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动物界里的变色龙,在任何环境里都能改变自己的颜色,让“敌人”看不出。可是我们的孩子呢?是完全“自我”,是周围环境适应他(她),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因为有一群大人的爱的包围,所以没有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没有“竞争能力”,更谈不上适应能力。只是,孩子总要离开父母亲人,没有适应能力的孩子,在社会的优胜劣汰中,注定要被淘汰。孩子进入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老师和同学又如何适应呢?
一、让孩子乐观去适应
我多年从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我都会发现两类家长:一类家长把孩子送进教室,帮孩子找座位、擦桌椅、整理书包,替孩子向同桌邻座打招呼,请同学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又到老师面前,说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请关照云云。之后,老师上课了,还是放心不下,挤在窗外看着教室里面的孩子。结果,这些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差,往往开学都几周了,还是怯怯的眼神,有什么小事情就哭哭啼啼,比如铅笔断了,也要找妈妈削,不接受老师、同学的劝告和帮助。还有一类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室门口就回去了。他们的孩子只好自己来适应新的环境:认准自己班的老师、教室、座位,记住厕所在哪,不会的事情就问老师。放学了妈妈还没来接就主动去找老师借电话找妈妈,甚至找不是自己班的老师借。这类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强,由幼儿园的散漫生活快速转移到节奏稍微紧凑的小学学习生活,融入班级集体,学习成绩明显比那些适应慢的同学好。
事后,我曾调查过那些放心回去的家长,他们说:“有什么好担心的?大人不担心,孩子心理自然不会紧张了。我们在开学之前就告诉孩子,‘学校的老师天天教你学习很多很多的知识,有很多很多的同学和你做朋友、和你一起玩耍,不去学校的孩子学不到知识,是傻孩子。’孩子就很积极乐意去学校了。”怪不得,原来家长给孩子做了足够“适应学校和老师”的思想准备,孩子对学校的“适应能力”“先天具有”了。
相反,有的新生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前,为了提高老师的威信,无意之中这样教育孩子:“你不乖,老师不喜欢你!”“你这么捣蛋,坐不住,将来老师怎么教你?”“同学欺负你就告诉老师。”等,先入为主,孩子没进小学,就已经害怕了,还谈什么适应?家长当然难脱身了。
我认为,当孩子要去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人和事,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印象:要面对的陌生的人和事情、环境并不可怕。即使有困难,也要积极面对,尽力快速解决。比如带孩子去旅游、到新的地方找人,可以教孩子看地图,主动询问他人,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也可以让
他仔细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让他快速适应新的环境。还要告诉孩子,适应新的环境肯定是有困难的,与其抱怨,不如努力适应。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适应能力。
二、适应能力与“精神财富”
适应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现在的家长不放心,不放手让孩子去适应,怕孩子受苦受累、挨饿、睡不好、走弯路、受欺负等,把孩子关在家,在自己的温暖怀抱中生活。可是孩子终究要离开家庭,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生活,总要和一个个陌生的人打交道,总要组成家庭生儿育女,这需要的就是适应能力啊!
可是,现在的孩子在家里被呵护惯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极差。说实在话,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是吃苦能力的培养。到陌生的地方,如果物质条件比原来好尚可,反之就要受苦。即使物质财富丰厚,甚至父母亲人可以资助,可是如何快速融入陌生地,必定要靠孩子自己与人打交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自私自利、拈轻怕重、没有义气、吝啬小气、从来不肯吃亏和付出的人,在社会、在家庭、在工作中,都是没办法立足的。
家长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就等于给了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这应该从小做起。
以上是我作为小学低年级组老师的一点建议,请家长甄别吸取,希望宝宝能尽快的适应与幼儿园不同的学习生活。
第二篇: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老师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老师
暑假很快就会过去,新学前到来时,很多学校都因为人事原因,或因为班级从低中年级向中高年级的过渡而调整授课老师,或因为更换老师会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学生vs老师
变化:学生换了新老师之后肯定会出现心理波动。学生先从感官上去接受这个老师,包括老师们的着装风格,然后是上课的风格和对于学习的要求和规定,最后就是对干老师上课质量可能出出现的偏差进行评阶。
家长:家长要意识到白己的孩子对于新老师的认可需要时间,孩子一时的抱怨并不是他他们最为客观的评价。家长最不应该做的是随便附和孩子对于新老师的意见,因为这祥会让孩子更加不能接受新老师,而应该帮助孩子去接受新老师、适应新老师。
家长vs老师
变化:班里换了新老师,和孩子同样不适应的还有家长。新老师换了新风格,和家长的联系万式、交流方式变了,对于家长的要求有了新的内容,教学方式也有了变化。
家长:家长更多关心新老师的教学水平,至少不能比原来的差,而且还期待更好的老师。但是,家长对于老师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些欣赏严格的老师,有些希望有新的教育理念的老师,所谓众口难调。但是无论如何,家长应该利用一些时间去了解新老师,近距离地了解新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他这佯做的原因,切记把对新老师的意见随便让孩子们听到,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状态和接受新老师的程度。
