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
家长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
接到谢老师的任务,我和刘潇都有点受宠若惊:优秀的孩子,多么高的荣誉!我问刘潇:优秀的孩子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分析,首先列出三点:有爱心、有上进心、有学习兴趣;可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礼物,都是未来的宝藏;他们爱生活、爱一切有趣的事物,我爱每个孩子。
第一点,我一直觉得刘潇从小到大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用力培养,我当然希望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能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能让更多的人更幸福;但我更希望他自己能幸福,能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也一直告诉他,我也希望他把我当作好朋友。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问他,他一天经历了哪些事。如果他告诉你,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那么,不要训斥也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先对他保证你不会生他的气。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就必须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的沟通渠道。
----------------------李开复《致中国家长的四封信》
我想说的第二点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群体和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群体和学习环境并不一定要是最好的,但一定是孩子能够接受并认为它是适合自己的。现实很坚硬,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小小需求。我想这是应该满足的。刘潇很幸运,他认为他学习的校园、教他的老师、相伴的同学都是最好的,他最喜欢的。作为家长,我也非常感谢。最后一点,刘潇要求提出的:培养孩子努力勤奋,不怕困难、自觉学习也同样重要。
我想各位家长非常能够理解。只说明一句我的观点:那要孩子自觉自愿。
第三点,我们教育孩子,不只是为了让他们能考上高中或者考上大学,我们是在为他们的一生做准备。孩子要有更远大的理想,家长也要有关于培养孩子的远大的理想。“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家长是从孩子一生的角度来思考现在的培养,那么我相信成绩自然也会水涨船高。这里介绍几点比较明确的做法:
(1)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尤其是社科和人文方面的书可以多看,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
(2)经常与孩子聊天。“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多花一些时间讨论未来并不吃亏,这样有助于给孩子树立长久的人生目标,自然而然他就不会因为现在的挫折而消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孩子却终将长大。让我们珍惜现在相伴的好时光,陪伴孩子从成长到成功。
谢谢。
第二篇:优秀孩子培养感悟
幼教见闻
优秀孩子培养感悟
一 开篇碎语
这篇育儿经验点滴,是应几位同事朋友的要求所作的,他们认为我在育儿方面有点成绩,希望我写点经验和感悟,供他们参考借鉴。我认为也可作笑料。
其实,我十分愿意把我的育儿经验告诉别人,因为我是教育管理工作者,也经常与别人谈起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谈起自己教育孩子所走过的路。我在这里不是想夸耀我女儿最终考上了北大,而是想表明:通过一定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品行更好,素养更高的人。这也是别人对我培养孩子最感兴趣的地方,也是我引以为骄傲的地方。
但我也发现,我并不比别人高明,有很多同事朋友的教育方法或许更好。毕竟他们大多是文化人,学士、硕士、博士,一个赛一个。更何况像样的育儿经,哪里找不到几十上百。所以我想说,我所写的,只是用我走过的路来证明各位同事朋友您现在做法的正确性,以增强您按现代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继续做下去的信心,更大胆地走自己的路。
另外,我非常同意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别人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但每个孩子各有特点,教育还得因材施教。狼爸有狼爸的狼招儿,虎妈有虎妈的虎法;据说朗朗学钢琴成功,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合力的结果;我教育孩子又有我教育的特点。当然,育儿还是有大道理可循的,即教育规律。如果违背教育规律去育儿,本末倒臵,可能会适得其反。我现在比较自豪的,是我孩子品学兼优,没有怪脾气,没有让人讨厌的个性,受到相处过的各类人士的欢迎,真正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这些年我较忧心的,是现在整个教育空气过于浮躁。有人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已变成“机器生产”,过去“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已大大退化。我比较同意这种观点。我担心我们的民族,将来还有没有人愿意做普通人,有没有人愿意做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普通劳动者!我,真诚希望我们的各级学校教育(含幼儿园)和广大家长冷静下来,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位。真诚祝愿我的朋友们在教育孩子上比我做得更好!
最后,请理解我的“育儿经”,隐去真名实姓,因为现代网络技术太具传播性,我担心传播出去后,会影响我们一家人正常平静的生活。同时,我写育儿经,完全出于教育者的善意冲动,如果对读者那怕有一分可借鉴之处,我心足矣,别无他求。所以您可转发给您的朋友。
真诚感谢您能拨冗阅读!
二 女儿的亮点
幼儿园与小学
女儿是幸运的,幼儿园和小学就读的是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学校,我的家乡A市某师范大学的附属幼儿园和小学,学习成绩总能排在前几位。三岁入园,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很快就表现出众,成为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孩子。在小学,孩子一到三年级的班主任R老师曾对我说,她观察了三年,我女儿和另外两个同学,上课注意力最集中,眼神总是跟着老师走,今后这三个孩子不会有错。R老师的话还真应验了,这三个孩子后来都先后考入了北京大学。
这个阶段,女儿曾遇到过两次较大的锻炼机会。一次在幼儿园,参加舞蹈班排练没被指导老师看好——舞姿太给力,表情不会夸张,却被看好她的口才和标准的普通话发音,结果被推选为全区幼儿园汇演的小报幕员,与区电视台主持人一块主持节目。另一次在小学,参加学生合唱团,被老师选为领唱。这两次对孩子的激励作用较大。
初中高中
女儿初中是在A市考上重点校后入读刚一个月,就因我们调动工作随迁B市的。A市重点校的考试成绩B市不认,女儿只好就近入读一般中学。入校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猛补英语,因为A市小学不学英语,B市小学五年级开始学。孩子每天做完家庭作业后,还要自习英语,常常学到凌晨点,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英语成绩从入校时的43分,迅速提高到90余分。后来学校把这事当“神话”,在全校学生大会上宣讲:“某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确了学习目标,英语成绩大幅提高。”其实,我们心里明白,这成绩主要来自孩子本身的学习潜质与自我努力的结果。至于老师,除了课堂上应该讲的,没为我孩子补过课。
最艰难的事发生在高三开学不久,女儿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隔天须去医院治疗一次,一耽搁就是-3小时。因此,学习的压力更大,不仅要补因就医而缺课的内容,还要完成繁重的作业。每晚腰椎痛得她常要躺着或趴着学习。好在女儿从小就比较能吃苦,在与病痛抗争的同时,在最后9个月的冲刺阶段,学习成绩稳中有升。003年高考,终于以该校文科班第一名(有一名借读生高过她)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大学本科
女儿上大学后,学习的自主空间大了,孩子不再为应试苦恼。认真听讲,刻苦读书,善于思考的潜质,被她自己发挥到最佳值。记得有一门课,老师要求学生学查相关的资料,女儿就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了全部相关图书50余种。后来老师在课堂讲评,让她上台汇报查阅资料情况,她一口气说了几十种相关图书。老师微笑着打断她:“你也太认真了,学会查0本8本就够了”。这就是我女儿的品质,做起事来认真踏实。
记得8年前,我女儿读大二时,一位任课老师碰着我问:“你是怎样教育你孩子的?这孩子是我少有见过的品学兼优、几乎没有缺点的学生。”(注:有点夸张)
大学四年里,虽然腰锥病还时隐时痛,也严重影响了女儿的体育成绩,但四年的总分,仍让她进入了保研的行列。另外,她根据自己兴趣,写作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篇;英语考过六级,还开始自学日语。
硕士教育
读硕士的三年是孩子成长最快的时期,除规定的各门课程均获较好成绩外,她又继续发挥听力优势,自学日语。研二时,恰遇一次所学专业赴日交流学习的机会,且只有她一人报名(同年级其他同学因不会日语无人报名),凭着她自学的日语水平顺利入选赴日学习一年。她这一年的交流学习,既在专业学习上拓展了视野,日语水平也得到迅速长进。硕士毕业前参加全国日语等级考试,通过了日语一级水平测试。
博士教育
00年,女儿如愿考上北京大学读博,北大按考试成绩给了她一等助学金。记得女儿考博面试时,其礼貌气质,被复试主管老师误当成日韩留学生,指着我女儿说:“留学生在另外一间教室面试”。我女儿回答:“我是中国学生”。入学后,女儿一如既往,认真对待每堂课程,虽每周都要往返于北京与B市之间,但从不旷课迟到。第一学年因专业成绩排队第一获学年学习优秀奖;第二学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出国研修,专业成绩又排名第一;第三年正在国外著名大学研修。现有多篇学术论文投稿待发,其中一篇已在所学专业一级学科顶级学刊上发表。
三 育儿感悟点滴 我们没做过胎教和早教
一位结婚不久的年轻朋友问我:“你育儿比较成功,你们进行过胎教吗?”我认真回忆和梳理,我妻子还真没做过什么胎教。0多年前,我们就是按老人的经验和医生的嘱咐:“注意营养,注意休息,不要累着,保持愉快心情;后几个月多散步,注意不要生病,不要随便吃药”等等,就这样走过来了。
其实,我妻子有身孕时,正为80多个大学生的“学生头”,开始几个月要想不忙,要想休息好,谈何容易!不过,她是位心态比较安静的人,虽办事认真,敬业乐群,但遇事不急,天大的事能静下心来,能睡得着觉。以后的几个月,好在学校宽慰体恤,就让她回父母家调养。岳父母都是慈善贤良之人,十分注意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和营养;她没事就看看书,听听音乐,或选唱几首自己熟悉的歌哼唱。至于所谓的胎教,还真不知该如何做。
学过教育学的人都知道,遗传肯定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人的性格方面。但胎教对孩子有多大效果,我完全没有体会。我觉得胎教给人没有太多的实在感,有点见不着摸不透。所以,我们对胎教持保守态度,建议年轻的父母们,要不急不燥,保持平常心,顺其自然为最好。还是把精力集中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时候再教育吧!
