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安全生产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管理的范畴。本届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全国安全生产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一)2003年以来事故总量开始下降,反映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逐年趋好。
(二)煤矿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事故逐年下降,2006年下降幅度较大。
(三)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2006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
(五)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发生湖南省凤凰县堤溪大桥垮塌、山东省新泰市华源矿业有限公司河岸决口引发溃水淹井、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铝母线铸造分厂铝水外溢等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严重损失。这些事故说明,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监管不到位、现场管理混乱等严重问题,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还存在薄弱环节,预警机制很不健全,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一些相对指标还比较落后,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现状尚未扭转。其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二是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三是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生产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在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我们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认清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二、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然趋势
安全生产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发展周期。研究表明,安全状况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非对称抛物线函数关系,可划分为4个阶段:一是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安全事故多发;二是工业化中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达到高峰并逐步得到控制;三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快速下降;四是后工业化时代,事故稳中有降,死亡人数很少。
安全生产的这种阶段性特点,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快速增长的特定区间时,生产安全事故也相应地较快上升,并在一个时期内处于高位波动状态,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但“易发”并不必然等于事故高发、频发。
我国安全生产具有政治、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通过借鉴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取长补短、后来居上。
2004年初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第一阶段:到2007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第二阶段:到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完成之际,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阶段:到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性好转,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十万人事故死亡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依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十一五”期间要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的要求,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
安全生产列为专节,规定“十一五”期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35%,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25%,这两大目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已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
三、指导支撑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五个体系
(一)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论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这些都构成了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框架:
一是“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
二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三是“两个主体”和“两个负责制”。
四是依法治安、重典治乱,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五是用科技教育引领支撑安全生产。
六是依靠人民群众,形成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机制。
(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2002年国家颁布了《安全生产法》,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开始步入法制轨道。此外在《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十余部专门法律中,都有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国务院相继颁布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近百部行政法规。各地都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
(三)以12项治本之策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政策体系
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决定:从安全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考核、企业主体责任、事故责任追究、社会监督参与、安全监管及应急体制等12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50多部具体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四)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
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由事故死亡人数总量控制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重大和特大事故起数控制考核指标4类、27个具体指标构成。
(五)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互动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国家层面上的安全管理职责格局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安全监管总局对全国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管。
在地方层面,到2006年底,各省(区市)、各市(地)以及92%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已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全国共有监管人员约5.5万人。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以及“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
四、当前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
2007年是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年”和“攻坚年”。落实年:就是要在抓落实上继续狠下功夫,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已经做出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攻坚年:就是要深化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深入开展各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
治,加快解决重点行业领域影响安全状况稳定好转的难点问题。
五、加强安全生产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激励约束机制
要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继续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教育各级干部,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摆正安全生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安全工作绩效作为评价政府和企业工作、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从各级领导直到基层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重视安全生产的高度责任心,促使“两个主体”、“两个负责制”真正落实到位。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生产经营者。
(二)狠抓煤矿安全这个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的两大突出问题:一个是瓦斯灾害严重、重特大瓦斯事故多发;另一个就是小煤矿过多过滥、非法违法屡禁不止。针对这两大问题,国务院部署在全国开展了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通过严格煤矿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厉行整顿关闭,全国
