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关于促进核电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山东省关于促进核电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国防科工办
核电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关联度广,带动力强,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能够拉动机械、冶金、电子、化工、仪器仪表及材料等众多产业发展,对于调整工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本意见。
一、基本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现状。
1.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与我省核电厂建设同时起步,随着核电建设步伐加快,一批企业开始研发生产核电装备及配套材料,产品涉及部分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辅助设备及配套材料等领域。2008年列入行业统计范围的核电装备骨干企业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工业增加值0.43亿元,销售收入2.79亿元,利税总额0.24亿元。
2.骨干企业潜力巨大。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球最新一代AP1000堆型核电站部分设备设计制造及现场安装调试的专业化生产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7000吨,研制生产的核岛安全壳压力容器、结构模块、设备模块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是省内第一家获得百万千瓦核级设备制造资质的企业,现手持订单8台(套),价值6亿元。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防腐防污技术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及安装调试服务的高科技企业,阴极保护及涂层、海水淡化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淄博蓄电池厂是研制生产铅酸蓄电池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年产铅酸蓄电池75万千伏安小时,直流固定铅酸蓄电池等产品已进入核电配套领域。
3.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缺乏大型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名优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少,产业规模不大。随着全球核电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国内外有实力的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凭借其先进技术优势抢占和垄断市场,市场竞争激烈。核电装备制造业门槛较高,核电装备及配套产品技术要求高,研发难度大、周期长,认证程序严、投入大,企业进入核电配套领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二)面临的形势。
1.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球能源结构战略调整,世界核电发展进入新一轮高峰期。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未来20—3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由目前的3.92亿千瓦增至7.48亿千瓦,核电装备制造业市场容量将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由目前907万千瓦增至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跨入核电大国行列,核电装备制造业市场容量将达到3000亿元。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
2.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目前,国家核电发展战略由“适度发展”转为“积极发展”,相继出台《“十一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把百万千瓦核电关键设备项目列为发展重点,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最近“扩大内需十大措施”把核电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目标。这对于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我省工业基础优势突出。我省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大型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工业由大变强步伐加快,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集团和名优产品,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具备潜在优势。根据国家发展规划,未来5-10年,海阳、荣成等核电厂相
继开工建设。我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邻日本、韩国,是国家核电产业规划发展的重要区域,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区位优势显著。
二、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积极发展核电产业重要机遇,贯彻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追踪国家发展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技术动态,坚持市场调节与政策引导、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重点提升与全面发展、自我发展与联合发展相结合,围绕海阳、荣成核电厂建设,加快推进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发展,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一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园区品牌,提高核电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核电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任务目标。到2011年,全省核电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亿元,规划建设3个工业园区,培植10家骨干企业,实施10个重点项目,建设10个科技创新平台,建立5个校企合作基地,初步建成与核电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核电装备研发生产体系。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以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规划建设烟台海阳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以莱山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以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骨干,规划建设烟台莱山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淄博市工业优势和作为国家新材料基地的优势,以山东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淄博三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体,建设淄博核电装备及配套材料工业园区。
(二)扶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扶持发展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AP1000堆型核电站安全壳压力容器、设备模块、结构模块、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等;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的核岛一回路主管道、核反应堆内构件、核级锻件、铸件、泵、阀等;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的核电厂海水淡化及水处理设备等;淄博蓄电池厂的核电厂用直流蓄电池等;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的核电厂配套中央空调及阀门;山东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电泵类产品;济南发电设备厂的核电厂用汽轮发电机组;山东通裕集团有限公司的核电设备铸锻件;山东北辰集团有限公司的核电压力容器设备等;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的核电装备配套碳纤维材料等。
(三)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实施。重点建设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烟台综合性核电技术基地项目、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核岛CV安全壳压力容器及堆内构件制造项目、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核电配套用泵阀建设项目及AP1000核级锻件项目、山东通裕集团有限公司核电设备铸锻件生产建设项目、烟台市电缆厂核级电缆研发项目、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核级阀门制造项目、淄博三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精密锻件建设项目、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海水处理设备建设项目、山东泰开成套电器有限公司核电中低压开关柜项目。
(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一是建设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特殊材料工程中心、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机械工业制冷空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双瑞防污防腐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淄博蓄电池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蓄电池技术开发中心、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烟台市电缆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突破核岛堆内构件生产、大型铸锻加工、特种阀门、制冷工程、自动化控制、碳纤维材料、结构模块生产检测、主回路管道离心铸造、高温气冷堆氦风机叶轮制造、大型起重设备制造等共性关键技术。三是加快研发生产核岛设备集群(堆内构件、主管道、安全壳压力容器、结构模块、设备模块、硼注箱、安注箱、稳压器等),常规岛设备集群(高低压变压器、高低温加热器、热交换器、泵类、阀门、风机、电动机、配电设备、电子控制、仪器仪表、中央空调、过滤器、电缆等),辅助设备集群(中央处理设施、海水净化处理设备、通讯设备、厂区监控设备、控制出入检测系统、火灾探测与消防
设备等),核电起重运输设备集群(重点发展塔式起重机械、大型履带式起重机械等),配套材料集群(核电用钢、有色金属、锆盐、密封、复合材料等)。四是推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推进烟台莱山核电工业园与清华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核技术研究,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开展核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上海核电工程设计院合作,开展核电技术装备研发;淄博三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开展配套材料研发;烟台海阳核电工业园与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合作,发展核电设备维修服务产业。
四、政策措施
