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 育 就 是 培 养 习 惯
教 育 就
是 培 养习惯
——浅谈家庭、学校、社会从中所起的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李国红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教育的新局面。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因此,素质教育只有从娃娃抓起,学校重视、家庭配合、社会尽责,才能为成功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础。
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只要一谈起教育,总认为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家庭的,而且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试想想,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前,大部分时间都跟父母呆在一起,所谓“三岁定八十”,这种人生之初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在孩子成长的一生中印象最深。那时养成的习惯也相当稳定,甚至会在一个人身上发挥终生的作用。为此,人们把家庭称作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发挥一家之长的自然权威,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影响,让孩子第一时间学会怎样做人,在家庭生活的环境中亲身接受父母良好的人格熏陶,使孩子在德智体全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今后走向成功创造条件。
事实上,我们也确实从家长对教育孩子的不同方法和态度上,看到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溺爱型的,他的孩子表现出胆小、任性、自私;放任型的,表现出散漫,不听管教;重智轻德型的,表现出自私、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只有民主,懂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才表现出
较平衡,起码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教导。如有些家长,孩子迟到了,他带上孩子到老师面前道歉,解释原因,这样孩子会慢慢地控制自己,合理安排好时间。而有些家长,明知迟到了,还慢吞吞地把孩子送到校门口,转身就走,且常常如此。老师忍无可忍时,问他原因,他的回答会令你哭笑不得,不是说孩子起不来,就是动作慢,或者说孩子不想早读。老实说,家长的这种态度,久而久之,一定会影响老师对教育他孩子的信心。而且这种不良的行为肯定会有许多“后遗症”,如不服管教、不关心集体、自私等等。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不可忽视细节的东西,要通过“小事”促使其良好个性习惯的形成。
二、学校教育,任重而道远。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不少的家长不是不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所谓望子成龙,人皆有之。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不忍、不舍、不当。他们唯有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寄望于老师身上。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班主任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工作千条万绪,但只要注意方法,把教好学生当己任,就一定有收获。
1、踏踏实实地“教”好。
我经常会跟同学们说,我是老师,就是要教你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感受。你们是学生,就是什么不懂都要学。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大家都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自己。这些听起来虽然有点成人化,但只要你能坚持,并循序渐进的进行,你所教的,他们真的能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思想我们要灌输,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平时一点一滴地教。如扫地,很多同学都会拿着扫把扫地,但方法不对,费时费力,或边扫边玩。我就利用劳动课,在黑板画一排桌椅子,先在上面演示扫(从前往后按顺序一次过打扫),然后在课室空出一组手把手教同学们,当然对那些边扫边玩的同学更要严厉指出他们的不是。这样一来,大家很快掌握了方法,并在思想上重视起来。现在我们班的卫生,很多时候都能受到学校的表扬。我想,这就是教和学的效果。
2、以身作则地“做”好。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做事缺乏耐心、意志薄弱、怕困难等。对班里的许多要求只会说不会做,这就要求老师能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你要求学生做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如要求学生热爱集体、讲究卫生。那么自己就要爱校如家,见到垃圾,主动弯腰捡起。本学期,同学们做了许多令我这个班主任感动的事,其中一件就是扫走廊的积水。记得开学初,一到下雨天,我们课室外面的走廊就积满了水,班里和隔壁班的同学只会踮起脚尖进课室,我当时也想着等下午工友来扫。第二天,积水还在,我就趁同学们早读的时候把积水扫掉。第二次,我在扫积水时,有几个同学在打打闹闹中帮了我一下忙,事后,我在班里表扬了这些同学,并说了我对这两次扫水的看法。又下雨了,我想又要扫那可恶的积水了,可当我走上楼梯,只见走廊干干净净的,有几个同学还在指挥其他人绕路走。我以为是工友扫的,一问才知道是我们班几个早来学校的同学扫的。我感动极了,我自己也只不过扫过两次,才二年级的小朋友就懂得体贴老师,怕老师辛苦要帮忙了。我当即表扬了他们,并要求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现在,扫积水成了他们的专利,许多同学从最初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转化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3、实事求是地“评”好。
