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们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带班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笔者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第二篇: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存在一定的差别,许多初入小学的儿童往往难以适应。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心理调适
学校对孩子是很有诱惑力的,上学前家长应该随时注意激发孩子上学的愿望和学习的兴趣。
二、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1.作息时间的调整和适应
孩子上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息时间的变化和适应。学校要求八点以前到校,中午休息时间短了。孩子入学以前,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有计划地安排看电视、看书和玩儿。
2、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上学后,孩子需要独立记住很多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每天的作业和老师布置第二天要带的东西等。所以,在上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3、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有:
⑴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等。
⑵遵守学习活动规则:发言先举手,不随便说话、下坐位;看书写字姿势正确;整齐摆放学习用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
⑶遵守生活、游戏规则:遵守先后顺序;进餐、睡觉保持安静,不影响别人;游戏中不争抢玩具等。
⑷能公正地评价别人与自己的行为,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尊重他人所有权。
⑸有初步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对自己行为负责,不盲目模仿不良行为。
4、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以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人缘好的孩子将来事业成功的几率也高。
5、动手能力的培养
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平时安排他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使他们的小手灵活起来,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好处。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是注意力的培养: 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A.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可以利用听故事来发展孩子的有意注意。在听故事前先向他提出几个问题,让他带着问题听,听完后回答你的问题。还可以要求他边听边记住故事的内容,然后把故事讲给你听。
B.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这样既影响孩子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又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凡是边吃饭边看电视的孩子,98%的孩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C.每次出游或做游戏之前要给孩子提出问题,游戏结束让他回答,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D.每天让孩子练习画画,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还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
E.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当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时你不要轻易打断他或问这问那,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二)是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
识字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通常来讲,爱读书是幼儿发展各项素质的坚实基础。儿童识字的最佳时期是3-6岁,少儿阅读的最佳时期是6-12岁,在3-6岁之间,所有正常的幼儿没有明显的努力,也不需要正式的帮助,就能完成对符号汉字的掌握。从6岁以后进行识字学习,是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据日本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儿童若不学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00;若5岁开始学习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10;4岁开始学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20;3岁开始学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25~130。看来幼儿学习汉字是可以有效提高其智商的。幼儿通过识字阅读培养起来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他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较为高效地处理各类题。
四、安全教育
⑴游戏安全⑵放学路上的安全⑶饮食安全⑷灾难自救
⑸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家庭电话号码,记住家庭地址、父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
五、怎样为孩子选购学习用品
在为孩子选购学习用品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安全、实用、结实、价格适中。具体来说,就是要给孩子准备独立的学习空间,可以是房间的一个角落或单独一个小房间,有高低合适的书桌、一个书柜,一盏光线柔和、灯罩能遮蔽光线的白炽灯,以免刺眼。学习环境要安静、整洁。文具有四、五支“2B”铅笔、一个文具盒、两块橡皮、一个削笔器就可以了。
六、学习辅导问题
第一,要把辅导的重点放在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上。
第二,指导孩子多实践,多探索,多动脑,多思考,学会学习。第三,建立学习型家庭,指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第四,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学习。
第五,辅导关心、关注孩子,每天都要坚持,持之以恒。
第三篇: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作为家长应该事先认识到这些变化必然会出现,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学准备,能为孩子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作为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一、认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