(一)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扶持重点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发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规划建设核电装备制造业园区。强化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入园发展,培育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商贸物流聚集区,打造产业集聚平台。进入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的企业享受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
(二)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优势产品市场份额。制定品牌发展计划,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核电装备制造企业认真执行核电行业规范标准,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建立完善核电装备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做精做强优势产品,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占领高端核电装备市场。利用主流媒体和行业网站抓好名优产品宣传,组织参加国际性、行业性展览交流活动,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加强企业认证工作,培植发展核电装备产品集群。积极引导和支持省内有条件的企业争取核电装备生产资质认证,使更多企业和产品进入核电产业领域,培育发展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辅助设备、起重运输设备、配套材料等产品集群。鼓励同类企业同类产品联合认证,降低认证成本,提高认证效率。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围绕核电基地、园区建设、产品开发、科技创新,抓好重点技改项目实施,提高核电装备制造自主化水平。鼓励项目建设单位加大投资力度,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求,支持企业通过参股、上市等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增强核电装备研发生产能力。
(五)建立完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传统工业企业改造提升为核电装备制造企业,鼓励企业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校企合作,抓好产学研基地建设,多层次培养和引进人才。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适当奖励。
(六)强化财税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贯彻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产品开发认证、校企合作、园区建设;对国家及省里确定的重点项目,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完善促进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机制,行业主管部门要抓好行业规划编制、行业标准宣传贯彻、行业政策法规研究、技术信息服务等工作,积极协调有关市、有关部门和企业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
第二篇:山东省关于促进游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游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游艇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游艇制造业是为游艇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劳动、技术、资金密集度高,对冶金、机械、电子、轻工、化工等50多个产业具有关联带动作用。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特制定本意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实力。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游艇制造及配套企业10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具备年产游艇2600艘、充气橡皮艇6万艘的能力。经过几年发展,形成了“龙之子”、“中复”等山东名牌,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研发制造能力不断提升。游艇制造主要有青岛立行车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游艇分厂、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青岛松本造船有限公司、威海弘阳游艇有限公司、青岛信光游艇有限公司、青岛滨海游艇有限公司、威海海飞渔具有限公司、龙口丛林中德车体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初步形成豪华游艇、观光艇、救生艇、划艇、橡皮艇、公务艇、帆船等优势产品。其中,JM480型豪华双体游艇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银奖”,NSR850LX型豪华工作艇、喷水式舷内机获得“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硬底豪华工作艇等被指定为青岛奥帆赛工作用艇,88米超大型钢制豪华双体游艇、77米超大型钢质豪华单体游艇、58英尺铝合金豪华帆艇等填补国内空白。
(三)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全球每年游艇业收入超过50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际游艇制造业转移步伐加快、亚太等新兴市场兴起、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我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发展游艇制造业面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同时,面临世界游艇制造发达国家技术及市场垄断、市场竞争激烈等诸多挑战,存在产业规模小、布局散、研发设计水平低、本地化配套率不高以及大众消费氛围尚未形成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契机,积极承接国际游艇制造业转移,发挥区位优势,强化产业基础,扩大对外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坚持技术改造,拓展培育市场,建立完善游艇研发、设计、制造、配套、营销、展示、维修维护等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聚集度高、产业链长的高端产业链群,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游艇制造业发展格局,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二)方针原则。
1.坚持高端定位。瞄准国际游艇制造业发展前沿,高起点抓好产业规划布局,着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品集群。
2.坚持抓大扶小。抓好骨干企业发展,推进战略合作,促进做大做强;扶持特色小企业快速成长,实现提质增效。
3.坚持引进创新。瞄准游艇研发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抓好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坚持品牌制胜。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扩大产品认证范围,开展品牌宣传营销,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产品。
5.坚持市场多元。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任务目标。到2015年,实现规模实力跨越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5%以上。培植一批优势企业,研发一批特色产品,创建一批研发设计平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本地化配套率年均提高5—7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到2020年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游艇研发制造中心、展销中心和零部件集散中心。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培育游艇集群。巩固提升一批优势产品,形成专、精、特、新游艇集群。大力发展JM系列豪华双体游艇、豪华双层游艇、超大型豪华钢制游艇、玻璃钢豪华游艇、玻璃钢观光游览艇等,培育形成豪华游艇集群;大力发展铝合金巡逻艇、铝合金高速缉私艇、铝合金带缆工作艇、铝合金高速工作艇、铝制多功能工作艇等,培育形成中小型铝制公务艇集群;大力发展抛落式系列救生艇、重力式系列救生艇等,培育形成救生艇集群;大力发展充气橡皮艇系列优势产品,培育形成充气橡皮艇集群。适应未来市场需求,加快研发生产一批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以及绿色、环保产品。重点研发生产超大型豪华双体游艇、水陆两栖艇、太阳能动力静音型游艇、多功能分体式潜水观光游艇、气流压水推进小游艇、自救式多功能游艇、大型钢铝混合结构豪华游艇、环保型全塑游艇、轻质抗沉游艇、内河湖泊休闲观光艇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培植游艇配套链。着眼拉长游艇产业链,加快发展游艇动力设备、游艇附属设备、电子设备、室内器具、原材料和移运设备。游艇动力设备重点发展游艇发动机、发电机、电瓶充电器、专用蓄电池、舵机、起锚机、喷水推进器、液压装置、操舵装置等。游艇附属设备重点发展搜索照明设施、淡水压力泵、排污泵、甲板冲洗泵、自动舱底泵、淡水表、污水表、水位表、液压表等。电子设备重点发展GPS导航定位系统、雷达、磁罗经、甚高频电话、测深仪、艇载卫星电视、音响系统等。室内器具重点发展游艇家纺、地毯、烧烤箱、休闲桌椅、整体浴室、微波炉、制冰机、吸尘器、洗衣烘干机等。游艇配套原材料重点发展蜂窝板材、焊接材料、铝材、胶合板、装饰板材、玻璃纤维、树脂、胶黏剂、艇用蜡、防腐防污涂料等。游艇移运设备重点发展游艇叉车、吊车、拖车等。
(三)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着眼于解决高端游艇制造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着力突破五个方面的12项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流线型船体设计、复合材料复杂曲面造型建造成型等流线型船体设计建造技术,游艇用纯天然绿色环保复合材料研制及应用技术,大型玻璃钢模具防型变、分块高精度拼接、表面模具缝快速处理工艺等A级曲面标准外观质量技术,艇用设施及操纵系统的自检控制、动力系统干预与自动系统开发等智能管理综合控制系统研制技术,轻型实木复杂曲面成型与公差控制、复杂型面手工真皮包覆、室内隔音降噪、室内装修无痕迹遮蔽等豪华游艇内部装饰装潢尖端技术,实现游艇设计研发制造的自主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围绕高端高质高效游艇产品研发制造,充分发挥骨干企业、重点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重点依托青岛立行车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级游艇
研发设计中心,开展游艇产业研究、游艇技术研究和游艇材料检测;依托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建设省级玻璃钢船艇工程技术中心,开展玻璃钢船艇无模成型技术研究;鼓励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游艇分厂等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海洋化工研究院建立海洋涂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省内游艇生产骨干企业和相关院校为依托,借鉴国际汽车设计软件联盟合作模式,大力推进游艇设计软件集成,构建我省国际化游艇设计软件联盟。