至于那早教,我们基本上也没做过。一是我脑子里始终铭记着《伤仲永》那篇古文所昭示的道理。二是0多年前,早教还没渲嚣得这么厉害。我当时认为,能把孩子养大养好(成好人)就很不容易了,那有精力早教呀。在孩子刚出生的那些日子里,我们不知少睡多少觉,后来的一二年里,我们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带养孩子的任务主要交给了岳父母。
最近,我看到一些有关高考状元的报道,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高考状元已有千余人,但至今真正成大才者不多。这让我有点安慰,看来孩子教育顺其自然为好。我现在回忆,我孩子一至三岁时,除正常关爱外,我们只是做了请岳父母经常把我们每次回家为孩子录制的儿歌、小故事放给孩子听的事,当时也是为了弥补我们不在孩子身边而自己想出的补救办法。可能这个做法,对孩子的成长确实有点好处。
有一篇文章有点警示意义,在这里写出来大家探讨。即一位名作家的随笔,他写他自己出生农村,0岁开始识字,30岁才大学毕业,现已发表文章000多万字。一次他开着自己的二手车,总觉太慢不好使,就到修车厂咨询。修理工告诉他:“你这是二手车,它风光的日子早已过了,现在只能是老牛笨车了。”这位作家突然醒悟:“人似乎与车一样,如果前期超负荷运行,后期就可能如同老牛拉破车。孩子成长亦然,前期教育不可过度,过度就难保后期的发展”。我虽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毕竟人和物不一样,但它确实给人以深思。
编噢辑sv2csA服务的主配置文件httpd.conf,查找配置项“ServerName”,在附近添加一行内容“ServerName,”,用于设置网站名称。
把孩子的品行教育放第一位
我想,凡做父母的,可能孩子还未出世,就开始梦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名人了。我们夫妇也曾有过如此的梦想,也曾经憧憬过把孩子培养成这样专家那样名家。所以,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开始啄磨如何教育女儿。后来在岳父母的启迪下,在教育学的课堂上,我逐渐明白了:培养孩子,品行是第一位的。把孩子培养成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最为重要。其次,才是学业和事业有成。至于做这样专家那样名家,那是孩子长大后自己努力的事情,不是我们父母靠梦想就能得来的。
我育儿的体会是:孩子在学前阶段,需要父母做的,主要是品行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努力做到知行统一。至于读书学习,那是学校的事。所以,在孩子学前时,我不太注重孩子上什么辅导班、兴趣班,却舍得花时间去培育孩子的品行,花大量业余时间去陪孩子玩,与孩子一起认知社会,让她学会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她一起讨论她与小朋友玩耍中的是是非非,学会与小伙伴们友好相处;与她交流做事的规矩并严守之;教她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要求其做事踏实认真。
孩子上幼儿园后,我们比较放心老师的学前教育,但仍继续关注孩子的家庭教育。每天孩子从幼儿园回家,我们都要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今天又学些什么,是否与老师和小朋友相处较好,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通过孩子的简要“汇报”,我们从中去发现她的亮点和问题,对的予以表扬,错的及时纠正。同时,我们也经常与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交流情况,听取老师对我孩子的看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
当然,我孩子在学前也上过半年的绘画班,也曾参加过幼儿园的舞蹈班,在她妈的指导下也学过一年钢琴,但我们都只当是文化熏陶和训练,没想到进行专门培养,一切都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悟性来取舍。虽然孩子长大后说,她现在有点素描功底,这来自绘画班的学习;现在会看五线谱,也是学钢琴的功劳。但孩子自己还是认为她不是这几方面的人材,熏陶可以,如果强迫她学那就成了负担。而对我们把重点放在品行教育上,孩子是认同的,因为良好的品行给她带来的是受人尊重、信任和好评。
我不敢说我孩子比别人强,只是我常听到别人夸我孩子。她在小学合唱团做领唱时,老师说她练唱最认真,其他同学休息时都只知玩,她却总面向墙壁静心练习自己的。她大四打工,为外国留学生讲初级汉语《生活篇》,每课都认真准备,为让老外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生活用品,她把家里的实物搬到了课堂,如碗筷、茶具、中国菜等;还不惜花钱买她认为应该让老外认识的具民族特色的物品,如旗袍、毛笔墨盘、新娘红头巾等,以生动的形式教老外学汉语。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听到的表扬越来越多,我这才敢相信我过去的做法比较有效。孩子不仅得到老师、同学们的称赞,还留给外国留学生(汉语短期班留学生)较好的印象,惹得大家都喜欢她。曾有一位加拿大留学生在汉语短班结业式上,送我女儿一个明信片以示谢意,上面写着:“你是中国的总统!”我们看后哈哈大笑。但我们明白,这是老外对我女儿的一种善意示好,她认为我女儿是个品行不错的人。在加拿大,总理(加国没设总统)也是普通人,只是老百姓对总理(总统)的品行要求略高一些罢了。
不过,我女儿为人友好,热心助人,也曾被误解过,而且这事还发生在香港交流学习期间,孩子的心灵虽然受伤较重,但事后我女儿一点也不后悔。女儿在香港读书那半年,曾遇到班上有一位印度尼西亚男生打篮球摔伤住院,我孩子就和别的同学一起到医院轮流照料他,男生出院后因腿脚不便,同学们还要继帮他陪他到医院换药治伤,为他买饭购物等等。后来别的同学都找理由和借口少去或不去,最后几天只剩下我女儿坚持去做。看到我女儿如此热情相助,这位富家子弟反倒认为我女儿在献殷情讨好他,开始傲慢无礼起来。我女儿知道他的心思后,义正词严地对他说:“不要误解我的好意,照料你完全出于同学的情分和责任;我的国度、我的家庭和我受的教育,都难容你乱猜想,请不要自作多情,好自为之”。我女儿说完,这个男生非常窘迫,连连道歉。后来,这男生非常尊重我女儿,说她是中国大陆的优秀女生。
愉快教育很重要
我学习教育学课程时,老师曾经常提到儿童愉快教育,当时我就想,我以后要这样做。后来,每当我牵着女儿的小手时,我就想今天怎样才能让女儿愉快,怎样才能让女儿有所收益?因为理论上说起容易,但实际做是要花功夫的,而且要坚持做下去,还得有点毅力。
也许有家长认为,让孩子愉快起来还不容易吗?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他不就愉快起来了吗?但殊不知,孩子的需求有时是无限的,父母的满足不可能无限。另外,这种以物来满足孩子的需求所得来的愉快,最后可能出现骄惯,出现孩子无休止的物质要求。
我理解的愉快教育,是指家长应该与孩子“同乐”,把自己融入孩子的游戏中、玩耍中,把自己扮成个“老小孩”,在与孩子游戏中,施以恰到好处的教育。而不是靠物质、靠奖赏、靠许愿去换得孩子暂时的愉快与高兴。
我曾经的做法是,首先是进行角色转换,由老爸变成孩子的朋友,用孩子的方式,孩子的语言与其玩耍;用心去与孩子交流,让孩子真正感到愉快。我最记得孩子4、5岁时,我们单位领导有一天批评我:“你说话怎么像个小孩”。我当时马上醒悟,我的言语行为受到与孩子交流的影响,这说明我平时太投入了。我无论是与孩子唱歌,做游戏,讲故事,我经常扮成大小孩,以生动形象的表情,来保证与孩子的交流的无障碍,情感上沟通的无阻隔。记得孩子小时,有个电视动画片现在忘了片名,但其中的“人间大炮”还记得。那时,这个电视片在孩子中一炮打响,让孩子们着迷。我女儿经常学这电视片里的人间大炮,做飞翔状,我也跟着做。但高兴之余,我反复告诫她:“这人间大炮可是动画片,动画不完全是真的”。“千万别愉快了学人间大炮,从阳台往外飞,那是要命的”。当时确实有孩子着迷人间大炮,从阳台飞了出去。孩子3岁以后,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我就会问今天又学了什么?让孩子回忆并与之分享在幼儿园所学的东西,并尽力去弄懂孩子所讲内容的背景,以便与之交流。孩子看电视,我会关注她对什么最感兴趣,看完后我会主动与她攀谈电视中的话题,并以她感兴趣的话题为题,以话题里的角色或事件为背景,与之讨论为人做事的道理(很多家长都这样做,只是各自的理解不同,对孩子的兴趣把握程度不同)。其实,我女儿小时候的许多良好品行,也是从电视片里学来的。当我们发现电视里的好人好事对孩子有触动有教益,我们会及时强化其效果,让她照之去做。好的人物和情节,也是我和孩子长时间交流的话题。
