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自评报告要点

时间:2019-05-12 04:1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自评报告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自评报告要点》。

第一篇:宁波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自评报告要点

附件1:

宁波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自评报告要点

一、08年主要经济指标及增长率

销售、利润、税金等;产品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排名等)

二、技术改造投入及完成情况

08年度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额、主要采用的新工艺及新技术、新增设备清单。

2008年购置设备情况表

三、创新能力建设

08年新产品开发(技术水平)、研发投入、品牌建设、专利、标准化建设、新产品获奖等情况。

四、社会效益

对本地产业的带动情况、节能减排工作、安全生产等情况。

五、2009年至2012年目标及重点

主要经济指标、技改投入、创新能力建设、社会效益等方面。

—1—

保障目标实现的主要措施。

附件2:宁波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情况表

—2—

附件3:

企业承诺及县(市、区)审核表

—3—

—4—

附件4:

2008年度宁波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名单

1、宁波东力传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2、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3、宁波欣达(集团)有限公司

4、宁波乐惠食品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5、宁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

6、宁波海太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7、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8、宁波圣龙(集团)有限公司

9、宁波跃进汽车前桥有限公司

10、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

11、宁波三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宁波天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宁波申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14、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

15、宁波鸿达电机模具有限公司

16、宁波合力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7、宁波双林模具有限公司

18、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宁波协成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5—

第二篇: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

文章来源: 中国网时间: 2012-11-01打印|纠错|发表评论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系列解读材料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十一五”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的大国,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二是装备制造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创新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我国还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四个主要差距:一是技术创新能力急需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已成为发展“瓶颈”;三是产品结构不平衡,高端装备产业急待培育和发展;四是产业集中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国际知名的品牌少。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抓住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机床、汽车、船舶、发电设备等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这为“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一、重点方向和任务

(一)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主要包括了液气密元件及系统、轴承、齿轮及传动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基础制造装备主要包括了数控机床及冲压、锻造、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工业母机”。《规划》对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发展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了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强锻铸焊等基础工艺研究,加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提升关键零部件质量水平;二是推进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关键零部件等自主创新,建设若干行业检测试验平台;三是继续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重型数控工作母机和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重型锻压、清洁高效铸造、新型焊接及热处理等基础制造装备。到2015年,将高端关键基础零部件本土化满足率提高到30%,将高档基础制造装备本土化提高到50%。

(二)重大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提出,要围绕先进制造、交通、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同时,加快发展焊接、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业、救援、医疗等专用机器人。到2015年,力争将我国机械、冶金、纺织、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所需智能制造装备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据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我国燃油供应紧张与巨大的汽车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的战略选择,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传统燃油汽车在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国作为新兴的汽车大国,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燃油汽车的节能减排。《规划》提出,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是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工程,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研发工作,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二是加快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稳步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四是加快传统汽车升级换代,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奖惩机制,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五是大力推动自主品牌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规划》提出,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我国2010年造船产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先后全面超过日本、韩国。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实现了自主研发和批量建造,大型船用曲轴等产品实现自主生产,成功研制了首台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具备了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总承包能力,承接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海洋工程辅助船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船舶工业面临着严峻形势。《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一是适应新的国际造船标准及规范,建立现代造船新模式,着力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散货船、油船(含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升级换代;二是全面掌握液化天然气船(LNG)等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基础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善船舶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提升船舶配套水平,巩固优势配套产品市场地位,提升配套产品技术水平,完善关键设备二轮配套体系;四是重点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以及海洋监测仪器设备产业化,打造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五是组织实施绿色精品船舶、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深海资源探采装备、深海空间站等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提升绿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规划》提出,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海洋工程装备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20%,船舶工业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

