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训案例:小事情大教育
幼儿园对幼儿生活常规一贯比较重视。以往,老师们对幼儿的生活安排得十分细致,可以说照顾得过分周全,幼儿基本在教师的高控制下。近年来,自从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之后,老师们越来越想将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这是教育的进步。但怎样才算真正让孩子主动学习呢?是不是撒手让孩子去做就是主动学习呢?不少人在这样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模糊认识。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又看到另一种极端:厕所只提供成卷的卫生纸,让孩子自己撕;午点喝完豆浆、牛奶,让孩子自己去盥洗室洗杯子;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孩子要自己拧抹布擦椅子;整个的苹果自己啃;大大的毛巾被自己叠;孩子之间发生的纠纷自己想办法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课题组希望引导老师们研究,怎样才能既让孩子主动学习,又让老师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真正实现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这一次培训,我们就从叠被子和如厕入手,让老师亲临现场,深入观察和剖析,从而让她们认真思考小事情中的大教育。九州官网
一、重提老生常谈的问题
培训活动开始,我们先让老师以园为单位讨论:起床和如厕环节能渗透哪些教育?大家都能从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自信心、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幼儿认真做事、互相帮助等大的教育价值方面进行挖掘。看来,老师们都有渗透教育的意识,但缺乏从小处着眼、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细微处入手的眼光和方法。于是,在现场观察前,我们提醒她们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关注孩子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还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在此环节中渗透适宜的教育。
二、现场观察
到了班里,大家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由于不用带班,老师们站在旁观的角度确实能更清楚、细致地了解孩子,也更能审视教育的措施是否适宜。孩子们叠毛巾被时,大家亲眼看到,小班末期的幼儿用小手去叠大而软的毛巾被,是那样艰难而无奈:既抖不开,又铺不平,更叠不起。有的孩子放弃不叠了。有一个孩子
试了几次叠不上,正为难时,带班老师走过来说:“我帮你把毛巾被变小,你就能叠好了。”说着,老师把毛巾被对折两次,放在了孩子的床上。孩子终于轻松地叠好了毛巾被,脸上露出了笑容。大家还看到,有的大毛巾被被成人对拆起来,缝成了小毛巾被,既便于孩子盖,又便于孩子叠。一个小女孩将自己的毛巾被叠好后,又高兴地去帮助别的小朋友叠。
孩子们如厕时,老师们注意观察了四岁左右的孩子是怎样撕卫生纸的,一个小女孩一手搂着卫生纸卷,一手扶着墙跨过便池。由于卫生纸卷较大,她只好用
另一只手往下拉裤子。裤子半天拉不下来,于是,她又把跨过去的脚从便池上迈回来,放下卫生纸卷,用双手脱下裤子,再一手抱纸卷一手兜裤子,双脚凑近便地用力迈过去。这时,一位老师扶了她一把。另一个小男孩蹲在那儿边大便边从纸卷上往下揪纸。他揪了许多小块放在地上,大概都不合意。这时,看班的老师帮他撕下了两块大小合适的纸。老师还发现,有的孩子一撕纸就把纸拉出很长;有的孩子一撕纸就斜着
拉出一条长长的尾巴„„几位老师拿起纸卷看了看,上面便于撕开的针孔都不太明显,要想按针孔撕下来并不容易。
三、讨论分享,同构新策略
现场观察让老师们细致地看到了孩子们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她们感慨万端:
“一直认为撕卫生纸是件很容易的事,没想到让孩子去做时会有这么多困难和问题。”
“刚才看到那个小女孩搂着纸卷脱不下裤子,心想亏了她没憋得太厉害,不然早就拉裤子啦。”
“真是旁观者清,看了才知道,平时让孩子做的事孩子没来找我说不会,并不等于孩子做好了,没有问题了。我们必须关注细节、关注孩子做的过程。”
“上次我到别的幼儿园看到,一个大班孩子蹲在那儿边大便边撕卫生纸。他一手拿纸卷一手拉纸,把拉出的纸放在便池前面的地上铺平,对折成长度合适的两条纸才开始撕。纸撕下来,他把纸卷放在地上,再把两条纸分开折起来用。这个孩子做事可以说很认真,但他只顾分纸,不顾卫生了。”
老师们分析孩子们大便时,还要拿卫生纸、迈便池、脱下裤子、把裤子往前面兜好,注意裤腿别踩在地上,注意卫生纸要撕好、要保洁等等,年幼的孩子要顾及这么多事有很大难度。我们不能让孩子一下子全部做到,要细致地搭设台阶,才能使孩子真正学会自理、学会自我保护,感觉自己是能干的。大家针对孩子们的表现,又讨论了教孩子撕卫生纸的具体策略:幼儿园应选择针孔明显、密度大,便于孩子撕开的纸;当孩子自理能力不够强时,应在厕所为孩子提供撕好的卫生纸;开始教孩子撕卫生纸的时间不应在孩子急于如厕时,地点也不应在厕所内;根据孩子的情况,形式灵活多样,以实现不同教育价值。可请部分孩子为大家服务,可利用零散时间集体练习,可排值日生轮流负责提供。
谈到孩子叠毛巾被,老师们很自然地提到了那个主动助人的小女孩。她们从小女孩的身上体验到了成功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因为她叠好了自己的毛巾被,她便相信自己的小手很能干,进而产生了再做事的愿望和热情;成功的喜悦使她能以愉快的情绪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种良性的循环将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反之,总生活在不成功的阴影中对孩子的影响也将是深刻的。所以,适宜的教育应使孩子有成功感。比如,毛巾被大小应合适,太大可以缝小一些,或者引导孩子两人一起合作曾。有的老师说,实施教育的时机也要适宜,千万别在孩子对幼儿园没有安全感、对老师没有信任感时做难度较大的事,否则他们就不爱来幼儿园了„„
