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照相机带来的喜悦

时间:2019-05-12 03:5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照相机带来的喜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照相机带来的喜悦》。

第一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照相机带来的喜悦

孩子们对建构区最情有独钟。他们总会动足脑筋、花尽心思去搭建他们认为满意的作品。但活动结束,音乐响起时,这些作品将在顷刻间被“爆破”,孩子们近一个小时的心血顿时化为泡影。

又一次活动时,几个孩子精心搭起了一座“欧式花园”:小桥、尖角城堡、长方形的游泳池、旋转楼梯……摆放得很精致,他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连我也被吸引了。这时,晓朋抬起头来,用近似恳求的声音说:“老师,你能用照相机帮我们拍下来吗?”这让我想起上学期的一个情景:那是一节数学课,孩子们在认真、细心地帮“豆宝宝”排队,碰巧我的数码相机在身边,于是就采撷了几个镜头,拷贝在电脑里,空闲时播放给孩子们看。他们一个个兴奋的样子让我难以忘怀。在以后的操作中,孩子们的神情似乎更加专注了,隐约中我感觉到他们都充满着期待,期待着我能把他们更好的表现拍下来。

“老师,可以吗?”他的再次发问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不起,老师今天没有带照相机。”他遗憾地说:“那下次你一定带来,我们再搭一个更好看的,好吗?”“行!”我爽快地答应了。那次点评时,晓朋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己作品的设计意图,但终究因为作品没有保留,没能给大家一饱眼福。那天,他还悄悄地告诉我,他长大了就想当一名建筑工程师呢!

后来,我如约带来了照相机,把他们一件件心爱的作品拍摄下来,拷贝在电脑里。在一次次的点评、一次次的改进中孩子们提高了建构能力。

一个偶然的念头,一次恳切的请求,一张美丽的照片,显示、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将孩子平时值得珍藏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做成长档案时又何须行色匆忙呢?这样既能提高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又能真实记录他们成长的过程,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教育衔接期》(作者有冉乃彦,郑希冰,高雪梅和李永佶;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一段——关于对幼儿的家长的建议(是教过小学又教过幼儿园很有经验的特级教师郑希冰老师写的)。

作者简介:

郑希冰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现任河北省廊坊市管道局小学督导室主任,廊坊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曾主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新世纪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的核心子课题“大成全语文教育新体系实验研究”,并获得河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曾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教育大奖“教师育人”奖、管道局“优秀德育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

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找准切入点,构建阅读场》《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探》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003年9月9日,作为河北省优秀教师代表与全国各地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纯真而美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和特别的。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命运来到这个世界上。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旅途,当他走到入学这一新的人生起点的时候,他今后所要面对的是12年艰辛漫长而又多姿多彩的求学之路。此时,我们家长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其天生具有的才能,逐步拥有在新的世界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从而身心健康地、从容自信地迈好入学第一步,开始自己人生的新旅程。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一年级只招收8月31日前出生的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是那些9月1日后出生的孩子,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伙伴去上学,自己无法加入其中:“别的小朋友都上学了,我什么时候才能上学啊?”在他们渴望与不解的眼神背后,是同样焦虑的家长们:自己的孩子只差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不能上小学,真有点生不逢时啊—上两年大班,会不会把孩子上“疲”了?如果不再重读大班,是不是可以买来小学一年级课本在家按部就班地学习?受教育年限拉长,工作都比别人晚一年,那损失该有多大……

其实家长完全不必如此忧虑。如果孩子提前入园,到时候又无法提前入学的话,确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同样的情境下再学一年,把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消磨掉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家长替“大班再读”的孩子换个学习环境,比如就读普通幼儿园的,转到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去;相反,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可否转到家门口的全日制普通幼儿园去再读一年?在那里,老师教学内容另有侧重,没有人知道孩子是一个“再读生”,这些,都会引发孩子再学习、再适应的兴致。在这里,我们也特别建议前三年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因年龄太小不能马上上学的话,可以选择上一所日托幼儿园,来适应上小学后每天要回家的作息规律。一方面可以弥补前三年亲子交流的某种不足,另一方面,既然上小学后不可能再寄宿在学校,这一年的适应和铺垫,对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大有好处。