(五)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主要涵盖了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保障和运营管理等技术装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形成了较为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产业(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生产能力与规模高居世界第一,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等高端产品。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较弱,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外依存度较大,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全寿命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等。预计“十二五”期间,高速动车组需求量约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需求量约为5000台以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年市场需求约可达2000亿元。《规划》提出,要以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和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导向,以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具备节能、环保、安全优势的时速200公里等级客运机车、大轴重长编组重载货运列车、中低速磁悬浮车辆、新型城轨装备和新型服务保障装备;要组织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攻关,加速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技术的综合能力,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六)民用飞机。“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对民用飞机产业的支持,在型号研制、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飞机进入适航试飞阶段,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大型客机项目进展顺利。我国已将民用飞机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逐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这必将对民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产业带来极大的机遇。《规划》提出,要坚持军民结合、科技先行、质量第一和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快研制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大中型直升机、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飞机、航空发动机、核心设备和系统;要深入推进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全面开展大型飞机及其配套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关键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研制,建立大型飞机研发标准和规范体系;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新支线飞机研制和改进改型,推进支线飞机产业化和精品化,研制新型支线飞机,发展中高端喷气公务机,研制一批新型作业类通用飞机、多用途通用飞机、直升机、教练机、无人机及其他特种飞行器,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规划》提出,到2015年,航空工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产单通道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国产支线飞机、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力争达50%。

(七)民用航天。“十一五”时期,我国民用航天装备取得快速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48次56个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嫦娥一号、二号实现成功绕月。继续加快我国民用航天发展,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是支撑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展现我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手段。《规划》提出:一是要完善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完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并实现首飞;实施先进上面级、多星上面级飞行演示验证;启动重型运载火箭和更大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实施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宇航产品型谱化与长寿命高可靠工程,发展新型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新技术与科学实验卫星,不断完善应用卫星体系,推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卫星地面系统建设,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科研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三是加强航天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拓展航天产品与服务出口市场,稳步提高卫星发射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过30%。

(八)节能环保装备。“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减排治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环保装备获得长足进步,2010年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产品种类达到10000种以上,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具备了成套设备的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个指标外,还将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增加为约束性指标,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规划》提出,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依托国家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十二五”时期,一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二是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仪器仪表等环保设备,推进重大环保装备应用示范;三是加快发展生活垃圾分选、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围绕“城市矿产”工程,发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装置及设备,推广应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制造装备;四是发展先进、高效、可靠的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发展安全、便捷的应急净水等救灾设备。

(九)能源装备。“十一五”以来,我国能源装备发展迅速,发电装备装机容量累计超过9亿千瓦,其中以风电装备和太阳能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成世界首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和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长期依赖进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厚煤层电牵引采煤机、世界最高的6.3米液压支架、世界最大等级的5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1.2万米的陆地用石油钻机、乙烯“三大压缩机”等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一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11.4%的目标。《规划》提出,要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循环流化床等先进发电技术,加快水电装备向高参数、大容量、巨型化转变;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推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储能技术瓶颈,提升风电并网技术和主轴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着力发展适应我国风场特征的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装备;依托国家有关示范工程,提高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效率,加快提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集热器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掌握系统设计、压缩机、电机和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油气物探、测井、钻井等重大装备及天然气液化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

二、主要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依托重大工程发展高端装备的体制机制。以用户为龙头,以装备制造单位为主体,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共同开发先进装备;鼓励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参与工程招投标;完善招投标制度,消除对国产装备歧视性条款,发挥投资、工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用飞机、民用航天、高技术船舶等科研计划的作用,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发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作用,组织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设立高端装备发展专项,支持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研制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端装备,确有必要进口的核心装置、关键部件、原材料和关键技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融资、规模化发展;发挥现有装备制造业基金的作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上市,加大创新投资和股权投资向装备制造领域倾斜;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装备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突出抓好重大专项。继续抓紧抓好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工作,开发关键制造装备,突破核心共性技术,为实现我国高端装备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撑。

(五)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建立装备首台套保险机制和示范应用制度。探索设立装备风险基金,为装备使用单位采用首台套高端装备及配套系统提供担保,鼓励装备使用单位为研制企业提供工业试验条件和应用机会,建立装备示范应用制度。加速推进低空空域开放,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展先进装备联合研发和创新。支持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公司,并购或参股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

第三篇:装备制造业调研报告

关于长山镇装备制造业产业园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山东邹平长山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近年来,围绕“打造中国风电城,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强镇”的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建设。目前,园区内产业特征趋于明显,企业和企业家队伍成熟稳健,科技支撑效果明显,形成了风力发电成套设备、大型精密轧辊和风电主轴、造纸机筛、林木机械等主导产业,培育了一批装备制造企业、企业家和后续人才,逐步形成了群山竞秀、高峰凸显的良好发展格局。我镇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形势与上级要求,编制了《山东省(邹平长山)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其编入了《长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成为全面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建设纲领性文件。目前,园区内拥有企业14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