小组分享后,课题组做了如下概括。一学官网
1.应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是教育的前提。
2.教师不但要有渗透教育的意识,还应具有渗透教育的智慧。我们的策略是关注每一个孩子、分析每一个细节,为孩子主动学习搭建适宜的台阶。
3.在研究方法上,教师应注重以小组为单位,以某一具体生活环节为背景,相互观摩和研讨。
四、培训后的探索与尝试
培训结束时,老师们都有试一试的愿望。在后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她们进行了许多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研究生活中的小事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老师们已经开始以教育的眼光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从新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相似背景下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她们正尝试着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搭建适宜的台阶,提出具体的策略(如《让吃饭成为孩子的愉快时光》、《让喝水成为孩子的主动愿望》、《让节水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尽管还不能说已经尽善尽美,但是,老师们渗透教育的智慧显然是在不断增长。
第二篇:小事情用高标准
小事情用高标准
青年应该勇于承担祖国兴衰,社会进步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兴亡是件大事,所有的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所以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如果教室很脏,假如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天下无大事,请先把自己脚下的纸屑捡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终身都要学的最重要的课本“。
有这样一个故事。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他敲门走进董事长的办公室后,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他弯腰捡了起来,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董事长聘用了他。一起来应聘的都比福特学历高,这让福特很惊讶。董事长认为,前面几个人,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福特眼睛能看见小事,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录用了福特。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就是全球闻名的”福特公司"。
福特在捡不捡纸这件小事情上,用了高标准,甚至没有去分是谁的责任。小事情用高标准——福特用了最高的标准是奉献。一切美德源于奉献,这是做事的标准,也是做人标准。
第三篇:《小事情大责任》读后感(范文模版)
《小事情大责任》读后感
读完《小事情大责任》这本书,虽然读的略显匆忙,但感触和体会颇深。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作为普通人,在大量的日子里,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很多人,不屑于做具体的事,不屑于小事和细节,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一件简单的小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惟有那些心中装着“大责任”的人能够发现,能够做好。——约翰。洛克菲勒在听到大家夸一个年轻人前途无量时,总是要问:“他努力工作了吗?他认真对待工作中的小事了吗?他从工作细节中学到东西了没有?”即便有再高的学历,再硬的学校牌子,如果不认真对待工作,不将敏捷的判断力、准确的逻辑推理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中的具体细节联系起来,最终也会一事无成。
做好每一件小事,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理念一种素质的考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想做小事的人,一种是做不好小事的人。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想做,是第一种人的写照,他们总认为自己有水平,有能力,对一般的事弃而不做,不加理会。第二种人愿意做小事,但意识里将小事做好的要求和标准下降,敷衍应付,漫不经心。这两种人到最后是一样事都不能做好。做好每一件小事,不仅在理念上对小事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大事是由若干小事构成,工作中无小事,更要把做好每一件小事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才是我们做事的原则。要做好小事,就是把小事做细,如果粗枝大叶去做一件小事,那是不可能做好的。将小事做细,就是将小事做到位、做透彻。将小事做细就是要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细节的实质,才能将事情做细。一件小事中会有无数个细节问题,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将事做成功。善于观察和分析小事中的细节,从细节上做文章,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关注小事,把小事做好是我们职业精神与状态的最好体现,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准备。而细致严谨的态度也是重视小事,做好工作的前提。
