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05:3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第一篇: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杨凤池讲座讲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到廊坊来和各位见面。昨天晚上我到这里以后和我的学生在市里遛了遛,发现廊坊是一个建设得相当好的充满欢乐、详和的城市,我看见好几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在很高兴的休闲、娱乐,我在金光道的公园看了一会儿,看见有人在独唱还有拉琴的有伴奏的,有很多群众在旁边祝兴,我和我的学生也随着音乐唱了一段,我们是在黑影里没走光,我发现我往外一走很多人看我,我赶紧就缩回来了。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谈谈各位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是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给我出的题目。在《心理访谈》我们做了很多个案做了很多个别访谈,有孩子也有成人,这些人的问题都从侧面折射出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心理访谈》中我做个一个案子,一个先生已经三十五岁了,没有正当职业,每天就是上网、打麻将、去茶馆,他已经结婚了,我问他“你太太肯嫁给你吗?”他说是他妈给找的对象,他有一个已经六岁的小孩,我问他如何生活,他说他妈妈给他生活费。家长把一个几斤重的孩子养成一个一米七几的壮汉,还需要给他娶媳妇给他看孩子给他的家庭发工资,这个妈妈当得太冤了,但这个孩子觉得挺对的。后来他妈觉得不对,说“你这个儿子是不是有问题呀?”打电话找心理访谈专家,说她儿子赌博欠人十万元钱赌债被人绑架了,绑架他儿子的人打电话让她还钱,如果不还钱就跺掉她儿子一条胳膊或一条腿,她一害怕就把钱还上了。可还完钱之后觉得挺冤的,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呀?她把这个问题扔给我了,这个难题是什么性质的?是孩子还是大人的问题?凭什么孩子不工作照样能有钱上网、打麻将?为什么他没有资格做父亲却生儿子?要是没有别人帮忙,这一切他都做不到,帮他忙的是他的妈妈,他妈妈是在帮儿子还是在害儿子呀?

俗话说“三十而立”,他已经三十五岁了,还不能立起来!立起来和谁扶着他有关系,你早一点松手,小孩摔了跟头,小孩摔跟头没关系,摔了跟头爬起来就行了。但家长一直扶着他,那么就要扶到底。小孩子有一个特点,不会走路的时候不让抱,哭着喊着要自己走,等到他会走的时候就让你抱着。小孩一步一个踉跄一步一个跟头却不让你抱,坚持让自己走,但等走得平稳以后却一出门就张手让你抱。抱着孩子出门就是让孩子不能走路让他的两条腿废了,我们要做的事是让他自己走,他自己会走路就让他自己走,不要再抱着他。

今天我们就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来看一看怎么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好处。我们想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要知道心理健康是怎么实现的,这里面就有心理卫生的概念,所谓心理卫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和具体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使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是心理卫生的任务,今天团市委请我到这里做这个讲座就是心理卫生的干预措施,在这个讲座里面我可以通过讲一些教育的原理和具体措施,能够让各位天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中,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什么样是健康的心理?就是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不是让孩子能办好眼前的事就行了,还要适应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孩子小时候上幼儿园,大了上学校,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恋爱结婚生育子女,这一生都在发展变化,要看我们培养的孩子有没有能力适应当前的环境和发展变化适应未来。

刚才我说的那个三十五岁的孩子,叫他孩子都很牵强,他已经是成人了,但他生理学的年龄是三十五岁,心理的年龄只是学龄前儿童。上学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作业,这个小伙子每天上网、打麻将、泡茶馆,这是成年人的行为吗?他如何做丈夫和父亲?这个人被家长培养出来只能适应学龄前儿童的生活环境,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环境,他的心理一直停置在儿童状态。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三十五岁的人不能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

我们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做一些阶段性的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婴儿期;

2、幼儿期;

3、学龄前期;

4、少年期;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可以承担很多责任,我姐姐七岁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四岁我弟弟一岁多,那时我姐姐就已经给我和弟弟做饭了,现在十七岁的孩子有多少在家里能做饭?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很大的问题把孩子控制在孩子不能承担责任的状态,我们要考虑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我们如何教育、培养他们如何和他们互动如何和他们沟通,真正把我们的想法贯彻在他们身上,尤其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好处的。

关于如何沟通的问题,有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说的是我要和孩子交流,不太注意孩子是否想和家长交流。很多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教育的时候特别急切,恨不得孩子一天之内成长为一个人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急,要求的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能接受。很多厌学的孩子,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和家长激烈对抗,其中家长要负主要责任。

现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有两大误区值得重视,第一大误区是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孩子青年和青少年时期,忽略了学龄前时期,其实上学之前特别重要。第二个误区是很多家长觉得对孩子好就是帮孩子做事。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特别注意孩子学龄前时期心理、体质的培养,第二是要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让孩子爱学习,首先让孩子能够有责任心能够独立承担生活的负担,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好好学习。有很多家长经常和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干,你要什么爸爸妈妈给你什么”,一般这样的孩子学习都挺有问题,如果这样说法的孩子学习没有问题,那么心理健康就会有大问题。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干,人的一生没有一个阶段只把一件事做好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只有短促突击的情况下,可以一些天专干一件事,其他情况不可能相当长时间什么都不干只做一件事。一个孩子如果只注重学习,不干家务不替父母着想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也差。一个孩子爱学习心理比较健康的学习像回事干家务也自觉交往方式也冷静,这种孩子才真正要培养。

幼儿期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幼儿期的孩子最强烈的愿望是多做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就是喜欢玩,让他吃喝睡他都兴趣不大,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我们小时候在幼儿期没有这个问题,想当家庭的重心想当小皇帝,还有哥哥姐姐弟弟**,自然就会摆正合适的位置,你是这家的孩子,而且不止你一个。现在的小孩发现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围着他团团转,孩子不自觉的觉得自己是家庭里的最高领导人。有一次到《心理访谈》的一个孩子特别淘气,主持人问他家里谁最厉害,他说他最厉害,妈妈是老二爸爸是老三。有个孩子十七、八岁一米八多和他妈妈在一个床上睡,他们家给他预备的小床给他爸爸睡,他和妈妈睡大床,这个孩子的位置摆得如何?我说他睡在他爸爸的位置上呢,他说“他算什么呀?”他把爸爸摆在孩子的位置上,这样的孩子心理就偏激了,他觉得他是家庭的中心,他的利益、愿望高于一切,在家里是这样,真要到了学校、单位,他也会这么想,有些年轻同志工作后时间不长就调动甚至辞职,现在孩子受不了批评,很显然这些孩子在家里说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要孩子摆正位置,要告诉孩子家庭里有家长,家长很重要没有家长他就没法生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讲道理。

正确处理幼儿口吃和遗尿的问题。幼儿在三岁前后,小孩在有一个阶段觉得说话口吃特别好玩。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同学说话口吃,小孩特别希望大家注意自己,这个同学一说话,全班同学都看他,后来全班的同学都和这个小男孩学,全班的男生都口吃。但长大以后大部分人没口吃,只有两个同学口吃了。他们说话口吃,父母特别紧张,这两个同学刚要说话,家长就会控制说“你先别说,想好了再说。”他会想我千万不能口吃,一分散注意力说话就更口吃。小孩表达本身就有些问题,他正在学习实验语言。2001年时有个《心理时间》的栏目有一集叫《出口成章说话难》,就是说口吃的问题,编导废尽心思设计如何表现口吃,要拍一些口吃的人,再找一些说话利索的人,告诉人们千万别口吃。但出去拍口吃的人找不到,很多口吃的人声称自己是口吃,但去拍的时候这些人都不口吃了,编导和我说拍不到口吃的人,我说这些人口吃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你拿摄像机拍口吃,他们放松觉得没事就不口吃了。编导找了两个说话伶俐的人刘全和、刘全利当嘉宾,我当专家,主持人拿着念题目时是“出、出、出口成章„„”,越让他别紧张,他越口吃。我提个建议说直接开始吧,编导让我说话,结果我也口吃了,结果刘全和、刘全利也说不出来。各位看见了吗,人人都有可能是口吃患者,我们四个人有哪个人是舌头不利落的?但当编导说别紧张的时候我们都口吃了。这是口吃的发展趋势,家长非要求他说得清清楚楚字正腔圆一句话都不许口吃,这个孩子必然口吃。曾经有一个研究生敲我的门咨询,我说“进来吧”,他不进来仍是敲门,我打开门说“请进”,他的脸通红,叫了二十多个“杨”才叫出“教授”,我说“今天天气不错”,他说“是不错”,我不说口吃的问题,和他谈国际国内新闻,后来我问他来做什么,他说治口吃,我说“你不口吃呀,从你进门以后我没听见你口吃,你回忆一下你刚才口吃了吗”,他说确实没有,我让他口吃,他却怎么也不口吃了,我们谈了四十多分钟他都没有口吃。他爸爸是一个播音员,从小要求他必须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一个音发错了就给予严厉的批评,会说他“下次想好了再说”,每次说话他都要想半天,所以进门前就想进门后要说什么,越想越紧张。很多口吃都忽略了一个特点,就是紧张得太厉害了,忘了呼吸了。现场的朋友可以拿表看一下,憋一两分钟不呼吸都受不了。我不喘气和大家说话,呼吸不顺畅,说话必然结结巴巴的。昨天我来的时候,一个家长问我孩子说话口吃怎么办,我问孩子多大她说三岁,我说装听不见不予理睬,她说长大变成口吃怎么办呀,我说要是理他他就会口吃,告诉孩子谁说话都有点口吃说多了就好了,口吃的人和不口吃的人有什么区别?不口吃的人特别不在乎自己有口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是多做游戏,口吃的人开始受到家长的责骂,总是想下句话再也不能口吃,早期口吃的紧张是家长的责骂造成的,晚期口吃的紧张是自己造成的。