这里的评,可以是批评,可以是表扬,也可以是讨论或是反馈信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很重要,哪怕是一句话,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关键作用。我平时很注意与同学呆在一起,也十分留意校内外发生的一切。如谁不听安全教育摔伤了,跟同学说说,让他们防范于未然;班里的某个同学有礼貌受到其他老师的表扬,也在班里谈谈,让同学们分享分享他的快乐;哪一节课受老师表扬,更是及时告诉同学,这是他们齐心协力的成果,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总之,老师一定不能吝啬自己的言语,要通过不断的“评”,教会学生分辨是非,使他们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
三、社会教育,责无旁贷。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社会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分辨是非能力差的小学生,他们往往会睁开好奇的双眼,在社会上寻找种种做人的道理。作为社会这个大家庭,就要善于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教育力量,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可以陶冶性情、熏陶人格的环境,让同学们在学习榜样,随着周围美好的环境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完善自己。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而这又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文档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读一篇好文章,如饮一杯醇酒,其味无穷,回味久远。在今年短暂的寒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汪中求先生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常我们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细节的重要性。细节是什么?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人的一生都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细节决定着一个人的成与败、喜乐与悲哀。所以,细节决不可忽视。
《细节决定成败》引发了我对教育深深的思考。通常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 在充满竞争的今天,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事物的细节,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的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了。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老师的每个细小的行动都是无声的教育,所以我们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价值。正如老子所说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深深地知道:老师的一个笑容,一句话语,一个动作,都被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对他们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踏入校门,站在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我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力求做好每件小事,给学生施以积极的正面影响。我想:言传身教远胜于喋喋不休地说教。教书育人,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也许,一个细节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切细节当作一件大事来做,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过程非常有利于我们将注重细节的理念传达给学生,要知道“注意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注意细节、一丝不苟的好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成为他们一
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因为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成绩好,一切缺点就可以迁就,可以值得原谅。所谓“一俊遮百丑”,这种想法绝不应该存在。
“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我们现在的教育缺乏的不是鸿鹄之志,缺乏的是具体会飞的燕雀。空有鸿鹄之志而不会飞的鸟,始终无法到达胜利的彼岸。作为一名大队辅导员,我深知育人工作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细节决定成败》告诉我这些工作必须得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抓起,认真对待每一件关于学生的小事,促使学生珍惜时间、自觉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同时,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工作中,《细节决定成败》敦促我必须把常规工作做到位,以身作则带领辅导员及广大教师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能只看到人家成功的辉煌,而很少去关注他们工作中对细节的用心。“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对于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因此,我要积极倡导: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细。因此,接了手的事必须按时、按标准完成,不能完成没有任何解释的理由;已做完的事情,自己检查认定完全没有错误再上报,不要等检查出了破绽或漏洞再辩解。把小事做细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无论做人、做事,我们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把遵纪、敬业、爱岗当成自己的使命,以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现在,我们教育的内涵越来越深厚,外延越来越广泛了,教育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多读书,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够不被落伍。
