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铸造共和国的师魂
河北鲍远阔
各位领导,老师,在座的朋友们:
晨光朦胧,我在抗震纪念碑的石雕下默立良久,又在古老而清新的月光中绕到一片地震遗留下来的废墟前.透过堆堆烟土,我仿佛看见了疾驰而至的火球和千奇百怪耀眼的光亮;我仿佛听到了飓风般的呼啸和轰隆隆沉闷的巨响.山崩地裂,房摇树晃,大地发泄仇恨般地疯狂痉挛,二十四万同胞丧生.我校刘华枝老师的一儿一女也不幸死于这场劫难.谁没有舔犊之情谁不爱自己的亲生骨肉失去了膝下绕行的一双小儿女,二十五岁的刘老师心里总是隐隐作痛.极目远眺,大地只剩下一片苍茫……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悲痛过后,刘老师便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洒在教学中.刘老师二十九岁那年冬天,她刚怀孕两个月.刘老师给来问问题的几名学生讲完最后一道题,正要回家,突然一个学生跑来,说她班上的王大明头摔了很长的一条大口子,还在流血呢!刘老师一急,从楼上往楼下跑,一脚踏空摔了下去……王大明的头被及时止血包扎了,而我们刘老师的孩子却再也保不住了,医生诊断说她再也不能生育.丈夫闻讯,心如刀绞,他用双手使劲捶打着自己的头.苍天在上,你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夺走他们的孩子呢巍巍群山不语,回报给她的是满目葱茏;滔滔江河无声,流淌着她对党对人民的一片真情……填海的精卫啊!逐日的夸父啊!你们都来看看,她虽没有彩衣飞舞,没有功章闪耀,但她是天地间行走的最美,最神圣的精灵!她公而忘私,刚直不阿,不正是我们唐山人民抗震精神之所在,不正是我们共和国师魂精髓之所在吗
二十多年来,她的教学成绩连年在区里排前几名,她以火一样的热情教育并感染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有位叫刘金成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但家里只有重病的父亲,他想辍学.刘老师便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每月抽出几十元,从初中供到高中,又从高中供到大学毕业.当刘金成从税务局领取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来看望刘老师时,这个生性坚强的小伙子竟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任凭眼泪刷刷地流……
由于长期站立,刘老师患了严重的静脉曲张.1983年冬天,有一天上课时,她实在支撑不住了,双腿一软,从高高的水泥台上跌了下来.学生们扑过来想扶起她,可她却强装笑容说:“我没事,你们快做练习去.”望着刘老师那痛苦的样子,学生们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刘老师不是将军,也不是劳模,然而为了神圣的事业,她做出了自己所能做出的最大的奉献!在那之后不久,她竟分不清哪里是大雪堆,哪里是路,医生检查后说她左眼0.4,右眼0.3,患了严重的青光眼,必须马上手术治疗.可她想自己是班主任,又教着四个班的课,学生又临近大考,再说哪有足够的钱做手术呢于是她悄悄请别的医生开了些止痛药,硬撑到放假.后来,她再吃止痛药也不管用了,她才不得不来到医院做手术.医生诊断说由于耽误治疗,双眼已不可能完全恢复.学生们得知后,排着整整齐齐的队来到医院门口,班长捧着学生们捐来的夹杂着硬币的三百元钱,望着刘老师苍白的脸及缠着厚厚的白纱布的眼睛,他早已泣不成声.“刘老师啊,我们虽然看不到您往日两汪清水似的大眼睛,但我们却看得见您透明的心灵……”让历史停留在这一秒钟吧,让我为我们敬爱的刘华枝老师行一个深情的注目礼!青春会在这里留下美好,世纪会在这里刻下永恒的丰碑!
