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假游学有感
体验、交流、提高
——2012嘉祥—布鲁克暑期游学有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学校2012年嘉祥—布鲁克暑期游学活动。在此真诚地感谢雷校长吴校长和学校国际部给予我这一宝贵的机会,让我在这短短的20天里体验了很多,受益颇多。
一、体验异域生活 交流中英文化
7月12日古老的伦敦,一段新鲜的旅途
伦敦眼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我们坐摩天轮俯瞰整个伦敦市区。接着我们坐上游轮,在泰晤士河上缓缓前行。那些以前只有在电视和电影中出现的建筑,此刻就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你能听见古老而低沉的大笨钟声、你也能从那首歌中描述“即将倒掉”的伦敦桥下穿过。河岸上英伦风格的建筑强烈地冲击着厌倦看现代摩天大楼的眼睛。这座城市像是一本古老的书,你爱不释手,沉浸在那浓郁的书香里。
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会有China Town。在这遥远的他乡,能够看到中国的商店和饭店,倍感亲切。在一家中餐厅吃过午饭,我们前往白金汉宫。我们近距离观看了王妃观礼台,拍了集体照。在前行几十米便是格林公园。若不是置身其中,你无法想象在敦伦的闹市区你还能找到如此安宁的一块地方。举起相机随手一拍便是一张美丽的风景明信片。走出公园,来到西敏斯修道院。这里安葬着英国历代君主和王后,也长眠着对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在牛顿,达尔文,乔叟、、、、、、这些巨人们面前我除了肃穆还能做些什么呢?哪怕在唱诗班的长椅上坐上半个小时,你也会觉得你的心会随着周遭的环境沉静许多……
7月13日剑桥大学,感受名校的厚重与凝练;再踏康桥之路,体味当年优雅的别离现在翻看着英国游学照片,游览剑桥应该是其中最让人难忘的记忆,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着500多年悠久的历史,也不仅仅因为它世界盛名。你置身剑桥的任何一条街道,你游走在剑桥的任何一条小巷,你都会被一种清新恬静的自然环境包围,你也会被浓浓的学院氛围感染着。在如画的剑河景致里,你不由得放慢脚步。在康桥边,那块镌刻着“轻
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石头会让你久久驻足。凝望康河里泛舟的人们,他们定是为了“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桥的西边,沿着弯曲的小径信步,你能领略到英式田园风光,有马儿在那悠闲地踱步吃草。在那一刻,无论因为这诗使此景更旖旎,还是因为是这美景真正撩拨你的心弦,你都会忘却内心喧嚣和浮躁,留恋于这美景中,惬意地迷失了你自己。
7月14日感温莎城堡之宏伟叹伊顿公学之精华
温莎城堡是英国女王的行宫之一,我们参观了其宏伟的宫殿如议会大厅,宴会厅,玩偶屋。参观了头戴熊皮帽的卫兵交接仪式。
下午我们参观了英国最著名的伊顿公学。该校1440年由英王亨利六世创办,素有“绅士摇篮”的声誉。我们参观了学校荣誉陈列室,了解了其严谨的治学风气和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
7月15日 福尔摩斯故居大英博物馆
福尔摩斯故居和博物馆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地方。大英博物馆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其镇管之宝是中国文物,其中大约有10万件珍宝都是鸦片战争中从中国掠夺而来。参观大英博物馆,唤起孩子们不忘国耻,也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7月16日-7月29日在Brokenhurst College 学习,住寄宿家庭。
鲁克学校所在的小镇,是欧洲尚存最大的古牧场林地。我们在那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自然的原生态的美丽。
驱车穿越森林随处可见悠闲踱步的马、牛、羊,它们毫不惊讶于长排车辆排队静静等候它们过马路。用当地人的话说“它们才是这真正的主人。”英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环境和动物的保护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
在Brokenhurst College 的那些日子,孩子们上午在学校上文化课,他们不仅了解英国文化和历史,也感受了用英语上数学课的乐趣。下午的实践课上,他们演莎士比亚话剧,动手做陶瓷。在运动场上,他们积极参与各种英式的运动。学校还组织
孩子们到水上活动中心参加划独木舟,亲自动手制作木筏并进行小组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布鲁克期间我们还参加了新森林里举行的类似中国的博览会活动,我们有幸近距离接触到英国女王。在寄宿家庭,我们的晚餐时间往往从六点持续到8点,我们相互交流,增进对彼此国家文化,教育和习俗等个方面的了解。比如我们了解到英国是个消费很高的国家。人均年收入月
2.3万英镑。年收入在8千英镑以下的免税。失业人员可以拿到400镑的pension,一个孩子每月为70镑。
二、几点反思。
1.学习国外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爱护。
2我们嘉祥的孩子在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表现令布鲁克学校的老师大加赞赏,但是在动手能力方面和合作精神方面,我们的孩子还稍显不足。表现在水上活动中心木筏的制作过程中,部分孩子在教练的示范下,无法动手,小组内缺乏合作。