如果不想重读一年大班,这一年当然不能让孩子“荒”着。问题是,学法要多样化,正如玩法要多样化一样,寓学于玩或寓玩于学,既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又能激发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意识。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特长来选择让他从哪个方向突破。如果孩子对识字特别感兴趣,可以自创一套科学识字的方式,跳过拼音教学,直接让孩子从灯箱广告、横幅标语、歌词字幕、报刊标题中“连蒙带猜”地学习,而一旦孩子识字过千,很多儿童读物可以让他尽兴阅读,题材可涉及历史故事、科幻故事、成语故事、科学小品等。先别问孩子读了这些有什么用,尽量提供丰富的题材去让他“探索”,最终,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像力会得到一个飞跃。有兴趣涉猎乐器和绘画等的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一旦孩子进入小学的正规学习,就再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时间来练习乐器和绘画等,更重要的是,学业上的压力一大,孩子的想像力也会被束缚。为何不利用这宝贵的一年,让他多在这些领域尽情地享受艺术的熏染呢?多欣赏大师的唱片和绘画原作,多带他去音乐厅和展览馆实地感受,甚至,让他不断尝试自由“作曲”和挥毫作画的自由与酣畅?还有,尽量抓紧时间带孩子出门旅行吧,快6岁的孩子有体力也有感受力,也有了与陌生人自主交往的能力,可以带着他长途旅行。每次出门归来,你都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给孩子的身心所铭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女孩儿是不是因为早熟、因为职业生命要比男性短更应该早点上学读书呢?其实,在一些提早入学的佼佼者中,会出现其他方面发展不到位的情况:因为6周岁入学,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充分科学依据的,6周岁儿童的脑发育程度接近成人,其脑重量为成人的90%,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日趋成熟。而不足6岁的孩子大脑总重还没有达到成人的85%,大脑中掌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联络的神经元还没有发育好,表现为上数学课必须用很多实物来说明问题,一旦离开几根铅笔几根火柴,变成抽象的数字,年龄小的孩子眼中便一片茫然。男孩子的发育的确比女孩更慢,以至于学了两个月数学,有些男孩还在掰手指计算。又比如有些孩子上学后,书写非常吃力,这不是学习态度认不认真的问题,而是掌握语言的神经元和书写的手部小肌肉要到6周岁后,才能变得灵敏坚韧,能够胜任长时间的流利书写。还有许多与学习习惯相关的其他问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否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到位、能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督促,以及他在同伴中会取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受到同伴的信赖与拥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比如入学时有的孩子刚满6岁,有的孩子已经快7岁了。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孩子们的行为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较为显著。所以,家长急于让孩子成龙成凤的心理能够理解,但如果家长乱了阵脚,孩子必定跟着慌张,容易给他成长的道路投下阴影,使原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的事情扩大化了。其实,迟入学几个月,从孩子成长的漫长历程来看,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波折。相反,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形势,如果能中肯地认清利弊,用事实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反而能使孩子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处世方法,就会使之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

就近入学是对孩子的一种更为深切的关怀

到底应该给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小学?这是年轻家长们非常苦恼的事情。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入学原则有明确的规定:到了6周岁的法定入学年龄的儿童、少年必须就近免试入学。虽然根据规定大部分学生都能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入学,但“择校”现象仍然存在。站在家长的角度,他们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一点无可厚非。如果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就近入学更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就近入学,让孩子更加轻松自由。上学期间,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40分钟,这一个个40分钟的时间几乎都由老师来安排,孩子们自由支配和交往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上学放学的路上,小伙伴们不用大人接送,他们结伴而行,可以交流更多的、更自由的、更喜欢的话题,可以更加无忧无虑地说说笑笑,可以更多地交朋友。这份轻松、这份快乐、这份自由使他们的交往能力越来越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同伴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多,小学生活也会因这一路欢歌笑语更加丰富有趣。因为不用大人接送,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在操场上多玩一会儿游戏,哪怕只有半小时抑或十几分钟,也极其珍贵—那是完全属于孩子们的时光—真正的自己做主,真正的无拘无束。没有老师的教训,没有家长的唠叨,只有小伙伴的活蹦乱跳、你追我闹。即使打架了,闹别扭了,哭鼻子了,也是一份成长的快乐!

