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样写作 别样精彩[大全]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别样写作 别样精彩
语文课上,我让孩子们分享日记中的佳句美文。黄倩刚读完,我本想和孩子们一起赏析,刚张嘴,传来了一阵鞭炮声,打断了我的话语,更吸引了孩子们注意。起初,他们愣了一下,马上,教室“哇”声一片,反应敏捷的几个孩子已经冲到了窗前,随后,大部分孩子涌到了两扇窗户前。本想阻止,可是看到他们那股兴奋劲儿,便打消了念头,不如师生同乐吧。此时,脑中已经蹦出了一个新的主意,还有几个乖巧的孩子在看着我的脸色呢,在座位上畏缩不前,我鼓励他们也上前观赏。不明所以的他们更加起劲了,教室里热闹非凡。窗外,刚落成的新教学楼楼顶上那一排排鞭炮,带着耀眼的光芒冲向高空,嘹亮的“嘭嘭”声此起彼伏。片刻,归于宁静,孩子们怅然若失,回到座位上。岂料,鞭炮声再次响了起来,这次他们冲刺的速度之快出人意料,我在一旁微笑不语,看得这么入神,挺好!
终于,喧闹过后,他们迅速安静了下来。“刚刚大家看得很开心,我也很开心。不如,咱们来个即兴写作吧,就将刚才的情景写下来。”“可以写在日记本上吗?”李晨问。一秒的过滤,我爽快道:可以!今天的日记可以只写这个,如有更精彩的事,也欢迎写下来。话音刚落,孩子们快速翻找,甚至有敏捷者已经动起了笔。不同以往,竟然没有听到一丝怨声!又一次出人意料!握着笔,他们脸上兴奋的神采还依稀可见呢。罕见的一次快乐写作,平时挥笔时那叫苦连天的忿然还历历在目呢。接下来的十多分钟,我穿梭过道,享受着孩子们纸笔亲密接触的摩擦声,期待着日记本上即将收获的精彩!
安静的教室,认真的孩子,愉悦的老师!此刻,我沉浸于一个老师的小小职业幸福之中!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二篇:走进家园写作活动别样精彩
走进家园 写作活动别样精彩
新课程改革以来,面向生活展开写作教学,日益成为当下作文教学坚守的方向。如何关注生活,是教学的切入口,也是影响作文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心系家园的系列活动是展开作文教学的尝试,针对学生厌倦了日常作文教学的情况,为他们设计关注生活的新方式与表达生活的新途径,打开学生写作思维的突破口,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其更大限度获得写作的愉悦感。
一、设计背景
我校是区内八所高中里最偏僻的,学生大部分家住农村,与城区学生相比,他们的成长环境与生活阅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写作的障碍更多。每次习作,假、大、空现象普遍,词句单薄,语意贫乏,文笔枯涩。如果不对此状况加以改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空间极为有限,作文教学也难有较大作为。
学生主要生活是鄞州内的乡镇,其中以大嵩地区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为主。这一带风光旖旎,文化积淀厚重,学生几乎都是在文化的怀抱里出生、成长,这些文化都会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烙印,是生活所赐予的宝贵资源。
为此,我们设计出“心系故土”的写作教学尝试,从作文的内容、呈现形式上都有所改变。希望学生真切地体会自己生活里的动人风景、乡土文化,从而展开对自我、家乡、历史的思考。学生成长的故土景观,可以成为作文选材与立意的依托,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好它,不仅可以走出无米下炊的作文窘境,解决“写什么”的难题,还能进一步帮助他们形成富有地域色彩与文化特色的真性情作文。
二、设计创意
1.在写作心理上,“心系故土”拉近了作文与生活的距离,较自然嫁接了思想与自我,作文便不再是很多学生惯常认识下的“纯文字组合”的烦恼事。
2.在写作要求上,突破了日常作文的定题材、定主题、定思路等多重约束,采用自选素材、自定主次、自定结构的灵活形式,使作文要求打破了单一的局面。
3.在写作活动设计上,告别了课堂作文的历史沿袭,更突出了自主性与人性化。
(1)写作的场地,由课堂走向了家乡;
(2)写作的对象由固定的学校生活转向丰富的家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写作过程不再是静态的思维活动,而是转变成与绘画、参观、采访、摄影、调查、查阅文献等多样活动的综合,融共同交流与自主探究为一体。