3.在水上活动中心,当HELEN老师的丈夫为我们所有人准备烧烤时,大部分孩子都是埋头一族,玩手机玩IPADA打游戏。HELEN老师感慨到:“中英两国都存在此类现象,部分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他们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欣赏”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担忧。我想我们学校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对家长也应该如此。在英国时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天天发给我们短信打电话问及孩子而我们回国时当我们在机场把孩子一个个送出关时,没有一个家长留下来说句谢谢。我想我们的感恩教育应该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4无论何时,我们都应教育我们的孩子热爱祖国,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不卑不亢。
第二篇:游学有感
品味现代经典,感受数学魅力
高甜
又一次走进东南大学,再次感受名师们的智慧与风采。专家们精彩的报告、创新的教学理念、独创的教学设计、睿智的课堂语言、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及他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人格魅力无不让我折服。
郑毓信教授的报告—《数学概念与思维的数学》给我们指出了数学教育概念的重要性,数学概念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等。郑教授还举例说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学生首先连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都不知道就开始研究性质是本末倒置。我们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性质的时候,通过量一量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90度,其实这就是长方形的概念,不是通过量出来的,具有这样特征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由此我联想到以后我的概念教学课堂应首先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什么作用,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不是通过探究发现这样的过程进行概念教学。
张齐华老师的报告《数学教学,其实很简单》让我听后茅塞顿开,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把简单的数学教学复杂化。张齐华老师从四个方面告诉我们数学原来可以如此简单,结构应化繁为简,问题应化多为少,角色应由组到听,语言应
化杂为精。还有刘德武老师的报告《课后说说“改编”教材》、徐长青老师的《对小数数学教学的思考》等。多位专家用他们的经验与智慧向我们阐述了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并让我们走出教学中的误区。每位专家的报告都很精彩,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洗礼。
贲友林老师的观摩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将课改思路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在深层互动中学,让学生在研究性练习中学。我们教师“只需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审时度势作出介入性点拨与引导”,或是对学生的精彩想法“放大”;或是对学生表达不清的明晰;或是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的聚焦;或是对学生学习中的疑点、误点的关注;或是凸显对“方法”的提炼、“思想”的感悟。也许我做不到像老师那样一张纸一节课或几节课,但只要勇于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相信我们的课堂最终会很精彩。
刘德武老师的课同样精彩,尤其是我也经常教低年级,所以特别欣赏这节一年级的课。刘老师语言亲切、幽默风趣,悠悠童语流露出对孩子满满的爱。虽然满头白发,但和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玩,活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爷爷领着一群可爱的孩子讲故事,一声声“开门”、“打开”看似不经意实则别具匠心,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看看题目是怎么写的”,“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简单的两句话,就将数学做题的要求清晰明了的说出来了。刘老师在学
生分析题目的方式上,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回答问题的技巧上也有独到的见解。刘老师虽然退休了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让人敬佩!