第三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一、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为了什么拼命地哭,母亲在旁边哄他,无济于事。母亲显然用了不少办法:说好话;给他东西吃,但是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让拐孩子的把你抱去!”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那位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孩子见状,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别走,不要扔下我------”我看了这场面,心酸酸地。作为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待孩子非要来恐吓他吗?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赖得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有一种安全感。那位母亲的恐吓话,殊不知给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再胡乱吓唬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二、《发现闪光点》

“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特点,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教育方法。”每天穿梭于孩子中间,观察和体验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在教育方式上除了老师要正确引导外,更应该注意孩子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张子浩小朋友活动时,总喜欢影响周围的小朋友,没办法,我把他视为特别关注对象,让他跟随左右。

一次活动课,我想让小朋友帮我拿体操垫子,于是,我说:“谁乐意帮老师的忙?”于是不约而同的都举起了小手,我一眼就看见了张子浩小朋友渴望的眼神,踮起脚尖高举着手,生怕我看不见他似的。于是,我说:“请动作快的小朋友帮忙,排队一、二、三!”机灵的子浩动作迅速,排在第三位,我决定请他帮忙时,说:“等一会游戏结束后我请活动中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小朋友帮忙。”很爱做事的他牢记着这句话。在整个活动中,他没有惹别的小朋友,并且还帮助跌倒的小朋友爬起来,我及时表扬了他。孩子满脸的喜悦、兴奋。

教师在关注孩子的时候,要留心观察、发现孩子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应该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正确地评价引导,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到客观公正,随时表扬,让孩子的心田里既有阳光、也有雨露,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第四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教育衔接期》(作者有冉乃彦,郑希冰,高雪梅和李永佶;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一段——关于对幼儿的家长的建议(是教过小学又教过幼儿园很有经验的特级教师郑希冰老师写的)。

作者简介:

郑希冰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现任河北省廊坊市管道局小学督导室主任,廊坊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曾主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新世纪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的核心子课题“大成全语文教育新体系实验研究”,并获得河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曾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教育大奖“教师育人”奖、管道局“优秀德育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

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找准切入点,构建阅读场》《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探》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003年9月9日,作为河北省优秀教师代表与全国各地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纯真而美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和特别的。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命运来到这个世界上。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旅途,当他走到入学这一新的人生起点的时候,他今后所要面对的是12年艰辛漫长而又多姿多彩的求学之路。此时,我们家长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其天生具有的才能,逐步拥有在新的世界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从而身心健康地、从容自信地迈好入学第一步,开始自己人生的新旅程。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一年级只招收8月31日前出生的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是那些9月1日后出生的孩子,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伙伴去上学,自己无法加入其中:“别的小朋友都上学了,我什么时候才能上学啊?”在他们渴望与不解的眼神背后,是同样焦虑的家长们:自己的孩子只差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不能上小学,真有点生不逢时啊—上两年大班,会不会把孩子上“疲”了?如果不再重读大班,是不是可以买来小学一年级课本在家按部就班地学习?受教育年限拉长,工作都比别人晚一年,那损失该有多大……

其实家长完全不必如此忧虑。如果孩子提前入园,到时候又无法提前入学的话,确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同样的情境下再学一年,把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消磨掉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家长替“大班再读”的孩子换个学习环境,比如就读普通幼儿园的,转到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去;相反,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可否转到家门口的全日制普通幼儿园去再读一年?在那里,老师教学内容另有侧重,没有人知道孩子是一个“再读生”,这些,都会引发孩子再学习、再适应的兴致。在这里,我们也特别建议前三年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因年龄太小不能马上上学的话,可以选择上一所日托幼儿园,来适应上小学后每天要回家的作息规律。一方面可以弥补前三年亲子交流的某种不足,另一方面,既然上小学后不可能再寄宿在学校,这一年的适应和铺垫,对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大有好处。