我为孩子的愉快教育,确实花费大量业余时间。在室外,与孩子做游戏,我们先讲规则并共同遵守;在散步中,我们会边游走边议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讨论路上所遇到的新鲜事和各种社会现象。在家里,我和孩子还自创玩法,如自做套圈,如在门框吊秋千等,让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之余,玩玩我们自己的土制游戏,既愉悦了身心,又丰富了生活,还营造了更多愉快教育的机会。
十几年前,我曾努力与好动调皮的侄儿沟通,道理讲了一大堆,我感觉他一句没听进。后来我听他妈说他喜欢看电视片《西游记》,我就以《西游记》为话题,给他讲道理,这才有了与之沟通的基础。后来他对她妈说:“还是舅舅有本事”。
积极弥补3岁前不自带孩子的不足
从教育学的观点讲,孩子3岁前应由父母亲自带养。这有利于培养父子母子间的感情,日后孩子也才比较听从父母的话。我看过一个报道,说北京有很多外事人员,经常出国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养,结果数年后,父母无法与孩子沟通。若想沟通,还需要请老人或保姆出面做“中介”,这让那些外事人员苦不堪言。后来他们去北京大学幼教研究中心向专家咨询,专家告诫家长:孩子-8岁期间,父母必须亲自带养几年,否则,孩子大了不听你的话,不是孩子的责任。
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工作忙,做父母的把孩子交给了老人或保姆带养的现象相当普遍,我们也一样。年轻时,不但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而且与老人住址相隔50公里,一周才与孩子团聚一次。如何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夫妇的做法,是除了在有限的团聚时间里多给孩子一些关怀外,那就是每次回去,孩子她妈就用简式“砖头式”录音机(那时条件就这样),为孩子录制儿歌、幼儿故事,录下我们想对孩子所说的话。然后,请外婆外公在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反复放给孩子听,让孩子从一懂事起,身边始终伴随着爸爸妈妈的声音。这一做法相当奏效,不仅孩子见到我们从无陌生感,同时也为孩子日后习惯听录音故事,打下了的基础。当然,外婆外公也曾是教师,他们的教育方法也很到位,如在孩子面前时常提起爸爸妈妈。所以,我们每次回家,孩子都非常高兴,与我们毫无陌生感。
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
孩子学会走路以后,每次回家看孩子,我都会带孩子外出游玩,到学校操场(岳父母家在一所学校),到花园公园,到山野田边,让孩子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孩子稍大一些,就一同去爬山,到树林里捉迷藏,到长江、到嘉陵江边踏水观景,堆沙玩石。孩子再大点,就带她到稍远的地方郊游,让她多认识大自然的一切,从丰富的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和知识。
记得孩子到B市读初中时,她在同学中凸现自然知识和地图知识的强势,能说出很多花草树木山石昆虫的名字及细节,让她的同学羡慕不已,这让我体会到让孩子亲近大自然的好处。
亲近大自然的好处还有,一是孩子的环保意识较强,外出时从不践踏绿色植物,也不乱摘野花灌木,当然更不会摘公园里的花草,对植物有一种特殊的关爱。二是大自然里的许多自然现象,会给孩子一些启迪,会开拓孩子的思维和联想空间。
记得孩子小学三年级,有一篇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写的是“螃蟹与老鼠大战”。老师读作文时声情并茂,同学们听得乐滋滋的,不时发出笑声,作文读完,同学们都喊好。这篇作文完全是孩子独立想象写作的,交作业前连她妈都没看过(我是从来不看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故事的材料来自于孩子观察和联想。写这篇作文的头天,我和孩子回爷爷奶奶家,发现阳台有一只螃蟹钳子,还有半根老鼠尾巴,大人们感到奇怪,但没当回事,清洁完了事。当时奶奶只说螃蟹是女儿堂哥昨日捉回。而女儿却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自己编写了“螃蟹与老鼠大战”的故事,当家庭作业上交了。她的联想是:螃蟹被捉回放在阳台后正觉烦闷不满,半夜发现老鼠越墙跳入阳台,螃蟹那容得老鼠做贼,就冲上去夹住老鼠尾巴,老鼠老羞成怒,反咬螃蟹,二者大战,最后螃蟹战死,老鼠巴尾被螃蟹剪断,螃蟹的尸体被老鼠作为战利品扛回老鼠窝。
直到今天,我与女儿提到亲近大自然的事,她仍说受益良多。她说小时候游泳时会想到青蛙和小鱼,说享用瓜果蔬菜就会想到它的花朵。还说几年前一位日本留学生对她说分不清海棠与樱花,我女儿就对她讲:“樱花的花瓣边缘有一小开口,海棠没有;樱花是先开花,后发叶芽,海棠则先发叶芽,后开花;樱花的树干呈深褐色,少有从根部长新枝,而海棠树干呈浅褐偏绿色,会从根部另发新枝,给人以多枝束状感”。那日本人留学生听后连连点头。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与独立人格培养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算我对孩子最不“人道”的做法之一吧。记得从孩子刚学会走路,我时常带她出外散步,开始孩子跌倒,我会马上去抱起来,生怕孩子伤着。有一次。我突然想起我当兵训练时的情景,士兵跌倒了,教官命令其迅速爬起来,显示军人的刚强。我想何不让孩子也这样,培养她的刚强,培养她的独立人格。所以后来,孩子跌倒后我都让她自己爬起来。我这样做,还引来路人的批评,说我这个爸太不像话,都不帮孩子一把。0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反思,我的做法没有错。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相当强,从未有过依靠父母去实现自己目标的想法。
当然,我们教育孩子,并不只凭这一点来教育她独立人格,我们在其它方面也做了很多。例如她6岁开始,我晚上加班,就只好留她一人在家(妈在外读博),让她自己写作业,按时关电视,按时倒水洗脸洗脚铺床睡觉,有时还得自己热饭。这养成了她在家独立生活的能力。
大约从8、9岁起至今,一家人外出就餐,都让孩子做主点菜,次数多了,孩子就学会了计划与节省。每当我们结账,看到埋单数比我们预计的少,大家也吃得很满意,我们就坚信孩子将来一定会操持好自己的家,过好自己的日子。
6岁时,我让孩子独自跟着两个大学生到外省农村体验生活,锻炼她独自走向社会的胆量和能力。后来,她两次出境出国,都是她自己去办理手续。这都是小时候注意锻炼她的结果,让她独立自主地去做自己的事。
她从香港回来后劝我们抽空去香港看看,我说:“我害怕办出境手续,太麻烦!”她说:“你怕麻烦,那我帮你们办!”当时我就想,这孩子将来用不着我们操心了,她会自立于社会。
从小培养毅力和耐力 所谓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耐力,说白了就是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多数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想找点我们过去意义上的苦给孩子吃都难。而现在很多孩子所谓的苦,指的都是学习上的。社会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再加上学校沉重的课业,确实苦了孩子们。据说有父母按传统观念想让孩子吃苦,让孩子去拾煤渣,孩子还觉得那是好玩。真的现在苦的概念已发生变化了吗?其实不然,我们过去意义上的苦,还是会压倒现在的许多孩子。只要仔细观察,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去年我回A市探望一位亲戚,他们家岁的双胞孙子,懒洋洋地坐在沙发上,孩子奶奶对着我数落着那两个孙子不努力学习。我深感无奈,以试探的口气指着窗外远处的山峦说:“我们一块出去玩,爬那座山?”两个孩子看看远处,一脸不情愿。我当时明白了,这两个孩子怕吃苦,他们从小缺少了吃苦精神的培养。我当时就想到我女儿从3、4岁开始跟我爬那座山,不知多少次登上过山顶,从不叫苦,只知愉快好玩。
所以,我还是认为,吃苦精神是必须培养的,其精神内涵是相通互补的。我培养孩子从幼年开始吃苦,主要是通过长时间步行、爬山,以及体育锻炼来实现的。尤其是步行、爬山,真的是一举多得,又锻炼身体,又亲近大自然。现在我在B市,看到孩子们上学、出行,都有车接车送——自行车、三轮车、汽车,我就在想,这些孩子今后能吃苦吗?