1、生产规模及企业效益。我镇拥有装备制造业企业4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6家),从业人员4600余人,2010年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7.8亿元,利税18.1亿元;分别占全镇企业经济指标的46.3%和60%。其中,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作为我镇主导产业,仅此一项就实现年产值79.7亿元,利税17.4亿元。

2、主要企业及主要产品。经过多年发展我镇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山东长星风电科技有限公司经过2年的努力,自行研发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项目,形成了年产500台套2MW、300台套3MW的生产规模;以生产造纸机筛制造为主的杰锋公司,年可生产大型压力机筛、振动筛400余台套;随着长丰集

团一期工程的试产运营,二期工程的扩建,将实现年产2000支大型精密轧辊和10000支风电主轴及高铁用轴的生产能力;以鲁钢、鲁伟机械制造为首的林木机械生产厂家大小20余家,年可生产各类林木机械、农业机械2000余台套。

3、发展主要优势。一是市场需求大。随着国家鼓励节能

环保产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政策的实施,我镇以长星风电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市场广阔,社会需求量大。以长星为例,先后与意大利、保加利亚、波兰、印度、巴基斯坦等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在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商标,并在保加利亚成立了公司,成立了国际业务部,拓展了国外市场。二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初步成形。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镇已经形成了以长星集团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具备风力发电机组、造纸机筛、军工机械轴、大型林木机械、矿山机械等成套、配套、单件、原器件和中间材料等生产能力。三是具备发展装备制造业所需的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目前,长山镇拥有山东长星风电科技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一批专业强、技术好、学历高、水平高的人才进入企业,为企业注入了发展的活力。2010年我镇申报各类专利82项、新注册商标35个。山东长星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杰锋机械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分别荣获国内首台(套)技术装备企业和省内首台(套)技术装备企业荣誉称号。长星集团自主研发的风力发电变流器和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两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星集团自主研发的2.1兆瓦成套风力发电设备成功获得国际CE认证,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欧洲认可的风电制造企业。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1、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单

一、竟争力弱。我镇装备制

造业产品主要是风力发电成套设备、造纸机筛、军工机械轴、大型林木机械、农业机械。虽然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产业迅速扩张,但产品趋同,创新能力不强,有些领域还是空白。小企业个数比重较大,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经营机制都参差不齐。各企业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松散状态,生产销售各自为政,成本高,甚至恶性竞争,与现在发达地区普遍采取的纵横联合,优势互补的企业发展方式相差很远,由此造成了行业集中度偏低,整体关联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专业化协作程度差,资源分散和浪费的现象严重,没有建立起“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合理结构,也没有形成一个大发展、快发展的氛围,制约了我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整体上看,我镇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不足,用于科技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的经费支出很低。虽然具有一定的加工能力,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应用与转化水平不高,生产设备老化,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现有产品多数处于中低端层面,技术含量低,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工艺设计水平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比重低。

3、成套能力较差,产业链条短。我镇现有装备制造业企业在零部件、单机、原器件、中间原材料生产等方面的加工能力较强,但没有形成以大型单机制造厂为核心向下延伸的产业链。各产业、各企业之间有效整合不够,行业聚集度底,主导产业链不长,上下游产品链接度不高,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三、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措施

1、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拉动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带动大调整,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以突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延长产业链、培植产业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紧紧围绕风电行业培植新兴优势产业链和壮大膨胀一批新的骨干企业群体,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努力形成既有高山又有群峰的工业发展格局,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2、加强协调指导,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装备制造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3、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和经济结构调整。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掌握核心技术,支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2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4、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人才培养,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培育一批适应产业提升和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具备开发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增强吸引人才优势,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入股、持股、提高新酬等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人才。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篇:小学装备自查自评报告

姚沟镇五一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自查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随着“班班通”项目建设,学校越来越重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将电教手段运用在教师课堂中,通过组建校园局域网、学校主页建设等,进一步提升了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效益,让师生能够体验到信息化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学校领导重视,成立教育技术装备领导组 组

长:陈

虎(负总责)副组长:黄常青(具体实施)成员:全体教职工

由陈虎为组长,其他教师为成员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

三、装备运用

学校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装备对师生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鼓励师生积极使用教育技术装备,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功能,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1、强化实验室器材和教师使用管理

学校虽然缺乏科学专业的教师,但科任教师通过学生与科学实验器材、药品零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同时也加强实验器材、药品和实验室使用管理。

