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综合性学习课题的体会

时间:2019-05-12 03:4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美术综合性学习课题的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美术综合性学习课题的体会》。

第一篇:小学美术综合性学习课题的体会

如何教孩子画画

小学美术综合性学习研究的体会

我们都知道:让孩子学习画画,不仅是教会孩子绘画的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尤其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毅力、耐力。

在孩子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我发现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孩子学习绘画一开始便进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出实阶段,由指导教师范例,孩子模仿画,在教学中一味强调技巧训练而没有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培养,评价时也以画的像不像为标准。而很多家长往往习惯于以成年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在不符合自己标准时就给予批评、指责。孰不知正是这种模仿画教学扼杀了孩子稚拙而天真的绘画方式,扼杀了孩子最富有的想象力,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其实,我觉得让孩子学习绘画的目标不是培养画家,主要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智力。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进行素质化美术教育。素质化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以审美教学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教学体系。孩子依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通过孩子看看、讲讲、想想、画画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及动手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激发孩子情趣,让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审美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着力于发挥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异想天开”。有这么一个例子:在主题意愿画“生长”中,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孩子“老师给你们一颗种子,你希望种子以后长成什么样?开怎样的花,结怎样的果呢?”孩子们思考后,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答案,绘画中,有的种子爬出了蜿蜒的长藤,有的则是粗壮笔直的枝干,还有的长成了郁郁葱葱的盆景„„孩子们在讲述自己的种子时都充满了自豪与快乐!

其次是培养孩子智力技能。绘画离不开感知,观察和想象等认识活动,也离不开图形、颜色等符号媒介,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构成智力技能。比如你要孩子画鸡,可以分六步来组织教学:第一步让孩子去观察真鸡。要求孩子观察越仔细越好。如眼睛由眼皮、眼球、眼球、眼毛组成,眼皮有几层,眼球有什么影子,眼和嘴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等。第二步与孩子共同讨论鸡的生活习性,如鸡喜欢吃什么,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打鸣等。使孩子对鸡深入了解。第三步让孩子照着真鸡或照片进行写生,孩子边看边画,学会分析比较了解写生的方法,并使孩子的思维得到锻炼。第四步让孩子抓住鸡的基本特征,画出鸡的各种动作,鼓励孩子大胆地创造,诱导孩子画出对鸡的各种感受。第五步讨论创作。根据孩子对鸡的认识、感受和各种动作的创作,让孩子自由想像并讲述一件关于鸡的事物,使孩子产生各种情景,然后考虑创作题材。可分两个方面:

一、生活方面,如创作《喂鸡》、《养鸡场》、《斗鸡》等。

二、想像方面,如《鸡的一家》、《鸡的运动》、《外星鸡》等。第六步评价作品的优缺点。由师生共同讨论,这样逐步培养孩子的欣赏水平。通过一系列观察和绘画过程,达到了教育目的。而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通过孩子对鸡的观察,使孩子学习观察方法,并逐步养成自学观察事物的习惯。通过孩子回忆生活中的事情,讨论鸡的生活习性,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孩子对鸡进行联想,自由创作鸡的各种动作,创作一幅完整的作品和相互评价作品。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达到素质化美术教育的要求。

再次是教给孩子一些绘画所必须的本领,如多种多颜色,多种几何图形,多种实物图形的认知等,帮助孩子把智力技能与所掌握的符号结合起来,并能举一反三。例如,在画向日葵花盘时,教师引导孩子选择冷暖色对比,或选择相似的颜色搭配等。色彩丰富,配色灵活。

另外,孩子学习绘画具有综合性,能融全德、智、美、多元素质,需要多领域交叉。需要教师精心组织画外的学习,从而积累画内的功夫,让孩子从“科学”、“社会”、“”语言中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绘画中灵活运用表现。

所以素质化的美术教育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并让孩子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创造自己的绘画语言,尽情享受创造的快乐,这样的画,才是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画。董小静