其次,面对孩子因为不适应所产生的抱怨,家长在引起注意的同时,不要表现得特别关注。因为在其种情况下,孩子是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或者转嫁责任。家长应该让孩子的抱怨在自已这里停止,然后及时和老师沟通,以便了解更详细、更准确的情况。
家长对手老师的负面看法会滋长孩子的厌恶情堵,而且还让他们找到了保护伞,并且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破坏课堂纪律,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而一些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的孩子,也可能会因为自己父母的意见和其他同学的反应而附和着去反对。而面对新老师,他们不再有宽容接受的态度,而是一味地挑剔。这种挑剔和不接受将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谁能保证 也们能够按照自己的选择生活一辈子?
如果孩子对于新老师的风格和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家长要帮助孩子一起去克服困难。首先,应该打消孩子期待换老师的念头,这祥可以让孩子明自遇到团难不能逃避,而是应该积圾面对。其次,和孩子一起去发现新老师的优点,鼓励孩子和老师交流。
最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确实老师和自已的孩子间没有办法得到最好的沟通,家长应该在这个时候让老师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和适应都是双向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我们经常评价某个人的心理素质很好,而优秀的心理素质来自于他的成长轨迹和成长过程中的各中积累。如何面对新的老师,如何去适应新的老师,解决了这些问题对于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整能力都是一个绝好的锻炼。家长应该珍惜孩子拥有的这些机会。这些机会就如同运动员参加的各种比赛一样,让孩子成长,让他们变得宽容和坚强。
家长应该为孩子争取机会,但并不是刻意保护孩子的机会。挫折教育应该来自于平时的经历,并不是一些刻意安排的“陷阱”。难道我们希望孩子从自己的身上学会挑剔别人你,让孩子在我们的“支持”下去反对、排斥新的事物,让孩子学会用各种方式去反对成长的机会。
也许,作为父母可以替孩子选择老师,也许可以选择学校,但是父母永远不能保证替孩子选择一辈子。社会不会因为孩子和父母的需求而改变,我们终究不能让所有的人和事来迁就我们。所以,让孩子学会适应,学会接受,是孩子成长的必然,也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保护孩子是爱,让孩子面对不顺利也是一种爱。就如同教孩子游泳,只有狠心地把救生圈拿掉,只有不顾孩子呛水的难受,才能让他们学会游泳。难道这不是爱的体现吗?
第三篇:适应新环境
《适应新环境》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尽快让新生适应环境,快乐的在新环境中成长。
2、做到自立、自信、自强、自尊、自学。
【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下载的录像资料、自制的录像资料
【教学内容】两课时
一、先播放下载的录像------《动物怎样适应环境》,然后讲述三则故事:
1、皮鞋的由来
2、变色龙的故事
3、山不过来我过去
通过故事引出主题-------《适应新环境》
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适应我们。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取得成功。
二、介绍知识点:适应环境是健康的标志之一
健康包括三个方面:
1、身体健康
2、心理健康
3、性格健康
三、阐述职校新生应该适应哪些新环境
(一)生活环境的适应(吃、住、用、行)
提供一组调查资料:
资料1:就是想家,想以前的同学、朋友和老师,感觉这里特陌生,想回到原来的学校。------播放自制录像《新生想家、想朋友》资料2:刚来的时候因为是新生,对这里还不是很熟悉,不好意思到食堂里买饭,因为人太多了,那时的我和同学们都不认识,也不敢说话,更不敢向同学借东西,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敢找老师帮忙„„
资料3:我来职校后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来适应这里的生活,刚开始来特想家,就给家里打电话,她们都说我没出息,一气之下5天没往家里打电话,后来渐渐地就不想家了。------播放自制录像《老生克服想家》
(二)学习环境的适应
了解职校学习特点:播放录像------《幼师老生谈职校学习特点》 掌握职校学习方法:强调自学和动手操作能力。
树立职校学习信心:播放录像------《幼师老生谈树立学习信心》
(三)人际环境的适应
提供调查资料:
刚开始来的时候会时常想起我在初中时的朋友和同学,一想到他们我就会掉眼泪,是不是很没出息呀,但是我真的很想他们,想我们在一起时经历的那些事儿,想我们在一起学习时的情景,想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一幕幕„„后来,慢慢的我融入了现在的班集体,我又有了新的同学和伙伴,我非常的开心,喜欢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这里。
新生来到新的环境要面对:
1、新同学
2、新朋友
3、新老师------播放自制录像:《计算机部新生谈感想》
四、怎样积极有效地适应新环境
立足之本《五自经》
1、自立
自立歌
(陶行知)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播放录像:《18岁决定自立的名家》
2、自信------播放flash《我相信》
10种自信心的训练方法
Ø外表得体
Ø仪态端庄
Ø走快一点
Ø自我鼓励
Ø感激之心
Ø称赞别人
Ø坐在前排
Ø勇敢发言
Ø锻炼身体
Ø注重贡献
3、自强-----播放录像《自强不息的姐弟俩》
------播放自制幻灯片《蜗牛》
4、自尊:自尊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精神需要中的一部分,是人的高级需要。
5、自学------播放录像《老翁自学英语30年》
小结: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自学,这“五自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很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亲爱的新生朋友们,新的环境总要带来新的挑战,你做好心理准备接受挑战了吗?
新生既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又面临着学会适应的契机,你大胆地往前走,去拥抱新的学习生活,在新的起点上奔跑!
五、请同学们讨论:
胡萝卜鸡蛋咖啡豆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却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的,但进入开水后,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咖啡豆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们改变了水的味道和颜色。
同学们:当遇逆境时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六、教师寄语:
你改变不了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已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适应环境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七、课后反思:
因为准备充分,效果不错。讨论时,同学们踊跃发言,那些想家的愁眉苦脸的同学也露出了笑容,表示要积极努力地去适应职校新的学习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第四篇:如何适应新环境
如何适应新环境
一位在公司服务不到一个月的文员小王,向我递交了辞职报告,理由是自己的男朋友正在创业,她很想过去帮助他。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用这样的理由辞职,任谁也无法或者说不忍挽留。
她来自河北,看上去就是一个比较成熟和有内涵的年青人,一个思想稳定且让人感到诚信可靠的人,对于她的离去,我感到很遗憾。
我一直在考虑事实真的如她所说的理由吗?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我想她的男朋友断然不会如此仓促地去进行所谓的投资或者创业。显而易见,一定是她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她所面对的实际情况与她想象中的相去甚远。或者是她感觉到自己很难融入这个新的集体当中,乃至于提不起工作兴趣和热情。
不管怎么说,她最终离开了。因为时间太短,公司和她互相不了解。也许,公司是失去了一位很优秀的员工,而她,也许是失去了一份一生中最好的一份工作。
我想,作为一个求职者,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你千万不要事先对这个新环境抱有过高的期待,最好是做好最坏的打算。进入这个新环境后,你应该努力去适应这个环境,而不是让这个环境来适应你。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以便于这个环境来认识、认知和认可自己。
当然,我也不赞成勉强自己。如果这个新的环境确实不适合自己,我也赞成拂袖而去。但在进入一个新环境之前,你应该对之进行了解与考察,看看这个环境值不值得让你改变自己。一旦进入后,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要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断不可以抱着试试看,能留则留,不留则走的态度。如果在还没有进入之前,你就考虑准备离开的心态,那么你一辈子也很难找到一份好工作。
新教师如何适应新的环境
泗洪县大楼中学 副校长室 许波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大多数是久经考场磨练的佼佼者,在前期成长过程中,老师的认可、家长的青睐、同学的赞许…所获得的荣誉、鲜花和掌声会让他们感觉到前途光明,信心十足。所以,走上教师岗位时,不乏满腔热忱,踌躇满志。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未来的马俊仁;音乐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未来的贝多芬;信息老师认为自己就是未来的比尔·盖茨…这种志向、追求、理想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人生奋斗的动力。但是,人生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坎坷的,心想事成也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当面临的客观现实(如实际社会地位、住宿条件、经济待遇、分配制度等)和自己的想象反差较大时,往往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消极性的反应,甚至会因为一点挫折而一蹶不振,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那么新教师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呢?结合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的经历和点滴感受,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换角色。
从大学生到教书育人,环境改变了,角色也随之变化,不少毕业生对教师角色知之甚少,体验肤浅。某些新教师把自己的角色仅仅局限于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角色混为一谈,衣着不得体,言语不注意,行为不检点,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地位、缺少威信;有的新教师只扮演纪律的监督执行者,对学生冷酷无情、缺乏关怀,动辄讽刺、挖苦、嘲弄、甚至体罚,造成严重的师生对立情绪。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岗位上易失教师风范。所以新教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加强教
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潜心体会教师角色的长期性、特殊性,复杂性,专业性,逐步把自己塑造成为充满爱心的知识传播者、教学组织者、班级领导者、学校外交官、家长代理人,深刻感受教师角色的自豪与神圣。
二.正视挫折
从初涉讲坛的新手到游刃有余于课堂教学之中的引领者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新教师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对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其困难和反复估计不足。有的新教师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得到实习单位领导的表扬、教师的称道,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教育规律,熟练了教育教学方法,自信到新的岗位很快就会脱颖而出,而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98年我们单位分派来一名姓石的新教师,在大学时是学生会主席,预备党员,按理素质应该不错,第一次上公开课后,自我感觉良好,然而评课时,同行们指出诸多不足,让其心理难以接受,从信心十足一下子变的信心全失。因此,新教师对自己提出高标准要求是好的,但也不要过分不切实际地苛刻自己,要知道教师本来就是个人才济济的群体,加之新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不丰富,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关键是看怎样面对,要给自己一个适应过程,要在无数次失败的体验中积累经验,踏踏实实地走向成熟。
