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19-05-12 22:5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

对我国GDP增长因素的分析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我国的经济体中有若干显著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向当代欧美发达国家的三元经济结构,第三产业的贡献在总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二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这同时也部分导致了两个结果:贫富差距加剧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显著。

2我国GDP增长的原因分析

(1)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值都对我国的GDP增长有正向拉动作用。

(2)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远大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值的贡献,且前者大约为后者的67倍。

(3)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值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不存在时间趋势。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值确实均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且前者的作用要明显很多,尽管它们在贡献上都没有体现出时间趋势。最为重要的是,前者的作用是完全积极的,而后者虽然也有微小的正向作用,但同时也隐含了负面的影响,即城乡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加剧,不仅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整体经济制度改革的有效深化。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在未来更健康而稳定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更为有效,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继续稳步加快我国的总体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并积极制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

(2)加大我国“三农”改革的力度,深化农村合作社与农村金融改革,并适度加强对农民的政府补贴力度,以切实有效而稳步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避免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

(3)在刺激我国居民消费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时,应该注意刺激的结构性问题,避免过度刺激城市居民而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的失衡。

杨秋菊114040245

马霜114040228

王清 114040237

第二篇: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影响

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影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矛盾运动规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阶层的变化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社会阶层的变化是和经济体制即生产关系的变化紧密相关的。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经历了二十九年的时间,全社会的阶层结构也由原来的农民阶级、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阶级三大阶级发展为现在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这十大阶层(这十大阶层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研究提出的)。追随中国历史的脚步不难发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前,全社会的阶层结构非常简单,是由于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阶层结构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劳动者的所有制结构也呈现出高度公有化和单一化的性质,截止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99.96%,其他所有制类型的劳动者几乎没有;而在改革开饭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十大阶层”应运而生。其原因如下:

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对于经

济管理的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型的速度愈来愈快。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使得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为新时期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

 随着国家教育机制的日益完善,中国的‘文盲’日益减少,但

人们的文化层次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在职业、地域、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发展,私人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经营、外资企业等不断发展,工人阶级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就业的人数增多,劳动者的所有制类型日趋朝着多样化发展。总的说来,经济体制的变化引起的社会阶层的变化是非常显

著的。同时它也影响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理解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原来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发展为现在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也由原来的国家所有发展为现在的国家持有有关国家经济命脉的那一重要部分,私人可持有其他的生产资料。也就是说国家持有生产资料在质上占统治地位,而不是在量上占统治地位,这就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同时国家也放宽了私人持有生产资料的权限,便于控制和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发展到今天从总体上看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会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也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其多样性表现如下:

 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即由同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对生

产资料的所有权。

 股份制(企业由国家或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鲜明的公有性)

是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 集体所有制,在现行社会条件下,其形式向多样化转变,出现

了家庭承包经营(农村中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合作经济(劳动者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经济组)、股份合作制

(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兼有股份制和合作经济的特征)等多种形式。

 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分。它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能够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中起积极作用。

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成分。在生

产力总体水平低下且发展不平衡的中国,需要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同时发展私营经济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经济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生产关系)相适应,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问题的分析[范文模版]

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现状

腐败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中新社南宁2000年12月30日报道:广西城镇居民二○○一年最希望实现的事是加大反腐败力度,此外还有增加家庭收入、加快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好转和搞好社会治安等。另据《工人日报》报道,一项由国内权威网站发起的“本次两会,你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网上调查活动,在业已统计的14520票有效投票中,“反腐败”以12515和86.2%的得票率位居第一,而且在投票进程中,这一热点始终保持领先势头稳居榜首。

(二)反腐败斗争的发展现状

反腐败工作应该说是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就受到党的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毛泽东同志在党进入北京执政前,就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经得起“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经得起执政的考验。解放初期,毛泽东同志就亲自下令严厉处置了贪污腐化分子刘青山、张子善。

