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眼中的法国戏剧
我眼中的法国戏剧
班级:日语112姓名:方梅学号:11050200
3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戏剧状况基本上是19世纪的延续。以上演文学性剧作著称的剧院有安托万剧院、艺术剧院,还有J.科波(1879~1949)于1913年创建的老鸽巢剧院。1919~1939年这20年里,J.科波的老鸽巢剧院的艺术实践对当代法国导演表演艺术有深远影响。C.杜兰(1885~1949)于1919年创建作坊剧院,L.茹维(1887~1951)于1922年成为香榭丽舍喜剧院院长,G.巴蒂(1885~1952)于1922年创建幻影剧院,还有著名演员兼导演皮托也夫(1884~1939)从日内瓦来到了巴黎。这 4位最杰出的导演兼表演艺术家各有特点,又都具备创新精神,是反对戏剧商品化的社会中坚。1926年7月6日,他们组成卡特尔,和商业戏剧展开激烈竞争。他们既演出本国和外国优秀古典剧目,又上演当代著名剧作家如P.克洛代尔(1868~1955)、J.季洛杜(1882~1944)、科克托(1889~1963)和J.罗曼(1885~1972)等的戏剧。此外,导演兼演员F.热米埃(1869~1933)深受人民戏剧运动影响,于1921年建立国家人民剧院。一些实验性小剧院亦纷纷出现,其中由维德拉克和An.阿尔托(1896~1948)于 1927年创建的阿尔弗雷德·雅里剧院以先锋派演出闻名一时。
从生命哲学,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到荒诞哲学贯穿着对人的本题的探究与表现,把人防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从不同侧面去审视,从人的本题出发去研究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关注人的生存处境,这是这个世纪(20世纪)法国文学艺术的一个特点。以为本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法国社会处于强烈的震动之中,思想文化界长期躁动不安,缺少深思熟虑的航标,与标新立异为时尚,前后出现的几个文化思潮都从反文化传统反理性传统走向否定传统文化否定人生价值,这是本世纪法国文学艺术的另一特点。这个概括性的认识是从法国现代主义文学这条主线说的,并非说这个历史时期法国不存在传统意义的文学艺术,还应该说明,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期对法国的思想文化也产生过有益的影响,但它没有孕育出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毕竟资产阶级文化在法兰西的知识界是根深蒂固的。法国社会经理了大半个实际的动荡后,80年代起出现了文化传统复归的趋向,我们预期这将是法国文学艺术走向一个新阶段的前奏。
荒诞剧思辩色彩很浓,缺少戏剧情节的丰富性,舞台行动很少,这是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哲理剧,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它的致命弱点。
戏剧是时代的忠实儿子,古典主义戏剧是的,荒诞戏剧也是,我们不能因为荒诞戏剧对(祖宗)不敬就鄙视它,甚至把它逐出(戏剧宗祠)。那不是唯物主义者之所为。戏剧发展从满着辩证法,形象丑陋的(荒诞派)不是一无是出,后来智者也能从中收益,但要分辨取舍。
残酷戏剧首要任务就是恢复戏剧的神圣性和仪式性,依靠音响,灯光,音乐,舞蹈,动作等符号来刺激观众的神经,震撼观众的心灵,使观众产生精神上,道德上的剧变,从而纯净心灵。
流派种类繁多是这20年的又一重要特点。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神秘主义对法国戏剧影响最为突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引人瞩目的戏剧创作倾向是存在主义戏剧。J.-P.萨特的《苍蝇》借古喻今,讽刺德国侵略者没有好下场;《禁闭》提出“他人就是地狱”,从理论上阐释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他的其他名剧还有《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等等。A.加缪(1913~1960)的《误会》、《卡利古拉》也是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存在主义名剧。
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兼演员阿尔托是超现实主义者。他是“残酷戏剧”理论创始人,《戏