孩子尿床的问题如何解决?孩子三岁尿床不是问题,三十岁尿床是很大的问题。我下乡劳动时我们班有个同学尿床,晾被时应该是哪尿湿了哪冲着太阳,但他不好意思,每天晾被时把湿的地方冲里,天黑还不干,将来结婚会造成问题。家长对幼儿要求特别高,看到两三岁的小孩尿床啪的一巴掌,小孩他是控制不住。如何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有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情况特别生气,要吃饭时孩子拿着便盆到饭桌前面或尿或拉,两三岁孩子最大的快乐来自于排便排尿。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特别高兴的告诉妈妈说班里谁尿裤子了,家里来客人了孩子往往拿着尿盆不是尿尿就是拉屎,我的孩子也是,非不去卫生间,非要拿到饭桌旁边,这是幼儿一个快乐的感觉。家长看到孩子尿床特别焦虑特别急躁,孩子端着便盆到饭桌旁边不用管他,过了三岁他自然会知道去卫生间。有很多人在小时候尿床,有的家长有种错觉就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天生不尿床,我认为孩子尿床基本都是家长做得不太好,不是孩子不好。在座的各位,有谁说我自己躺着就能尿出来?我们尿尿不能躺着,人骨折后打着牵引,只能拿着便盆去接,但尿不出来,骨折瘫痪早期躺着都尿不出来。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长要训练孩子躺着尿不出来的习惯。两三岁还在尿床的小孩,你要观察一下他尿尿的时间,要尽到当家长的义务。你熬一宿盯着孩子看,事先积累一些经验,比如孩子晚上十一点、夜里两点、夜里四点、天亮之前各尿一次,那么你十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一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三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每一次在他要尿之前都被你把出去了,以后他再背贴着床就尿不出来了。有些家长睡觉很死,孩子十一点要尿时没人理,孩子躁动半天没人理就尿床了。我问过一些有遗尿症的患者,尿床之前是否做找厕所的梦?他们说做,梦到想去厕所然后就找厕所,然后就找到了,进去就尿了,然后就醒了。有时候我喝啤酒喝水喝多了,入睡不长时间就会做梦找厕所,但找厕所非常难。有一次我梦见总算找到厕所,正在要方便的一刹那,灯光大亮、音乐奏响,回头一看就相当于我站在舞台上,因为我的身子在床板上尿不出来。要想控制孩子不尿床很简单,家长辛苦两三天就行,按照孩子尿床的规律提前把尿把出去。

让孩子多做游戏,让孩子多和同龄孩子做游戏,对孩子学习和别人交往很有好处。现在不宜让孩子过早学习,六岁让孩子上小学是有科学道理的,六岁之前尽量不让孩子学习,六岁之前主要是通过游戏学习。

重视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孩子不会穿衣服的时候帮他穿,孩子不会穿鞋不会系鞋带的时候我们帮他,等孩子会的时候再让妈妈做,妈妈一定要坚持立场不帮他的忙,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要培养独立的人格,独立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孩子不能对自己负责,要反思家长是如何对孩子的。

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要只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学习初期的孩子

孩子要上学了,父母感情上要放松,要孩子离开父母,保持一段距离但保持情感上的亲切,心理距离如何拉开、情感上如何拉近?生活上的照顾要减少,要经常和孩子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感情,很多家长说没有办法和孩子交流,家长和孩子感情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替孩子做了很多生活料理的事情,这些是孩子都能做的,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独立解决生活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生活要求不高,但对学习要求特别高,要按时完成作业要取得好成绩,孩子觉得家长是矛盾的觉得家长很怪,孩子的感情受到伤害,和家长的感情就疏远了。我在《心理访谈》做过这样一个案子,一个中学女孩和母亲特别对立,小学有一次考试成绩妈妈要求九十分以上,但她考了八十分,妈妈让她在街上跪着,孩子和妈妈的感情被破坏。

和异性父母交往学习长大后和异**往的方式。现在有些孩子和一个家长特近一个家长特远,就像刚才我所讲的一米八多的孩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这个儿子和妈妈距离太近和爸爸距离太远,和妈妈距离太近会学习妈妈,容易陷入某种心理误区,长大后男人的行为、特征就少,恋爱时会找一个像妈妈的人,这样感情就错位了,婚姻就会出现不幸。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世界里想找个母亲,结婚后会要求这个女人像妈妈那样照顾自己,自己什么也不干。《心理访谈》有一对夫妻,两个人老打架,女同志说嫁给这个男的太委屈太累太辛苦,他也不心疼不理解,男人什么家务都不做,女人全方位的照顾,男人还不满意。主持人问男人对太太什么地方不满意,他说太太挣钱少,主持人问他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太太,他说应该找一个这样的女人:在家里特能干家务,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外面特别能赚钱。主持人问那他做什么,他说他不干什么。依赖母亲的男人最可怕,你不照顾全了,他觉得你不是好媳妇,他希望你像对儿子一样照顾他,说你不是好媳妇实际是说你不是一个好母亲。等你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去做到母亲的状态后,男人又失落了,他发现他没媳妇了,他没结婚的时候他妈妈就这么做的他那时没有妻子,等到妻子都做到像母亲一样时他会觉得自己又没有妻子了,于是开始在外面找了。在家里需要人像母亲一样伺候他,在外面又找个情人。一个一米八的小伙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如果各位有这样的情况听完讲座后赶紧分床吧,不然的话毁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心理会被扭曲了。要培养孩子和同性父母和异性父母同距离接近,不要和一方特近和一方特远。

鼓励孩子积累社会经验,鼓励孩子多和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交往,鼓励孩子换位思考,反复提醒孩子你说小红不好,小红说小丽不好,问孩子“你觉得谁好谁不好,如果你是小红或者你是小丽会怎么样?”换位思考会让人产生理性的认识,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在很多地方做亲子关系的讲座,很多人问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有什么方法才能让孩子爱学习。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别人的孩子天生都爱学习自己的孩子天生不爱学习。家长说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孩子爱玩游戏,爱玩游戏没有关系,他生下来就会玩游戏吗?他从不会玩到会玩是通过学习、钻研,很多家长说如果孩子把玩游戏的心放在学习上来就好了,那么研究他为什么对游戏有那么大的热情,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乐趣,得了一千分会说“好”,得了一万分会说“非常好”,得了两万分会说“太棒了”,得了五万分会出个姑娘拿束鲜花说“我爱你”,总是在强化你进一步玩下去。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过去看了看,看了之后说什么了?“瞧你,写作业怎么扭着身子?”“你看你的字写得像蚯蚓似的,能不能写直点?”这都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儿子写字,我说“你和谁学的呀?怎么写得这么好看?”孩子就会越写越好看,待一会儿过去看孩子写得整齐多了。让孩子觉得他能把事情做好,维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有不会做的作业题问你时你该怎么办?当孩子向你报告成绩不太理想时你怎么反应?如果孩子问你作业题,总的指导原则是不告诉,千万不要说“这你都不会”,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我儿子上小学时问我问题,我说我也不会,我有事情我先忙让他先想我告诉他我也会想,他想了半天也不会,我说不会就算了只能不完成了,老师都教了你不会是你的问题,他说问了好几个同学都不会,我说那么是老师的事情他没有教明白。孩子说不完成行吗,我说不完成不行但不会做怎么办呀,他说要不再想想,过了一会儿说“我真伟大”,我跑过去问他怎么伟大,他说看上去很难但做起来不难,终于想出来了,其实他做的是错的。我又开导他,他终于发现自己写的是错的。要支持孩子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给他表扬和鼓励,让他感觉我能干好这件事,他就有兴趣了。有的孩子说“没考好,考了95分”,家长告诉他下次努力认真比95分多就有进步,考100分就不会再有进步了。很多家长不这么说,很多家长知道孩子考了99分会说“那1分怎么丢的?”。家长往往会说少了一个小数点,如果发射火箭会出多大问题。那么发射火箭时小数点少了一位就发射了吗?家长会说不是要经过很多人检查的。不要给孩子过于完美的思维,让孩子对学习望而却步。