如果不想重读一年大班,这一年当然不能让孩子“荒”着。问题是,学法要多样化,正如玩法要多样化一样,寓学于玩或寓玩于学,既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又能激发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意识。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特长来选择让他从哪个方向突破。如果孩子对识字特别感兴趣,可以自创一套科学识字的方式,跳过拼音教学,直接让孩子从灯箱广告、横幅标语、歌词字幕、报刊标题中“连蒙带猜”地学习,而一旦孩子识字过千,很多儿童读物可以让他尽兴阅读,题材可涉及历史故事、科幻故事、成语故事、科学小品等。先别问孩子读了这些有什么用,尽量提供丰富的题材去让他“探索”,最终,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像力会得到一个飞跃。有兴趣涉猎乐器和绘画等的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一旦孩子进入小学的正规学习,就再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时间来练习乐器和绘画等,更重要的是,学业上的压力一大,孩子的想像力也会被束缚。为何不利用这宝贵的一年,让他多在这些领域尽情地享受艺术的熏染呢?多欣赏大师的唱片和绘画原作,多带他去音乐厅和展览馆实地感受,甚至,让他不断尝试自由“作曲”和挥毫作画的自由与酣畅?还有,尽量抓紧时间带孩子出门旅行吧,快6岁的孩子有体力也有感受力,也有了与陌生人自主交往的能力,可以带着他长途旅行。每次出门归来,你都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给孩子的身心所铭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女孩儿是不是因为早熟、因为职业生命要比男性短更应该早点上学读书呢?其实,在一些提早入学的佼佼者中,会出现其他方面发展不到位的情况:因为6周岁入学,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充分科学依据的,6周岁儿童的脑发育程度接近成人,其脑重量为成人的90%,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日趋成熟。而不足6岁的孩子大脑总重还没有达到成人的85%,大脑中掌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联络的神经元还没有发育好,表现为上数学课必须用很多实物来说明问题,一旦离开几根铅笔几根火柴,变成抽象的数字,年龄小的孩子眼中便一片茫然。男孩子的发育的确比女孩更慢,以至于学了两个月数学,有些男孩还在掰手指计算。又比如有些孩子上学后,书写非常吃力,这不是学习态度认不认真的问题,而是掌握语言的神经元和书写的手部小肌肉要到6周岁后,才能变得灵敏坚韧,能够胜任长时间的流利书写。还有许多与学习习惯相关的其他问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否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到位、能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督促,以及他在同伴中会取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受到同伴的信赖与拥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比如入学时有的孩子刚满6岁,有的孩子已经快7岁了。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孩子们的行为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较为显著。所以,家长急于让孩子成龙成凤的心理能够理解,但如果家长乱了阵脚,孩子必定跟着慌张,容易给他成长的道路投下阴影,使原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的事情扩大化了。其实,迟入学几个月,从孩子成长的漫长历程来看,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波折。相反,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形势,如果能中肯地认清利弊,用事实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反而能使孩子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处世方法,就会使之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

就近入学是对孩子的一种更为深切的关怀

到底应该给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小学?这是年轻家长们非常苦恼的事情。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入学原则有明确的规定:到了6周岁的法定入学年龄的儿童、少年必须就近免试入学。虽然根据规定大部分学生都能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入学,但“择校”现象仍然存在。站在家长的角度,他们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一点无可厚非。如果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就近入学更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就近入学,让孩子更加轻松自由。上学期间,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40分钟,这一个个40分钟的时间几乎都由老师来安排,孩子们自由支配和交往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上学放学的路上,小伙伴们不用大人接送,他们结伴而行,可以交流更多的、更自由的、更喜欢的话题,可以更加无忧无虑地说说笑笑,可以更多地交朋友。这份轻松、这份快乐、这份自由使他们的交往能力越来越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同伴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多,小学生活也会因这一路欢歌笑语更加丰富有趣。因为不用大人接送,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在操场上多玩一会儿游戏,哪怕只有半小时抑或十几分钟,也极其珍贵—那是完全属于孩子们的时光—真正的自己做主,真正的无拘无束。没有老师的教训,没有家长的唠叨,只有小伙伴的活蹦乱跳、你追我闹。即使打架了,闹别扭了,哭鼻子了,也是一份成长的快乐!

