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岗敬业_铸造师魂》—俸桂珍
爱岗敬业、铸造师魂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岗敬业、铸造师魂
2000年8月,参加耿马县首届教师竞争上岗考试正式通过后,9月1日,带着青春的梦想,带着绿色的希望,我走上了自己梦寐许久的三尺讲台,走进了孩子们中间,走进了童话般美妙的世界。如今,我在这块充满阳光的土地上耕耘了整整13年了。13年来,我始终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各个方面从严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爱岗敬业,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13年来,我在工作中都是脚踏实地,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当了13年班主任生涯的我,让我深深地悟出:当一名小学老师必须具有超人的耐心和博大的胸怀,作为小学教师,不仅要做好蜡烛照亮学生,更要拥有一颗永恒的爱心。就像一位哲家曾经说过:“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教师的爱是用深情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
“一切为了孩子”在这13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懂得了“累”字的内涵,懂得了“爱”字的结构。在乡村小学这片小天地里,孩子们是那样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常常使我的心也变得很纯净、很童真,让我的心灵得到愉悦,让快乐围绕在我的身旁,这份感觉是世间难觅的珍贵,孩子们是我永远无法舍弃的宝贝。
我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我。每年的教师节,会有孩子们送来贺卡。当某个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记得上学期我班的一个住校生钟小花同学的鞋子坏了,她打着光脚来上课,我发现后马上叫她跟我到宿舍去,拿我的鞋子给她穿,并告诉她说:这鞋你不用还给老师了,留着穿吧。她高兴 1的说:谢谢老师!正是和孩子们的这份缘使我深深爱上了这些充满童真但有时让我哭笑不得的孩子。在我和孩子们之间,没有生疏,没有距离,有的只是尊重、信任、轻松、欢乐和鼓励。我喜欢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我喜欢用手掌轻轻抚摸孩子的脸颊,我喜欢将大拇指伸向表现好的孩子,我喜欢向犯错的孩子撇撇嘴,摇摇头或在他鼻尖上轻轻地点一下。然后在课后单独引诱他,教导他。我喜欢每一个学生,甚至更关爱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有的教师喜欢辅导优秀生,因为这样不会令他感到烦恼,而我却喜欢辅导学困生,我认为他们更需要关爱和帮助。我们班芒佑,帮美和忙黑片区的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刚进一年级时,一切都得从0开始学,于是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些片区的孩子身上。我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让他们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彼此的关爱,让他们感知世界是多么快乐和美丽。
春去秋来,时光流逝,整整13年的光阴,对我来说那是我的一个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也为自己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我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育教学指南》以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开始写教学论文,1013年5月,我撰写的两篇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评语的点滴体会》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在“云南教育”发表。
“溪流湍急愿作桥,高山险峻甘为梯,铺路作石子,护花化春泥。”我愿把我的青春献给孩子,献给我所热爱的小学教育教学事业!感谢可爱的孩子们,是你们让我感到了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我爱我的工作,我爱我的孩子们,这一切是我今生无悔的执着,无声的脉搏!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爱岗敬业铸造师魂
1爱岗敬业铸造师魂
(女职工先进事迹材料)
张智华
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
2011年1月12日
我叫张智华,是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教师。1989年6月毕业于洛阳二师,2004年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进修毕业,1995年12月小学一级教师。从1989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2004年9月调入洛阳市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在这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把一颗火热的心和满腔炽烈的爱都奉献给了学生。
一、提高境界,育人先育德。
从教以来,我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工作中,我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平时教学中,遵纪守法,严以律己,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处处以良师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起表率作用。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事业接班人为己任,志存高远、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终身学习,只为教育。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作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果不重视更新自己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接班人,我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参加教师培训班学习、普通话培训学习、计算机初、中级知识培训学习、公修课培训学习以及学习新课程标准,参加校、区组织的教学业务知识学习和校内外的教研教学活动。以及利用互联网和《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之友》《师道》等教学杂志了解当前的教学教改动态等,积累别人的宝贵经验,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工作效率。
三、大胆创新,精心施教。