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
1、了解大班幼儿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差异。家长要意识到,孩子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身体、语言、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身高长得很快,体重增加很多,更加能说会道,聪明点子更多,对人更有礼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2、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儿园教育不论是目标、内容、形式,还是环境、师生关系、考评,都与小学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育是寓教于日常活动之中的,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每个班级都有保育员和教养员,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小学教育则不然,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去应对,孩子在校的主要任务不是游戏而是学习,学期结束时还要参加各种考试。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较大差异,需要家长为孩子铺路架桥,做好衔接工作。
二、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
为了使孩子期盼着早点上小学,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从正面鼓励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哟,你的裤子又短了,人又长高了;你的鞋子又小了,脚又
长大了,你真的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恭喜你”、“我发现你现在变得很能干了,真像个小学生,祝贺你”。千万不要从反面去刺激孩子,比如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上小学了,就会有老师整治你。”这样会使孩子害怕上小学,不愿意上小学。
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物品,适时地提醒孩子。比如,在家里的挂历或台历上,标出孩子上学的日期,如9月1日,每天和孩子一起进行倒计时,算一算离上小学还有多少天,既可以丰富孩子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孩子入学的心情。
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附近小学的门口去看看小学生上学、放学的情景,教孩子认读小学的校名、门牌号,认识小学附近的建筑物、公交车站,以发展孩子的空间知觉,增强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家长还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小学生上学”的游戏,先由爸爸、妈妈来扮演“老师”和“学生”,用“老师好”、“同学们好”、“起立”、“请坐下”等语言进行对话表演,然后由孩子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使孩子知道怎样才能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
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上小学的故事,让孩子看看自己上小学的照片,使用过的书本、文具和书包等,使孩子觉得:我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田田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
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带班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笔者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入睡、整理床铺的能力。如果孩子单独睡觉时害怕黑暗,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个调光台灯,在孩子刚上床睡觉时,把灯打开,让微光陪伴着入睡。此外,家长还要重视培养孩子自己整理图书、文具、书包、书桌、书架的能力,使孩子能独立生活和学习。
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家长可鼓励孩子为客人开门、端水;当家长带孩子外出到超市购物时,可让孩子做向导,提出先到哪个区域去选择物品,允许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决策力。
为了使孩子能掌握独立上学的各种有用信息,家长可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词语接龙”的游戏。首先,可把有关小学生生活的词语融入其中。比如,当家长说“绿领巾”时,启发孩子说“红领巾”;当家长说“校徽”时,指导孩子说“校服”;当家长说“老师”时,引导孩子说“同学”;当家长说“上课”时,指导孩子说“下课”;当家长说“要发言”时,要求孩子说“先举手”。
其次,可把有关家庭居住环境的词语融入其中。例如,当家长分别说出“小区”、“路名”、“门牌号”、“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时,启发孩子一一说出家庭所在小区的具体名字、路名、门牌号、电话号码以及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再次,可以把有关交通规则的词语融入其中,比如,当家长说“绿灯”时,启发孩子说“行”;当家长说“红灯”时,要求孩子说“停”;当家长说“交警”时,指导孩子说“行人”。
四、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是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知识性较强。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刚入学几天,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哭着要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学。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中常见的 “恋园”现象。“恋园”现象表明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在怀念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静心耐心教育、引导孩子,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解决困难;还可以讲讲身边同龄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话故事,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信心。