况且,就近入学,每天可以省下一两个小时的赶路时间,岂不是又多出来这么多的学习和写作业的时间吗?即使孩子不把这些时间都用到学习上,睡点懒觉、看点电视、读点课外书对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是大有益处的。

就近入学,让孩子更加健康安全。有些父母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不顾路途遥远,其实这对孩子并不好。刚上学的孩子,本来就已经面临着入学后的诸多不适了,每天还要起早贪黑花很多时间奔波在上学的路上,连早餐都吃不踏实,很多时候只能在路上吃。而一年级第一学期正值秋冬季节,天气越来越凉,吃得不舒服不仅影响上课,更影响身体健康。放学的时候更紧张—铃声一响,孩子就要匆匆忙忙地去赶校车,有时甚至来不及记好作业,来不及做值日,来不及跟老师和小伙伴打个招呼。一旦赶不上校车就更麻烦,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被孤零零地丢到车站是多么危险!如果家长开车接送,双方的自由度都受限制:家长工作单位与学校方向一致还好,如果方向不一致,家长上班的时间就容易受到影响。再说孩子一天当中坐在车上的时间过长,车内空气流通不好;打开车窗,呼吸的又是污染更为严重的空气。久而久之,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就近入学,一家人会享受更多天伦之乐。孩子一生中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上大学前的十几年。如果从小学就选择寄宿的话,可以想象这一生中能和孩子相处的时光还有多少?父母就这么一个孩子,不能亲眼看到他每一天的进步与成长,不能更多分享他童年生活的喜怒哀乐,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就近入学,一家人既没有赶路的紧张和迟到的焦虑,又能天天相聚相依。多年以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悉数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的故事,那是一家人共同的财富与幸福。

年轻的父母们,在你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不要以轻松快乐和健康安全为代价换取什么名校、重点校的成绩。小学阶段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那么年幼的孩子在舟车劳顿之后再来应对竞争与选拔的压力,不要让那么稚嫩的肩膀过早扛起“成功”这样沉重的字眼,给他一个正常的童年,伴着他采摘一路的幸福,这是为父母者给孩子的一份更为深切的爱与关怀。

第五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教师教育笔记

学折衣服

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因此我们一直重视这类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那些默会性知识的教学,如经常被我们看轻的生活课程。通过对新《纲要》精神的不断学习,大家深深地领会到从个体发展及对社会贡献的角度看,习得默会性的知识比获得系统性知识更有意义。那么,怎样开展生活活动对孩子来说更有价值,如何开展生活活动孩子才会学的更自主,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学折衣服》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描述及分析:

那天下午,我到各班去转转。刚走到二楼,就听到小(1)班教室里特别的闹,进去一看,原来严老师正在组织活动:学折衣服。我知道最近她们班在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的主题,想来这是根据主题目标而设置的一个活动。这时,只见严老师手捧一大堆衣服,一件一件地把它们分给每个孩子。而吵闹声也由此而生,一个孩子大声地叫了起来:“老师,那是我的衣服,还给我!”另外几个孩子也大声嚷嚷:“老师,那一件是我的,不是他的”“老师,我的衣服上有米老鼠的呀,我要米老鼠衣服”“我不要这件!我要我自己的衣服”,有几个孩子则一声不响地离开位置到别人手中去抢自己的衣服,于是“抢夺衣服”大战开始上演。呵,原来这些衣服是孩子们脱下的外衣,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班孩子来说,根本不能容忍老师擅自把它们分发给其他小朋友。对此,严老师先是好言劝说,再是表扬激励,可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没办法,只得“知错就改”,把一件件衣服物归原主。我一看手表,就分发衣服差不多用了整整一刻钟。