第一阶段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5931处,第二阶段把关闭对象延伸到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16种矿井,计划关闭2652处,目前已基本关闭到位。
(三)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近期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在重点行业领域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既是安全生产“落实年”、“攻坚年”的具体措施,也是为十七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既是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反弹的断然措施,也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提高企业安全保障和政府安全监管能力,建立长效机制之策;既是一项集中开展的专项行动,也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常抓不懈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排查事故隐患,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不留死角。对典型事故要深入剖析,举一反三,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要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特别要紧紧盯住工作不力的地方和单位,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突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该退出的要坚决退出,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
(四)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提高防范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
要加强预案工作,抓紧建立覆盖所有企业和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搞好培训演练,落实预案责任和防范措施;加强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建设;规范事故信息的收集、报送和处理,提高应急能力和事故处置效率;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加强水害事故防范,配足抢险救灾所需设备和物资。七要全面完善应急预案。各种预案都要一目了然,具体管用,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八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事故。
(五)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监察队伍自身建设
进一步理顺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的职责关系。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鼓励各地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安全监管机构延伸到乡镇农村、城镇工业园区和街道,建立安全生产执法队伍。提高履职能力,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廉洁执法,树立和维护良好的队伍形象。
(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安全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各行业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
原因:
1.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安全生产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重经济、轻安全的倾向,安全生产未能真正纳入地方经济社会
发展规划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还没有落到实处,安全生产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自觉行动。
2.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改变,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在安全生产方面累积欠账严重。我国的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一些老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陈旧,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重大危险源分类、分布不清,尚未建立起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故隐患未得到有效治理。
3.行业安全管理弱化,企业安全管理滑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的变化,原有行业主管部门撤销,行业安全管理职能弱化,监管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视安全生产,减少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甚至冒着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风险强行生产。
4.监管手段落后,执法力度不够。全国目前还有7%的地市、18%的县尚未设立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已成立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省市,也存在机构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手段落后问题。安全生产监管权威性不够,惩处不力,难以形成合力。与《安全生产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制修订工作滞后。
5.科技支撑力量不足。公益性、前瞻性、基础性、共性、关键性技术等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从人才、基础设施到资金支持严重缺位。国家对安全生产科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科研力量趋于分散,现有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需求。现有的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
对策:
1.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安全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把安全生产摆在与人口、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规划和实施体系,把安全生产规划、重要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加强安全生产法治。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加快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建设。组织修订《矿山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应急管理与处置、重大危险源、区域安全规划、事故预防与控制、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技术规范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抓好落实。特别要加强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依法严肃查处事故责任,对事故责任人要依法严格追究责任。
4.加强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加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人员、设施、装备、经费等到位,提高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装备水平、作业场所和场所监督检查执法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事故举报中心,设立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
5.加大安全投入。制定和完善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引导、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安全生产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6.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建立地方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整顿和规范小煤矿,提高规模,减少小煤矿数量,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改革矿产资源税计征方式,实行以储量为基数的计征制度;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
电企业的利益关系。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国家继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落实对煤矿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提高矿工待遇、素质和劳动保障水平。
第二篇:申论热点——安全生产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管理的范畴。本届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全国安全生产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一)2003年以来事故总量开始下降,反映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逐年趋好。
(二)煤矿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事故逐年下降,2006年下降幅度较大。
(三)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2006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