4.在作文呈现样式上,不仅有单纯的文本形式,而且增加了导游词撰写、导游解说竞赛、图文并茂的旅游宣传单设计、音像一体旅游推荐的视频制作等形式。
三、设计目标
本项活动,突出新课程下开发课程资源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要求,以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活动基于以下目标而设计:
1.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亲身感受家乡之美,体会文化之丰厚。通过观察、调查、采访等活动,赞美自然风光,感受生存者的情操品质,品读博大的故土文化,感叹社会进步、时代前进,展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心向真、善、美的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对故土亲人感恩的情怀。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能通过导游解说竞赛和家乡旅游推荐视频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言辞表达能力;通过导游词撰写、旅游宣传单设计、征文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视频制作、导游词撰写、宣传单设计活动上,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形式,以自主探究为途径,实现语言创新、形式创新。
4.合作能力的培养:诸如参观、采访、视频制作、宣传单设计等活动,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要求小组群策群力,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各尽所能。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1)知识准备:邀请深谙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介绍地方的地理形成、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名人轶事,让学生了解整体的文化概念和具体表现,细致体会所处地域的独特景观和深远影响;下发资料,以详实的内容介绍当地的自然历史、风俗民情,启发学生展开对家乡的过去、现在,自然、社会的深入了解。
(2)能力准备:在日常的作文教学、语言运用题训练中,有机注入相关的写作训练,对导游词、宣传单、旅游视频等时下常见的语言形式展开系统介绍,充分展示,适度讲解,必要训练。
(3)行动准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确定具体参与的对象及活动形式;在校园教学一楼大厅大面积公告“赏家乡景致·展学子才情”校园文化活动周的具体活动和上交作品类型的各种范本,再由语文组组织承办,分年级启动校园文化活动周。
2.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自由亲近的散点式创作活动。
本着自由亲近的原则,活动的起始阶段采用开放式、撒网式,立足于学生家乡所在,动员他们展开民俗调查、文化采访、景点参观等活动,选择调查报告、采访录、游记、日记、活动感想等形式,不限定文体、字数,上交书面材料交流。学生可以个人为活动单位,也可以组合完成。活动中的疑惑与困难,可以随时与自己的语文教师联系,寻求帮助,可以在活动中调整活动方式和作品形式。
(2)第二阶段:多元合作的集体式创作活动。
以年级为单位,分别在高
一、高二展开校园文化周活动。高一与高二展开旅游资源推荐视频制作竞赛,加之高一导游词征文竞赛,高二旅游宣传单设计竞赛。本次活动学生之间都可以自由组合,构成自己乐于接受的创作团体,其中旅游资源推荐视频制作竞赛难度较大,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可以跨班级、跨年级,也可以与家长、与教师合作完成。学生初次上交作品时,如果有意愿,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作进一步的指导,引导学生多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五、实施效果
