并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6、事件评估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当地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专家,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和其他相关资料对医院感染暴发事
— 13 — 件处臵情况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引起医院感染暴发原因、造成的危害、采取的卫生应急处臵措施及经验、教训,以及该事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
7、保障措施
7.1 建立卫生应急队伍
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医院感染暴发卫生应急处臵队伍,卫生应急队伍由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有针对性地开展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处臵的相关技能及职业防护的专业培训,并定期组织不同规模、不同类别的模拟演练,提高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臵能力。
7.2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
制定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物资的储备方案,并落实到位。包括医疗救护的药品及器械、消毒药械、个人防护用品等,以保障卫生应急工作进行。
7.3 建立、健全监测报告系统
医疗机构应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本地区医院感染监测网。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医院感染监测网的管理,保证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完整性、及时性和敏感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收集、整理和分析— 14 —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供决策和指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臵。
8、附则
本预案由吉林省卫生厅负责解释。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