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角度看小孩不笨2
观《小孩不笨2》引发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通过视频《小孩不笨2》,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许多家庭教育问题,在此,针对家庭教育现状、理念与方式作出我的理解。
中国的家庭自古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不少家庭父母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传统的企盼, 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 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 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 能成龙成凤, 除了学习, 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 有的甚至不考虑。就如视频中展示出来的问题之一即家长对家庭教育给予足够重视,但教育思想极不科学。在社会交往、学习生活上的过多关注与保护致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变差, 缺乏自立意识, 依赖性强, 做事缺乏主动性;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 孩子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强,又怕苦怕累, 只要求别人照顾, 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 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与未来工作上的“过高期望”,日积月累,又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厌烦感”,而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也极容易养成叛逆等不良性格。
虽然已经不赞成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当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即为学习成绩标准时,且一开始的教育思想就不科学,便出现了不少家长盲目的选择教育方式,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教育结果便事倍功半,或者完全事与愿违。于是,家庭过渡教育现象粉墨登场,顾名思义,家庭过渡教育即家长在不适当的教养态度影响下形成的、超过子女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具体指过渡参加课外班、过渡干涉、过渡保护和过渡期望等,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奉行“补习班”教育方式,即是家庭教育学校化, 表现为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辅导,剥夺孩子双休日时间进行补课,而且寒暑假也不放过,进行各种辅导班补习, 使家庭教育单纯的重复和延续学校教育的内容。此外还有“棍棒教育”方式,奉行着“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原则,把“棍棒教育”看成灵丹妙药,只看到了将孩子“打一顿”之后的表面效果,却忽视了这种教育带给孩子一生的巨大负面影响。于是,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便导致了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紧张和孩子的逆反心理、厌学、失去自信、造成孩子说谎、报复等人格畸形等问题的产生。
继而,家长在确立“分数至上”、成绩标准为孩子好坏的评价标准之后,又一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在我们全民高呼素质教育的同时,素质教育的水平仍然下降了或者其结果不理想了。何为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如此,我们都可以看出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受教育者的全方位的学习发展,依据的是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但现实中各类中、高考或其他考试仍以应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于是,家长们奉行着以成绩为标准的家庭教育理念展开着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家庭教育方式。于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家庭教育长久的发挥着作用,孩子们就成了最忙碌的一个群体,何处有学习班、补习班,何处就存在这么这么一群忙碌的人,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小眼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穿梭在各个补习班之间。如此,不论素质教育口号打的多么响亮,其结果和应试教育也无本质差别。