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的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上学前,家长可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提前教孩子认字、写字,往往忽视了孩子写字的姿势。“先入为主”,坏习惯形成了,就很难纠正。错误的写字方法,既影响字体美观,又影响写字速度,还影响孩子的小肌肉和骨骼的发育。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三方面:(1)、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2)、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3)、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教育孩子读书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边读,边看,边思考。低年级课文大多图文并茂,读读课文,看看图,图文对照想一想,读书就有效率,有质量。一二年级读书要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4、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
六、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保教人员都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所组织的各种活动都是极有价值的,因此要挤出时间去参与。
1、按时参加幼儿园的家长活动。幼儿园和班级都会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家庭教育咨询、家园小报、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向家长介绍有关孩子进入小学的一些准备工作,家长应该及时参加,认真旁听、观看、阅读,并利用这些机会,向专家、园长、教师请教有关孩子入学的具体问题。
2、主动参加幼儿园的参观活动。大班下学期时,幼儿园、班级都会组织孩子参观附近的小学,还会邀请家长一同前往。家长应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前往参加,以深入了解小学的校园设施、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自己在家里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创造条件。
3、愉快参加幼儿园的儿童活动。大班下学期快要结束时,幼儿园、班级都会为孩子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这对孩子来讲十分重要,胜过逢年过节。届时,教师也会邀请家长参与,家长应该抽出时间来观看孩子的活动,最好还能和孩子一起活动,帮助孩子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孩子学会感谢老师的关心和教导,感谢小朋友的友爱和合作,从而为孩子转向小学的新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第四篇:浅谈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浅谈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各位家长: 上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作个简单自我介绍,我是幼师毕业,曾从事过幼儿教育几年,后一直承担小学数学教育,也担任过班主任工作将近10年。现与大家交流,我只能把自己工作的体会和生活的感悟,粗浅的说一说,交流的观点也许与大家不同,请大家多多包涵,私下我们也可以再切磋。
读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随着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改变,孩子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而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更加剧了这种不适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成了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下面重点谈谈站在家长的角度,应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并解决这个问题。
一、平和的心态 坦然面对
我们现在的孩子家长,可以说百分之百的重视孩子的教育,可就因为重视,出现操之过急,欲速而不达、拔苗助长的情况,我们爱孩子心切、看孩子胜过自己,希望孩子的未来有出息,知道走向社会要想真正生活的好,读书有文化还是最重要。孩子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作为孩子的父母不仅都要重视,配合好,而且要静下心来对待孩子的方方面面,现在的社会,不管大人、小孩都比较浮躁,教育孩子要求孩子,首先还是要从自我做起,人生活的是过程,不要过于纠结结果。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过程中,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要 急躁,想法努力去做。要想让孩子以后活的开心、快乐,努力让他的优点多些、缺点少些,要想你教育孩子更成功,你也要不断修正自己,让自己的缺点少些,优点多些。正视自己,客观地看待问题,你的心态会平和些,遇到问题就会很坦然,教育孩子的效果会更好。
二、了解孩子 方法得当 自然过渡
家长只要真正了解孩子的这个年龄的特点,明确孩子的现在需要,对孩子的未来需要负责,你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你孩子教育的办法,让孩子自然过渡这个幼小衔接的关键期。
(一)了解孩子上小学在哪些地方不适应
1、变化一:作息时间的变化。在幼儿园,一般是30分钟一堂课,而小学每节课约40分钟,且课间时间和午休时间也相应变短了。孩子们玩的时间变少了,坐着不能动的时间变长了,很多孩子可能会出现上课坐不住、精神不集中等现象。
2、变化二:学习方式和内容的不同。
幼儿园强调在游戏中学习,以玩为主,而学校教育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有严格的学习进度和各种考核形式,强调的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自理能力的养成。
3、变化三:人际关系的变化。
在幼儿园,孩子的生活、学习都在老师的精心照料之下,师生关系非常亲密,小朋友之间也是一种友好的玩伴关系。进入小学,老师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上,生活方面多需孩子自理完成,孩子因此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漠视感和对老师的期待落差; 2 和同学之间也引入了学习等方面的竞争,这也带给孩子一定压力。
4、变化四:期望水平的断层。
幼儿园时期,只要孩子快乐健康,家长一般不会对孩子的学习和能力提出实际的期望和要求。但上学前后,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他们产生新的、明确的期望和施加学习压力,这也是引发孩子产生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些不适应,我们家长如何及时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准备工作呢?
(二)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宝宝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们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从一些教师多年带班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再次,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
(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的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上学前,家长可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好下一堂课的学习用品;然后有秩序地走出教室,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打打闹闹;需要上厕所的,抓紧时间先上厕所;还有时间,可以舒展舒展身体各部位,走一走,跳一跳,但不要剧烈运动,以免上课以后长时间不能静下心来。
