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从一年级小学生抓起
课外阅读从一年级孩子抓起
郑萍
记得叶圣陶教育家这样说过:“为养成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低年级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萌芽期,是阅读的起步阶段,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拼音教学结束后,孩子们开始学习识字、写字了,现在,几乎全部的孩子已经基本上能借助拼音这个拐杖开始阅读了,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初步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我是这样实施的:
一、构建“读书的兴趣”。在学生刚入学时,我就给孩子们讲《白雪公主》、《短尾巴长尾巴》、《狼宝宝》等一些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我知道故事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人人都爱听,尤其从小就是在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伴随着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喜笑颜开、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初步感受了故事的无穷魅力。在学生学拼音时,我利用每天中午的“书香时刻”时间抽空给学生读儿歌、读三字经、讲故事。拼音学完了,我拿来《365夜故事》、《一千零一夜》、《海的女儿》等一本本精美的课外书籍,告诉他们这里边有一个个精美的动人的故事,并鼓励他们说:“小朋友们现在已经学完拼
音了,你们就可以借助拼音娃娃自己看书了,如果想知道课外书里的动人的精彩的故事,那就快来自己读读吧!”学生被优美的故事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买了书。首先我教会学生有顺序地阅读,并教会学生认识图书的封面、封底、目录等,知道阅读一本书应该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看。在观察某个画面时,也应和看图讲述一样,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如:了解画面上是什么时候,画的是什么地方,画面上有什么,人们在干什么,等等。对各种角色的表情、动作及角色间的关系注意仔细观察、分析、判断。当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我知道他们对阅读课外书已有了浓厚的兴趣。接着让他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
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就可以一生以读书为乐,一生酷爱读书的人,就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二、通过阅读活动,构建读书氛围。
我利用书香时刻、班会课、课外阅读指导课等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读书大王”、“故事大王”、“我是阅读星” 等评比、颁奖,获奖学生手拿奖品,高兴自然流露在脸上。是荣耀与快乐引领孩子们爱上了阅读。
让孩子们做一个书香的学生,就要让他们生活在书香的氛围里,我准备下学期充分利用我们教室后面的空地,设立一个读书书香园。
由老师和同学们捐一部分内容精彩的故事书到书香园,让孩子们下课以后到那里畅享读书的快乐,逐渐养成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第二篇:计算教学从一年级抓起
计算教学从一年级抓起
北屯中学 李英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20以内加减法是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的重点,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所以,必须从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起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从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我们都通过图画或实物图片,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和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这样做,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景、典、动”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不出错、速度快的目的。
1、“景”──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计算题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得练习计算的机会,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更培养了他们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例如在学生学习乘法口诀后,可编故事记口诀、读儿歌记口诀。(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教师和学生比赛看谁背得快。又例如在学生学会了多位数的乘法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个位是5的两个数相乘的简便方法,如:15×15,先把个位的两个5相乘得25,再用十位上的1乘比它多1的数,写在百位上,所以得225。学生在惊讶中急不可待地计算,希望寻找答案,效果远远胜于让他们算二三十道乘法计算题,而他们却还不知疲倦地想再试试。
2、“典”──典型事例催生兴趣
“典”就是要引经据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催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比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的陈景润等等。
3、“动”──课外活动增添兴趣
开展课外活动可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速算、巧算比赛、“开火车”比赛、争当计算小能手、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名星等,增强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二、“口、心、笔”切实增强小学生计算基本功
口算、心算、笔算是小学生计算基本功训练的必然途经,通过加强口算、心算、笔算的训练,做到口随心动、手为心动,随口而出,准确无误。
1、计算基本功包括:(1)、10以内的加、减法;(2)、20以内加法、减法;(3)、表内乘除法;(4)、能凑成整十或整百数的加减法;(5)、判断积和商的位数的方法等。这些基本功只有坚持天天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才能为提高计算能力夯实基础,为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扫除障碍。
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了,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进行口算训练,首先要从低年级抓起,教会学生口算方法。如:一年级应使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并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二年级则要使学生在理解乘法口诀意义,熟记口诀的基础上,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样为多位数加减乘除计算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认为应主要做到:
(1)每节课利用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
(2)变换训练方式。如:听题口算、看题口算、抢答、自算、互算、口算竞赛、抢答赛、“开火车”计算等。
(3)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口算。只要天天坚持训练,这些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还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笔算时要求学生书写要规范。书写潦草、格式混乱、演算粗心马虎,都是学生在做题中出错的主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先要培养学生在笔算时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就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