随着共产党执政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变革,社会的变化,之前所担心的“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在一部分党的干部身上日益膨胀,并凸显出来。党内腐败现象日益突出。

据监察部长何勇披露:1992年10月至2002年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634925件,结案155040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55481人。平均每年立案16.35万件,给予党政纪处分的为每年15.55万人。从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一年间,共立案17.26万件,结案17.2571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46万人。立案件数和处分人数分别比前十年的平均数有明显增加。其中,县(处)级干部6043人,厅(局)级干部411人,省(部)级干部21人。表明,虽然我们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很大的成果,但是,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

通过分析查处的腐败案件,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1、窝案串案多。

2、前腐后继多。

3、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巨大。

4、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败现象也在不断地呈现新情况、新趋势。以1992年为分界,后期比前期的被判刑者增加4倍;腐败高发期达7年以上;“部委”腐败形式不同;一把手腐败窝案串案多;一边腐败一边升官;因案件牵连被揭露;受贿额大,行贿人少;配偶与子女掺和多;从生活作风上走向深渊。

腐败的危害

1、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使党的先进性蒙受玷污。直接危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到党的生死存亡,危及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2、延续了权钱交易的封建恶俗,恶化了社会文化环境,严重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正常进程,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破坏了政府的秩序和行使权力的公正原则,激化社会矛盾,毒化社会风气,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影响社会稳定。它还严重干扰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误,投资扭曲,生产成本非正常上升,经济秩序紊乱,巨额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下降,人民负担加重,从而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腐败产生和蔓延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1、考察腐败官员的人生轨迹,许多官员都是穷苦出身,靠自己的拼搏奋斗,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但是,就在他们官运亨通、事业辉煌、位高权重的时候,他们飘飘然了,他们以为功成名就了,老子天下第一了,沉迷于鲜花掌声、阿谀逢迎之声色犬马之中,不再注意学习和改造,听不进不同意见,我行我素,最终走上腐败的道路。

2、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在社会进入转型期时,一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迷乱心性,对资本主义世界心醉神迷,将巨额赃款转移到国外,把老婆(丈夫)子女送到外国,怀揣外国护照,随时准备叛逃出国。

3、封建思想遗存严重。封建文化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其中,最典型的是“家长制”和“官本位”思想。“家长制”思想表现在今天的官场里,就是老子天下第一,惟我独尊,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只要我是一把手,不管对错,我的话就是“金口玉言”。“官本位”的表现就是把“官位”当作第一追求,认为有了“官位”就有了一切,有了“官位”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才可以光宗耀祖。在这种价值观驱动下,为了谋取“官位”就可以不择手段,跑官要官,甚至买官卖官。

4、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占上风。看到体制转型期少数人的暴富,心理越发不平衡,就把手中的权力作为物质金钱交换的砝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二)外部原因

1、集团性腐败或集体腐败。客观上由于责任主体分散,形成了利益风险共同体,因而相对于个体腐败行为,它的压力和风险是有限的。在一些人看来,法不责众,大家都腐败,也就无所谓腐败了。集团内部轻则形成各行其是、心照不宣、互不拆台的松散关系,重则形成互相关照、互相利用、互相掩护、分享腐败所得的生存机制。集团性腐败主要是领导层的腐败,它的群体性特征,使它所造成的危害比个体腐败更为巨大和严重,同时它还具有示范(以身作则)效应,从而导致腐败的迅速蔓延。

2、体制内腐败。具有更大的隐蔽性、欺骗性和破坏性。利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的法制制度不健全的漏洞,钻体制的空子,化公为私,损公肥私;利用干部考察任用制度的漏洞,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拉帮结派,培植党羽。但是,由于这种行为本身有政府部门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性和公开性特征,往往不被视为腐败行为,其危险性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警醒。

