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想象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缺乏想象能力的人是没有创造能力的。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呢?
一、大量观察。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头脑里的形象是哪来的,是通过广泛接触事物、大量丰富、开阔而深刻。反之,孤陋寡闻,头脑中形象单调且少,想象自然狭窄、肤浅。因此,父母要从孩子幼小的时侯起,尽可能地多让孩子感知客观事物,并引导孩子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孩子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的事物形象。
二.让孩子多听故事。
多听故事,就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使孩子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经常听广播中的评书连播,电影录音剪辑,相声等节目,还要抽空多给孩子讲故事。QQ群:城中幼苗 63048070《安徒生童话全集》朗读版、射向太阳的箭、格列佛游记、长袜子皮皮等等
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童话故事适合孩子想象的特点,经常听童话故事的孩子其想象能力比不听、少听童话故事的孩子要丰富得多。同时,还要启发孩子自己多讲故事。开始可以复述故事,家长讲完后,让孩子马上复述。孩子可能在复述中有添枝加叶的地方,只要主题大意不变,家长就应该鼓励。千万不要泼冷水,以免挫伤孩子想象的积极性。
渐渐自编故事,这对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是有益的。
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孩子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
三.大量阅读。
如果孩子能够自己看书,这对他想象能力的发展就有利了。因为靠听别人讲故事,总归有局限,如果自己通过视觉来阅读,就可以经常主动地进行再造想象。所以,只要孩子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就要及早指导孩子阅读,而且还要多给孩子买些书,为孩子大量阅读提供条件。阅读要先从亲子共读开始,我引导小儿阅读时,经历了四个阶段:我读 俩人同时读 各人读一段
放手让他读。图书的选择也经过四个阶段:字少画多的书 字多画少的书 无画的拼音书 无画无拼音的书。经过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既增加了词汇量,又积累了不少知识,提高了想象能力。
四.绘画和写话。
从小教孩子画画,有助于发展他的观察力,也有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因为无论画什么,总是先想象而后才画出来的,即使三四岁的孩子,有时画个东西看着象啥就象啥,但这了培养了他的想象能力。至于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进行写话,也是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好办法。因为要通过文字写清楚一件事,没有反复认真的想象是不可能的。让孩子多接触图画,包括多看和多画。家长应多带孩子观察大自然和多看有知识有趣味的图片,这些是孩子展开想象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教孩子画画,鼓励其把头脑中想象的东西画出来。开始时家长可以先画一些基本线条,告诉孩子要画什么,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画完。这是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一个很有效很主要的方法。
五.多实践。
多让孩子参加有创造性的游戏。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家长可以在孩子游戏时鼓励他们自己提出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如果形成了习惯,孩子的想象能力就会得到迅速地提高。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经常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支持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游戏,让孩子适当看看电视和电影……这都有助于孩子积累经验,发想象能力。
六.丰富语言。
尽管孩子的头脑里有丰富的形象,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形成丰富的想象。所以,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对提高想象力十分关键。
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用规范的普通话,不用方言、儿语。普通话直接与入学后的课文阅读、语文学习相衔接,而方言则作用不大。所以在“呀呀”学语阶段,我就让孩子接触规范的、标准的普通话。力求口齿清晰、用词准确,富于表现力。并且从不用儿语,诸如“果果”、“灯灯”之类。一开始就为孩子提供第一手规范的语言“样本”。
2、用丰富的词汇,避免语言单调贫乏。
用词尽量丰富多样。譬如,与“奇怪”相近的词可以说“惊奇”、“莫名其妙”、“诧异”等,用于形容“灯”的词有“五彩缤纷”、“多彩多姿”、“灯火辉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让孩子学语言一开始就有个高起点。
3、多说重复词语,巩固强化记忆。
父母要有意识地重复一些新词语,并把它放在句子中来说,不断强化巩固。此外,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反复播放故事录音带,既省时间又学会了不少新词汇。既增强了记忆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4、多做语言游戏,玩出语言趣味。
要进一步发展语言能力,仅靠平时与之交谈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想方设法利用散步、睡前时间做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游戏。譬如,词语接龙,同义词、反义词抢说,组词组句,还有词语修饰,如“风”可以说成“柔和的风”、“凉爽的风”、“刺骨的风”、“萧瑟的风”等。还有句子伸缩,“伸”就是把一句短话说长,如“他走了”这一句,轮流说“他高高兴兴地走了”,“他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今天他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今天上午他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反过来训练,就是句子的“缩”。此外,还可玩组句游戏。由家长说出几个意思上毫无联系的字,两人比赛组成句子。如”花,灯光,高兴。“用