第二篇:综合性学习课题总结

综合性学习课题总结

-----------综合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主要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以语言、概念、数字等抽象的符号作为思维材料,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按顺序进行线性思维;形象思维则是以表象和形象材料作为思维对象,通过联想、类比,想像进行直觉的整体思维。从儿童到成人,从艺术到科学技术,形象思维是普遍存在的,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不仅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观察

观察是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人们科学研究,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科学的观察做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的观察获得以经验(表象)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

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要从培养儿童对观察的兴趣和深入细致观察的品质,使其形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把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深入细致的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用图像表达出来。

1、多方位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美术教学中,不是从临摹开始,而是从观察开始。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从各个角度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材料、静态、动态等特点,在头脑中建立和丰富表象。如教学《设计手套》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了各种手套,有巴掌式的,五指分开的,指尖露出的,有花色的,有小动物图案的,有白色,红色,黄色等单种颜色的,有布做的,毛线织的,皮制的,教师让同学挑自己最喜欢的手套戴上,讲一讲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双手套?把理由讲给同桌听,通过广泛的参与,学生们充分感知了手套,建立起丰富的表象,绘画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2、利用观察日记。儿童绘画日记就是儿童用语言文字配合图画,记录一天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绘画日记,可以丰富表象积累,大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随着对美术教育的不断探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美术并非一种单纯的学习形式,它涉及培养创造美术形式的能力,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将美术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能力。学生要想得到这种能力,就有必要借助语言,使关闭的心灵敞开,再把越来越多的东西置入语言。虽然语言现在或将来都不能取代视觉,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视觉感受,促进视觉发展。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绘画日记”是语言文字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对表象动口(形象思维)客观事物---→感知(观察)—--→表象 转化为语言(两种思维)|←—------—感知—---------→|←----------两种思维---------→----→绘画技能的训练与形成—--→美术作品 “绘画日记”

--—→写作技能的训练与形成——→文字叙述

|←————————--———两种表达—-------————————→| 绘画日记不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习惯,丰富生活经验和表象积累,并且还学会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来表达思维。

(二)想像

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力。想像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像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想像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像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再造想像在各科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阅读文艺作品,要能把文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等一幅幅生动画面想像出来。静止的画面表现的是瞬间的情境,我们就让学生猜想这幅画面以前和以后都发生了哪些事?把画面所描绘的内容想得更具体一些。

在综合活动课上,教师通过“感知─→想像─→分析─→巩固”等基本环节,根据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课后,先启发学生开展想像,使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清晰的再像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理解课文内涵、写作方法等,最后进行练习与巩固。为再造想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自己所想像的某一个片断描绘成图。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再次引导学生想像。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忠于现实的一面,也要培养学生敢于想像,敢于幻想的一面。要给学生留下想像的天地,让他们在这可贵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自由翱翔。

在教《海底世界》(美术)时,先问学生:“谁见过大海?大海是怎样的?”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对大海的感知经验介绍给大家。然后又问:“那么你们知道海底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感到好奇了。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海底有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②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形状组合成的?学生回答:有圆形的,一半圆形的,椭圆形的,还有扇形的等。③我们都没有到过海底,你们闭上眼睛想想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一分钟后,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纷纷把自己想像中的海底世界兴高采烈地讲给大家听,有的说海底紫色的,有的说海底是五彩缤纷,有色彩斑斓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动物。还有的说:我还听到海底的动物正在开会呢。好!现在就把你“看到”的海底世界写下来,画出来。

在美术课上,教师把绘画要求讲解完以后,让学生画,画好的作品教师把学生展示出来,让大家都来说,以达到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如:画《我的房间》,学生把自己的房间用水彩笔描绘出来以后,教师引导他们去观察:你的房间里有哪些东西?你能用上方位词来说一说吗?什么地方有什么?这样教师逐步引导,让思维插上翅膀,给学生广阔的想像天地。