2、学会安静和活动
上课要安静,专心听讲。安静包含了许多内容,安静地等待上课,安静的倾听老师的讲话。安静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安静地书写等。活动包括外显的活动和内隐的活动。孩子能否按照规则参加活动,同时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活动和思维活动。主动地发言,按要求操作学具。
课间活动有序。课间时间是让孩子调节和放松而设置的,以利下一堂课的顺利进行。为达到这个目的,要指导孩子下课以后,赶快收拾好上一堂课的课本用具,准备
3、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提前教孩子认字、写字,往往忽视了孩子写字的姿势。“先入为主”,坏习惯形成了,就很难纠正。错误的写字方法,既影响字体美观,又影响写字速度,还影响孩子的小肌肉和骨骼的发育。
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三方面:
1、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
2、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
3、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4、与孩子共同准备文具用品 选择合适双肩书包,上面的图案要是孩子喜欢的,要颜色鲜亮的
文具盒及其以后要摆放在课桌上的文具要简单,功能不要多
选择合适的铅笔,做好记号,教会孩子自己用削笔器削铅笔
5、准备一个小闹钟
教会孩子自己看钟表
教会孩子有初步的安排时间的能力
6、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能够自己整理文具用品
能用扫帚扫地,会自己排桌椅
(五)预防几种情况
1、作业慢又拖拉
很多孩子,他们觉得读书做作业好像是为父母而做似的,做作业一定要妈妈陪着监督着才肯写,早上起床一定要妈妈催着才起来。所以,对孩子来说,我们一开始就要让他们认识到读书写作业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一定要认真严肃对待。在幼儿园里时,虽然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作业,老师的要求家长不一定重视,孩子们会比较散漫,可做可不做的。而上了小学,这样的态度将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所以要让孩子明白作业必须得完成,还得按时认真完成。很多父母都向我诉苦:我孩子一写作业就拖拖拉拉的,动作很慢,边写边玩真是急死我了,还有的说,每次做作业一定要我坐在旁边陪着他,我一离开,他就不写了,怎么办呀?我们老师发现学生快慢参次不齐,我曾经做过试验同样一个作业大部分学生十分钟,而有的学生却要一个小时。
具体做法:要求孩子做好准备工作,提前上厕所、喝水,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然后在安静的环境下写作业。“陪做”是为了不配做,刚进小学家长要陪做,是为了指导他如何做作业,作些具体的要求,慢慢放手,不能令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包括作业检查也不要直接指出来,而是给一个方向让孩子寻找、思考。第一阶段口头作业较多,也要讲究方法。
孩子的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不能急于求成,有的家长看孩子表现还不错,就开始不满足了,会额外给孩子增加内容,家长的强制又不得不做,于是,孩子会采用慢、肉、拖的态度抵抗,久而久之,孩子厌学、不做作业情况就出现了。
2、学习马虎
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非常重要。孩子上学后父母平日抱怨最多的就是孩子犯马虎粗心的毛病,作业或试卷上不是这漏一个数,就是那少算了一道题。
孩子马虎毛病的形成有三个基本原因:一是年幼时的马虎毛病没有及时纠正,形成定势;二是责任心不强,应付的成分太多;三是功课太多,作业太多,担心做不完,于是忙忙叨叨,丢三落四,错误迭出。
孩子克服马虎的毛病,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刚入小学的孩子,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小学新的生活,对大量的课程和考试还很陌生。我们从日常生活和具体学习两方面入手,提出一下建议:
日常生活: 第一,责任心是任何人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光靠说教不行,要考平日里的习惯培养。比如,在家里父母可以给幼儿安排一项劳动,让它负责扫地或洗碗。这就是它的责任,干好了要给以鼓励或奖励,干不好家长不能客气,应要求他重来一遍,直至干好为止,要求孩子做一件事不仅要有责任,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还要坚持性。
此外,以生活实例让孩子认识速度、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了解马虎可能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如果有亲友从事亲密、细致的工作,不妨带孩子去看他们的工作情况,请亲友现身说法,会给孩子以较大的影响。
第二,培养儿童有序整齐的生活。许多生活习惯都是长期培养起来的。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杂乱无章的家庭中,什么东西都可以乱放,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就会使儿童养成粗心、马虎、无序的生活习惯。所以,建议家长们在家庭中创造一种有序的生活,做什么事情尽量有规律。家里物品的摆放也要整齐,有固定的地点。孩子在生活上养成了谨慎的习惯后,在学习上也回逐渐细心起来。
3、劳动观念谈薄
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让孩子学会扫地、讲卫生等,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举例:在学校中帮每一位孩子安排了劳动的岗位,孩子的表现很积极,到了劳动时间能争先恐后地去劳动,检查的情况也令人满意,但在与家长的接触中发现,其实很多孩子在家中并不劳动„„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已经够累了,或者没多少家务活不需要孩子帮忙,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不愿劳动的习惯。我们家长可以适当地安排孩子赶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及时地给予鼓励,即使做得不够理想,9 也要有耐心,加以指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4、没有时间观念。
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方面,作息时间一定合理安排,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我教一年级的时候,发现很多的孩子在下午的课堂上都会打瞌睡,因为他们刚从幼儿园转入到小学,相对于幼儿园来说小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长,他们会觉得累。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现在家长们就要让孩子有意识的在晚上八时左右就睡觉,早上,家长也要规定时间把孩子叫醒,使他有一个由睡眠到清醒的适应过程。起床后,也要求孩子迅速穿好衣服,洗脸,刷牙,梳头,吃早饭这些事情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活是孩子们走入社会的起点,也是将来长达十几二十年乃至终身学习之路的一个开端,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最后,我想说:有了你们家长的努力,我们的孩子肯定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放心吧!