3、羡腐心态。考察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腐败的态度,大都具有两面性:既对腐败行为切齿痛恨,又对腐败获利欣羡有加。对他人的腐败行为教育加批评,对自己的腐败行为则百般辩解。公开场合讲反腐慷慨激昂,私人场合搞腐败神色坦然。导致许多清正廉洁的干部常遭孤立,“反腐斗士”难容于世。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腐败氛围”格格不入,他们触犯了某些“权势阶层”的利益,破坏了腐败文化的“游戏规则”。

4、不良文化环境的挑战。①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一是“官本位”的影响。二是“家长制”的影响。三是“人治”的影响。②中外文化碰撞中文化变异的挑战。③导致重个体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价值诉求被不断强化,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

5、转型期制度不健全的影响。目前,我们的权力运行机制、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可以说,权力运行无序,缺乏规范,制度无效,监督乏力,是国家管理制度方面的现状,也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中形成一个很大的真空地带。中纪委研究室李永忠认为,同体监督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对于许多地方高级官员的腐败现象,地方纪委和司法机关往往“不敢、不愿、不能插手”。各地党委“议行合一”的领导体制,是制约党内民主和影响党内监督的根本问题。

治理腐败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的力度。

2、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

3、加快行政审批、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

4、建设先进文化,扭转社会风气,解构腐败文化。

第四篇:浅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王敏 王敏

浅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摘要: 本文以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出口贸易的具体状况,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协整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关键字: 贸易、经济、商品、结构 正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2位。200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7.1%,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将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但是,同其它各国一样,我国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也主要关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受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口导向战略成功的影响,我国政界和学界表现出高度重视出口贸易而低估甚至忽视进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倾向。一.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概述

进口贸易指一国向他国购进商品用于国内生产或非生产性消费的全部贸易性业务。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因素:(1)社会总产出和国民收入水平;(2)汇率;(3)贸易效率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指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其衡量指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因素: 供给因素及需求因素。二.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80^-2007年这二十年间,外贸总量从1980年的570亿元迅猛增长到2007年165295.7亿元,不考虑物价指数的影响,年均增长122.4%。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从1980年的298.8亿元和271.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2679.0亿元和92616.7亿元,不考虑物价

[l]

王敏 王敏

指数影响,年均增长100.7%和123.2%0。而我国的GDP增长也“不甘示弱”,从当初的4517.8亿元增加到246619亿元,增长幅度相当惊人。[2] 三.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一直放在出口方面,国家通过出口 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积极地扩大出口,而对进口却实行不同程度的关税和非关 税限制措施。

1.关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低估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于进口贸易的认 识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想法。一是外扎储备越多国家金融越安全的误区。2005 年底我国外旅储备已达到8189亿美元。金融安全的程度并不在于外汇储备多少,因为投机资金数量要远远大于任何国家外11储备数额,真正的危机是国外投机资金利用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发起攻击。二是出口越多国家越有实力。实际上出口创造的外汇并不是真正的财富,只是货币符号而己,只有将外汇花出去才能获得实际的财富。从另一方面来看,出口多只能说明中国在为世界“打工”,世界在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2.进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进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原材料进口比重较高,技术进 口比重较低;二是高附加值原料材料进口较多,低附加值原材料进口较少;三是 技术设备进口用于加工行业的较多,用于原材料工业的较少。这种进口商品结构 是由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决定的,同时也将对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 级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形成阻碍。3.加工贸易进口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弱,拉 动作用相对较小。我国绝大部分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短缺产品开 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属于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生产 能力严重过剩的同时,真正高、精、尖的加工能力却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能力集 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 更是严重依赖进口。三.我国进口贸易特征分析

王敏 王敏

从建国至今,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建国初期,我国处于经济恢复阶段。在1953年的进口总值中,生产资料的比重占进口总值的比重达到92.1,占了绝大部分,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和调整时期,生活资料占进口总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7.9%上升到1962年的44.8%,生产资料比重则相应下降。70年以后才明显回升。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又发生新的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始终处于高位水平。[3]由上表可见,现在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特点主要是:

1、工业制成品进口在总进口中一直保持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我国从国外进口了大量机械设备以及用于生产的工业原料。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制成品进口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的高位水平上。