想像作文的关键是获得丰富的形象材料。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丰富的形象材料,就要特别重视对想像的引发。想像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点燃思维火花,使各种表象相互沟通,相互结合,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如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秀丽多姿的桂林山水,又大又绿的草塘,美丽宽广的草原,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神奇的双龙洞等景物。

研究体会:

1、更新观念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教学过程必须从只重视抽象思维转变为把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儿童到成人,从文艺艺术、科学技术到日常生活,形象思维是普遍存在的,它广泛存在于各科教学之中。两种思维结合,不仅可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学内容变得易学好记,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只有两种思维结合,才能把培养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

这是符合学生心理、生理水平,及时开发智力和各科教材内容的综合利用率。它改变了学生只从一个角度分科思考问题的定势思维,形成各角度的创新思维方法。

2、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强化学生对事物表达法,为写话、作文打下良好基础。在美术教学中,时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心理状态时有发生,但决不能因为美术是视觉艺术而放弃课堂上的言传,言传是为了加深感受。语言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特征,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力的提高又利于学生进行更高级的艺术活动,高水平的艺术只为他们的审美眼光又打开了一个新的国度,在这种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为整体素质的各个要素都得到发展,人格趋于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创设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自由地运用知识,真实地把所看所想用语言和美术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保持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评论作品的语言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心理学看,良性情绪状态下,大脑感受力强,神经活力的灵活性,易于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对智力的激发为正激发,相反,当情绪低落时,智力因素处于抑制、迟钝状态,没有正常的感觉能力,思维吊滞,肤浅。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身心是解脱的、自由的,心灵是敞开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双向交流的,教师也不再是“一锤定音”。

“把美和艺术带进生活”,必将成为21世界教育课程的一大目标。学校美术教育同样也将面临着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反思。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而学校美术文化的价值,是在于能促进人们尝试多种可能性转变,外化表达自己的艺术创造智慧、才情和勇敢精神。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第三篇:201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实验方案

“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

一、实验课题: “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

二、实验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语文课程改革,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大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对综合性的学习内容的整合和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活动、乐学为主要形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综合性、探究性的学习,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实验内容:

(一)、如何开展综合性主题探究活动

“综合性学习语文”必须考虑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活动。

1、各学段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

第一学段(1-2年级):①对周围事物有一定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③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和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③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④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5-6年级):①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②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③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④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2、制订综合学习学习方案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下来,教师要教会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起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案大致包括项目名称、研究人员、研究目的、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内容,然后根据各学段学习的认知特点,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扶为主,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放”为主,扶放结合。

3、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活动

学习的方案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部分。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下“三性”:第一,主体性。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访问、记录、参观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外界环境的主动性,通过感官、数学计算、科学知识、人际协商解决活动中的冲突,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生动的实现生活。第二,合作性。综合性的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要有明确分工,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第三,体验性。体验是探究性活动的重要活动方式,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对己有知识进行改造或重组,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过程。

4、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

探究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多少与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

(二)、研究语文课堂中,如何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深知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需要语文,主动、快乐地学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三)、指导学生如何收集、查找、运用各种资料,如何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

(四)、探究如何实现教师的角色的六个转变。

1、变课程的执行者为课程的决策者。

2、变“有为”为“无为”。

3、变施教者为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4、变“知识灌输”为个性化教学。

5、变单一型教师为综合型教师。

6、变体化教学为协同教学。

(五)、如何创建一个开放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多方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独特的发现与见解,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创设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七)、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换,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由单一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式学习,由统一式的学习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由封闭式的学习转变为开放式的学习。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八)、如何建立欣赏激励的评价机制。对语文综合学习的评价应构建新的评价机制,着力放在获取知识和探究发现的过程上,既要看项目的确立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可探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努力构建欣赏激励的评价机制。

四、实验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图书室、计算机互联网查找文献资料,为课题实验获取理论依据,寻找有效策略,获取研究的方略。

(二)、观察法:

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它辅助工具,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从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三)、教育实验法:

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创造一定的条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中发现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问卷调查法:

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搜集研究对象的信息和资料。

五、实验措施:

(一)、继续学习,提高认识

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更加明确语文科的性质及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验的意义。加强与课题组其他实验教师之间的合作,探讨研究教法与学法,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

(二)、交流反思实施课题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对如何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初步形成教学模式。

六、实验要求:

(一)、把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校本培训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二)、把课题研究与平时的课堂教学相结合。

(三)、把课题研究与实施新课程相结合,构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模式。

(四)、把课题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注意理论的升华。

(五)、努力做到“五勤”:眼勤多看、耳勤多听、嘴勤多说、脑勤多想、手勤多写。

七、经费投入:2000元

2011年9月8日

实验方案

横 陂 镇«“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

油 塘 小 学

2011年9月

第四篇:小学美术课题

2014年六安市金安区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课题

小学美术课题

课题一: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课题二:精细的描写

课题三:色彩的对比

课题四:台历、挂历的设计

课题五:衣架的联想

课题六:拼贴添画

课题七:我的牙刷

课题八:便笺盒的设计

课题九:山水画

课题十:花鸟画

备注:

1、课题出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第十册。

2、以上课题均为第一课时。

第五篇: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点滴体会

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点滴体会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综合性学习要有计划性。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具体操作可参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建议进行。

2.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生成中,从一定意义上

讲,过程即目标。因此,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例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的要求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的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仅是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从教学方面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没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了第一位。教师“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或者教学中只是毫无目的地让学生自读,不去品读课文中的精华。有些教师的教学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造成学生学完一篇文章,所得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缺乏整体感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阅读训练就是为了提高成绩。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

三、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我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

现”.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

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

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

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阅读过程是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性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所以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是落实新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阅读探究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阅读氛围

教师要‚以人为本‛。因为学生是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他们有共性,也有个性。对阅读主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师要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氛围与环境,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明确目标,提出学习和研究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两点:

(一)是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老师要敢让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常规,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喜悦。设若教师以‚真理拥有者‛自居,以自己或书本是非为是非,用唯一的答案作为衡量标准,就必然把学生的思维引想单一的轨道,学生只会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束缚,创造力被扼杀,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就成了死水一潭。

(二)重视课外交流。‚亲其道,必信其道‛。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己、,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才会把自己的阅读体验说出来和老师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跟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使师生之间真正成为合作的伙伴关系。

二、其次要逐步提高学生的开放思维

开放思维就是让学生能大胆想大胆问。没有问题也就不会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阅读教学作为一种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个方面的差异,阅读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问题的关键在于,初中生虽有阅读的感受,却不能把这种感受上升到理性的层次上去分析,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提倡学生多角度思考,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才能在阅读中发别人所未发,想别人所未想,久而久之,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三、初中生由于年级不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别,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学习时着重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内进行探究。如《海燕》一文

中写海燕时为什么读次提到‚高傲‛两个字?这样逐步推进,层层深究,学生就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对较长的叙事文和议论文,采用独自品味、组际交流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为什么在二十多个事例中只选择了三个事例?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就会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因为这三个事例分别表现了志愿军生活的三个方面,反映了志愿军身上体现出的三种伟大精神,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一旦发现了这个奥秘,用不着多讲。自己会自觉运用到作文的练习中,无形中就增加了阅读的含金量。

(三)在单元复习中通过比较阅读来学会探究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按单元编排,学习了同一单元或同一类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从比较中去发现‚异‛和‚同‛。探究时可以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学习了鲁迅的《社戏》、《故乡》等小说,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鲁迅对农村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从比较中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可以把同一单元不同时期的课文进行比较。

(四)在填充课文的‚空白‛中进行探究,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中学语文课文有许多未明确但已向读者暗示或提示的情节,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里,阅读教学是重心,应是‚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去想象,做深化延伸的探究。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而