剧及其两重性》为其代表作。他的戏剧理论对50年代以后一些戏剧家,诸如法国的E.尤内斯库、S.贝克特、J.热内,英国的P.布鲁克(1926~),波兰的J.格洛托夫斯基(1935~)以及60年代出现的机遇剧都有程度不等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5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荒诞派戏剧摈弃传统戏剧创作手法,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特色。代表作家有S.贝克特(1906~)、E.尤内斯库(1912~)、A.阿达莫夫,(1908~1970)、J.热内(1910~1986)。特点是借助舞台场景和人物形象表现存在的荒诞性,而不是通过合乎逻辑的语言达到这个目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最后一局》、《美好的日子》,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犀牛》,J.热内的《女仆》、《黑人》、《屏风》,是荒诞派戏剧代表作。这些作品曲折地反映了战后人们的精神空虚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与虚无的感受。
J.阿努伊(1910~1987)、M.埃梅(1902~1967)、比耶杜(1927~)、萨拉克鲁(1899~)等戏剧家的创作各有特色,以讽刺幽默等手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阿拉巴里(1932~)、杜比雅尔(1923~)、杜拉斯(1914~)、奥巴迪亚(1918)、谢哈德(1910~)、维恩加坦(1926~)等剧作家曾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被称为荒诞派第二次浪潮代表,他们的剧作从各种角度表现对西方当代社会的感受,又被统称为先锋派戏剧。A.加蒂(1924~)是法国著名政治戏剧家,60年代为其创作旺盛时期。塔迪厄(1903~)是风格独特的先锋派独幕剧、室内剧代表作家,又因创作广播剧闻名。维纳维(1927~)是创作从批判现实主义戏剧转向描写日常生活琐事的称作日常戏剧的剧作家。他们在戏剧创作上各有建树,在当代剧坛上均有一定影响和地位。
J.维拉尔(1912~1971)在两次大战间崭露头角,是优秀的表演导演家和戏剧活动家。他遵循人民戏剧运动宗旨,于1947年在阿维尼翁首创戏剧艺术节活动,于1951年被任命为国家人民剧院院长兼总导演。
J.-L.巴罗(1910~)是与维拉尔齐名的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和戏剧活动家,擅长哑剧表演,是公认的先锋派大师。他与妻子著名演员M.勒诺(1903~)曾率领自己组织的勒诺-巴罗剧团奔赴世界各地演出。
50年代后,法国戏剧出现了以导演为中心的倾向。其中的优秀者有兼导演、演员、剧作家于一身的R.普朗雄(1931~)、P.谢罗(1944~),他们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擅长导演歌剧、创造撼人心魄的大场面即所谓图象戏剧;国家人民剧院院长、导演维泰兹(1930~)崇尚В.Э.梅耶荷德,导演传统及当代剧目时多赋予新意;A.姆努什金(1939~)创建的太阳剧院是受60年代风行一时的美国生活剧院影响和五月风暴法国大学生戏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还有以导演荒诞派戏剧闻名于世的先锋派导演R.布兰(1907~1984)等等。他们都为当代法国戏剧舞台实践做出了贡献。
20世纪著名演员有皮托也夫演员世家。女演员有马利·贝里(1900~)、马利亚·卡萨列斯(1922~)、查姆阿(1901~1964)、波贝斯库(1896~)、M.勒诺、黛芬·西莉(1932~)。优秀男演员首推表演大师G.菲利普(1922~1959),此外尚有吉特里(1885~1957)、索兰诺(1920~1962)、维托德(1915~)、威尔松(1921~)等。著名哑剧家为M.马尔索(1923~)。所有这些优秀表演艺术家都以各自所长为法国戏剧舞台增色生辉。
纵观法国戏剧1000余年的发展演变,法兰西民族特色极为鲜明。古典主义戏剧展示了法兰西封建文化的辉煌灿烂;启蒙时期的戏剧奠定了资产阶级戏剧的基础;19世纪以后,流派纷呈,竞相争艳。法国戏剧对欧美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世界戏剧大家庭中的佼佼者。
第二篇:我眼中的法国文化
我眼中的法国文化
法国,一个在欧洲的国度。我没有去过,也不大关注它。一下子提起它,第一反应就是大名鼎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好多这些人人称道的景观立马就会浮现脑海。但是随后我能想起的却只是一个童话故事——《小王子》。
记得第一次知道《小王子》是妈妈告诉我有一本专门写给大人们看的童话书,名字叫《小王子》。当时我就好奇,怎么童话还分大人和小孩么?带着好奇,我也翻阅起了这本书。
第三篇:历史透视 法国大革命前后戏剧的流变
【历史透视】
法国大革命前后戏剧的流变
作者:詹娜《光明日报》(2016年09月07日 16版)
戏剧《爱国大家庭》中的革命标志
大革命时期的戏剧表演
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以疾风暴雨般的速度推翻了近千年的封建王朝,在这样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中,戏剧作为旧制度文化艺术的载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形成了哪些新特点呢?