这三个字造句子,可以说:“小红在柔和的灯光下高兴地捧着一束鲜花。”“灯光下的小红头上戴着花在高兴地跳舞“,甚至可以打破常规来造句::“灯光下的花高兴地笑。”等等。在他心情愉快的时候做以上各种游戏,使他觉得学语言是一项很有趣的事。既锻炼了记忆能力、应变能力、想象能力、扩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等,又培养了他对语言的敏感和语言的兴趣。
5、鼓励用语言描述,提高口头表达水平。
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编故事。与他做故事接龙、续尾游戏。让他多开口,想什么说什么,学会把内心感受、看法表达出来。带他到户外游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喜欢看喷泉,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他通过“听”、“看”、“触”,认真观察识喷泉的形状、颜色、大小,喷射的方向、速度、水温及周围的景色,让他有条理地描述出来。这种口头作文训练,能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为将来向书面作文过渡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尽早向阅读过渡,提高书面写作水平。
汉语言的词汇是极丰富的,就拿一个词来说,就有多种近义词、同义词,还有等义词。要真正掌握、精通一门语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阅读了。阅读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加速器,是提高书面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给家长的建议
1、平等交流——多鼓励。
2、创设情境——多训练。
3、厚积薄发——多积累。
营造宽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校有校风,班有班民,家应该有家风。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家庭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和谐的。不管家庭成员是多少,也不管地位及年龄差距有多大,孩子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应该是自由自在的,而不应该是压抑的、紧张的,甚至是恐怖的。就目前而言,孩子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恰当的表现主要
有两种:一种是老子说了算,一切都听家长的,孩子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包括孩子对自己的事的决策权;另一种是孩子说了算,孩子是太阳,是小皇帝,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家长就怎么办。这两种家风都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宽松愉悦、有事大家商量,共同想办法,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积极开动脑筋,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怎样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这一因素对于孩子成才、成人的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当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在四个因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最终,它在人的成才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教育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每一个人都以自我发展的方式,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实际都要受到自我的制约。
而一个人的自尊心(也就是追求自我价值)才是自己发展的动力,尽管每一个人的发展有千差万别,要使学生的发展是健康的,成为一种主动发展,那就要关注主动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满足学生的“自我肯定或自尊需要”。因此,自我教育的核心应该说让孩子什么是应该追求的自尊心(自我价值),以及应该怎样追求自我价值。
自我教育因素与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现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是一种反教育。所以,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才一针见血的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凭心而论,根据这个标准,现在有的教育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在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根据我们的研究,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和教育,应该表现为以下五方面:
发现
一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现,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发觉。成人应该细心观察,善于随时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
例如,每天家长护送孩子上学,都是家长拿着书包,孩子心安理得空手跟着走,从来没有别的想法。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提出要“自己背书包”,这时家长千万要重视这种迹象,认真询问“为什么”,这很可能是孩子提出的第一个自我要求,不可小看啊!
