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小孩不笨》有感
《小孩不笨2》影评
以前帮家里的小亲戚补课时,遇到几个调皮成绩又不好的孩子,一道题目我讲了好几遍,他们都不理解,于是我向朋友抱怨,这些孩子好笨。可是朋友回道:“没有笨小孩,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时我还不服气,可是一部电影《小孩不笨2》彻底瓦解了我之前的看法,确实,这世上没有笨小孩!
《小孩不笨》是新加坡拍摄的一部关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电影,影片以三个孩子两个家庭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隐藏在教育中的许多弊端。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经常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并非不想主动,而是主动权被家长剥夺了。父母总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他们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只一味地要求孩子做到他们心中的best one。Jerry说,他年年都拿甲等,可是爸爸妈妈却从没有称赞过他,还骂他为什么不能拿更高的分数。Tom的博客获了冠军,而妈妈却丝毫不喜欢,不仅否定了他的成绩还把他教训了一顿。面对这一切,孩子们也想跟家长沟通,也想解释,但大人们总是把孩子的解释当作顶嘴,不予理睬,所以孩子会说:“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这个连8岁孩子都懂的道理,大人却忽略了,难道不是大人的悲哀,孩子的不幸么!
影片还突出表现了鼓励教育的缺失和这种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谁,就算是大人也需要得到鼓励。而影片中的大人们却在鼓励孩子方面很吝啬,他们常常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看不到他们的优点。片中有人问成才的爸爸:“你最后一次称赞你的儿子是几时?”成才的爸爸的回答竟是“是在他两岁的时候”。看到这里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同时也感到心酸,一个13年里只得到斥责和教训的孩子怎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还有那个华文老师,他确实是个很认真很关心学生的老师,他为学生补课,为学生自费买字典,这些都表现了他对学生的重视,但是他教育学生的方法错了,他只是一味埋怨责怪学生成绩差,一味要求他们跟着自己的路子走,却忽略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与他相对的一位老师,他的教学方式就与这位华文老师不同,他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再用旧的方式教育了,他懂得与时俱进,认识到鼓励和肯定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班级总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氛围,也惹得其他班级投以羡慕的眼光。其实,每个班级都会有成绩差的学生,对待这些学生斥责和逼迫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要让他们真正学好考好只有慢慢开导,多称赞,少训斥,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另外,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看到孩子的长处,尊重他们的爱好,理解他们的想法。或许这个孩子偏科,或许这个孩子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影响学习,就像片中的Tom热爱写博客,成才迷恋武术,家长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更不能因此毁灭孩子的梦想。要知道能寻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出
路,也并非书读得好就代表你有多成功。而片中Tom的妈妈不但不为儿子博客获奖高兴,还奚落他华文水平差劲,否定他的劳动成果,这无疑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难怪后来Tom更宁愿跟那些所谓的“哥们”在一起,因为只有他们才会赏识他肯定他,“家只是个睡觉的地方”。成才的父亲则对儿子一点夸赞也没有,还时不时对儿子拳打脚踢,当他第一次对成才说:“I love you.”时,成才惊吓了一番,可见他与儿子有多生疏。但我们不能说成才的父亲不爱成才,当成才被学校开除后,他的爸爸跑遍全新加坡大大小小的学校,请求每一个校长收留成才,他ABC都不会写还亲手抄了163封英文信寄给学校,他的爱足够伟大,但是正如那个阿姨所说:“他是太爱儿子,但又太不会爱”了!成才的父亲去世前曾说过:“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他醒悟了,可是为时已晚。