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同样是做小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成就。不屑于做小事的人做起事来十分消极,不过是在工作中混时间;而积极的人则会安心工作,把做小事作为锻炼自己、深入了解单位情况、加强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的机会,利用小事去多方面体会,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大事是由众多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从小事开始,逐渐锻炼意志,增长智慧,日后才能做大事,而眼高手低者,是永远干不成大事的。通过小事,可以折射出你的综合素质,以及你区别于他人的特点。从干小事中见精神,得认可,“以小见大”,赢得人们的信任了,你才能得到干大事的机会。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创新之源,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只有保持这样的工作标准,才能注意到问题的细节,才能做到使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认真、热情的对待人生、生活、工作,别考虑以后你能干什么,先充满热情的去对待现在的工作。
第四篇:如何写好简单小事情教案
一.教学内容:
如何写好简单的小事
二.命题趋势:
中考考纲对记叙文的要求:“思想健康,有中心,有内容,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写人叙事浑然一体,议论、抒情适当穿插;语言通顺,简洁得体。”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在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时,就有了基础。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很清楚了。
三.解题方法指导:
(一)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1、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记叙的条理要清晰。每件事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就清楚、明了了。
当然,有的文章中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倒叙。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止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也非常清楚。
(二)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1、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2、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3、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4、“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作的时候,避免在揭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的作文,叙述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三)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四.范文分析:
(一)病文分析:
分析提示:记叙要素是否清楚;记叙的条理是否清晰;详略是否得当。
留点感激在心中
当你感到最伤心的时候,当你最失落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能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给你一句安慰的话语,给你信心和鼓舞的时候,你的心里就会出现两个字——“感激”,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深切感受。
刚入中学的我,一脸的孩子气,面对着突如其来的七节课,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吃不消,感觉比小学时累多了,虽然我也在发奋学习,可是考试成绩一下来却傻了眼:历史60分,政治71分。回家通报分数之后,妈妈那麻雀嘴又开始喋喋不休了,使本来就一脸愁云的我更加忧伤,吃完饭后只好一个人蜷缩在房里发呆。
第二天,平时开朗的我却沉默了。细心的他发现了我的与众不同,找别人弄清了原因后,他决定开导开导我。午休时间特别长,我一个人伏在桌子上,斜斜地盯着历史书,没有动一下。这时,一个黑影闪过,继而他手轻轻地敲了一下我的头,并向我做了一个鬼脸,我勉强地笑笑,总共才三秒钟,表情又全没了。他坐下来询问我为什么这样伤心和失落。我望了他一会儿,然后又发起呆来。对我的无礼他并没有生气,并拿来了他的历史试卷。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他开始实施他的计划,他先是让我看他的试卷:43分,啊!比我还差,他却一脸轻松地说:“我比你还差,我都这样,你还伤什么心?”说着他开始大哭。我知道他是装的,只在一旁笑,他看到我笑了,就停了下来,开导起我来,我的心情渐渐地好起来。也许是上天的安排,我和他小学一直是校友,彼此互相认识,但无往来,老天也许刻意安排我们来完成那段友谊,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