我们晨观日出,暮看日落,珍视生命,忙忙碌碌在这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里.而我身边的刘老师,心中曾满布伤痕,但她从不慨叹命运的沉浮,像马尔克斯一样,她用行动著就了新时代的“《百年孤独》”.她正如一股山间的清泉,又像一轮九天的明月,带给我们一片清新,爽朗和光明.每当我在夕阳的余辉里注视着她瘦小而背略弯的身影,每当我亲眼目睹着她手提几块很重的小黑板,头发上,身上又沾满了粉笔灰的情景,我的心中便涌起一阵阵感动!望着她风中飘飞的白发,望着她眼角额头深深的皱纹,望着她那永远也不会让人淡忘的笑容,朋友啊,您难道不为祖国拥有这么好的老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刘华枝一样的人接过共和国教育这面大旗,延续着人类的文明;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唐山人,以不屈不挠的抗震精神,建设并改变着这座美丽的新城!
拧在一起,我们就是一道闪电,一束火绳;
聚在一块,我们就是整个太阳,整个星空;
站在一处,我们就是用心灵结成的信念不倒的墙!
携起手来,让我们肩并肩,用青春和热血铸造共和国的师魂!
谢谢大家!
第二篇:铸造师魂
铸 造 师 魂
——观电影《冯志远》有感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孙永超
我一直以为,教书育人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它是广大教师的基本职责,直到学习了冯志远老师的事迹,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看法是多么的片面与肤浅……我忽然想写点什么,许许多多与师德相关的词句纷至沓来,蓦地,定格在一个画面: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伴随着一声清脆的驼铃,冯志远老师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支边、支教,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来说,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简单,一切仿佛都是那么平凡。然而,面对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可冯志远老师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有些时候退却并不一定是因为软弱,但坚持却往往是因为对于追求的执著与赤诚。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望着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冯志远感觉自己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儿。” “愿作园丁勤浇灌,甘为烛炬尽燃烧,用热情与执著谱写生命”。这应该是对冯志远老师支教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一晃二十七年过去了,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老师的视力急剧恶化。“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老师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能够坚守平凡的人,本身就不平凡。时至今日我才发现,在冯志远老师的选择面前,一切赞美的词句都是那么的苍白。他坚忍的心智,真诚的品行,“一片真心育桃李”的奉献精神,都远远不是一个平常人能够做到的。大智慧于内,大爱铭于心。纵使工作条件艰苦,纵使生活艰辛,又有何惧!尽管身体已经难以支撑,但冯老师却依然要去承担,在双目失明的条件下“心存学生,不辱使命”,只为一条理由——“教书育人”!“四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老师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老师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 这是双目失明的冯志远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每每想起,让人感动不已。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被冯老师那深沉壮阔,甘于奉献的意境所深深震撼。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冯志远老师绝不仅仅是一个模范教师的象征,一个铭刻在宁夏人民心中的故事,一位师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他更多的是一种融合、承载了中国优秀教师的人文形象、伟大精神的经典意象——一如此刻,看着冯老师的感人事迹,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正穿越时光的风雨烟尘,走入我们的心境:他的面容,因曾经模糊而清晰,因沉静而生动,因庄严肃穆而无比鲜活……
鸿鹄久翔,终至疲惫,夫子易老,心志未竟……
冯志远老师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往事涌上了冯老师的心头,“1958年,在上海工作已有5年的冯志远老师,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离开新婚一年多的妻子,只身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鸣沙中学支教。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冯志远老师40岁才得子。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寒暑假回上海时。平时在校园中看到那些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他总情不自禁地与同事、学生们聊起自己的儿子。未经人事的学生,也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深深的父爱。有一次,儿子生病,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丈夫回去。可学生们马上要参加中考,冯志远老师权衡再三,硬是等到中考结束才赶回上海。此时,儿子已病愈。上世纪80年代,当身边的一些支边人员纷纷返回大城市时,他也想过给组织写报告。但由于舍不得自己的学生,他最后还是没有向组织上提出回上海的请求。”