2、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设备及工业原料进口占支配地位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两个主要类别(化学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在总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40.1%上升到2006年的56.1;相应地,作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在总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20.8%下降到2006年的11.0%。这说明,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减少。

3、我国已成为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及一些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现在,我国发展经济所需的许多重要能源物资已主要依靠进口。四.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供给角度)从长期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要素供给的增长,包括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投入的增加包括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效应、制度创新等,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有密切关系。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

王敏 王敏

GDP增长率的提高。所以说,如果一国的进口结构保持以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为主的格局,进口在一定时期中增加较快,甚至出现适度的贸易逆差也是可以容忍的。统计资料显示,随着美国先进技术进口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美国高科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不断增长,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至少有27%要归功于高科技产业及高新技术的进口,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力的推动力。1981年至2007年这27年间,相比于出口增长率,我国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波动曲线更加吻合。特别是1991年以来,GDP增长率与进口增长率的波动更加一致。总体来看,GDP与进口的波动平均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差,这与我国进口以投资品为主的情况符合。出口增长波动情况,与GDP增长率波动差异较大,说明我国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较进口要小。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与推测相关性较强,进口贸易促进了要素供给的增长,进口贸易增长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2.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需求角度)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Y=C+工十G+(EX-IM),进口是国民收入的负向因子,进口会挤占进口国的资金和市场,削弱进口国的内需,这些都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从系统角度来看,国民经济也是一种系统,是由进口、出口、投资、消费等诸要素构成的,各要素间及与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4] 1980年以来,我国进口、出口、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有很快增长。进口与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1984年以前较低,之后这一比例大幅度提高,近年呈基本稳定趋势。我国进口增幅的波动与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波动基本一致,仅1998年出现反向情况。1980年以来,我国进口大于出口仅有9年,其余均为顺差,自1993年以来,己有连续14年的顺差。近年来,进口与出口比例逐年下降,2007年这一数据降到78.5%。进口增长波动与出口增长波动有一定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结论和推测2:进口贸易增幅波动与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三者的增幅波动都呈现较强的同步性,进口贸易与这三者关联程度较强,且进口促进了这三者的增长。

3.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进口商品结构角度)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进口商品结构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两大

王敏 王敏

类内部又各分为五个小类。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来源于合理的进口产品结构。不同类的商品会对经济增长起增长或抑制作用。比如,某些初级产品的 进口会缓解我国的资源瓶颈,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这些显然会促进经济增长。同样地,含有大量高新技术的机械设备类产品的进口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干中学效应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某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会造成与国内产品的竞争,不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内市场,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与推测3:不同的进口商品结构会对经济增长起不同的作 用。

五.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

从前文的实证可知,进口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对于进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途径,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进口贸易从供给角度和需求角度推动经济增长,从微观层面上说,初级产品和高新技术的资本品的进口则有利于经济增长。[5] 1.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供给角度)从长期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给(主要是劳动和资本)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明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进口贸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

通过进口贸易获得更好的中间产品:其一,更多种类中间产品能够增加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进口国不必对新的中间产品支付额外的费用;其二,中间产品的进口会刺激进口国对这些产品的学习和模仿,甚至开发出具有竞争性的类似产品,从而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这就是所谓的的技术外溢,本国通过进口贸易直接分享到了出口国R&D投入的成果,进而促进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进口贸易促进竞争:外国商品意味着外国企业加入了竞争,这迫使国内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创新,这本身就意味着丁FP的增长。

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口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促进的增长。通过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关键设备,提升了进口国加工制造能力,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国际竞争力,逐步开始品牌化经营,占有产品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