(五)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化游艇展洽交易观光平台。围绕推进游艇制造、销售服务,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借鉴国际知名游艇展经验,依托青岛奥帆赛基地和国际航海博览会,举办水陆结合船艇展;整合区域资源,规划建设集行政管理、商务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洽谈、游艇展示、游艇主机及配件展示于一体的山东青岛国际游艇交易中心,建立完善小型休闲艇试航水池、大中型游艇出入专用航道、文化休闲中心、物流中心、游艇驾驶竞技中心等设施,吸引国内外著名游艇制造商、销售商、专业协会进入设立游艇展示摊位、办事处、代表处,吸引专业客流和观光者。依托日照世界级帆船比赛基地,整合岸线等优势资源,建设亚洲最大的帆艇竞技及展示中心。发挥烟台海上交通便利、物流发达、沿海风光秀丽等优势,依托港口及旅游景点,在养马岛或蓬莱等地建设国际化游艇休闲娱乐及展销俱乐部。发挥威海最适宜人类居住生态城市的综合优势,依托天然港湾和著名旅游景点,建设国际级旅游艇娱乐、休闲观光及展销俱乐部。发挥微山湖、东平湖等湖泊旅游景点优势,建立完善内河游艇休闲观光服务设施。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做优做强。优先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省级产业结构调整资金、产业技术研发资金、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信息产业发展资金、各类科技专项资金等向重点企业倾斜。抢抓国际游艇业加速转移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争取游艇制造业向我省转移,引导重点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兼并联合,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进战略性重组。鼓励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的投资项目、研发设计机构和地区总部建设项目。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各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向游艇中小企业倾斜。鼓励配套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及认证,推进产品标准化、系列化,提高配套产品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引导省内有关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加强与国外知名研发设计机构及高等院校的科技交流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研发设计、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展机制。各级科技专项资金要支持重点企业与跨国公司、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在我省设立功能完善、辐射带动面广的研发平台或开展产学研活动。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费用,可按有关规定进行税前扣除。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职业学院设立游艇设计制造专业,做好职工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围绕人才培养及产学研活动,广泛开展企校合作。按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通过集智攻关、团队引进及高薪聘请等方式,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企业领军人物,造就一支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队伍。
(三)加强定向招商引资,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按照“瞄准高端、招大引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思路,积极吸引国内外优势项目、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和高端人才来我省合作发展游艇制造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来我省投资办厂或参与省内游艇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各类企
业以授让商标权、专利权、合作开发、合作生产等形式进行生产领域的联合,以资产重组、股权与经营权的转让等形式进行资本领域的融合。办好区域游艇展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游艇制造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四)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空间。引导企业认真执行国际规范标准,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建立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做精做强优势产品,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产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及被评为中国名牌、山东名牌的企业重点扶持,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搞好产品认证工作,利用主流媒体和行业网站,抓好名优产品宣传,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定期组织开展商务洽谈交流活动,推介优势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营销研究,在制造厂商、贸易公司和用户间逐步建立起游艇及配套件等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用足用好国家及省现行政策。创新财政投资方式,加大对全省游艇重点产品研发支持力度。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游艇制造业发展。积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按规定对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台(套)游艇给予奖励。制定土地和海域使用规划时,应考虑游艇产业需求,对重点项目所需土地、岸线、海域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海域使用规划。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土地、改造废弃土地用于发展游艇产业的,依法享受各种优惠政策。
(六)培育游艇市场环境,创造加快发展条件。推进景观水系资源开发,加快规划建设游艇俱乐部、游艇码头及航道、维修维护中心以及娱乐、商业、餐饮等与游艇产业发展相关的服务设施。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游艇登记、检验、监管及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管理工作。建立在线服务、网络预定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游艇消费服务信息化水平。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将游艇产业纳入省工业调整振兴联席会议协调范围,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加快发展合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游艇基地营运涉及的游艇检验、登记、游艇俱乐部资格审验、游艇技术培训、游艇停泊游弋区域管理、游艇航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三篇:上海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和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指导未来五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上海服从服务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发挥综合优势,整合全球资源,不断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在突破瓶颈、打破垄断、国际竞争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产业支撑地位持续巩固。“十二五”期间,上海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新兴装备领域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上海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国家口径)达到11443.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8%;利润总额达到1435.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4.9%;资产合计14929.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2.0%;出口交货值达到1696.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2.5%。
2、首台业绩突破更加显著。“十二五”期间,ARJ-21新支线客机、C919大型客机、“海洋石油981”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AP1000核电关键设备、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等一批重大装备获得首台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PET-CT、磁共振等医疗装备成功打破国际垄断,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成功应用于发电厂并打破世界最低煤耗记录。
3、智能制造发展势头迅猛。“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16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和智能制造专项支持,3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在全国名列前茅。在电力装备、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参与制定了一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
4、产业开放发展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推动本市装备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新能源、民用航空、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领域,深化与国际一流的跨国装备企业合资合作。支持本市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成功收购国际先进的燃气轮机生产商,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缩短与国外的技术差距。鼓励和引导清洁高效能源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领域龙头企业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拓展海外市场。
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本市在发展高端装备方面差距明显,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尤其是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等基础配套发展滞后、“软服务”较为薄弱、首台(套)应用困难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必须紧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谋划,走出一条上海特色的高端装备发展道路。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发展格局出现深度调整和转型。
(一)高端装备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高端装备作为着力点,加大战略布局力度,抢占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美国的先进制造战略、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等,都致力于促进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聚焦发展高端装备。同时,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世界主要跨国装备企业纷纷通过兼并收购、服务增殖等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上海必须把握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重造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