知其艰难而为之,结局固难测,道义实肩荷。冯志远老师放弃对大都市舒适生活的怀念,那每每让我们泪下的一句“一辈子就认准教书育人一件事”,是他唯一的选择。“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此时的冯志远老师仿佛听到了另一种召唤——两千年来支撑了华夏育人文化的精神强音——师魂!夫子之德,德配天地,固是古圣先贤之情怀,然而,生活在当代冯志远老师自从肩负起授业、解惑神圣职责的那一刻起,便立下了为之奋斗终身誓言,鞠躬尽瘁,无怨无悔。此乃忠贞之节操,师德之风范。是很多人所难以彻悟的当代授业者“红烛一心,爱岗奉献”的伟大精神。在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时代,冯志远老师的情操是极其崇高和可贵的。“和煦的阳光,洒满长春市一汽家属院的一间普通房间。房间里盛开的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宁夏中宁县教了42年书的冯志远老师,如今静静地躺在长春妹妹家的床上。他已双目失明,左半身因脑血栓瘫痪。回忆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时的往事,是他最沉醉的时光。”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冯志远教过的学生有1万多名,其中有的已成长为北大教授。谈及自己的一生,病榻上的冯志远老师用微弱的声音说:“最快乐的,是教学。我喜欢孩子们围着我,问这问那。”记者问老人还有什么愿望,他说:“还想再给孩子们上一堂课……”
“四十三年的漫漫旅途,倾情奉献的无怨无悔,手捧细沙,缓缓滑落,带不走的就是这份此爱绵绵无绝期的伟大情怀。”
其实,冯老师的精神已如莹莹的清月,流光四海,永存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心灵的青空。那虚弱的病体所掩饰不住的,不正是天地间的那一股浩然的德气,那一种大爱的精神么。冯老师用自己的智慧与青春铸造了闪耀在人们心中的不灭的师魂。
大漠之上又响起了清脆的驼铃,那是莘莘学子归乡的脚步么?冯老师已经等得太久、太久……
第三篇:爱岗敬业铸造师魂
1爱岗敬业铸造师魂
(女职工先进事迹材料)
张智华
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
2011年1月12日
我叫张智华,是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教师。1989年6月毕业于洛阳二师,2004年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进修毕业,1995年12月小学一级教师。从1989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2004年9月调入洛阳市涧西区南华实验小学。在这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把一颗火热的心和满腔炽烈的爱都奉献给了学生。
一、提高境界,育人先育德。
从教以来,我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工作中,我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平时教学中,遵纪守法,严以律己,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处处以良师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起表率作用。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事业接班人为己任,志存高远、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终身学习,只为教育。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作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果不重视更新自己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接班人,我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参加教师培训班学习、普通话培训学习、计算机初、中级知识培训学习、公修课培训学习以及学习新课程标准,参加校、区组织的教学业务知识学习和校内外的教研教学活动。以及利用互联网和《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之友》《师道》等教学杂志了解当前的教学教改动态等,积累别人的宝贵经验,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工作效率。
三、大胆创新,精心施教。
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努力地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后认真批改作业。课堂上,我带着创新的意识去实验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采取“综合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使学生想学、乐学,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作业,练习作业有层次有坡度,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要求学生先要认真审题,边审题边思考:“题抄对了没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否简算?”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一步一回头,进行自觉检验。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做错了题,及时要求学生纠正,自觉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平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必须写得清楚工整、规范,作业做完后,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热情辅导中下生,有组织地进行课外活动,活动讲究实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做好学生的补漏工作。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把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