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与素质教育不相匹配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由此便可看出,家庭教育以其基础性和长远性两种特性,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此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言行举止、性格发展阶段都极大程度的受到家长言行的影响。视频中有一个场景是家庭晚饭中,父母刚刚教育完孩子餐桌上不允许玩游戏、打电话,然而家长转身便是自己出去打电话,试想,这样的言行不一的教育怎么会起作用呢?或者家长对孩子时常打骂,孩子的学习模仿能力是极强的,他会在不自觉中和他的同学朋友打骂,甚至发展成和父母还口对骂进行反抗,这都是家长不当的言行举止造成的,或者可以说家长对孩子错误的成长教育方式造成的严重后果。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孔子的弟子曾子以具体行为实践着老师的这一学说,即长久流传的“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为了兑现妻子对孩子的承诺,宁杀掉顶一家人两三个月的口粮的猪也不愿孩子因父母的一时的谎言而变得不再诚实,实为曾子人格的可敬可畏之处,而其中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也是影响至深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教育孩子就要从自己做起,做到言而有信,如此才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真正地负责人。高尔基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是教育好他们,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也正说明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方式的重要性。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在此,我对科学的家庭教育的观点如下:
首先,要求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该抛开应试教育、分数至上的思想,认清素质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综合发展作为教育孩子的目标。将教育的目光放长远,真正地为孩子着想,以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健康的人、爱美的人、有能力的人、有道德的人、自主的人。以科学的教育观念来确立自己正确的教育大方向。在具体教育孩子中要树立赏识教育观念,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培养孩子正确的失败观念,而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从跌倒处站起来;同时孩子需要鼓励、赞扬和肯定,家长应该满足了孩子这些内心深处的需求。赏识能够增添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无所畏惧、战胜困难的勇气。此外,重视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宁,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行为,才能给生命美和尊严。”
其次,在教育方式上“言传身教”,上面已经提到过,“孩子的行为是父母的影子”,那么家长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检点自己的言行,从细微的行动处教育着孩子。摒弃补习班模式、棍棒教育方式,在赏识教育观念下,家长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不要吝啬笑容和赞美。家长的肯定和表扬是对孩子莫大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把他们的愿望和理想扼杀在批评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孩子的美好情操。此外,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要
注意时间、场合,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科学的引导孩子改正错误。等等。
综上,家庭教育分外重要,一旦家庭教育的观念或方式不科学不合理便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危害性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家长以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第二篇:教育学作业《小孩不笨》
我们不是烂苹果
——观《小孩不笨2》有感
中文师范09
1王亚文
0901012031
在我看来,幸福似乎不是轻易到手的。幸福应该是我们小时候书上所读到的神奇的魔宫,有凶猛的毒龙守在入口,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妖魔鬼怪挡住去路,要征服者一切,就非去战斗不可。
——《基督山伯爵》唐泰斯《小孩不笨2》这部电影,毋庸置疑是一部成功的喜剧片,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成功的教育电影,最重要的是电影成功地把戏剧和情感剧及教育融合于一体,看罢令人唏嘘不已。在我看来,“教育”是其中最让人深思。
一、家庭教育
帕森斯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诚然,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健康的重要场所。
家庭环境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等,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
影片中学谦、杰利两兄弟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家境富裕,他们的父母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母亲是一家著名杂志社的资深编辑,父亲则是公司高层。虽然有着不错的物质环境,可是学谦却曾落寞地说:“这个家,看上去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没有......”是啊,他们的父母都太忙,太忙,忙到没时间和孩子沟通。这部影片刚开始的笑点很多,可是当看到,小杰利当选了演讲的主角,想问爸爸妈妈能不能去看自己的演出,都只能在冰箱上贴便利贴,然而小杰利的便利贴被妈妈踩在了脚下,我再也笑不出来了。再后来,小杰利为了能使爸爸妈妈看自己的演出,无意中听爸爸说:“500元,我的一小时就是你的。”小小的他开始攒钱。孩子的天性是好动喜欢玩,小杰利好不容易攒了许多“神奇宝贝”卡,那是他在做作业时也要背着爸爸悄悄玩一会的宝贝,为了攒钱,他都卖了!我可以想象他会是多么不舍,虽然导演没有在荧屏上展现,但孩子的难过与坚决,为了爸爸可以抽出一小时,为了演出时爸爸可以来......