经济利益是剧团生存和戏剧发展的基础,因此对戏剧赞助人的考察成为探究戏剧流变的首要因素。17世纪的法国剧团没有固定场地,只能坐着大篷车到处奔波,在露天剧场演出,演员收入低下,社会地位卑微,剧作家也备受盘剥,剧团生存状况十分艰难,依靠一些贵族捐赠勉强维持。直到路易十三统治时期,黎塞留为加强政府对文化的控制,亲自雇佣戏班,建立马雷剧场,国王赠予该剧团1200锂,此后巴黎主要剧团开始得到政府的资助。路易十四亲政时期,戏剧得到宫廷的大力支持,条件也大大改善,王室成为戏剧最大的赞助人和庇护者,国王专门给剧团发放津贴,演员和剧作家的收入得以增加,地位也不断提升。莫里哀剧团曾受到菲利普·奥尔良亲王的庇护,后来又得到国王的青睐,获得每年6000锂的津贴,并授予剧团以特权。为了得到更多资助,剧院竞相上演符合王室、贵族口味的戏剧,剧目也受到严格审查,国家禁止剧团在享有特许权的舞台以外演戏,戏剧为王室垄断。
大革命爆发后,戏剧赞助者们或解散剧院,或破产移民,将他们的投资转向其他领域。1791年1月13日,制宪议会公布了一项重要法令:取消法兰西喜剧院、歌剧院的演出特权,废除王宫的戏剧审查制度,从法律上保护了戏剧的自由,戏剧转向大众化,演员也有了合法的社会地位。受到大革命的洗礼,剧院从私人转为公共状态,其数量成倍增加,从1789年的数十个剧院增加到1792年的40多个。剧院的名称也有改变,1794年6月巴黎最大的法兰西喜剧院更名为“平等剧院”,此外还有众多剧院改名为“爱国者剧院”“自由剧院”“共和国剧院”等。戏剧作为革命者的喉舌,宣扬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1773年罗伯斯庇尔在议会上宣称“戏剧是有觉悟人们的初等学校,也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革命政府积极支持爱国剧作家的创作,并给予相应的补助。演说家在戏剧中导向着民众的公正,指引着人们对革命事件的评论。1793年8月,政府规定每周一次免费开放革命剧院;1793年10月,救国委员会给予巴黎歌剧院15万锂的资助;1794年1月,国民公会决定资助“人民创作、人民观看”的剧目上演,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剧院作为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在革命前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旧制度下,剧院主要受到王室、贵族的资助,大多服务于宫廷,成为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剧院布局也体现出等级特权,在观众席周围叠加起多层华丽的包厢,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室有专门的隐秘包厢,国王与其亲密的随从来去自由,不会被观众看见。宫廷人员按政治地位的高下、得宠的程度决定包厢在哪一层,以及与国王包厢的接近程度。戏剧演出时,舞台工作人员、仆人的数量几乎与观众相当。剧场陈列着场面宏伟、变化多端的意大利式布景,此时已经开始使用大型机器来制作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关布景,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在空中来去自由,仙女在不同背景下翩翩起舞,人物魔术般地出现、消失等。皇室贵族有时还参与到戏剧演出中,如路易十四经常亲自上阵,阿图瓦伯爵曾扮演过费加罗的角色,皇后玛丽·安托瓦内在《塞维尔的理发师》中扮演罗西娜等。戏剧演员们竞相模仿宫廷的穿戴,他们购买众多华丽的戏剧服装,有锦缎的、真丝的、天鹅绒的,配上五颜六色的羽毛,镶嵌金丝、花边等,这些手工织物在当时都是非常昂贵的。如此,戏剧通过美化剧场,制造精美的布景,华丽的服饰,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以供皇室贵族娱乐。
大革命后,包厢和观众席分离的理论被废除,每个到剧院来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特权,古代的圆形剧场成为平等的象征,革命期间莫里哀剧院、路瓦剧院、费度剧院等都是如此设置的。在剧院中,舞台上出现了刻有强调性的词语、象征性明显的装饰和布景,由此来广泛传递革命的精神,如正义、平等、自由等,同时也口耳相传一些标语,比如“保卫祖国为荣”“人民是最高统治者”“不自由毋宁死”等,旗帜在剧中广泛出现。枪声、炮火、喊声、警钟、玻璃破碎的声音等都成为戏剧新的表现方式,令戏剧舞台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具有更为逼真的效果。这些在《爱国大家庭》和《共和国内部事务》剧中都有所运用,红、白、蓝三色在剧中反复运用在旗帜、花环、绘画甚至是家具上,服饰更是突出这三种颜色,还在胸前佩戴三色胸章等。此时期监狱成为经典的戏剧布景,比如占领巴士底狱、攻打堡垒等,成为反抗压迫的象征。
