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
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
NLP导读:很多人喜欢用美国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比较,认为美国的孩子更加自信和大胆。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在自信和独立性方面的确比较弱。这与父母的教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自信的孩子,该如何培养呢?
性格是一种个性心理特点,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恋亲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说话等是性格软弱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在性格形成时期,孩子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父母应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帮助、引导。
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让孩子大胆地说话。
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逼迫孩子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些视野、空间开阔的地带,鼓励孩子放声宣泄。
第二篇: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和勇气
【實用指南系列1】培養小孩的責任感
身為父母親,我們能有幾年的時間為孩子預備,在重視責任感與成熟抉擇的世界生存,單這個想法就可能足以粉碎我們當父母的勇氣了!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是時時刻刻繞著孩子轉,確保他們不會犯錯?還是訓練他們,讓他們在孤獨無助時能記得重要的原則?擔心害怕,不知道教他們責任感會不會根本只是意志之戰?
愛與邏輯的父母,願意給小孩一項任務並讓他們自己做抉擇,然後讓小孩嘗到失敗的經驗,儘管失敗的代價還很小,卻可以讓他們得到最好的教訓。
如果你想教出自信、積極,為真實世界作好準備的小孩,那麼就要善加利用這套雙贏的手法來教養小孩。這是一套雙贏的教養建議,由於你的孩子可以從解決自己的問題中學得責任感與人生的邏輯,因此會是個贏家;而你可以樹立健康的掌控──在毋須訴諸發怒、威脅、嘮叨,或令人精疲力盡的權力對抗的情況下──同樣當個贏家。
【實用指南系列2】培養小孩正確的價值觀
擔心孩子無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站穩腳步、被混亂的社會現象淹沒,不如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德國教養專家布麗吉特.拜勒博士提出二十二個新世紀人類必備的價值觀,並針對父母常遇到的教養問題,提出正確實際的方法,讓孩子猶如吃了二十二種心靈維他命,對生命充滿熱情與希望。
如果一個人不了解社會規範,不知道要尊重別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以理智的態度和別人相處,那麼在他遇到問題時,他只會動手打人,不會據理力爭。在和別人相處時,也只會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只曉得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孩子需要大人教導他們各種標準,行為時才能有所依循,並且知道,哪些界限是他不可以跨越的。
我們自以為已經將某種價值觀傳授給子女,在某些情形下,依然可能發生嚴重的價值衝突。例如,如果鄰居生病了,應該老實告訴她面有菜色,形容憔悴,還是該編個小謊言,為她打氣?價值衝突不可避免。有鑑於此,第二篇每章末尾都有一則為孩子設想的小故事,做為範例。當然這些範例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行為守則,只是提供遇到類似兩難情況時的參考。
【實用指南系列3】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
平心靜氣想想,許多父母的教育其實都將重點放在導正小孩的缺點,陷於「缺陷模式」的教養方式,而非擴充他們的心性資產,更別說藉由辯識及協助孩童善用與發揮其長處,改善他們的未來。
十五年來,本書兩位作者暨知名心理學家,協助無數經歷醫療、發展、情緒和行為等諸多問題與障礙的孩童與青少年,及其憂心的父母。從這些臨床經驗中,他們了解到,培養小孩有能力處理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壓力與挫折,遠比處心積慮率造就他們比別人成績優異、成就比別人高要重要許多。他們解釋,為何某些小孩有能力克服無比艱難的困境,有些卻成為早年經驗及環境的受害者。他們同時肯定,抵抗挫折的能力,不但是一種適應及克服困境的能力,也是真正改變每個人未來的關鍵所在;它是每個小孩都擁有的基本特質,並非少數天賦異秉的小孩獨享的奢侈待遇。
作者在書中特別研究出家長培養小孩挫折忍受力的十個方法與原則,除了亟欲協助父母提振子女內在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責任感、同理心等正向的人格成就外,更希望導正家長一貫的「負面腳本」的教養方式,發揮高度同理心與耐心幫助小孩發掘本性原貌與特長,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與目標,學習操控生命之舟。尤其家長本身,更應在教育子女培養挫折忍受力的同時,端正自己身教與言教上的正確態度。
培养孩子勇气的八种方法孩子的勇气并非与生俱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父母后天的培养。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踢开“缺乏勇气”的绊脚石呢?