期末考试时,我的历史和政治都上了90分,也是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想到了感激别人。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
(二)优秀范文分析
留点感激在心中
当太阳的第一缕光辉射向大地时,那是它给人类的最温暖的爱;当月亮的第一缕银辉洒向大地时,那是它给人类的最柔和的爱;当母亲端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时,那是母亲给家人最博大的爱。
曾经看过一则广告,一位小男孩手端一盆水吃力地走过来,用稚嫩的声音对母亲说:“妈妈,洗脚!”望着画面中那位母亲惬意的笑容,我不由潸然泪下。是啊,爱,原来如此简单。
步入中学后,一种沉闷与莫名的烦恼取代了儿时的快乐天真。过去爸爸妈妈是我心中的神,可现在,我竟然学会了和他们顶嘴吵架。那天,因为爸爸炒的菜不合我的胃口,便大吵大闹,硬把心情不错的妈妈惹恼了。妈妈阴沉着脸,斥责道:“有你吃的就行了,还这么挑三拣四。你总说我不给你脸面,你给过我好脸色吗?”妈妈沉积了很久的怒气爆发了。我把碗一摔,冲到房间里,将门使劲一扳,呆坐在那里,任眼泪四处流淌。
没过多久,爸爸拿着一条毛巾走了进来。他抚了抚我的长发,把毛巾搭在我肩上,简单地说了一句“快睡吧!”每每这种时候,爸爸总会出现在我面前。不过,我已经反感了,一个男人,像是一个全职的保姆,几乎看不到他的男子汉气概。我没有理会爸爸,反而大声地吼了起来:“我不需要你的怜悯。”可爸爸似乎并不在意我的话,依然拿起毛巾,擦拭着我脸上的泪痕。之后又帮我整理好床被,轻轻地扶着我躺下。爸爸出去了,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深夜,妈妈和爸爸轻轻走了进来,我赶紧闭上眼装睡。“你这么放心不下,开始为什么骂得那么狠呢?”爸爸轻轻地说道。“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急性子。”妈妈解释说,“看她那么哭,我这个当妈的又怎么会心安啊?可她总是不能理解我们的一片苦心啊!”听到这里,我不由的鼻子一酸,泪水滚了下来,一滴一滴,浸湿了枕头,也化开了我心中的那股怨气,仅存的,是一种无言的感激。
爱,不用刻意安排,只要用心感受,它就会悄悄地出现在你我身旁。
五.帮你积累:
1、考试:① 政治老师慢悠悠地道出了这么一句话,不经意的语调中似乎带着一点诡秘。这如同一剂强心剂,让同学们疲惫的脸上现出了一丝惊诧。
② 中午的自修安静无声,空气中弥漫着兴奋与企盼。
2、趁妈妈在厨房做晚饭,我溜进房里,挑了一件最旧的衣服悄悄地塞进了书包。
3、母爱:孩提时,我总须仰视妈妈,因此一直认为她是最最高大的人了,而投入妈妈的怀抱,又有一种无法形容的亲切感。在幼儿园里与小朋友们发生了不快,我就会满含着泪珠,在妈妈那温暖的怀中放声大哭,然后就紧贴着妈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4、老师:数学老师把自己刚学步的孩子锁在屋内啼哭。下课了,她才匆匆打开门,用那沙哑的嗓音喊着孩子的小名,放下手中的教案,抱起委屈的孩子,伸手擦去他脸上的“金豆儿”。
第五篇:教育培训创新案例
教育培训创新案例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育教学是教师的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化的不断更新,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学习、培训、提升的机会与平台。通过继续培训学习将教师随时做好充电储备能量的准备,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学以致用。
一、背景
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为更好地树立责任意识、紧迫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使学生愉快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就传统教育中缺乏创造性的弊端提出批评,提倡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继续教育必然是教师培训的重点项目。更好地保持和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教学的与时俱进。要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放在首位。为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教育培训质量的不竭动力,是教师教育培训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着力破除制约教师教育培训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教师教学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开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1、学习借鉴、探究教学