二要善于发现孩子自我教育上的质变。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在不断提高,其中有平稳的时候,也有出现质变的时候,例如,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如果表现为从关注外部现象转为关注内心世界;对自我评价,从强调效果转为强调动机和效果两方面,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质变,家长应该善于及时发现,给予鼓励。理解
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在表达上存在困难。不仅对于自己的愿望、目的说不清楚;甚至自己做的事情本来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楚,常常被人误解。所以,成人的任务既然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内心想法,就不能仅仅限于发现孩子能够表达清楚的时候。善于理解孩子没有表达清楚的想法,更是成人不可少的职责。
例如: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的孩子说“以后再也不上学了”,其实这不是她真正的想法,而只是安全需要的一种不准确的表达。地震中许多学校楼房倒塌,孩子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埋在废墟下,感到在学校的楼房中上学很不安全,才说出“以后再也不上学了”这句话。我们应该肯定她的安全需要是正确的,慢慢引导她怎样立志重建更加坚固的楼房——慢慢,她会自然地意识到需要回到学校学习。
成人除了需要理解孩子表达不清楚的话语之外,还应该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孩子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本质。
例如:有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上课,在课前先宣布了一件事——本班要成立板报组,需要选拔、招聘美术好的同学。接着开始上课,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忙着写写画画,不听课,老师两次委婉地暗示他,也没有用。最后老师只好走到他面前制止。没等老师开口,这个学生却把自己刚刚画完的画笑嘻嘻地递给老师,还想说些什么……老师非常生气,立刻批评他,并把他的画没收了。
其实,这个学生是听到板报组需要招聘美术好的学生时,非常想去,赶紧画画展示自己的水平,其他的事情全都抛到脑后。
这位老师就应该透过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表面现象,看到他关心班集体,愿意奉献的好品质。
唤醒
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但是,成人如果认识不到孩子有潜能,就不会依靠孩子;孩子如果体验不到自己的潜能,就会缺少自信。成人的任务是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地把孩子的潜能激发出来。有时候是孩子不经意迸发的小火花,显露出特点潜能,成人就要及时发现,扩大火势;有时候是成人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让孩子任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也能激发出星星之火。
例如,允许孩子在地面方砖上画自己喜欢的图画,就有可能唤醒他的绘画潜能;出些计算题让孩子抢
答,就有可能唤醒他数学方面的潜能;提倡自编自演小品,就有可能唤醒他的表演潜能。
有时候孩子整个的精神世界都是在被压抑情况下,这时候的的唤醒,就先要有一个精神的解放,再往后才能有具体的潜能的唤醒。
例如,在一次一年级招生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面试题目——“你爱不爱提出问题?请你现在就提出一个最想问的问题”。招生过程中有一个孩子默不作声,后来小声嘟囔着:爸爸说,小孩子不能随便提问题……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就需要先帮助他摆脱掉不让提问题的“紧箍咒”,然后再诱导他把长久压抑在心头的问题统统提出来。
反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做得对与不对,成人都应该在适当时候给予反馈。所谓适当时候,是指根据孩子不同性质的行为,在不同的时候给予反馈。比如,孩子开始做家务活,向他讲了要领之后,就需要他在做当中自己去体验,不需要家长寸步不离地去反馈;而对于幼儿有些危险的行为,如触摸电器开关,家长则需要马上厉声制止。
有些孩子的行为,则需要认真鉴别之后,才能给予反馈。
在当前社会上越来越强调个性,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自主性的时候,更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不能认为孩子的需要自然而然都是正确的,所有的潜能都是有价值的。人类的遗传基因实际上存在着动物性和人性两方面,也就是既有向善的可能,又有向恶的可能。成人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鉴别、区分出善与恶;好与坏。
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孩子的需要有时候好与坏是混在一起的,有时候表面看是坏的需要,里面又隐藏着好的需要。
例如,不少少年期孩子,开始偷偷学抽烟的时候,一个主要的心理需求是以为这样比较“有派头”,比较像成人了。抽烟肯定是错误的,把会抽烟当作成熟的标志,也非常可笑。但是,他渴望成熟,羡慕成人,这不能认为是坏的需要。成人的任务是发现隐藏在后面的正确需要,指导他怎样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对孩子的各种需都要从积极的角度进行评价
