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进宁波》有感

时间:2019-05-12 04:1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走进宁波》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走进宁波》有感》。

第一篇:读《走进宁波》有感

当我第一次打开书本的时候,就被书上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从以前对宁波的了解都是表象的,看了之后了解了宁波这个城市的深层的文化底蕴.邓小平说:“宁波的优势有两个,一个是宁波港,一个是宁波帮.”包玉刚、邵逸夫等老宁波帮,把故乡深情这篇文章做得浩浩荡荡.薪火相传,新宁波人又把民营企业混合经济的篇章领先一步做得飘漂亮亮了.

波有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有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浙东文化,有古代的2342名进士、12名状元、数万名举人和数十万名秀才童生,有当代的路甬祥、童第周、谈家桢等86位两院院士(现在是93位),有周信芳、潘天寿、沙孟海,有冯骥才、余秋雨、陈逸飞,有丁磊、柯受良、贝贝龙,有国内唯一引进的国际一流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宁波,经济与文化齐飞,活力共潜力一色.今日宁波,已经难找“纯种”的国企,连接沪甬投资118亿的大桥,资本金里民间资本占一半以上,在国内尚属首次.从个体私营经济,联户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到较规范的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有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血缘的新兴混合经济好比调和的鸡尾酒.鸡尾酒经济的企业,的宁波外贸的基石.宁波有114个产品成为全国"单打冠军".宁波已经连续5年成为参加境外展览最多的城市,宁波拥有15个重点出口品牌,是全国出口品牌产品最多的城市.

上海人聪明,宁波人精明.上海人更灵性,宁波人更坚定.上海人更多散装,宁波人更多组装.上海人更天马行空,宁波人更百发百中.原先的上海人里,有三分之一祖籍宁波,或者有宁波亲戚.上海人过去管宁波人叫“乡下人”,这里的“乡下人”,指的是老家的人,宁波人听起来是不会计较的,现在么,上海大了,宁波也大了.上海移民多了,宁波移民也多了.上海人还是叫自己阿拉上海人,宁波人也是叫自己阿拉宁波人.你也阿拉,我也阿拉.

到2008年,一桥飞架宁波和上海,宁波进入上海的两小时经济圈.于是,孙中山在1916年的预言,更清晰起来:“宁波不难成为吾国之第二上海”。

第二篇: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新课程中提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传道授业的教书匠转变成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和开放的教师。乍一看,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像孙悟空的72变被幻化成了多种角色。曾经听到这些名词觉得不可思议,更觉得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切实际,没有可操作性。读完《走进新课程》才略有感悟,这是一种新的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是在经济迅速腾飞,世界变成了“村”的开放时代背景下所必然出现认知。这么多的不同角色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的新观念。

一、促进者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积极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己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才”。

二、研究者是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提出来的。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好的促进者,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自己专业的素养是要提高的。只有自己站的高了,才能给低处的人予以正确的指引。做老师就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自己,做到与时俱进。研究者就是让自己像一个学生一样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使之我们的教学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身教”。

三、建设者、开发者是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提出的。

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校本课程,许多学校都自己编印了校本书籍。很多校本课的内容都很贴合当地的传统和特色,或是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创编徒手操、自编舞蹈、武术套路、编写校本书、废旧器材的改造利用,游戏的开发等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对待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对我来说这方面是我特别欠缺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些好的东西实践和推广的人还太少。当我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时,我们就会对我们的所教学的内容理解更深刻,剖析更全面,给学生带去的也将是更丰富的知识,更严密的逻辑,更符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教学。

四、开放的教师是从学校与社区关系而言的。

开放的教师从目前来说应该是很难做到的吧!虽然我们现在学校体育场地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上的群众也都参与进来,但是真正参与的老师却很少,或者说参与的老师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学校专职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是某个社区或俱乐部的教练,他们会组建社区的比赛团队和另一个社区的团队比赛,并形成一个惯例或一个联赛。而我们现在这样的现象虽然有却很少,规模也很小,参与的年龄很多也是集中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这个群体。我们所带出来的运动队也都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在其它的空闲时间内,组织社区间的比赛机会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任然把体育教学当成老师的专职职业,只在课堂教授。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人,是社区的一员,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并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第三篇:读《走进海洋》有感

地球,按理说应该是一个黄色、混沌的星球。但恰恰相反,地球其实是一个湛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准确的说,“地球”应该叫“水球”才更合适。

万物起源于海洋,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亲,我们都是她的孩子。海洋池是文明的起源。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占地球生物资源的80%,素有“富绕的第六大洲”之称。海洋中的石油、天然气可以说在矿产资源中独占鳌头。到目前为止,探明的海洋石油可开采储量为300亿吨,海洋中的可燃冰被科学誉为“未来”能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

记的,我所知道的中国是由960万平方公里组成的宽阔疆域,曾经几次去海边旅游,也感受过大海的宽广和博大,还在海边戏水,游泳。但属于中国的海疆有多少的确不知道。当我读完《走向海洋》这本书后,才知道地球上的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公里,为地球表面积的70.8%,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世界海洋日是每年的7月18日。