弥补起来,使之具体化,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

如:《小麻雀》中,小麻雀是回到了广阔的天地,还是痛苦的死亡,还是依旧过从前的生活———,毫无疑问,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一定能从中体会到人的生活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同时对文章的主题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在逆向思维中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阅读只是其中一种途径,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在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导游‛和‚领班‛,为学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观察点,让他们去尽情欣赏和享受文学作品王国那美丽的风景,让他们尽兴品尝每一篇课文的酸甜苦辣。而且作家的见解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对课文提出质疑,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许多成语和课文都具备逆向思维的意识,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亡羊补牢‛等,学了《愚公移山》后,有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不可行,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还有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王屋二山进行开发利用,让他们造福于子孙后代。《滥竽充数》中,人们都把批判的目光盯在‚吹竽者‛身上,但更大的责任在有用人之权的齐宣王身上。———对这些问题的探究,答案虽然和教参上的说法不尽一致,但肯定会引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激起他们进行探究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探究,是落实新课程关于新的学习方

式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探究的基础,问题意识是探究的关键。语文教学只要在阅读中能因人、因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能就会真正发挥出来。

我认为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一、语文课轻了 “ 语 ”。由于语文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论争尘埃落定,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同时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倾向。不恰当地认为要弱化知识教育,反对知识本位,偏重于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的表现。

二、由 “ 满堂灌 ” 走向 “ 满堂问 ”。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 “ 满堂灌 ” 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 “ 满堂问 ” 式的教学。在这种 “ 满堂问 ” 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臵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臵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这种 “ 满堂问 ” 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 “ 满堂问 ” 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为此,教师要把握两个关键。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 “ 牵一发而动全篇 ” 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如《变色龙》中 “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变了几次?不变的是什么? ” 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关照了学生。学生顺着这一问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意识,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一堂课有这么一两问就足够了。这样一来,课堂上不再是烦琐提问的干扰,而是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往对话。其次要有敏锐地洞察、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形,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讲完,学生就回答得天衣无缝,一步到位。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就不必再按教案中的步骤一一追问学生,而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

三、空洞的热闹。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 “ 教参 ” 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结果只是让

人感觉 “ 热闹得空洞 ”。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臵。

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其次,我们还应该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诸如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等);教给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圈点法、质疑法、猜测法、讨论法等等)。

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如网上阅读等),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 “ 虚化 ”。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上小组讨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 “ 讨论!” 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 “ 停止讨论!” 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 “ 看客 ”。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所以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其余课堂 “ 虚化 ” 的问题还表现在:(1)目标 “ 虚 ”。目标设臵得高、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特别是知识性的东西得不到落实,工具性的东西被忽视。我们看到,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的口语训练或写作训练,却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如识字教学、词句积累及其运用等等。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学生很差的语感,也就会出现学生创新造句乃至模仿造句能力很低的状况,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空中楼阁。(2)评价 “ 虚 ”。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 “ 虚 ”,只说 “ 答得好 ”,“ 答得不错 ”,没有实质性的评价。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程度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

创造力等等的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如果仅仅是笼统的赞扬,将无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五、多媒体使用不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 “ 身临其境 ”、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在许多 “ 观摩课 ” 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 “ 有声有色 ”,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 “ 作秀课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 光看不练假把戏。” 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 “ 具象(形象)” 与 “ 抽象(语词)” 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性地展示这两种语言中介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

替代文字语言。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 “ 立 ” 而破除一切,为 “ 立 ” 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

下载小学美术综合性学习课题的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美术综合性学习课题的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它较之以往的语文教学改革更具综合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综合性学习是以小学语文课......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讨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讨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让小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 我们认识到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课堂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 * * * *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阜康市天龙小学李风鸿――浅谈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确立适合学生个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初探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初探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论文:初探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丰富学......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

    小学美术课题研究报告

    “美术教学中‘适形设计,物以致用’理念的渗透” 一、问题提出 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课标实验稿”为基础,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体会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体会 [ 2006-6-29 16:55:00 | By: 陈兵 ] 推荐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体会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七中学 陈 兵 [摘要]本文意在总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