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努力地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后认真批改作业。课堂上,我带着创新的意识去实验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采取“综合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使学生想学、乐学,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作业,练习作业有层次有坡度,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要求学生先要认真审题,边审题边思考:“题抄对了没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否简算?”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一步一回头,进行自觉检验。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做错了题,及时要求学生纠正,自觉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平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必须写得清楚工整、规范,作业做完后,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热情辅导中下生,有组织地进行课外活动,活动讲究实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做好学生的补漏工作。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把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
学”,变“学会”为“会学”。“我要学”、“学会”与“我要学并学会”都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欠交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就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在经历了一两次失败和挫折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此形成“自己脑子笨”这种意识,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一遇到问题,先想自己不行,对自己没信心,结果自己什么都学不成,什么都不想学,作业不会做,造成成绩低下。我所教六年级两个班的差生比较多,他们基础比较差,学习数学很吃力,多次测验都没有及格过。他们主要是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让他们到黑板上做题,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他们也体会到学好数学的成功感,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主动承担教研、教改实验项目的公开课,并根据自己制定的教改专题认真撰写教学论文和上好公开课。在任现职期间坚持每学期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所上的课都得到了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本人所写的教学论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2008年河南教育7-8月刊登,2009年7月,论文《要“反思” 更要“前思”》在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第四卷第七期发表。河南省省级论文获奖7篇。
四、日常管理,倾注爱心。
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洋溢着浓浓的爱的氛围。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坚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信念,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我班有一个学生叫甄小梅,她在上学期临近考试的前一个多月突然提出退学申请,经过了解后我才明白,她家里有三个姐妹,个个都在读书,而父母亲的收入又少得可怜,家里决定让她不要读书了。于是,我在班上发动学生捐款,同学们的捐款十分踊跃,有的同学把自己仅有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我把自己孩子的衣物和学习用品送给她。这件事我向学校领导作了反映,学校领导也相当重视,师生个个慷慨解囊为她捐款,最后为她筹得了新学期必须的资金。全班同学兴奋不已。给学生一颗诚挚的爱心,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我们班后进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也不自觉,有的性格内向,我针对这些情况,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上做到“三多”,即多谈心、多表扬、多家访。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谈心,谈心时尽量创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流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及时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我就“小题大做”,及时给予表扬,给其信心,树其威信。平时一有空闲就和科任老师一起去家访,随时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家长交流转化信息。经过努力,他们的成绩进步很明显。
另外,我还从学生的纪律、仪表、学习等方面做好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坚持开好周班会,落实教学上常规检查,抓好文明班的评比工作。几年来,我班学生都能做到团结友爱、勤奋好学、遵守纪律、敢于创新。逐步形成了一个班风好、学风浓的良好育人氛围,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2007年被评为洛阳市涧西区优
秀班主任。2010年5月,我所带的六一班被评为洛阳市先进班集体。2009年9月,被评为涧西区优秀教师。2010年9月被评为洛阳市优秀教师。
五、哺育新人,无私奉献。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要的问题是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十几年的辛勤耕耘中,我一心在教学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把自己的一切抛在脑后,一切为了工作,一切为了学生,每天坚持早上班,晚下班,利用课余时间辅导贫困生,经常是马路上的灯已亮多时,人们都吃过晚饭在路上散步,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向家门。2008年3月。我妈妈因糖尿病病发症严重住院治疗,我白天坚持上课,晚上去医院伺候她,没有缺过一节课。2004年9月我刚调入南华实验小学,那时我老公在郑州上班,孩子才三岁多,我一个人照看孩子,有时孩子又生病,家务又繁重,但我没有缺过一节课,受到乡、校领导及家长的好评。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用一句话说,我无怨无悔,我没有因自己的私事请过一天假,耽误学生一节课,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在教育这块沃土上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他们,编造他们美好的未来和希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才属于自己,党在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己经确定,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项链》--俸桂珍2013.11