即使孩子提出的是正确的需要,也并不等于孩子十分理解,成人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孩子们的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有些需要只是当前不合时宜,长远看是正确的,例如所谓早恋问题,成人就应该肯定孩子纯洁的感情,美好的心态,同时明确指出其出现的时候是不恰当的;当然还有些需要完全是错误的(例如拿家里
钱去大吃大喝),对此,也要积极引导他勇敢抛弃错误,继续向前。
引导
所谓尊重孩子,并不是让孩子任意自由发展,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尊重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成人要积极地加以引导。这种引导,既反映了家庭的责任,也反映了社会的愿望。引导可以分为一般的途径、方法、内容的引导,和比较复杂的价值引导。
途径、方法、内容的引导
所谓引导,并不是首先由成人主观地提出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孩子被动地去做。而是采取下面的两种方法结合,一是鼓励孩子自己提出行动方案,由成人加以参谋;另一个是由成人提出若干适合这个年龄孩子行动的各种参考方案,由孩子自己选择。
例如:暑假到了,怎样定计划呢?最不好的办法就是由家长主观定一个家长自己很满意的计划,强迫孩子去执行。这样不仅孩子永远学不会自我教育,而且心情郁闷,生活毫无乐趣。如果鼓励孩子自己定计划,家长在孩子计划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补充(例如孩子想读三本好书,家长推荐十本供他挑选),孩子就不但越来越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觉得自己是主人,积极性、主动性会越来越高。
价值引导
所有引导中,最核心的是价值引导。所谓价值引导就是引导孩子,逐渐自己悟出要做的事情中意义是什么?最终是帮助孩子悟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悟出一个人怎样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这种价值引导,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事件,通过对话,自然而然进行的。
例如:抗震救灾中,既涌现出谭千秋这样的舍己救人的英雄老师,也出现了范美忠这样的自己先跑,缺乏道德感、责任感的人。怎样看范美忠的行为?一时间,在网上、报刊上争论得纷纷扬扬。这时,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也来积极思考这个问题,评论各种不同的见解,鼓励提出自己的疑问。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即使孩子有的看法不够正确,也不必着急,引导孩子继续思考。价值观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毕竟都是一生要做的事情。
第三篇: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孩子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我们说某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强,就是指他阅读速度快,并同时理解了所阅读的内容。
阅读能力强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如果阅读能力强,就能很快地理解题目意思,对题目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有一个整体的映像,即使他不能马上写出数学表达式,也会对题目意思有个基本的轮廓,知道已知量、未知量以及解答目的,从而帮助他确立解题思路。在语文测试中,解答阅读理解题就是在测试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孩子的阅读速度慢或者理解能力差,是不可能解答好这类题的。
阅读能力强还有利于孩子获取新知识。孩子获取的新知识除来源于老师、父母言传身教外,有很多是来源于孩子自己的阅读。孩子如果阅读能力强,求知欲望强,他就会把阅读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带着兴趣去阅读,从而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开阔视野。
既然阅读能力对孩子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就很有必要了。在这里,我就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谈几点看法,不对之处请予纠正。
1.掌握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时机。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同年龄段的孩子中,有的孩子阅读能力强,有的孩子阅读能力弱,主要原因是之前对孩子阅读能力培养的差异造成的。孩子是先说话后识字,在他识字前,已经对身边的事 1
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进行口语交流,这是阅读的基础。这是因为,阅读的对象是文字,而文字就是事物的符号化,如果缺少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认知,也就没有了阅读的对象。所以,在孩子开始识字、有了阅读对象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培养他的阅读能力了。