听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更是一种享受。张老师的课是轻松的、愉快的充满活力充满智慧的。张老师的课没有华丽的课件,没用其他教学辅助手段,只靠一张黑板、一支粉笔就演绎了一节精彩的令人折服的课。张老师能迅速的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他和孩子的对话就像是在聊天。不知不觉中就把知识教给了学生。
名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多的理性思考。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点化生命、润泽灵魂。
学无止境,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还要不断的学习。
第三篇:南京游学有感
一样的南京,一样的殇
——吴淑意、韩颖、刘畅、毛家辉、张妍
“蹒跚”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她以其肃穆、庄严、沉重,甚至连空气都凝结的场面,再一次将我的灵魂洗礼。300000,不只是一个数字,那一声声哀鸣响彻天穹;300000,不仅仅刻在墙上,更深深地烙在每一中国人心里。12·13,南京的天空依然阴霾。
一串串死难者的名字,在银屏滚动,镌刻上墙;一幕幕烧杀掠夺的画面,历历在目;一曲曲哀鸣哭号,不时在耳边萦绕。这一切刺痛的不仅仅是良知,更是名族的危机意识,民族存亡意识。
牢记历史,勿忘过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是大的时局,我们怎么看待?我们怎么反省?我们怎样知耻后勇?作为年轻人,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日本人,其二战观的确陷入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理由很清楚,中国人普遍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完全结合在一起,甚至作为同一场战争来看待,而日本人通常把中日战争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而且大部分日本人不认为日本在二战中输给了中国人,而是输给了美国人。日本人最后决定投降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日本的本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轰炸,日本人的战争信念彻底崩塌。于是,日本投降了,认输了,二日本人民既是战争的参与者,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是大部分日本人持有的二战观。如今日本人如何看待美国人,他们到底恨不恨美国人,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其实这种尴尬的境地,主要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分歧。
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一而再再而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教科书随意篡改历史;日本民众反华的背后,究竟有多复杂?
中国人看来,八年抗日,这在我们心目中占据重要的位置。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挺进中原,先打开卢沟桥,后打开山海关,随即中华大地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烧光、杀光、抢光,中华大地惨遭流氓的蹂躏、强盗的劫掠,遭受暴徒的割腕伤残、敲骨吸髓。1937年12月13日,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日子。在这一天,日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6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顿时变成了人间地狱!
每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想之中国人,缘何不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
今天,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不是囿于历史的伤痛中而不自拔,而是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奋发图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口头表达愤慨,抑或是只凭一时冲动,这些有意思吗?
我们需要面对历史问题,但是我们绝不应该只面对历史问题,更重要的是历史遗留问题,如何面对历史的问题。它对总日政治关系、经贸关系、军事关系、社会关系、相互认同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产生了深刻影响。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屠刀化铸警钟,把誓名刻作史鉴;
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
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第四篇:听游学有感
听游学有感
游学: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
此前,对于游学并没有太多的概念,知道学校与台湾学校有这样的学习交流活动也就是在11级两位学长学姐的告知下才了解的。虽然自己也曾向往过,但也仅局限于想,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然而这次听完他们的游学经历后,感慨颇多。
吴雪儿同学带给我的感慨是最多,她总结了三个方面,关于她的游学之行:第一个是学习·交互、第二个是生活·感受、第三个是游玩·融入。