德国教育家福录贝尔说:“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所以,家庭的结构与教育方式和家长的素质及示范作用,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父亲节的晚餐。父亲节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准备享受丰盛的晚餐,小杰利和哥哥都自豪地拿出了礼物。小杰利拿出一张画:一张黑黑的爸爸。然而父母没有体会到孩子礼物后的深意:父母都太忙了,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才能回家,到家后最多只能特地打开孩子的房门看一眼准备睡觉的孩子,并没有和他们交流。小杰利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正是需要父母陪伴、充满好奇和问题的年纪,却只能在思念中看爸爸沉默的黑影,这是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沉默和无奈,可妈妈不仅没有体会到,还只是责怪他:“读书就没有半撇。”同样,哥哥学谦送了剃须刀也被妈妈批评说乱花钱,难道在父母眼中,读书好的就是好孩子?只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孩子?这厢妈妈刚冲学谦说吃饭时不准用手机,那厢爸爸的手机就响了,紧接着妈妈也去接电话了,难道客户的海南鸡饭就是“大生意”?商店的打折裙子就是那么“重要的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都是这样说一套做一套,还怎么教育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无疑是非常失败的。相反的,我很欣赏那位老板娘的教育方法,她总积极地从孩子正面去看待孩子,鼓励她。或许一句“I Love You”在大人看来只是一句不痛不痒的话,可在孩子心中,却能甜一天。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影片现的另一大主题。诚然,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学活动、师生关系等方面影响得尤其明显。
符老师是学谦的华文老师很积极、敬业,他用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补习,自己花钱买字典,可惜新加坡因为更西化,让本属华人一脉的新加坡人都快忘记了自己母语怎么讲,他很心痛,可是他总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学生的身上,学生达不到他提出的要求,符老师只会气急败坏地惩罚学生,同时让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反观另外一位华文老师,他真诚地和学生沟通,积极地鼓励每个孩子,让他们发挥潜能,甚至抓住了孩子们的喜好,用奖励周杰伦CD的方式鼓励孩子们,很好的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也让孩子们更有激情学习,更主动积极地学习。这两位老师都是好老师,可惜符老师没有找到那把“钥匙”。
片中的一大高潮无疑是学校通过公开鞭打学生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暂且不说这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可人性在哪里?学校一直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之地,什么时候时候成了暴力的实施地?这难道不是老师和学校的无能?背负着培养人的使命的学校,又残忍地扼杀了多少年轻有朝气的灵魂?学谦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情绪高亢自尊心强烈,学校公开鞭打这一惩罚措施,不仅让孩子的皮肉痛,更重要的是深深伤害了他的心理,也让他在校园里被指指点点,如果校长能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唤起他们身上的“好孩子”,或许成才的父亲就不会有那样的悲剧,学校会多两个好学生,而不是社会上多了两个混混。
“有多少人关心我们为什么会迷失方向?又有谁会替我们想想,苹果为何会变烂?”这首歌出现于学谦、成才对家庭、对学校彻底失望而选择误入歧途的时候,听着这首写满了对成人世界乃至这个社会的抗拒和不满的歌,看着他们年轻、倔强的脸庞,相信无人不为之痛心。这些变坏的孩子在影片中被比喻成烂苹果,那么,从一个好苹果变成一个烂苹果,到底是谁的错?
剧中一个妈妈说,为什么把苹果扔了?孩子说因为烂了。妈妈说,把烂的地方挖掉,就还是好苹果........在影片最后,两个家庭的家长都意识到了自己的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杰利、学谦的父母在知道小杰利偷钱的真相以及不小心看到大儿子学谦的博客中日记后,留下了痛心、惭愧的眼泪,而当小杰利举着张写着“FAMILY”的纸,对他们说“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时,一家人的矛盾化解,也让人潸然泪下。
“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孩子。”这是成才父在临终前才觉悟的,他是个不会表达爱的粗人,可是他对孩子的爱却是伟大的,在他为保护儿子而倒下的那一幕,让人动容:父爱如山。看到成才在没有了父亲的过于安静的房间里,拿出父亲给他买的书包,我再次热泪盈眶,这一切换来了成才的成长和回头,可代价未免太过沉重。是的,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大人们都需要被尊重、被赞扬,更何况成长中的孩子?我对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印象特备深刻“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一无是处,不管我做什么你们都觉得不好,不管我做的多好你们都觉得不够”,其实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最终校长明
白了“把烂苹果烂的地方挖掉就还是好苹果”的道理,重新接纳了成才。当成才代表学校在武术比赛中大方异彩,我耳边再次响起他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句“要打就打到全世界去!”,这也正应了那句话“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符老师最终也找到了打开学生心门的那把“钥匙”,就是多看这些孩子的优点,少看他们的缺点,晶晶也信心十足了不是吗?
幸福是要去战斗的,和自己、和一切阻碍,我们不是烂苹果!