王敏 王敏

(2)进口贸易促进劳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一定条件下,进口可以促进劳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是增加就业,人们总是担心进口会冲击国内产业,增加失业。实际上,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因情形不同而不同,与进口国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在灵活的经济结构中,如果高效率产业具有更高的增长率或较高的就业弹性,进口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就业,即就业弹性高的产业比就业弹性低的产业更能吸纳就业。对我国而言,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因此,加工贸易的进口对增加就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干中学”,通过从发达国家进口设备、仪器等给本国带来更多的技术模仿、学习机会,在“干中学”过程中,必然会培养出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实现本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当然,这种“干中学”也是有条件的,即工人和管理者必须不断地从事崭新的工作,持续地“沿着质量阶梯向上爬行”。(3)进口贸易改善资源瓶颈

进口贸易的一个最直接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克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和要素的限制,给本国或地区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实现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运行,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而言,进口贸易关系到该国经济是否能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甚至还可能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对于一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来说,进口贸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不管一个国家的资源察赋如何丰裕,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本国经济生产和人民消费的需要。显然,通过进口贸易途径弥补了我国生产资源的缺陷,缓解了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瓶颈,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需求角度)

从要素供给的角度分析了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现在我们从国民经 济恒等式的需求角度考虑来分析这个问题。实际上,进口贸易分别与消费、投资、出口这三者互相促进,存在着一种互动效应。(1)进口贸易优化国内消费结构

进口贸易有利于改变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有利于培育新的消 费需求,发现新的市场,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进口一方面带来了国内消费者原先 从未接触的新产品,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国外的文化和消费理念,引领他们接

王敏 王敏

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和新的消费方式,进而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刺激国内相关产业 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汽车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表 现突出。而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进口的增加。于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进口增 加—培育新的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紧接着又会带来进口的提高,所以说,进口和消费两者之间存在着是一种互动效应,互为促进。(2)进口贸易与FDI的互动效应

FDI通过资本积累、技术转移和扩散、“干中学”等效应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己经成为学术界一个公认的事实。进口贸易之所以能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归结于进口与FDI的互动效应。首先,进口促进了FDI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对于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进口会不断增长,这就会导致外商市场驱动型的FDI。这是因为通过FDI,外商可以节约运输成本,绕过关税等各种贸易壁垒,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FDI的流入又促进了本国的进口贸易。[6]首先,FDI可间接派生出进口贸易,如外国子公司的跨行业生产可能对东道国多种产业的产品产生进口需求,有的外商利用我国廉价的生产成本,从海外进口原料或半成品,经过加工后再出口销售,这样就会增加本国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其次,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与本地企业的联动效应促进本土企业的进口,如生产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的企业,因受外商投资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限制,必须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从而使进口增加。(3)进口贸易促进出口增长

进口的增加意味着外汇需求的增加,从而缓解了本币升值的压力,进而有利 于出口。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进口,有利于提高 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出口的增长。进口能够满足国内对外国产品的潜在 需求,改变消费方式和习惯,形成新的消费生产,由此带动国内相关生产领域的 变化,导致新的投资生产。比如我国的彩电、手机等产业,开始时,这些消费品 都是进口的,然后国内企业开始模仿生产直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样在满足国 六.我国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结论

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是从履行我国对WTO的承诺来看,我国都将面临进一步增加进口的情况。进口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进口工作的重视和对我国进口的研究,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进口

王敏 王敏

对经济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出口,相对忽视进口的情况,认为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国内外许多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却发现,进口对经济增长有着比出口更为显著和长期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l]亚当·斯密.国富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大卫·李嘉图著.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洪银兴,沈坤荣,何旭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5]索洛,罗伯特·M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各期.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五篇: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魏雪

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均实现了较快增长。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并导向良性循环。财政收入是政府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提高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2011年历年财政收入数据与GDP数据,分析现状及两者之间数据增长的关系与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提出促进财政收入及GDP合理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财政收入增长 GDP增长 对比分析 合理增长

财政收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担负着保障国家具有全局意义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国防、行政、外交等各项经费的供给,对支援少数民族地区、调节各级地方预算和救济地方重大自然灾害等,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从财政收入与GDP的相互关系来看,经济决定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有反作用于经济。这样的关系决定了财政收入必须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而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对财政收入与GDP增长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明确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增长的合理性,以实施合理的财政政策,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促进GDP的合理、有效、快速发展。

