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促进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江门调研的讲话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举全市之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掌握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倾听基层和企业诉求,更好地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推动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10月中旬,江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成调研组赴有关市(区)开展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专题调研。调研主要围绕如何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了解企业最新经营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和发展形势及潜力,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形成了研究报告。
一、调研基本情况 在“工业立市”战略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强力推动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近几年,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高速发展。增加值从2014年的177.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14.7亿元,增幅达77.1%;投资额自2014年以来,5年间增幅接近1倍。2015年至今,共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9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3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的协议投资额超1000亿元,项目动工率超80%,四年累计完成投资431.8亿元。形成了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一些企业在行业中的 地位不断提高,产品服务于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的能力不断提升(如海鸿变压器产品服务于港珠澳大桥建设和参与国家环保节能项目等)。
但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带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今年 1—9 月份,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投资额分别为229.55亿元、175.8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和-4.3%,在珠江西岸八市中均排名倒数第三。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建设在宏观经济大背景下迎来新的机遇挑战,完成三年攻坚计划目标任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主要内容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进行了深度的梳理和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产业规模偏小,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缺口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弱等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少亮点做法,为下一步发展思路提供了借鉴。
(一)多数市(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放缓。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建设情况,稳中有变,形势不容乐观。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和投资额增速都在负增长区间,除江海区和新会区实现正增长外,其他市(区)两个指标中至少有一个负增长,蓬江区和开平市的增加值和投资额增速更是同比下降了10%以上。而江海区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等举措,使先进装备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增加值和投资额增速分别高达22.2%和121.2%。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受中美贸易摩擦,江门市不少企业产值都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形。例如鹤山市某工作母机企业由于受美国市场影响,今年产值下跌超过15%。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影响产值,还影响企业的经营信心,部分企业因此减少、推迟甚至取消了下一步投资。与此同时,部分企业通过开拓市场,增加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增长;同时改善了以往较为狭窄的销售格局,销售市场更健康。江门市君盛实业有限公司受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市场销售同比减少,但其通过扩大国内及除美国以外的国外市场,今年销售额增速仍然超过了20%。
(三)龙头企业量少质弱,产业带动及集聚作用不足。江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整体层次不高,上下游延伸不足,产业集聚度不高,整体竞争力弱。2018年,我市制造业产值超过200亿的只有1家企业,100—200亿元之间的企业只有 3 家。而据江海区介绍,2018 年江海区产值超亿元的 36 家企业中,今年超过四成出现负增长,产业带动能力弱。但是,部分行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依托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江门市轨道交通装备加快发展。目前,已有包括中车广东、广东南奥、中车轨道、格兰达、国通克诺尔等龙头企业共 13 家配套企业落户配套基地。车门、制动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总装基础件、车辆内饰件等均已实现在园区配套企业本地化采购,园区产业链条日趋成型。作为江门市轨道交通装备的龙头企业,中车广东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已由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全面接管,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将中车广东定位为“中国中车城际动车组专业化造修基地”“中国中车城轨车辆造修基地”“中国中车动车组和城轨车辆
重要零部件检修基地”“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平台动车组异地高级修基地”“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华南地区研发中心”,将给中车广东公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今年1—7月,中车广东公司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
(四)高端人才不足,企业招工难。由于我市经济在珠三角竞争力不强,工资水平不高,配套措施不完善,辞职再就业难度大等原因,我市很多企业存在招工难,特别是招高端人才难的问题。如深圳市迁入开平市百汇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向调研组反映了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希望政府帮忙解决;而同样由深圳迁入江门的一些企业则指出,由于高端人才不足,在江门招一个高端人才的成本甚至要高于其在深圳招人成本,出现工资倒挂现象。不过,佛山顺德迁入江门鹤山的广东鑫通驰机械有限公司则反映,他们前期按照顺德工资水平在鹤山招人,其提供的待遇在当地依然很有优势,在江门招人比佛山容易,部分说明工资倒挂尚未成为江门市普遍现象。虽然工资倒挂不是普遍现象,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江门高端人才稀缺的问题,改善营商环境,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难问题是我市当务之急。
(五)企业“工匠精神”缺失,核心竞争力不强。当前我市企业受市场环境影响,部分企业当前经营情况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一些企业缺乏“工匠精神”,长期处于代加工等低端生产链,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不强。但是,也有部分企业长期秉持聚焦主业、专攻一个城垛口,他们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大国“工匠精神”,坚持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助力企业成长,走知识产权创新道路,为企业未来发展赢得了主动权。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将“工匠精神”作为长期坚持的企业精神,甘于寂寞,聚焦主业,十几年如一日,积极推进产品技术研发和行业标准制定。作为滚动直线导轨副
行业龙头企业,不仅新增制造了阻尼器、钳制器和制滑器提高了机床的制造精度,还主持制订了3份滚动直线导轨副行业技术标准,参与制订了6份滚动直线导轨副行业技术标准。滚动直线导轨副现在国际上没有通用的行业标准,企业表示,要按照国家工信部领导的指示,不满足于国内标准,而是要将其上升为国际标准。
(六)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与本地产业层次客观存在差距。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向各企业宣传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扶持政策。现在我局正组织2020年第二批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项目入库工作,调研组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专项资金。但部分市(区)、企业反映,由于我市普遍产业层次偏低、规模偏小,研发能力较弱,产业状况与目前专项资金扶持政策门槛客观上有差距,导致我市企业申报专项资金成功率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申报的积极性。
(七)珠洽会宣传力度不够,企业获得感不强。第五届珠洽会刚于9月底圆满结束,此次珠洽会江门市取得优异成绩。本届珠洽会上,珠西8市签约投资额1956.18 亿元,其中,江门市签约投资额达到412.69 亿元,超过了签约投资额的五分之一,排在珠西 8 市第二,为历届最高。调研组对各市(区)、企业积极支持第五届珠洽会举办表示感谢,并征求了各市(区)、企业关于举办珠洽会的意见。中车广东公司表示公司的CRH6动车组头车和高速磁浮头车在珠洽会期间深受观众欢迎,通过此次珠洽会,中车广东公司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不过部分市(区)、企业提出此次珠洽会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强,到场洽谈商务的同行不多,企业获得感不强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一)狠抓招商引资,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坚持招大商、抓龙头、育集群,瞄准国际国内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力量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关键项目。结合我市电子信息、家电等支柱产业的装备状况和装备技术升级的实际需求,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关键技术、有市场前景的工作母机类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好企业跟踪服务工作,协调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加快本届和历届珠洽会已签约项目开工进度,全力推进项目早动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达产。做好“小升规”企业培育,做到应统尽统,努力完成省下达指标任务。
(二)加强企业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贯彻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方案,推动中车广东、中集集团、富华重工等企业尽快成为超百亿元大型骨干企业。积极扶持科杰、今科机床、海目星、利和兴等工作母机类龙头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启动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扶持“专利池”建设,壮大我市工业经济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充分发挥江门市在珠江西岸各市中的比较优势,集中资源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打造一批有示范意义、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集群。尤其是轨道交通产业,要以中车广东公司为龙头,通过龙头引领,聚集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加强核心竞争力,积极扩展市场,积极抵御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风险。
(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上门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加大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企业知晓政策、吃透政策,积极服务好企业申报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研发能力,及早匹配扶持政策要求,解决江门市专项资金申报成功率较低的问题。支持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协扬机械(广东)有限公司和广东鑫通驰机械有限公司等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申报 2020 年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扶持项目。落实好《2019年江门市开展赴百家企业上门招商到千家企业上门服务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积极开展暖企调研活动,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走访,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丰富企业员工精神文化生活,解决我市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不足问题,想方设法扶持好企业做大做强。
(四)积极筹备第六届珠洽会,为企业发展助力。提前做好第六届珠洽会筹备工作,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各市(区)及相关市直单位的职责,积极发动企业参展,广邀客商参展,通过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以及一些先进装备制造业网站、杂志等专业媒体,加大对珠洽会的宣传力度,特别是着重加大对专业群体的宣传力度。积极向珠洽会组委会反映宣传力度不足、同行客商较少的问题,争取省级资源,加大珠洽会及江门展区的宣传力度,将珠洽会打造成一个有影响的展会,将江门市企业风采展示给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想法设法促成企业在珠洽会期间多签约,为我市企业发展助力。
第二部分: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事 主题教育党课红色故事20 例
1.周恩来总理几套服装一穿就是几十年,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有时还穿
着织补过的衣服接见外宾。身边工作人员提醒他礼服早该换了,他笑着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见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如今,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衣服可以不用缝缝补补了,但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丢。
2.1961 年隆冬时节,63 岁的彭德怀回到湖南老家开展农村调查,历时 50多天,先后接触了2000多名群众和干部,调查了7个公社和10多个大队的情况。5份调研报告形成后,彭德怀的侄儿劝他不要向上级反映。“我吃了人民的饭,就要为人民做事,替人民说话。”面对侄儿的再三劝阻,他毅然决然,“有话我还要说!”