全县乃至全省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情况大家都心中有数,与先进教育地区相差甚远。我们没有切身的感受,为亲身感受先进教育地区教学改革创新与成效,在我校启动教学改革前,首先我们要学会学习借鉴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探究当地的教学实际,整理契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一是向省内先进地区学校学习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坚持和完善了集体备课、网络集体备课、示范观摩、质量评估等机制,案例分析、解读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现场教学、研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以及理论研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二是向外省先进学校学习。学校常选派校级中层干部、教学骨干到上海、南京、天津大连、广州等地跟班学习,走进校名学习名校的常规管理、教学管理,走进教室学习老师的课堂教学,走进学生群体与孩子们享受课堂的快乐。被选派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必须做跟班学习汇报,让更多的老师感受课堂的创新,体会先进的学习理念。三是请专家到校亲临指导。2010年10月至12月,我校有幸与上海建襄小学形成“对口支援海南基础教育计划”项目授援学校,我校派出3名骨干教师到上海建襄小学为期3个月的跟班学习,同时上海建襄小学派出1名副校长、两名名师到我校跟班指导,三位名师的到来让我们的校园弥漫着更浓的文化气息,在三位名师的指导与带领下校园有着很大的改观,每位老师都亲身感受到名师的风采,取他人长处补自己的不足,让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得到很大的改观。四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学习,“国培计划”学习是一线教师在家门口与专家、名师面对面学习与交流的大好机会。是将教师的教学理论提高一定的平台,通过案例分析更好提高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五是积极组织教师网络集体备课与在线研讨,通过网络集体备课征集广泛教师的集体智慧,绽放课堂的光彩;在线研讨是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与同行们产生共鸣,为教学更好的服务。
2.加强指导,统一思想。学校召开教职工动员大会,管教学副校长亲自抓,教导处与教研室具体落实。明确教改原则,即一要坚持统筹协调原则。紧紧围绕课改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师教学能力这一目标,整合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二要坚持重点突破原则。教学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体验、尝试中去获取,它既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三要坚持开拓创新的原则。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体制机制,拓宽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不断推进学校教改健康稳步发展。四是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教师要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师课堂改革的开放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3.成立团队,提高整体水平。以课程改革为依托,课堂教学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为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特点,以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组建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教师组成。
4.检查评估,提高完善。建立课改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机制。教学评估制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即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听课评课――总结和考核。实行教学质量评估,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1、教师观念的转变。满堂灌,一问一答式教学是老一套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培训,在走进他人的课堂,专家的亲临指导,我们看到课堂的生机。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培训带来课堂的力量,带来教育的音符。今天我们看到的课堂,无论是随堂课、研究课、优质课、赛课等,老师们都能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放在首位,课堂上倡导精讲多练。
2、教师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校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每年都有不少老师的论文获得县级、省级评比一、二、三等奖;几位年轻教师参加省级录像课评比一、二、三等奖;今年冯丽、陈燕娇老师参加省级语文青年教师课堂评比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通过加强继续教育的培训,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教师们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深切地认识到,接受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自身生存的需要。在各种培训中既重视教师的理论上高度,又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与锻炼,使学校教师站在讲台上,充满了“底气”与孩子们共舞教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