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约谈制度
各区县建工(设)局、各有关单位:
《南京市建筑业企业法人(负责人)安全生产问责制实施办法(试行)》(宁建工字[2005]30号)自05年4月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确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遏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根据建设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导则》和省建设厅、省建管局《江苏省建筑施工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约谈告诫工作管理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对进一步完善南京市建筑施工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隐患问责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本意见所称的建筑施工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隐患问责制,是指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建筑施工活动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赋予安全生产职责,存在严重安全生产隐患、存在严重违反建设法律行为、致使本单位发生较大安全事故或造成不良影响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其它与建筑施工有关的责任单位(以下简称有关责任单位)所进行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被问责的各有关单位应对有关问题作出解释,并承担相应责任。
二、各有关责任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应当接受问责:
(一)建筑行政主管部门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未按时整改的;
(二)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在监督执法中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或违法行为未及时依法进行整改或纠正,产生较大影响的;
(三)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对同一个工程发出一次停工通知或两次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后,仍不及时整改,继续施工的;
(四)在建筑施工活动工程中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
(五)发生死亡事故或一次发生重伤2人以上安全事故的;
(六)发生引起市民高度关注、社会影响较大的重大事件的;
(七)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开展不力的;
(八)应当问责的其它情形。
三、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市、区两级建筑施工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安全隐患问责制度。江
南八城区内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问责工作由市建工局问责小组负责实施;三区两县建工(设)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问责工作。
四、问责活动一般以召开谈话会的形式进行,由各级问责小组组织召开。市建工局问责小组由分管局长、质量安全处、政策法规处、市安监站、市建管处负责人组成,分管局长任组长。局质量安全处承担问责日常事务。各区县具体问责人员组成由各区县建工(设)局确定,并报市建工局备案。问责谈话会必要时可邀请有关媒体、专家列席。
五、问责活动应当在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或停工整改期满后10日内进行。问责前,问责单位应当向被问责单位下发问责通知书(见附件一),提出相关要求。
六、被问责单位应按照问责通知书的要求准备书面汇报材料,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现状、重大事故发生(或停工整改下达)后采取的应对措施和下一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思路等。
七、在问责前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应将被问责单位现场相关调查材料报送负责问责的建筑行政主管部门。
八、问责谈话会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被问责单位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对存在问题或发生事故的情况作说明。内容包括:1.原因及处理经过;2.责任划分;3.应吸取的教训及应采取的防范和管理措施等。
(二)问责小组成员就有关情况提出询问,被问责人答复。
(三)问责小组成员讨论处理建议。
九、问责谈话会应形成书面记录(见附件二)并存档。
十、处理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依法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四)进行行政处罚和记录不良行为。
(五)按照有关程序向有关部门提出对被问责单位企业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责任人的从业资
格进行处理。
以上方式,可以单处或并处,并形成书面处理建议(见附件三)问责小组讨论处理建议时,被问责人应回避。
十一、被问责的单位应当在问责后5日内向问责的建筑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的安全生产工作整改报告。
十二、有关问责内容,可视具体情况向社会公示。
十三、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对无故不接受问责或问责后不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依据有关规定从严处理。
十四、三区两县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市建工局将依据建设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层级监督制度要求,与事故发生地的区县建工(设)局约见谈话。主要是分析事故原因和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工作措施。
附件一: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隐患问责通知书 附件二: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隐患问责记录 附件三: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隐患问责处理建议书
南京市建筑工程局
二○○六年三月三十日
附件一:
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隐患问责通知书
附件二:
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隐患问责记录
记录人:年月日
附件三:
南京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安全生产隐患问责处理建议书
第二篇: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重大隐患约谈制度
全生产责任事故和重大隐患约谈制度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对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存在重大隐患问题企业单位及所在地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安全警戒教育,有效杜绝、减少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发生,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要求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生产安全事故和重大隐患约谈制度。
第二条
约谈范围
凡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和对人民群众财产造成较大损失及以上事故,或者经检查发现及群众举报查证属实,企业单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问题的,有关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都要组织事故发生或存在重大隐患的企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对其进行约谈。
第三条
约谈对象
组织事故或重大隐患约谈,按照事故发生或存在隐患等级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具体规定:
1、凡发生一次死亡1人事故的,或者一次造成一定人数重伤,或者一次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事故的,由事故企业单位所在乡
— 1 —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安全监管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组织进行约谈。被约谈对象主要是:事故企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
2、凡发生一次死亡2人以上3人以下一般事故的(包括3人),或者一次造成10人以下重伤,或者一次造成5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事故的,由事故企业单位所在县区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组织进行约谈。被约谈对象主要是:事故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企业单位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同级的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
3、凡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较大事故的(包括10人),或者一次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一次造成1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事故的,由市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组织进行约谈。被约谈对象主要是:事故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企业单位所在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同级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
4、凡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大事故的,或者一次造成50人以上重伤、或者一次造成1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事故的,组织约谈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安委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的有关事故约谈制度及规定要求执行。
— 2 —
