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

时间:2019-05-12 03:2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

第一篇:读《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

读《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

原文:一个孩子是不是听话,关键在于我们成人怎样去看了。三岁左右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随着自己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逐渐从对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有了独立的看法。他们要争自己的自主权和对周围环境的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成人看上去是不对的事情。于是父母亲和老师就要为他们担心了,就要管他们了,就要要求他们听大人的话了。这样一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外来的环境之间就发生了矛盾冲突,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所谓的“不听话”。这种现象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很正常的,我们引导好了,就能够帮助孩子增强独立性,增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听成人的话而无视孩子的发展需要和特点,虽然经过努力我们可能培养出对老师、家长百依百顺的“好孩子”来,可是孩子们都有可能丧失了自我。难道那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吗?

有感而发:孩子的天性就是调皮的,贪玩的,每个孩子都喜欢玩。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时为了我们自己管理的方便,更担心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受伤,就经常阻止幼儿做这做那的。“这样不能做的,要受伤的。”“那样不能做的,头要碰伤的。”“安静的坐在座位上”这些话语就经常出现在我们教师的嘴里。有些调皮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跑,乱弄,让教师发现立刻就会被阻止,控制了幼儿的行为,使幼儿失去了许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幼儿园本应该是孩子的乐园,孩子玩耍的天地,孩子应该在做做玩玩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可是为了配合家长的要求,孩子每天来幼儿园就是“苦读书”,导致很多孩子都不愿上幼儿园来,一听说要来幼儿园,脸上就露出一副不高兴的表情。每当在离园活动的时候,让孩子看书,念儿歌时,孩子都没有什么反应,可一说到搭积木,玩玩具时,孩子会马上完成手上的“任务”,“飞快”的向积木奔去,而且玩得那么投入和认真。有时一说到做游戏,再任性,再调皮的孩子也会变得很乖很听话。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时间,少给孩子一些管束,又是让孩子“放纵”一下也未必是件坏事。

第二篇: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

在幼儿园图书馆无意间发现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书名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把它借回来,平时有空就看,书中从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教师发展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等记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的心灵深处,使我感触颇深!

虽然作者远在美国,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与教学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都有一个聚焦点——孩子的教育。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在工作着。

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的:“我觉得,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论是幼儿教师、大学教授,还是科研人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应当做的,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今天,我们面对多种教育理论,面对多样的课程的模式,必须从本地本园本班的现状出发,融合相关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工作。《和孩子一起跳舞》就是这样一本可以使我们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对照和学习的好书。文中的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机智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而她在文中不时流露的促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苦心,更是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不断进取的。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其中一篇《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我反复读了几遍,这一篇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蔼可亲”和“严肃”用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之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同行中存在许多教学风格大相径庭,但培养出来的孩子却有着独立自主、责任心强、有较强的自控能力等共同的优秀品质。

“家园沟通篇”对我印象最深,感受也最多。在老师保持与家长平等关系时还要保证交流渠道的通畅,要坚持这个原则最忌讳的是老师以教育专家自居,或是在与家长交谈中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这里面的感觉很简单。打个比方:我们总是在强调与家长的沟通吗?要让一个“沟”能够“通”,使“水”能够畅通无阻,关键就是保证它各部分的低洼,弄不好会造成“洪水灾害”呢!所以我们说话要看对象,只要让人一听就懂才能达到沟通目的。此外,我们做老师的不但要会说,而且还要会倾听,并能够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同一事物。只有这样做了,“水”——也就是教育信息——才能双向流动。

和家长建立良好、平等的关系还有一点犹为重要,那就是对家长报喜也报忧。很多时候孩子有了问题很快就想到“找家长”,但孩子有了进步或成绩我们是不是也要以同样的速度向家长传达呢?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我们也是家长,如果孩子的老师不时的通过打电话等形式来告诉孩子在幼儿园的点滴进步,甚至只是偶尔告诉我们孩子的一句笑话或一点顽皮,我们就会常常盼望听到从老师那儿来的消息,老师若有什么需要家长帮助的我们一定会积极配合。所以报喜也报忧才能使家长们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心思和他们一样,是盼望孩子成长,欣赏孩子进步的。

俗话说的好,要是大家都会换位思考那该多好,学会换位思考能解决许多的问题,假如老师和家长的位置换一下,你会怎么考虑,你会怎么想,开展平等对话、交流,这是增进家园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家园合作是为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家长既可以从老师这里了解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而老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有关孩子的有效信息,并且也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并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

我觉得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孩子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孩子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孩子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2010年6月

第三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嘉善第二高级中学 李广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其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建议,汇聚成一条广阔的河流。今天读来,仍然历久弥新。他给我们的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如何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是怎样对学生更好。笔者把这两方面的所得所思总结如下: 一 若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必然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最佳的办法就是阅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如果你„„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在阅读中,积累教学素材,开阔眼界。