3.陈云同志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做决定用不到 10%的时间就够了。”1961 年,陈云在上海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蹲点 15 天,写了 3 个调查报告,得出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单季稻、种小麦不如种蚕豆的结论。这样细致深入的调查,没有“一竿子插到底”“出水才见两腿泥”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4.1927年1月,毛泽东回到了家乡,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拿雨伞,考察了湘潭、湘乡等 5 个县,历时 32 天,行程 700 公里,撰写了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一发表,便引起了轰动。瞿秋白钦佩地称赞:“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
5.1942 年初,359 旅旅长王震率部开进南泥湾,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积极开展边区大生产运动。荒无人烟的南泥湾,一下子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为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范。
6.罗荣桓元帅多次被毛主席誉为“老实人”。宁都会议后,毛主席“靠边站”
了。罗荣桓因多次支持毛主席的主张,也被撤了职。但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仍旧老老实实地为党工作。
7.任弼时堪称“人民的骆驼”。1947 年 1 月,他知道刘胡兰慷慨就义的事迹后,深受感动,认为刘胡兰是个好典型,当即表态“我要向毛主席报告,要大力宣传”。第二天,他就赶往王家坪向毛主席汇报。任弼时就是这样,说到做到,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8.黄克诚是一座“忠诚的丰碑”。1959 年庐山会议上,身为总参谋长的黄克诚明知彭德怀受到批判,仍然指出“大跃进”的错误,后来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毛主席去世后,当有人贬损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时,又是黄克诚,不计前嫌,挺身而出,捍卫毛主席的形象和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
9.董必武与何连芝1937年在延安结婚,育有三名子女: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三个名字之所以都带“羽”字,是因为董必武深感旧中国的“落后就要挨打”,希望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早日飞上蓝天,期待他们兄妹志存高远,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愿望,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1963年1月28 日还专门写了首《字三子》诗:“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
10.有一次,周总理到上海出差,听说有一些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食宿费用都向地方开支后,他非常生气。回到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开具账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
11.刘伯承元帅不抽烟、不喝酒、不喜娱乐,“一生只研究打仗这一件事”,“自打从军时起,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在战斗和工作间隙,翻译大量的苏联军事教材下发指导部队作战,被誉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12.毛泽东同志 1938 年 4 月 9 日出席抗大第四期开学典礼时对学员说,你们若想在抗大站住,首先要下定三个牺牲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没有最后的决心是不够的,更要有为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牺牲自己贡献生命的决心”。牺牲升官、牺牲发财、牺牲生命,是毛泽东同志给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标定的精神高地。这“三个牺牲”,非但没有吓跑抗大学员,反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形成“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还有颗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去抗大”“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滚滚洪流。
13.抗日战争胜利后,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和国内民众希望和平的意愿,蒋介石不得不作出姿态,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会谈。蒋介石开始不把共产党和毛泽东放在眼里,但一经与毛泽东见面,就改变了看法。蒋介石对其秘书陈布雷说:“毛泽东嗜烟如命,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竟能做到数小时不抽一支烟。他所表现出的决心和精神,说明此人绝对不可轻视!”历史已经证明,蒋介石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准的。
14.毛泽东同志当年曾引用一首咏泥神的诗来给官僚主义者画像: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他尖锐地把官僚主义称作“反人民的作风”,大声疾呼“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
15.红军长征中,吴起镇一仗,我军大获全胜,毛泽东十分高兴,赋诗赞扬
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看后深感不安,将诗中的“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朝鲜战场上,巴金写下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一文,彭德怀看后,提出修改意见:“巴金同志,„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允许否?其实,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使我有些害怕!”