活动开始了,严老师抱出一个布娃娃,用着急的口吻说:谁来帮我折衣服呀?只见大多小朋友跃跃欲试想过来帮忙,却被老师一一挡了回去。等小朋友安静一些,严老师就边念儿歌边进行示范:这只袖子盖上来,那只袖子盖上来,中间折一折,这样折你们会了吗?可没料这时孩子们就是不肯好好配合老师,回音者寥寥无几,他们拿着自己的衣服,有的摸摸衣服上的小动物,有的则把衣服团成一团,垫在自己的屁股底下,似乎对失而复得的衣服更加的珍惜,很少有孩子在关注老师的示范。严老师于是推推自己的眼镜,一边走到那些游离在外的孩子身边

摸摸头以暗示,一边再次进行示范:把衣服放平,一只袖子„„,而此刻的孩子显得不耐烦了,有走动的,有讲话的,在一个孩子向老师提出上厕所请求后,大部分孩子一哄而上,都捧着自己的衣服离开了自己的座位,留下口瞪目呆的严老师。

放学后,我俩坐了下来,一起反思这个活动。面对严老师沮丧的脸,当时我向她提了两个问题:

一、你觉得这类活动放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以何种形式开展比较妥当?

二、如果用儿歌来帮助孩子了解折叠衣服方法,怎样的儿歌才能吸引小班孩子?严老师想了想,不好意思的说:“是呀,这次活动我是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活动设计开展的,没有好好的经过自己大脑处理。如果我把这个活动放在幼儿午睡前不是更好么,这样根本无需再分发衣服,无需牵强地抱出娃娃创设毫无价值的教育情景,更无需如此一个个排排坐地组织上课了”。我点点头肯定了她,并鼓励她继续往下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活动,完全可结合孩子生活,在相应的环节中开展,午睡前的场景不就是孩子学折衣服的最佳教育情景么,而且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更自然一些更随意一些。对于小班孩子,儿歌要生动形象有趣,这样才会被吸引,可怎么改呢?”于是我把我已酝酿好的儿歌告诉了她:左边抱一抱,右边抱一抱,再来弯弯腰。严老师马上高兴地说:明天我再去试试。

第二天,我特意又去小(1)班看严老师组织这个活动,正如我所料,由于抓住了合适的教育时机,活动显得自然流畅,更没有时间上的浪费,而那首儿歌孩子也很喜欢,他们一边念着儿歌一边折着衣服,兴致很高。然后我还来不及得意,却发现好多孩子都不能折成功而且也无意想成功,儿歌结束,他们随手一扔衣服就钻进被窝睡了。

看到这儿,我恍然大悟,其实昨天我也仅仅关注了形式上的东西,只是对表面的内容进行了“对症下药”,如用生动形象的儿歌来激发孩子外在的兴趣,而没有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更没有了解孩子是怎么学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同方式及不同水平,也就是仅仅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孩子的学,因此导致今日活动本质上的“有教无学”。虽这只是一个生活活动,可孩子怎样的学折衣服才更有价值?孩子怎样学才能的更主动?教师需要提供怎样的支架

才能促使孩子生活能力发展?为引发更多的老师思索,我把这个案例及这些问题带到我园《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课题组,引导大家一起探讨。

大家在激烈的脑力激荡后,整理出了新的活动方案:(当然这个方案还是在孩子午睡前、在孩子外出散步或户外活动后开展,而且得持续一段时间)

第一步:让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折毛线套衫。

目的是让老师清楚的知道教学以哪儿为起点,即通过观察每个孩子折衣的不同表现,了解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及需要的何种不同帮助。用毛衣折,是想采用小步递进的方法,减缓幼儿探索坡度,因为从上次活动中发现毛衣套衫孩子最容易折叠,这样可使孩子不至于因难度大而失去探索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师用适宜材料给孩子提供主动探索的有效支架。

第二步:演示观察,交流讨论。

也就是在孩子几天的充分探索后,老师通过观察孩子折衣细节,让不同折衣方法的几名孩子来演示,大家观察讨论哪种折法最平整最不会松开,哪种最不费力?这是让孩子在与材料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中,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或接纳外界信息的过程。同时这里也采用的自然后果法(用团或卷的方法折衣服马上就会散开),这样不仅能让孩子知道哪种折法好,而且也体验为什么这种折法好。因为新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并不满足于“知其然”,其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追究“其所以然”。而且这一过程中也是孩子以个人体验的形式学习初步的比较事物的方法,这也是默会性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经历。