第五篇: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让孩子能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帮助孩子们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某些幼儿园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往往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甚至为了应付小学在招收新生时的摸底考试,幼儿园在大班阶段对幼儿进行过重的突击训练,在安排其课程时,掺进了相当比例的应属小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教学内容。
一些家长教育理念不正确,只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急于拔苗助长,对孩子进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初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其实,要想幼儿很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一般说来,在大班下学期,除了通常的幼儿园的活动和游戏,教师可以给幼儿安排一些类似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集体授课学习某些预备性知识,诸如认识拼音字母的形状和读音,认识数字和学写数字,学写自己的名字,认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汉字等。集体授课的时间可在25~30分钟。但这样的做法更多是形式上的预备,要真正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就要从小班开始,循序渐进地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生命的前4年中,会开发出50%学习能力,并能在头脑中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以后的学习将以这些途径为基础、为核心而开展。)因为在小学学习的许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书本知识,幼儿如果缺乏相应的感知经验,理解就会有困难,比如说幼儿可以说出3个苹果加2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但是对于3+2=?却感到有困难,这说明幼儿的思维是和他们的具体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幼儿的感知经验越丰富,理解抽象知识的能力就越强。
所以,我们幼儿园还是主要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多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的愿望,创设幼儿可以利用具体的实物和情景来进行学习的情景,从而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幼儿在小学的学习做好准备,并能在今后保持发展的后劲。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先从心里上过渡)
因为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他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所以,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让幼儿产生我要做小学生的愿望,我要上学的愿望,从主观上有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愿望和行动,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我们幼儿园会充分利用好我们营口实验学校中、小、幼一体化的资源优势,会安排一系列活动如:带领孩子们参观学校环境,看看小学生们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和小学一年级开展班级手拉手活动,让孩子们熟悉小学学生的学习环境,还会组织他们参加小学生的一些课外活动,看看小学的学生除了学习外都做哪些活动。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
而家长切忌不要对孩子说:现在让你多玩一下,以后上学了就别想玩了;你这么不听话,以后上小学老师一定不喜欢你;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以后上了小学怎么办;快点吃饭做作业了,现在幼儿园的作业少,以后上了小学作业就多了,你慢吞吞的怎么办?等等,这些话都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形成入学的愿望和兴趣,甚至会让孩子对入学后形成厌学心理,那就得不偿失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渲染小学生活,凭空想象,将小学生活说得言过其实,这样孩子入学后发现没有那么好,会产生被骗、失望的情绪,不利于将来的学习。
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进入小学后,会感到与幼儿园的生活相比有着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幼儿园除了有专职教师还有生活教师对幼儿进行照顾,而孩子上了小学必须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自己安排课间的时间(喝水、入厕、游戏等)。幼儿园其实从小班开始就进行这方面的培养了,到了大班我们会着重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够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和学习。
在培养这类自我管理的能力时,需要家长注意及时配合幼儿园在家里进行培养和强化训练。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有时候幼儿在幼儿园很多事都可以自己去做,可是一回到家就什么也不做了,全部依靠家长。我们家长要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可以供孩子自己管理的学习与生活的小天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要多提供让孩子动手自我服务的机会,凡是孩子应该自己去做的事都让他自己去做,减少孩子对于家长的依赖,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因溺爱而包办代替,我们常常看到挺大的孩子了,上学时从不自己背书包、书本都是家长给收拾、鞋带开了要坚持到家里让家长系,这些既反映了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自理能力的缺乏,同时更反映出家长认识上的欠妥和偏差,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同时家长应记住,在培养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使用正面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切忌用批评、挖苦和简单比较的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我校一直强调和重视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以后学习中纠正往往收效甚微,甚至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书法来纠正。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现在我园大班就已经针对这方面的习惯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比如在学写一些简单的字和拼音时,不要求快多,只要求姿势正确,书写规范、工整。