2.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要考虑到他的接受能力,不能超出他的接受能力而对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他的接受能力主要由他的识字量决定。孩子的阅读内容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很自然的,识字越多,能够阅读的内容就越多,阅读就会更加顺利,阅读的兴趣就会高涨。如果孩子词汇量少,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生词多,阅读就不顺畅,孩子就会对阅读产生畏难、甚至抵触情绪,阅读能力的培养就会遇到困难。因此,要注意扩大孩子的词汇量,进一步说,就是要学习掌握生字和生词。学习掌握生字和生词不是新问题,孩子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了,此后老师和孩子一直在完成着这项任务,在这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说。我另外要说的是,建议家长们帮助孩子牢固掌握汉语拼音,教孩子阅读双语读本。使用双语读本的好处是,当孩子在阅读中遇到生字时,他可以拼读出来,这些生字中有许多是他此前会说但不会写,现在通过拼读就会读会写了。伴随这种阅读,孩子就不断地扩大了词汇量。以后,家长要根据孩子掌握生字、生词的情况,开始逐渐减少双语读本,到最后,孩子完全不再阅读双语读本,而是开始阅读单纯的汉字读本。这样做,孩子开始会不习惯,但要坚持,当他在阅读中遇到生字、生词时,你可以告诉他,或者让他查字典。不用多长时间,孩子的阅读能力一定会让你感到惊喜。
你还要教孩子学会使用工具书,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用。如何帮孩子选用工具书是家长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却被许多家长忽视了。目前,书店里为孩子们提供使用的学习工具书很多,良莠不齐,家长要注意鉴别。适合小学生使用的工具书首当其选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小词典》,另外还可以选用一本全笔顺的字典,供孩子规范写字使用。如果为孩子选用课外读物,最好选用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文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读物,其他出版社出版的不是不可用,而是可用的不多,要注意选用。
3.教会孩子迅速阅读。完成这项任务对家长来说不容易,办法不一。我在这里说三点:一是为孩子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让他集中精力阅读,避免外界影响。例如,在他阅读的时候,不要在旁边播放他喜爱的电视节目、电脑游戏等;二是根据他的喜爱,为他提供健康有益的读物,因为他喜爱的读物会让他更专心地、顺畅地阅读,而他不喜爱的读物会让他放慢阅读速度;三是和他一起观看一些外来电影大片,这类电影没有音译,只有字幕翻译。我平时会看一些这类电影,受我影响,孩子也会跟着我看,由于没有音译,她只能跟着字幕看,字幕来去快,她只有迅速地看完字幕,并记住字幕内容,最后才能看懂整部电影,这对她的阅读理解是种锻炼。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她看字幕理解字幕内容之快让家人感到吃惊。家长还要注意,不适宜孩子观看的一些电影大片不要让他观看,最好是自己先看一遍。
4.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会明显地影响着孩子,为培养他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有着
积极的作用。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你可以经常带孩子去逛逛书店,让孩子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在家里,你最好经常买些书报回来阅读。当孩子有问题向你请教,你要有耐心地解答,有时候即便你知道答案,也不要简单地口头告诉他,或者是为了图省事就去网上搜索,而要和他一起查阅工具书或相关资料。这样做是有些累人,但实际上你是在教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很有好处。
第四篇:怎样培养孩子
一、父母应该怎样影响孩子长大?
• 12岁之前在饭桌上跟孩子谈话内容决定孩子未来!• 洞悉孩子说“不”的背后,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觉察力!• 有哪些“词汇”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提? • 如何说话孩子才会听?
二、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
• 如何引导孩子扩大舒适圈,拥有超强交际能力,自在表现自己!• 如何提高孩子对负面事件的心理适应力?
• 如何从日常小事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孝敬心、感恩心?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 孩子做事拖拉、爱找借口、半途而废怎么办?
• 如何让孩子远离挑剔、抱怨、自私、培养孩子健康阳光心态?• 如何从日常生活小事培养孩子克服6大人格障碍?
• 21天如何培养孩子远离恶习,养成好习惯?
四、家长应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
• 您知道有哪五大因素在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吗?