青春期的问题

小孩从十一、二岁开始到十七岁,身体上越来越接近成熟,内心也向成人过渡靠拢,第二特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一个人的青春期里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想迅速独立,想像一个成人一样独立的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没有办法摆脱依赖,没有独立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我们要了解青春期学生内心冲突、矛盾的状态大致是:独立和依赖、理想和现实、自负和自卑、沟通和封闭。青春期的孩子关注自我形象,很多想法互相矛盾、对立的,如果孩子学习出现困难差不多也是从初二开始,自我意识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困惑都出来了,又要独立又不能摆脱依赖,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主但还要听爸爸妈妈怎么说,自己想半天还是想不好。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每一句话他都不同意,他往相反的方向想,但他做事暗中还是合着我们的想法。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青春期的孩子想得特别好,对自己的生活对外部世界有美好的想象空间,但当他进入青春期后有个深刻的思考,人生、社会、自己,发现很多不如意不完美阴暗的一面,对理想能不能实现,现实能不能接受,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当他遇到困境的时候,受到一些表扬会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遇到一些挫折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有时候自负和自卑会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协调是一种现象,其中自卑是主要的,觉得自己很渺小力量不够,自负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沟通和封闭的矛盾,沟通欲望特别强,对生活的感受希望和别人交流,但同时又想封闭,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不想沟通,年龄差距大的人也不想沟通,最愿意和同龄人打交道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有一个小孩愿意和挺大的孩子一起玩,年纪大的人人愿意和小孩玩,可以折射出一些心理问题。一个青春期的小孩愿意和成年人在一起,有可能折射出孩子不知道是缺乏父爱还是缺乏母爱,有可能是双方都缺有可能是缺一样,会和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交往。按照年龄特点,一般人愿意和同龄的人交往特别是青春期的少年,不愿意和家长多说话是普遍现象。北京少年宫一些家长做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有一些时间让大家和我交流、互动,有一个家长说女儿每天不高兴,问她什么都不好好回答,说的话都透着烦感,女儿小时候天天缠着她,没想到现在和她说什么她都不和自己交流,她宁可泡方便面也不愿意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孩子句句反驳、全听都得注意,青春期的孩子说一句反驳一句不太好,有可能爸爸妈妈说得是对的,句句都反驳你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说一句听一句可能隐藏其他问题,只有家长说得对就听说得不对不听但不和爸爸妈妈吵架是对的,家长说什么都听不管对错也是不对的。五年前我接待山西一个三十一岁的患者,他为自己的恋爱婚姻问题发愁找我咨询,吃饭的时候让我带他一起去,他说不知道吃什么合适,我让一个研究生带他去。研究生说食堂窗口特别多,他到哪里那个人就跟到哪里,因为那个人不知道该买什么不知道爱吃什么,看研究生买什么他就买什么。做了三天咨询之后我们有个心理游戏类的活动,到郊区的山里,他说得问问他妈妈是否同意去山里。他问我怎么样才能迷惑姑娘的心,我说我现在要回答你的问题我就成为你妈妈了,什么问题都问他妈妈,什么样的姑娘会喜欢他呀。

小孩在青春期的时候,不太爱理家长、反驳家长的意见,是这个阶段独立的表现,和不同年龄的人封闭,愿意和知心朋友交流,和家长之间有代沟,青春期的青少年每天都处于焦虑不安或者是担忧的状态,让家长觉是孩子不好接近和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但家长应当能够坦然面对孩子青春期出现的情况,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孩子要展现自己的想法,内心有一些混乱,和家长沟通减少是好现象,理性的家长不要打扰孩子的这个过程,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的,告诉孩子“你要”一点作用都没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青春期的自我意识,面对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在上学,面临要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任务,外部的交往有一些困难的时候,原有的心理素质中的问题心理健康基础性的东西在青春期暴发出来,婴儿期爱的缺乏、幼儿期游戏的缺乏,会出现很多家长很难接受的问题,比如追星、离家出走、厌学。

去年十月《心理访谈》搞了一个戒除网瘾的栏目,找了一些上网成瘾的少年在一个基地进行急训,做了七期节目把培养的过程做成心理访谈特别节目播出,上网成瘾的孩子面相干瘦脸色蜡黄,听着讲课手不自觉的就处在打键盘的状态,手部和前臂的肌肉是麻痹的。从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一般和父母的情感交流非常少,对父母的感情特别冷漠,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对网络游戏非常着迷,对生活有很多幻想,很不切合实际,有一些是家庭存在的问题。家庭条件好的娇惯特别多,孩子容易上网成瘾,让他别渴着别饿着,有什么事都替他解决这种孩子不爱学习,家长训斥孩子苦闷就会上网,一玩游戏就好了。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娇惯的孩子口袋里总有花不完的零用钱,不爱学习,不玩游戏也不愿意睡觉,后来开始留恋网吧。这样的孩子上学的动力不强,每天都那么舒服,学习是一个克服困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的乐趣在于拿出意志力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娇惯的孩子克服困难的力量不足,没有这种力量,网络游戏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步步带着奖赏和强化带着快乐,只需要通过快乐的奖赏就能维持,学习需要通过克服困难维持学习的动力。家长培养方式需要是理性的,让他平时要承担一些责任要克服一些困难,要给一些拒绝,孩子的要求不能全部满足,才有承受力有毅力克服困难,很多孩子上网成瘾是家庭娇惯造成的。我们原来指成瘾往往指使用药品成瘾,网络成瘾导致孩子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心理方面比如说和家人的情感、交往、认知,社会方面表现为学生不能上学、工作人员不能正常上班。我们在网络成瘾训练营基地看到大多数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网络成瘾都是家庭和孩子之间亲子关系不和谐或家长之间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是在催促孩子学习,形成孩子对家长依赖性强,孩子受措后得不到理解只能到网络里寻求关爱,不良的家庭关系驱使孩子网络成瘾。不合理的家庭责任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形成影响,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由老人带大,隔辈老人看孩子会有一种心理,多满足孩子的要求别让孩子受委屈,孩子和父母分离感觉自己被抛弃。有的家庭中缺少学习的气氛和人际交往的氛围,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会逃学或沉迷网络。从心理分析的原因,第一项是给网络成瘾行为一个借口,后面两项主要是针对家庭,有很多条新闻都会说网瘾是家长的问题,青少年少年儿童网络成瘾,很多家长都很委屈说很严厉花了很多钱教育孩子,为何将责任归结到家长身上。我们并没有人为的把问题归结到家长身上,当孩子到了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孩子是没有毛病的,是在我们的培养教育之下成长的,一个人要做父母,做好的负责的父母,要把孩子教育好,不仅是对孩子的爱,家庭气氛也要好,孩子没有成年,如何让孩子承担教育失败的责任?十八岁以上我们才更多倾向于做孩子的工作,责任方面应当由孩子更多的承担,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家庭上。十八岁以下的孩子主要是家长教育的问题,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个家长说以前对孩子特别简单粗暴,后来发现一本书叫《赏识教育》,所以老表扬孩子,但是效果也不好。简单的批评和表扬是一样的,问题就是简单,赏识是真正的欣赏和认识到他的优点加以表扬,如果一个人长得口歪眼斜,夸他长得漂亮不是事实,表扬的是真正的优点,是你发自内心认为该表扬的地方,不是处处赏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处理学习、上网和休息的关系,合理分配三者。孩子上网不超过两个小时,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关闭电脑,很多生活、学习、活动在网上也可以进行。你要想想现在对孩子采取的措施是对孩子教育的需要还是你要释放不良情绪的需要,如果是教育孩子的必要,对孩子有帮助可以做,如果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不做。《心理访谈》做过一期节目,一个妈妈和女儿感情不好,女儿甚至想杀了妈妈,因为妈妈让女儿在街上跪着。女儿有一件毛衣非常喜欢总是穿着,妈妈让她穿校服,妈妈用剪子把毛衣剪成碎条。我问妈妈为何要这么做,妈妈说什么都没想,她气死了就是要剪,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妈妈给剪烂,情感如何维系?我喜欢的你给剪烂,你让我做的事我就不做。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追星,从发型穿衣都像偶像看齐。追星也出了很多事情,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港台歌星来开演唱会,很多少男少女说话声音非常急促,有一个小女孩捂着胸口说“激动死了,心脏要跳出来了”。很多人截出租车但不知道去哪,说歌星出来去哪儿就去哪儿追,一个个说话声音都颤抖。青春期的孩子追星,家长不要太紧张,这是青春期的孩子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社会上明星应该多样化,不能只是影、视、歌、体育,劳动模范、企业家都应当是明星,让少男少女模仿和学习。青少年在混乱时期,需要有个榜样去效仿。喜欢学术明星的追易中天、于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是坏事。我们的社会不是明星太多而是明星太少太单一,要给青少年更好的榜样。追星不要到迷失自我的程度,丧失了自我,希望我和明星无限贴近就可以了,追星的问题要避免病态,要极大的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充满梦幻,寄托着青少年的理想,追星是正常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交流好感情,正确的交流产生好的效应。理性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青春期以前的小孩可以直接说,青春期后可以诱导引导启发,最好是举例给孩子讲解。

谢谢大家。

问题:如果打孩子或用“找打”说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心理影响?

回答:打孩子或对孩子说“找打”对孩子都有负面影响,所谓打孩子要是象征性的,不要真打,对十二岁以下的少年对七岁以前的儿童可以打,因为太小的小孩和他说道理他不太懂,打他屁股一下,让他听话他不知道话是什么意思,拍一下屁股他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学龄前儿童象征性的打是可以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最好别打,如果非要打,只有一种情况是严重影响孩子或者别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否则最好不打。

问题: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全不打孩子是不是正确的? 回答:象征性的打孩子是有必要的。

问题:如何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如何对待孩子早恋?

回答:孩子早恋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是我们引导和启发的问题。孩子早恋时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孩子正是要独立的时候,如果有家长想解决孩子早恋的问题,孩子逆反,越要干预越要做。所以要间接引导,用别人的例子,比如夫妻之间谈别人的例子来引导他,不直接和他说。我不知道教育管理部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必把早恋看得过于严重,我们的敏感度太高,孩子反而会产生兴趣,要区别一种情况是孩子不学习不和别人交往,只和一个特别固定的异性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这已经属于行为问题不是早恋问题。家长应该采取淡然的自然的态度不大惊小怪的态度,把该交待的事情交待,家长要对孩子信任,相信孩子是聪明智慧善良不会走错路,告诉孩子“你有权利和别人交往,我们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何去何从让他自己决定,激发他自己反思自己做事的态度,强烈跟踪、分割,效果反而不好。

问题:我的孩子现在十五岁了,如果以前错过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现在如何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和性格?