第三篇:看小孩不笨观后感
看《小孩不笨》观后感
黄草朗小学 四(2)班刘嘉怡的家长祝汉平
当我看完《小孩不笨1、2》《妈妈再爱我一次》和《暖春》这几部电影,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孩不笨》这部电影,“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会的孩子”这句话使我铭记在心,不是吗?记得有一次,我女儿刚刚读一年级的时候。她刚刚学了拼音,回到家读给我听,其中有一个拼音读错了,我顿时火冒三丈顺手拿着衣架“嘭”的一声猛向她的大腿打下去。厉声问:“为什么读错,你上课的时候是不是开小差?”我女儿一下子哭得很伤心,哽咽着说:“妈妈,别打了,好痛啊。我再读给你听,好不好?我不会再读错了。”
我听完她说的话之后傻了,我干吗那么大的火气,顿时软了下来,摸着她的大腿,也跟着哭了,连声说:
“女儿,对不起,妈妈不知道怎样教你,我发火也是为了你好啊!”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悔,其实我很疼爱女儿的。只是不懂怎样去教她,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她,只知道打她,骂她。当我看完《小孩不笨》之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虽然我们是父母,也不能专制,是的,孩子要慢慢教。不要急于求成,毕竟孩子太小,和她(他)们多说说话,互相沟通,把孩子当作朋友来看待。
还有《小孩不笨》里面的那个有钱人家的孩子,简称肥仔吧——因为我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了。他做什么事情都没主
见,爸妈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说什么事情都要听大人的话,什么事都不要做,有佣人做就行了。一次,两个孩子给绑架了。在有再有机会能够逃跑的情况下,他害怕了,竟然说过这样的一番话来:“不要走啊!要听大人的话,不然,就不是乖孩子了……”那两个男孩简直给他气疯了……是啊,现在的孩子基本是喝着蜜糖长大的;基本上不用做家务事。我和别人闲聊的时候,也是这样说:我们大人都没有什么事做,所以没有必要给孩子做啊,只要能读好书,考出好的成绩,那已经算不错的。可我们没有设身处境的好好想想:就算孩子将来能考到一所好的大学。但是到她(他)们要独立时,什么事情都不会做,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处理,没有主见,那时真的已经太晚了。
是的,我们应该给多一点时间锻炼一下自己的孩子,宠她(他),不是爱她(他),而是害了她(他)。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主动的和孩子多说话,关心多一点,不要整天想着怎样才能赚多点钱。抽一点时间和他们聊聊:在学校怎样?学习吃力吗?有什么不会多问问老师。在学校开心吗?……
孩子是花朵,我们应该去呵护她(他)去爱护她(他),让她(他)们开得更鲜艳,更灿烂。孩子是小鸟,我们应该大胆地放开她(他),让她(他)们自由自在的飞翔,去探索!
第四篇:看《小孩不笨》有感
《小孩不笨2》影评
以前帮家里的小亲戚补课时,遇到几个调皮成绩又不好的孩子,一道题目我讲了好几遍,他们都不理解,于是我向朋友抱怨,这些孩子好笨。可是朋友回道:“没有笨小孩,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时我还不服气,可是一部电影《小孩不笨2》彻底瓦解了我之前的看法,确实,这世上没有笨小孩!
《小孩不笨》是新加坡拍摄的一部关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电影,影片以三个孩子两个家庭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隐藏在教育中的许多弊端。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经常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并非不想主动,而是主动权被家长剥夺了。父母总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他们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只一味地要求孩子做到他们心中的best one。Jerry说,他年年都拿甲等,可是爸爸妈妈却从没有称赞过他,还骂他为什么不能拿更高的分数。Tom的博客获了冠军,而妈妈却丝毫不喜欢,不仅否定了他的成绩还把他教训了一顿。面对这一切,孩子们也想跟家长沟通,也想解释,但大人们总是把孩子的解释当作顶嘴,不予理睬,所以孩子会说:“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这个连8岁孩子都懂的道理,大人却忽略了,难道不是大人的悲哀,孩子的不幸么!