女儿吃苦精神,后来最明显地体现在她的腰椎病上,她去医院理疗,几十针扎在她身上,她好像没感觉,有时还在趴着看书复习功课,让医生和其他病人叹服,她的主治医生成了她的好朋友。她强忍病痛带给她的不适,完成了高考,在大学也取得了好成绩。
有一次,她和同学一起结伴去爬五台山,她爬山如履平地(夸张表述),男同学都叹服。再往后看,不少女生,包括来自农村的女同学,都被甩在后面上气不接下气地叫“不行了”。
我觉得我们家长,不能过于功利,不能只教孩子拼命学习,只为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也应创造条件锻炼孩子的体魄和风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被困苦所吓倒。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学生们怕吃苦的表现,做事敷衍,爱做表面文章。发现我们现在的教育,表面上的教与学,是很勤奋辛苦的,但在方法上却传授了太多的投机取巧,而扎实苦读的精神被相当多的师生所抛弃。所以,现在做事取巧投机者逐渐多起来,而踏实做事者逐渐少起来。我真不知道,当投机取巧不灵的时候,我们的后代怎样去与世界强国竞争?
三岁左右教规矩是关键
中国有句俗语或叫古训:“小看三,大看七”。意思就是幼年时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品性,会受用一辈子。我认为,这句话真的是幼儿教育之精髓,而且与现代教育理论也十分吻合。北京大学幼教研究中心的专家说过:“0岁孩子有不良行为,我们就难给教育良方了。因为孩子的许多品行已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改起来太难了”。英国教育专家也有样的研究统计报告,说8岁以前如没能养成守规矩的习惯,长大后就很容易触犯法律。
我孩子出生后,我就牢记我们中国人的这条古训,并身体力行。即3岁左右开始学规矩,即使在孩子5、6岁主要训练注意力时,我也不放松她学规矩,视二者同等重要,视二者有相互依存之关系。所以,孩子上小学后,她守规矩已基本成习惯,我们所花精力就越来越少,把教育孩子的事慢慢让给了学校。女儿良好的品行,尤其守规矩的习惯多次得到老师表扬,我也连续三年(一年级到三年级)被女儿所在学校评为“三好家长”,三次出席学校六一儿童节的表彰会。我上台领奖时,女儿特别高兴,感到自豪。
其实,教孩子学规矩,很多时候是需要大人与孩子搏弈的。孩子从三岁开始,自我意识渐强,总想让大人听他的,稍有不顺就耍脾气或哭闹,拿着哭闹当武器对付父母。每当家长面对孩子这种状况,很容易妥协投降,惯得孩子得寸进尺。有时候,再加上心软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们的溺爱,孩子守好规矩的好习惯就很难养成。所以,要让孩子学规矩,必须处理好大家庭各方面的关系,让大家统一认识,同心协力。
记得孩子三岁时,女儿就由岳父母转交我们夫妇带养,新的环境就有很多新的规矩,孩子有很多不适应。一次不小心感冒发烧(幸好外婆临时在),外婆和孩子她妈喂孩子吃药,任你苦口婆心,孩子一幅凌然样就是不开口,急得大人想哭。这时,我为了不让老人和孩子妈为难(老人女人总是心软),我就把药端过来抱着孩子到外边找了个避静处,慢慢劝说孩子吃药。我把药端在她嘴边,边劝边讲道理,双方僵持了近40分钟,最后我严厉地说,再不吃,爸爸就动武了,说着就用手掐着她的腿。这时孩子不得不张口吃下了苦药,我表示满意,拍拍她的背,抱着她回了家,外婆和她妈听说吃药了都高兴得直夸她。神奇在第二天,外婆刚把药准备好,女儿自己就端起来吃了,这让外婆和她妈有点意外。
这件事,启发了我,让我后来在教孩子学其它方面规矩时,都延用此法,先礼而后兵。同时给孩子相应时限,让她有个慢慢接受的过程,这样做还每每有效。但我的“兵”,仅仅是掐掐腿皮而已,从未动手打过孩子,尤其是在外人面前,处罚从来只是我和孩子两人间的事。我也从不当着别人的面斥责孩子,孩子也有自尊,也需要尊重,尤其是女孩子。有时,在公众场所孩子犯了错,我又想及时纠正,这时我就会假装若无其事的样子把孩子抱起来,轻声附在孩子耳边给她讲道理,让她知错,直到愿意改正,再放她去玩。所以我想说,如果真想养成孩子守规矩的好习惯,那父母就必须要有耐心,要与孩子搏弈到底,坚持就是胜利。孩子稍大后,也要慢慢放弃“兵”的做法,要以礼服人,把道理讲足说透。当然,父母的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哟!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这是我常对我女儿说的口头语。其实,也是我教孩子学规矩的一种形式。为什么我会单独抽出来写呢?原因是觉得这是我有点特色的做法。
凡家长都知道,儿童的天性就是自由、任性,可能每天都会在父母身边发生好胜要强的事。孩子总想无拘无束地生活玩耍,而大人又总想约束孩子,按照一定规范生活、玩耍和学习。当面对孩子那起伏不定的情绪,当与和孩子拧着各持己见的时候该如何办?是我们父母应该十分注意的。弄得不好被孩子摸透了脾气,他不听话的行为就会多起来。
我的做法是,既然大人认定要做的事,而且又认定是对的,就一定要求孩子做,大人也必须坚持。我女儿三岁前由外公外婆带养,老人虽教育得法,但溺爱是少不了的,孩子生活是自由散漫的。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周,老师就回馈我们:“这孩子大方乖巧,就是有点无拘无束”。我们在家里也发现,孩子不太适应新家的生活规律。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适应爸妈这个家的生活习惯,我们对她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训练。
其中一项重要的训练,就是要学会遵守时间,因为爸妈要上班,她自己要上幼儿园。为使她懂得新的环境与三岁前自由生活不一样,我们从训练她时间观念下手。于是,我经常会对孩子的行为下达限时令:“一、二、三”。以此来限定孩子在我数三下内完成她的动作。开始,孩子不适应,类类超时,但只要超时,必受惩罚。为了增加“一二三”口令的权威性,我曾反复向孩子强调,爸喊“一”时,就必须行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如果喊“三”还没完成,必受处罚(其实没打过,仍是轻轻地掐一下腿皮)。后来,我的口头语成了孩子接受处罚前的必背词。即使到现在,孩子偶听我喊一二三,还会有所反应。当然。我早就没有乱用这一口令了。我这样做虽不太“人道”,但确有成效。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守时,按时完成作业,按时完成交给各项任务;就连与同学约会,与外人打交道,也守时守信,这为她赢得了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信任。
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怎么办
有一位孩子才岁多的家长问我:“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怎么办?”说她儿子经常与她争要东西,稍不能满足,立马就在地上打滚哭闹,大人还说不得他,否则就用头撞地。面对孩子这动作,当妈的感到棘手难办。我反问她:“难道你一点办法也没有?”。她说:“我只好把他抱到床上,不理他,他要撞头就让他在床上撞,伤不了他的”。我说你这个办法很好。
说真的,我与我的孩子,还真没发生过这类事情,所以无经验可谈。北京大学幼教研究中心的专家曾经说:遇到孩子这样的行为,尤其是太小的孩子在听不懂道理时,只能是任其哭闹,待孩子觉得哭闹无用,没人理他,他就会自己停下来主动靠近父母,这时父母再慢慢给孩子讲道说规矩,孩子就能听进去了。当然,3、4岁以后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多讲道理。如果孩子哭闹,父母还是要采取不理睬他的办法。如果你理睬他,他反倒认为他有理。我个人的观点:不管年龄,孩子只要无理取闹,父母怎么也应该有点“武力”表示,让孩子知道无理取闹是要吃苦头的。