回答:孩子如果到了十八岁,可能需要一些专家的帮助。十五岁的孩子现在还是可以培养教育的,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坚决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自己会做的事父母不要管,不仅仅要求他学习,还要求他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表达爱学习爱的能力,要家长展示、示范给孩子。

问题:我儿子快五岁了,入睡必须家长陪着还得摸着他的屁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要养成孩子好的入睡习惯,养成一种规律,不到规律的时间先不让他睡觉,到入睡时间不要摸着他的屁股,要拍着他的屁股,时断时续,先重后轻,先频率高后频率低,给他一个心理暗示,相当于**的作用,使他神经的兴奋性慢慢降低。我的孩子小时候老是让我摸着他的后背,我就给他拍,还唱歌,拍的时候由重到轻,唱歌的声音由强到弱,拎一下他的小胳膊感觉一下,如果胳膊软了,减轻直到消失。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

第二篇:[转]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转]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分享 已转载成功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转播到微博..赞赞取消赞

转载自 心理培训 2011年07月14日 17:09 阅读(5)评论(0)分类:个人日记

举报 字体:中▼ 小 中 大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谈谈各位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是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给我出的题目。在《心理访谈》我们做了很多个案做了很多个别访谈,有孩子也有**,这些人的问题都从侧面折射出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心理访谈》中我做个一个案子,一个先生已经三十五岁了,没有正当职业,每天就是上网、打麻将、去茶馆,他已经结婚了,我问他“你太太肯嫁给你吗?”他说是他妈给找的对象,他有一个已经六岁的小孩,我问他如何生活,他说他妈妈给他生活费。家长把一个几斤重的孩子养成一个一米七几的壮汉,还需要给他娶媳妇给他看孩子给他的家庭发工资,这个妈妈当得太冤了,但这个孩子觉得挺对的。后来他妈觉得不对,说“你这个儿子是不是有问题呀?”打电话找心理访谈专家,说她儿子赌博欠人十万元钱赌债被人绑架了,绑架他儿子的人打电话让她还钱,如果不还钱就跺掉她儿子一条胳膊或一条腿,她一害怕就把钱还上了。可还完钱之后觉得挺冤的,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呀?她把这个问题扔给我了,这个难题是什么性质的?是孩子还是大人的问题?凭什么孩子不工作照样能有钱上网、打麻将?为什么他没有资格做父亲却生儿子?要是没有别人帮忙,这一切他都做不到,帮他忙的是他的妈妈,他妈妈是在帮儿子还是在害儿子呀?

俗话说“三十而立”,他已经三十五岁了,还不能立起来!立起来和谁扶着他有关系,你早一点松手,小孩摔了跟头,小孩摔跟头没关系,摔了跟头爬起来就行了。但家长一直扶着他,那么就要扶到底。小孩子有一个特点,不会走路的时候不让抱,哭着喊着要自己走,等到他会走的时候就让你抱着。小孩一步一个踉跄一步一个跟头却不让你抱,坚持让自己走,但等走得平稳以后却一出门就张手让你抱。抱着孩子出门就是让孩子不能走路让他的两条腿废了,我们要做的事是让他自己走,他自己会走路就让他自己走,不要再抱着他。

今天我们就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来看一看怎么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好处。我们想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要知道心理健康是怎么实现的,这里面就有心理卫生的概念,所谓心理卫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和具体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使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是心理卫生的任务,今天团市委请我到这里做这个讲座就是心理卫生的干预措施,在这个讲座里面我可以通过讲一些教育的原理和具体措施,能够让各位天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中,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什么样是健康的心理?就是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不是让孩子能办好眼前的事就行了,还要适应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孩子小时候上幼儿园,大了上学校,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恋爱结婚生育子女,这一生都在发展变化,要看我们培养的孩子有没有能力适应当前的环境和发展变化适应未来。

刚才我说的那个三十五岁的孩子,叫他孩子都很牵强,他已经是成人了,但他生理学的年龄是三十五岁,心理的年龄只是学龄前儿童。上学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作业,这个小伙子每天上网、打麻将、泡茶馆,这是成年人的行为吗?他如何做丈夫和父亲?这个人被家长培养出来只能适应学龄前儿童的生活环境,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环境,他的心理一直停置在儿童状态。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三十五岁的人不能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

我们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做一些阶段性的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婴儿期;

2、幼儿期;

3、学龄前期;

4、少年期;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可以承担很多责任,我姐姐七岁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四岁我弟弟一岁多,那时我姐姐就已经给我和弟弟做饭了,现在十七岁的孩子有多少在家里能做饭?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很大的问题把孩子控制在孩子不能承担责任的状态,我们要考虑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我们如何教育、培养他们如何和他们互动如何和他们沟通,真正把我们的想法贯彻在他们身上,尤其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好处的。关于如何沟通的问题,有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说的是我要和孩子交流,不太注意孩子是否想和家长交流。很多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教育的时候特别急切,恨不得孩子一天之内成长为一个人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急,要求的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能接受。很多厌学的孩子,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和家长激烈对抗,其中家长要负主要责任。

现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有两大误区值得重视,第一大误区是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孩子青年和青少年时期,忽略了学龄前时期,其实上学之前特别重要。第二个误区是很多家长觉得对孩子好就是帮孩子做事。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特别注意孩子学龄前时期心理、体质的培养,第二是要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让孩子爱学习,首先让孩子能够有责任心能够独立承担生活的负担,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好好学习。有很多家长经常和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干,你要什么爸爸妈妈给你什么”,一般这样的孩子学习都挺有问题,如果这样说法的孩子学习没有问题,那么心理健康就会有大问题。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干,人的一生没有一个阶段只把一件事做好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只有短促突击的情况下,可以一些天专干一件事,其他情况不可能相当长时间什么都不干只做一件事。一个孩子如果只注重学习,不干家务不替父母着想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也差。一个孩子爱学习心理比较健康的学习像回事干家务也自觉交往方式也冷静,这种孩子才真正要培养。婴儿期

在婴儿期要注重非语言的沟通。婴儿期的孩子不会说话,要注重语言前的沟通,如果有的同志孩子刚刚一岁或者一岁以内,要注意这个时段对婴儿、乳儿要注重对感官、言语和行动的三大训练。感官是给孩子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的感觉,让孩子感官发展比较全面、协调。训练孩子活动,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越老实越好,一动就会碰到、摔到,但从我们心理学发展学角度来看,一岁以内小孩的肢体动作对身体心理发展都是特别有利的。言语训练,有的家长看孩子不言语听不懂家长的话也不会说话,家长就不理孩子。聪明的母亲经常和孩子对话“宝贝,饿了吧?渴了吧?想妈妈了吧?”有的人认为孩子听不懂妈妈说些话没有用,孩子听不懂话不会说话是因为在妈妈和他说话之前没听过声音,老和他说话,有相应的表情和动作,他就慢慢知道这个声音是这个意思那个声音是那个意思,学着用这个声音和妈妈说话,妈妈就会有反应。你会说话就和孩子说话。

吃奶的小孩不仅是通过从母亲身体吃奶获取营养,还从母爱中体会到安全。吃奶的孩子刚从母亲身体里生出来,内心有很大的紧张和焦虑,他从那么温暖的环境离开母体,有很大的不适应,通过吃奶恢复安全感。所以现在提倡尽量让孩子吃母亲的奶,不仅是有营养,还在于母亲在喂奶过程中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有很多**的问题,例如对人不信任可能来自内心极强的感觉,有的人和别人谈恋爱,忽然间提出分手,对方问他为什么,他说觉得对方不同意所以先分手以免有被抛弃的感觉,对方不同意的信息是他自己的感觉,为了求证他才提出分手。母亲喂养能够去除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人工喂养容易造成孩子敏感和焦虑。尤其是有些人工哺养的时候拿奶瓶塞到孩子嘴里,这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孩子感受不到和喂奶人的亲密关系,即使拿奶瓶喂奶也要抱着他,让他尽量接近母乳喂养的状态。吃谁的奶,都有感情的付出、投入。喂奶有讲究,什么时候喂奶也有讲究,孩子在那儿躺着,抱起来就喂,这样对吗?有一派克己关系学派的心理学家,关注乳儿喂奶的过程,追踪到孩子长大,在孩子不饿在有饿的感觉之前的时候就喂奶的孩子和饿了之后哭但老是得不到奶吃的孩子长大后形成不同的心理品质,感受不到饿就喂奶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倾信别人,凡是饿得不得了猛哭周围没有人来喂奶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信任别人。你的同事、熟人、朋友是否有的人戒心特别强,什么事都小心谨慎,特别害怕上别人的当,如果他做生意,往往因为太谨慎了和别人无法合作。比如我是卖手机的,对方打款我才能把手机发出去。有人没有那么强的戒心,先把手机发过去,货到付款就行。做生意戒心特别强的人有可能失掉大部分生意,如果你劝他让他先付货后收款,他总觉得不安全。如果你说现在是诚实守信的人多先把货发过去吧,他会回答你:虽然是好人多,但万一他是坏人呢。他老有这样的心理,他有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很多人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有关系,潜意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是矛盾的,脑子想得很清楚要干什么,但行为不受控制不去干,或者觉得什么不应该干但不受控制偏要去做,在你精神世界里好象有两个想法,最终哪个想法力量强呢?还是你内心深处觉得不好控制的力量强,那个力量就是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是上升到意识到清醒的头脑里想不清楚不容易觉察的问题。大家如果相信潜意识,潜意识来自于我们清醒之前的年代在我们的脑子里注入了什么。喂奶基本是孩子不哭不想吃奶的时候不要喂,孩子哭了没拉没尿可能是饿了再喂奶,这时候喂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有好处。断奶的问题,有些家长不愿意母乳喂养,怕破坏体型,也怕喂奶麻烦断奶也麻烦。有些家长实在没办法要上班不断奶不行了就断奶,采取生硬的办法,有一些妈妈把奶头上抹上红药水、紫药水或者辣椒面,让孩子一吃觉得不对劲孩子就不吃奶了,可是大家要注意断奶断不好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孩子原始的分离焦虑和安全感就来自于母亲的哺乳过程。一般孩子应当在一岁以内断奶,如果一岁以上还在吃奶会造成孩子依赖性格的形成。断奶也不能早于十个月,有的人产假是半年或三个月,那么应该循序渐进的断奶,慢慢减少喂奶次数增加辅食次数,到彻底断奶。成年人恋爱第一天还拥抱接吻,第二天就强硬的分手就好比抹辣椒面断奶,**对突然情感的断裂还有激烈的反应呢,更何况一岁的孩子,断奶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造成给孩子伤害。