2、强化图书室应用,提升服务教育、促进教育效能

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在规定时间正常向师生开放,不断提高利用率。除此之外,学校在各班设置“图书角”积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3、强化信息技术运用,促进教育效能

学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教学研究活动。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从而推动各学科教师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营造氛围,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师利用网络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4、强化艺术、体育,促进均衡发展、多元发展

我校在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能充分运用音乐、美术、实践和体育器材及设施设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有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五、存在缺憾

1、学校缺乏专业的实验教学教师,科任老师对实验也只能起导向、产生兴趣的作用。对实验消耗品没有及时补充。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2、音乐室、美术教室的设施需要按照规定进一步完善。

3、在音、体、美、科学等学科上没有专职教师,任教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于通过多种途径培训进一步提升。

4、班班通设备使用记录登记不及时。

今后,我们将寻找差距,相信通过不懈努力,让教育技术装备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现状

(一)现实基础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后,合肥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装备异军突起,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国内前列,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市工业经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通过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逐步形成了合肥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特色。全行业拥有一批优势企业集团,如安徽叉车、日立建机、应流集团、合肥锻压、天威合变等大型企业,以及华东工程、水泥研究院等成套装备研发和生产企业。安徽叉车集团公司产值产量多年来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合肥锻压集团公司产量居全国液压机行业第一位,日立挖掘机有限公司产量居全国前三位。合肥水泥研究院的出口交货值位居合肥市第一位。

“十一五”期间,合肥装备制造业在继续保持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锻压机械、仪器仪表、化工机械、环保机械等六大类优势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自动化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和航空设备等新领域行业,形成了新经济增长点。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合肥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7%。

(二)发展特点

1、优势行业不断壮大

工程机械是我市装备制造业中最强的行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叉车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叉车生产、科研和出口基地,生产的合力牌系列叉车,也是目前国内系列最全的叉车。2010年全市生产叉车6.1万台,安徽合力公司进入世界叉车制造业十强。全市生产挖掘机1.7万台,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日立牌液压挖掘机超过1万台,在国内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合肥锻压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液压机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大型、专用、数控液压机在国内名列第一,产品水平代表了当今国内液压机技术最高水平,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同行业首位,2010年生产各类液压机250多台,市场占领率达31%。三益电机电泵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轴流混流潜水电泵在亚洲处于第一位,年生产能力200台,其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有些技术指标已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电线电缆、变压器、高压开关、防爆开关、液压件等产品在国内都有很大的影响,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化工机械、环保机械和机械基础件等行业的产品都在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

2、创新机制助推自主发展

合肥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立起较完善的创新机制和体制。合肥市装备制造业中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产品实验基地,其中安徽叉车集团公司的技术中心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锻压、电缆、仪表、电机、六方、神马等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又涌现出依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芯硕半导体、齐美检测、美亚光电、阳光电源、万瑞制冷、皖仪科技等一批高端装备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关键的产品和替代进口的产品品种不断扩大。关键设备和进口的大型、精密及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在企业的装备中占有的比例不断提高。

3、产业聚集趋势明显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都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聚集,全市的大部分区(县)都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区(县)工业的重点,现在已经形成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瑶海工业园和庐阳工业园等为主的聚集区。在这些聚集区内建设了一批以龙头企业核心产品为依托的特色工业园。同时,一大批为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基础装备制造企业也向这里聚集,产业聚集趋势明显。

4、成套装备推进集成发展

我市在水泥成套装备、化工装备、环保装备、饮料罐装、自动化装备等行业领域,形成了合肥水泥研究院、华东工程公司、盛运环保、国帧环保、中辰机械、巨一自动化等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总承包公司和工程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工程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地位不高,规模有待进一步壮大

我市装备制造业与东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装备制造业先进地区的主要装备制造城市相比,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均有较大差距。除了安徽合力和日立建机以外,其余总量偏小,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只有2户,目前,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航母型”大型企业集团,而且大部分企业产品单机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同时,机床制造,特别是高中端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重型机床的制造,目前合肥还是个空白,影响了合肥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

2、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

现有的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资金缺少,融资能力较差,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仅凭自身经营积累发展十分有限,由于科技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得不到发展,大部分配套企业仅能勉强维持配套生产,缺少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资金和动力。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基础较弱,系统集成能力和总成配套能力较差。中小企业在缺少大企业(集团)带动发展的同时,反过来又制约了大企业(集团)的发展。