影片还暴露了存在于学校教育体制中的许多问题,例如体罚教育。片中Tom由于课上与老师动手,被学校处以当众鞭打的惩罚。对于体罚,我个人认为是件很不科学很不理性的教育手法。就像Tom的妈妈说的“你们鞭打了他,难道他就能变成你们要的那种好孩子吗”,体罚教育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学校不可能通过体罚措施达到他们教育目的。那种“不打不成材”的说法显然已不适用于当今这个社会。校长说,体罚是为了羞辱犯错的学生,也是为了杀鸡儆猴,但是社会已渐趋文明,这种做法显然与文明背道而驰;而且孩子们越来越早熟,也越来越脆弱,他们有人格有尊严,当众羞辱他们无疑是将他们的尊严践踏在脚下,这只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Tom被当众鞭打
之后,同学们讥笑他,他日益沉默,不愿读书,不愿去学校。很明显,校长的想法错了,她的惩罚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相反,学生的状况更加糟糕。我们也可试着反省一下,身边多少校园悲剧都与体罚相关,精神上的摧残足以令人窒息。
除了体罚,教育体制中还有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教育偏重于应试和分数。现在好多学校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成绩的高低。分数高,你就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孩子,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和恐惧。悲哀的是评判标准的扭曲跟丧失,好坏已不在于人这一主体,而仅仅只取决于一串数字。恐惧的是分数掩盖事实,分数控制了人,许多人很可能为了分数丧失本性,变得丑陋而疯狂。如影片中Jerry的妈妈对Jerry的成绩总是不满意,即使Jerry门门都拿甲等。而对Tom,她更是采取“逼迫”的手段,但是结果呢,孩子的压力过大,反而对学习产生反感,最后适得其反。其实,学校不只是个为了考试而设置的场所,也不是竞技场,不需要为了一个分数拼得你死我活。而且每个人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有时候强求没有用,倒不如慢慢引导,鼓励孩子努力,为他加油,即使成绩没有多大的进步也不要否定他责怪他。当然,我也不是反对学校用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只是希望学校不要仅把这一点当做教学目的,教书育人这个概念可远不止一个分数那么简单。
以上是我看《小孩不笨2》的整体感受,总之,这部影片虽然将现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夸张化、扩大化,但我们不得不就此深思、反省。另外一点,我们要相信:“小孩不笨!”
第二篇:看小孩不笨观后感
看《小孩不笨》观后感
黄草朗小学 四(2)班刘嘉怡的家长祝汉平
当我看完《小孩不笨1、2》《妈妈再爱我一次》和《暖春》这几部电影,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孩不笨》这部电影,“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会的孩子”这句话使我铭记在心,不是吗?记得有一次,我女儿刚刚读一年级的时候。她刚刚学了拼音,回到家读给我听,其中有一个拼音读错了,我顿时火冒三丈顺手拿着衣架“嘭”的一声猛向她的大腿打下去。厉声问:“为什么读错,你上课的时候是不是开小差?”我女儿一下子哭得很伤心,哽咽着说:“妈妈,别打了,好痛啊。我再读给你听,好不好?我不会再读错了。”
我听完她说的话之后傻了,我干吗那么大的火气,顿时软了下来,摸着她的大腿,也跟着哭了,连声说:
“女儿,对不起,妈妈不知道怎样教你,我发火也是为了你好啊!”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悔,其实我很疼爱女儿的。只是不懂怎样去教她,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她,只知道打她,骂她。当我看完《小孩不笨》之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虽然我们是父母,也不能专制,是的,孩子要慢慢教。不要急于求成,毕竟孩子太小,和她(他)们多说说话,互相沟通,把孩子当作朋友来看待。
还有《小孩不笨》里面的那个有钱人家的孩子,简称肥仔吧——因为我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了。他做什么事情都没主
见,爸妈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说什么事情都要听大人的话,什么事都不要做,有佣人做就行了。一次,两个孩子给绑架了。在有再有机会能够逃跑的情况下,他害怕了,竟然说过这样的一番话来:“不要走啊!要听大人的话,不然,就不是乖孩子了……”那两个男孩简直给他气疯了……是啊,现在的孩子基本是喝着蜜糖长大的;基本上不用做家务事。我和别人闲聊的时候,也是这样说:我们大人都没有什么事做,所以没有必要给孩子做啊,只要能读好书,考出好的成绩,那已经算不错的。可我们没有设身处境的好好想想:就算孩子将来能考到一所好的大学。但是到她(他)们要独立时,什么事情都不会做,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处理,没有主见,那时真的已经太晚了。
是的,我们应该给多一点时间锻炼一下自己的孩子,宠她(他),不是爱她(他),而是害了她(他)。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主动的和孩子多说话,关心多一点,不要整天想着怎样才能赚多点钱。抽一点时间和他们聊聊:在学校怎样?学习吃力吗?有什么不会多问问老师。在学校开心吗?……
孩子是花朵,我们应该去呵护她(他)去爱护她(他),让她(他)们开得更鲜艳,更灿烂。孩子是小鸟,我们应该大胆地放开她(他),让她(他)们自由自在的飞翔,去探索!