(二)高端装备成为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战场 “十三五”期间,落实《中国制造2025》作为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要求集中资源,着力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核电装备、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一批高端装备,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上述领域与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契合度高,上海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国家装备制造业战略任务,在部分重点领域参与全球高端装备竞争和合作。
(三)高端装备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优先布局方向 “十三五”期间,上海要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明确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重点围绕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大飞机、智能电网、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深远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为此,上海必须抢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机遇,大力吸引全球装备领域的人才、科技、信息、资本、平台等高端资源集聚,加快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步伐,加强高端装备整机和关键核心部件突破,助推上海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
三、“十三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握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自主化、服务化、开放化的趋势,以高端突破、智能转型为主线,积极谋划高端装备价值链、打造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配置资源链,全面推进传统装备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装备产业培育发展,加强高端装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着力增强高端装备自主可控能力、软硬一体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和服务增殖能力,使高端装备成为上海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进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整机突破与基础配套相结合。以整机需求为牵引,支持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协同创新,在技术研发、工艺优化、示范推广等方面紧密协作,促进高端装备产业链纵向拓展。
——坚持“硬制造”与“软服务”相结合。推进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高端装备制造中的融合应用,加强高端装备平台创建和标准创制,提升高端装备智能化水平和软实力,加速“硬制造”与“软服务”在更高程度上的深度融合。
——坚持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始终把自主可控摆在发展高端装备的核心位置,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同时扩大开放合作,推进高端装备领域的产业、技术、标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的国际化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统筹协调作用,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加强政府引导,营造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装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实现一批高端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力争把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装备产能合作主力军、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智能制造主阵地、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科技创新主战场,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先行者和世界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积极参与全球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与合作。
到2020年,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产业保持平稳增长,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创新突破能力显著增强,开发300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市场潜力大的首台(套)高端装备,争取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研发、测试等功能性平台。智能转型明显提速,装备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支撑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建设,即培育10家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建设临港装备、长兴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等3个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专业化特色的产业园区。
四、“十三五”重点领域
(一)智能制造装备
聚焦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瓶颈,推进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应用,加速自主化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达到2050亿元。
机器人。以智能升级、突破瓶颈为重点,坚持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并举,重点发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开展自主联合攻关,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推进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在汽车、电子、医疗、家政等重点领域推广机器人示范应用。
增材制造装备。以产用联动、抢占高端为重点,加强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工艺技术与装备的结合,大力发展钛合金、高强铝合金、高温合金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非合金工程材料、复合材料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以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光束整形、高速扫描、高精度喷嘴和喷头及智能设计与专用控制软件,加快增材制造装备在汽车、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探索商业模式创新。
高档数控机床。以做精做强、形成特色为重点,重点开发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并具备网络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曲轴磨床、复合磨削中心、高速精密五轴加工中心、复杂结构件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等高档数控加工机床;重点发展搅拌摩擦点焊装备、自动钻铆装备等高档数控特种机床;突破高档数控系统,形成数控机床系统解决方案。
控制传感与仪器仪表。以突破技术、加强互联为重点,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控制系统、火电和核电DCS系统及其他装备领域的自动控制系统;重点发展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及智能测量仪表、数据采集板卡等;大力发展科研分析仪器及设备,加强工业系统互联,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支持智能检测与物流装备发展。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以扩大应用、做大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轻型高速堆垛机、高速智能分拣机、高速托盘输送机、高参数自动化立体仓库、高速大容量输送与分拣成套装备、车间物流智能化成套装备。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以发挥优势、扩大应用为重点,面向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需求,支持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围绕机械、汽车、电子、医药、轻工、航空航天、化工、钢铁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优秀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二)高端能源装备
推进能源装备往高端化、数字化、自主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优势领域由国内“领跑者”向全球“并行者”甚至“领跑者”转变。到2020年,高端能源装备产值达到1500亿元。
核电装备。以突破核心、集成发展为重点,发挥产业链完整的优势,自主研制AP1000、高温气冷堆中的关键装备,重点发展“华龙一号”配套装备和技术,跟踪开发快中子堆、钍基熔盐堆、小型堆等下一代核电装备;突破数字化核级安全保护控制系统、核级仪控等关键配套设备核心瓶颈;发展基于核电装备的核岛和常规岛设备成套和集成供应,实现核电装备设计、制造、运营与服务之间的集成发展。
气电装备。以攻关突破、形成系列为重点,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建成燃机技术平台和研发中心;实现F级325MW和H级400MW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和联合研制;积极争取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落户,建设动平衡试验、轴系试验和燃烧试验等服务平台;开发1.5-5.7MW等级燃机、30-60MW等级燃机,形成涵盖轻型燃机与重型燃机的燃机产品系列。
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装备。以突破瓶颈、示范带动为重点,开发新能源接入的大功率变流器、控制器等智能电网核心器件,发展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先进储能装置等;重点突破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及制造装备,发展燃气内燃机、微小型燃气轮机等分布式能源生产设备,开发能源管理、智能家居、远程通信等需求侧管理设备。
高效清洁煤电装备。以保持一流、稳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二次再热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先进的700℃超超临界机组、高参数新型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IGCC关键单元技术及装备等;大力发展和推广基于大数据的煤电站远程诊断系统。
风电装备。以海上领先、陆上先进为重点,突破和提升6MW大型平台直驱海上风机的整机、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制8MW平台直驱海上风机;支持本地风电制造企业由单一风电制造向“风电制造+风场运营+工程服务”转型;加快发展海上风电起重、运输、安装船及附属设备,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风能勘探设计、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