孩子到一岁多会叫爸妈会说一些话会做一些简单的事时,家长要特别强调控制孩子大小便,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这里面也有心理学的讲究。不能强令孩子迅速控制大小便,大便好一些,尤其是小便不好控制。婴儿为什么要换尿布呀,是因为婴儿不能控制自己排便排尿,后来排大便可以控制,但排尿控制有困难,控制程度有逐渐成长的过程。有的家长对孩子尿床采取十分严厉的责骂甚至责打的态度,让孩子在控制大小便的问题上产生挫折。逗孩子玩有时也有问题,小孩有时候晚上不爱睡觉,大人就吓唬孩子,容易给孩子造成一些胆小和恐惧的行为。

幼儿期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幼儿期的孩子最强烈的愿望是多做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就是喜欢玩,让他吃喝睡他都兴趣不大,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我们小时候在幼儿期没有这个问题,想当家庭的重心想当小皇帝,还有哥哥姐姐弟弟**,自然就会摆正合适的位置,你是这家的孩子,而且不止你一个。现在的小孩发现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围着他团团转,孩子不自觉的觉得自己是家庭里的最高领导人。有一次到《心理访谈》的一个孩子特别淘气,主持人问他家里谁最厉害,他说他最厉害,妈妈是老二爸爸是老三。有个孩子十七、八岁一米八多和他妈妈在一个床上睡,他们家给他预备的小床给他爸爸睡,他和妈妈睡大床,这个孩子的位置摆得如何?我说他睡在他爸爸的位置上呢,他说“他算什么呀?”他把爸爸摆在孩子的位置上,这样的孩子心理就偏激了,他觉得他是家庭的中心,他的利益、愿望高于一切,在家里是这样,真要到了学校、单位,他也会这么想,有些年轻同志工作后时间不长就调动甚至辞职,现在孩子受不了批评,很显然这些孩子在家里说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要孩子摆正位置,要告诉孩子家庭里有家长,家长很重要没有家长他就没法生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讲道理。

正确处理幼儿口吃和遗尿的问题。幼儿在三岁前后,小孩在有一个阶段觉得说话口吃特别好玩。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同学说话口吃,小孩特别希望大家注意自己,这个同学一说话,全班同学都看他,后来全班的同学都和这个小男孩学,全班的男生都口吃。但长大以后大部分人没口吃,只有两个同学口吃了。他们说话口吃,父母特别紧张,这两个同学刚要说话,家长就会控制说“你先别说,想好了再说。”他会想我千万不能口吃,一分散注意力说话就更口吃。小孩表达本身就有些问题,他正在学习实验语言。2001年时有个《心理时间》的栏目有一集叫《出口成章说话难》,就是说口吃的问题,编导废尽心思设计如何表现口吃,要拍一些口吃的人,再找一些说话利索的人,告诉人们千万别口吃。但出去拍口吃的人找不到,很多口吃的人声称自己是口吃,但去拍的时候这些人都不口吃了,编导和我说拍不到口吃的人,我说这些人口吃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你拿摄像机拍口吃,他们放松觉得没事就不口吃了。编导找了两个说话伶俐的人刘全和、刘全利当嘉宾,我当专家,主持人拿着念题目时是“出、出、出口成章„„”,越让他别紧张,他越口吃。我提个建议说直接开始吧,编导让我说话,结果我也口吃了,结果刘全和、刘全利也说不出来。各位看见了吗,人人都有可能是口吃患者,我们四个人有哪个人是舌头不利落的?但当编导说别紧张的时候我们都口吃了。这是口吃的发展趋势,家长非要求他说得清清楚楚字正腔圆一句话都不许口吃,这个孩子必然口吃。曾经有一个研究生敲我的门咨询,我说“进来吧”,他不进来仍是敲门,我打开门说“请进”,他的脸通红,叫了二十多个“杨”才叫出“教授”,我说“今天天气不错”,他说“是不错”,我不说口吃的问题,和他谈国际国内新闻,后来我问他来做什么,他说治口吃,我说“你不口吃呀,从你进门以后我没听见你口吃,你回忆一下你刚才口吃了吗”,他说确实没有,我让他口吃,他却怎么也不口吃了,我们谈了四十多分钟他都没有口吃。他爸爸是一个播音员,从小要求他必须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一个音发错了就给予严厉的批评,会说他“下次想好了再说”,每次说话他都要想半天,所以进门前就想进门后要说什么,越想越紧张。很多口吃都忽略了一个特点,就是紧张得太厉害了,忘了呼吸了。现场的朋友可以拿表看一下,憋一两分钟不呼吸都受不了。我不喘气和大家说话,呼吸不顺畅,说话必然结结巴巴的。昨天我来的时候,一个家长问我孩子说话口吃怎么办,我问孩子多大她说三岁,我说装听不见不予理睬,她说长大变成口吃怎么办呀,我说要是理他他就会口吃,告诉孩子谁说话都有点口吃说多了就好了,口吃的人和不口吃的人有什么区别?不口吃的人特别不在乎自己有口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是多做游戏,口吃的人开始受到家长的责骂,总是想下句话再也不能口吃,早期口吃的紧张是家长的责骂造成的,晚期口吃的紧张是自己造成的。

孩子尿床的问题如何解决?孩子三岁尿床不是问题,三十岁尿床是很大的问题。我下乡劳动时我们班有个同学尿床,晾被时应该是哪尿湿了哪冲着太阳,但他不好意思,每天晾被时把湿的地方冲里,天黑还不干,将来结婚会造成问题。家长对幼儿要求特别高,看到两三岁的小孩尿床啪的一巴掌,小孩他是控制不住。如何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有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情况特别生气,要吃饭时孩子拿着便盆到饭桌前面或尿或拉,两三岁孩子最大的快乐来自于排便排尿。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特别高兴的告诉妈妈说班里谁尿裤子了,家里来客人了孩子往往拿着尿盆不是尿尿就是拉屎,我的孩子也是,非不去卫生间,非要拿到饭桌旁边,这是幼儿一个快乐的感觉。家长看到孩子尿床特别焦虑特别急躁,孩子端着便盆到饭桌旁边不用管他,过了三岁他自然会知道去卫生间。有很多人在小时候尿床,有的家长有种错觉就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天生不尿床,我认为孩子尿床基本都是家长做得不太好,不是孩子不好。在座的各位,有谁说我自己躺着就能尿出来?我们尿尿不能躺着,人骨折后打着牵引,只能拿着便盆去接,但尿不出来,骨折瘫痪早期躺着都尿不出来。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长要训练孩子躺着尿不出来的习惯。两三岁还在尿床的小孩,你要观察一下他尿尿的时间,要尽到当家长的义务。你熬一宿盯着孩子看,事先积累一些经验,比如孩子晚上十一点、夜里两点、夜里四点、天亮之前各尿一次,那么你十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一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三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每一次在他要尿之前都被你把出去了,以后他再背贴着床就尿不出来了。有些家长睡觉很死,孩子十一点要尿时没人理,孩子躁动半天没人理就尿床了。我问过一些有遗尿症的患者,尿床之前是否做找厕所的梦?他们说做,梦到想去厕所然后就找厕所,然后就找到了,进去就尿了,然后就醒了。有时候我喝啤酒喝水喝多了,入睡不长时间就会做梦找厕所,但找厕所非常难。有一次我梦见总算找到厕所,正在要方便的一刹那,灯光大亮、音乐奏响,回头一看就相当于我站在舞台上,因为我的身子在床板上尿不出来。要想控制孩子不尿床很简单,家长辛苦两三天就行,按照孩子尿床的规律提前把尿把出去。

让孩子多做游戏,让孩子多和同龄孩子做游戏,对孩子学习和别人交往很有好处。现在不宜让孩子过早学习,六岁让孩子上小学是有科学道理的,六岁之前尽量不让孩子学习,六岁之前主要是通过游戏学习。

重视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孩子不会穿衣服的时候帮他穿,孩子不会穿鞋不会系鞋带的时候我们帮他,等孩子会的时候再让妈妈做,妈妈一定要坚持立场不帮他的忙,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要培养独立的人格,独立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孩子不能对自己负责,要反思家长是如何对孩子的。