我始终记住一位幼儿心理学家讲的故事:一天他在一家商场的开业庆典上,看到一个孩子无理地爬上庆典大门旁的大彩狮头上,众人觉得这影响了商场庆典活动,于是工作人员和他父母一道劝孩子下来,但孩子坚决不听,大家束手无策。这时心理学家走上前与孩子耳语一句,孩子一下子梭了下来,牵着父母的手走了。当场所有人都觉得这位心理学家神了,不知他说了句什么话,能让孩子乖乖地离开。庆典结束后,有人好奇地问心理学家,他说:“我就说了句,你再不下来,我就打破你的头!”心理学家补充说“这孩子还是下来了,还算有救;如果坚持不下来,这孩子就难教育了,他将来会无法无天。”
我有一个“土”办法,也曾试过一次,就是把我的双臂变成“孙悟空头上紧箍咒”,变成社会规范的枷锁。当孩子无理取闹时,我就把他揽抱在怀,用有力的双臂把他箍起来,让他动弹不得,当然也不致其太难受。他如果继续哭闹,我也不劝解不说理,更不心软,静观其变。待孩子安静后再与之论理,直到其承认有错方才松绑。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孩子在你怀里,免除了可能发生过激行为的危险,同时也体现父母的柔性关爱。二是让孩子感受到了大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象征着家规和社会规范,违者必受约束。三是让孩子懂得,任何个人的行为,都会被更大的力量所制约,家规、社会法规不可违。四,孩子在大人的双臂控制下,他不得不听大人说教。这比父母跟在孩子后面追着说教有效。五,用不着打孩子,光说就行。但要坚持到底,孩子不认错绝不放手,要让其感受到紧箍和枷锁的不舒服。当然,这种办法,对-8岁的孩子比较有用,再大的孩子,父母也许抱一会儿就累趴下了。
我曾与我9岁的侄子,进行了一次长达小时的较量。代价是累得我手臂痛了几天,脸上留下了一条0厘米长的指甲划伤。我这侄子特别好动贪玩,那天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婆婆爷爷不许他出门,他却非要出去,怎么劝都不行。然后我就把他抱住,开始他拼命反抗,在反抗中不小心划伤了我的脸,但我坚持不松手。在我有力的臂膀下,小时后他开始示弱,这时我就抓住机会,给他讲道理,讲“孙悟空本事再大,也怕唐僧的紧箍咒,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等的道理。道理讲了一箩筐,这才使他有了一丁点认错。小时后,我实在坚持不住了,这才松手。这次较量以后,他对他爸说我厉害。后来每次见到我,总礼让三分。
学前培养注意力最重要
教育心理学认为,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它是学习最为重要的心理品质。注意力有主动的积极的,也有被动的。一般来说,对某事物感兴趣,注意力肯定较集中,这是主动的、积极的;对某事物不太感兴趣,但可能因为该事物某种诱因(包括介绍和讲解者——老师的诱导)而引起注意,这就是被动注意(此为个人的理解,与书上理论无关)。
其实,训练孩子注意力,主要指训练孩子对不感兴趣事物的注意力,这是最为重要的。在小学,许多孩子因为对某些知识不感兴趣,加上老师讲解又缺乏吸引力,孩子就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就可能好动,就可能影响他人学习。如果孩子出现这种状况,很容易被老师划入不守纪律、不听话的那类孩子,甚至被划入所谓的“坏”孩子中。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多,小学班级的人数超过科学的管理宽度(科学的管理宽度上限为5人,最多不超0人),老师必须维护课堂纪律。所以老师不喜欢注意力差的学生,不喜欢好动而影响他人的孩子。这是很恐的事情,在过去几十年,因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因为好动,被划入另类孩子而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事例,太多太多。
所以,在孩子上小学前的一二年,我就把教育重心转到孩子注意力的训练上。我的做法是:让孩子做一些她不太感兴趣,但又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完成的游戏,譬如让孩子做“端乒乓球”、“竹竿钓纸鱼”、“拼地图”等类似的活动。同时我还坚持做了以下几件事:
三四岁开始学羽毛球。刚开始孩子没兴趣,见球落地才挥挥拍,练了几十次后还没太大长进,总击不到球。但我每次仍坚持与她打0分钟,不厌其烦,反复发球给她,不到时间不结束。孩子长大后说,自己羽毛球打得还凑合,是爸强迫的结果。
带孩子到她不想去玩的地方玩。孩子去哪儿玩是有喜好的,当然最喜欢有游乐设施的地方,我就反其道而行之,带她去她不想去的地方玩。她有时问我为什么这样?我就告诉她:“有些地方你不喜欢,但那里有你应该懂得的东西。人生中有很多你不喜欢的,但是你必须学会的,必须适应。”她也只能服从道理,不再因不喜欢而不去。
带她去参加她听不太懂的演出活动。在这种场所,很多同龄孩子是坐不住的,我孩子也一样。但我不准她离开,告诉她要安静看演出,不能影响别人,她也只能听从坚持坐着看,不管台上的表演是她喜不喜欢,看不看得懂。她0来岁时曾对人炫耀:“我小时候看过刘维维、幺红的演出”。我知道,女儿当时才几岁,还看不太懂,因为刘、幺演唱的都是外国的著名歌剧。
让她自己听或讲故事。6岁以后,她妈外出读博,我一个人带她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那有时间给她念故事,就叫她自己去听录音故事,或者让她给我背诵故事。这背故事要点毅力,但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她越背越好,也更注意听故事记故事了。
做作业时不准看电视。女儿6岁时,小学兴办学前班,介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那种教育,当然小学的目的是为了收费。读学前班每天回家要做30分钟左右的作业,那时我们家一室一小厅,孩子的书桌就在电视旁,我规定孩子每天回家先做作业,然后看电视,没做完不准看电视(电视大多时是开着的)。孩子很听话,坚决执行。反正我在场时,孩子从没抬头扫描过电视,让我感动。后来她读小学,也保持这种作风,做作业就专心致志,绝不受电视诱惑,做完了才会看电视。如有好儿童片,她就与老爸商量,先看电视后做作业。总之,她做事专注,绝不旁骛其它,这成了我女儿的一种好习惯。
所以,我女儿上小学后,是班上注意力最集中的孩子之一,每堂课能专注听讲40分钟。据教育学里说,注意力能集中5分钟左右就很不错了。
父母不做学校应该做的事
父母不做学校应该做的事,现在提这个话题,也许有的家长不以为然。但0年前,我们确实是这样做的。我的观点是:既然教育学把孩子教育分阶段,那说明它是来自科学研究的结果。这样做是符合孩子身心年龄的成长规律的。孩子小学阶段应该学的知识,没有提前教给的必要。另外,该由学校讲授的内容,家长没有必要提前讲。否则孩子懂得太多,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提不起兴趣。我还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有家长的责任,学校有学校的责任,谁都代替不了谁,所以家长不要做学校应该做的事。何况,像识字写字、算数、外语,这些知识学起来是很枯燥的,需要循序渐进,点点积累,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家长有天大的本事也代替不了学校的作用。基于上述的认识,所以我不做学校应该做的事,以保证孩子对学校所授知识的新鲜感,让她对学校教育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上小学后,其表现确实如我所预料的一样,上课全神贯注,专心听讲,紧跟老师的讲课内容。其原因就是她对学校教育有全新感觉,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在A市时,有位家长曾经对我说,她这辈子读了两遍小学中学。原来,她孩子开始读小学,她就跟着读孩子的课本,以便辅导孩子学习,一直坚持到中学结束。结果孩子考高中时,只考上个一般中学,她想不通,她说她把全部心血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了,怎么得了这么个结果?教育学专业的老师告诉她:“你的失败,就在于你从一开始就成了孩子的拐杖,孩子离开你,也就不会走路了。”“你不该做学校做的事,你永远代替不了学校教育。应该让孩子在学校里学会自己学习,有问题多问老师,多问同学。”