(五)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发生湖南省凤凰县堤溪大桥垮塌、山东省新泰市华源矿业有限公司河岸决口引发溃水淹井、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铝母线铸造分厂铝水外溢等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严重损失。这些事故说明,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监管不到位、现场管理混乱等严重问题,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还存在薄弱环节,预警机制很不健全,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一些相对指标还比较落后,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现状尚未扭转。其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二是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三是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生产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在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我们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认清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二、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然趋势
安全生产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发展周期。研究表明,安全状况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非对称抛物线函数关系,可划分为4个阶段:一是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安全事故多发;二是工业化中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达到高峰并逐步得到控制;三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快速下降;四是后工业化时代,事故稳中有降,死亡人数很少。
安全生产的这种阶段性特点,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快速增长的特定区间时,生产安全事故也相应地较快上升,并在一个时期内处于高位波动状态,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但“易发”并不必然等于事故高发、频发。
我国安全生产具有政治、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通过借鉴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取长补短、后来居上。
2004年初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第一阶段:到2007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第二阶段:到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完成之际,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阶段:到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性好转,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十万人事故死亡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依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十一五”期间要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的要求,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安全生产列为专节,规定“十一五”期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35%,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25%,这两大目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已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
三、指导支撑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五个体系
(一)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论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这些都构成了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框架:
一是“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
二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三是“两个主体”和“两个负责制”。
四是依法治安、重典治乱,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五是用科技教育引领支撑安全生产。
六是依靠人民群众,形成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机制。
(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2002年国家颁布了《安全生产法》,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开始步入法制轨道。此外在《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十余部专门法律中,都有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国务院相继颁布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近百部行政法规。各地都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
(三)以12项治本之策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政策体系
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决定:从安全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考核、企业主体责任、事故责任追究、社会监督参与、安全监管及应急体制等12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50多部具体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四)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
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由事故死亡人数总量控制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重大和特大事故起数控制考核指标4类、27个具体指标构成。
(五)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互动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国家层面上的安全管理职责格局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安全监管总局对全国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管。
在地方层面,到2006年底,各省(区市)、各市(地)以及92%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已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全国共有监管人员约5.5万人。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以及“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
四、当前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
2007年是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年”和“攻坚年”。落实年:就是要在抓落实上继续狠下功夫,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已经做出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攻坚年:就是要深化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深入开展各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加快解决重点行业领域影响安全状况稳定好转的难点问题。
五、加强安全生产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激励约束机制
要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继续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教育各级干部,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摆正安全生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安全工作绩效作为评价政府和企业工作、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从各级领导直到基层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重视安全生产的高度责任心,促使“两个主体”、“两个负责制”真正落实到位。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生产经营者。
(二)狠抓煤矿安全这个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的两大突出问题:一个是瓦斯灾害严重、重特大瓦斯事故多发;另一个就是小煤矿过多过滥、非法违法屡禁不止。针对这两大问题,国务院部署在全国开展了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通过严格煤矿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厉行整顿关闭,全国第一阶段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5931处,第二阶段把关闭对象延伸到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16种矿井,计划关闭2652处,目前已基本关闭到位。