学”,变“学会”为“会学”。“我要学”、“学会”与“我要学并学会”都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欠交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就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在经历了一两次失败和挫折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此形成“自己脑子笨”这种意识,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一遇到问题,先想自己不行,对自己没信心,结果自己什么都学不成,什么都不想学,作业不会做,造成成绩低下。我所教六年级两个班的差生比较多,他们基础比较差,学习数学很吃力,多次测验都没有及格过。他们主要是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让他们到黑板上做题,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他们也体会到学好数学的成功感,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主动承担教研、教改实验项目的公开课,并根据自己制定的教改专题认真撰写教学论文和上好公开课。在任现职期间坚持每学期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所上的课都得到了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本人所写的教学论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2008年河南教育7-8月刊登,2009年7月,论文《要“反思” 更要“前思”》在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第四卷第七期发表。河南省省级论文获奖7篇。
四、日常管理,倾注爱心。
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洋溢着浓浓的爱的氛围。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坚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信念,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我班有一个学生叫甄小梅,她在上学期临近考试的前一个多月突然提出退学申请,经过了解后我才明白,她家里有三个姐妹,个个都在读书,而父母亲的收入又少得可怜,家里决定让她不要读书了。于是,我在班上发动学生捐款,同学们的捐款十分踊跃,有的同学把自己仅有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我把自己孩子的衣物和学习用品送给她。这件事我向学校领导作了反映,学校领导也相当重视,师生个个慷慨解囊为她捐款,最后为她筹得了新学期必须的资金。全班同学兴奋不已。给学生一颗诚挚的爱心,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我们班后进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也不自觉,有的性格内向,我针对这些情况,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上做到“三多”,即多谈心、多表扬、多家访。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谈心,谈心时尽量创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流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及时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我就“小题大做”,及时给予表扬,给其信心,树其威信。平时一有空闲就和科任老师一起去家访,随时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家长交流转化信息。经过努力,他们的成绩进步很明显。
另外,我还从学生的纪律、仪表、学习等方面做好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坚持开好周班会,落实教学上常规检查,抓好文明班的评比工作。几年来,我班学生都能做到团结友爱、勤奋好学、遵守纪律、敢于创新。逐步形成了一个班风好、学风浓的良好育人氛围,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2007年被评为洛阳市涧西区优
秀班主任。2010年5月,我所带的六一班被评为洛阳市先进班集体。2009年9月,被评为涧西区优秀教师。2010年9月被评为洛阳市优秀教师。
五、哺育新人,无私奉献。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要的问题是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十几年的辛勤耕耘中,我一心在教学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把自己的一切抛在脑后,一切为了工作,一切为了学生,每天坚持早上班,晚下班,利用课余时间辅导贫困生,经常是马路上的灯已亮多时,人们都吃过晚饭在路上散步,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向家门。2008年3月。我妈妈因糖尿病病发症严重住院治疗,我白天坚持上课,晚上去医院伺候她,没有缺过一节课。2004年9月我刚调入南华实验小学,那时我老公在郑州上班,孩子才三岁多,我一个人照看孩子,有时孩子又生病,家务又繁重,但我没有缺过一节课,受到乡、校领导及家长的好评。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用一句话说,我无怨无悔,我没有因自己的私事请过一天假,耽误学生一节课,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在教育这块沃土上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他们,编造他们美好的未来和希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才属于自己,党在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己经确定,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国师”张艺谋
当代文化名人课程论文
题目学生姓名学号_
专业
二O一 三 年 十二 月 卄二 日
“国师”张艺谋
他,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当代世界20位最杰出大导演之一”; 他,是2008北京奥运开、闭幕式总导演,将为世界观众呈现盛世全景; 他,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代表,曾带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中国大陆电影的一个符号;
他,就是“国师”,他,就是张艺谋。
“国师”这个称号,是奥运会后被一些好事者、起哄者叫起来的,叫的人多了,也就叫顺嘴了。但我认为:张艺谋最近十年的作品,都和中国的一些关键词有关,比如“商业大片”、“中国形象”、“奥运开幕式”、“纯情文艺回归”,等等。张艺谋的作品,带有中国一个时代的烙印,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老谋子,被尊称为“国师”有何不可?