当然,阅读的优点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充分激情地为我们描述的那样:“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通过知识的积累和阅读中思维的锻炼,必然能使教师的教学技艺达到炉火纯青。从而,学生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心灵就能获得永不枯竭的“活水”的浇灌。

二 调动学生思维,活化知识

我们每天都在教授学生知识,到底什么是知识?知识难道仅仅是一段段的文字、一连串的数字或者一道道的题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从这个简单的定义中我们发现了最具启发性的词汇“思想”和“激趣”。能够占据人的思想首先要是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并且使能够支撑人思考的活性知识;能激发人兴趣意味着是人们需求的、对人有用的内容。

现实是,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死”的知识,并且以不科学的手段大量塞到学生的脑袋里。就比如说儿童对词汇的学习,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最终,学生也不会使用这些词汇,更不会热爱词汇学习。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注意“ 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

那到底怎样把知识变活呢?苏霍姆林斯基对次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第一,激发疑问。“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人都是由好奇心的,只有提出真正吸引学生的问题,最好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才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第二,填补“真空”。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讲解时,都能按照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教师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第三,鼓励阅读。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教师的工作就越来越容易了。

第四,给予指导。比如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学生思考着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这里又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何思考?思考对活化知识有什么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这里的思考涉及到对知识的抽象能力,学生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学生“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因此,思考就是对知识的抽象化,通过抽象知识掌握其本质内容。比如,学生会不会对算术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思考,正是取决于他是怎样掌握抽象概括的。那些没有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反地,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而对它进行思考,先不进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活化知识,就会使学生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

读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觉收获颇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第四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不仅给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还给我教育教学的好方法,受益颇丰。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历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同时他还提出:“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仅对教学,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四、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了新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几个公式记住,把几个概念背熟,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看来我们数学教学同样值得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来我们到了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的时候了。它可能难收立竿见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说不定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啦!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

第五篇:观《信·中国》有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春望》中的一句,向我们讲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书是何其重要。在古代,由于通信不发达,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仅承载着国家之间的邦交,也传递着人们的思想情怀。最近热播的综艺《信·中国》就是基于这种目的,从2000多封的历史书信中选取了50多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在听信的过程中、在历史长河中与古人对话、交流。最让我触动的是:“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写给妻子的第55封信--“无字信”,让人为之动容。之前的54封都是浪漫的情书,而这最后一封“无字书”却是两人的诀别,这是一个秘密,属于夫妻二人的秘密,即陈毅安牺牲后会有人给妻子寄一封无字信,当节目进行到这时,我不禁热泪盈眶。

书信,在古代往往作为一种寄托,父辈期盼儿孙平安的寄托,妻子对在外丈夫的深情,朋友之间深深友情。作为一名90后,我写的信件不是很多,但我深深的被一些家书吸引住了。梁启超先生的九个孩子全部成材,离不开他在家书中的谆谆教诲,同样离不开他在信中的深情告白,不仅从学业上指导,而且从生活情感,做人处事等方面予以指导。从一封封家书中,你似乎更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梁启超,一个更完整的梁启超。

此时此刻,我想写一封信,写给未来的自己。如今的自己已然结婚生子,也有了稳定的工作,但是否应该知足了呢?答案是不能的。自己正值青年,如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又如何去面对未来的自己呢?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北大座谈会上讲道:“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国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的确,人生是奋斗出来的,没有奋斗的人生是不精彩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

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时代,风险与机遇并存,我所处的行业愈发信息化,同样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也给我们带来机遇。就治逃来说,现在通过片区联网,路政、高巡、收费站多方协作,利用高科技手段,联合治逃,对于一名xx来说这不仅仅是抓搓称、跳称车辆的问题了,还要对掉头车、超时车等非正常车辆多加留意。从更深层次来说,作为一名基层xx,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补充技能知识,正当一个全面手,在司乘寻求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也要对相关技能的学习不放松,利用好岗位练兵的机遇,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真正做到满意服务在xx,在岗位上再创新功,给未来的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卷。

下载读《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零一条建议》教育随笔南马小学杨艳坤“不要假定什么,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也不要输掉自己,不要放弃原则,不要失去信仰,不要失望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发脾气,让每一......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推荐阅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合集五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邱越文 不喜欢看理论性的书籍,在无奈之下开始翻阅此书,却深深被它吸引。对此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更有了一种崇敬之情。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我认真地阅读了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事例,又有独到的理论分析,令我感受颇......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镇江市蒋乔小学 董芳娟 读完郑杰校长《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心中涌动着许多久违的感觉,幸福和感动更是充盈着整个胸膛。 在这一百条建议......

    读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有感(小编推荐)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颇深。其中有个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

    中国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合集)

    时代的脚步已经跨入了21世纪,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容忽视,特别是幼儿园教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几篇中国幼儿教师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中国幼儿教师演讲稿范文1尊敬的各......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九条有感苏建平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九条有感 苏建平 一个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物理规则和实验结论:对物理事实、现象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物理知识的逐步的识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