(5)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要每天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课前5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让每天口算、听算训练成为学生的习惯。这样常抓不懈,才会使我们的训练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从实际出发选择练习形式,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在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以后,还必须通过及时的,充分的练习,逐步形成熟练的计算能力,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十分注意选择练习形式,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同时又便于教师及时检查。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之外,还改进了过去教师出几张卡片选几个同学口答的练习形式,要求学生制作1—20的数字卡片,并统一涂色要求。例如,教师出“9—6”的卡片,学生就纷纷举起黄色的“3”卡片作答,学生人人动脑动手,教师从卡片颜色上很容易检
查。我们还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出示的一些算式,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然后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把数字卡片贴在相应算式上。这种练习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四、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计算、抢答等。“夺红旗”比赛,就是将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算式题,抽出18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这样,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期结束前,还可以出示这一样一组 口算抢答题:
9+2+1
8+6+2
5+7+3 5+4+5
7+4+6
2+5+8 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初步知道像这样的连家题也可以“凑成十再相加”,同时又初步渗透了加法的交换律,这样的竞赛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第三篇:从一年级写话训练抓起及早培养作文能力
从一年级写话训练抓起及早培养作文能力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标(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不言而喻,拥有良好的作文能力将成为一个人走向社会获得成功的基石。
就现状来看,小学作文能力的培养,单凭作文课的几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需要滴水之功,少不了经常的练习、指导,还需要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等。为此,在使用新版教材时,我积极地进行了一年级学生写话训练的尝试。
一、挖掘教材,在多读熟读中积累
新版教材每次“复习”的后面都安排了“口语交际”,课后练习也有一些需要回答的问题。还要求学生把说过的话也写出来,这样就把说写融为一体,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材。第一次写话,学生只写一句:“我家有三口人。”第二学期后就能写大段的文字了,如:“今天下雨,放学回到家,我就观察我家的小树。我看见我家树头上(树冠)长满了叶子,树干很粗,杆上还长着许多大刺,那些刺是绿绿的,我用小手一摸,那刺就把我的手刺了,我都快流下我的小眼泪。我喜欢我家门前的小树。如果我在哭的时候,一看见我家门前的小树,我就笑了。”写话的时遇到不会写的字虽然用拼音代替,但许多同学还是乐意问,尽量少用拼音。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巩固和识字的数量都有所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培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意思是说在多读熟读中能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能力自然的能力也就会提高。每篇课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而且要有表情,做些恰当的动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思想情感上得到陶冶,而且加深了对语文的理解,优美的语句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时便会“呼之欲出”。下雨时,有的同学就很自然的用上“哗、哗、哗,雨越下越大。”来描绘此情此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当他们有所发现时,就会用上“走着走着,忽然„„”;同学们的模仿性很强,每个学生都蕴含着学习的潜能。
二、引导观察发现,在多写长写中提高
作文能力的训练是一项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需要思维与表达的密切配合。一年级写话训练用写“观察日记”的形式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事、景、物,找出以前没有被认识的现象,扩大感受生活的范围。要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这样做可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开始接触习作,表达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营造一块自由写话的天地,学生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如有位同学观察放在脸盆里的鲫鱼逗鱼玩时写到:“„„我玩累了,与也玩累了。”逐渐的,学生的观察不只局限在看到的了,多种感官的功能作用日益得到发挥,想象的成分日益增多。如:“我看到我家一只小鸡蹦到矮树上,他在那上面左看看,右看看,嘴还在身上挠痒。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小鸡去捉他,可是小鸡还没走过去,蜻蜓就飞了,小鸡也走了。我想,小鸡肯定说:‘算了吧,捉不到就不捉了。’”从学生的写话中,教师可以感受到童真、童趣、童乐,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沟通,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通过近一个学的写话训练,虽然学生还没有进入到灵活自如的写作阶段,但是若长久地坚持下去,到了三年级开始习作练习时,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用我手写口”也不会算难事了。
三、培养写话兴趣,及时评价多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而且在练习过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内化成学习需要。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对过去经历过并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教师就要做有心人,及时广泛地赏识学生。学生最初能写个完整的句子,就会得到“很好”的鼓励:若是用词用得好,或引用恰当,或观察到了新鲜的事物,或有自己的认识及语句通顺等等,就会得到了一个“真好”的鼓励。这样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老师的赞赏,孩子们的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同学们看到自己写话本上老师打的红红的环状线和肯定的话语,幸福之情洋溢在脸上。他们真正把写话当成了一种乐趣,人人乐于写,还经常在写话本上诉说同学之间产生的“小疙瘩”,教师又能及时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每天早读后的几分钟,评读三至五篇好的习作,一方面同学可以互相学习,另方面及时表扬,也使激励有了一种连续性,创造了一种整体氛围,优化了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时刻有机会见面又时刻萌发下一次成功的渴望。由此,形成接受教育的“最佳心里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产生学习动机。