(三)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在重点行业领域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既是安全生产“落实年”、“攻坚年”的具体措施,也是为十七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既是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反弹的断然措施,也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提高企业安全保障和政府安全监管能力,建立长效机制之策;既是一项集中开展的专项行动,也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常抓不懈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排查事故隐患,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不留死角。对典型事故要深入剖析,举一反三,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要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特别要紧紧盯住工作不力的地方和单位,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突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该退出的要坚决退出,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
(四)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提高防范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
要加强预案工作,抓紧建立覆盖所有企业和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搞好培训演练,落实预案责任和防范措施;加强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建设;规范事故信息的收集、报送和处理,提高应急能力和事故处置效率;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加强水害事故防范,配足抢险救灾所需设备和物资。七要全面完善应急预案。各种预案都要一目了然,具体管用,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八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事故。
(五)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监察队伍自身建设
进一步理顺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的职责关系。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鼓励各地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安全监管机构延伸到乡镇农村、城镇工业园区和街道,建立安全生产执法队伍。提高履职能力,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廉洁执法,树立和维护良好的队伍形象。
(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安全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各行业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
第三篇:安徽申论: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要警钟长鸣标本兼治
每一起悲惨的事故,都带给亲人永远的心灵伤痛;每一声事故的警笛,都打破人们生活的安宁与和谐。一次次惨痛事实一次次警醒人们:安全生产人命关天,要警钟长鸣,标本兼治,一刻也不能放松。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它事关国家和人民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整个社会安定和谐.近几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仍不乐观,尤其是道路交通形势不容乐观。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安全生产措施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安全执法和监督不严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吸取教训,采取有力措施,标本兼治。
安全生产要标本兼治,要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抓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持续安全理念,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把安全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安全与生产放到同等重要的突出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要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第一”的弦,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常抓不懈。
安全生产要标本兼治,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努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导向作用。要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政绩考核和问责制度,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运行机制,使安全生产建立在更加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基础之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在全社会唱响安全生产主旋律,努力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安全生产要标本兼治,要狠抓落实。“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各地各部门必须严肃法纪,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安全监管监察队伍“三项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素养,推动社会安全发展。要突出重点,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强化监督,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在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使之细化到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岗位、每一名员工、每一个细节上,确保安全生产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只有安全生产,才能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安全生产相关会议精神,加大治理力度,标本兼治,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科学、协调、健康发展。
安全生产“怪圈”远未打破
近日,黑龙江省鹤岗市新兴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逾百名矿工不幸遇难。惨痛事实再一次警醒人们:安全生产人命关天,一刻也不能放松。
今年以来,全国安全生产继续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但是,部分行业、部分地区重大事故上升,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透过新兴煤矿矿难等一系列令人痛心的事故,人们发现:安全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安全管理有疏漏,生产运行有问题,这些安全生产的“怪圈”还远未打破,“痼疾”还远未去除,“漏洞”还远未堵住。安全生产形势紧迫,任重道远。
安全生产、安全运营,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重视安全生产,怎样强调都不为过;抓好安全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
时下正值隆冬,历来是安全事故易发期、多发期。一定要提高责任意识,及早部署,狠抓安全生产各项政策、制度、措施的落实,认真做好煤矿、非煤矿山、油气井以及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旅游、环境、消防安全等重点工作。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全面落实安全责任,使之细化到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岗位、每一名员工、每一个细节上,努力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近期的一些安全生产事故,暴露出少数部门和企业存在安全运行质量低下、管理水平不高、安全执行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政绩考核和问责制度,将安全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上来,强化国家监督、部门负责、企业自律、职工尽责的安全生产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使安全生产建立在更加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基础之上,形成齐抓共管的最大合力,不断增强防范和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企稳回升,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市场需求增长,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而投入资金建设的大量项目,将集中进入开工建设、试车试产阶段,安全监管的难度增加,安全生产任务更加繁重。越是这个时候,就越要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抬头的势头。
人的生命至高无上,安全生产当警钟长鸣。
坚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就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作出了更加具体、明确和更加严厉的规定。这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安全发展的重大举措。
安全生产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关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但必须看到,由于受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和基础薄弱的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今年上半年在事故总量同比继续下降的同时,重特大事故有所反弹,尤其是先后发生6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一些企业在经济回升向好的情况下,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管理薄弱。一些企业无证或证照不全非法生产,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违法违规生产。一些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
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未得到落实。