1.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让许多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愉悦。活动开展中,许多学生都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写作热情,一大批学生对写家乡的作品十分重视,不厌其烦地请教自己的语文教师,甚而有学生向外校的教师请求帮助;主动自觉地多次修改作品,而上交的宣传单设计作品,更是有学生个人创作、与同学共创、家庭共创、师生共创的形式,作品精彩呈现,雅俗共赏,不少学生自创的作品不亚于旅游区的宣传单。
2.学生广泛参与作品评价,得到一次互相交流学习机会。活动中,学生自愿上交的作品累计达723份,作品上交率为82.6%;作品上交后,由班级为单位,通过学生自荐和班级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每班上交优秀作品10份,在公示窗公示;一方面由同学投票定优胜作品,学生参与踊跃,另一方面由教师组成评审团,确定优胜作品,两者结合,评出占公示作品数40%的一、二、三等奖作品,再对所有出彩作品结集刊印。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评审意见,而大面积的获奖、展示则让更多学生享受创作后的成就感。还有学生在对展示的作品观摩交流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润色、修改。
3.活动中学生合作参与,融洽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倾听、交流、尊重、欣赏意识,学会了理解与关爱。从活动策划、活动参与、作品创作与再创作到作品的评价,学生接触同学、家长、教师等组合成的很大的人际圈,各个活动中,都带着对对方的理解、肯定,自身也就多了几分成熟的品质。
4.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反思平台。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付出的劳动并不多,活动过程都是学生在自我创作与交流合作中进行,但学生的作品却达到了令教师惊叹的程度,从活动组织中,围绕作文的写作要求、作品样式、评价方式、交流形式等方面,教师深刻体会到作文教学活动需要与时俱进。
六、活动感想
1.生活是人成长的土壤,更是教学活动的源泉。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当我们还在苦叹学生不会、不愿写作文时,是否真正考虑到我们有没有搭好学生面向生活写作的桥梁?如果能引导学生贴着大地行走,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不再是无源之水了。
2.教学不能是教师的独舞,应当放手让学生走向舞台中心。
我们习惯于做评判的权威,习惯将自己的思想当作无可辩驳的定理。因为目中无人,所以教学只剩下单调的解说与无聊的肢解。本次活动中学生自由选择创作对象、合作对象、成果形式,学生的灵感才有极大的激发,才有学生主动向教师征询作品修改意见的现象,才有成色不凡的佳作涌现。值得一提,在活动中,我们不再是仅对极少数的上上作品肯定、奖励,而是让相当多的作品得到关注、交流、展示,这无疑使活动的参与度与有效性得到尽可能的保障。
3.要改善教学现状,教学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
作文教学不同于科学理论,它不需要结论,而需要学习体验。需要通过参与活动而获得情感熏陶、能力提升。有了学生喜欢的活动,有了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他们就自然拥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亢奋的学习心理,才会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鄞州区咸祥中学)
第三篇:别样课堂亦精彩
别样课堂亦精彩
教过好几次《羚羊木雕》,我都是按照常规的课堂教学,而每次都好像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班级我尝试了好几种教法。最后把多媒体也用上了,收效也不是太大,每次上课感觉同学们都有一种怪怪的一样的表情,有一次课后我和几个同学交流,我提出了我的疑问,他们不好意思的说:“老师这篇课文我们一看就懂了,你在讲有啥意思呀?”听了这句话我心里一惊,原来如此呀!我总以为学生看不懂,总是讲的很详细,看来自己是讲多了。
后来我又要讲这节课了,咋办?我思考着!