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要只是给予严厉的批评。

学习初期的孩子

孩子要上学了,父母感情上要放松,要孩子离开父母,保持一段距离但保持情感上的亲切,心理距离如何拉开、情感上如何拉近?生活上的照顾要减少,要经常和孩子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感情,很多家长说没有办法和孩子交流,家长和孩子感情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替孩子做了很多生活料理的事情,这些是孩子都能做的,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独立解决生活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生活要求不高,但对学习要求特别高,要按时完成作业要取得好成绩,孩子觉得家长是矛盾的觉得家长很怪,孩子的感情受到伤害,和家长的感情就疏远了。我在《心理访谈》做过这样一个案子,一个中学女孩和母亲特别对立,小学有一次考试成绩妈妈要求九十分以上,但她考了八十分,妈妈让她在街上跪着,孩子和妈妈的感情被破坏。

和异性父母交往学习长大后和异**往的方式。现在有些孩子和一个家长特近一个家长特远,就像刚才我所讲的一米八多的孩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这个儿子和妈妈距离太近和爸爸距离太远,和妈妈距离太近会学习妈妈,容易陷入某种心理误区,长大后男人的行为、特征就少,恋爱时会找一个像妈妈的人,这样感情就错位了,婚姻就会出现不幸。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世界里想找个母亲,结婚后会要求这个女人像妈妈那样照顾自己,自己什么也不干。《心理访谈》有一对夫妻,两个人老打架,女同志说嫁给这个男的太委屈太累太辛苦,他也不心疼不理解,男人什么家务都不做,女人全方位的照顾,男人还不满意。主持人问男人对太太什么地方不满意,他说太太挣钱少,主持人问他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太太,他说应该找一个这样的女人:在家里特能干家务,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外面特别能赚钱。主持人问那他做什么,他说他不干什么。依赖母亲的男人最可怕,你不照顾全了,他觉得你不是好媳妇,他希望你像对儿子一样照顾他,说你不是好媳妇实际是说你不是一个好母亲。等你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去做到母亲的状态后,男人又失落了,他发现他没媳妇了,他没结婚的时候他妈妈就这么做的他那时没有妻子,等到妻子都做到像母亲一样时他会觉得自己又没有妻子了,于是开始在外面找了。在家里需要人像母亲一样伺候他,在外面又找个情人。一个一米八的小伙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如果各位有这样的情况听完讲座后赶紧分床吧,不然的话毁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心理会被扭曲了。要培养孩子和同性父母和异性父母同距离接近,不要和一方特近和一方特远。

鼓励孩子积累社会经验,鼓励孩子多和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交往,鼓励孩子换位思考,反复提醒孩子你说小红不好,小红说小丽不好,问孩子“你觉得谁好谁不好,如果你是小红或者你是小丽会怎么样?”换位思考会让人产生理性的认识,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在很多地方做亲子关系的讲座,很多人问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有什么方法才能让孩子爱学习。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别人的孩子天生都爱学习自己的孩子天生不爱学习。家长说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孩子爱玩游戏,爱玩游戏没有关系,他生下来就会玩游戏吗?他从不会玩到会玩是通过学习、钻研,很多家长说如果孩子把玩游戏的心放在学习上来就好了,那么研究他为什么对游戏有那么大的热情,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乐趣,得了一千分会说“好”,得了一万分会说“非常好”,得了两万分会说“太棒了”,得了五万分会出个姑娘拿束鲜花说“我爱你”,总是在强化你进一步玩下去。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过去看了看,看了之后说什么了?“瞧你,写作业怎么扭着身子?”“你看你的字写得像蚯蚓似的,能不能写直点?”这都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儿子写字,我说“你和谁学的呀?怎么写得这么好看?”孩子就会越写越好看,待一会儿过去看孩子写得整齐多了。让孩子觉得他能把事情做好,维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有不会做的作业题问你时你该怎么办?当孩子向你报告成绩不太理想时你怎么反应?如果孩子问你作业题,总的指导原则是不告诉,千万不要说“这你都不会”,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我儿子上小学时问我问题,我说我也不会,我有事情我先忙让他先想我告诉他我也会想,他想了半天也不会,我说不会就算了只能不完成了,老师都教了你不会是你的问题,他说问了好几个同学都不会,我说那么是老师的事情他没有教明白。孩子说不完成行吗,我说不完成不行但不会做怎么办呀,他说要不再想想,过了一会儿说“我真伟大”,我跑过去问他怎么伟大,他说看上去很难但做起来不难,终于想出来了,其实他做的是错的。我又开导他,他终于发现自己写的是错的。要支持孩子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给他表扬和鼓励,让他感觉我能干好这件事,他就有兴趣了。有的孩子说“没考好,考了95分”,家长告诉他下次努力认真比95分多就有进步,考100分就不会再有进步了。很多家长不这么说,很多家长知道孩子考了99分会说“那1分怎么丢的?”。家长往往会说少了一个小数点,如果发射火箭会出多大问题。那么发射火箭时小数点少了一位就发射了吗?家长会说不是要经过很多人检查的。不要给孩子过于完美的思维,让孩子对学习望而却步。

青春期的问题

小孩从十一、二岁开始到十七岁,身体上越来越接近成熟,内心也向成人过渡靠拢,第二特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一个人的青春期里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想迅速独立,想像一个成人一样独立的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没有办法摆脱依赖,没有独立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我们要了解青春期学生内心冲突、矛盾的状态大致是:独立和依赖、理想和现实、自负和自卑、沟通和封闭。青春期的孩子关注自我形象,很多想法互相矛盾、对立的,如果孩子学习出现困难差不多也是从初二开始,自我意识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困惑都出来了,又要独立又不能摆脱依赖,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主但还要听爸爸妈妈怎么说,自己想半天还是想不好。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每一句话他都不同意,他往相反的方向想,但他做事暗中还是合着我们的想法。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青春期的孩子想得特别好,对自己的生活对外部世界有美好的想象空间,但当他进入青春期后有个深刻的思考,人生、社会、自己,发现很多不如意不完美阴暗的一面,对理想能不能实现,现实能不能接受,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当他遇到困境的时候,受到一些表扬会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遇到一些挫折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有时候自负和自卑会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协调是一种现象,其中自卑是主要的,觉得自己很渺小力量不够,自负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沟通和封闭的矛盾,沟通欲望特别强,对生活的感受希望和别人交流,但同时又想封闭,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不想沟通,年龄差距大的人也不想沟通,最愿意和同龄人打交道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有一个小孩愿意和挺大的孩子一起玩,年纪大的人人愿意和小孩玩,可以折射出一些心理问题。一个青春期的小孩愿意和成年人在一起,有可能折射出孩子不知道是缺乏父爱还是缺乏母爱,有可能是双方都缺有可能是缺一样,会和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交往。按照年龄特点,一般人愿意和同龄的人交往特别是青春期的少年,不愿意和家长多说话是普遍现象。北京少年宫一些家长做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有一些时间让大家和我交流、互动,有一个家长说女儿每天不高兴,问她什么都不好好回答,说的话都透着烦感,女儿小时候天天缠着她,没想到现在和她说什么她都不和自己交流,她宁可泡方便面也不愿意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孩子句句反驳、全听都得注意,青春期的孩子说一句反驳一句不太好,有可能爸爸妈妈说得是对的,句句都反驳你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说一句听一句可能隐藏其他问题,只有家长说得对就听说得不对不听但不和爸爸妈妈吵架是对的,家长说什么都听不管对错也是不对的。五年前我接待山西一个三十一岁的患者,他为自己的恋爱婚姻问题发愁找我咨询,吃饭的时候让我带他一起去,他说不知道吃什么合适,我让一个研究生带他去。研究生说食堂窗口特别多,他到哪里那个人就跟到哪里,因为那个人不知道该买什么不知道爱吃什么,看研究生买什么他就买什么。做了三天咨询之后我们有个心理游戏类的活动,到郊区的山里,他说得问问他妈妈是否同意去山里。他问我怎么样才能迷惑姑娘的心,我说我现在要回答你的问题我就成为你妈妈了,什么问题都问他妈妈,什么样的姑娘会喜欢他呀。

小孩在青春期的时候,不太爱理家长、反驳家长的意见,是这个阶段独立的表现,和不同年龄的人封闭,愿意和知心朋友交流,和家长之间有代沟,青春期的青少年每天都处于焦虑不安或者是担忧的状态,让家长觉是孩子不好接近和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但家长应当能够坦然面对孩子青春期出现的情况,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孩子要展现自己的想法,内心有一些混乱,和家长沟通减少是好现象,理性的家长不要打扰孩子的这个过程,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的,告诉孩子“你要”一点作用都没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青春期的自我意识,面对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在上学,面临要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任务,外部的交往有一些困难的时候,原有的心理素质中的问题心理健康基础性的东西在青春期暴发出来,婴儿期爱的缺乏、幼儿期游戏的缺乏,会出现很多家长很难接受的问题,比如追星、离家出走、厌学。