一起起惨痛的事故警示我们,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内因和根本,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只有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管理行为中,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如果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形势不可能持续好转。因此,要遏制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发生,必须紧紧抓住企业这个责任主体,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强化技术装备、严格安全监管、严肃责任追究,切实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此次国务院发出的《通知》,正是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企业安全管理,建设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和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实行更加严格的安全监管和更加有力的政策引导,对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行更加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
坚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必须深化认识、严格履行职责。要看到,只有生产环境安全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正常继续下去,才有可能持续创造价值和利润。当前,企业应当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岗位,建设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和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坚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安全监管和更加有力的政策引导。要完善部门联动的安全生产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要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规划,加快推进安全发展,强制淘汰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要强化更加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大重特大事故的考核权重,严格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度。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相信只要企业真正把安全工作摆在首位,切实负起责任,强化管理,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遏制住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严格安全生产
或许,将来人们回首我国的铁·发展史,会发现Χ绕“7·23”动车追β事故的深刻反思与不懈努力,如同一次及时的“信号灯”,使中国高铁坚定地沿着科学理性的既定轨道前行。
就在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铁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运营初期的速度,并对拟建铁·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根据新的运行方案,高铁降速50公里开行。
频出的故障,特别是“7·23”事故的发生,暴¶出高速运行下的隐患。事故原因尚待查明,此时降低运行速度,既是对“δ知风险”中人的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有利于在增加安全冗余的前提下,改进技术管理,积累运行经验。作为一个新型的、复杂的大系统,高铁包含的固定设施、移动设备、控制系统、运营管理等子系统,无疑需要足够的磨合。循序渐进的方式,既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是世界各国高铁在磨合乃至挫折中不断前进的普遍经验。
当然,很多人还是希望,现在的“降速”,是为了更好的“磨合”,更是为了促进将来的“安全提速”。就在“7·23”事故后,仍有不少人继续选择高铁,甚至还有人憧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能再快些便捷些。事实上,更好、更快、更强,这是人类对文明进步的共同追求。而已经展现了社会价值和发展前途的高铁,正让更多国家和人们坚信,其δ来如同当初的飞机一样,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化。这对于“铁轨上的中国”来说,尤显重要。
时代在义无反顾地向前走。试图回到“绿皮车时代”,那是一种退步,也不可能为广大群众答应和选择。中国需要现代化高铁,这既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国δ来的一次发展新机遇。我们无法容忍以生命为高昂代价的畸形发展,但因为一些事故就彻底否定高铁,也是因噎废食。“7·23”事故付出的沉痛代价,反而让我们更加坚信: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是何等重要和急迫。今天高铁发展中所暴¶出的一些隐患与不足,反映了此前过于注重建设速度而忽略科学发展的状况。缩短了运行磨合期、忽略了人员培养、滞后了管理手段和服务配套的协调跟进、轻视了大众对一项新技术的认同接受……正是一些过时的观念、落后的管理、冷漠的服务并δ完全与“绿皮车”一起退役,有的反而“搭了便车”,才掣肘着今日高铁又好又快地前行。
对逝去的生命,最好的悼念是吸取教训。对高铁的δ来,最急切的问题是在坚定信心中更加坚持科学发展。京沪高铁运行40多天后,国务院作出对高铁的大调整,正反映出从政府到公众对于“我们需要什ô样的高铁”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共识。高铁之“高”,远不只是速度之快、技术之先进,而应包涵运行安全、价格亲民、服务温馨、管理科学等诸多要素。说到底,高铁的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深深焊进铁轨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
“就像一个人跑步,不能老是以加速度在冲刺,他必须要放慢一下脚步,为了以后跑得更好。”日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对我国经济增速“降温”这样形容。人间正道是沧桑,只有沿着科学发展道·,不断迈出坚实步伐,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远。高铁是这样,在现代化之·上高速前进的中国,更是这样。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安全生产申论:安全生产监管务必注重“四个结合”
安全生产申论范文:安全生产监管务必注重“四个结合”
安全生产申论范文:安全生产监管务必注重“四个结合”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对人民负责。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充分认识搞好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温家宝总理对高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最新的诠释,也是对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最高的要求。如何把总理的指示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务必从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机制四个环节上注重好“四个结合”,才能确保安全生产标本兼治,长治久安。
一是注重安全生产监管与落实科学发展相结合
安全生产是指不威胁人的生命财产的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生产监管就是为了落实生产安全这一目标而采取相应的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对各类生产企业实施的监督管理活动。科学发展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实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显而易见,从两者的定义上看,安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抓好安全生产也就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
因此,在现实工作中,我们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把安全生产监管与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当前最主要的是必须破除诸多错误和偏激的论断,解决好对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这些论断其主体不仅包括某些企业,生产经营者,甚至还包括了某些政府领导和社会团体等,的确值得警惕。一种是“障碍发展论”。他们认为发展是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发展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没有血的代价何来快速的发展?不安全的生产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只是屈指小数,不足以恐惧。而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监管,势必会在某些行业,领域障碍其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不智之举。另一种是“破坏经济环境论”。这主要是某些地方领导一味追求经济GDP,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抓发展,不论企业安全与否,只求为官一任时的短期政绩,于地方长远利益而不顾,于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不顾。特别是某些地方(像工业园一类)还禁止安监部门到企业执法,硬说是扰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环境,可笑之余必然是可悲的结局。第三种是“企业自主监管论”。主要是一些高危行业的管理者认为,安全生产是我们企业内部之事,无需你政府插手,甚至还有政企不分之嫌,他们说:劳动者自愿来务工,即使有什么安全事故,我们也是按法律规定赔偿,政府监管不是多此一举吗?这纯是逃避责任的诡辩。三种谬论,完全是把安全生产与科学发展剥离开来,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原理。当然这三种谬论毕竟还是少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安全生产监管逐步取得成效,关心安全生产,支持安全生产,狠抓安全生产必将日趋成为共识。