我喜欢的教育家是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他还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之功,它贵在坚持,重在重复。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有时,为了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我看到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几乎都要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我深有体会的是在去年一年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同学们的借书热情非常高涨,人比较多,所以一开始我们的借书和阅读课的秩序比较乱,后来,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动脑筋想办法,采取了一些措施,具体明确了借书还书的时间,制作了代书板,精心打造了图书室文化,不断地提醒同学们遵守纪律,每次上阅读课之前我们都会强调孩子们无声阅读,一段时间下来,同学们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进了图书室后,都安安静静的选书,安安静静的读书,轻拿轻放,非常自觉。有同学没有找到自己要看的那本书的时候,他会举手示意,然后轻轻地走过来说:“老师,我想看《神探福尔摩斯》,但我没有找到。”
在这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每天清晨老师们在操场上晨练,活动筋骨,保障健康,养成习惯,多好。还有,早晨,同学们兴高采烈的来到学校,高兴地说:“老师好!”老师们微笑着说:“同学们好!”成为一种习惯,多么融洽和谐。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师生互动,精彩纷呈,老师与同学共同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知识共享的乐趣,这也成为一种习惯,这是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课间操上,同学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身着统一的服装,喊着响亮的口号,一排排呼啸而过,或者做着整齐划一的广播操,再或者跳着充满活力的健身操,尽显青春风采,这些成为习惯,我们的校园会多么精彩。当同学们养成认真预习、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提问的习惯、乐于研讨的习惯、阅读的习惯、自学的习惯、总结的习惯等等的时候,我们想不拿第一都难。当我们看到地上有一个垃圾躺在那儿,不把它扔进垃圾箱就浑身不自在的时候,那是一幅多么和谐的景象!的确,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情,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如果我能有幸成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会继续努力,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到底,让孩子成人成才。最后,我竞聘的职位是政治教学,请领导们相信我,支持我,聘任我!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想离开教学一线太久,我觉得我还年轻,而这是我为之奋斗毕生的事业,我怎
能轻易放弃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机会呢?如果领导们信得过我,我一定破釜沉舟,不负重托,争取做到最好。
第四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作者:韩春秀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1年第06期
最近,我听了一个关于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讲座,这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报告,时而让你热泪盈眶,时而让你开怀大笑。现在将我的体会表述出来,或许可以领你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帮你找到培养优秀孩子的秘诀与真谛。
讲座中有几句话印象特别深,摘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家庭教育;一个幼儿园、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教育教学。”
“我们太重视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分数怎么样,实际上一个人的习惯怎么样可能更重要。”“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先圣孔子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现在的老师普遍都认为现在的孩子难教育,说的并不是孩子的智力,而是孩子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心理不健康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自杀的和具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也在频繁出现!这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好的选择是从培养习惯做起,而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