我手上还有一个鲜活的例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这个问题。我原单位的一位家长,他孩子岁时,孩子爸就早早地教孩子学英语。一次单位集体外出旅游,孩子能说出好多英语单词,得到多位家长的喝彩与好评,夸其“神童”,其父母沾沾自喜,精神大振。回家后,继续教孩子学英语,后来孩子感到枯燥而开始懈怠,其父就“棍棒相加”,孩子无奈只得勉强继续,但已学之乏味了,再以后孩子开始厌学。上小学后,这孩子在课堂上从不做课堂作业,不管老师怎么劝解引导。究其原因,小学前的学习动力,来自父亲的棍棒,而小学课堂上老师不能打人,自然学习也就没有动力源了。这孩子的成绩,永远是全年级倒数第一。孩子9岁时,他的家长发现我育儿较成功,就请我去帮助调理这孩子。我试着调教了3个月,无功而返。发现这孩子已经被变成了“油条”,任你家教“软硬兼施”,他自岿然不动,写作业最多能坚持5分钟,随后就只是玩了。
由此想到,对于一部分孩子(保守说法)来说,家庭的早教和过于家教都有可能实得其反。我们家长(幼儿园)应当懂得,学习是有阶段性的,没有必要超前或揠苗助长,没有必要在学前去做该学校做的事。
父母要有耐心有恒心
我发现,凡是成功或比较成功的孩子,其父母的教育都比较有耐心,有恒心。如年轻钢琴家李云迪的父母,陪着孩子拜师练琴,再苦再累也不怕,甚至丢掉工作从重庆到打工,都要奉陪到底,其成功靠的是父母的耐心和恒心。
我教育孩子没有李云迪父母那种倾其一切的执着精神,但我真的比较有耐心,讲究持之以恒。我发现许多家长,道理比我明白,但教育孩子却缺少耐心和恒心。其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会为孩子的一点哭闹或嗔嗲而心软让步。这样的家长可能寄希望于在短时间里,就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其实不然,我的实践证明,看似一次解决的问题,其实,都有个不断巩固成果的阶段,之后需要无数次重复,以至数年的坚持,才可能形成孩子今天受人称道的品质。例如,我规定孩子“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动作”,这句话我可能对孩子说过千百遍,坚持了近0年,才有孩子今天说话算话,守时守信的好习惯。还有孩子在初高中的6年里,困难一个接一个,我们不知对她说过多少鼓励话,给了多少安慰;也不知找了多少话题,帮她减压,逗她高兴。她生病后,她妈既要坚持按摩,又要忙自己的工作,哪一点做不好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所以,我们经常告诫自己,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坚持到底。
我想,这世上还真没有一次见效的神药。教育孩子,只能是千百遍磨砺自己,磨砺孩子,最后把大家都磨成钢铁。但据说,也有猛然醒悟者,一次见效的“说教”。但细细一品,发现这种事大都发生在“脱胎换骨”、“刻骨铭心”的大事件上。这些大事件让孩子遭遇了大痛苦,不得不改变自己!对此也有另一种解释,形容其犹如火山积聚力量,达到一定的量后的突然爆发。但对大多数家长,尤其像我们这等普通人,遭遇不了那些大事怪事,育儿只能走耐心、恒心、坚持之路。
多听讲故事的意外收获
让孩子多听讲故事,是我女儿成长中的一大特色。最初是被动的补救,让父母的声音能伴随孩子幼小的心灵;后来孩子妈读博远行,爸一人太忙,我没多少时间给她读儿童故事书,只能请孩子自己听讲故事。但无意中(后来是有意)发现这成为孩子的强项。
其实,我的做法很简单,也许很多家长都这样做过。只是我女儿后来的表现略有成绩,这才让我们把它作为专长来写。孩子3岁前,由我们录音放给她听(前面已专门讲过),孩子到了5、6岁,我无意中发现其“背功”好,能背诵过去的很多故事。之后我就经常去新华书店,专门去选购儿童录音故事带,买回来就放给孩子听,而且反复播放,把录音故事变成家里的“背景音乐”。我做家务时,孩子一边玩,一边自觉不自觉地听着“背景音乐”。后来我专门试过,发现孩子在这种自由放松状态下听的故事,三四天后也能背诵其中大部。这让我十分高兴,也一发不可收拾,前后为孩子买了不下4、50盘录音磁带,以保证孩子总能听到新故事,以丰富她的业余文化生活。其效果明显:
其一,积淀了较厚实的儿童文学基础。小学前,除幼儿园的学习外,我女儿能背诵一二百篇儿童文学故事,百余首儿童诗歌。这为其读小学积淀了文学基础,尤其为识字写字做了知识铺垫,所以孩子上小学后,识字快,理解快,用已有文学知识来对应文字符号得心应手,语文学习十分轻松。
其二,听辨音能力加强。孩子从小受到的听说训练,在小学表现出听力强,能完全跟上老师的讲解;表述清楚,回答老师提问清晰准确。在大学期间自学日语突显其优势,从听看卡通片开始,到听认片假名(有的是汉字),再到翻字典,上补习班,步步走向成熟。如果听辨音能力不强,我想她不会自学日语有趣。她在大学时,曾有一位语言学教师就表扬过她,说她听音辨音能力比其他同学强,一些语速快的读音连老师都难辨析,但她都能听辨出来。
其三,表达能力强。女儿小时候背故事,我觉得整一个录音阿姨的翻版,是模仿的结果,并没有太看好她。后来与她交流,也只感觉她表意比较清楚,知识面较广。但后来她的大学同学来家,说我女儿讲话风趣,经常在宿舍演讲,笑得大家前仰后合。我这才真正感到,小时候的听说教育对她的帮助很大。
其四,启迪了女儿的心灵美。一位著名学者说过:“读文学经典,要用心灵去感悟”。我虽然对此理解不深,但知道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庆幸我孩子儿时熟听了较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心灵得到启迪和浇铸,使她从上小学开始,就成了大家喜欢的好孩子,真正是个心灵美的孩子。
父母要说话算话
任何人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难以做到说话算话,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家长为此付出代价的原故。
既然知晓这个道理,我们夫妇在孩子面前就经常提醒自己,对孩子一定要说话算话,说到做到,讲守信用。孩子幼年时,其辨别力较低,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较小,但三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渐强,大人说话就要注意,不可太随便,不可夸海口,要说话算数;不要轻意承诺,承诺了就要做到。否则,孩子就会变得油滑起来,就会总找理由与大人斗嘴抗衡。
我最记得,孩子三岁以后,我经常会给孩子承诺下次做什么玩什么。有时几天前的承诺连孩子都忘了,但我还记着,我会提醒她,爸曾承诺过,我们抽时间去完成它。我这样做,孩子很感动,觉得老爸说话算数。我还有意强化孩子这种意识,经常告诉她:“爸爸说话是算数的!”。有时孩子兴头一来,突然提出改变我们已说定的事,我就对她说:“爸爸说话是算数的”。孩子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说话算数的人。一次,我们一个朋友的孩子向她借书,约好见面时间地点,结果那孩子失约未到,第二次又失约未到,打那以后我女儿就不太愿意与这孩子打交道了。女儿在各个学习阶段都有几个好朋友,大家都说她说话算数,愿意与她交往。女儿大学时,曾在网上认识一位名牌大学女足球迷(女儿也曾是足球迷,且是一“球迷吧”的版主,她的评论深受该吧球迷的好评),不远千里,假期还约见一块看球赛。后来这个朋友去美国留学,北京奥运会又专程回国到B市,在我家附近租房住下,与我女儿一块看奥运足球赛;她来回签证的保人,不写她妈的姓名而写我女儿的。至今,我女儿小学时的好朋友还联系不断,就甭说中学大学研究生时的好朋友了。就连我们都时常担心她的好朋友太多影响她的学习。
后页
我的育儿知识跟宝妈们分享
育儿经验、快乐分享(中班家长)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已经试过要帮助宝宝改正一些不当的习惯了,但结果不尽人意。请别急,也许“改”这个概念把事情变难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禁果总是吸引人。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被禁止行动什么,反而更“激励”你的行动?