戏剧剧目的内容和创作在大革命前后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旧制度时期的戏剧以古典主义为主,从古希腊、罗马的史诗、神话中选取素材,内容主要集中于宗教、君主和贵族,如高乃依的《贺拉斯》描述一位宽宏大量的君主,《西拿》颂扬为基督教事业献身的精神,《熙德》讲述西班牙贵族青年的爱情磨难等。当然也不乏对贵族阶层的嘲讽,但剧目内容却始终不离当时的上层社会,如拉辛的悲剧《昂朵马格》和《费德尔》叙述皇室、贵族的宫廷情杀,《贝蕾妮丝》讲述继承罗马皇帝的提图斯对爱情和责任的选择,又如莫里哀的《唐璜》《愤世嫉俗》《贵人迷》等。在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创作处处仰仗皇室和贵族的鼻息。黎塞留曾把高乃依吸收到他领导的“五作家社”,秉承其意进行创作,给高乃依提供丰厚的年俸,然而高乃依与其意见不合,不久就退出了。在《熙德》演出后,高乃依受到黎塞留组织的法兰西学院的强烈抨击,沉默了好几年,此后他改变了创作倾向,严守三一律。同样,莫里哀也曾得到路易十四的大力支持,但他的《伪君子》触犯了教会利益,公演第二天就被禁演。此后,莫里哀的戏剧内容坚持对上层社会的批判,最终失宠于路易十四,晚年凄惨。拉辛也是如此,他的杰作《费德尔》受到保守贵族的攻击而停演,由于国王干预,事态平息,但拉辛却因此辍笔达十二年之久,后被任命为国王的史官,放弃了戏剧创作。
启蒙运动以来,戏剧开始从小故事入手,更加世俗化,并涉及废除三个等级、冲破阶层束缚等内容,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谈论时局。大革命开始后,剧目越来越关注政治时事题材,特别是攻占巴士底狱,为人们上演一出出逼真的戏剧,还邀请当时攻打巴士底狱的士兵来证实戏剧的真实性,并减少人物对话,鼓动观众上场,如《攻陷巴士底狱》《第三等级的胜利》等。1791年国王出逃被人民抓回后,上演了《沃姆斯旅馆》;为了更好地揭露宗教对人们自由思想和国家意识的侵蚀,1791年上演了《进入修道院的受害者们》;1792年8月人民起义后,逮捕了路易十六,摧毁了封建专制,上演《1792年8月10日当天》;1793年1月处死路易十六,上演了《国王最后的审判》。1793年法国内忧外患、陷于战火,戏剧则关注派系斗争、战争动员,如有战士牺牲,则更是在戏剧中被放大,如《夺回土伦》。大革命后政治剧目不断涌现,制宪议会时期创作了近855件新剧本,共和二年约500件,复辟时期约200件,真切地呈现出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
由此可见,大革命前后戏剧的服务对象由宫廷转向大众,从王室贵族消遣娱乐、彰显特权地位的方式到宣扬自由、民主、平等的喉舌,戏剧的流变真切地反映出社会的变革,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同时,革命中戏剧面对最为广泛的平民大众,用最为直接生动的方式教化人民,承担着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由此戏剧创建了一个政治干预空间,但也引发了许多冲突。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第四篇:我眼中农信社
我眼中农村信用社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在信达分社锻炼了35天,这35天里,每一刻都有对农信社有更深的感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成长。在各位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探索着,努力着,感恩着,逐渐成长。现在的我越来越为自己身为一名农村信用社人感到骄傲!
考上农村信用社之前,我心中的农村信用社有一丝神秘,有一些期盼,更对在农信社工作的人充满羡慕。后来我了解到,农村信用社其职能始终是服务农民,经过60多年发展历程,从服务农民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三农”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根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60年的激情岁月里,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透视着中国“三农”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农信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怎能让我对在这里工作不充满向往!