对于孩子种种的冒险想法和行为都会让父母联想到非常糟糕的结果。但那其实是孩子探寻勇气的一种方式。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需要这种勇气去应付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变化。当宝宝第一次伸出小手抓握东西,当宝宝第一次迈开脚步学走路,当宝宝第一次承认自己做错事情,都是他们内心充满勇气的表现。所以,帮助孩子获得勇气会令他们更好地面对世界。你不可不知的“勇气”
勇气是孩子外在表现,也是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认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勇气去调整每一次成功的转变,比如孩子试吃大片的菠菜叶,学习走路迈开第一步,还有主动向妈妈坦白自己闯祸。
勇气是一种多种因素混杂而成的感情。它足以让你面对不熟悉的事情,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有勇气的孩子通常胆大却又谨慎。例如他们会在接近狗狗之前就勇敢地向狗狗的主人询问狗狗是否友好。
孩子的勇气会因各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孩子遇见陌生人的时候会躲在父母的身后,可是却不会畏惧学习自行车时的危险。不管怎样,值得高兴地是,孩子渴望探索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那就是父母要鼓励孩子拥有冒险精神,充满自信、勇气的原因。
八种培养孩子充满勇气的聪明方法
孩子害怕时,不生硬地把他推出去
有些孩子对于尝试新鲜事物十分热切,而有些孩子则会退缩。他们可能会感到害羞或者还不想尝试任何他们不确定的事情,至少并没有百分之百的确定。改变你对孩子期望,尝试接受并包容孩子的胆小。例如,不要因为孩子在亲子课上缠着你而感到懊恼,让他坐在你的腿部,直到他不在紧张,即使需要有一段时间。你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去熟、习惯那些新鲜的事情。而父母只需等待孩子做好准备。当时机合适的时候,他会充满自信地去尝试。以毒攻毒,让丰富联想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对黑暗或是怪物感到害怕,是因为他们的认识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层次。而父母可以利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帮助他们战胜恐惧。比如,询问年纪大一点的孩子“你觉得哪种颜色代表害怕的感觉,哪种颜色代表勇敢的感觉呢?”然后,告诉他们,无论何时,当他们感到害怕时,可以深呼吸,让代表勇敢的颜色充满整个身体。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脑海里想象得颜色就会变成抵抗恐惧的盾牌。而深呼吸则减小了孩子的压力,释放出一种令大脑产生自信的化学元素,血清素。孩子将会逐渐变得勇敢起来。
树立是非观,为正确的事情而坚持
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在学习分辨事情对与错的不同,并明白其他人是如何受到伤害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学会用勇气来维护正确的事情。而父母可以通过夸奖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勇气。例如,当孩子发觉伙伴被取笑时挺身而出,你可以赞赏“你真是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或者他将捡来的玩具还给它的主人时,你可表扬他说“你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睡中暗示法
睡中暗示法听起来的确有些古怪,但在国外,众多父母都会参与这个课程的培训,并应用这个方法帮助孩子培养自信。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对两岁和两岁以上的孩子的确起到了作用。当孩子躺在床上,即将入睡时,你悄悄走进他的房间,在他的而变轻声地说“我相信你”。第二天早晨,愉快地跟孩子打招呼。每周使用三到四次,可以令孩子接受你传递的信息。研究表明,大脑接受积极信息的最佳时刻正是进入睡眠的时刻。
让孩子对害怕的事情慢慢熟悉起来
当孩子进入到一个新环境感到不适时,不要让他独自经历考验,应该让他慢慢地适应。如果孩子对于新朋友的出现感到紧张,为他营造一个既有老朋友又有新朋友的环境。如果孩子无法接受新食物,那么将新食物放在孩子最喜欢的食物的旁边。逐渐熟悉的感觉会令谨慎的孩子获得安全感。
第三篇:培养孩子的自信
自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自己相信自己;
我们都能想到一个自信的孩子学习会积极、主动,却很少去想一个不主动学习、逃避学习的孩子拥有自信吗?
