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小孩不笨2有感
观《小孩不笨2》有感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哭的稀里哗啦。但是下来之后想了想,其实故事的情节是很俗套的,无非是描写父母与孩子之间从“因为忙而无沟通”,到“孩子的心灵逐步走向堕落”,再到孩子被父母感动。虽然剧情很简单,但是却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这部电影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而且更多的是感悟和思考,从心理学来看主要涉及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影片中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和老师。”影片中的华语老师在起初总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好华文,他给学生买了华语字典。但是由于全是华文,所以学生们都看不懂,老师却指责学生们不努力。有位女同学考华文只考了十分,符老师没有开导和鼓励而是怒火冲天般的责骂,还要留下来补习直到懂为止。是的,学生没上进,老师有很大的责任,但在责怪他们强迫他们学习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想想自身是否有不当的地方,是否教学的方式出了问题,是否是对学生了解不够。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从这一教育目标出发,他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教人”比“教书”更重要。(抄书、、、、)后来符老师懂得了一个道理“烂苹果切掉还可以再吃,但丢掉就没有用了。”所以,他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于是,他与同学们的关系也慢慢的在改变。第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把人的社会化发展分成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都会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影片中Jerry八岁,学谦十五岁,他们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成长危机。Jerry刚刚进入学校,开始体验用勤奋换取成功的快乐。他经过自己的努力,考试每科都拿A,而且被选为故事表演的男主角。原本应该拥有极大成功感的他,却垂头丧气。为什么呢?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Jerry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第四阶段,他面临着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冲突。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家长和老师应该肯定孩子,让孩子意识到,他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是能够换取成功和赞赏的,这样才能增大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是,Jerry的父母天天忙着工作,只会指责孩子做不好的地方,甚至不去看孩子的演出。这无疑是对孩子所做努力的无视和否定,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成功感,从而,他很可能滑向自卑感,他会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扬。Jerry在那个扮演小花的同学面前低下了头,因为即使同学扮演的是配角,家里的所有亲戚都会过来看,而自己的父母却不闻不问。Jerry在勤奋感与自卑感中处于后者,对他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
Jerry的哥哥处于第五阶段统一性与角色混乱,这一阶段的儿童接收了更多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信息,并要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深入思考,以为自己确定未来生活的策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儿童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反之,会产生角色混乱和校级同一性。学谦拿了博客大赛的一等奖,他妈妈不但不褒奖他,反而指责他华文作文水平低,丢了她的脸;学谦帮助爸爸修好电脑并送到公司去,以为可以得到爸爸的赞赏,结果换来的又是一顿责骂。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否定,使得正在寻找角色同一的学谦陷入角色混乱的危机。他一次次地追问,“到底我要怎么做,才不用被骂?”体现了他需要得到肯定和支持的强烈愿望。当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时候,孩子就会去寻找能够给予自己角色同一的人,赞赏自己的人。这时,孩子就很可能误入歧途,学谦和成才后来的偷窃和打架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影片中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都涉及了马斯洛的“爱与归属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个人对感情、爱、友谊和对群体或团体组织归属的需要,如人们在生活中对家庭、孩子、同事之间亲密关系的渴望,希望在家庭和团体中有一个位置。影片中老师需要学生的理解和支持,Jerry和学谦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如果这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符老师开始总是令学生很厌恶,学生对他的态度,也另他很烦恼。而学谦也慢慢的走向堕落,这些都是孤独感的表现。
看完整部电影,我的感触颇深,虽然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老师,但是至少我深深的记得这个电影给我的启示:资源放错了位置就会变成垃圾,垃圾放对了位置就会变成资源、、、、、、
第二篇:观小孩不笨有感
观《小孩不笨》有感
四(1)班 陈蓝妮家长李虹
三月份孩子的学校组织了一个月周末的亲子活动,让我们做父母的有更多的机会同孩子一起共处,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影片中的喜怒哀了,同时也更好的与孩子有了沟通,有了交流的平台。