16.陈云曾讲,工作作出成绩时,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个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他强调,这样的次序是不能颠倒的。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能深谙“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真谛,真正在感情上思想上和工作上信赖、依靠党和人民,始终做到“俯首甘为孺子牛”。
17.1927年夏秋,正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之际,年届五十的徐特立面对大批共产党人被杀害的白色恐怖,在最危险的时候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 年 1 月 30 日,徐特立六十大寿时,毛泽东写信祝贺徐老生日提到此事时说:“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 年秋天加入共产党。”徐特立的入党,给今天的我们以深刻启示,这就是:矢志不渝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对党绝对忠诚,矢志不渝为民工作。
18.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无工作者总理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允许请客送礼;不允许动用公家汽车;凡个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廉洁奉公的高风亮节,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人敬仰。
19.在长征时期,曾经有过一个“半条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将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抗战时期,毛泽东经常到延安的一些高校讲党课。有一次,毛泽东等领导同志走进教室时,大家站起来热烈鼓掌。毛泽东微笑着摆摆手,让学员们坐下。他先介绍了跟随他来的几位领导同志,然后说:“我今天帮你们请来几位教员,有洋的,也有土的,我就是土的一个。”当介绍到徐特立时,他说:“他不仅是你们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1937 年 4 月至 8 月,毛泽东又在“抗大”开设了“辩证唯物论”课程。每周二、四上午上课,每次 4 学时,下午参加学员讨论,总共达到110多学时。
第二篇: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
文章来源: 中国网时间: 2012-11-01打印|纠错|发表评论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系列解读材料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十一五”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的大国,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二是装备制造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创新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我国还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四个主要差距:一是技术创新能力急需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已成为发展“瓶颈”;三是产品结构不平衡,高端装备产业急待培育和发展;四是产业集中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国际知名的品牌少。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抓住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机床、汽车、船舶、发电设备等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这为“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一、重点方向和任务
(一)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主要包括了液气密元件及系统、轴承、齿轮及传动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基础制造装备主要包括了数控机床及冲压、锻造、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工业母机”。《规划》对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发展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了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强锻铸焊等基础工艺研究,加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提升关键零部件质量水平;二是推进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关键零部件等自主创新,建设若干行业检测试验平台;三是继续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重型数控工作母机和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重型锻压、清洁高效铸造、新型焊接及热处理等基础制造装备。到2015年,将高端关键基础零部件本土化满足率提高到30%,将高档基础制造装备本土化提高到50%。
(二)重大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提出,要围绕先进制造、交通、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同时,加快发展焊接、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业、救援、医疗等专用机器人。到2015年,力争将我国机械、冶金、纺织、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所需智能制造装备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据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我国燃油供应紧张与巨大的汽车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的战略选择,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传统燃油汽车在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国作为新兴的汽车大国,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燃油汽车的节能减排。《规划》提出,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是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工程,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研发工作,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二是加快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稳步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四是加快传统汽车升级换代,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奖惩机制,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五是大力推动自主品牌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规划》提出,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我国2010年造船产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先后全面超过日本、韩国。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实现了自主研发和批量建造,大型船用曲轴等产品实现自主生产,成功研制了首台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具备了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总承包能力,承接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海洋工程辅助船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船舶工业面临着严峻形势。《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一是适应新的国际造船标准及规范,建立现代造船新模式,着力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散货船、油船(含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升级换代;二是全面掌握液化天然气船(LNG)等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基础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善船舶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提升船舶配套水平,巩固优势配套产品市场地位,提升配套产品技术水平,完善关键设备二轮配套体系;四是重点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以及海洋监测仪器设备产业化,打造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五是组织实施绿色精品船舶、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深海资源探采装备、深海空间站等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提升绿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规划》提出,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海洋工程装备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20%,船舶工业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
(五)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主要涵盖了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保障和运营管理等技术装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形成了较为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产业(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生产能力与规模高居世界第一,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等高端产品。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较弱,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外依存度较大,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全寿命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等。预计“十二五”期间,高速动车组需求量约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需求量约为5000台以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年市场需求约可达2000亿元。《规划》提出,要以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和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导向,以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具备节能、环保、安全优势的时速200公里等级客运机车、大轴重长编组重载货运列车、中低速磁悬浮车辆、新型城轨装备和新型服务保障装备;要组织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攻关,加速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技术的综合能力,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六)民用飞机。“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对民用飞机产业的支持,在型号研制、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飞机进入适航试飞阶段,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大型客机项目进展顺利。我国已将民用飞机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逐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这必将对民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产业带来极大的机遇。《规划》提出,要坚持军民结合、科技先行、质量第一和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快研制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大中型直升机、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飞机、航空发动机、核心设备和系统;要深入推进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全面开展大型飞机及其配套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关键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研制,建立大型飞机研发标准和规范体系;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新支线飞机研制和改进改型,推进支线飞机产业化和精品化,研制新型支线飞机,发展中高端喷气公务机,研制一批新型作业类通用飞机、多用途通用飞机、直升机、教练机、无人机及其他特种飞行器,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规划》提出,到2015年,航空工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产单通道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国产支线飞机、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力争达50%。
(七)民用航天。“十一五”时期,我国民用航天装备取得快速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48次56个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嫦娥一号、二号实现成功绕月。继续加快我国民用航天发展,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是支撑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展现我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手段。《规划》提出:一是要完善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完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并实现首飞;实施先进上面级、多星上面级飞行演示验证;启动重型运载火箭和更大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实施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宇航产品型谱化与长寿命高可靠工程,发展新型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新技术与科学实验卫星,不断完善应用卫星体系,推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卫星地面系统建设,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科研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三是加强航天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拓展航天产品与服务出口市场,稳步提高卫星发射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过30%。