• 您知道您的孩子属于哪种学习类型吗?认识孩子才能教对孩子!• 如何解决孩子偏科、粗心、不爱阅读等问题,让孩子爱上学习?
五、如何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 父母必须反省十大问题!
• 孩子犯错以后,五条铁律避免您冤枉孩子!
• 女人经营家庭就是经营氛围,经营孩子每一天的状态!
第五篇: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举例说明:...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举例说明:前些年新闻媒体上曾经报道过的《夏令营的较量》,中国孩子在中日夏令营中的表现实际上是差强人意的,他们表现出的独立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明显低于日本的孩子,这点不得不令人担忧,也因此掀起了一轮挫折教育大讨论以及关于青少年能力培养的思考。步骤/方法
1、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认识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心理家研究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总是将失败的想法归咎到负面的事物上,习惯对自己一味的责备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负面情绪。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能笑看一切的人抗击打能力必定会比一般的人强。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因此,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重要,让孩子能微笑着面对挫折。
2、把握挫折教育的时机,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
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家长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应该让幼儿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家长在平时孩子碰到困难时,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向困难发起挑战。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样的”、“瞧你做得真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励他努力去克服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增添了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愿望。这使家长的“你行”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我行”!
3、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失败
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带来最多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比如你的儿子没能被选上代表幼儿园参加联欢会,他想到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如别的小朋友。”但也有其他原因,比如“他们需要更多小女孩”,或者“他们要挑唱歌唱得最好的”。这样做不是要你教孩子逃避责任——有些时候导致失败的确实是孩子自身的原因。
作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一看下次怎样做”。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同时,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4、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让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家长应有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对儿童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努力。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骄傲自满,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当然,家长如果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贬低孩子,对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总之,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会加大儿童遭遇挫折的机率。相反,家长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对自己在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能有适当的预测。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承受挫折有所准备,当面对挫折时也就会客观、冷静地应对。
5、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儿童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正确适当的引导同样尤为重要。只要成人正确成功地加以引导和肯定,无疑是给了孩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因为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而应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6、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以及抗挫的信心
要想减少孩子遭遇挫折的次数,就要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如掌握与年龄相符的知识技能,比如大班的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会穿衣、系鞋带、叠被整理玩具等,如果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会做,他就会在集体活动中落后于别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自信,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不会做,反正我是落后的。除这些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遇到困难不退缩、失败后不悲观等。另外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洗手、洗脸、穿衣、整理床铺等,很多能力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放过任何机会抓住教育,应随时教育,随时观察,抓住机会,为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当幼儿进步后,家长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给予赞扬和鼓励,强化幼儿的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认可的神态,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到改变,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7、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
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今后少吃苦。不少家长也懂得这个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家长既不忍也不敢将孩子臵于困难之中。然而,面对挫折能够坚韧不拔的性格,仅靠说教是无法培养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孩子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生活环境,更不要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挫折教育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复能力,是否有无所畏惧的自信心。其实,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寻找幸福的能力,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家长要提高认识,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去帮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8、放开手脚,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父母的包办代替,让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
孩子穿衣、穿鞋时,笨手笨脚,磨磨蹭蹭,父母过来很快就帮他穿好了;孩子小时候学着自己吃饭,可能弄得满桌子都是掉的饭菜,还是没有吃到嘴里多少,父母看着便不耐烦,于是亲自喂孩子吃饭。父母的做法看起来利索、痛快,但却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养成了孩子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
如果对孩子过度地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弱点,以至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例如孩子摔倒了,如果不严重,我们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急切地跑过去相扶;孩子想要玩具,应当鼓励其自己去拿,衣服也要鼓励其自己去穿等,切不可让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应当使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碍和挫折,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学会独立面对一切。
9、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培养他们抵抗挫折的勇气。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许多小女孩害怕走平衡木、害怕游泳,这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准行!”