影片还突出表现了鼓励教育的缺失和这种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谁,就算是大人也需要得到鼓励。而影片中的大人们却在鼓励孩子方面很吝啬,他们常常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看不到他们的优点。片中有人问成才的爸爸:“你最后一次称赞你的儿子是几时?”成才的爸爸的回答竟是“是在他两岁的时候”。看到这里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同时也感到心酸,一个13年里只得到斥责和教训的孩子怎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还有那个华文老师,他确实是个很认真很关心学生的老师,他为学生补课,为学生自费买字典,这些都表现了他对学生的重视,但是他教育学生的方法错了,他只是一味埋怨责怪学生成绩差,一味要求他们跟着自己的路子走,却忽略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与他相对的一位老师,他的教学方式就与这位华文老师不同,他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再用旧的方式教育了,他懂得与时俱进,认识到鼓励和肯定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班级总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氛围,也惹得其他班级投以羡慕的眼光。其实,每个班级都会有成绩差的学生,对待这些学生斥责和逼迫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要让他们真正学好考好只有慢慢开导,多称赞,少训斥,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另外,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看到孩子的长处,尊重他们的爱好,理解他们的想法。或许这个孩子偏科,或许这个孩子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影响学习,就像片中的Tom热爱写博客,成才迷恋武术,家长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更不能因此毁灭孩子的梦想。要知道能寻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出
路,也并非书读得好就代表你有多成功。而片中Tom的妈妈不但不为儿子博客获奖高兴,还奚落他华文水平差劲,否定他的劳动成果,这无疑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难怪后来Tom更宁愿跟那些所谓的“哥们”在一起,因为只有他们才会赏识他肯定他,“家只是个睡觉的地方”。成才的父亲则对儿子一点夸赞也没有,还时不时对儿子拳打脚踢,当他第一次对成才说:“I love you.”时,成才惊吓了一番,可见他与儿子有多生疏。但我们不能说成才的父亲不爱成才,当成才被学校开除后,他的爸爸跑遍全新加坡大大小小的学校,请求每一个校长收留成才,他ABC都不会写还亲手抄了163封英文信寄给学校,他的爱足够伟大,但是正如那个阿姨所说:“他是太爱儿子,但又太不会爱”了!成才的父亲去世前曾说过:“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他醒悟了,可是为时已晚。
影片还暴露了存在于学校教育体制中的许多问题,例如体罚教育。片中Tom由于课上与老师动手,被学校处以当众鞭打的惩罚。对于体罚,我个人认为是件很不科学很不理性的教育手法。就像Tom的妈妈说的“你们鞭打了他,难道他就能变成你们要的那种好孩子吗”,体罚教育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学校不可能通过体罚措施达到他们教育目的。那种“不打不成材”的说法显然已不适用于当今这个社会。校长说,体罚是为了羞辱犯错的学生,也是为了杀鸡儆猴,但是社会已渐趋文明,这种做法显然与文明背道而驰;而且孩子们越来越早熟,也越来越脆弱,他们有人格有尊严,当众羞辱他们无疑是将他们的尊严践踏在脚下,这只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Tom被当众鞭打
之后,同学们讥笑他,他日益沉默,不愿读书,不愿去学校。很明显,校长的想法错了,她的惩罚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相反,学生的状况更加糟糕。我们也可试着反省一下,身边多少校园悲剧都与体罚相关,精神上的摧残足以令人窒息。
除了体罚,教育体制中还有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教育偏重于应试和分数。现在好多学校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成绩的高低。分数高,你就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孩子,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和恐惧。悲哀的是评判标准的扭曲跟丧失,好坏已不在于人这一主体,而仅仅只取决于一串数字。恐惧的是分数掩盖事实,分数控制了人,许多人很可能为了分数丧失本性,变得丑陋而疯狂。如影片中Jerry的妈妈对Jerry的成绩总是不满意,即使Jerry门门都拿甲等。而对Tom,她更是采取“逼迫”的手段,但是结果呢,孩子的压力过大,反而对学习产生反感,最后适得其反。其实,学校不只是个为了考试而设置的场所,也不是竞技场,不需要为了一个分数拼得你死我活。而且每个人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有时候强求没有用,倒不如慢慢引导,鼓励孩子努力,为他加油,即使成绩没有多大的进步也不要否定他责怪他。当然,我也不是反对学校用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只是希望学校不要仅把这一点当做教学目的,教书育人这个概念可远不止一个分数那么简单。
以上是我看《小孩不笨2》的整体感受,总之,这部影片虽然将现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夸张化、扩大化,但我们不得不就此深思、反省。另外一点,我们要相信:“小孩不笨!”
第五篇:《小孩不笨2》读后感
《小孩不笨2》读后感(精选多篇)
《小孩不笨2》观后感
《小孩不笨2》、《爱德华大夫》、《死亡诗社》这三部电影老师让我们写观后感的时候,我第一感觉是想写《小孩不笨2》。因为觉得《死亡诗社》像恐怖片,而《爱德华大夫》好像是讲医生的,所以觉得《小孩不笨2》最贴近我们,虽然我在看过《死亡诗社》之后发现它也是有关教育的电影,但是我觉得《小孩不笨2》给我的感触更多一些,所以决定写它。
电影主要讲述了15岁的tom和8岁的jerry是兄弟俩,他们的家庭是新加坡的中产阶级,父母都忙着赚钱,很少和孩子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
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称赞。tom的同学成才和他的父亲之间也存在同样的沟通问题。成才的父亲出身低,坐过牢,为了不让儿子走自己的后尘,他非常苛刻地管教成才,父子俩整日拳脚相向。电影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及代沟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孩子犯错,父母心痛,但是这真的只是孩子的错吗?