“说说”不会让他改变。比如你试图从宝宝手里拿过什么东西么?不容易。那么试过拿某东西来换么?这就对了!如果新玩具够有趣,旧的自然就能丢掉了。
潜意识不懂得否定。弗洛伊德说:“大脑中有一部分存在不懂得否定/错误/,人的潜意识可能会忽略/ 改/而只牢记了/ 错/。”
坏习惯是占用时间的。宝宝停下“旧习惯”时,手头就多了空余时间:他们或许可能会找些新的趣事做,也可能更沉溺于那个习以为常的“旧习惯”中。
坦白说:有时我们并不想改变某些习惯时也会对它有所抱怨。或许这是一种正常情绪的释放,因此,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开始是最重要的。那么,改变旧习惯还要激发宝宝主动,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要“日积月累”最后才能根深蒂固。
给您宝宝衣食住行小建议
真正决定孩子性格的是父母
第三篇:培养优秀的孩子
培养优秀的孩子
1、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小孩子是最有个性的人,我们除了教他做人的道理外,别太限制他们的个性发挥)。
2、丰富的想象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推荐大家阅读一下:《向孩子学习》)。
3、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来修剪(常见的是父母给孩子太多的塑造,一会儿钢琴,一分儿绘画„„天赋在于发现)。
4、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父母要做的是陪在孩子身边,感觉他们的惊喜!)。
5、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东西跟人一样,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大人们对很多东西都变得麻木,所以不是孩子不懂事,是大人们不会思考)。
6、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必须跟进,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7、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从做游戏开始:小宝和水)。
8、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这个很难,但很重要,尤其对父母来说,别把教育全部交给学校,如果我们一对一都教不好,老师一对多又能如何!)。
在家里家长应该是孩子人格成长的老师,对于学校的课业家长只是辅助作用
9、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每个时代都不
一样,我们都曾经是个孩子,但我们并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合格成长的需要,这是我的苦恼,怕管得太多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又怕放任误了孩子,纠结。
10、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影响是一辈子的)。
11、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教他知识,不如让他喜欢自学探索)。
12、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常说:这该怎么办呢?再试一下!我相信你!)。
13、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玩是孩子的天性)。
14、一个人的成功=10%IQ(智商)+90%EQ(情商)。
15、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因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别不承认,母爱与父爱是有区别的)。
16、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想想爱迪生)。
17、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这在中国是最缺少的)。
18、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坚强性格)。
19、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所以很多观念不能强加给孩子,他们需要接触然后感悟)。道理
对他们来说还不如童话片中的一句台词更让他们记得住,只有生活的感触才能深刻。
20、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为人父母很容易,作个进步的父母就不容易,有没有发现,爷爷为什么会更疼爱孙子)。
21、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仅传授本领,更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22、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23、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所以注意自己的言行)。
24、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5、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坚持随时随的教育)。
26、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为什么要一直强调呢!)。
27、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类语言,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体会(更多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童言无忌)。
28、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千锤百炼方能抵制风险)。
29、想象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并从中受到教育。
30、适时引导孩子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
第四篇:培养优秀的孩子
培养优秀的孩子
家庭氛围中成长大的孩子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现在的独生子女很多都不懂怎样去融入团队,也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不知道尊重人。我们就要告诉孩子,只要有两个人以上组成的团队,我们都应该考虑别人的想法,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样,以后在工作中就不会是孤军奋战了。
当然,父母在注意培养孩子情商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了智力的开发,有谁见过低智商而高情商的人取得过巨大的成功呢?那么,又该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商呢?
在开发孩子早期智力时,父母要多与孩子交谈,走到哪说到哪,看到什么说什么,同时还要启发孩子去说去表达,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要利用书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允许孩子玩泥沙玩水,因为这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对于孩子早期的智力培养,要融于生活,寓教于乐,挖掘身边可利用的因素,家长要有心教,但并不强求孩子用心去学,要考虑孩子的特点,从孩子发展出发,从孩子实际出发,让孩子学得自然,学出兴趣。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情商与智商是从小开始养成的,绝非一蹴而就可以实现的,所以作为父母,培养孩子的高情商与高智商是任重而道远。孩子能在其中一个方面有非凡的发展,做父母的就已经是欣喜万分了,但然,如果二者兼俱,那将是孩子之大幸,只要能抓住机遇,一定会有一番成就的。
因此我们在继续重视孩子的生活是否优越、是不是很聪明、学业好不好的同时,对于孩子的一些正常情感,比如责任感、合作意识、担当、社交等能力也要投入极大的关注,使之齐头并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第五篇:家长会、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专题
六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
晚上好!