(八)节能环保装备。“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减排治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环保装备获得长足进步,2010年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产品种类达到10000种以上,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具备了成套设备的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个指标外,还将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增加为约束性指标,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规划》提出,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依托国家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十二五”时期,一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二是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仪器仪表等环保设备,推进重大环保装备应用示范;三是加快发展生活垃圾分选、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围绕“城市矿产”工程,发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装置及设备,推广应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制造装备;四是发展先进、高效、可靠的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发展安全、便捷的应急净水等救灾设备。
(九)能源装备。“十一五”以来,我国能源装备发展迅速,发电装备装机容量累计超过9亿千瓦,其中以风电装备和太阳能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成世界首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和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长期依赖进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厚煤层电牵引采煤机、世界最高的6.3米液压支架、世界最大等级的5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1.2万米的陆地用石油钻机、乙烯“三大压缩机”等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一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11.4%的目标。《规划》提出,要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循环流化床等先进发电技术,加快水电装备向高参数、大容量、巨型化转变;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推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储能技术瓶颈,提升风电并网技术和主轴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着力发展适应我国风场特征的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装备;依托国家有关示范工程,提高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效率,加快提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集热器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掌握系统设计、压缩机、电机和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油气物探、测井、钻井等重大装备及天然气液化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
二、主要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依托重大工程发展高端装备的体制机制。以用户为龙头,以装备制造单位为主体,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共同开发先进装备;鼓励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参与工程招投标;完善招投标制度,消除对国产装备歧视性条款,发挥投资、工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用飞机、民用航天、高技术船舶等科研计划的作用,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发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作用,组织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设立高端装备发展专项,支持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研制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端装备,确有必要进口的核心装置、关键部件、原材料和关键技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融资、规模化发展;发挥现有装备制造业基金的作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上市,加大创新投资和股权投资向装备制造领域倾斜;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装备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突出抓好重大专项。继续抓紧抓好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工作,开发关键制造装备,突破核心共性技术,为实现我国高端装备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撑。
(五)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建立装备首台套保险机制和示范应用制度。探索设立装备风险基金,为装备使用单位采用首台套高端装备及配套系统提供担保,鼓励装备使用单位为研制企业提供工业试验条件和应用机会,建立装备示范应用制度。加速推进低空空域开放,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展先进装备联合研发和创新。支持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公司,并购或参股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
第三篇:上海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和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指导未来五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上海服从服务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发挥综合优势,整合全球资源,不断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在突破瓶颈、打破垄断、国际竞争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产业支撑地位持续巩固。“十二五”期间,上海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新兴装备领域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上海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国家口径)达到11443.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8%;利润总额达到1435.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4.9%;资产合计14929.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2.0%;出口交货值达到1696.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2.5%。
2、首台业绩突破更加显著。“十二五”期间,ARJ-21新支线客机、C919大型客机、“海洋石油981”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AP1000核电关键设备、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等一批重大装备获得首台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PET-CT、磁共振等医疗装备成功打破国际垄断,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成功应用于发电厂并打破世界最低煤耗记录。
3、智能制造发展势头迅猛。“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16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和智能制造专项支持,3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在全国名列前茅。在电力装备、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参与制定了一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
4、产业开放发展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推动本市装备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新能源、民用航空、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领域,深化与国际一流的跨国装备企业合资合作。支持本市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成功收购国际先进的燃气轮机生产商,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缩短与国外的技术差距。鼓励和引导清洁高效能源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领域龙头企业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拓展海外市场。
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本市在发展高端装备方面差距明显,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尤其是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等基础配套发展滞后、“软服务”较为薄弱、首台(套)应用困难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必须紧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谋划,走出一条上海特色的高端装备发展道路。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发展格局出现深度调整和转型。
(一)高端装备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高端装备作为着力点,加大战略布局力度,抢占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美国的先进制造战略、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等,都致力于促进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聚焦发展高端装备。同时,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世界主要跨国装备企业纷纷通过兼并收购、服务增殖等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上海必须把握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重造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
(二)高端装备成为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战场 “十三五”期间,落实《中国制造2025》作为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要求集中资源,着力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核电装备、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一批高端装备,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上述领域与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契合度高,上海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国家装备制造业战略任务,在部分重点领域参与全球高端装备竞争和合作。
(三)高端装备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优先布局方向 “十三五”期间,上海要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明确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重点围绕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大飞机、智能电网、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深远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为此,上海必须抢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机遇,大力吸引全球装备领域的人才、科技、信息、资本、平台等高端资源集聚,加快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步伐,加强高端装备整机和关键核心部件突破,助推上海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
三、“十三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握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自主化、服务化、开放化的趋势,以高端突破、智能转型为主线,积极谋划高端装备价值链、打造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配置资源链,全面推进传统装备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装备产业培育发展,加强高端装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着力增强高端装备自主可控能力、软硬一体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和服务增殖能力,使高端装备成为上海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进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整机突破与基础配套相结合。以整机需求为牵引,支持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协同创新,在技术研发、工艺优化、示范推广等方面紧密协作,促进高端装备产业链纵向拓展。
——坚持“硬制造”与“软服务”相结合。推进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高端装备制造中的融合应用,加强高端装备平台创建和标准创制,提升高端装备智能化水平和软实力,加速“硬制造”与“软服务”在更高程度上的深度融合。
——坚持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始终把自主可控摆在发展高端装备的核心位置,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同时扩大开放合作,推进高端装备领域的产业、技术、标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的国际化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统筹协调作用,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加强政府引导,营造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装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实现一批高端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力争把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装备产能合作主力军、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智能制造主阵地、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科技创新主战场,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先行者和世界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积极参与全球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与合作。