一个大胆的念头显现在我的脑海“辩论赛”,何不采取这样的形式呀?况且课文最后的练习题有这样的一道题,以前都是要求学生自己课下练习,大不了弄一个辩论稿交上来,今天我要试一试这种新形式。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新课《羚羊木雕》,大家都预习过了,看懂没有呀?”“看懂了!”几乎是异口同声。“好,既然大家都看懂了,那我们这节课就不讲了,大家一块来看课后练习题的最后一题,请同学们读两遍。”同学们带着惊异的神情读了习题。
“同学们,我们现在布置这篇课文学习的方法”同学们一个个集中精神来听。这节课我们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来学习,首先我们把我们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有组长一名组员四名,组长由老师定。组员由组长自己选。我让班长、语文课代表、期中考试语文第一名者做组长,并且我要求组员里必须有两名女生,先交上名单的有优先选择组员的权力,很快他们选择了组员,我当堂宣读各组成员名单,重合的名单按照递交名单的顺序适当调节。然后用抓阄的形式确定了每一组所代表的人物,最后确定辩论的题目①父母的做法好不好?②我该不该送万芳羚羊木雕?送了之后该不该要回来?之后讲解了辩论的一般要求。同学们带着激动而又新奇的感觉进入了积极的备战状态,而且课后好几个同学都围着我研究相关问题。
第二节课,我做了几点交代每一组组长先发言确定本组观点组员只能去支持组长观点各小组发言完毕其他学生进入自由辩论。说实话我虽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心里还是有点打鼓,毕竟没有过的经历,对孩子们更是没有把把握。可是事实却出乎预料,第一组的发言是那么的好,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还应用了名言,让我激动呀,后面各组的发言可以说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让我对孩子们刮目相看呀,进入自由辩论阶段更是异彩纷呈,一个个小手举得老高,甚至有同学直接发言,那场面一看就知道同学们呢准备得很充分,对课文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
课后我写了这样的一段反思,谁说我们的孩子没有灵性?谁说我们的孩子没有激情?谁说我们的孩子是“榆木脑子”?谁说我们的孩子不喜欢语文?是我们没有做好,是我们对语文教学研究不够,是我们教学中墨守的东西太多。只要我们胆子大点步子宽点我想别样课堂亦精彩。
第四篇:“串联”教学,别样精彩
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天宁分校 徐海静
作为中华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瑰宝——古典诗词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古代诗歌,要求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于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我们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即便教师不辞辛苦“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留给学生的也往往是碎片式的浅表印记,这迫切需要我们审视当前的古诗词教学现状,立足整体,有机整合,有效串联。
一、现状:孤篇教学,缺乏串联
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大多是历经千年的不朽名篇;编者在编排时并不是杂乱无序、随意为之的,而是有其科学性、逻辑性的。通常每一首古典诗词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教师在学期初备课时,就应有整体意识,不仅仅是备好一两个单元,而应通读整本教材,还要回顾上册书以及下册书的内容,瞻前顾后,以所学课文为重点,有机串联相关课文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古诗词。
然而,目前的古诗词教学普遍缺乏整体意识,忽视教学过程中的有机串联,满足于对单篇古诗词的“知诗人,解诗题,抓诗眼,译诗意,悟诗情”,这种“一首教完接着教另一首”的逐篇孤立教学模式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会使教材内容支离破碎,破坏教材编排的逻辑性。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因此,古诗词教学迫切需要打破这种逐篇孤立讲解的教学模式,整体把握教材,统筹安排,有机串联,纵横贯通,互相参照,在串联中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串联:耳目一新,深化理解
这里以《望岳》为例具体阐述如何进行“串联”。有机串联相关诗词,不仅会令人耳目一新,更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一些特征。
在学习《望岳》时,笔者有意在教学中串联了《春望》,《春望》和《望岳》分别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的两首诗,这两首诗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二者对比鲜明。在教学之初通过竞赛抢答、激发兴趣等方式迅速完成五岳及律诗知识和杜甫创作历程的介绍,为深入鉴赏《望岳》以及串联比较《春望》打下基础。在赏析《望岳》时主要通过四个板块来开展,即“读泰山”——通过学生的自由朗读、老师的范读、学生集体朗读,初步感受泰山巍峨、雄伟的气势;“品泰山”——通过学生的咬文嚼字,进一步了解杜甫眼中的绵延不绝、苍葱翠绿、神奇秀丽、高大壮美的泰山;“悟诗情”——诗言志,作者写泰山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链接了当时的写作背景即作者虽科举不第,但却是豪情壮志;紧接着“对比读”——此部分串联比较《春望》,引导学生认真诵读两首诗,并抛出核心问题:为何同一作者,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却截然不同?在此问题下,引导学生分组探究,积极发言,并引导学生紧密联系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即创作时诗人的境况、社会的变化等,让学生透过简短的几句诗去探讨更深层次的东西。很快,在小组探究、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学生对两首诗从简单的取景不同到景物的象征寓意差别再到联系作者人生变故以及当时的社会特定背景,层层比较,步步深入,对两首诗的情感风格把握得更加透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回顾鉴赏过程,总结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即“以史解诗,知人论诗”。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串联比较,不仅让课堂不再陷入解词译句、空洞揣测诗情的沉闷,而且在巨大的反差比较中深化对诗人情感的认知,在比较鉴赏中,超越诗歌本身,获得对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知人论诗的真切体悟,这一过程本身正是整合教材资源、综合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过程。