3、同质竞争严重,生产性服务业急需加强

合肥装备制造业的配套企业产品大多数集中在普通的铸锻件、冲压件和切削加工,还有热处理件和电镀件。而比较复杂的特种铸锻件、特种模具、特殊热处理加工、工业电镀等加工工艺发展滞后。大型铸锻件基本上由江苏、山东提供,特种工模具基本向上海、浙江采购,大件热处理和电镀需要外协,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设计、系统集成、提供解决方案等等更是缺少。这使得大多数基础工艺配套同质化竞争加剧,致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企业技术改造,发展不快。

4、区域规划滞后,产业功能布局尚需完善

工业园区布局缺乏全市统一规划,装备制造企业在不同园区内分散交错布点,各县区、开发区都有一些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没有形成专业化协作的配套群。造成工业园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争项目、争政策、争资源,不利于装备制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展开,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与园区内其他企业或附近地域的产业联系较少,专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不明显,缺少园区内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园区产业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形势分析

(一)经济与市场全球化使机遇与冲击共存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全面深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给装备制造业在多层次、多领域、高起点上寻求发展提供了机会。有利于主动地、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进行合作,迅速吸收掌握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步形成一个全球范围的开放市场,促使装备制造业市场出现多样化、分散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世界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将使装备制造业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在多层次、较高起点上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将加速传统装备制造业提升改造,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机遇。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会遇到更多、更强的竞争对手和更复杂的竞争环境,一些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装备加工企业,将受到严重冲击。

(二)国内装备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

装备制造业竞争激烈,许多省市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都市圈和东北重工业基地正在形成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制造中心,安徽装备制造业有被成为边缘化的可能;安徽装备制造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面临国内大企业集团化趋势的激烈竞争,由于实力对比相差悬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市场的竞争使得国内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对人才需求激增,我市优秀企业家及高技术人才短缺和流失状况将可能进一步加剧。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皖江城市示范区建设、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坚持“工业立市”和“创新推动”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做大总量、调整转型、创新升级为中心,在引入增量、调整存量中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承接国内外装备制造业转移,不断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发展5-6个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力;建2-3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建成具有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具体目标如下:

1、产业经济规模总量较快增长

到2015年,装备制造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年均增长16%;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30户,超过50亿元企业10户,超100亿元5户。

2、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

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低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500万匹马力,叉车10万台(其中大吨位叉车5000台),挖掘机4万台,起重机1000台,旋挖钻机100台,锻压机械3000台(其中大型、数控液压机1000台、大型数控机械压力机150台),大中型潜水电泵1000台,电力变压器6000万千伏安,电力电缆2万公里,防爆开关1000台,仪器仪表5万(台)套;环保机械产值20亿元,化工机械产值20亿元。

3、工业投资进一步加大

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总投资为800亿元。其中:工程机械行业投资320亿元,电工电器行业投资80亿元,通用设备行业投资80亿元,仪器仪表行业投资16亿元,化工机械行业投资64亿元,环保机械行业投资48亿元,新领域行业投资160亿元,“专精特新”企业投资32亿元。

4、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进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平均达到6%,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80项,重大新产品20项。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50项,创国际品牌3个,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

(三)空间布局

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引导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相对集中发展,以工业园为依托推进产业集群形成,科学规划通江航道改造的南淝河和派河两岸区域,谋划建设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农业机械工业园区,重点构建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日立、合力、合锻、应流工业园、军工工业园:重点建设挖掘机、叉车、压力机械、船舶及配套、核电装备、军工产品等装备制造行业集群。

庐阳工业园和瑶海工业园区内的天威合变、宝业、绿宝等工业园:重点建设电气装备、建筑机械等装备制造行业集群。

包河区的航空工业园、江淮重工工业园:重点建设航空设备、工程车辆等装备制造行业集群。

工业园具有一园一品、一园一业,特色明显,脉络清晰,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显现的特点,努力打造形成工业园为核心的合肥市装备制造业产业新格局。

四、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实施“1662”工程,即重点发展1个基地,大力发展6个传统行业,加快培育6个高端制造业,积极扶持2个基础行业,具体内容是:

(一)重点发展一个基地

合肥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在装备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安徽省装备工业六大基地建设最重要的基地。依托安徽叉车集团公司、日立建机(中国)公司、安徽江淮银联重型工程机械公司、安徽江淮专用汽车公司、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合肥市中宝机械制造公司、合肥长源液压件公司、合肥振宇工程机械公司、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合肥神马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壮大工业搬运车辆、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工程专业车辆、道路机械、伸缩臂起重机等产品,大力研发动力换档变速器设计制造、湿式制动驱动桥设计制造、柱塞型液压马达和液压泵设计制造、回转支承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发动机、液压系统、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配套企业。支持熔安重工的工程机械工业园建设。

(二)大力发展六个传统行业

合肥市装备制造业中,电工电器、锻压机械、仪器仪表、化工机械、环保机械6个行业的产品具有规模大、质量好、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点,在国内装备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壮大这6大行业,是对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撑。

1、电工电器。依托天威合变有限公司、合肥ABB有限公司、合肥神马科技公司、合肥合宁电工设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220-750千伏以上高电压大容量变压器,全面掌控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500千伏直流输变电、电缆成套设备技术,同时依托安徽绿宝电缆有限公司、合肥凯立电器有限公司和合肥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发展适合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传输的电缆设备和高压开关设备。依托三益电泵有限公司和凯泉泵业发展大型矿用潜水电泵和单级蜗轮式潜水电泵。

2、锻压机械。依托合肥锻压集团、海德数控等骨干企业,以大型、数控、专用、成套化、自动和半自动成型加工生产线为产品发展方向,提升设计、制造、自动化控制技术、柔性加工技术水平和专用、成套设备能力。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3、仪表仪器。依托合肥精大仪表有限公司、合肥协力仪表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椭圆流量计、液体容积式流量计、速度式流量计、气体流量计、CNG加气机及工程机械仪表等。依托合肥安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发展数字化医疗器械和医疗影像设备。

4、化工机械。依托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合肥通用特材设备有限公司、东华科技工程公司、安徽六方深冷股份公司和合肥海川石化设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尿素合成塔高压成套设备、天然气储(加)气站、特种材料压力容器成套设备和高效节能环保气体净化成套设备。

5、环保机械。依托合肥水泥研究院、东华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国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肥盛运机械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环保工程、发展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垃圾焚烧成套设备。积极开发工业污水处理技术、污泥处理技术、中水回用技术,努力向大型化、成套化方向发展,成为从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设备安装到运营管理一体化的大型工程公司。依托安徽康拜环保新材料装备有限公司发展秸秆板生产设备。

6、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曾经是我市的优势行业,由于体制和机制等问题,昔日的优势企业不复存在。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合肥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具备了发展农业机械行业的良好条件。合肥振宇挖掘、美亚光电、合肥昌河汽车等企业已开发适应农村使用的挖掘机、色选机、多功能微型货车等。一方面支持更多企业生产农业机械。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机行业发展。

(三)加快培育六个高端装备

合肥市装备制造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又增添了自动化装备、电子信息装备、海洋工程船、轨道交通以及军工和航空装备等新领域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看好。要加快培育,形成规模。

1、自动化及智能电网装备。依托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自动化生产装配线、工业机器人和各种试验装备的成套设备。依托合肥恒大自控有限公司、安徽中兴继远电网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凯立控制技术公司、合肥三立自动化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物流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电网中的输变电控制系统、水务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2、电子信息装备。依托芯硕半导体(合肥)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积极研发生产用于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光刻设备。光刻设备是集光学设计和加工、精密机械设计和加工、电子及计算机控制等尖端技术高度集中的产物。芯硕公司已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台无掩膜直写式光刻机并交付使用,争取实现90nm光刻机的开发与产业化,加快合肥皖仪科技有限公司的真空检测设备、美亚光电的色选设备、齐美检测的二维漏磁高速探伤设备、合肥万瑞制冷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低温真空泵、安徽菲特科技股份公司的影像设备的产业化。

3、海洋工程装备。依托熔安(合肥)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神马科技、合肥锻压集团,加快发展大功率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及配套网络,海洋电缆专用生产设备、海洋钻井平台设备,尽快形成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航空装备。依托安徽江淮航空供氧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合肥皖安航空装备有限公司等发展航空供氧制冷装备,保修设备及飞机副油箱等产品。形成年产方舱、航空仪表10万台和航空地面设备100台套的能力,依托安徽联华实业有限公司发展民用航空产业。