太阳能装备。以主攻高端,替代进口为重点,突破还原炉、单晶炉、N型晶硅电池、高效光伏组件等光伏工艺装备,建设国家光伏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光伏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开发定日镜、吸热器、熔融盐蓄热、热发电汽轮机及辅机、镜厂控制及整厂控制系统等太阳能热发电装备;推进光伏电站的示范应用、咨询设计、建造运营、维修维护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三)高端医疗装备
以信息技术和医疗服务带动高端医疗装备的产业化发展,以影像诊断装备为突破点带动链条化、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高端医疗装备产值达到400亿元。
影像诊断装备。以龙头引领、点上突破为重点,自主突破发展数字化X射线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磁共振、分子影像、超声波诊断仪等影像装备,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与国际巨头比肩的装备产品。
治疗与康复装备。以自主创新、加强合作为重点,加快发展质子重离子刀、医用机器人等治疗装备、辅助照顾患者日常生活的看护机器人与上下肢康复及康复评估系统等康复装备;开发生命支持呼吸机、数字一体化手术室、心电监护设备、精密医疗器械、神经导航系统等新型应急救援装备。
制药专用装备。以自主创新、形成特色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制造装备、中药提纯装备、脑神经和脑认知相关设备以及医药制造自主化专用装备等。
同时,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客户“云”平台,支持诊断装备的预测型维护,支持用户的远程自主化自动化诊断,实现以大数据应用为依托的智能诊断、重大疾病早筛和精准治疗;推进形成面向区医院的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区域医疗信息之间的共享。
(四)微电子与光电子装备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形成研发和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到2020年,微电子与光电子装备产值达到50亿元。
微电子装备。以自主研发、打破垄断为重点,发展22-20nm及16-14nm介质刻蚀设备、12英寸硅通孔刻蚀设备、20-14nm电感式等离子体源刻蚀机、封装用等离子体硅片切割机;开发用于8-12英寸硅片TSV工艺的3D先进封装光刻机;开发应用于3D封装的高深宽比TSV镀铜设备;开发12英寸45-22纳米自动光学图形缺陷检测设备、45-22nm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3D芯片封装植球设备。
光电子装备。以加快研制、缩小代差为重点,开发6代及以上AM-OLED高精度曝光机,下一代离子注入机,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准分子激光退火设备;发展激光封装、激光剥离、薄膜封装、自动光学检测OLED检测仪器等关键设备。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抓住轨道交通新一轮发展机遇,整合各方资源,提升上海轨道交通装备的集成创新能力。到2020年,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值达到50亿元。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以自主研发、差异化发展为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及现代有轨电车的车辆生产与维修维护;开发自主化的轨道交通制动、低地板轻轨车辆液压制动系统;发展轨道交通列车辅助追踪预警系统;大力发展盾构等轨道交通施工设备。
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以自主创新、示范引领为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CBTC信号系统、有轨电车通信信号系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电子轨道高级辅助驾驶与智能道路控制系统。
(六)节能环保装备
对接国家要求,提升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供给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全面提升装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到2020年,节能环保装备产值达到300亿元。
先进环保。以技术攻关、集成发展为重点,开发城镇污水箱式处理系统、深度脱氮除磷一体化装备、膜法重金属脱除装备和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装备等水处理关键装备;提升在燃煤电厂、垃圾焚烧炉等设施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集成和成套服务能力,推动机动车尾气净化装备材料及实时监测等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研发土壤修复成套装备,发展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系统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及其烟气处理系统成套设备。
高效节能。以试点培育、高端引领为重点,培育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燃气锅炉、纳米红外线圈电热、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兆瓦级高温超导变压器等高效节能装备,推进非晶合金变压器、永磁变频控制、高效换热器等节能装备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支持发展大容量高压变频器、非晶合金变压器等节能机电产品。
资源循环利用。以高端突破、调整提升为重点,突破大型化、精细化、成套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积极开发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设备、污泥消化与干化处理设备、金属废料的加工处理设备。
(七)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率先建成我国现代船舶工业体系,构建规模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化的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成为我国高端船舶产业的龙头基地和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和建造中心之一。到2020年,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值达到1300亿元。
高技术船舶。以聚焦高端、发展配套为重点,发展LNG船、LPG船、高档化学品船、豪华客滚船、豪华游船、万箱以上集装箱船、冰区加强型船舶、大型工程船、大型公务船、科学考察船及高性能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突破满足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和IMO TierⅢ排放要求的节能、环保、智能型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如,电控模块、共轨系统、电子调速器、大型排气阀杆、大型薄壁轴瓦等);发展船用锅炉、油水分离机、压载水处理系统、液化天然气船用双燃料发动机、吊舱推进器、大型高效喷水推进装置、大功率中高压发电机、船舶通讯导航及自动化系统等船舶配套设备。
海洋工程装备。以深海开发、系统配套为重点,提升半潜式和自升式钻井/生产平台、钻井船、深海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等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的设计建造实力,突破浮式天然气储卸和再气化装置(LNG-FRSU)、浮式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等前沿型装备空白;开发钻井、水下生产、动力定位、海洋平台控制、油气水处理等核心系统和配套设备,发展全自动码头及新一代港口机械,拓展全球港机服务链。
(八)航空航天装备
推进民用干支线客机、航空发动机和系统/部件/组件的研制与产业化发展,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创新型民用航空产业体系,逐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航空航天装备产值达到1050亿元。
航空产业。以加快布局、提升配套为重点,推进ARJ21-700新支线客机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加快C919大型客机研制、生产、适航和交付,力争投入航线运营;完成双通道干线客机详细设计,开展结构件制造与分系统验证试验;推进机载设备及系统研制,构建关键零部件、航空材料配套体系;突破商用航空发动机研制关键技术,完成单通道干线客机发动机技术验证机研制和验证,开展CJ-1000A和双通道干线客机发动机技术验证机研制;务实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提升飞行控制地面保障设施能级,布局无人机产业链;进一步提升航空维修能力。
航天产业。以前瞻布局、构建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平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空间安全与维护等领域的研发制造;加快推进航天型号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核心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促进航天技术转化和空间技术应用,推动以智慧能源、智能装备为重点的航天技术应用和相关服务业发展。
五、“十三五”重点任务
(一)首台突破工程
聚焦《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研制突破一批对产业与应用具有重大带动和战略引领作用的标志性高端装备,掌握一批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部分高端装备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一批首台(套)高端装备在关键领域、重大工程实现应用,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生产生活和国防建设需求。
(二)产业创新工程
将高端装备纳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围绕航空发动机与重型燃气轮、高端影像装备、豪华邮轮、微电子及光电子装备、新一代核电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需求,加强产业部门与科技部门对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装备研制企业与用户、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智能转型工程
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应用步伐,大力推进软硬一体、网络互联、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应用示范“五位一体”的融合创新。面向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汽车、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轻纺等领域建设一批示范性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推进电梯、工程机械、风电、光伏等领域重点企业建设产品数据采集、智慧识别、实时定位、远程监控和在线诊断等智能服务平台。
(四)装备强基工程
加大对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支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推动装备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联动,集中资源解决长期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零部件关键问题,推动首台套应用。建设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批高端装备零部件平台,培育一批高端装备零部件细分领域的国内乃至国际的“隐形冠军”。推进高端装备零部件军民融合发展,联合攻关制约零部件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软硬一体工程
加强传感器、数控系统及工业软件在高端装备中的集成应用,大力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提升装备性能。大力发展高实时性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软件,建立高端装备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电梯、发电设备等领域的远程监控、故障与维护系统。
(六)平台支撑工程