三、总结:有机整合,有效串联
从上面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串联”教学并非简单地把相关的诗文放在一起讲授,而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目标有机整合资源,在串联时,对教学资源是有选择性地挖掘运用,以免弱化教学目标。
一堂成功的古诗词“串联”教学,无疑需要教师非常熟悉教材脉络,充分领会编者意图,对教材资源实现有机整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串联,提升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串联: 一是同主题诗整合串联。如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与明代夏完淳的《别云间》,同是爱国诗,然而作者所用的方法却不太一样,前者是竭尽所能通过不断地渲染烘托战斗的激烈从而表达自己誓死也要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后者却是通过直抒胸臆来表达这种情感。通过串联比较让学生领悟到同一主题的诗歌创作手法却各有妙处。
二是同题材诗整合串联。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通过串联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两首词同是咏梅,但是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赋予梅的形象有所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大不一样,一个是自信的、昂扬的,一个是苦闷的、抑郁的。通过这样的同题材的串联,学生很快就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到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能大大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效果。
三是同作者诗整合串联。可以选取为官与贬谪期间诗作、早年与晚年诗作、出世与人世诗作等,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近诗人,在串联比较中对诗歌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对比分析的能力,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写作规律,掌握切时、切地、切人的诗歌鉴赏原则。如前文教学实践中《望岳》《春望》两诗的有机串联。
四是同时期诗整合串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往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相同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诗歌,感悟诗人的感情。如在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时,作者醉梦里挑亮油灯看宝剑,梦中回到战场,骑着战马,拉响弓箭,豪气冲天,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这种精神荡气回肠,令人敬佩。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理解主题,可以串联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通过这样的前后联系,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风雨飘摇的南宋,走进对南宋王朝虎视眈眈的辽国,继而深刻地感受辛弃疾和陆游壮志难酬、悲愤难平的内心世界。
课改提出了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因此,我们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前后联系,和学生一道开发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建立起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老人晚年生活别样精彩
老人晚年生活别样精彩
立足家庭
退休后带孙子或孙女,是目前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一来,可以为子女减轻负担,二来,也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并且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王大爷原来在机关是领导,忙了半辈子,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终于退下来了,立刻在家里找到了一个“新岗位”――专职带孙子。
中国人自古重视家庭,工作时由于时间精力所限,越是事业心重的人,对家人的照顾和关注越少。退休后则可以更好地关爱家人。回归家庭也因此成为大多数中国老人退休后的首选。
不过,从社会主流、公司骨干退位,成为一家的“后勤保障人员”,角色转化得有些大,老人容易产生失落感。加上有些不能适应角色的变化,老人与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冲突时有发生。还有的人工作时一心扑在事业上,忽视了另一半,待退休后,要天天面对老伴、儿孙的时候,变得很难相处。所以,老人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庭,要重新适应家庭角色。这就需要多和家人沟通,建立新的、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地享受天伦之乐。