二是注重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与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相结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工作,它的目的在于面向全社会,全方位正面宣传,引导人们认识和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防范安全事故发生。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是针对生产企业或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和事,按照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理,行政强制执行和行政处罚的相关活动。笔者认为这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是范围上大与小的关系。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针对性非常广阔,它可以是所有的生产经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所有的自然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就只是法律法规所限制和授权的范畴,特指针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人或事。二是内容上正与反的关系。宣传教育是一种正面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的办法;行政执法是对相关责任人实施经济,行政,法律的惩罚手段,对全社会起到反面警示教育的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两者的联系,紧密结合,已达到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的目标。
如何把握好两者各自特点,取长补短,互为补充,我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利用“安全生产宣传月”的平台,次续开展“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好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基本常识,安全应急基本技能等,要让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人皆知;二,利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宣传生产事故对人的生命财产的危害,公开事故发生原因和对相关责任人的严厉惩罚,从事故中吸取血的教训,做到警钟长鸣;三,利用安全生产培训的机构,强化从业人员的各项安全技能培训。从企业法人到一线务工者,都要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以杜绝一切人为的安全事故发生;四,利用电视,新闻等媒体,不断揭露涉危的相关人或事。媒体的介入能更好的促使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安全。五,利用安全文化建设的载体,提高安全生产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的浓厚氛围。
三是注重安全生产主体监管与安全生产行业监管相结合
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的主体,企业加强自身监管才是安全生产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则是对企业主体监管的一种有效的监督,也是一个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就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而言,两者是相得益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核心,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重点抓好“三深化”、“三推进”。深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深化依法监管,持续打击非法违法行为;深化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工矿商贸其他及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安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应用和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推进安全达标,加强企业班组安全建设、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强化安全基层基础;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制定“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构建安全防范体系。
毋庸置疑,只有把主体监督和行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安全生产监管无缝覆盖,安全生产才能落到实处。一要强化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明确规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包括:董事长、实际投资人和总经理等具有投资和生产经营决策、指挥权的人员的重要职责。二要落实企业负责人轮流现场带班制度。按照规定:国有煤矿、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都必须现场轮流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三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承诺、安全生产例会、安全生产例检、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应急管理六大制度为重点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四要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明确划分非法生产建设的重要标准和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划分标准,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一打到底”,绝不姑息。五要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企业是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在隐患治理的具体要求上,必须做到整改方案、责任人员、整改资金、整改期限和应急预案“五到位”。六要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规模以上企业必须配备技术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小型企业必须委托安全中介机构或者安全生产专家提供技术服务。七要实施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和安全技术装备的强制推广措施。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和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上台阶的突破口,是企业实现本质安全化的根本途径。八要整合基层人力资源,健全安全监管网络。监管要延伸到乡镇,要对乡镇一级安办核定专项编制,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保持乡镇安全监管队伍稳定。九要整合行业执法资源,全面推进委托执法。严格依法委托,坚持权力和责任统一,委托与监管并重的原则。十要整合部门监管资源,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县,乡两级要整合综治,信访,司法,法庭,派出所等资源组建县乡安全生产委员会,并且建立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和部门沟通协调工作制度。十一要整合各类监管资源,构建社会化监管体系。要整合社会监管资源,强化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切实落实广大职工和群众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初步建成人人参与安全监督的社会化监管体系。
四是注重安监系统组织保障与安监队伍自身建设相结合
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保障。首先是领导保障。领导重视是安监队伍强力工作的后盾,领导重视不能仅仅只停在于会议,文件,口头,领导要真正深入,关心和支持安监管工作,关注和培养安监干部;其次是经费保障。要确保安监系统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保障到位,解决安监队伍后顾之忧;接着是装备保障。必要的监管设备要保障到位,车辆,防护服,探测检测,应急救援等设备要一一俱全;最后是技术保障。这是适应安全生产监管不断发展的需要,安全生产监管的技术水平只有随着生产企业的技术革新而不断提升才能适应根本需要。
同时,为了适应新时期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需要,不断提高安全监管队伍素质,加强自身建设,建一流安监队伍也是重中之重。一是要求加强学习,做到政治上强,业务上精。不仅要加强政治学习,还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掌握业务技能。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科学执法,干出一流业绩,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要求勤奋工作,做到不误事、干好事、干成事。对工作出色、业绩突出的同志,予以表扬、奖励和重用。在全市安监系统形成人人争干事而不是推诿,人人想干事而不是扯皮的氛围。大力倡导“潜下心来研究问题,创新机制狠抓落实,扑下身子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三是要求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树立安监部门新形象。
1、加强党性修养,严格执行中纪委《关于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规定》和国家安监总局的“九条纪律”,自觉遵守党纪政纪,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保证自己的政治安全;
2、加强思想修养,在大事面前讲原则,小事上面讲风格,做到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3、加强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各种诱惑,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放在首位;
4、加强行风建设,在安监系统认真开展党风政纪教育,不断增强廉洁意识,树立安监部门的良好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湛、作风上过硬的安全生产执法队伍。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要使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务必牢牢抓住这四个结合点,统筹协调,有的放矢,始终把这四个结合点作为我们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第一抓手,不断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增强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行业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一定会实现根本好转,安全生产工作一定会得到长治久安!
考生提示:本篇申论范文《安全生产监管务必注重“四个结合”》的名言佳句,已收录《申论一点通》——“严格安全生产”。公务员考试遇到“严格安全生产”方面申论考题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