围绕试验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标准制(修)订等高端装备所需的技术基础支撑,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重型燃气轮机试验验证中心、机器人测试和评定中心、海上风电检测中心、航空发动机检测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尽快形成平台服务能力。争取智能制造、核电等领域创建一批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数据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企业技术中心,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
(七)服务增殖工程
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智能集成服务,提高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大力发展高端装备远程运维服务,形成无人值守、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健康状况监测等功能。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交钥匙”工程以及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向工程设计、方案咨询、技术研发和设备维护、修理、运营一体化服务延伸。创新发展面向装备制造企业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融资租赁服务,培育面向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的“分享改造收益”商业模式。
六、“十三五”保障措施
(一)争取国家战略支持
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承担装备制造业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更多国家级高端装备研发创新、检验检测等功能性平台以及中央企业总部机构落户。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取民用航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风险补偿、智能制造专项、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等相关装备产业政策支持。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组织实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前瞻性布局与产业化联动,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首台(套)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围绕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智能制造工程、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以及高端装备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四新”方向,加大产业、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聚焦支持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保障条件建设。
(三)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发挥产业基地的集聚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临港地区围绕建设全球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目标,进一步突出技术高端、强化前沿创新,重点发展机器人、民用航空、数控加工、增材制造、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长兴岛基地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港口机械等。航空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大型客机三大中心(研发、总装、客服)、发动机研发及装试基地、民机航电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支持相关区在机器人、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智能电网、智能传感及仪器仪表、关键机械基础件等领域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四)加速产业开放发展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与基础设施承包商、建设商、运营商等相关企业组团出海,通过BOT、BT、PPP等投融资方式承接海外工程业务,以工程带动装备、服务的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国内外具备研发实力、核心技术及关键制造能力的企业。鼓励引进一批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引导知名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健全装备领域的军民融合机制,鼓励装备行业领先民口企业进入军品配套,加快军工高新技术溢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五)加快高端人才集聚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人才政策,加强高端装备领域领军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装备领域领军人物、创业团队携带知识产权、技术、创意等来沪发展。支持高端装备人才进入中央“千人计划”和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鼓励企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重点产业基地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
第四篇:山东省加快民航发展的意见[模版]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
鲁政发〔2011〕4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加快推进全省民航业发展,充分发挥民航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战略作用,更好地适应综合交通运输需要和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民航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航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地区现代化和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民航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民用机场已达11个,初步形成了以济南、青岛机场为枢纽,烟台、威海、东营、潍坊、临沂、济宁等机场共同发展的格局。全年完成起降22.7万架次,实现旅客吞吐量2231.5万人次、货邮发送量30.1万吨,旅客吞吐量、货邮发送量均较“十五”末实现了翻番。民航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得到提升,日益成为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成为推介山东、展示山东形象的重要窗口。但是,机场布局、航线网络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支线机场设施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临空产业、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用航空等还相对薄弱,依然制约着全省民航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的形势下,加快民航业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民航运输安全、快捷,在高时效、高附加值货物运输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有效促进高端产业聚集。二是有利于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民航运输距离长、范围广,能够密切蓝黄“两区”等重点区域与全国乃至全球其他区域间的联系,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三是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世界发展经验表明,民航业越发达,外向型经济比例越高。民航作为空中交通门户,能够有效打通让世界了解山东、让山东走向世界的空中走廊。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全面实施民航强国战略,民航业发展将长期处于黄金机遇期。全省上下必须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民航业
发展的重要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民航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上来。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动民航业发展,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济南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民航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战略作用,科学规划机场布局,拓展完善航线网络,培育壮大民航市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着力打造临空园区和综合运输枢纽,提高安全保障能力,适应综合交通运输需要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民用机场力争达到20个以上。其中,运输机场10个,通用机场10个以上。基地航空公司力争达到6家以上,投入飞机总数160架左右,旅客吞吐量达到4500万人次,较2010年翻番;货邮发送量54万吨,比2010年增长80%。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定位,推动干支线机场协调发展。重点建设济南、青岛两大区域枢纽机场,发挥济南机场的骨干作用,增强青岛机场面向日韩的门户功能,同时推进支线机场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济南机场南指廊工程和第三大干线机场烟台潮水机场建设,开工建设济南机场北指廊工程和青岛机场迁建工程;启动日照机场、聊城军民合用机场工程,争取“十二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济宁、临沂等支线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展滨州大高通用机场运输兼通用工程、潍坊机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研究。力争“十二五”末,全省县级行政单元1.5小时内享受到航空服务。
(二)精心培育,积极开拓航空运输市场。发挥山东航空公司的骨干作用,支持其增加运力,到2015年公司拥有飞机达到100架以上,在省内运力投入达到40%以上,发展成为在区域占主导地位、在全国有竞争力的航空运输企业。加大基地航空公司引进力度,多途径引进和鼓励航空公司在我省建立基地、设立分公司,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局面。拓展完善航线网络,开通直达或中转欧美国际航线,新增至东南亚航线,加密日韩、港澳台地区航线航班;加大济南、青岛、烟台等机场与三大门户(北京、上海、广州机场)、省会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航线开辟力度和航班密度,充分发挥区域枢纽机场的中转衔接功能,构建完善中枢辐射式的国内航线运输网络;密切干支线机场联系,支持航空公司开辟省内机场之间的航线网络;同时加强航空货运企业与邮政公司、航空公司以及物流企业的合作,拓展货运航线市场,培育航空货运枢纽。
(三)强抓机遇,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事业。抓住济南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的机遇,改善通用航空发展环境。巩固工业、农林业、飞行培训、海上救助等通用航空传统服务领域的同时,拓展通勤飞行、公务飞行、航空游览、航空运动和私人飞行等新兴服务范围,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在完善现有通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建设通用航空机场、起降点,运输机场建设规划要兼顾通用航空服务需要。着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航空物流园等集制造、运营、维修及相关服务为一体的通用航空发展平台。
