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对待孩子
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对待孩子
——访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校长李刚强
我对佛说:请多给我的学生们一些快乐的日子吧!佛说:只有四天。我忙说:那就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佛有些不高兴地说:那就两天!我急忙说:那就白天和黑天!佛生气了说:只给一天!我迫不及待地接道:那就是他们生命中的每一天!佛不耐烦地点点头,同意了!——李刚强
李刚强心中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着虔诚和执着。
作为云龙区文教体局副局长、江苏省著名的百年老校——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校的校长,李刚强似乎显得有些“另类”。他的爱好相当广泛,心理学、国学、书法、摄影、信息技术、中医均有涉猎,尤其对传统国学情有独钟,研习之余颇有心得。他时常帮助朋友、同事排解心灵的困惑,解除身体的不适。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刚强能把自己对传统与现代的所学、所悟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之中,不仅游刃有余,而且成效显著。他总结并施行的教育“三知”理论,即“知饥”、“知机”和“知己”就是从中医理论和实践中领悟出来的。
知饥:轻度的“饥饿感”让孩子有一颗强烈的进取心
李刚强常说,人人都关心自己的健康,人人都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百般呵护。
一聊起经典国学,李刚强便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孔子曰:“过犹不及!”;中医认为,“过饱伤人,饿治百病”,轻度的饥饿感对人体健康十分必要。
人体血液里有一种免疫细胞,叫做吞噬细胞。这种细胞是人体的“清道夫”,专门吞噬有害细胞。而吞噬细胞的活性高低,取决于人的饥饿感。你要是成天吃得很饱,你体内的吞噬细胞就处于昏睡的休眠状态。因此,保持轻度的饥饿感能激活吞噬细胞,使人始终处于健康状态。
《红楼梦》里也曾经写到,“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王太医到贾府给贾母看病,甚至说“其实不用吃药”,对巧姐儿则说“只要清清净净地饿两顿就好了。”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也证实,饥饿会提高人对食物的注意力,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让人更聪明。
同样的道理,学生的学习也不能“吃”得“太饱”,适当保持点“饥饿感”是十分必要的。而现实是,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仍然很繁重,为赶教学进度,应对各种考试,老师上课往往是
“满堂灌”,课后还留一大堆家庭作业。家长还怕孩子“吃不饱”,在校外又给孩子报英语班、报奥数班、报写作班。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因为“吃”得“太饱”而“消化不良”,甚至会渐渐产生厌学情绪。
南怀瑾老先生说过:“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假使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知识渊博,只能说他“见闻广博”,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可是他做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的确,现在和以前读书不一样了,以前是谁死记硬背的知识多,谁就懂得多,考试成绩就会好。而今天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你所需要的资料,上网用百度、谷歌、雅虎一搜就都有了。
我认为,现在的孩子应该比的是分析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比的是适应社会、与人沟通的才干,比的是道德底线的固守、文化素养的提升、信息检索能力的提高等等。
家长要想让孩子将来有出息,就得让他们在学习上“知饥”,适当保持“轻度饥饿”,让他们对学习始终充满兴趣,保持一颗强烈的进取心,这样孩子才能持续不断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李刚强笑笑说,光保持“轻度饥饿”还不行,还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而这两种营养主要来源于“母乳”——国学经典,它是任何“洋奶粉”都无法取代的。
李刚强有一种强烈的“国学情结”,他对国学经典推崇备至,因为他一直坚信:国学经典是中国孩子的“母乳”。只有长期坚持“母乳”喂养,孩子的国学底蕴变得深厚了,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
对此,李刚强颇为感慨地说:在美国,学生要花很长、很多的时间学习《圣经》、学习莎士比亚、学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经典著作。而我们的国学经典像《论语》、《大学》、《中庸》、《周易》更是博大精深,都具有永恒的价值,我们更应该从中吸取适合自己肠胃、有助自己健康的营养。
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就是适合中国文化特色、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教材,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道德素养。几年来,我们本着先教学生学会做人,再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全校师生诵读、践行《弟子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许多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你是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做传统教育的事情。我觉得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请,历史离我们越远,我们就会看得越清。
是的,不少了解青年路小学的人都说,从青年路走出来的孩子让人感觉就是不一样,脸上写满了自信,眼里闪动着灵气,身上好像时刻都散发出一种活力。
知机:细微的征兆中让孩子预见未来的结果
李刚强很忙,很少能有整块儿的时间接受我的访问,再说他本来就是一位做人和行事都
很低调的人,不愿意多聊自己。见缝插针中只要聊起有关教育思考的话题,他就会滔滔不绝。
他说,人除了要“知饥”,保持“轻度饥饿”外,更要“知机”。“知饥”使人健康,而“知机”让人明智。
佛经里有一句话叫“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和《黄帝内经》里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就是人要“知机”。
一般出现了问题后,凡夫俗子只是看到了不好的结果,却很少考虑造成这种不好结果的起因或想办法去避免它;而菩萨和圣人恰恰相反,不仅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且去深思、深究造成这种现象的起因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一步找出问题的细微先兆,在问题还没造成不良后果前就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
于丹在讲《庄子》的时候不是讲过神医扁鹊的一个故事吗?