现在我幸运的成为了农村信用社中的一员,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我们的营业网点装修的明亮整洁,我们的办公环境优越舒心,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为我们带来储蓄存款的节节攀升。忘不了,我们新员工入职时培训的新鲜感;忘不了,-1-
拥有自己第一张金燕卡时的激动;更忘不了,在实习期间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学习上孜孜不倦的指导和帮助。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的吸收着新知识,迎接着新挑战,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实习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农信社的生机活力,目睹了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给农信社带来的巨大变化,对自身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相信,如果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那么就会获得成长的收益;如果竭尽自己的才能,那么就会得到进步的机会。织网是为了多捕鱼;磨刀是为了多砍柴;播种是为了多收获;希望的种子决定了我,要用最努力的行为和最积极的态度,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尽心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新入职员工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与金钱打交道,对于贪心的人来说其险无比;与金钱打交道,对于无私心的人来说,却可以陶冶更高尚的情操。在工作中我始终谨慎小心,因为只要一个微小疏忽,就可能给客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只要一个微小失误,就可能给信用社带来巨大的损失。每当遇到工作难题时,是同事们帮我答疑释惑;每当工作上犯错误时,又是同事们对我教育启发;当我心情失落时,是同事们给我鼓舞;当我骄傲时,又是同事们提醒我以谦虚。我周围的农信
人正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精神,为我树立了学习和工作的标杆!一路走来一路欢喜!能在这样一个团结互助、相互鼓励的环境中工作,我感到自己很幸运。感谢这个大家庭,为我提供学习的动力,使我不断成熟进步,在以后的道路上,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我都会执着坚定地一路前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14年我在农村信用社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我将用一生的勤奋去浇灌!
如果说农村信用社好比一艘前进的大船,目标任务是船头,它决定着船前进的方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是船身,它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构成部分;员工的素质以及绩效考核的办法是船桨,它决定着船行进的速度!工厂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急需资金支持时,出现了我们农村信用社人的身影,我们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涂上一抹亮丽的色彩;我们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农民兄弟搭起了一座通往幸福与富裕的桥梁,我们宣传着信用社的新政策、新业务,不仅是送去了资金,更是送去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我们不仅是在锦上添花,更多的时候是在雪中送炭!
我们面临着农行的重返、邮政银行和各种村镇银行、民间借贷与我们争夺市场,要怎样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壮大?我们不能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因为雄鹰是在风雨中练
就坚实的翅膀,梅花只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我们将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逆境中谱写人生的乐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工作中,坚持多一点坚韧,少一点浮漂;多一点勤奋,少一点机巧;选择农村信用社,便以农村信用社为家,敬业爱岗、开拓进取,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更美好的明天!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滴水穿石;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于心。也许我并不能做到完美,也许并不能做到优秀,但我一定会努力的去做!我会用点点滴滴的奉献为农村信用社和祖国的“三农”建设发展添砖加瓦。我坚信,我们追求的不是艺术,而是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的不是荣耀,而是默默奉献的精神;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热爱事业的豪情;追求的不是地位,而是农信事业的永恒!
今生与农信社相伴,一路携手同行!我无怨无悔!
第五篇:我的戏剧课感想
我的戏剧课感想
戏剧课结束了,回望这门课,我却是激动无比,心潮澎湃。
当初选潘老师的戏剧赏析课是迫于无奈的,因为当时其他选修课已被选满了。于是抱着可学可不学的心态选了这门课,然而之后我幸信自己选了这一门课。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戏剧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令我受益匪浅。
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这门课主要是赏析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方式主要有四,即首先是我们自己先看剧本熟悉内容,然后看电影,并在老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的赏析当中的精彩片段,最后我们以小组形式上台表演戏剧的有关场景。通过这么一环扣一环的教学方式,老师将使我们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莎剧的动人与魅力之所在。