《项链》读后感
中心完小:俸桂珍
2013年11月,我读了《项链》。这篇文章出于《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它是由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撰写的。作者出生于诺曼底地区滨海地区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因为从小受到富有母亲浪漫气质的母亲的影响,使他无法忍受贵族学校的气氛,转致一所公立学校读书。莫泊桑的文章都充满了悲观色彩,这与他的健康状况和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讲述的是罗塞瓦德夫人虚荣心十足,她为了在一次宴会上出风头,特意从女友那里借来一根金刚石项链。当她戴着项链在宴会上出现的时候,引起了全场人的赞叹与奉承,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这条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这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金项链,她负了重债。之后,她事整整十年节衣缩食才还清了债务。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时对方告诉她丢失的项链是假的。罗塞瓦德夫人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面子观念的驱动,使她吃尽了苦头。
“哦,可怜的罗瓦塞尔夫妇!命运真会捉弄人。”那是我看完文章后的第一。当再次回味起那篇文章时,我不禁回想:如果他们不为了虚荣,会耗费如此大的代价吗?虚荣心,一个可怕但无形的恶魔,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是争名逐利的一种不良品质。虚荣会使坦诚的人走向虚伪。虚荣心强的人常常表现为一种自夸炫耀的行为,通过吹牛、隐匿等欺骗
手段来表现自已。虚荣心强的人,常常有嫉妒冲动,看到别人的能力比自己强,地位比自己高,命运比自己好,外表比自己美,就感到不舒服、不痛快。甚至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自强的人,有意或无意地做出损害这些人的事情来。还有,虚荣心强的人,特别喜欢听奉承的话、恭维的话,最不能接受的是他人当众顶撞或当面提意见,最不能容忍的是揭他的老底。因此,与他结交的可能是一些溜须拍马的“小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虚假的荣誉是一个转瞬即破的肥皂泡,我们不应该追求这种并不属于自已的虚假的东西;而要脚踏实地地去干一番事业,通过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荣誉来。
第四篇:《爱岗敬业 铸造师魂》教师演讲稿
爱岗敬业 铸造师魂
2001年的夏天,我带着青春的梦想,带着绿色的希望,走进了孩子们中间,走进了童话般美妙的世界。如今,我在这块充满阳光的土地上耕耘了整整10个年头了,在这10年里我就像游入大海的鱼儿一样生活在孩子们中间,穿梭着无拘无束,快活无比。
当了8年班主任生涯的我,让我深深地悟出:当一名幼儿园老师必须具有超人的耐心和博大的胸怀,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做好蜡烛照亮幼儿,更要拥有一颗永恒的爱心。就像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教师的爱是用深情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
“一切为了孩子”在这10年的教学生涯中,使我懂得了“累”字的内涵,懂得了“爱”字的结构。记得在我所带的班级里,曾有过这样一位聪明而又有个性的孩子,他的名字叫陈俊颐。他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笑起来傻傻的,看上去有点大智若愚的样子。上课其他小朋友都坐在了小椅子上,唯独他坐在地板上,不肯起来,画画时他会用画笔在桌子上乱涂乱画,有时还会把自己的脸涂得花花的、、、。有时我会生气想发火,可老师的职责让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细细观察之后,我给了他更多的关爱,不断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他认识很多的字,喜欢看书。我就在小朋友面前夸奖他,给他建立自信,同时我给他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利用课间、餐前等时间,让俊颐到前面给小朋友讲故事,渐渐的很多小朋友喜欢听他讲故事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在我们的帮助下他的脸上浮上了更多自信的笑容和欢乐,上大班之后也能坐好和大家一同上课了。看
1着他从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渐渐融入了快乐的集体中,我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欣慰。
幼儿园这片小天地里,孩子们是那样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常常使我的心也变得很纯净、很童真,让我的心灵得到愉悦,让快乐围绕在我的身旁,这份感觉是世间难觅的珍贵,孩子们是我永远无法舍弃的宝贝。
我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我。我会想到:教师节时,就会有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给我寄来贺卡。我会想到:当我露出倦容,就会有敏感地孩子走过来对我说:“老师,休息一会儿,我们给你捶捶背。”也正是和孩子的这份缘使我深深爱上了这些充满童真但有时让我哭笑不得的孩子。在我和孩子们之间,没有生疏,没有距离,有的只是尊重、信任、轻松、欢乐和鼓励。我喜欢蹲下去和孩子说话,我喜欢用手掌轻轻抚摸孩子的脸颊,我喜欢将表现好的孩子抱起来亲一亲,我喜欢在犯错的孩子鼻尖上轻轻点一下。我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让他们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彼此的关爱,让他们感知世界是多么快乐和美丽。
春去秋来,时光流逝,整整10年的光阴,对我来说那是我的一个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也为自己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我认真学习《纲要》、《指南》以及有关的幼教理论,我开始伏案写作,曾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活动设计、课题研究等均在园级、市级获奖;我还积极承担园内、园外公开课的展示,曾获多次荣誉并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慢慢地从前那个懵懂的我成长了、成熟了。
“溪流湍急愿作桥,高山险峻甘为梯,铺路作石子,护花化春泥。”我愿把我的青春献给孩子,献给我所热爱的幼教事业!感谢可爱的孩子们,是你们让我感到了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我爱我的工作,我爱我的孩子们,这一切是我今生无悔的执着,无声的脉搏!