到2020年,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产业保持平稳增长,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创新突破能力显著增强,开发300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市场潜力大的首台(套)高端装备,争取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研发、测试等功能性平台。智能转型明显提速,装备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支撑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建设,即培育10家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建设临港装备、长兴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等3个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专业化特色的产业园区。
四、“十三五”重点领域
(一)智能制造装备
聚焦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瓶颈,推进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应用,加速自主化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达到2050亿元。
机器人。以智能升级、突破瓶颈为重点,坚持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并举,重点发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开展自主联合攻关,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推进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在汽车、电子、医疗、家政等重点领域推广机器人示范应用。
增材制造装备。以产用联动、抢占高端为重点,加强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工艺技术与装备的结合,大力发展钛合金、高强铝合金、高温合金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非合金工程材料、复合材料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以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光束整形、高速扫描、高精度喷嘴和喷头及智能设计与专用控制软件,加快增材制造装备在汽车、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探索商业模式创新。
高档数控机床。以做精做强、形成特色为重点,重点开发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并具备网络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曲轴磨床、复合磨削中心、高速精密五轴加工中心、复杂结构件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等高档数控加工机床;重点发展搅拌摩擦点焊装备、自动钻铆装备等高档数控特种机床;突破高档数控系统,形成数控机床系统解决方案。
控制传感与仪器仪表。以突破技术、加强互联为重点,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控制系统、火电和核电DCS系统及其他装备领域的自动控制系统;重点发展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及智能测量仪表、数据采集板卡等;大力发展科研分析仪器及设备,加强工业系统互联,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支持智能检测与物流装备发展。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以扩大应用、做大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轻型高速堆垛机、高速智能分拣机、高速托盘输送机、高参数自动化立体仓库、高速大容量输送与分拣成套装备、车间物流智能化成套装备。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以发挥优势、扩大应用为重点,面向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需求,支持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围绕机械、汽车、电子、医药、轻工、航空航天、化工、钢铁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优秀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二)高端能源装备
推进能源装备往高端化、数字化、自主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优势领域由国内“领跑者”向全球“并行者”甚至“领跑者”转变。到2020年,高端能源装备产值达到1500亿元。
核电装备。以突破核心、集成发展为重点,发挥产业链完整的优势,自主研制AP1000、高温气冷堆中的关键装备,重点发展“华龙一号”配套装备和技术,跟踪开发快中子堆、钍基熔盐堆、小型堆等下一代核电装备;突破数字化核级安全保护控制系统、核级仪控等关键配套设备核心瓶颈;发展基于核电装备的核岛和常规岛设备成套和集成供应,实现核电装备设计、制造、运营与服务之间的集成发展。
气电装备。以攻关突破、形成系列为重点,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建成燃机技术平台和研发中心;实现F级325MW和H级400MW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和联合研制;积极争取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落户,建设动平衡试验、轴系试验和燃烧试验等服务平台;开发1.5-5.7MW等级燃机、30-60MW等级燃机,形成涵盖轻型燃机与重型燃机的燃机产品系列。
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装备。以突破瓶颈、示范带动为重点,开发新能源接入的大功率变流器、控制器等智能电网核心器件,发展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先进储能装置等;重点突破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及制造装备,发展燃气内燃机、微小型燃气轮机等分布式能源生产设备,开发能源管理、智能家居、远程通信等需求侧管理设备。
高效清洁煤电装备。以保持一流、稳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二次再热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先进的700℃超超临界机组、高参数新型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IGCC关键单元技术及装备等;大力发展和推广基于大数据的煤电站远程诊断系统。
风电装备。以海上领先、陆上先进为重点,突破和提升6MW大型平台直驱海上风机的整机、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制8MW平台直驱海上风机;支持本地风电制造企业由单一风电制造向“风电制造+风场运营+工程服务”转型;加快发展海上风电起重、运输、安装船及附属设备,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风能勘探设计、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
太阳能装备。以主攻高端,替代进口为重点,突破还原炉、单晶炉、N型晶硅电池、高效光伏组件等光伏工艺装备,建设国家光伏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光伏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开发定日镜、吸热器、熔融盐蓄热、热发电汽轮机及辅机、镜厂控制及整厂控制系统等太阳能热发电装备;推进光伏电站的示范应用、咨询设计、建造运营、维修维护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三)高端医疗装备
以信息技术和医疗服务带动高端医疗装备的产业化发展,以影像诊断装备为突破点带动链条化、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高端医疗装备产值达到400亿元。
影像诊断装备。以龙头引领、点上突破为重点,自主突破发展数字化X射线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磁共振、分子影像、超声波诊断仪等影像装备,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与国际巨头比肩的装备产品。
治疗与康复装备。以自主创新、加强合作为重点,加快发展质子重离子刀、医用机器人等治疗装备、辅助照顾患者日常生活的看护机器人与上下肢康复及康复评估系统等康复装备;开发生命支持呼吸机、数字一体化手术室、心电监护设备、精密医疗器械、神经导航系统等新型应急救援装备。
制药专用装备。以自主创新、形成特色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制造装备、中药提纯装备、脑神经和脑认知相关设备以及医药制造自主化专用装备等。
同时,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客户“云”平台,支持诊断装备的预测型维护,支持用户的远程自主化自动化诊断,实现以大数据应用为依托的智能诊断、重大疾病早筛和精准治疗;推进形成面向区医院的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区域医疗信息之间的共享。
(四)微电子与光电子装备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形成研发和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到2020年,微电子与光电子装备产值达到50亿元。
微电子装备。以自主研发、打破垄断为重点,发展22-20nm及16-14nm介质刻蚀设备、12英寸硅通孔刻蚀设备、20-14nm电感式等离子体源刻蚀机、封装用等离子体硅片切割机;开发用于8-12英寸硅片TSV工艺的3D先进封装光刻机;开发应用于3D封装的高深宽比TSV镀铜设备;开发12英寸45-22纳米自动光学图形缺陷检测设备、45-22nm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3D芯片封装植球设备。
光电子装备。以加快研制、缩小代差为重点,开发6代及以上AM-OLED高精度曝光机,下一代离子注入机,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准分子激光退火设备;发展激光封装、激光剥离、薄膜封装、自动光学检测OLED检测仪器等关键设备。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抓住轨道交通新一轮发展机遇,整合各方资源,提升上海轨道交通装备的集成创新能力。到2020年,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值达到50亿元。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以自主研发、差异化发展为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及现代有轨电车的车辆生产与维修维护;开发自主化的轨道交通制动、低地板轻轨车辆液压制动系统;发展轨道交通列车辅助追踪预警系统;大力发展盾构等轨道交通施工设备。
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以自主创新、示范引领为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CBTC信号系统、有轨电车通信信号系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电子轨道高级辅助驾驶与智能道路控制系统。
(六)节能环保装备
对接国家要求,提升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供给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全面提升装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到2020年,节能环保装备产值达到300亿元。
先进环保。以技术攻关、集成发展为重点,开发城镇污水箱式处理系统、深度脱氮除磷一体化装备、膜法重金属脱除装备和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装备等水处理关键装备;提升在燃煤电厂、垃圾焚烧炉等设施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集成和成套服务能力,推动机动车尾气净化装备材料及实时监测等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研发土壤修复成套装备,发展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系统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及其烟气处理系统成套设备。
高效节能。以试点培育、高端引领为重点,培育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燃气锅炉、纳米红外线圈电热、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兆瓦级高温超导变压器等高效节能装备,推进非晶合金变压器、永磁变频控制、高效换热器等节能装备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支持发展大容量高压变频器、非晶合金变压器等节能机电产品。
资源循环利用。以高端突破、调整提升为重点,突破大型化、精细化、成套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积极开发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设备、污泥消化与干化处理设备、金属废料的加工处理设备。
(七)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率先建成我国现代船舶工业体系,构建规模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化的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成为我国高端船舶产业的龙头基地和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和建造中心之一。到2020年,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值达到1300亿元。
高技术船舶。以聚焦高端、发展配套为重点,发展LNG船、LPG船、高档化学品船、豪华客滚船、豪华游船、万箱以上集装箱船、冰区加强型船舶、大型工程船、大型公务船、科学考察船及高性能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突破满足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和IMO TierⅢ排放要求的节能、环保、智能型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如,电控模块、共轨系统、电子调速器、大型排气阀杆、大型薄壁轴瓦等);发展船用锅炉、油水分离机、压载水处理系统、液化天然气船用双燃料发动机、吊舱推进器、大型高效喷水推进装置、大功率中高压发电机、船舶通讯导航及自动化系统等船舶配套设备。
海洋工程装备。以深海开发、系统配套为重点,提升半潜式和自升式钻井/生产平台、钻井船、深海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等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的设计建造实力,突破浮式天然气储卸和再气化装置(LNG-FRSU)、浮式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等前沿型装备空白;开发钻井、水下生产、动力定位、海洋平台控制、油气水处理等核心系统和配套设备,发展全自动码头及新一代港口机械,拓展全球港机服务链。
(八)航空航天装备
推进民用干支线客机、航空发动机和系统/部件/组件的研制与产业化发展,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创新型民用航空产业体系,逐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航空航天装备产值达到1050亿元。
航空产业。以加快布局、提升配套为重点,推进ARJ21-700新支线客机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加快C919大型客机研制、生产、适航和交付,力争投入航线运营;完成双通道干线客机详细设计,开展结构件制造与分系统验证试验;推进机载设备及系统研制,构建关键零部件、航空材料配套体系;突破商用航空发动机研制关键技术,完成单通道干线客机发动机技术验证机研制和验证,开展CJ-1000A和双通道干线客机发动机技术验证机研制;务实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提升飞行控制地面保障设施能级,布局无人机产业链;进一步提升航空维修能力。