我非常喜欢潘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真的是很有趣也很有用。以往我赏析的外国文学看的都是翻译过后的中文版,所以总是无法真正的理解作品,融入到作品当中。而这回,我们是要读德是原著,是英文版了。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很难,甚至认为自己无法把剧本啃下去完。可是渐渐的我融入了状态,我似乎能透过那些文字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一笔一画,能够体会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当然,读完了剧本并不代表我都熟悉掌握了,甚至有时有些章节看了丈二摸不着头脑呢。此时,在上课的时候,有老师带领我们如何去分析那就大不一样了。老师会选当中精彩的片段与我们一同分享,去重见剧中的场景。无论是从语言文字上还是字中所隐含的寓意,还是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等,老师都会详细的为我们讲解,然后大家一起去评论其写法的妙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就拿《威尼斯的商人》中庭审那一幕的欣赏来说吧,鲍希亚的一句TARRY, A LITTLE.老师回放了几次影片给我们看,引导我们去分析鲍西亚的内心世界。鲍西亚明明是胸有成竹的走进法庭的,她明明知道可以很快的拯救安东尼奥的,为什么却犹豫不决,只有当夏洛克的刀快刺进去的时候才行动呢?为什么只在迫在眉睫的时刻鲍西亚才喊停,才真正的为安东尼奥辩护解救呢?这是老师先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接着老师剖析了鲍西亚的内心世界情感的矛盾。因为她妒忌巴萨尼奥对安东尼奥的那份真挚的爱,当然这里说的是朋友之情谊。他本想就这么顺水推舟下去,毕竟所有人都认为安东尼奥必死无疑了。可是,因为人性的善良与慈悲让鲍西亚大转变,她最终还是做了正确的选择,她要救安东尼奥。是的,老师就这样一步步的引导我们去分析的,老师精彩的解说,绘声绘色的描述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全身的陷入对莎剧的喜爱之中。以至于我在茶余饭后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老师讲课时的每一细节,以至于我还经常在梦中看到自己在自我陶醉的欣赏莎剧呢。
除了看剧本,听老师讲解之外,我们还欣赏电影并在课堂上表演。课堂上的表演可谓是这门课的最大亮点与特色了。因为我们要把戏演好,所以我们都会认真的看剧本,看电影,认真的听老师讲解,争取最大限度的去理解剧中人物,然后演好。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都所获甚多,首先是对剧本的深入了解,使我们更加的喜爱莎士比亚的剧了。其次,小组的排练培养了我们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总记得每一次欣赏完一部影片之后我们就又开始了忙碌:选片段,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表演,每一次的排练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忆。排练的过程中我们相互指导学习,我们相亲相爱,我们协同共作。还有就是,我们很多同学都比较胆小,课堂上都不太爱发言的,可是自从上了老师的戏剧课后就大不一样了。大家都变得活跃好动起来了,大家都在课堂上争先发言,发表看法。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上课总是坐在角落里,平常也不说话,生怕说错了会被同学笑。可是老师的课我却没有这种感觉,因为老师总是像慈母般一步步的引导我们,老师鼓励的话语和眼神让我觉得很自在,心里有什么想法就会说出来。老师说的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与见解都是值得肯定的,于是乎我也就慢慢的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再比如说演戏吧,记得第一次演《威尼斯的商人》之时,大伙儿都是很扭捏不怎么放得开来演,可是在老师的点评与鼓励之后大家都倍受感动。并且每一小组的表演之后老师都会进行点评,值得肯定的、做的好的我们需要继续发扬,而不足的则在下一次的表演中改进,争取取得更大成绩,争取吧每一次表演都演好。于是乎,同学们都在心里默默想着下次一定要好好演,不辜负老师的期望。终于,我们有了惊人的成果,我们在一步步向前进步着。各具特色、精彩绝伦的《哈姆雷特》的表演变时最好的证明。那是非常成功的课堂表演,老师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不仅如此,表演过后,老师还让我们制作电影的宣传广告、莎剧人物性格展等,这些都使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莎剧,每个人在老师的课上都学到了不少东西。
老师的课是那么的让我喜欢,以至于课程结束的时候我都没有反应过来呢。只觉得时间过得真快啊,我还没学的过瘾呢,我想以后有机会我还选老师的课。同时,我也希望老师以后的课越上越好,所以我想对老师的戏剧课提自己的一些意见与看法。比如说能不能增加戏剧赏析课的课时呢,因为课时太少了同学们刚准备进入状态之时,同学们还未真是学到更多的有用的东西之时,课程陡然就结束了很是让我们遗憾呢。老师能否在学院开个座谈会或是研讨会之类的在课后与同学们交流莎剧呢,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当中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莎士比亚、了解莎剧。还有,我觉得,让同学们上台表演是一大挑战,也是让同学们真正学到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事非常不错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更是给予了学生展现自我的一大平台,所以我觉得这点应该继续发扬。并且以后如果能把课堂表演录制下来播放给学院学生看那是再好不过了,因为那毕竟是学生学习的成果,也是学生美好的回忆吗。甚至可以以这种方式展现给学校学生看,鼓励大家关注文学呢。也不知自己的这些想法能不能在今后在老师的课上实现呢,但我想说的是那是我的心声。
课程结束了,可我还沉浸在莎剧的漩涡之中。是老师带我走进了莎士比亚的殿堂,是戏剧课带我走进戏剧文学的海洋。虽然课结束了,但我想我还会坚持在课后继续学习的。同时,我真心的希望老师以后的戏剧鉴赏课越上越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