第四篇: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抓起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结合习惯的形成规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
第五篇: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生读书习惯培养心得
刚入校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具有超强的记忆力。他们犹如一张白纸,需教师小心翼翼地绘上五彩的图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朗读教学应从一年级抓起!我们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读书习惯呢?
一、唤起学生的读书需求
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最根本的应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读书愿望,变被动被迫的阅读,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让读书为自觉的行为。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读书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读书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捷,要想跟上社会发展,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学校毕业后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为了学会终身学习,为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必须养成读书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高写作能力,读书是根本,是前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抱怨写作没有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的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不是自古便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的警句在告诫着我们吗?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就必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唤起学生的读书需求,把读书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读书,即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宇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要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仅让其产生阅读需求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汲取知识、汲取智慧。
如何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呢?最主要的一点,当是让课外阅读成为“真正的阅读”。真实的阅读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读,不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也没有什么限制。让学生在时心无所牵,真正放松,使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包含的信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真正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体验情感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得到真善美的陶冶、语感素养的提高以及各种知识的增广。
此外,定期开设“阅读交流课”,也是调动同学们读书兴趣的有效做法。阅读交流课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宽松的阅读氛围,真诚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同学们就自己在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展开热烈讨论,自由品评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广泛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这样的阅读交流课注重了同学们的自主阅读、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当他们的感受和体验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及老师的肯定时,他们就尝到了阅读的甘甜,就会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三、要积极营造读书氛围
我们常说,环境造人。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学校要努力营造读书的大环境。孟母三迁,说明了环境的巨大影响力。一要以书柜代替酒柜,酝酿书香的环境及气氛。利用家中的书,设立“家庭图书馆”。二要为孩子买一张有台灯的新书桌给他,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桌,孩子看书的时间会增加,读书习惯也会逐步养成三要尽可能为孩子准备独立的书房,提供一个通风、固定、光线充足、干扰较少的学习场所 1.可以在校园和教室的墙壁上,张挂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使学生一进校园就受到读书氛围的熏陶,产生读书的欲望。
2.教师要做读书的表率。学校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理应成为读书的表率。教师应以勤奋的读书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更主要的是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读书,还要经常和学生交流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用教师的读书习惯去影响学生读书,激发学生读书,使学生渐渐产生读书的兴趣。
3.教师要结合教材实际,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给学生介绍一些名著名篇,用其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诱发学生,使学生想阅读老师介绍的书,去寻找老师介绍的有趣故事。4.召开读书交流会,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每周能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与大家交流、共享。使讲者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勤奋读书。听者也一定会受其感染,而渐渐喜欢阅读,和别人一决高下,从而达到促进读书的目的。我在实践中,就坚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给每个同学展示读书的机会,学生们要想在交流会上展示自己,就必须得多读书。读书交流会不仅仅是交流和展示,更是促进和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对低年级学生,教师的范读和指导起着主要作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要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培养兴趣抓起。要多为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通过交流,逐步喜欢读书,持之以恒,渐渐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