航天产业。以前瞻布局、构建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平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空间安全与维护等领域的研发制造;加快推进航天型号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核心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促进航天技术转化和空间技术应用,推动以智慧能源、智能装备为重点的航天技术应用和相关服务业发展。
五、“十三五”重点任务
(一)首台突破工程
聚焦《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研制突破一批对产业与应用具有重大带动和战略引领作用的标志性高端装备,掌握一批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部分高端装备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一批首台(套)高端装备在关键领域、重大工程实现应用,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生产生活和国防建设需求。
(二)产业创新工程
将高端装备纳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围绕航空发动机与重型燃气轮、高端影像装备、豪华邮轮、微电子及光电子装备、新一代核电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需求,加强产业部门与科技部门对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装备研制企业与用户、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智能转型工程
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应用步伐,大力推进软硬一体、网络互联、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应用示范“五位一体”的融合创新。面向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汽车、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轻纺等领域建设一批示范性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推进电梯、工程机械、风电、光伏等领域重点企业建设产品数据采集、智慧识别、实时定位、远程监控和在线诊断等智能服务平台。
(四)装备强基工程
加大对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支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推动装备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联动,集中资源解决长期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零部件关键问题,推动首台套应用。建设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批高端装备零部件平台,培育一批高端装备零部件细分领域的国内乃至国际的“隐形冠军”。推进高端装备零部件军民融合发展,联合攻关制约零部件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软硬一体工程
加强传感器、数控系统及工业软件在高端装备中的集成应用,大力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提升装备性能。大力发展高实时性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软件,建立高端装备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电梯、发电设备等领域的远程监控、故障与维护系统。
(六)平台支撑工程
围绕试验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标准制(修)订等高端装备所需的技术基础支撑,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重型燃气轮机试验验证中心、机器人测试和评定中心、海上风电检测中心、航空发动机检测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尽快形成平台服务能力。争取智能制造、核电等领域创建一批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数据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企业技术中心,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
(七)服务增殖工程
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智能集成服务,提高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大力发展高端装备远程运维服务,形成无人值守、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健康状况监测等功能。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交钥匙”工程以及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向工程设计、方案咨询、技术研发和设备维护、修理、运营一体化服务延伸。创新发展面向装备制造企业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融资租赁服务,培育面向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的“分享改造收益”商业模式。
六、“十三五”保障措施
(一)争取国家战略支持
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承担装备制造业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更多国家级高端装备研发创新、检验检测等功能性平台以及中央企业总部机构落户。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取民用航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风险补偿、智能制造专项、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等相关装备产业政策支持。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组织实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前瞻性布局与产业化联动,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首台(套)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围绕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智能制造工程、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以及高端装备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四新”方向,加大产业、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聚焦支持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保障条件建设。
(三)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发挥产业基地的集聚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临港地区围绕建设全球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目标,进一步突出技术高端、强化前沿创新,重点发展机器人、民用航空、数控加工、增材制造、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长兴岛基地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港口机械等。航空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大型客机三大中心(研发、总装、客服)、发动机研发及装试基地、民机航电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支持相关区在机器人、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智能电网、智能传感及仪器仪表、关键机械基础件等领域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四)加速产业开放发展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与基础设施承包商、建设商、运营商等相关企业组团出海,通过BOT、BT、PPP等投融资方式承接海外工程业务,以工程带动装备、服务的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国内外具备研发实力、核心技术及关键制造能力的企业。鼓励引进一批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引导知名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健全装备领域的军民融合机制,鼓励装备行业领先民口企业进入军品配套,加快军工高新技术溢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五)加快高端人才集聚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人才政策,加强高端装备领域领军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装备领域领军人物、创业团队携带知识产权、技术、创意等来沪发展。支持高端装备人才进入中央“千人计划”和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鼓励企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重点产业基地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
第四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案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案
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我县制造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提高我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根据《》精神,结合我县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评价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zf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发挥优势企业的示范效应,突出化妆刷特色产业和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加速产业升级,坚持制造业立县,推动县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二、重要意义。
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6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国及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上市公司1家。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2个,省级科技研发平台7个。目前已经形成尾毛化妆刷加工特色产业及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制造、卫生用品等支柱产业。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实现制造大县向制造强县的转变,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我县仍然存在着工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偏低、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
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能有效引导我县加快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打造东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三、基本原则
(一)评价引领,树立发展导向。
通过构建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各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相关重点工作。考核指标的设定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科学合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注重数据的真实可靠,注重制度的科学规范。既客观体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又合理反映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二)落实政策,体现县域特色。
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和国家及省委省zf要求,以大发展、大格局、高精特新为理念进行顶层设计,系统科学地构建指标体系,确保国家及省委省zf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得到全面落实。引导全县制造业企业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特量”。(三)科学合理,操作简明实用。
所选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公认性和代表性,以单位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单位产出生态环境影响为导向,聚焦企业用地、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资源、环境硬约束,全面衡量企业经济产出和社会效益。依托较为完备的统计制度,确保数据可获取、可对比、可延续、可评价。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基础,分阶段对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际用地面积5亩(含)以上的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稳步推进,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实现上述制造业企业全覆盖。
四、指标体系
(一)考评范围。
辖区内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及实际用地面积5亩(含)以上的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二)考核频次。
每季度开展一次。(三)考评指标。
评价指标和权重按照基础分值项和加分项、规模以上企业与规模以下企业分别设置。1.基础分值项(总100分)。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各指标权重为:亩均增加值(权数20)、亩均税收(权数10)、单位能耗增加值(权数10)、全员劳动生产率(权数20)、净资产收益率(权数10)、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权数10)、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权数10)、产业导向(权数10)。
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各指标权重为(100分):亩均税收(权数60)、单位用电税收(权数20)、产业导向(权数20)。
2.加分项。(1)省、市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的加2分,市级的加1分;
(2)获评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国家级的加3分,省级的加2分、市级的加1分;
(2)获得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的企业,获得国家、省质量标杆的企业,获得“省全面质量管理示范企业”荣誉称号的企业,国家级的加3分,省级的加2分,市级的加1分;
(4)获评高新技术企业的加2分;
(5)国家、省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级的加3分,省级的加2分;