去年十月《心理访谈》搞了一个戒除网瘾的栏目,找了一些上网成瘾的少年在一个基地进行急训,做了七期节目把培养的过程做成心理访谈特别节目播出,上网成瘾的孩子面相干瘦脸色蜡黄,听着讲课手不自觉的就处在打键盘的状态,手部和前臂的肌肉是麻痹的。从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一般和父母的情感交流非常少,对父母的感情特别冷漠,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对网络游戏非常着迷,对生活有很多幻想,很不切合实际,有一些是家庭存在的问题。家庭条件好的娇惯特别多,孩子容易上网成瘾,让他别渴着别饿着,有什么事都替他解决这种孩子不爱学习,家长训斥孩子苦闷就会上网,一玩游戏就好了。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娇惯的孩子口袋里总有花不完的零用钱,不爱学习,不玩游戏也不愿意睡觉,后来开始留恋网吧。这样的孩子上学的动力不强,每天都那么舒服,学习是一个克服困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的乐趣在于拿出意志力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娇惯的孩子克服困难的力量不足,没有这种力量,网络游戏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步步带着奖赏和强化带着快乐,只需要通过快乐的奖赏就能维持,学习需要通过克服困难维持学习的动力。家长培养方式需要是理性的,让他平时要承担一些责任要克服一些困难,要给一些拒绝,孩子的要求不能全部满足,才有承受力有毅力克服困难,很多孩子上网成瘾是家庭娇惯造成的。我们原来指成瘾往往指使用药品成瘾,网络成瘾导致孩子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心理方面比如说和家人的情感、交往、认知,社会方面表现为学生不能上学、工作人员不能正常上班。我们在网络成瘾训练营基地看到大多数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网络成瘾都是家庭和孩子之间亲子关系不和谐或家长之间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是在催促孩子学习,形成孩子对家长依赖性强,孩子受措后得不到理解只能到网络里寻求关爱,不良的家庭关系驱使孩子网络成瘾。不合理的家庭责任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形成影响,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由老人带大,隔辈老人看孩子会有一种心理,多满足孩子的要求别让孩子受委屈,孩子和父母分离感觉自己被抛弃。有的家庭中缺少学习的气氛和人际交往的氛围,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会逃学或沉迷网络。从心理分析的原因,第一项是给网络成瘾行为一个借口,后面两项主要是针对家庭,有很多条新闻都会说网瘾是家长的问题,青少年少年儿童网络成瘾,很多家长都很委屈说很严厉花了很多钱教育孩子,为何将责任归结到家长身上。我们并没有人为的把问题归结到家长身上,当孩子到了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孩子是没有毛病的,是在我们的培养教育之下成长的,一个人要做父母,做好的负责的父母,要把孩子教育好,不仅是对孩子的爱,家庭气氛也要好,孩子没有成年,如何让孩子承担教育失败的责任?十八岁以上我们才更多倾向于做孩子的工作,责任方面应当由孩子更多的承担,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家庭上。十八岁以下的孩子主要是家长教育的问题,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个家长说以前对孩子特别简单粗暴,后来发现一本书叫《常识教育》,所以老表扬孩子,但是效果也不好。简单的批评和表扬是一样的,问题就是简单,常识是真正的欣赏和认识到他的优点加以表扬,如果一个人长得口歪眼斜,夸他长得漂亮不是事实,表扬的是真正的优点,是你发自内心认为该表扬的地方,不是处处常识。营造和谐振家庭氛围。正确处理学习、上网和休息的关系,合理分配三者。孩子上网不超过两个小时,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关闭电脑,很多生活、学习、活动在网上也可以进行。你要想想现在对孩子采取的措施是对孩子教育的需要还是你要释放不良情绪的需要,如果是教育孩子的必要,对孩子有帮助可以做,如果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不做。《心理访谈》做过一期节目,一个妈妈和女儿感情不好,女儿甚至想杀了妈妈,因为妈妈让女儿在街上跪着。女儿有一件毛衣非常喜欢总是穿着,妈妈让她穿校服,妈妈用剪子把毛衣剪成碎条。我问妈妈为何要这么做,妈妈说什么都没想,她气死了就是要剪,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妈妈给剪烂,情感如何维系?我喜欢的你给剪烂,你让我做的事我就不做。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追星,从发型穿衣都像偶像看齐。追星也出了很多事情,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港台歌星来开演唱会,很多少男少女说话声音非常急促,有一个小女孩捂着胸口说“激动死了,心脏要跳出来了”。很多人截出租车但不知道去哪,说歌星出来去哪儿就去哪儿追,一个个说话声音都颤抖。青春期的孩子追星,家长不要太紧张,这是青春期的孩子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社会上明星应该多样化,不能只是影、视、歌、体育,劳动模范、企业家都应当是明星,让少男少女模仿和学习。青少年在混乱时期,需要有个榜样去效仿。喜欢学术明星的追易中天、于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是坏事。我们的社会不是明星太多而是明星太少太单一,要给青少年更好的榜样。追星不要到迷失自我的程度,丧失了自我,希望我和明星无限贴近就可以了,追星的问题要避免病态,要极大的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充满梦幻,寄托着青少年的理想,追星是正常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交流好感情,正确的交流产生好的效应。理性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青春期以前的小孩可以直接说,青春期后可以诱导引导启发,最好是举例给孩子讲解。

谢谢大家。

问题:如果打孩子或用“找打”说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心理影响?

回答:打孩子或对孩子说“找打”对孩子都有负面影响,所谓打孩子要是象征性的,不要真打,对十二岁以下的少年对七岁以前的儿童可以打,因为太小的小孩和他说道理他不太懂,打他屁股一下,让他听话他不知道话是什么意思,拍一下屁股他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学龄前儿童象征性的打是可以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最好别打,如果非要打,只有一种情况是严重影响孩子或者别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否则最好不打。

问题: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全不打孩子是不是正确的?

回答:象征性的打孩子是有必要的。

问题:如何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如何对待孩子早恋?

回答:孩子早恋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是我们引导和启发的问题。孩子早恋时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孩子正是要独立的时候,如果有家长想解决孩子早恋的问题,孩子逆反,越要干预越要做。所以要间接引导,用别人的例子,比如夫妻之间谈别人的例子来引导他,不直接和他说。我不知道教育管理部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必把早恋看得过于严重,我们的敏感度太高,孩子反而会产生兴趣,要区别一种情况是孩子不学习不和别人交往,只和一个特别固定的异性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这已经属于行为问题不是早恋问题。家长应该采取淡然的自然的态度不大惊小怪的态度,把该交待的事情交待,家长要对孩子信任,相信孩子是聪明智慧善良不会走错路,告诉孩子“你有权利和别人交往,我们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何去何从让他自己决定,激发他自己反思自己做事的态度,强烈跟踪、分割,效果反而不好。

问题:我的孩子现在十五岁了,如果以前错过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现在如何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和性格? 回答:孩子如果到了十八岁,可能需要一些专家的帮助。十五岁的孩子现在还是可以培养教育的,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坚决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自己会做的事父母不要管,不仅仅要求他学习,还要求他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表达爱学习爱的能力,要家长展示、示范给孩子。

问题:我儿子快五岁了,入睡必须家长陪着还得摸着他的屁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要养成孩子好的入睡习惯,养成一种规律,不到规律的时间先不让他睡觉,到入睡时间不要摸着他的屁股,要拍着他的屁股,时断时续,先重后轻,先频率高后频率低,给他一个心理暗示,相当于**的作用,使他神经的兴奋性慢慢降低。我的孩子小时候老是让我摸着他的后背,我就给他拍,还唱歌,拍的时候由重到轻,唱歌的声音由强到弱,拎一下他的小胳膊感觉一下,如果胳膊软了,减轻直到消失。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

标签: 清华大学 心理健康 孩子出生 心理学 生活环境 标签: 清华大学 心理健康 孩子出生 生活环境 孩子养成 | 编辑标签

标签 清华大学 心理健康 孩子出生 生活环境 孩子养成 发表 取消

字体:中▼ 小 中 大 更多▼ 设置置顶 权限设置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删除 编辑

分享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转播到微博..赞赞取消赞 签名档修改

发表 取消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如何培养一个心理...|返回日志列表

第三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健康心理学:十大“不要”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第四篇: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

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

NLP导读:很多人喜欢用美国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比较,认为美国的孩子更加自信和大胆。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在自信和独立性方面的确比较弱。这与父母的教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自信的孩子,该如何培养呢?

性格是一种个性心理特点,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恋亲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说话等是性格软弱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在性格形成时期,孩子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父母应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帮助、引导。

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让孩子大胆地说话。

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逼迫孩子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些视野、空间开阔的地带,鼓励孩子放声宣泄。

第五篇: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

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

1、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我觉得那不是好事;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2、家庭环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孩子的楷模;

3、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那样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眼前的短暂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4、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

5、说真话,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的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瞎话;

6、说孩子听得懂的话。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千万别像唐僧;

7、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步来;了解当前孩子的特点,不拔苗助长;

8、有预见性,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抗争并且自己还可能妥协,那么就不要去干预孩子,否则最后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9、吃,注意比较均衡的配比即可,无需太精细;1岁以前孩子保证奶量;一岁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饮食做不到各类搭配均衡,么一周中的饮食搭配一下,都兼顾一下,也是可以的;

10、孩子不会饿死自己;

11、吃饭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请离开;

12、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时候,也没必要太担心,能力范围内稍微注意下,比如选家干净的饭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绿色食品等,就没必要太担心了;

13、补钙什么的做到心中有数,不缺不补;多晒太阳;

14、穿不讲究,刻意;

15、穿多穿少和大人差不多;

16、给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孩子运动量大,玩出汗风一吹更容易感冒,还更不容易好;

17、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

18、判断冷热,摸孩子后脖子;

19、不给孩子经常,动辄吃小药。天冷季节,不定期给孩子吃点维生素C,或者每天吃点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20、感冒症状轻的时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刚开始就吃药,可以多灌水;