这几部影片看下来,作为家长的我们感触颇深,孩子也是受益匪浅。《小孩不笨Ⅰ》里所讲的三个小主人公,在别人眼中他们都是“坏 ”孩子,“差”孩子,因为作为学生的他们学习成绩差,所以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可正是这三个可爱的“坏”孩子,在关键时刻却救人一命,挽救了一个家庭的破碎。另一个发挥自己的特长,克服世俗的眼光,通过努力终于让自己喜爱的绘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总结片中种种,作为家长的我觉得,对于我们的孩子,不能只看成绩,看分数去评价他们的好与差,孩子首先要健康快乐的生活,才能有动力去完成其他。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他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章节。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仅有这些还不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还要加强孩子们的情商教育,只有这样日后孩子长大才不会在极其现实的社会中冷漠无情。我们要让孩子健康优秀的同时,更要让他们知道社会的冷暖;同时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孩子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不得片面的去要求我们的孩子。
《小孩不笨Ⅱ》里讲的是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这种阶段的孩子,往往被许多家长投诉“坏”,不听话,难沟通。果真如此吗?其实青春叛逆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如果此时作为老师
和家长的我们给与适当教育,只是谴责和谩骂,加上暴力,这样可能真的会毁掉孩子一生。其实没有孩子天生就坏,也没有真正的不可雕的朽木,而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要以健康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多点鼓励与肯定,多点耐心与包容,一朋友的立场去和他们交流,你将会发现我们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美玉。只要我们正确的与他们多沟通,正确的多引导他们,每个孩子都不会让我们失望。
总之,作为孩子的父母和师长,仅仅只是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还不行,我们只有给孩子更多的赏识,肯定以及包容,相信我们的孩子绝不会让我们失望的,他们将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第三篇:观《小孩不笨》有感
电影《小孩不笨1》《小孩不笨2》观后感
教师教育学院2010级5班 程盼1009050
32电影揭示了新加坡社会的教育问题,同时也触动了我们,我们的素质教育难道只是口号?所以我们也要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特别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现在的家长态度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常常给孩子三六九等地“过滤”,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们在饱受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快班同学的嘲笑、亲戚朋友和社会的舆论压力。他们稚嫩的肩膀又能承受多少呢?
如果仅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能力,恐怕我们会失去很多优秀的人才。主人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让我们看到了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对孩子的教育都只注重“会不会读书”。表面上看,这是为孩子好,但这种家庭教育是片面的,孩子的个性和才能不要说被发掘,就连那一点“闪光点”也会被浇灭,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反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
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小孩不笨两部电影中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力。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小孩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吝啬我们的赞美的言词,不应该只看重大人的事情,多听孩子说,做一个倾听者。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家庭。
第四篇:观《小孩不笨》有感
观《小孩不笨》有感
这次培训过后,我们一起观看了一部教育影片《小孩不笨》。观影过程中,我们时而开心地大笑,时而窃窃无语感动。这部影片使我感触颇多。
回忆这走过的这些岁月,是否在对别人的的称赞上显得有些吝啬呢?是否被别人称赞带来的感动已经离自己很远了呢?难道就是称赞别人一下真的会很难吗?或许就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几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有句话说得很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但为什么就是这样一点小小的变化就可以发生这么大的作用,那自己为什么都不愿意做呢?
无论大人小孩都需要获得称赞,都需要赏识和鼓励,因为它可以给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让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切事情,获得连自己都想不到的结果。(观后感 www.xiexiebang.com)其实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你唤醒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
影片中的孩子刚进入青春叛逆期,父母们通常会认为孩子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坏吗?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败类。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放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父母子女之间,连接他们的并不是责任,而是他们之间的爱。没有沟通,就注定会产生冲突;没有沟通,就失去了彼此了解的机会;没有沟通,我们无法正确对待彼此的爱;没有沟通,我们不知道对方在什么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没有沟通,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失去的、错过的是什么。
作为幼儿教师,我想连接我们和孩子的不也是爱吗?只有用心和孩子沟通,用心爱孩子,孩子才会用纯真的笑脸回馈我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我们的身边充满无尽的爱!
王晨
第五篇:观《小孩不笨2》有感
观《小孩不坏2》有感
你是否还记得,你被人称赞和赏识过?同时你是否称赞和赏识过别人?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和赏识又是什么时侯?你最后一次称赞和赏识别人是什么时侯?