美希提示:不主动学习、逃避学习的孩子同样拥有自信,只是他相信他无论怎样他都是学不好的;
当我们谈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一定要弄清楚我们面对的孩子拥有的是怎样的自信;
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呢?
一、最初的自信首先来自父母;从一出生父母便陪伴我们身边,或是赞赏,或是鼓励,或是批评、或是指责、、、、、等等父母给予我们的评价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美希提示:父母客观的赞赏将有助孩子形成自信、积极的个性;
二、自信来自比较;比较中会产生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缔造了人的成就感、激励人拼搏的动机和创造的意识;
美希提示:父母不要因为害怕孩子会失败,刻意为孩子营造理想的生活学习环境,在真实环境中竞争,逆境中成长的人往往拥有超凡的自信心;
三、能力是自信的根本
美希提示:一千句赞赏语言,不如孩子通过自己能力完成一件不太容易完成的事,所建立的自信心;
自信不是你认为孩子怎样,关健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
第四篇:培养孩子自信别错过幼儿期
培养孩子自信别错过幼儿期
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做事动机、态度和行为。孩子的自信可在约3~4岁时出现,当孩子学会用汤勺将饭放进自己嘴里时,就会出现“我能做到”这种心理。自信心强的孩子比较乐观,自我感觉较好,喜欢与别人交往,愿意追求新的兴趣,从不轻视自己。遇到难题时不说“我是白痴”,而说“我暂时还不理解”。反之,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比较悲观,总是感觉“我不行”或“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往往表现出被动、抑郁和孤独。培养孩子的自信,父母的正确做法如下:
1、注意孩子说话的语气。不仅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表扬,而且在孩子做出努力后,尽管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要进行鼓励。
2、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信念。孩子除数学外,各科学习成绩都挺好。孩子有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笨学生。“你是一名好学生,数学仅仅是几门功课的一门,只要多花点时间成绩会好的。
3、对孩子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爱。将孩子抱在怀里告诉他你为他而骄傲,经常地、诚恳地给予表扬。
4、对孩子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纠正。不要说“你总是这样看不仔细题目”。这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你这次真的是看得太神速了,但如果你肯再看得慢些,我会非常高兴的”。
5、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或受虐待时,将会丧失自信心,如父母经常争吵。让你的家成为孩子的避风港,时刻注意孩子是否有受他人虐待的迹象
第五篇: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
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
1、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我觉得那不是好事;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2、家庭环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孩子的楷模;
3、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那样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眼前的短暂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4、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
5、说真话,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的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瞎话;
6、说孩子听得懂的话。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千万别像唐僧;
7、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步来;了解当前孩子的特点,不拔苗助长;
8、有预见性,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抗争并且自己还可能妥协,那么就不要去干预孩子,否则最后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9、吃,注意比较均衡的配比即可,无需太精细;1岁以前孩子保证奶量;一岁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饮食做不到各类搭配均衡,么一周中的饮食搭配一下,都兼顾一下,也是可以的;
10、孩子不会饿死自己;
11、吃饭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请离开;
12、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时候,也没必要太担心,能力范围内稍微注意下,比如选家干净的饭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绿色食品等,就没必要太担心了;
13、补钙什么的做到心中有数,不缺不补;多晒太阳;
14、穿不讲究,刻意;
15、穿多穿少和大人差不多;
16、给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孩子运动量大,玩出汗风一吹更容易感冒,还更不容易好;
17、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
18、判断冷热,摸孩子后脖子;