1951年出生于贫瘠山区的张艺谋,从小经历了各种磨难,但他心存梦想与希望。终于,黄天不负苦心人,让他抓住机遇,开始了电影生涯。
张艺谋,从影二十余载,在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界,无数荣誉铸就了他难以撼动的江湖地位,是中国电影史无法绕开的一位电影大佬。他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文化寻根和电影创新于一体。他执著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
早期张艺谋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事物,而且每部表现手法也不断更新他的影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界瞩目。早期代表作《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张艺谋创造出一部部充满浓浓中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让人们看到东方那抹骄人灼目的红。
随着电影时代的改变,张艺谋开始投生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电影。现如今张艺谋的商业片被中国民众广泛认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通常能够掀起不小议论,同时也取得了很高地票房成绩。商业大片代表作有《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曾两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四次夺得华语片票房冠军。2002年他执导的首部商业大片《英雄》全球票房达到1.77亿美元,是中国电影全球票房最高纪录保持者,其作品影响力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拉开了商业大片的帷幕,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张艺谋看来,“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不能构成一个话题,现在好的题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觉的、合适的拍”。“我只想拍我感兴趣的东西,一种清新、自然和返朴归真的东西。” 张艺谋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张艺谋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但是,和一些第六代导演不同,张艺谋的电影总能在市场上激起反响,要么在国外拿奖,要么在国内上座,这就是张艺谋高人—筹之处。现在电影市场不景
气,可张艺谋10多年来从未因缺少拍片资金而发愁。“作为一个导演,我一向有个原则,那就是不让投资人赔钱”,所以张艺谋大多拍一些小制作的电影。不过,张艺谋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好看,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也许,这就是张艺谋影片受观众欢迎的秘诀,也是投资人看好张艺谋的原因吧!
张艺谋的电影让人印象最深刻就是它的气势恢宏,把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利用新的设计眼光表现得淋漓精致。大到让人为之震撼感慨,小到老百姓的家常里短的温暖。美术色彩上,在传统的民族五彩斑斓的色彩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大胆创新,在设计上色彩的纯度都相对高,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而造型的设计也是耳目一新,不仅独具民族韵味,在细节的设计上也处处彰显现代人的智慧,以及表现出现代国人生活的审美提高。由此二者结合,不仅在民族色彩上更添一份时尚,也给世界人展现出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色彩世界,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人瞩目。
除电影外,张艺谋“副业”很多。他执导过歌剧(《图兰朵》《秦始皇》)、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系列)成为当地标志旅游文化,拍过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传片,拍北京奥运会会徽、火炬宣传片,拍摄广告,出版图书,设计国庆60周年纪念邮票等等。
2008年,张艺谋“息影”三年,全身心投入准备并担任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导演了北京奥运会,场面气势恢弘,梦幻般地展示了中国文化,完美地表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声望和名誉再度提升。
张艺谋注定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主角,他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影巨匠。希望张艺谋能够继续进步,更好地撑起中国电影的大旗。
第五篇:企业文化铸造铁军之魂
企业文化铸造铁军之魂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文化就像一泓活水,不仅容得下天光云影,更呼唤着海语天风,一个把文化镌刻在自己旗帜上的企业,才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企业;只有将文化融入企业的血脉,企业才能被源源不断的活水滋养灌溉,生生不息;只有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贯穿到企业管理当中,才能铸造出攻坚克难、打拼天下的铁军魂。
铸铁军魂——以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一种真实而有力量的存在。企业文化建设,首要的是铸造企业的一种精神,把每一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统一到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中来。东送铁军虽然不是一支从军营中走出来的铁军,但他同样具有不怕流血流汗、敢打硬仗的优良传统,成为基建战线上的一支尖兵和标杆。2008年,在南方铁塔严重损毁的情况下,东送铁军一天组塔20基,创电建记录,5天内拆除坏塔40基,组立新塔40基。提前恢复5条500千伏和2条220千伏送电线路,被国网赞誉“辽电神速”。
拥有这样的光荣传统和顽强作风,是东送企业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扎实基础,是东送立足不败、青春永驻的法宝。东送人也把培育先进
1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不断随着时代的脚步积累、充实、丰富和提升其内涵。