正如古人所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磨难和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它们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必然可以促进其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自立自强。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即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及克服挫折的能力,持之以恒。任何放纵和迁就的行为都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思想,要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挫折,从而战胜挫折。
10、多肯定、鼓励孩子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当及时去关心和鼓励孩子,给孩子安慰、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使孩子不会感到孤独无助。这时,父母要尽量避免消极否定的评价,如“不要再试了,再试也没有用的”、“做不好就别做了”、“怎么这样笨,别人早就做完了”等,这种话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自信和失败感,家长不妨采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要表扬你,因为你有勇气去试试就很好。”“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这样做会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赞扬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败,从而慢慢学会承受和应付各种困难挫折。
11、懂得关怀,及时疏导,正确理解挫折
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对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是信心的来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一切顺利,但是挫折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只好把它当作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孩子在受到挫折后,最需要父母的爱,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要给予足够的爱,更看重孩子的心灵,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当孩子受到挫折又难以排解时,教师、家长不能臵之不理,采取“无视”的态度,而应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孩子正确的面对困难,因此,家长教会幼儿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变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家长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分析受挫原因,使幼儿从失败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抖擞精神、重新再来。
12、因材施教,给每个孩子制定抗挫实施方案
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映不同,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挫折教育。
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好强、爱面子,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类孩子父母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父母切忌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听到的大多是赞扬声,因此常常自信满满,这时,家长不能一味地采用赏识教育,不断扩大孩子的优点而忽略孩子的缺点,要适时针对孩子的缺点设臵一些挫折,有时需要打击一下能力较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增强幼儿的挫折抵抗力。在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
面对能力少稍弱的孩子,我们应及时发现他们小小的优势,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勇于面对挫折。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孩子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13、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错误非常在意。事实上,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孩子如果不犯错误,他就永远不可能长大。
当孩子犯错误或过失时,作为父母,千万不要着急、气恼,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孩子,甚至体罚孩子。
当孩子有过错时,其内心肯定会出现自责和冲突。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以引起孩子情感上的重视。正面教育是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入情入理,注意感情的沟通,千万不能讲大道理、空洞说教,引起孩子的反感。
高明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感化→说服→感化”,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重视情感的沟通。比如,父母可以先夸奖孩子说:“你做得不错!”“你已经很努力了!” 这就是前段的感化,因为这些语言对孩子来说比较容易接受。然后父母再指出孩子失败的原因,让孩子不断进步,这是教育的目的。最后父母不要忘了鼓励孩子:“如果你再努力一些,就能做得更好!”这样的正面教育就能使孩子自动地检讨失败的原因,减少下次犯错误的几率。
只能接受表扬,却接受不了批评是抗挫能力差的重要表现。正如这位家长所说,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可能遭遇挫折,如果没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被打倒,这样是很难取得更大的成功的。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因为孩子缺乏分挫折抵抗力,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有些家长对孩子滥用“赏识教育”,总是一味地夸奖孩子,言过其实,导致孩子不能接受批评;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情时的批评方式让孩子难以接受,比如嘲笑、挖苦,甚至打骂,导致孩子害怕失败,害怕批评;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完全包办代替,导致孩子什么都不会,缺乏自信,从而难以接受批评。找出问题后,家长则要对症下药。首先家长们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并且真实,重点夸张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其次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要嘲笑、讽刺或打骂,而是接纳他的失败和挫折,帮助他分析失败得原因,积累经验,争取下次的成功,让孩子觉得失败和挫折并不是不可饶恕的,而是离成功又近了一步;最后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去尝试一些他能做的事情,让孩子体验到不是什么事情都是可以一次性成功的,即使失败,只要继续努力,多加练习,就会成功,所以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孩子的抗挫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稍有不慎则就会伤害孩子,并且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拿孩子来来试验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并且孩子抗挫能力差和自信心、意志力、情绪管理等息息相关,所以最好是能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在专家和专业机构的帮助下,用最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情商教育,才能真正让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