(6)获得国家、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创建为国家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的企业,国家级的加2分,省级的加1分;
(7)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加2分;
(8)获得国家、省级能效水效“领跑者”称号的企业,国家级的加2分,省级的加1分;
(9)获得国家、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称号,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国家级的加2分,省级的加1分;
(10)每获得一项发明专利加2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加1分;
(11)获得智能工厂的加2分,获得智能车间的加1分;
(12)积极采用5G技术和场景应用的,每一项加2分;
(13)每出口创汇100万美元,加1分;
(14)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每投入300万元,得1分;
(15)鼓励企业引进人才,新入职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得1分;
(16)履行社会责任,对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环保攻坚、疫情防控等做出贡献的企业,加1分;企业用工200人得1分,对吸纳脱贫贫困人口就业的吸纳20人得1分。
(四)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
1.亩均税收。实缴税金指企业评价在辖区实际缴纳入库且与持续经营有关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税金(实际入库数+免抵调库数-出口退税以外的其他退税数)。实际占地面积指统计报告期末企业实际占用的全部土地面积。“一地多企”,应将该宗土地上所有租赁企业的调查数据汇总后,归入到该宗土地使用人,以宗地使用权人作为评价对象;“一企多地”,应将相应土地和其他数据合并计算。计算公式为:亩均税收=实缴税金÷实际占地面积。
2.亩均增加值。增加值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按照收入法计算,计算方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计算公式为:亩均增加值=增加值÷实际占地面积。
3.单位能耗增加值。能耗总量指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中消耗的能源总量,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作为燃料、动力、原料、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生产工艺中使用的能源,用于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以及非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能源。计算公式为:单位能耗增加值=实缴税金÷能耗总量。
4.净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
5.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季)平均职工人数指企业年(季)度平均参保职工数。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年平均职工人数。
6.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研发费用指企业在税务纳税申报系统中确认的用于加计扣除的研发经费支出。营业收入指企业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的收入。计算公式为: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研发费用÷营业收入×100%。
7.单位用电税收。用电量指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全部用电总量。计算公式为:单位用电税收=实缴税金÷用电量。
8.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指排污企业缴纳环保税金时环保部门核定的污染物当量。计算公式为: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增加值。
9.基准值。指标基准值是基于纳入评价企业指标基础数据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用于同每一个企业指标基础数据相比较的指标参照值。相关部门提供或实地测量所得的纳入评价企业指标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程序取得企业认可,确定为纳入评价企业的指标基础数据,并据此确定各指标基准值。
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指标基准值由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领导小组确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调整,原则上每3年调整一次。各项指标基准值按我县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各指标基础数据加权平均值的1.5倍左右确定。
(五)计分方式。
综合评价基础分值为100分,按照每个指标的权重确定各评价指标基本分。1.单个指标得分按计算公式计算。2.某个指标实际值为负值或空缺的,该指标得分为零。3.没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其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指标得分为本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企业的单位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当量指标得分的加权平均值。4.减分项目。围绕企业安全生产、守法经营,设置负面清单减分项目。最高不超过10分。5.加分项。最高不超过10分。
五、评价分类。
根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得分情况,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类,规模以上与规模以下企业分别排序,即:(一)A类(优先发展类):指资源占用产出高、经营效益好、税收贡献大的企业。
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前20%的企业。(二)B类(鼓励发展类):指资源占用产出较高、经营效益较好,但转型升级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的企业。
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20%-60%之间的企业。(三)C类(提升发展类):指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综合效益不佳,需要进行重点帮扶、倒逼提升的企业。
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60%-90%之间的企业。(四)D类(限制发展类):指发展水平落后、综合效益差、需要重点整治的企业。
具体标准为综合评价得分列所在参评企业总数90%-100%之间的企业。六、评价应用。
(一)企业的评价结果应当以适当方式及时向被评价的企业通报;原则上评价为A、B类的企业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暂不将评价为D类的企业结果向社会公开。(二)县zf根据制造业企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对A类企业给予政策资源倾斜,支持其做大做强;
对D类企业采取限批限供政策,督促其整改提升,引导不具备发展空间的企业市场化出清;对B类、C类企业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引导性政策,助推其转型升级。(三)对综合评价分类企业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供地、用电、用水、排污权和信贷,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管理等实施差别化政策,由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和操作细则。
七、组织实施。
(一)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工作机制,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组织成立由相关县直部门和行业专家等共同组成的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推进相关工作,解决评价考核过程中的问题,指导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工作统筹推进,确保工作质量。(二)建立健全综合评价结果公示、投诉受理、纠错等制度。
综合评价结果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通报。因客观原因造成综合评价结果有误或遗漏的,由企业申请,经县级相关部门审核,对综合评价结果给予调整或增补。(三)综合评价工作每季度开展一次,每年5月30日、8月30日、11月30日和次年2月28日前完成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并及时做好评价结果上报工作。
(四)开展综合评价工作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任何个人或组织均可举报综合评价工作中的不公平、不公正和弄虚作假行为,或对综合评价结果提出异议。(五)增强综合评价工作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意识。
所有人员均需履行保密责任,在公开发布综合评价结果前,一律不得对外泄露相关信息。相关部门未经允许,不得使用综合评价数据或发布相关信息。对在工作中违反纪律规定的人员及部门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六)加强数据管理。
切实抓好统计数据的采集、审核、测算、评估、汇总和提供等工作,确保指标内涵一致、口径范围相同、数据来源可靠、计算方法准确、结果客观公正。第五篇:装备制造业调研文章(网络版)
临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成形研究
临安市发展和改革局
临安经济开发区前不久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审核,表明五年来,开发区在环境保护、投资总量、规划布局等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临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特色区”和“建设以经济开发区为主平台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等战略目标,为加快我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又提出了更高目标要求。新形势下,临安经济开发区如何抢抓机遇,如何加快推进区内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的调研和思考。
一、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装备制造业主要指设备制造。按我国的现行统计口径划分,装备制造业分为以下八大类: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纵向看包括机械工业、材料、电子和零配件等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体。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反映出一个地区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凸显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综合水平。
1、装备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是装备制造业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把制造业始终当作“经济实力的脊梁”。其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度一直保持在20%以上。近10年来,美国经济高速的增长,主要是靠制造业迅速发展拉动的。如:机械、电器、汽车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是服务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10倍以上,微电子、电脑、通讯、航空航天、医药等制造业的发展就更快了。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也都采取措施把制造业作为必须加强的基础产业,近年,日本 1 还专门颁布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
2、装备制造业是产业升级的基础。装备制造业承担着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装备的重任,是整个工业的基础,而且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趋势。以市经济开发区拟建设的闭合场平衡磁控射离子膜技术项目为例,该项目是目前国际最先进镀层沉积技术,由英国TEER公司TEER博士开发,拥有美、英、欧三项专利,该技术运用,可以使国产机械综合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解决就业岗位550人次,预计年上缴税金6021.58万元,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配件制造产品,走“洋为中用”捷径,不仅可以在市场树立我市装备制造业知名度,争取高附加值定单,同时还可以缩短我市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3、装备制造业是产业链最长的产业。装备制造业产品范围广、名类多,如杭氧大型空分设备制造基地其涉及生产、试验、采购、运输,管理、培训等产业管理机构就达9家,配套产品有铝制翅式换热器静设备、塔外静设备、军用空分设备、板翅式换热器等26种类设备制造。中英合资平衡磁控射离子膜技术技术和设备涉及上下游产品同样也有许多,如上游有原材料、基础机电产品、专用配套产品,下游有工具、冲模、铸压等15种机械。其产业关联度高,对相关产业投资影响大,带动作用强。
二、建设以经济开发区为主平台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恰逢其时(一)临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成形优势分析
1、具有较强政策保障。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3月,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及方向,并在产业结构、自主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制定系列保障。《意见》明确指出:“对列入国家发展重点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对国内生产企业为开发、制造这些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或实行先征后返,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生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作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 2 先安排,可通过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贴或采取加速设备折旧等方式给予支持”等系列优惠政策,为我市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提供重大机遇。2006年,浙江省重点工程产业化发展项目安排总计198个,其中,装备制造业项目安排了57个,占28%,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我市入围的5个省重点工程,其中3个为装备制造业,可见,装备制造业发展已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程。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以杭氧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整体迁建为契机,着力打造临安经济开发区为主平台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各类要素向其集中,迅速扩大其产业规模。
2、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临安经济开发区位于临安主城区东面,距离主城中心区域15公里,城市依托优势明显。与杭州城区相距30公里,杭昱一级公路穿区而过,主入口与杭微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连接,距离萧山国际机场仅40分钟的路程,规划中城市轻轨横跨开发区,交通极为便利,处于大都市“二小时交通圈”的核心地带。区内青山航道作为专业性货运航道,按内河六级航道通航100吨船舶标准建设,可直通京杭大运河、长江沿线及钱塘江各港口,企业可充分利用廉价的水运资源。