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听说你们家弟兄三个人都学医,你已经是天下神医了,那你两个哥哥为什么没有名气呢?
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的医术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你的潜疾是什么,所以他用药都给你调理好了;我二哥呢,能治病初起之时,在你得什么大病之前,你感冒咳嗽的时候他给你治好了;而我非得等到这个人病发出来,病入膏肓、奄奄一息,我去下虎狼之药起死回生,所以天下人都认为我是神医。其实,我们家我大哥医术最高,我二哥其次,我最差。像我大哥那么治病,这个人的元气丝毫不伤;我二哥那么治病呢,这个人元气稍有破损就补回来了;像我这么治病呢,命虽捞回来了,但元气大伤。
辨证知机者,决死生也。
我想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潜心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善于发现问题的细微征兆,能防患于未然,让问题消弭于无形。我们当老师的要不断地内求、内观、内练,用真心去了解孩子,用真情感动孩子,用真知去教育孩子,知机识变,因时施教,长善救失,让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在感动中获得成长。
我们当老师的不仅自己要“知机”,而且在言传身教中,应该让学生也学会“知机”。因为“知机”能让学生学会透过问题现象看本质,锻炼、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如果老师厉言厉色地让他写检查、写保证书,以不写就“请”家长相威胁。甚至,为了让学生检查再深刻些,竟还规定了两千或三千的字数。这种做法就太不“知机”了。老师只是简单、粗暴地使用了自己的权威迫使孩子表面屈服,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地触及孩子的心灵,更不能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判断,真正发现自己错在哪里、错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去改正错误。
我们学校参照孔老夫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做法,学生做错事情时,老师不让学生写检查、写保证书,而是让他们就当天的事情写篇作文。结果他们作文的开头经常是“怎么搞的,我今天又写作文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学会思考、判断,而不是用老师的权威去告诉他对与错。
李刚强颇有体会地说,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意思是说针刺治病时必须把握气机虚实的变化,治疗时才不会有毫发之差,自可效如桴鼓;否则就像在弦的弓箭,不能及时准确地射发,当然也就不能得心应手了。这虽然讲的是中医针刺治病的道理,但值得我们做教育的人深思啊。
知己:细致的爱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能
和李刚强聊天是一种享受,他睿智的语言、精准的比喻让交谈变得十分轻松、愉快。话题虽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但在不知不觉中也能悟出不少做人处事的精妙道理。
说到“知己”,李刚强更为感慨,人生“知饥”易,“知机”也不难,难的是“知己”,而知己之无知更是难上加难。
扁鹊讲他大哥、二哥的医术比他高明,比他更懂“知机”之道,这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神医的“知己”。一个人在拥有荣誉的时候,还能读出来自己实在是不容易啊。其实,拥有了整个世界的喝彩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一定是成功的。真正的成功,在于人永远不失自知之明。
但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又谈何容易。现在的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塑造中,已经逐渐迷失了自己,单凭学习成绩的高低去衡量孩子的好坏似乎成了目前老师和家长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
而我始终坚信,一个孩子身上总有一样别的孩子不具备的“异秉”,心里总有一棵只属于自己的樱桃树。孩子自己小,往往没有能力去发现它,关键要看老师和家长能不能打开孩子的心门,帮助孩子去发现它,给它浇水、施肥,用心灵的阳光照耀它。
到底什么是异秉?我的理解是,异秉就是孩子身上凸现出的先天禀赋。异秉既有从父母身上继承的遗传品质,也有蕴藏在孩子身上的特殊天份,潜伏在孩子灵魂深处的特有品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孩子的异秉也像这位哲人形容的一样,既有孩子之间的相同之处,也存在个体的千差万别。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寻找孩子的异秉,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目前,学校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这些异秉很强的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共性,注重学习书本知识,基本上抹杀了或者是不承认孩子的异秉。
李刚强说到这里,似乎有些激动,语速也快了许多,我认为这种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规模化“批量生产”出来的学生,脑子被一些现成的观念所充斥,被一些权威的理教所定型,被一些看似严密的逻辑所羁绊。生活的指南,从来不源于心灵,而是参照书本;说出的话语,从不发自心底,而是别人的滥调。这实际上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
残,是教育的悲哀。
稍作平息后,李刚强又恢复了先前舒缓的语调。他接着说,真正的教育实质应该是一种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的“知己”教育,也是一种“无言而教化万方”的潜教育。
其实,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说教是小智慧,真心才是大智慧。老师应该先“知己”,然后再用真心去帮助孩子“知己”。只有真心对真心的相知,老师和学生才能共同完善自己。
李刚强每每传播他的教育“三知”理论时,明亮的眼中总是闪现出虔诚和执着,他说,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跟我的爱好有关,与我的才能有关,与我的感情有关。我的爱好告诉我该做什么,我的才能告诉我能做什么,我的感情告诉我想做什么。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想做的,这是我理解的人生的意义。
(《新家长》第二期 作者:式微)
第二篇:像打麻将一样对待工作
像打麻将一样对待工作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富含哲理的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
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个人单打独斗,要的是集体配合。就像打麻将一样,比如:你坐在我对面,你洗牌时,牌掉在我的脚下,谁捡?当然是我捡!因为早捡起来,早开局;早开局,我好早点赢你的钱。所以打麻将,不管谁掉了牌,都会有人尽快捡起来
但是在工作中呢?“你做错了,凭什么我来帮你?你弄掉了,肯定你捡,跟我有什么关系?”可是公司是我们的家,一个人做错了,实际上都跟大家有关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打麻将的精神来工作?