19、不给孩子经常,动辄吃小药。天冷季节,不定期给孩子吃点维生素C,或者每天吃点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20、感冒症状轻的时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刚开始就吃药,可以多灌水;
感冒大多数是病毒性的,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14天好,不吃药2个礼拜好;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
21、感冒发烧去医院的话,尽量要求验血;
22、一个人可能不生病吗?不可能;所以孩子感冒的时候,小病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辩证地想,得一次感冒相当于打了一针预防针。对这种宏观上不可避免的事情,没必要太在意;
23、玩,就是要不怕脏;
24、不影响到自己安危,不影响到他人利益,就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干涉太多;
25、放手让孩子玩,摸爬滚打,不头破血流就可以了;
26、不是所有危险的东西都禁止孩子走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教孩子危险在哪里,怎么避免;
27、尽量多给孩子自己体会的机会,不直接告诉结果;让他去摸索,去磕碰,去失败;
28、教孩子学会等待;
29、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0、教孩子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学会感恩;
31、睡觉尽量陪孩子入睡;
32、注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33、适当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没害处;
34、社会上很多“早教”的方法,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做,有所为有所不为;信奉宁缺勿滥,过犹不及;
35、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太当作孩子唯一的“救世主”;
36、不要过多纠缠在自己育儿细节上的为什么,理论依据。做就做了,既成事实,没那么多讲究;
37、每天尽量保证父母中的一方能够陪伴孩子玩耍一定时间;
38、每天想办法让宝宝大笑若干次;
39、生活游戏化,游戏生活化;
40、最重要的一句,我只需要一个70分的孩子,所以我也只要当一个70分的妈妈;不对自己严格要求,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可以,我毕竟也是第一次当妈啊。
虽然遗传受基因决定不可控制,但为孩子预备一个好的教养环境,父母是可以做到的。儿童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遗传,另一个则是环境。这里整理出23条育儿法则,父母都来学习一下哦。
1、判断能力: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由于拥有的知识不够丰富,加上逻辑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但随着身心成长及知识增加,孩子也将拥有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经验的累积很重要,也就是孩子必须有机会练习如何做决定。但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做出错误判断的情况,这些错误的经验将是孩子做出正确决定的基础。
2、思考能力:以开放的方式提问
问题可以引发孩子对于周遭环境的好奇心,让他动脑思考。但提问的方式很重要。Yes/No类型的问句无法真正帮助孩子进行思考,最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采用开放式的问句,如:你觉得怎样?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开放式的提问可以达到帮助孩子思考的目的。
3、创造能力:设计一个有意思的活动
利用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个大家都有兴趣的主题,全家人共同设计进行一个活动,如:说故事接龙,角色交换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唤醒和开发孩子另一方面的潜能。
4、感官能力:为孩子提供感官刺激
在孩子感官发展敏锐的阶段,需要各种感官刺激帮助其概念的发展。父母可以提供孩子各种运用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探索环境的机会,如:引起视觉探索的图形,可供触摸的不同材质的地板或墙面,能够动手操作的各种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听得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刺激——丰富的感官刺激经验,是孩子发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据。
5、专注能力: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父母都期待孩子比别的孩子好,每天帮他排满课后辅导课程及才艺学习,却没有问过孩子是否有学习的意愿。主动、有意愿的学习才能让孩子发展专注力,而专注力是学习的重要条件,被威胁强迫地去上各种课程,非但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还可能因不愉快的经验而影响日后的学习。
6、认识自己:让孩子有机会探索兴趣
传统的单向学习方式,让大部分孩子习惯于接受,无法从学习中发觉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个人的兴趣可以为生活带来许多乐趣。所以,成人应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同时允许他依照自己的方式及步调去学习与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为孩子带来压力造成反效果。
7、潜能开发:激发孩子潜在的天赋
为孩子提供接触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机会,如:音乐、艺术的欣赏、动植物的照顾、天文地理的探索、身体律动的练习等,不要预设孩子该学到多少,父母可以从旁观察孩子在不同领域的学习活动,从中发觉孩子的潜在能力。
8、循序成长:对孩子的期待必须合理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高人一等的优异表现与成就,因此容易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无能而放弃,如果父母了解孩子的实力并给予适当的期待,等孩子达到目标之后再提升标准,就很容易达到目标。