第五篇:铸造师魂
铸 造 师 魂
——观电影《冯志远》有感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孙永超
我一直以为,教书育人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它是广大教师的基本职责,直到学习了冯志远老师的事迹,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看法是多么的片面与肤浅……我忽然想写点什么,许许多多与师德相关的词句纷至沓来,蓦地,定格在一个画面: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伴随着一声清脆的驼铃,冯志远老师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支边、支教,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来说,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简单,一切仿佛都是那么平凡。然而,面对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可冯志远老师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有些时候退却并不一定是因为软弱,但坚持却往往是因为对于追求的执著与赤诚。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望着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冯志远感觉自己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儿。” “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烛炬尽燃烧,用热情与执著谱写生命”。这应该是对冯志远老师支教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一晃二十七年过去了,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老师的视力急剧恶化。“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老师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能够坚守平凡的人,本身就不平凡。时至今日我才发现,在冯志远老师的选择面前,一切赞美的词句都是那么的苍白。他坚忍的心智,真诚的品行,“一片真心育桃李”的奉献精神,都远远不是一个平常人能够做到的。大智慧于内,大爱铭于心。纵使工作条件艰苦,纵使生活艰辛,又有何惧!尽管身体已经难以支撑,但冯老师却依然要去承担,在双目失明的条件下“心存学生,不辱使命”,只为一条理由——“教书育人”!“四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老师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老师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 这是双目失明的冯志远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每每想起,让人感动不已。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被冯老师那深沉壮阔,甘于奉献的意境所深深震撼。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冯志远老师绝不仅仅是一个模范教师的象征,一个铭刻在宁夏人民心中的故事,一位师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他更多的是一种融合、承载了中国优秀教师的人文形象、伟大精神的经典意象——一如此刻,看着冯老师的感人事迹,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正穿越时光的风雨烟尘,走入我们的心境:他的面容,因曾经模糊而清晰,因沉静而生动,因庄严肃穆而无比鲜活……
鸿鹄久翔,终至疲惫,夫子易老,心志未竟……
冯志远老师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往事涌上了冯老师的心头,“1958年,在上海工作已有5年的冯志远老师,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离开新婚一年多的妻子,只身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鸣沙中学支教。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冯志远老师40岁才得子。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寒暑假回上海时。平时在校园中看到那些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他总情不自禁地与同事、学生们聊起自己的儿子。未经人事的学生,也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深深的父爱。有一次,儿子生病,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丈夫回去。可学生们马上要参加中考,冯志远老师权衡再三,硬是等到中考结束才赶回上海。此时,儿子已病愈。上世纪80年代,当身边的一些支边人员纷纷返回大城市时,他也想过给组织写报告。但由于舍不得自己的学生,他最后还是没有向组织上提出回上海的请求。”
知其艰难而为之,结局固难测,道义实肩荷。冯志远老师放弃对大都市舒适生活的怀念,那每每让我们泪下的一句“一辈子就认准教书育人一件事”,是他唯一的选择。“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此时的冯志远老师仿佛听到了另一种召唤——两千年来支撑了华夏育人文化的精神强音——师魂!夫子之德,德配天地,固是古圣先贤之情怀,然而,生活在当代冯志远老师自从肩负起授业、解惑神圣职责的那一刻起,便立下了为之奋斗终身誓言,鞠躬尽瘁,无怨无悔。此乃忠贞之节操,师德之风范。是很多人所难以彻悟的当代授业者“红烛一心,爱岗奉献”的伟大精神。在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时代,冯志远老师的情操是极其崇高和可贵的。“和煦的阳光,洒满长春市一汽家属院的一间普通房间。房间里盛开的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宁夏中宁县教了42年书的冯志远老师,如今静静地躺在长春妹妹家的床上。他已双目失明,左半身因脑血栓瘫痪。回忆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时的往事,是他最沉醉的时光。”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冯志远教过的学生有1万多名,其中有的已成长为北大教授。谈及自己的一生,病榻上的冯志远老师用微弱的声音说:“最快乐的,是教学。我喜欢孩子们围着我,问这问那。”记者问老人还有什么愿望,他说:“还想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四十三年的漫漫旅途,倾情奉献的无怨无悔,手捧细沙,缓缓滑落,带不走的就是这份此爱绵绵无绝期的伟大情怀。”
其实,冯老师的精神已如莹莹的清月,流光四海,永存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心灵的青空。那虚弱的病体所掩饰不住的,不正是天地间的那一股浩然的德气,那一种大爱的精神么。冯老师用自己的智慧与青春铸造了闪耀在人们心中的不灭的师魂。
大漠之上又响起了清脆的驼铃,那是莘莘学子归乡的脚步么?冯老师已经等得太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