打麻将的人从来不迟到。说好8点,可是刚到7点,就已经有3个人先到了。剩下的那个人在路上,这3个人电话轮流催。快点来,三缺一!那个人没有敢说“急什么,不是8点吗?结果平时舍不得打车,马上打个车赶来了,一看表才7点半。进门屁股还没有坐稳,第一句话就是“不好意思,迟到了” 为什么说迟到了?因为别人都比你来的早。另外说好12点收局,没有到12点,一定有人举手要求“加班”:“实在不好意思。今晚输多了,再打一圈吧。”打一圈就打一圈,你赢了而别人输了,不打不好意思。所以打麻将,通宵达旦是常事。而且第二天,很少有人抱怨自己又“加了一个班”。
另外,打麻将的人从来不会抱怨工作环境。可是我们现在对生活和工作环境多挑剔,什么宿舍条件不好,食堂油水不够,上班好累什么的„„
但是,有见过打麻将的人说桌子脏,天气热或冷的吗?冬天到了捂着毯子打,夏天光着膀子打;没桌子把箱子放倒,板子放上就是麻将桌,洗脸盆垫上报纸就是凳子,照样打的热火朝天。可是我们的工作能做到这样吗?做不到,但是我们打麻将做到了。
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打麻将用手指都能摸出来是什么牌。九万与七万,六条和九条,多小的差别,能摸出来!为什么,因为用心了。人一旦用心,学什么东西都能学进去,大不了就是慢一点,但是迟早能学会。真的很佩服。想想看,如果我们用一半的心来对待工作,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最后,打麻将的人是从来都不会抱怨别人的,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有没有看到打麻将输了钱的人说“你个龟儿子,跟我打麻将简直就是抢钱。”输了钱的人只会说“我今天真背,倒霉!”然后上洗手间拼命的洗手,往运气好的人身上摸一把,再用别人的打火机点上一只烟。狠狠抽上一口,从来都不抱怨!
习惯源于一个人长期的养成,个人的意志、修为境界影响其言行和处事态度,只要我们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豁达宽容的心态、乐观潇洒的人生,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如同打牌娱乐那样愉悦。
固体制剂
戴 培
第三篇: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作者 马若虎
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以更高的战略眼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须,更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息息相关。
过去一段时期,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攒了不少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普遍存在,有些甚至危及到了群众的生命健康。
人生病了要及时就医,不然就会危及生命安全;生态环境出了问题也要及时治理,不然就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肌体健康。
一方面,要重典治乱,铁腕治污。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已于1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环保法加大了对企业违法的处罚力度,也增加了对行政监管部门的问责措施,成为时刻悬在环境违法者头上的一柄“利剑”。
“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才能给其他不法分子以强大震慑。这也考验着执法者的职业操守和执法能力。
另一方面,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彻底改变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摒弃那些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承受之重”的错误做法。就像人一样,平时就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绝熬夜、酗酒等危害身体健康的不良习惯。
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下决心、下大力气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无论是加大对环境违法现象的打击力度,还是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考核评价体系,都是留住绿水青山的重要保障。
最关键的是,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思想上、行动上落实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第四篇:像打麻将一样对待工作
像打麻将一样对待工作
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个人单打独斗,要的是集体配合。
就像打麻将一样,比如:你坐在我对面,你洗牌时,牌掉在我的脚下,谁捡?当然是我捡!因为早捡起来,早开局;早开局,我好早点赢你的钱。所以打麻将,不管谁掉了牌,都会有人尽快捡起来。
但是在工作中呢?“你做错了,凭什么我来帮你?你弄掉了,肯定你捡,跟我有什么关系?”可是公司是我们的家,一个人做错了,实际上都跟大家有关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打麻将的精神来工作?