我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情节:蝴蝶在它破茧而出之前,很痛苦,一次一次地去撕挤那个出口,却一次一次地失败……这个时候有个好心人发现了:“哎呀,它这么痛苦,一直在挤在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呀,搞得头破血流,干脆我拿剪刀剪开得了。于是,好心人帮蝴蝶剪开了一个大的出口,蝴蝶出来了。”
结果发现,这样出来的蝴蝶却永远不会飞了。为什么呢?专家们发现,刚化蛹而成的雏蝶撕挤那个小茧口是在练习。为了让它的翅膀更有力量,它必须自己挤来挤去,使更多的血液流向自己的双翅。这样,当它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的翅膀才能振翅飞翔。
所以,我们不能总是一味地呵护孩子,关键时候,我们要有_二点狠心,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让孩子懂得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这样,孩子的体验会越多,感受越深。
因为孩子的责任心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培养的。我们学校在大扫除的时候,都是高年级学生帮低年级学生搞卫生,这样做并不利于低年级孩子的成长。
我们教师有责任让低年级的学生知道,搞好本班卫生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没有谁可以帮你们。只有让孩子去体验责任才能体验成长。
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热情,有责任心,会关心别人,不怕困难,不怕委屈。在班里,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我都尽量让他们去做。同事们都说:懒老师就有勤劳的学生。我很高兴地看到,我的孩子们很乐于劳动,乐于奉献。
习惯是可以养成的,是可以培养的,这点大家都知道。有许多父母曾向我抱怨说,我的孩子不可救药了,都说了他800遍,他还是改不掉坏毛病。我回答说,如果你说他8000遍,他更改不掉。
为什么这样说呢?孩子养成一种坏习惯一定是有某种原因的,这时候他需要的是帮助和引导而不是训斥。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孩子在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首先来自家庭的教育,其次就是学校的教育。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较多的孩子,家长不应把责任推给学校,学校也不能把责任推给学生——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孩子。言传身教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榜样,孩子的好习惯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培养。
第五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听关鸿羽教授讲座有感 关鸿羽:著名教育专家,现任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教研室主任,兼任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主持“关老师谈家教”“关教授教育漫谈”等教育专题节目,深受全国各地观众欢迎。
○孩子提十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七条。
○光有爱心不行,爱心还要加上狠劲,才能持之以恒。
○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能管孩子一辈子。
○一个没有受过批评、挫折和委屈的孩子很难成人。
○塑造孩子易,改造孩子难。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不要向孩子人格开炮。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重点论述:关键期不能错过
关鸿羽非常推崇叶圣陶“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的观点。他认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能管孩子一辈子。这个习惯什么时候培养?关键期很重要。他说了三个小故事来阐述——
★奥地利的科学家拿小猫做实验,把所有的小猫眼睛缝上,四五天后再手术分开。他们发现,小猫眼睛瞎了。原来,小猫的视力发展期就是4—5天。
★印度狼孩卡马拉是狼带大的,所有的生活习惯都同狼一样。后来对他进行培训,2年学会站,6年才学会走路。17岁死的时候的智力与两三岁的孩子相同。
★有一个日本士兵,二战时,迷失在大森林里。他在森林里转了28年,最后完全变成了一个野人。人们发现他后,对他进行的教育就不如狼孩那么难,1年多后还结婚了。关鸿羽强调,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基本上都是在小学和小学以前。而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最主要的是小学和幼儿园,初中可以弥补一下,高中基本上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因此,关鸿羽提醒以下年龄段的孩子必须引起父母重视——
两岁半到3岁,是培养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3到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到8岁,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的概念关键期。小学一两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小学三四年级,是纪律分化的时候。初二和高二是逻辑发展的关键期。整个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初中,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
支你一招:如何把习惯培养坚持下去?
关鸿羽曾经考察过20多个国家,经过对比,他认为,中国孩子的习惯普遍存在着“六小”问题,即:小霸王——任性独霸,在家里大人得听孩子的。小懒虫——懒得不得了。美国孩子一天平均在家劳动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我们中国只有0.2小时。小馋猫——吃东西跟着电视上的广告走。小强牛——孩子为什么这么倔?原因就是太娇惯。小磨蹭——磨磨蹭蹭。小马虎——马马虎虎。