在东送,企业文化理念已经形成系统,有“弘扬艰苦奋斗、诚实劳动、求实创新、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有“持续发展,多方共赢”的经营理念,有“送优立信”的价值观念,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员工管理理念,还有“追求事故零目标,致力环保,和谐有序”的东送安全环境理念。这些具有时代精神和东送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了全体员工认同的东送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升了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成为东送攻坚克难、打拼天下的铁军之魂。树立典型——以增强企业文化的感召力
树立企业先进楷模,大力弘扬“铁军文化”。要注意发现先进典型,以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精神,通过树立企业英雄大力弘扬铁军文化。用这些反映时代精神的典型去感召人,带动员工们积极上进,做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先进典型树立之后,充分利用这些典型的影响,积极推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并在全公司形成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服从一级管,一级督促一级办”的良好局面。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其次,要坚持工程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跟到哪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骨干作用。使每位党员都要树立“学习型、研究型、团结型、廉洁型”的良好形象,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理
论思维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基层党组织应努力形成“政治强、能力强、作风强、执行力强”的“四强”战斗集体,成为带领全体党员,实现奋力崛起的战斗堡垒;党员成为生产经营中的一面旗帜,做新时期的时代先锋,为建设和谐企业打下坚定政治基础。
品牌形象——以塑造企业文化的整体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展现企业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是衡量企业经营理念与产品质量的重要尺度,更是市场竞争中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直接影响企业竞争的实力。
在“塑形”方面,第一,要重点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使项目工地变成 “铁军形象宣传队”。公司在施工组织管理上,要实行“三严”管理,即严格遵守已建立的施工运行机制,严格执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的规定,严格遵照设计图纸和验收规范施工。执行“五项考核”,即施工工艺质量管理考核、安全管理考核、文明施工管理考核、技术指标、工程档案管理考核和工程综合管理考核,同时要大力开展文明施工活动。例如:在现场悬挂公司旗帜,设置安全围栏、安全操作警示牌,规定现场物品摆放规范,着装统一。
第二,在质量建设、安全建设上,要立企业形象“铁军招牌”。为业主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关键所在。公司要在质量建设工作中,建立质量跟踪体系,对施工质量严加控制,坚持高标准,并将质量责任明确到个人,建立质量跟踪卡,对施工质量全程控制,保证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在安全建设中,除各
种管理、技术措施外,要以“情”为发动机,调动员工安全意识,克服麻痹松懈心理,推动员工安全施工习惯的养成,这些形象塑造的成功才能使之成为一支立得住、拖不垮、踵事增华、薪火相传的“铁军”。精神主导——企业生命的传承之根,文化之魂。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经营理念的集中体现,在企业文化培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公司要把培育企业精神贯穿于公司日常工作中,制订的目标和指标都坚持一流的标准;贯穿在现代管理活动中,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灌输和培训,使“铁军精神”逐步渗入到每一个职工的思想中去。
二十多年来,几代东送人正是发扬这种“艰苦奋斗、诚实劳动、求实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创新实践,拼搏进取。在东送,每当有新职工入厂时,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公司传统教育,给他们讲公司创业史,讲公司的优良传统,讲老一辈东送人的拼搏奉献精神,组织他们拓展训练,培养团队意识,同时让他们感受公司的企业精神。其次公司还针对当前电力施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个别职工思想顾虑较多、畏难情绪增加的实际,把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和企业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公司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工地,深入班组,给职工讲形势,讲任务,号召全体职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再铸辉煌。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与教育活动的展开使的企业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坚定了职工改革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同时
这十六字精神也正好演绎着铁军文化的内涵,他必将指引我们企业绩往开来,迎接挑战,用“铁军文化”实现东送明天的辉煌。
东送“铁军”荣誉称号的授予浓缩了东送人骄人的战绩、彰显着东送人光辉的历程,所以,在他们的血液里,点点滴滴都渗透对企业的那份使命感和责任心。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东送的每一名职工都需要有比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时代更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都需要这样的英勇果敢──“战必用我,用我必胜”,需要这样的豪情壮语──“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需要这样的钢铁精神──“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 „„
“百战身、英雄气,薪火相传;铁的魂,铁的胆,忠诚永远!”这不仅仅是一声口号,一种壮怀,更是一种企业文化。如果没有这种企业文化就形不成这根深蒂固的精神;没有这种企业文化就形不成壮志凌云的士气、钢浇铁铸的军魂;我们必定在工作中自觉地将这些文化内涵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努力发展“铁军”文化,使“铁军”文化真正成为企业的灵魂。
变电分公司: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