打麻将的人从来不迟到。说好8点,可是刚到7点,就已经有3个人先到了。剩下的那个人在路上,这3个人电话轮流催。快点来,三缺一!那个人没有敢说“急什么,不是8点吗?结果平时舍不得打车,马上打个车赶来了,一看表才7点半。进门屁股还没有坐稳,第一句话就是“不好意思,迟到了”
为什么说迟到了?因为别人都比你来的早”
另外说好12点收局,没有到12点,一定有人举手要求“加班”:“实在不好意思。今晚输多了,再打一圈吧。”打一圈就打一圈,你赢了而别人输了,不打不好意思。所以打麻将,通宵达旦是常事。而且第二天,很少有人抱怨自己又“加了一个班”。
另外,打麻将的人从来不会抱怨工作环境。可是我们现在对生活和工作环境多挑剔,什么宿舍条件不好,食堂油水不够,上班好累什么的„„
但是,有见过打麻将的人说桌子脏,天气热或冷的吗?冬天到了捂着毯子打,夏天光着膀子打;没桌子把箱子放倒,板子放上就是麻将桌,洗脸盆垫上报纸就是凳子,照样打的热火朝天。可是我们的工作能做到这样吗?做不到,但是我们打麻将做到了。
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打麻将用手指都能摸出来是什么牌。九万与七万,六条和九条,多小的差别,能摸出来!为什么,因为用心了。人一旦用心,学什么东西都能学进去,大不了就是慢一点,但是迟早能学会。真的很佩服。想想看,如果我们用一半的心来对待工作,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最后,打麻将的人是从来都不会抱怨别人的,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有没有看到打麻将输了钱的人说“你个龟儿子,跟我打麻将简直就是抢钱。”输了钱的人只会说“我今天真背,倒霉!”然后上洗手间拼命的洗手,往运气好的人身上摸一把,再用别人的打火机点上一只烟。狠狠抽上一口,从来都不抱怨”
第五篇: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
【三等奖】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
发布时间:2014-04-10
【本文荣获航空总医院“感动服务”征文活动 三等奖】
重症医学科 刘目群
二月的一天,我正在上白班,主班突然叫我接电话,说是我家里打来的。本以为孩子有什么事,结果电话那头传来了老公急促的声音“爸病危,我得马上坐飞机回去,你能回来吗?”放下电话,我整个人就立即僵在了那里。公公病危了!肾癌晚期加慢性支气管炎,还要照顾风湿晚期瘫痪的婆婆。在医院上班的我,其实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见惯了生离死别,见多了危重患者,可事情一轮到自己头上,我还是蒙了,我双腿发软,坐在椅子上,脑海里瞬间一片空白。公婆两人都病了两三年了,都应该算需要一级护理的病人,但我这个做护士的儿媳,却远在万里之外,没有机会好好护理他们一下。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公公都会说“没事的,老毛病了。”婆婆说“你们在也一样,反正是治不好的病。”姐姐说“你们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吧,爸妈有我们照顾呢。”
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九年,护理任何一位患者,我都会详细了解病史与发病经过,常常感慨于疾病的无情。特别是对那些病危的老年患者,护理他们常常让我想起我生病的公公婆婆,我多么希望这些危重患者在我的护理下都能转危为安。
就在公公报病危那天,我们接收了一位慢阻肺急性加重二型呼吸衰竭的老人。他入科后持续喘憋,呼吸费力,咳痰无力,呼吸频率已达35次/分左右,呼吸时可见明显三凹征,血气结果提示二氧化碳潴留明显,PCO2高达137mmHg,一切症状都显示,老人需要马上气管插管!可家属们由于医学知识缺乏,犹豫着不敢签字,只一个劲地追问老爷子能活多久,要求我们一定要维持住,因为他的儿子在国外还没赶回来。病情危急,时间一刻也不能耽搁。“爷爷,您一定要挺住,呆会插管后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您就不费力了。”我拍着老人的肩膀,轻声地安慰他,想起了自己的公公,我的眼泪突然哗地就流了下来。看到泪流满面的我,家属们惊呆了,啥也不问了,低头就签了字。老人在插管后很快转危为安,复查血气分析后显示,病情趋于平稳了。
公公病危也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老公回去照顾他。我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里继续护理重症患者,就像照顾自己的公公婆婆一样。我相信,在公公住的重症监护室里,也有和我一样的闺女或儿媳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