但是,这片人民海军用生命去打拼出来的海洋疆域,却被很多人所遗忘掉了,有关方面曾经对北京、沈阳、大连等地10所中、小学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几乎100%的学生都把960万平方公里作为国土面积来回答,甚至有的高校竟然98%的学生不知道中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中华民族很早就有航海的经历,尤其唐朝中叶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海运贸易迅速增长,逐渐超越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至宋代的海外贸易已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撑。然而,海洋贸易带来的巨大繁荣没能延续下去,明清两代的禁海锁国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走向,终于导致丧权辱国。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侵略大都来自海上,有海无防,国家必亡。

进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海洋意识大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社会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航运、捕捞等活动,而是把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我们要珍惜和捍卫中国的海洋国土,海洋意识和提高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划时代的象征。

读《走向海洋》有感

第四篇: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面的错误的做法。今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因为这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新课程要求我们做一个 “社区型”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我有幸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受益匪浅,我更新了教育理念,领会新课改精神,对我的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新课改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能真正得到落实,体现时代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时代发展需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一代新人服务,现在,我们要改变过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把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能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改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三.新课改体现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多元化。传统的学习,学生都是被动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引导,在做法上大多习惯于“我说你听”的理论指导,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我们教师最重要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知识,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符合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不参与教育科研,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

五.新课程十分重视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做一个 “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们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暑假中,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体会很多。现在,我仅就“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话题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呢?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它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然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第五篇:读《走进名师》有感(精选)

师爱—读《走进名师》有感

这个世界从有了人类开始,就有了"母爱"、"友爱"、"情爱",当然还有了"师爱"。有人说:它如大山一般深邃,又如清泉一般甘甜。有人说:它如大山一般深邃,又如清泉一般甘甜。你一定很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告诉我们:那是一种博大精深、充满智慧的--爱!泱泱大国成千上万的华夏儿女,我有幸成为播撒这与众不同的爱的种子,不经意中我成了歌里中的"参天大树,牵着你走路,成了你生命中的红烛,伴你成长。"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告诉我:为人师,任重而道远。今天,我有幸阅读了《走进名师》这本暑期教师学习材料,故事中的每一个片断深深地震撼着我,一种体会油然而生:名师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成功在爱心,成名于师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衡量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那就看一个老师对孩子的爱有多少吧!学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我对于这本书中一篇《爱的新泉》的文章印象最为深刻,是记上海市黄浦区尚文中学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老师的。她的教育名言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是一种很可贵的换位思考。这个假设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而且要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一直坚持下来就更难了。可黄老师却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生涯中,以这种可贵的换位思考精神和切实的行动,模范的履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师爱是一种宽容。当学生犯错时,给予他们谅解和信任,有时候比惩罚更具有力量。作为老师要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要把更多的爱给予那些所谓的差生,坏学生。老师的一个眼神或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严重的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影响。

曾经有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是对我感到失望。我很奇怪,问为什么。她告诉我,最近我很长时间没有在上课的时候看她了,老师的一个眼神对于她来说很重要,要是一个老师看了她一眼,可能她上课的时候就很有精神。听完这句话,我晚上想了很久。可能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老师的不关心、漠视,才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如果老师当初在他们最迷茫的时候伸出援手,关心下他们,那他们目前的状况可能完全改变了。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相反坏学生才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老师应该对每个同学给予同等的关爱,特别是对于那些相对来说差点的学生更要给予多一点的关心。爱的智慧之处在于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不需要任何成本,不要紧闭双唇,应该让爱从口中自然流露。

师爱之重,无以为比。"路漫漫其修远兮"从教的道路还很长,希望我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以这些老师为榜样,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师爱天空。

宁波市修人学校 郑竹亚

下载读《走进宁波》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走进宁波》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走进毛泽东》有感

    读《走进毛泽东》有感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未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走进毛泽东》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远培——让我成为教育理念的行为实践者——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峨 眉 山 市 绥 山 三 小童 伟 勤 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这种基本工......

    读《走进美国课堂》有感

    个性与规则 -------读《走进美国课堂》一书有感 “规则意识应从小培养”,这句话是我读完《走进美国课堂》一书后最大的感受。我们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学校教育是极张显个性与自......

    读《走进毛泽东》有感20

    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当我在课下观看完了《走进毛泽东》之后,惭愧之情油然而生。这位在世界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伟人,我对其传奇一般的人生居然知之甚少。这样的人生,比书中......

    读《走进毛泽东》有感(含5篇)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从未开过一枪。”所以,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前段日子......

    读《走进书里去》有感

    读《走进书里去》有感 前一段日子,我读了《走进书里去》这篇文章,通过阅读,我知道了:我们要多阅读课外书籍,不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电视上。 一些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

    读《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有感

    读《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有感 《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这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尚志和张思明主编,属于专业类方面,共分6章,分别是:第一章、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第二章......

    读《走进经典案例教学》有感

    读《走进经典案例教学》有感经朋友推荐,今天一口气读完了慕凤丽老师的《走进经典案例教学》,可以说这是一本简约但不简单的书,它通过两个管理案例全真模拟的讲解能够让你快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