三.谦虚好学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对于新教师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求教,多听课、加强互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力求“青出于蓝胜于蓝”。切不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1995年我们单位分配来两名英语系大学生——丁老师和钱老师。同校同系毕业,专业知识过硬,对我们农村中学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开学不久,县教研室举办送教下乡活动,其间,一位县级英语名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观摩课,活动结束后我们把英语组教师集中到一起谈对这节课的感受,丁老师说:“课上的不错,我平时也是这么上的,差不多”。钱老师则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相比较自己还收有很大的差距,启发很深、收获颇多。由于不谦虚,与人沟通少,自已为是的丁老师第二年落聘,钱老师则因为谦虚好学,第二年通过选拔参加“推新人”优课评选并获得了市二等奖。相比之下,反差之大。可见,谦虚对于新教师的成长发展是如何的重要。
我们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放眼世界,科学的迅猛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都要求新教师走上教育岗位后仍要加强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更新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争取尽快胜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爱岗敬业
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制定目标,矢志不仪,而要想实现目标必须从点滴做起,学校规定的学科任务不仅要做到,更要力求做好。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远期目标、阶段目标和近期目标,若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能够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人师表,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厚爱学生,多做实事,少说空话,争取教学科研岗位上早出成果,不断进步。坚信“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
总之,新教师在新的岗位上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育人观,不断提高超越挫折的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各方面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学习中不断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不断提高,在不断提高中逐渐走向成熟,让自己更快、更好的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之中。
第五篇:如何适应新环境
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在这个盛夏的季节,我们走出校园,来到了渤钻,在这片充满朝气的热土上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为新员工,我们满怀理想与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但却发现现实的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为了能在工作中更好的展现自己、发挥自己;我们应当尽快地调整心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首先,应当少说话,多做事。无论什么样的干部,都喜欢那种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员工。一个员工若不能够配合领导,对领导分配的工作讨价还价,纵使他再聪明再能干,他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
其次,要尽快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比如公司的企业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核心经营管理理念: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以及中油的六项禁令、渤钻的十项规定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知道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才能够更快地溶入到这个新的环境中,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再者,要处理好和老员工的关系。刚参加工作的我们对公司的一切都很陌生,不懂的地方应当谦虚地向老员工请教,多问多看,不能不懂装懂。对于厂里的老员工,不论他是官居要职,还是平头百姓,作为什么都还不懂的新员工,他们都是我们的“师傅”。
最后,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敢于表现自己。就像再出名的商品也是靠广告打响品牌一样,做为一个新员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加公司工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
总之,做为一名新员工,我们只有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靠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