电影一开头就是一段jerry的心理独白:“我一点也不笨,我每科成绩都拿甲等,可是我爸爸妈妈却很少称赞我,还常常骂我为什么不再拿高一点的分数?”这段独白让我有一些感触,真的,父母似乎总是希望我们做的更好即使我们已经做得不错了他们也很少称赞我们,而是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没有鼓励的情况下,我们怎么会飞的更高呢?第二段独白是他的哥哥tom在写博客上很有天赋,但是他的妈妈并不高兴也不喜欢。在他们的世界中如果他们觉得无用即使你再有天赋也依旧一文不值。可
能电影的对白和剧情是把现实的一些小矛盾放大和夸张化,是为了把矛盾突出,但是这些矛盾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缩影,这些小小的矛盾就是影响我们改变的关键。
我觉得最认同的就是这段话:“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真的,家长在和我们沟通的时候虽然是想我们变好,都是却没有站在我们的角度上思考,这样的对话怎么可能是沟通,沟通是互相的。
在学校,我认识到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说老师是份神圣的职业?因为他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好的老师会看到学生的进步,会包容他们的错误并努力让他们改正,会以学生的角度去想去考虑,并不是一味的责备。在这部电影中有好多我看了之后很气愤的
剧情,比如在成才和学谦被误会打架的时候家长。老师,没有一个人问他们为什么打架,而是一味的责备。在学谦因为带黄碟到学校而使成才和老师打起来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学谦和成才固然有错,但是学校的处理方法让我很难理解,更可以说是愤慨,我觉得学校可以找家长谈可以找学生谈,让他们学忏悔书,使他们理解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而不是在全校面前鞭打他们,这样鞭打的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自尊,他们以后应该如何面对学校的其他同学,这样的作法根本无法使他们认识到错误,只会更加厌恶学校和学习。学校的惩罚措施根本就没有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而是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视角去看去想去制定的。学谦和成才会进帮会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而是被逼的,被家长和老师逼迫的。虽然他们并没直接的逼他们,却间接的推着他们走进了那里。这个剧情伴随的歌有这样的歌词让人认同:“我们之间为什么会渐渐地没有语言?我们
之间有道墙,学校老师束手无策,父母臭骂我们不会想,这个社会的标准已经超出了我们这年纪的有限想象,只认定会读书就
一定是好孩子的榜样,有多少人关心我们为何走错迷失方向?其实我们也曾努力争取所有人的称赞,扪心自问你们究竟给了我们多少希望?惩罚我们就是堂皇的协助成长,然后让我们一生绝望。”
在我看到jerry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去看自己的演出把500块钱放在他爸爸面前时,我哭了,父母挣钱是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生活但是那不是他们需要的,他们需要的只是父母的关心和爱。在学谦的父母看到他写的博客时,他们哭了,我也是。他们知道错了,在了解到学谦后,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人感动。
家长如果没有想过孩子们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而只是觉得他们需要什么就把自己的想法和觉得他们需要的东西强硬的塞给他们,家长并不是不想
关爱他们,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关爱,但是这就等同于没有关爱,因为孩子们没有感受到啊。在成才的父亲死去时,我哭了,成才的父亲爱着成才,但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去爱才会如此,让人觉得惋惜。成才父亲死前的每一句话都深深的刻在了成才的心里。校长和成才的转变让人高兴。
电影的结尾我一直在感动和模糊的视线中结束,他们终于找到了那把钥匙。这篇读后感我想用jerry最后的独白结尾:“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时常都在鼓励和称赞下跌到了又爬起来,当时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称赞和鼓励的话在我们慢慢长大后也慢慢的变了,门也慢慢关了。多鼓励人家,多称赞人家,多看人家的优点,真的那么难吗?其实大人和小孩都需要获得人家的称赞,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总是那么吝啬呢?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
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原来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你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或是你的一股动作,一个表情,已经改变了很多事情,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