自1996年以来,我国相继实行了以下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20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现状分析

财政收入与GDP对比***0000财政收入GDP************年份2011 通过1996年-2011年的数据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和GDP收入均有加快增长趋势,且财政增脏速度明显快于GDP增长速度。这与经济决定财政收入 及政府实施的有效财政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的总和,财政收入是GDP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结果。从初次分配看,各部门创造出增加值后,一部分以税收等形式上缴财政,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一部分以折旧、利润等留在企业,形成企业收入;一部分以报酬、津贴、福利等形式支付给劳动者形成劳动者个人收入。从再分配看,初次分配中的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又通过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因此,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自GDP,GDP增长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5.00%20.00%比重15.00%10.00%5.00%0.00%******10年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图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1996年-2002年,2009年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加最快。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经济恢复发展,2009年经济增长持续回升,政府开始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增加。由此也可以看出GDP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财政收入的调节也会对GDP的增加产生重要影响。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以往积累的财政收入为基础,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依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效应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财政收入为基础的政府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09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09年第一季度便开始了大规模投资计划,这些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增加财政收入,是政府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对比30.00%比率20.00%10.00%0.00%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年份从上图可以看出,1996年-2011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GDP增长率,受08年金融危机影响,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支出,从而导致09年财政收入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仍高于GDP增长率。GDP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差异性

财政收入主要源于税收,税收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经济税源的规模应与GDP规模相匹配,财政收入增长也应与GDP保持基本同步。但我国财政收入影响与GDP增长并不完全同步。

一是税收政策因素。财政体现了政府意志,不仅有组织收入的职能,还有调剂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和谐的职能。因此,财政收入深受国家分配政策的影响。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二是产业结构因素。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而经济结构决定着税源分布,进而影响财政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一产低税或免税、二产税负适中、三产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三次产业间、不同行业间的税赋相差较大,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对GDP的宏观税赋影响较为明显。从税收结构看,由于“十一五”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并逐步减免了农业税,致使第一产业税收占比重明显降低,二三产业占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全国税收的主要来源。“十一五”以来,全国工业增加孩子明显高于一三产业,导致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幅必然高于GDP,由此产生的税收也明显高于GDP增幅。可见,第一产业增加值偏高,是我国财政收入相当于GDP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增长较快密切相关。

因此,我国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因素。GDP核算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在经济活动

2011中,只要权责发生改变,就应进行统计。但税收入库则是实际发生的征税额,采用的实际收付制。统计与入库的时间往往不一致,导致税收与GDP不一致。统计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的另一个差别,就是并不是所有计入GDP的项目都要进行征税,而进行纳税的项目也并不是都计入GDP。例如,教育、卫生等部门。并且,由于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相当火爆,居民的自有住房市场价值应该是相当大的,但在现行的税收体制中并没有对未出租的居民住房的虚拟价值进行征税。此外,目前我国设置的财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主要针对经济存量,与当年GDP并无对应关系。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GDP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贡献分析范文大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贡献分析 作者:汪 红 汪 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针对地区间不平衡的经济增长,比较分析了地区经......

    论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影响一改革开放的进程二改革开放的成就三改革开放中的问题三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论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影响【摘要】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

    改革开放30年对我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08级政治经济学 王倩 208020101026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剧烈增加,但在其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

    我国寿险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保险与精算课程结课论文 我国寿险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1002040101艾岸 摘要: 寿险是人身保险的组成部分,人身保险包括寿险、健康险和人身意外保险,可以说寿险是人身保险中最基......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2010级02班 姓名:蒙清新 指导老师:邓李林 学号:20100342048摘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

    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速 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这一经济现象引起国内理......

    8.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精选5篇)

    一、原文介绍 题目: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作者:季民河(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字: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劳动力,实证分析 二、研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