9、亲子关系:与孩子分享工作
美国的许多城市设有爸爸日、妈妈日。在这一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上班,让孩子有机会了解父母工作的内容及辛苦,对于亲子关系的互动有很大帮助。父母认真的工作态度也会成为孩子的典范,另外也会让亲子互动增加许多话题。
10、学习态度:保持你自己的学习热忱
许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咛孩子要认真读书,却不见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实是通过身教影响孩子。父母本身能够常常保持对于学习的热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将会通过身教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
11、表现自己:为孩子设置作品角
固定的作品展示区,可以让孩子学习大方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增加与他人互动的话题及语言学习的机会。
12、增强好行为:不要过多挑剔和评断
当孩子拿着他的作品与你分享,满心期待能得到肯定时,千万不要用成人的高标准来评断。学龄前的孩子尚未脱离自我中心的阶段,父母任何一句批评都能对孩子造成伤害。成人应学习多使用能传递正面信息的语言,尽量减少使用负面语言(如:你怎么画得这么乱,颜色太多了)。
13、增进学习力:学习应用先进知识
在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体科技,即使不出门也能知道天下事。学龄前的孩子也可以学习使用电脑,运用科技的进步让孩子的视野触角伸得更远、更广。
14、抒发情绪:与孩子谈话并学习倾听
每天花点时间与孩子聊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聊天的过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父母需要学习倾听的技巧,许多父母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急着要纠正他错误的观念。这种举动会让孩子不愿再与父母分享他的想法,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
15、增长见闻:全家外出游览
放假时,全家一起外出旅游,除了增进亲子关系,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也能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他的知识。为了让每一次旅行都能让孩子有所收获,建议父
母让孩子参与旅行的计划,全家人一起收集资料,讨论行程路线,对目的地有较深的认识。在行程中,父母也应鼓励孩子运用感官观察、比较,并发现异同,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
16、培养责任心:给孩子以肯定
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也许开始对做家事充满了兴趣,父母若能为孩子预备适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扫把、拖把、吸尘器等),并且给予孩子适当的工作范围(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从做家事中逐渐发展出责任感。
17、设扮演区:提供扮演类型的玩具
洋娃娃、绒毛动物、玩偶、厨房用具、各行各业的工具及服装等,孩子通过扮演游戏中角色的扮演学习社会性行为,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父母可以在角落里为孩子布置一个扮演区,在其中摆放幼儿扮演所需的道具。
18、行为发展:建议孩子加入感兴趣的小团体` 团体生活可以帮助孩子脱离自我中心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态度,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个团体,如:幼儿音乐班或社区中所成立的亲子互动团体。通过团体的互动,孩子渐渐发展出社会生活的技巧并达到社会化。
19、关心社会:和孩子讨论新闻
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与其讨论新闻时事,能帮助他融入社会生活,了解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五花八门的新闻内容能引发孩子对社会的关心。不过在孩子关心社会的同时,父母也要注意,有些未经处理的新闻画面及题材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20、个体差异:避免拿孩子与其他人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能力与性格。因此没有任何一套标准可以适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父母更不应该拿孩子做比较。父母只要帮助孩子与自己过去的行为作比较即可。
21、建立价值观:做有原则的父母
年龄小的孩子,需要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可以依循,特别是有关常规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够清楚知道规则与父母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有亲密的关系。父母若能坚持原则就可以清楚地让孩子知道对与错。
22、促进心智:把家变成学习的地方
孩子的心智发展必需从做中学。因此父母应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帮助孩子有效地学习。例如:厨房可以是学习数学及科学的地方,洗澡时可以学习浮与沉的概念,照顾动物的活动让孩子能认识动物的构造和习性。
23、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处理困难
大多数的孩子遇到问题时都会直接寻求父母的协助,太会帮助孩子处理问题的父母往往教出依赖心很重的孩子。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也能够自己处理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因此父母应该从旁辅导,给孩子机会来自己学习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