(四)借势发展,依托空港打造临空经济区。加强机场与多种产业的有机结合,打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临空经济区。依托空港优势,集聚飞机制造、试飞、维修,新材料、电子等高附加值战略新兴产业和物流、商贸、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空运服务企业到我省设立机构,支持航空油料、航空器维修、航空信息、航空客货销售代理等航空运输保障企业到我省发展。以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航空维修业;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产业。
(五)统筹兼顾,推进机场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建设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改善机场地面交通条件,使机场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公交、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相连接,形成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便捷的空地换乘方式。推进其他机场集疏运系统的规划建设工作。
(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机场管理体制。在国家民航管理体制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符合我省实际、有利于统筹谋划机场建设发展的机场管理体制。积极配合国家民航局推进烟台潮水机场运营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规划的编制衔接工作。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结合全省实际,做好《全省民航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全省通用航空发展规划》编
制工作,并做好与国家综合交通、民航专项规划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机场所在地政府要统筹考虑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临空产业发展,做好各机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强对机场外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冷)、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二)加强政策的扶持支撑工作。民用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需要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要加大财政金融对机场、山东航空公司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机场建设资本金、航线补贴和贷款贴息等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机场经营性设施建设与经营。对纳入全省规划的机场和在我省设立分公司的航空公司建设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项目审批、用地、用海、征地拆迁、税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重点推进。鼓励培养和引进飞行、空管、机务等方面急需人才,对引进的急需人才要享受机场所在地政府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家民航局及军方的沟通协调,争取在资金补贴、空域使用、航线开辟、机场建设等方面得到支持。
(三)加强运行的安全保障工作。要增强航空运输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航空运输安全事故,杜绝任何飞行和地面安全事故及事故征候。各级政府要落实好机场安全保障的投入、对机场建设和日常安全运行的监督管理、对机场高管人员的把关等责任;民航监管部门要履行好对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监督和市场管理职责;各机场及航空运输企业要加强安全规章制度、专业技术队伍、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通过齐抓共管,提高航空持续安全水平。
(四)加强对民航发展的领导工作。要建立完善工作沟通与协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全省民航业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加快民航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落实责任,加大扶持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支持民航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大加快民航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民航、支持民航、为民航发展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论思考
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论思考
摘要:我国是制造业的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的强国。装备制造业是基础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将会直接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方针政策的制定、研究方向的确定,进而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稳定、协调、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尽快地赶上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含义及其特点,然后就其现状和问题做了一些阐述,最后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
一、装备制造业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业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等。
2.特点:
(1)装备制造业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装备制造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业,还涉及到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到国防使用的武器装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
(2)装备制造业是高就业、节省能(资)源、高附加值产业。装备制造业虽为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工业,但它不同于流程工业,它是组装式工业,同时具有劳动密集性质,有较大的就业容量,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装备制造业不仅直接吸纳大量劳动力,同时装备制造业前后关联度较高,对装备制造业投入也可带动其它工业的发展,增加相关工业的就业人数。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资源日趋紧张,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各国都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省能源和省资源的高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价值型产业。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工业,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在重工业中是最低的。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随着装备制造业不断吸纳高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普及应用,技术装备日趋软件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将有更多的产业及其产业进入高技术产业范畴。
(3)装备制造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亟的综合配套能力。特别是一些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需跨行业配套制造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各彳亍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
(4)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现状。由于现代技术革命与高新技术的出现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装备制造业所涉及的概念和领域正逐渐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和整合,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全球化合作日趋加强,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的和问题 1.现状
(1)从产业政策分析。我国高度重视和支持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6 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7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重大技术装备业将享受进口税收优惠,以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创新能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家制定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在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指出装备制造业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是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和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规划还指出了十项政策措施。
(2)从发展状况分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市场,而起重装备是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中国共有起重机械生产企业约500家。徐州重工、辽宁抚挖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以履带式起重机为主。大型集装箱装卸运输成套设备是未来重机行业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凭借本省深海地域优势,船舶制造仍是未来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型造船门机将辐射装备制造的重点领域。
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需求将逐步扩大。但中国工程机械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逐步走出多数集中在产业链低端的局面,向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产品的产业链高端迈进,这也是走向工程机械强国的必然之路。因此,起重装备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的主旋律并实现五大转变:即从依靠投资拉动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转变;从注重生产能力扩张向注重技术能力积聚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世界制造业价值链高端转变;从对环境挤压向对环境友好转变。
2.问题
(1)专业化水平低.绝大多数企业是全能企业,从铸造开始,零部件加工、热处理到组装调试为一条龙生产模式.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结构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
(2)产品品种少.通用产品多,精密、自动化、变型及专用产品少;单机多,生产线及自动化加工系统少,为用户提供成套设备能力不强.另外,主机多.配套少;切削加工多,成形加工少.