造成中国孩子“六小”问题较普遍的原因,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停留在“口头上说得多,只有认知而没有行为习惯”有关,这样的教育其弊端就是知行脱节。那么,如何做到知行一致?如何把习惯培养坚持下去呢?关鸿羽认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言传身教最具有教育作用。他给家长们支了四招:
一、持之以恒。
二、训练要严而又严。
三、重视第一次。
四、训练要检查,要有纪律的制约。有的家长要求特别多,提完了就不管了。而正确的方法是:要求不必太多,但要求之后就要落实、检查。
“另类”观点:好孩子不都是夸出来的关鸿羽不赞成一味夸奖孩子。他认为,教育孩子应多赏识、多表扬,但是过多的、过分的无缘无故的表扬,不仅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骄傲自满——认为自己什么都好,没有任何的问题;不适应社会——孩子最终总是要走向社会,而真正工作时不可能总是表扬你;心理承受能力低——不能批评,一批评就生闷气,甚至离家出走、自杀。
关鸿羽的观点是,建立孩子的是非观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正确对待和反思自己的问题。孩子成长如果离开了批评、挫折,将很难成人。然而,批评要有,但要少用,慎用,用时还要讲究艺术。
究竟该怎样批评孩子才有效呢?——家长首先要明确批评孩子的目的,明白批评孩子不是为了自己撒气,不然的话,自己的气是撒了,但是孩子却没有教育好。其次态度上要严肃、真诚,不能粗暴。其三要一分为二,不能全盘否定。其四,选择好批评的场合、地点,掌握好批评的时间。尤其吃饭和睡觉的时候千万不要批评孩子。吃饭时批评孩子容易生病,睡觉时批评孩子休息不好,神经也容易衰弱。另外,批评的时机也很重要,人在心情平静的时候,更容易接受意见。如果同样的错误批评了孩子两三次都不改,可能批评十次也不会有用了。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换一种方式。最后要注意的是:不要逼孩子当时表态,要允许孩子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有的孩子你跟他谈了五次话,他都没有变化,可是,过了两三个月,他突然明白了。所以,要给孩子反思的时间。
第一是激趣式。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我们需要严格训练,但是能带点儿兴趣的最好。有些孩子睡觉把鞋一拖,第二天找了半天才找到。家长问我怎么办,我说孩子多大了?他说一年级。我说你跟他做游戏,你在你们家的床边画几个鞋印,睡觉前比赛看看谁把鞋最快的放到鞋印里,就是在游戏中训练。
再讲一个分解式。我们强调的是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我们现在家长对孩子要求很多,但是指导不够。比如家长跟孩子说,你要说文明话,怎么说文明话?什么场合下说?不讲。老师在学校拉屎呢,结果孩子跟老师说老师好,就是不知道什么场合上说。有的孩子说“谢谢”的声调都不对,这都需要具体指导。
第三是制约式。所谓制约式我们强调的是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里的制约就是家规。我们古代很多家规都非常好,现在我们东方传统美德是不是应该发挥起来?所以我建议今天来的家长,你在家里定一个家规,一个家训,并不难!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有家规、家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有制约作用。
第四是疏导式。我们强调的是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训练需要反复强化,但是要注意能疏导的尽量疏导。比如小孩爱唱歌,我通过唱歌来培养习惯。孩子爱下棋可以通过下棋来培养习惯,这是很自然的,孩子容易接受。有的小孩特别马虎,后来家长跟我说关老师怎么办呢?马马虎虎,丢三忘四,说了多少遍都不成!我问他,你的孩子最喜欢什么?他说最喜欢下棋。我说行,你找个人和他下棋,通过下棋来培养。他说我就会下,我说你就和孩子下棋,设一个埋伏,最后让孩子看看你设的埋伏是怎么回事。
第五是渐进式,就是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要严格要求,但是不要标准太高,太高了反而不成!所以我们教育强调一句话,叫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伸手能够到,这个标准太低。现在有的家长给孩子的标准特别高,孩子考90分都捱骂,孩子一努力考了95分,家长也不表扬,说你怎么考95分?为什么不考100分。孩子一努力真考100了,家长却说别看你考100分,不知道怎么考的呢!我在电视台讲这个问题,电视台的记者就跟我说她的爱人就是这样,孩子上高一考了98分,其实很不容易了,等着爸爸表扬他,他说98分?那两分呢?所以我提的标准就是六个字“低要求,小不走”。
第六,体验式,我们强调实践断链与强化体验相结合。
还有就是负强化法,就是批评和惩罚。一讲到批评,前一段有人提出口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觉得这个不正确,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是教育出来的,教育需要表扬、需要批评,甚至也需要惩罚,什么东西走极端就不好了。《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讲了一句话,他们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如果你老夸,从来不批评,孩子容易形成三个问题,第一,容易骄傲自满。现在骄傲自满的孩子居多,能做自我批评的孩子很少。有些人毕业之后不受欢迎,为什么?不是知识少,太狂了,看不起领导看不起同志,过了一段时间就混不下去了。第二个问题就是不适应社会,将来孩子总要走上社会,谁来表扬他?你们在座的家长每天都听到表扬吗?老指着表扬才干活是什么人?第三是心理承受能力低。现在的孩子听不得批评意见,一批评就暴跳如雷,一批评就出走自杀。不信到大学看看,大学里跳楼自杀的孩子没有经常挨批评的孩子,他们考不及格都不自杀,这样起码还可以再教育。所以我的观点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一个孩子没有一点儿批评,没有一点儿挫折,甚至没受过委屈都很难成才。我们家长特别害怕孩子受委屈,其实这是孩子必须要经过的。话说回来,大家不要理解错了,说关老师主张我们批评孩子,天天批评孩子,那就错了,我的意思是表扬为主,多表扬多鼓励,批评为辅,少用,慎用,当然不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