《小孩不笨2》是一部富有哲理而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故事讲述得是两个在新加坡的中国家庭和三个孩子。透过两个家庭和三个孩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 , 他们也期待父母亲给予他们赏识和肯定。这唤醒天下父母都必须深深反思“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句话。现在我来谈谈《小孩不笨2》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征。
其一、具有造型性。电影是视觉艺术,极富造型表现力。剧本中所描述的一切,应该是可见的、运动的,可以通过电影表现手段展现于银幕,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小孩不笨2》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极为突出。影片中设计者设计了家长对其孩子管教和唠叨时,孩子所听到的话不是左耳进右耳出,就是右耳进左耳出的一系列可见的直观动画,很好地体现了电影是视觉艺术,极富造型表现力这一效果。这让我们在视觉上满足之后,同时当今社会的教育及代沟问题也使我们不由深思。
其二、具有逼真性。这一特征要求剧本的描写应该是自然的、真切的、合乎逻辑的。无论是情节结构的安排、任务关系的设置等都要求真实可信。居于这点,最普遍的是来源于生活了。《小孩不笨2》 通过日常小事来反映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片中三个孩子的遭遇都是日常所见之事,他们的生活情景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对话都是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的。片中15岁的汤姆和8岁的杰瑞是兄弟俩,他们的家庭是新加坡的中产阶级,父母都忙着赚钱,很少与孩子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称赞。汤姆的同学成才和他的父亲之间也存在同样的沟通问题。成才的父亲出身低,做过牢,为了不让儿子步自己的后尘,他非常苛刻地管教成才,父子俩整日拳脚相向,最后两个家庭的教育都适得其反。影片中的一幕幕,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本来样子找到生活现象的本身,都好象是我们经历的重温。逼真的影象给了观众找到了生活的真实。
其三、具有经典对白。(1)“这个家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没有,它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道出了孩子企盼得到父母关注和疼爱的心声。(2)在父母面前他们只会“恩”“啊”“喔”。父母作为榜样的结果。(3)杂货店的胖阿姨告诉成才:“你知道你爸爸有多爱你吗?为了找到一所学校收留你,只会写ABC的他,把我替他写的英文求救信抄写了163份,并且用残疾的腿跑遍了新加坡一百多所中学……他太爱你了,他实在不知道该怎样爱你……。”(4)成才的爸爸攒足最后的力气说出自己刚刚学来的“I love you”跟儿子作最后的告别……(5)“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6)一位老师则说:“我们需要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多看学生的优点,少看学生的缺点‟。如果把一粒烂苹果丢掉,那么什么都没了;但是,如果只是把烂的部分切掉,这粒苹果还是一粒好苹果。”经典的对白起到煽情作用,令观众深深感动。
其四、具有深刻教育性。
1、父母要懂得欣赏孩子。赏识教育认为,赏识产生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小孩不笨2》汤姆和杰瑞都是好孩
子,但是不管他们多努力,父母总是不满意,每天都从不例外地厉词教导,强迫学习。成材的爸爸也极其渴望成材的学习成绩好,严厉呵斥他学工夫。作为父母,望子成龙,教导他们不要满足于当前的小小成就,是应该的。可是,采取的方法是否适当了呢?所以,我们提倡要懂得欣赏孩子,多给予鼓励和赞赏,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康德也曾经说过:“学习,应该是像诗人一样迷人的字眼。”若形成这样的一种氛围,即使没有父母的督促,孩子也会主动、努力和喜爱学习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就如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父母教导孩子,要以身作则。汤姆和杰瑞的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做他们希望的事,不允许做他们认为不好的事。可是他们又偏偏“以身去犯”。例如,他们对孩子说吃饭的时候不能拿手机聊天,最后却双双拿起手机离开饭桌边走边聊,剩下两个孩子在饭桌前无言以对。成材爸爸想教导和爱孩子,可是却不懂得怎么教和怎么爱,总是动不动就暴力打和骂……你说,父母都没有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不以身作则,怎么能教导好孩子呢?
3、父母和孩子要善于沟通。沟通是双方相互理解,达成共识,进行双向交流的一种方式。有了沟通,才有理解,才有所谓的共识。在《小孩不笨2》中他们所谓的“沟通”就是和孩子说一些他们所想的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硬塞到孩子的脑子里就行了。“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的话就是沟通。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这其实就是孩子的心里话了。你说,这样是沟通吗?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困惑,造成心理烦恼和不知所措是难免的。作为父母,应该很快察觉到孩子的异常,放下手中的工作,听听孩子的苦恼,引导孩子如何走出困境。在矛盾重重的困扰中的孩子,是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帮助和指导的!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涤荡人得心灵,让人们受益匪浅。显然,这不电影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