(3)产品水平低,构成落后.我国机床拥有量已相当可观,但产品精度却比国际标准低.(4)自身装备水平落后.作为生产母机的机床行业。工艺装备理应比加工对象具有更高精度水平.然而我国机床行业的生产水平较低。设备水平急需提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政策上重外延轻内涵、重新建轻改造,致使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产品结构不合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总体竞争能力不强,许多设备还需要依赖进口.
三、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建议 1.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更新设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更新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新机床设备的性能和质量.新机床的来源不外乎是本园生产和国外进口,即使在发达国家里,更新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本国生产的机床.为了使机床拥有量的平均役龄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一国机床拥有量和产量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日本和德国的机床年产量和拥有量之比约1:10,所以有足够的机床进行设备更新,因而无论更新速度和设备役龄方面都是领先的但我国解决这个问题的着重点应放在提高机床产品的技术构成,增加高精度、高效能机床的比重,加速或强制陈旧机床退役,减少机床拥有量.使机床拥有量和产量之间保持一个正常的比例关系.为了保持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工装备的先进性,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机床工业.相对于整个装备制造业而言,机床工业在生产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的超前发展,在科学技术上应有一定的 储备.
在产量构成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提高锻压设备的比重,使锻压与金切加工设备比达到协调.增加机床品种,特别是精密、大型、重型机床和专用机床.
机床行业的没备更新要超前于整个装备制造业,为保证机床工业装备的先进性,对机床行业旧设备的淘汰比重要大于整个装备制造业,且平均役龄也应低于整个装备制造业.因此应增加和保证机床工业的技改投入,特别是担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生产企业的技改投资应予以重点保证.
2.大力发展数控机床
目前,世界各国机床产值都在提高,但主要是提高机床的水平和质量,而在产量方面不仅没有多大增加.有的国家反而减少,说明许多国家都在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化的道路.
机器产品按品种产量划分有两大类,一类是用户对某单一品种的需求量较大,即属于大批生产的范畴;另一类则由于用户对产品式样、性能和规格的要求各不相同.生产批量不是很大,属于中小批量生产的范畴.而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80%左右属于中小批量生产的范畴.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这个比例在不断增大.
宏观衡量一个国家机床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机床产量和产值中数控机床的比重.数控机床是机械和电子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机电一体化产品.它体现了精密、高效、柔性、集成四大特点.当代的数控机床,不仅技术上先进,而且经济上也很合理,是未来机械自动化的基础.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解决了中小批生产的自动化问题,提高了机床效率和加工程度,改进了产品质量,缩短了新产品试制周期;(2)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3)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发展数控机床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产品质量,适应产品的多样化、批量小、变换快的要求.我国机床工业只有适应世界潮流,大力发展数控机床产品,提高数控化率,这样才能改善我国机床拥有量的技术构成。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柔性化程度和应变能力.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涉及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
(1)深化国企改革,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优势,加强政府采购扶持力度。建立政府与资金支持体系、规范投资体系、加快产业升级等来建设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推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2)运用产业政策振兴装备制造业.凋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身装备的带动效应,通过产学研联盟机制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作用。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装备制造企业应把自主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和组织机构建设,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有效的组织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和投资力度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属于技术密集型部门。并且在工业固定资产中占有率较高,理应成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然而。投资不仅要有足够的规模,还要有合理的投资技术构成,(即消极投资和积极投资的比重)这样才能收到投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了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水平和人均装备率.实现社会生产集约化,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投资主要用于购买机器和设备,而建筑投资比重甚低,投资的技术构成比较先进.这是因为机器和设备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属于投资的积极部分,而建筑投资是保护机器和设备创造价值的.属于投资的消极部分.而发达国家加工工业中,投资总额中的积极部分一般都占三分之二以上.我国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也应进行调整,要改善资金投向,扩大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机床工业的投资比重,以保证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中采 取“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具体为:
(1)明显的针对性.从满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需求和保证有效供应,(2)显著的效益性.为发挥投资效益,技改投资应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备,实现产业高度化.以及替代进El和扩大出口出发。选择重点改造行业和企业.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主轴。主要用于添置关键的加工和检测设
(3)巨大的波及性.择优选定的技术改造企业,应作为示范样板.以推动和引导其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型、大型产品生产企业的大部分企业产值利润率低,资金自筹和还款能力有限,国家应采取适当优惠、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考.化工设备与防腐蚀,2004,1,P9~5 【2】李相银、建安: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江苏商论,2004,5,P1 1 4~11 6 【3】魏晓蓉.振兴装备制造业一一经济博弈的新机遇【J】.特区经济,2007,(3):11—12. 【4】宋艳.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J】.学术交流,2005,(10):113.116. 【5】张米尔,江诗松.创新互动与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10):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