5、轨道交通装备。依托天威保变(合肥)变压器有限公司、绿宝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昌辉电子公司、合肥神剑科技公司等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发展高铁配套的牵引变压器及铁路电缆动车传感器、机车车轮等轨道交通配套设备。

6、高端数控机床。依托合肥众环公司以及引进国内外机床制造企业等。发展高速化、高精度化、高可靠性、复合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和开放性的高端数控机床。

(四)积极扶持二个基础行业 机械基础件和机械基础工艺是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行业,国家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要求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要积极扶持改造提升基础件和基础工艺这两个基础性行业。

1、基础件

机械基础件,包括液压件、密封件、轴承、模具、齿轮、标准件等。积极扶持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开发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基础件生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合理产业结构,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基础件生产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技术水平,形成若干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链,满足装备制造业的需要。

重点扶持合肥长源液压件有限公司、安徽博一流体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东风机电公司等企业,为工程机械、汽车、农业机械、矿山机械主机提供配套的新型高压微型低噪音泵、整体多路阀和工程油缸等各类液压件、漩涡压缩机;重点扶持合肥金工轴承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装载机、叉车等提供配套的各种轴承;重点扶持合肥波林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工程机械提供配套的粉末冶金零部件;重点扶持合肥星鸿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配套各种齿轮;重点扶持合肥华林模具有限公司合肥大道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配套各种模具。

2、基础工艺 重点扶持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五大基础工艺的企业,搭建基础工艺平台,积极引导绿色制造工艺,突出节能环保,加强工艺专业化协作,建设特色工业小区。促成其尽快改造提升发展壮大,保障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

——铸造。积极支持安徽应流集团、合力铸造中心、江淮铸造中心、合肥瑞宏铸造公司、安徽神剑科技有限公司等铸造企业,依托工程机械制造业配套的配重、货叉等逐渐发展大型铸件、铸锻件和特种铸件。

——锻压。积极支持合肥汽车锻件有限公司、合肥常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肥庐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合肥星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肥龙塘锻造厂等锻压企业,为装备制造业配套各类锻件和冲压件。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大型铸锻件企业来合肥投资建厂。

——焊接。积极支持合肥金工集团扩建大型焊接结构件生产基地,为工程机械、叉车等配套焊接件,积极支持安徽六方深冷股份有限公司等焊接企业,为装备制造业配套各类焊接件的加工。

——热处理。积极支持安徽红星机械厂、安徽江南机械厂、安徽东风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和合肥三杰热处理有限公司等热处理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搭建热处理工业园区,为装备制造业配套各类热处理件的加工。——表面处理。积极支持中电集团38所特种电镀厂、合肥红光电镀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安徽红星化工有限公司等电镀企业,支持合肥长源液压件有限公司尺寸镀项目技术改造,继续支持龙塘电镀工业园区建设,为装备制造业配套各类电镀件加工。

下载宁波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自评报告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自评报告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宝鸡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

    宝鸡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装备制造业是宝鸡的优势产业,全市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60多户,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约为3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关中......

    对于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促进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

    珠江西岸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带

    珠江西岸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带 8月22日上午,首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下称装洽会)在珠海开幕,这是全国首个对接《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装备制造专业展会。......

    2018年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

    2018年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 申报指南 目 录 一、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引进和落地建设 ........................................................................

    德育先进学校自评报告

    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 创建市级“德育先进学校”自评报告 县教育局检查组: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尤溪县城西镇光林村,创办于1996年,是一所县直属小学。校园占地面积13515平方米,建筑......

    德育先进学校自评报告

    刘梁小学德育先进学校自评报告刘梁小学地处北滩乡的中心地带,详细地址为北滩乡刘梁村二社,为村级完全中心小学。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共有学生239人,教师15人。学校多次被评为靖远......

    先进团支部书记自评报告

    团支书自评报告 时光匆匆,似乎一眨眼间,半年多的时间已经在每天充实中的生活度过了,回想这半年多度过的团支书生活,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而这些无论是工作经验教训的思考总结,还是思......

    小学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自查自评报告

    小学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自查自评报告 我校现有教职工15人,学生261人,6个教学班,是板浦镇一所完小,现就按信息技术与装备配置二类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对照自查如下: 一、领导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