第1步:梳理总结,图文展示。

这是帮助孩子整理及提升经验的过程,也是促使孩子的无意行为转为有意行为的过程。然后用图文的形式把折法步骤展示在墙上,是想发挥环境的提示和暗示作用,这样做不仅解放老师,同时也诱发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因为折叠衣服对孩子来说是天天重复的劳动,养成习惯需要孩子的一贯坚持。当然图画上可配上有趣的儿歌。第四步:再次探索。在积累折叠毛衣的经验基础上,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以新的探索需求刺激,如让孩子探索折开衫、折带有帽兜的衣服、折厚外衣、折背带裤方法等。学折毛衣不是活动的结束,更不是目的所在,通过随后的探索,提供给孩子积累大量生活经验的机会,同时让孩子在积极探索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自信才能摆脱依赖,自信才能让孩子走向独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后来,这个方案在另外几个小班开展,效果非常不错。

开展活动的老师都说,这个方案至少有1方面的优点,其一:挖掘了生活活动的多种价值。

其二:尊重了幼儿学习过程,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提高了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

其1:把孩子发展作为一个过程,一个小步递进的过程来提高,遵循了孩子发展规律。

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要正确看待生活课程。

生活课程,其实是生活与教育的有机整合。因此,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的因素,从而使教育对生活进行改造,如本案例中通过提供各类支架促使孩子生活中整理能力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也要求这类教育体现生活的特点,如随机地自然地在相应的生活环节中开展。

二.生活活动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

历来,生活教育往往以传递的方式进行,大的传小的,经验丰富的传经验浅薄的。为引发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生活活动也需要同时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在本案例中,教师事先并未要求孩子运用何种方法折叠衣服,只是为孩子提供一些探索的条件如时间如材料,鼓励支持幼儿尝试操作。演示讨论也是在孩子对各种方法已有一定经验基础上组织的,究竟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同样也未有一种预期的结论,而是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体会,自由表达对各种方法的感受和认识,这种学习就是一种自我探究的过程,自然有益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要充分挖掘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

除自我学习能力外,在生活活动中还有挖掘更多的教育价值。如因为生活活

动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因此可以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自己解决生活问题能力、促进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特别是手的精细动作发展、感受劳动的快乐等等。

下载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照相机带来的喜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照相机带来的喜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让学生体验什么?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片断比较分析“体验”是指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本身或相关内容所产生的感受、领悟和欣赏等情感共振现象。学生在数学学......

    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午睡趣事我班的希旺很调皮,中午从不乖乖睡觉。在床上,他的小手总是忙个不停,而且身子总翻来覆去,使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每天我总要费很大的精力去哄......

    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以身作则

    今天下午,我和孩子们在草坪上玩纸球,大家开心极了。回到教室,孩子们都一窝蜂似的往保温桶那儿挤。让孩子们排好队后,我开始一个一个帮孩子接水。忙完后,我的嗓子也快“冒烟”了,于......

    幼儿园英文教师教育笔记

    6 月 教 学 随 笔6月又过去了,这个月,大班组有毕业典礼的重要活动。很多课堂都做了调整。然而,经过了这一个月的教育教学,我对于幼儿英语的教育教学还是有了新的认识,关于教学方......

    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15篇

    幼儿园教师教养笔记 1、飞舞的小毛毛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玩得起劲,“老师快看,我抓到一个小毛毛。”随着喊声,孩子们都拥到丽洁面前。“什么东西我看看 ”。孩子们像发现了奇宝......

    幼儿园教育笔记

    文章标题:幼儿园教育笔记-红裙子飘起来上午体煅时间,我带小朋友一起做“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淳淳扮老狼,其他小朋友自由做其他小动物。游戏开始后,老狼说完“天黑了”,其他小动物......

    幼儿园教育笔记

    九月反思 转眼间,新学期开学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中,我对自己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反思,重点针对常规建设进行了反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升入大班后,我们班常规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幼儿园教育笔记

    “惩罚”也是对孩子的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大班后,孩子们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孩子们每天有说不完的话,教室里时不时看到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