3、具有较强的行业和产品。已落户市经济开发区的杭州制氧集团大型空分设备制造基地迁建项目,集大、中、小型空分设备科研开发、设计制造、工程成套、气体生产和咨询服务为一体,其开发的大型空分设备现国内年需求量约为160万立方米/小时,该集团产品目前市场占有率为60%,其产品水平、质量、制造技术和生产设备等方面均优于德国、法国、美国及国内开封、四川等六家大中型空分设备生产企业,一直处于市场主导地位;已落户市经济开发区杭机集团年产1200台数控精密机床迁建项目,其数控龙门式平面磨床系列列入国家级新产品和火炬计划,技术居国内领先,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为40%以上。高级数控机床主要运用于航空、国防军工急需,是国家制造业的战略制高点;已落户市经济开发区杭叉公司年产4万台叉车迁建项目,产品产值率、净产值劳动生产率及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均居国内榜首,是国家定点生产叉车基地,产品市场占有率在33%以上。其中,3T系列叉车在国内叉车行业获唯一银质奖,已成为国内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100强企业。
3(二)临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成形的基础条件
临安经济开发区现目前已建设装备制造企业总计15家,其中内资企业9家,利用外资企业6家(分别是:高特数码、富沃德电子电器、科星鼓风机、锦诚机电、万马骏业、舒友医疗器械、联塑注塑机、富康机械、三和机械、四达电炉成套设备、天松中江纺织机械、金富运涂装机械、兴发传输设备、天和电力电容器、天屹宽带网络设备等)。其中,通信、电子设备及器材制造企业7家,电力、电气设备制造企业5家,风力机械设备制造企业1家,食品机械制造企业1家,医疗机械设备制造企业1家。2005年,已投产10家装备制造企业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 7.04 亿元,占市开发区工业销售产值45%。
在建和拟建设装备制造大型企业总计8家,分别是:杭氧、杭叉、杭机、杭重、杭塑等集团迁建项目,锦江纸业、万马电力电缆及中低高压开关电器制造项目,及中英合资磁控溅射离子镀膜技术新建项目,正在洽谈之中的还有若干家。预计2007年底,市开发区将有22家装备制造业企业投入运行,总投资预计达41.71亿元, 预期实现工业销售产值达109.81亿元(按自定数统计), 预期占市开发区实现工业销售产值65%以上。
(三)临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成形主要制约因素
1、集聚发展的空间受束缚。临安经济开发区控制面积22.4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其中7.8平方公里为工业区块,3.5平方公里为商住区块。其中,已办理出让手续土地为2200亩,用于公建配套用地面积750亩。杭氧、杭叉、杭机、杭重、台联塑、万马、中英合资磁控溅射离子镀膜技术项目等项目近期规划所需用地2076亩(即1.3平方公里),远期所需用地预计在2800亩。开发区其它66家企业远期所需用地预计在3300亩。土地指标的限制,拆迁难度的增大,地域的局限性,装备制造业生产用地拓展空间紧缩,难以形成规模、高效、产业化发展模式。
2、企业外向度不大。2001年至2005年市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数据显示:我市已投产经营外商企业总计122家,总投资5.59亿美元,其中,总投资500万美元规模以上制造企业27家。市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已投产经营外商企业总计5家,总 4 投资0.18亿美元,仅占总投资的3.2%,其中,总投资500万美元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仅为2家,仅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总量7%。和江苏、上海一些利用外资活跃地区,装备制造业引资占30%以上相比,差距相当明显。我市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仅靠内资积累,没有外资大规模介入,必将制约其技术层次提升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已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快速形成的软肋。
3、产品结构性矛盾显现。区内现已投产5家外资制造企业,就其产品而言,主要涉及食品、医疗、广播电视系统、印刷等设备制造,产品表现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多,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14家装备制造企业产品表现单机和零配件产品多,只有科星鼓风机有限公司和杭州天和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产品为成套产品。“杭”字企业迁建项目,主要也是部分生产车间搬迁,除杭氧、杭机企业外,其他企业生产的只是装备制造业的配件产品,也非真正意义上的成套设备制造。成套设备是装备制造业水平和实力最直观的体现,其生产薄弱严重影响了装备制造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三、临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成形目标和发展重点
以美国、日本、韩国等装备制造业先进地区为借鉴目标,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抢抓国际先进制造业向长三角梯度转移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经济开发区基础优势条件,主动参与国际和国内产业分工,全面提升我市经济开发区产业规模和产业层次,利用10-20年时间,将临安经济开发区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打响“临安制造”品牌。区内装备制造业力争每年保持30%增长速度,高于全部工业经济平均增长约10个百分点。实现产业高集中度、高附加值、高就业率及市场高占有率的“四高”局面,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逐渐形成重大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及配件制造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根据以上总体设想及现状,临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基本目标是:2010年,力争实现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占开发区总量60%以上,主要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块状经济整合基本到位,5 初步形成以杭氧为龙头的空分设备及以杭机床为龙头的数控机床及精密模具制造等产业基地,相关产业链成形;培育全国范围内较强竞争力大企业集团2-3家。引进产品科技含量新、附加值高,政府补贴少外资企业若干家。保持出口持续增长,成为我市最重要制造业出口基地。
临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及方向是:
1、专用设备制造业。从我市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入住和投产项目情况分析,大中型空分设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保持既有优势同时,大力引进发展环保成套设备、冶金设备、成型模具等配套设备制造,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食品机械、塑料成型加工机械、印刷设备、制药专用设备及纺织机械设备制造已初具雏形,要注重走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路子。中天新型材料、天柱混凝土、科汇新型建材、青兰建材等一些企业,通过重组和自主创新方式,可以有侧重的发展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
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容器及其配套设备,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一直占我市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要抓住近年来国家积极财政政策有利时机,做强做实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电力电子元件制造发展。应充分利用我市节能灯行业快速发展大好形势,加强照明灯具设备制造研发改造,使之于高虹节能灯产业基地建设相匹配,并打造全省照明行业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基地。
3、通信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移动通信与光通信,计算机与网络,微电子及元器件产品基地,重点发展通信系统设备、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合理布局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集聚群,营造出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4、通用设备制造业。杭机集团的机床制造业国内名列前茅,基础厚实,要继续保持精密磨床、工业锅炉、叉车、风动工具、轴承、泵阀等优势,并扩大市场份额。要加大精密数控机床,特别是其相关配件开发生产支持力度,满足现代通用设备智能化、数字化要求,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临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成形的基本思路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抓住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统筹协调,认真谋划。
1、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我市经济基础及发展水平不一,承接大都市制造业转移的区位条件也各有优劣,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不可能齐头并进。临安经济开发基础厚实、区位条件优越,理应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要突破口。该区现有企业73家,其中个私企业68家,个私经济比较发达,通信、轻工、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及服装制造等块状经济相对集中,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突破重点,应放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上,具体思路设想:一通过推进专业化分工,整合中小企业群,培育杭氧为龙头装备制造企业,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市场组织,巩固提高全国乃至国际上的优势地位;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产业选择,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三是积极主动接受无锡、苏州、昆山、滨江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是继续要努力引进大都市城市化快速发展而迁移的龙头企业,并带动我市配套产业,从而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
2、内外并举,互促共进。从上海、江苏等省市的开发区快速发展经验看,外资经济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从引进技术、模仿加工向自主创新转变互动带来的间接效应)。临安经济开发区现已投产建设39家企业中,76%企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加工业发达。相对而言,要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研发能力强、附加值高且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产业群,就必须抓住发达国家制造业向长三角地区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我市开发区区位条件、人力资源及发展环境等方面优势,积极构筑对外开放平台,重点引进一批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以促进本土经济和外资经济互促共进。
3、市场导向,集聚发展。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梯度承接的过程。开发区走新型化工业发展道路,需要市场选择,也需要政府适当政策推动和适宜这些产业成长的体制环境。杭氧集团瞄准市场,在临安经济开发区投资新建的8万立方米/小时等级的大型空分设备制造基地项目,不仅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对我国空分设备制造业跻身于世界的先进行列,提高大型装备国产化技术水平,都将有 7 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政府要围绕市场,紧抓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不放,努力完善重点企业核心区块基础设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产业协作配套,优化产业布局,通过系列措施,重点培育形成更大规模集群化发展。
4、规划先行,滚动发展。临安经济开发区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需在企业积极参与,也需要政府统盘考虑。根据该工业区块实际和发展要求。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制定完善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培育的内在要求,强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园区整合机制,推进标志性产业,支撑体系及发展环境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其作为一家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要体现可持续发展、高起点、高品位,应避免无序发展。规划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应按照新城的思路来建设,实现协同发展,使其自然地融入市三大组团中。规划还应明确发展阶段及目标,实现可持续滚动式发展。
五、临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成形的几点建议
1、创新管理模式。改革、完善和创新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切实加强综合管理,设立相应的管理和组织机构,给予对等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从组织层面确保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成形和统一协调有序发展。
2、完善政策措施。抓紧研究制订临安市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振兴装备制造业实施意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总结各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国外通行做法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经济开发区的统计、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制度,为装备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3、突出产业招商。把握经济开发区发展方向,在分类规划的基础上,确定功能定位,合理明确分工和任务,消除产业发展各类瓶颈,更新引资手段。突破部门、行业、所有制、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采取收购、兼并、合资、联合的形式,实行低成本向外扩张,提高生产集中度,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吸引装备制造企业来临投资创业。注重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和产业链配套,资金密集型项目引进。推动“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商引外”,使外资投资向基地集聚。
4、营造发展环境。启动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计划,重点支持公共性、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开研究和技术改造项目,当前,重点是放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上,产业链形成上。制定引进和培养高水平装备制造业人才更为宽松的政策,在户籍、住房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待遇。加快启动商贸业发展,引进大型知名超市、综合性医院、高档次宾馆、现代物流、学校等项目结合杭机、杭氧、杭叉住宅区的规划建设,启动集镇区域房地产和农村三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