感冒大多数是病毒性的,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14天好,不吃药2个礼拜好;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

21、感冒发烧去医院的话,尽量要求验血;

22、一个人可能不生病吗?不可能;所以孩子感冒的时候,小病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辩证地想,得一次感冒相当于打了一针预防针。对这种宏观上不可避免的事情,没必要太在意;

23、玩,就是要不怕脏;

24、不影响到自己安危,不影响到他人利益,就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干涉太多;

25、放手让孩子玩,摸爬滚打,不头破血流就可以了;

26、不是所有危险的东西都禁止孩子走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教孩子危险在哪里,怎么避免;

27、尽量多给孩子自己体会的机会,不直接告诉结果;让他去摸索,去磕碰,去失败;

28、教孩子学会等待;

29、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0、教孩子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学会感恩;

31、睡觉尽量陪孩子入睡;

32、注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33、适当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没害处;

34、社会上很多“早教”的方法,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做,有所为有所不为;信奉宁缺勿滥,过犹不及;

35、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太当作孩子唯一的“救世主”;

36、不要过多纠缠在自己育儿细节上的为什么,理论依据。做就做了,既成事实,没那么多讲究;

37、每天尽量保证父母中的一方能够陪伴孩子玩耍一定时间;

38、每天想办法让宝宝大笑若干次;

39、生活游戏化,游戏生活化;

40、最重要的一句,我只需要一个70分的孩子,所以我也只要当一个70分的妈妈;不对自己严格要求,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可以,我毕竟也是第一次当妈啊。

虽然遗传受基因决定不可控制,但为孩子预备一个好的教养环境,父母是可以做到的。儿童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遗传,另一个则是环境。这里整理出23条育儿法则,父母都来学习一下哦。

1、判断能力: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由于拥有的知识不够丰富,加上逻辑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但随着身心成长及知识增加,孩子也将拥有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经验的累积很重要,也就是孩子必须有机会练习如何做决定。但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做出错误判断的情况,这些错误的经验将是孩子做出正确决定的基础。

2、思考能力:以开放的方式提问

问题可以引发孩子对于周遭环境的好奇心,让他动脑思考。但提问的方式很重要。Yes/No类型的问句无法真正帮助孩子进行思考,最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采用开放式的问句,如:你觉得怎样?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开放式的提问可以达到帮助孩子思考的目的。

3、创造能力:设计一个有意思的活动

利用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个大家都有兴趣的主题,全家人共同设计进行一个活动,如:说故事接龙,角色交换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唤醒和开发孩子另一方面的潜能。

4、感官能力:为孩子提供感官刺激

在孩子感官发展敏锐的阶段,需要各种感官刺激帮助其概念的发展。父母可以提供孩子各种运用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探索环境的机会,如:引起视觉探索的图形,可供触摸的不同材质的地板或墙面,能够动手操作的各种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听得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刺激——丰富的感官刺激经验,是孩子发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据。

5、专注能力: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父母都期待孩子比别的孩子好,每天帮他排满课后辅导课程及才艺学习,却没有问过孩子是否有学习的意愿。主动、有意愿的学习才能让孩子发展专注力,而专注力是学习的重要条件,被威胁强迫地去上各种课程,非但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还可能因不愉快的经验而影响日后的学习。

6、认识自己:让孩子有机会探索兴趣

传统的单向学习方式,让大部分孩子习惯于接受,无法从学习中发觉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个人的兴趣可以为生活带来许多乐趣。所以,成人应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同时允许他依照自己的方式及步调去学习与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为孩子带来压力造成反效果。

7、潜能开发:激发孩子潜在的天赋

为孩子提供接触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机会,如:音乐、艺术的欣赏、动植物的照顾、天文地理的探索、身体律动的练习等,不要预设孩子该学到多少,父母可以从旁观察孩子在不同领域的学习活动,从中发觉孩子的潜在能力。

8、循序成长:对孩子的期待必须合理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高人一等的优异表现与成就,因此容易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无能而放弃,如果父母了解孩子的实力并给予适当的期待,等孩子达到目标之后再提升标准,就很容易达到目标。

9、亲子关系:与孩子分享工作

美国的许多城市设有爸爸日、妈妈日。在这一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上班,让孩子有机会了解父母工作的内容及辛苦,对于亲子关系的互动有很大帮助。父母认真的工作态度也会成为孩子的典范,另外也会让亲子互动增加许多话题。

10、学习态度:保持你自己的学习热忱

许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咛孩子要认真读书,却不见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实是通过身教影响孩子。父母本身能够常常保持对于学习的热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将会通过身教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

11、表现自己:为孩子设置作品角

固定的作品展示区,可以让孩子学习大方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增加与他人互动的话题及语言学习的机会。

12、增强好行为:不要过多挑剔和评断

当孩子拿着他的作品与你分享,满心期待能得到肯定时,千万不要用成人的高标准来评断。学龄前的孩子尚未脱离自我中心的阶段,父母任何一句批评都能对孩子造成伤害。成人应学习多使用能传递正面信息的语言,尽量减少使用负面语言(如:你怎么画得这么乱,颜色太多了)。

13、增进学习力:学习应用先进知识

在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体科技,即使不出门也能知道天下事。学龄前的孩子也可以学习使用电脑,运用科技的进步让孩子的视野触角伸得更远、更广。

14、抒发情绪:与孩子谈话并学习倾听

每天花点时间与孩子聊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聊天的过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父母需要学习倾听的技巧,许多父母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急着要纠正他错误的观念。这种举动会让孩子不愿再与父母分享他的想法,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

15、增长见闻:全家外出游览

放假时,全家一起外出旅游,除了增进亲子关系,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也能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他的知识。为了让每一次旅行都能让孩子有所收获,建议父

母让孩子参与旅行的计划,全家人一起收集资料,讨论行程路线,对目的地有较深的认识。在行程中,父母也应鼓励孩子运用感官观察、比较,并发现异同,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

16、培养责任心:给孩子以肯定

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也许开始对做家事充满了兴趣,父母若能为孩子预备适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扫把、拖把、吸尘器等),并且给予孩子适当的工作范围(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从做家事中逐渐发展出责任感。

17、设扮演区:提供扮演类型的玩具

洋娃娃、绒毛动物、玩偶、厨房用具、各行各业的工具及服装等,孩子通过扮演游戏中角色的扮演学习社会性行为,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父母可以在角落里为孩子布置一个扮演区,在其中摆放幼儿扮演所需的道具。

18、行为发展:建议孩子加入感兴趣的小团体` 团体生活可以帮助孩子脱离自我中心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态度,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个团体,如:幼儿音乐班或社区中所成立的亲子互动团体。通过团体的互动,孩子渐渐发展出社会生活的技巧并达到社会化。

19、关心社会:和孩子讨论新闻

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与其讨论新闻时事,能帮助他融入社会生活,了解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五花八门的新闻内容能引发孩子对社会的关心。不过在孩子关心社会的同时,父母也要注意,有些未经处理的新闻画面及题材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20、个体差异:避免拿孩子与其他人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能力与性格。因此没有任何一套标准可以适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父母更不应该拿孩子做比较。父母只要帮助孩子与自己过去的行为作比较即可。

21、建立价值观:做有原则的父母

年龄小的孩子,需要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可以依循,特别是有关常规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够清楚知道规则与父母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有亲密的关系。父母若能坚持原则就可以清楚地让孩子知道对与错。

22、促进心智:把家变成学习的地方

孩子的心智发展必需从做中学。因此父母应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帮助孩子有效地学习。例如:厨房可以是学习数学及科学的地方,洗澡时可以学习浮与沉的概念,照顾动物的活动让孩子能认识动物的构造和习性。

23、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处理困难

大多数的孩子遇到问题时都会直接寻求父母的协助,太会帮助孩子处理问题的父母往往教出依赖心很重的孩子。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也能够自己处理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因此父母应该从旁辅导,给孩子机会来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下载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培养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怎样培养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目录 第一篇 使孩子主动做功课 第二篇 如何使孩子听话懂事 第三篇 如何引导孩子自动自觉 第四篇 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第五篇 如何使孩子热爱......

    怎样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

    怎样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 “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是一个能自主的孩子,他(她)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法国儿童教育学界共同认可的观......

    怎样培养一个心态阳光的孩子

    怎样培养一个心态阳光的孩子 生活于世,谁都无法让我们的孩子无忧无虑地过好每一天,唯有塑造阳光仙台才能让孩子苦中作乐、战胜忧愁、享受生活。 "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是一个能......

    一个家庭如何培养有幸福感孩子?

    在家庭中,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如果你要问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说:我希望孩子幸福快乐。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并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一种能够且必须被培养的功能......

    培养孩子

    让童年弥漫着书香你的孩子今年多大?2岁?4岁?6岁?他看书吗?先别急着摇头。如果我们说下面这些行为也和儿童阅读有关的话,相信你的答案会有所不同——扔书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类似的事......

    培养孩子

    培养孩子,可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 孩子拥有沉睡着的能力,自己没有发觉,但会通过某种契机而觉醒,或通过某一途径而触发,最终开出美丽的花朵。带来这一契机也许是父母、老师,或者朋......

    育儿心得:培养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

    育儿心得:培养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 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孩子,总能够笑着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走下去的。 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内心满是光明,远离黑暗,家长们要怎样做呢? 训练孩子独处的......

    培养孩子自信心,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为父母的,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放松,好爸妈家教宝典跟大家分享下,为了孩子的未来,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的未来过得比自己更精彩。 教育孩子练习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