第三篇:观小孩不笨有感
观《小孩不笨》有感
四(1)班 陈蓝妮家长李虹
三月份孩子的学校组织了一个月周末的亲子活动,让我们做父母的有更多的机会同孩子一起共处,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影片中的喜怒哀了,同时也更好的与孩子有了沟通,有了交流的平台。
这几部影片看下来,作为家长的我们感触颇深,孩子也是受益匪浅。《小孩不笨Ⅰ》里所讲的三个小主人公,在别人眼中他们都是“坏 ”孩子,“差”孩子,因为作为学生的他们学习成绩差,所以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可正是这三个可爱的“坏”孩子,在关键时刻却救人一命,挽救了一个家庭的破碎。另一个发挥自己的特长,克服世俗的眼光,通过努力终于让自己喜爱的绘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总结片中种种,作为家长的我觉得,对于我们的孩子,不能只看成绩,看分数去评价他们的好与差,孩子首先要健康快乐的生活,才能有动力去完成其他。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他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章节。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仅有这些还不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还要加强孩子们的情商教育,只有这样日后孩子长大才不会在极其现实的社会中冷漠无情。我们要让孩子健康优秀的同时,更要让他们知道社会的冷暖;同时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孩子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不得片面的去要求我们的孩子。
《小孩不笨Ⅱ》里讲的是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这种阶段的孩子,往往被许多家长投诉“坏”,不听话,难沟通。果真如此吗?其实青春叛逆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如果此时作为老师
和家长的我们给与适当教育,只是谴责和谩骂,加上暴力,这样可能真的会毁掉孩子一生。其实没有孩子天生就坏,也没有真正的不可雕的朽木,而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要以健康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多点鼓励与肯定,多点耐心与包容,一朋友的立场去和他们交流,你将会发现我们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美玉。只要我们正确的与他们多沟通,正确的多引导他们,每个孩子都不会让我们失望。
总之,作为孩子的父母和师长,仅仅只是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还不行,我们只有给孩子更多的赏识,肯定以及包容,相信我们的孩子绝不会让我们失望的,他们将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第四篇:观《小孩不笨》有感
电影《小孩不笨1》《小孩不笨2》观后感
教师教育学院2010级5班 程盼1009050
32电影揭示了新加坡社会的教育问题,同时也触动了我们,我们的素质教育难道只是口号?所以我们也要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特别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现在的家长态度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常常给孩子三六九等地“过滤”,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们在饱受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快班同学的嘲笑、亲戚朋友和社会的舆论压力。他们稚嫩的肩膀又能承受多少呢?
如果仅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能力,恐怕我们会失去很多优秀的人才。主人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让我们看到了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对孩子的教育都只注重“会不会读书”。表面上看,这是为孩子好,但这种家庭教育是片面的,孩子的个性和才能不要说被发掘,就连那一点“闪光点”也会被浇灭,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反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
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小孩不笨两部电影中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力。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小孩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吝啬我们的赞美的言词,不应该只看重大人的事情,多听孩子说,做一个倾听者。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家庭。
第五篇:观《小孩不笨》有感
观《小孩不笨》有感
这次培训过后,我们一起观看了一部教育影片《小孩不笨》。观影过程中,我们时而开心地大笑,时而窃窃无语感动。这部影片使我感触颇多。
回忆这走过的这些岁月,是否在对别人的的称赞上显得有些吝啬呢?是否被别人称赞带来的感动已经离自己很远了呢?难道就是称赞别人一下真的会很难吗?或许就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几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有句话说得很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但为什么就是这样一点小小的变化就可以发生这么大的作用,那自己为什么都不愿意做呢?
无论大人小孩都需要获得称赞,都需要赏识和鼓励,因为它可以给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让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切事情,获得连自己都想不到的结果。(观后感 www.xiexiebang.com)其实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你唤醒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
影片中的孩子刚进入青春叛逆期,父母们通常会认为孩子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坏吗?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败类。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放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父母子女之间,连接他们的并不是责任,而是他们之间的爱。没有沟通,就注定会产生冲突;没有沟通,就失去了彼此了解的机会;没有沟通,我们无法正确对待彼此的爱;没有沟通,我们不知道对方在什么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没有沟通,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失去的、错过的是什么。
作为幼儿教师,我想连接我们和孩子的不也是爱吗?只有用心和孩子沟通,用心爱孩子,孩子才会用纯真的笑脸回馈我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我们的身边充满无尽的爱!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