当志愿者
每逢寒暑假,退休的高阿姨都会来社区儿童活动中心,担当志愿者义务给孩子辅导功课。“我有退休金,来这里就图个乐和,孩子们和我建立了感情,生活充实了,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和快乐”。她说。
如今,像高阿姨这样担当志愿者的老人越来越多,她们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不仅给他人带去温暖,也发挥了余热。美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刊登的研究表示,无私从事志愿工作的人比不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因此,如果老人身体力行,平时喜好社会活动,喜欢与人交流,都可以义务发挥余热,充当社区、居委会管理员,或者其他志愿者活动。开拓新的生活领域和人际关系,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
再返岗位
“活到老,干到老”是不少刚退休老人的选择,他们有的因为经验、资历深厚,被挽留在原领域继续发挥余热;有的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接着找个事干,这些都值得鼓励。要实现退休后继续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应警惕岗位转换后的心理落差。有的当惯领导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在新的岗位上就会出现烦闷、愤怒等不良情绪,严重的还会损害身体。
美国《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退休后仍做零工或兼职的年长者,身体和精神健康状态好于完全停止工作的人。其中,患重病的几率会低17%;精神健康测试中,前者比后者的分数也高出31%。
因此,如果老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不过,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以学为乐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张大爷退休后选择到老年大学学习电脑。按他的话说,学电脑是为了跟上社会,不至于早早“落伍”,能让视野更开阔,自己也会更加自信。
老人退休后,并未离开社会。为了跟上时代,继续学习是很多求知型老人的选择。老人退休后应继续学习新知识,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有条件者可参加老年大学,充实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学习能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一方面,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新东西能帮老人加强人际交往,满足了爱好,挖掘了潜力,也增强了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
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学东西,先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而要从简单、实际的开始。比如学英语,先学会跟人打招呼就很好;比如学电脑,可以从会用拼音打字开始。最好是能找到志趣相投的“学友”,共同参加老年大学,或者类似的社团,学起来更快乐,也更有效率。
相伴旅游
退休后,时间宽松了,正是实现旅游梦想的好时候。和老伴一起出游,畅游世界名胜、品尝各式佳肴,这样的生活是大部分人退休后的美好设想。
如果老人爱好游山玩水,且拥有比较健康的身体,家里经济条件也相对宽裕,旅游生活不失为一种选择。老两口儿坐下来,每人写出自己想去的地方,之后把两人的愿望放在一起,看看有哪些地方是都想去的,拟定先后顺序和时间,一步步实现旅游梦想。旅途中相互支持、鼓励,既增进感情,也让人生阅历进一步丰富。
不过,以旅游为主的退休生活一定要安全第一。每次出行时最好挑选大品牌的旅行社,选择专为老人设计的“夕阳红团”。报名前,还需要跟旅行社确认旅行团的人数是不是太多,团里是否有随行保健医生和基本医疗设备,以及全程饮食是否符合老人的习惯等。
培养情趣
一项针对全国老年人文化生活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普遍存在缺乏情趣的现象,这对退休后的生活十分不利,老人容易萎靡,也更容易衰老。
年纪大了,不等于一切趋于停止,而是可能成为实现兴趣的新起点。即便退休前没有特殊爱好,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都能增进身心健康。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芬兰的研究发现,各种娱乐休闲活动中,和音乐有关的活动对退休老人更有益。参加音乐类活动的人比其他人有更积极的人际关系、更乐观的人生观,能获得更多快乐。
另外,退休生活可能长达几十年,如果只有一种情趣,时间长了也无聊。因此,退休后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文化情趣,并争取创造更多爱好,情趣越丰富对身心越有益。
回归田园
翻土、播种、浇水、锄草、施肥,这些农活成了老李夫妇退休后每天的新工作,为了满足回归田园的愿望,今年60岁的老李夫妇在郊区租了一套小院自己打理。对于整天在钢筋水泥中穿梭的都市人而言,能够更多地亲近自然是一种愿望。一辈子待在城市里的老年人,不妨在退休后,走进田园,这不仅能让他们体味到更多的生活乐趣,还能回馈他们一个健康的身体。
如果平日里比较喜欢田园生活,也有条件住在乡下,或者有能力在郊区租套院子的老人,可以将退休后的生活重点放在田园里,拾掇些花草,料理些蔬菜,都能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且住在乡村田园,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到新鲜的蔬菜,远离城市的喧哗,很容易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另外,对老年人来说,适当干点体力活,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种菜、浇水、做园艺,都能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动筋骨的效果。
不过,老人从事劳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负重太多,也不要常用蹲姿,避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