首先感谢各位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相聚在这里。一转眼,自己的子女已是小学六年级,是学生在小学学习生活中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终生学习的一个中转站,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我们——你们孩子的老师更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但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光靠学校教育能够做到的。今天我们在一起相互交流孩子在校及在家的情况,以便老师能及时调整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家长能够更好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及成材。总之,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希望大家集思广益,真正把这次家长会开成有意义的家长会。
一、首先我先表扬做得好的家长。
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叫学生把试卷拿回家让家长签字,虽然我没有要求家长写建议,但一些家长都对子女的考试非常重视,还在试卷上签上了对子女的鼓励的话语和希望老师怎么做的一些建议,我觉得这样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对子女非常关心。
有一部分家长也许不在家,或工作太忙的缘故,但如果你们都这么忙,连孩子的教育问题都不好好的管理,我认为即使你赚得太多的钱回来,但子女却没有上进心,学习,各方面都比别人差,也许在我们的面子前就不是用钱可以遮住面子的事情了,所以,子女的优秀关系到我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与教育的方法方式问题。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家长要重视,有必要对待孩子的考试问题。
二、希望家长以身作则
1、少责骂,适当地引导孩子哪做得不够好,哪里需要怎么做。
2、不过分地溺爱自己的孩子。
爱子要理智,“爱自己的孩子连母鸡都会”关键在于怎么爱。有些家长宁可刻薄自己,一日三餐吃或不吃,也要让孩子吃饱吃好;宁可自己苦些累些,也忍了。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家长还是必要让家长多锻炼,多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3、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鼓励孩子。
4、不要过于溺爱或缺少爱,非人性的教育往往产生出方方面面的问题。
5、在教育的环境下缺少氛围,只以自己的愿意要求孩子。比如,不要自己一相情愿地教育孩子,要懂得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对的。
6、家庭的藏书少,缺少好的学习的环境。我们一些家长在家里摆上麻将桌,还招来朋友在家打麻将喝酒等,这样的氛围,就不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三、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困境。
1、孩子有细小的进步都应该得到父母的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哪怕他考试只多了一分,都应该肯定他的进步。
2、理解是教育的良药。教育孩子少冲动,多一些微笑,少一些苛求,多一份关爱少一份责骂。要懂得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3、多些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4、赏识孩子,懂得打开孩子的心扉,与孩子成为朋友,跟他们多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田,用良好的肢体语言夸奖我们的孩子(微笑啊,拥抱啊等)
5、教育孩子遵纪守法,懂得感恩。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自己的快乐。
6、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在自己最生气的时候教育孩子。
7、让家庭成为有文化的场所(以理健人)教育孩子如何对待别人,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教育他们学会做人,这样的教育是要讲艺术,讲方法的,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存在问题。
1、我班的学习风气不够浓。
2、家庭作业质量差。
3、主动看书,复习的同学少。
4、沉迷网络游戏的人多。有些同学拿钱去充值。去网吧,有安全隐患。
5、班级的班风还有等加强,集体主义感不够强。檀圩网吧有拿枪事件,后来牵连到去那儿上网的少年。
6、不尊重老师。
7、劳动观念淡泊。
8、自制力差。
9、学习懒。都是毕业班的学生,早上来到学校没主动拿书出来复习,读书的。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就像在教室里打“游击”一样。
五、听听孩子们的心声。
六、建议
1、安全无小事。不提前到校,容易出安全事故,近来在我国校园内出现的刺杀师生事件屡屡发生,所以这要求我们的家长不要让孩子过早到校。不追逐打闹,不玩危险游戏,要教育孩子注意交通安全,不站要车座上。
2、建立平等的父母儿女关系。
3、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
4、恳请在座的各位家长,请你们多多翻阅你孩子的作业本,如果你的孩子作业上只能作对一个两个,甚至全错的,那请你伸出你的援助之手,为了你的孩子,这是你应该做的。平时有空多陪陪你的孩子,在旁边看一看你的孩子是如何做作业的。特别是一些作业速度比较慢了孩子,更应该要多观察,帮助他找到根本原因。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对于任何孩子能是最好的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帮助。不是只签一个字就了之。加强对孩子有关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这一段时间,由于学习任务的增加,孩子肯定会觉得比平时更辛苦。但是从人的一生来看这种辛苦,是孩子的一笔最好的精神财富。我们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在孩子有怨言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他们讲道理,使他们懂得,不努力、不吃苦就不会有大的收获。同时对他们通过努力、勤奋得到的进步要表扬、鼓励。使他们苦中有乐、苦中有希望,不要把学习看做是苦差使。
5、学习任务的加重,孩子的体力消耗 变大,适时增加平时的用餐营养。在睡觉、穿衣等一些细节上要更加重视,以防孩子生病。由于时间紧,节奏变快,课一旦落下,就很难有时间补上。另外,在休息方面也要加以监督。不要让孩子的睡眠不足,到一定的时间提醒孩子休息,控制好电视的收看,特别是电脑的使用时间,有的孩子玩起游戏没完没了,这是影响孩子学习的大忌。
6、加强对孩子的课外时间管理。平时看到孩子晚回家,一定要问清原因,有必要打电话与老师联系。千万不能留下管理上的空白。因为现在压力变大,有的人会自我逃避,去网吧、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另外一旦发现该到家时没有回家要及时与老师联系。查明原因,进行相关的教育。在星期六或星期天的休息时间,也要对孩子的活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一到星期天,学生的作业质量就特别的差。一个星期辛辛苦苦养成一点好的习惯,一下子全放汤了。可以看出星期天,孩子在家缺少管理,把学习放到了一边去了。
7、加强与老师的联系。最后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里能有一个让人惊喜的进步。以一个让大家满意的成绩自豪地进入更高层次
8试卷改革
你们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
“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中国著名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应泉州某中学之邀,为家长们做题为“如何培养优秀孩子”的专题演讲时这样说。一句话把不少现场家长惊出一身冷汗。
演讲伊始,董博士先问在座所有家长:有多少人曾经让自家的孩子向其他更优秀的孩子学习——表扬别人的孩子,不断地批评自己的孩子?结果,大部分家长都举手表示自己曾经这样做过。董博士又问:这样做是否起到期待的效果?得到的答案几乎清一色都是否定。
对此,董博士不客气地指出:我们的家长总是习惯于不停地数落孩子的不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孩子今天的所有表现,正是家长的教育造成的。正是家教的不正确,造成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
1.培养优秀孩子的7把工具: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但其实,我们的孩子到头来大部分都不是因为他们本身不能优秀,而是被父母耽误了。要培养优秀的孩子,当父母的首先要懂得用好7把工具。
(1)“无条件的爱”——当一个人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
(2)“鼓励”——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3)“表扬”——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地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对。
(4)“确认”——要知道孩子不会自动的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所以,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理解”——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6)“陪伴”——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通过陪伴来了解孩子,通过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7)“批评”——“批评”只有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这个工具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这样批评才有作用。反之,批评只会起反作用。
2.六大素质塑造优秀孩子:
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必须塑造孩子具备有6大素质——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精神、学习兴趣、良好习惯。有了这6大要素,孩子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1)自尊心: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其实很简单,就是尊重孩子,有话好好说——你怎么跟领导说话,你就怎么跟孩子说话。
“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萃的欲望。
(2)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是要不断地鼓励他,孩子考了30分,“没关系,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更好。”下次考了50分,“你看,爸妈说你行的嘛,这次不是进步了,下次一定会更好。”„„这样不断地鼓励,孩子的自信就培养起来了。
(3)责任心: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就是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3岁起),自己为自己负责。这样,以后他进入学校,进入社会,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4)主动进取精神:培养孩子的进取精神有两点,一是孩子做对事情时,要及时表扬他。二是要切断他的后路——告诉他,现在你还小,不能自己保护自己,不能自己养活自己,爸爸妈妈帮助你。但你25岁之后,你就得自己为自己负责,没有人再会为你负责,不但如此,你还得反过来孝顺父母,帮助父母。这样,从小建立孩子的责任心。
(5)学习兴趣:我们老是喜欢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悬梁刺股”来形容学习,让孩子们视学习如畏途,这是错误的。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孩子从小接受“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样一种信息,同时让孩子在学习上找到快乐。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对学习有兴趣——兴趣使人坚持。
(6)好习惯: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快车道。真正以学习为生的人,比如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没有人是靠意志来学习的。这些人都是因为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没日没夜地做,后来成了习惯。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良好习惯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省时,二省力,三减少错误。但父母不可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显得操之过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赖于父母的严格要求。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决贯彻施行,不可以有例外。
(2)以身作则:在培养孩子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谓“谁家的孩子像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己不正,不能正人”,这句话用在好习惯的养成上也很合适。
(3)反复练习,及时强化: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当孩子按照要求去做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孩子有了兴趣和愉快的体验,良好习惯就容易形成。
(4)提供条件:形成习惯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助于孩子较快地形成习惯。比如,要求孩子饭后漱口,每次饭后为他提供一杯水,在他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之后,再让他自己倒水。比一开始就要他自己倒水漱口更容易形成习惯。
(5)学会放手。孩子一天天长大单一的监督、苦口婆心的说教收效甚微要配合老师使孩子养成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好习惯。在我看来养成好习惯的前提是责任感。责任感强的孩子会把自己该做的事放在心头的第一位并非常在意事情完成的质效。喜欢追求完美的人责任感都比较强产生的效果都比较好而在此过程中好习惯也就一点点养成了所以放手不意味着放羊而是把孩子引领上精细做事的快车道后放心地去欣赏他她。
3.家庭教育的“高压线”:
在家庭教育中,有许多事情是不应该做的,特别是几根高压线,是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绝对不能碰的。
第一根高压线是:忽略孩子的存在。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这不但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损害其自信心,他会认为自己不够好,父母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忽略孩子的存在是比打骂孩子还严重的恶习。”
第二根高压线是:破坏性的批评。破坏性的批评是扼杀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重要的杀手。我们很多家长,总认为批评是为孩子好,是为了改正孩子的缺点。事实上,我们本来希望通过批评来改掉孩子身上的缺点,却反而把缺点给固定下来了。
第三根高压线是:强迫。父母强迫孩子做事情,会扼杀了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而且形成被动的习惯。我们知道学习是脑力劳动,它需要学习者处于主动状态。孩子自己主动想学习,才能学习好;如果孩子不想学习、厌倦学习,那么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是苦不堪言的事情。
4、校讯通使用。每天一条,作业在其中。
5、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