其次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经常听到家长常向我们反馈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孩子不知道要回家及时完成老师留的各种口头、书面或是实际行动类的作业;还有些孩子在学校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针对这些孩子的问题,我们幼儿园有针对性的对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进行培养,教师会常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口头作业。这些口头作业由易到难,是孩子能做到和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是书面作业,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任务,比如周一来幼儿园时带一个易拉罐;带一幅和爸爸妈妈合作的画;等等等,这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及时配合教师的要求,明白老师这样是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教育目的。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采取有意识地提醒和及时鼓励的方法,比如在回家的路上和孩子聊聊:“教师今天有没有布置什么任务?”“你打算怎样做?”在快到上幼儿园时,如果孩子能够主动和积极地完成任务,家长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强化孩子的意识;如果孩子忘记了还有没完成任务,或坚持性不够还没有完成、不想完成时,家长应该给与及时的提醒、帮助和鼓励,而不是在老师面前替孩子找借口和理由——轻易地错过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的机会。
第三,注意力的培养。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看电视注意力非常集中,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只要是感兴趣的事儿,注意力肯定集中。其实这是孩子的无意注意力,我们知道在心理学上说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好看的电视,好玩的游戏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注意力能量,这就是以兴趣和生物本能的注意力,就是无意注意,我们今天说的注意力培养是有意注意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个5-7岁幼儿的有意注意力培养要在20-30分钟,有意注意是主观和客观协调动作的结果,首先是倾听的注意力,仔细听,听完整不能听个大概就结束了,听后能反馈。家长可以让幼儿少看电视多听广播,问问你听到了什么,只要孩子能说出个一点二点就说明了孩子的确在听,不能一问三不知,还可以让幼儿带着一个问题去听,如让孩子去打电话询问天气情况等。其次是注意力是否抗干扰。对于这个问题家长要多以鼓励为主,如当孩子完成了一项任务后,家长说:‘你干得不错,旁边有人在说话,你都能专心地把作业完成,很好。”让孩子知道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四,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是我园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大班始终坚持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能看通知,喜欢识字活动,能顺利地阅读报纸,能正确理解题意。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强,学习的起点相对要高。
家长在家里首先要培养孩子对生活周围的文字有敏感度,如商店的招牌、马路上的路牌等;其次是让孩子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文字。(家里人的名字、自己的名字、学校的名字、经常去的商店的名字等);第三、经常给孩子讲故事,选一本图文并茂有一定情节但不会过于复杂的书,家长读给幼儿听,当读到紧要关头的时候,突然停住说: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自己先看看猜想一下吧。”给幼儿一个自己阅读的机会。第四、家庭中要有一个喜欢读书的环境,让孩子经常听到家长们的交流:我从一本什么书上看到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等,激发孩子读书兴趣,让书本成为孩子的一位不说话的老师。
四、调整好作息时间。
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最明显的不同是作息时间。如早上,幼儿园的孩子通常可以在8:00之后陆续到园,但对于所有小学来说,小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必须在早上7:45开始。孩子面临的问题是早上需要更早起床。这里面还包括吃早餐、坐车、过马路的时间等。还有中午作息时间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午饭时间早,每天有两个多小时午休时间。而小学生一般每天没有午休时间。为幼儿适应小学作息制度,幼儿园准备6月份开始调整大班孩子的作息时间,如缩短午睡时间,延长上课时间,增加上课节数,减少游戏及户外活动等。在家里,家长应该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些家长晚上有看电视的习惯,还有些家长工作比较忙,晚上10-11点才能回家,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了孩子的睡眠,以致孩子早上起不来,影响第二天上课。特别入学前几个月更要养成早睡习惯。晚上8:30―9:00就上床睡觉。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上课时精神饮饱满,才更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也希望我们家长让孩子每天7:00之前起床,现在就开始,有的孩子因为幼儿园早晨入园时间最晚8:30分,家里又离幼儿园近,所以每天拖拖拉拉起床很晚,不如现在就开始,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今后可以轻松许多。
总之,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标志性阶段,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的面对小学生活,是我们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在我们家校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顺利的过渡到小学生活,从而快乐的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