第一方面是学习方面是自由与自主,对于课堂内的绘画台湾的课堂多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学习,而且完成绘画作品并不要求你必须在课堂内完成,因此课堂内你可以用于构思。这样的气氛或许是在我们课堂上所没有的,在我们的课堂内或许更多的就是听从老师的指点动笔话,我们或许在应试的教育下无法离开老师独自创作,因此创作对于我们来讲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其中雪儿讲到一句话不求结果多优秀,但求过程收获良多。这句话或许我们也经常听到,老师也会反复强调我们注重的是过程,她还讲了一句话,每个人想要传达的东西都很不一样。可能是那样一个自由的环境给人的影响,因此台湾的学生的作品中都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想法,而我们的课堂上的绘画可能并没有包含很多思想,多半是遵循老师的意思这么画着。雪儿总结了两点,她认为台湾课堂内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时间调控是自由的。而且其自我调控和组织活动是自主的。
第二方面是生活上的,她概括为有序和充满人情味。学长学姐也讲到一件事就是关于生活垃圾的分类,在台湾校园内几乎每个人都能做到垃圾分类,这样的习惯养成离不开他们的意识。能井然有序的对待垃圾我想在生活上他们应该也是井井有条的吧。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中谢谢、请等不起眼的用语确实时时刻刻挂在口头的,成为习惯的生活用语。是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大环境对于人的重要性,意识对于人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雪儿总结说,人情味是台湾的土特产。这让我也对台湾这个城市更生向往。当你给予别人礼貌与尊重的时候他人回报给你的会是同等的对待。
第三方面是游玩,关于游玩三个前往台湾游学的同学都放上了大量的美食图片,然后雪儿同学总结说我觉得去一个地方,不论哪里。试着改变自己融入氛围,才能体验到不一样的东西,否则就真的只是观光旅游。匆匆的观光旅游或许不会错过风景,但一定会错过人情。我觉得她这番感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常常出去旅游,有时是跟团,有时是和家人,有时是跟着同学在当地的同学的带领下游玩。我觉得每一种方式都会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不喜欢跟团,因为那样的行程总是太匆忙,但是不得不否认有些导游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风景的讲解,在旅行途中的注意事项,往往都代表了当地的一些习惯,在沿途的车辆行驶过程中,我们也能听到当地的生活。我想融入当地之后的旅行或者能成为生活。
听了他们的讲说我发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培养不同的人,因此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味道。游学,在游玩中学习这种方式很适合我们。
第五篇:游学有感2
上海游学感受
在这次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小学游学之行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交到了许多朋友。
在课堂上——10月17日,复旦附小举行了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上,复旦附小的黄校长给我们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此同时,我们还和复旦附小的同学结成了对子,并与结对的同学一起上课。在上海的第一节课,就让我感受很多。我所在的附小三年级1班的上课纪律很好,没有一个乱讲话的同学,非常安静,都注意听老师讲课。回答老师的提问时非常积极主动,而且声音洪亮。附小的老师们讲课很幽默,很风趣,但是教学很严格,很认真,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复旦附小使用的教材和我们学校的教材不一样,但是像语文、数学等学科,老师讲课我都能听懂接受。在语文课上,老师让我起来回答问题,我正确地说出答案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了呢,班里的同学们也给了我热烈的掌声,我心里可高兴了。当然,还是有一点小遗憾的。附小的英语课是全英文教学,我根本听不懂,这可真的打击了我一下,我可一直都是一个好学生啊。但是我暗暗给自己鼓劲,回去后一点要好好学习英语,不能再像听“天书”一样听不懂英语老师在讲些什么。
在校园里——复旦附小的校园很美丽。复旦附小的校园比我们学校小多了,但是他们占领了高空向上发展,他们的教学楼比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要高好几层呢。附小的校园里有很多绿色植物。一走进校园就有浓郁的桂花香气扑面而来。原来是桂花树,附小到处是又高又大的桂花树,上面开满了星星点点的桂花,让人心旷神怡。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长得这么高这么粗的桂花树,我们好多小伙伴都在桂花树下拍照留念。如果我们学校也能种一些这种很香很香的桂花树就好了,每天都能闻着花香上课,多幸福呀。
在游学过程中,我们同行的十六个学生都成为了好朋友。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去食堂,一起参观。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我还和附小的苏**成为了好朋友,我要和他多交流、向他学习,共同进步。离开附小后,我会想念他。
在校园外——我们参观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在自然博物馆里有一万六千多件标本,其中十六分之九的标本是植物标本,其余的动物标本。自然博物馆里的标本真是深深震撼了我。大自然真是十分神奇,无奇不有!而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只是冰山一角。如此有意思的大自然,我想要了解的更多,就需要我不断地努力学习,积累知识。
这次游学是我们二实小组织的一次学习交流活动。通过这次和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小学的交流学习开拓了我的眼界,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长大后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