5、经有关部门单位检查发现或群众举报经核实情况属实,企业单位存在较大事故隐患,并有可能造成较大事故发生的,由企业单位所在县区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组织进行约谈。被约谈对象主要是:存在较大事故隐患的有关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企业单位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被检查发现或群众举报企业单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并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发生的,由市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组织进行约谈。被约谈对象主要是: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有关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所在县区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企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
第四条
约谈内容
(一)约谈内容主要是:被约谈对象汇报事故发生或存在隐患问题的有关情况;约谈部门单位对被约谈对象进行安全生产警戒教育。
(二)被约谈对象汇报内容应包括:
1、事故发生企业单位概况,或存在重大隐患问题企业单位情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简要经过,或存在重大隐患的情况;
— 3 —
3、事故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经济损失,或存在重大隐患问题对安全生产的危害程度;
4、事故抢险救援已采取的措施和其它安全保卫措施,或对重大隐患问题已采取的监控整改措施;
5、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检查和应吸取的教训,或对存在重大隐患问题进行自我检查及应吸取的教训;
6、加强今后安全监管和防范事故发生的计划、措施等,或对整改重大隐患问题制定的实施方案和计划采取的监测监控防范措施等。
(三)约谈部门单位约谈内容:
1、询问了解事故发生情况,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有无迟报、漏报或瞒报问题;或询问了解存在重大隐患问题情况及造成原因和是否进行了公示、公告和报告等。
2、帮助分析造成事故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查找在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差距;或帮助分析存在重大隐患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查找在排查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差距。
3、对事故企业单位及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责任人进行安全生产警戒教育,帮助吸取事故教训;或对存在重大隐患问题的企业单位及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管部门责任人进行安全生产和隐
— 4 — 患排查治理警戒教育,督促加强隐患排查治理。
4、帮助研究制定今后加强安全监管和杜绝事故发生的措施办法,严防同类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发生;或帮助制定整治隐患实施方案,督促限期完成隐患整改等。
第五条
约谈工作管理
1、对事故约谈一般在事故等级和性质确定后7日内进行。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约谈,一般在被检查发现或群众举报查证属实后3日内进行。
2、组织约谈按照本制度制定的约谈原则,由发生事故或存在重大隐患问题企业单位所在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为约谈牵头单位,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参加。并在约谈前3日内,向被约谈的企业单位和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单位下发约谈通知书,书面告之被约谈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应提交准备的有关资料等。被告知参加约谈的人员要按时到会,因故不能参加约谈的要事先请假。
3、负责组织约谈的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应安排人员做好约谈记录,约谈后要形成约谈纪要,及时下发给被约谈的企业单位及所在的乡镇或县区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并加强对约谈要求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4、被约谈的企业单位及所在的乡镇或县区人民政府及安全
— 5 — 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在被约谈后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组织约谈的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和有关部门写出贯彻落实约谈精神情况汇报。对不参加约谈或不认真贯彻落实约谈要求精神的,由负责约谈的有关人民政府进行批评教育。问题和情况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追查处理。
第六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 6 —
第三篇: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管理,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重大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
第三条:本制度适应公司所属各部门、生产单位。
第二章 隐患的报告及评估
第四条:生产单位一旦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应立即报告公司安委会、当地主管部门、当地安全生产监督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安委会和当地人民政府,公司安委会、生产单位必须配合相关部门对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初步评估和分级。
第五条:公司安委会协调相关部门对经评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单位编写重大事故隐患报告书。重大事故隐患报告书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隐患类别;
(二)、事故隐患等级;
(三)、影响范围;
(四)、影响程度;
(五)、整改措施
(六)、整改资金来源及其保障措施;
(七)、整改目标。第六条:经评估确定生产单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公司成立由公司总经理为组长的隐患管理小组。
第七条:隐患管理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掌握重大事故隐患的分布情况,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程度,负责重大事故隐患的现场管理;
(二)、制定应急计划,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三)、进行安全教育,组织模拟重大事故发生时应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必要时组织救援设施、设备调配和人员演习;
(四)、随时掌握重大事故隐患的动态变化;
(五)、保持消防器材、救援用品完好有效。
第三章 隐患的整改
第八条:公司安委会负责对重大事故隐患的管理和组织整改。第九条:公司工会组织督促、监督并协助对重大事故隐患的管理和整改。
第十条:发现并评估确定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由公司安委会对生产单位签发《停工指令书》。
第十一条:接到《停工指令书》的生产单位必须立即停产、停业。
第十二条: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单位,各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主持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难以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防范、监控措施。第十三条:完成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的生产单位,先由公司安委会组织相关部门验收,公司安委会验收合格后报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申请审查验收,合格并取得书面报告后,由公司安委会签发《复工通知书》,各生产单位方能复工。
第十四条:重大事故隐患整改资金由各生产单位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在公司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中列支,必要时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给予支持。
第四章 奖励和处罚
第十五条:对及时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积极整改并有效防止事故发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六条: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隐瞒不报的单位,给予批评教育,并酌情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责令立即上报。
第十七条:对接到公司安委会《停工指令书》或有关执法部门《重大事故隐患停产、停业整改通知书》而未立即停产、停业进行整改的,除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理外,公司将酌情对生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第十八条:对不积极配合公司安委会和当地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进行整改或未采取防范、监控措施的单位,责令立即改正,酌情对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第十九条:对重大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生产单位所在地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另有规定,依照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四篇: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范文
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1范围
1.1本制度规定了矿山隐患整改的组织机构、内容和措施。1.2本制度适用于矿山隐患整改管理工作。2法律法规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2.3《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制度。
3.1安全生产:是指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 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3.2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4组织机构矿安全生产委员会为实施隐患整改工作的管理机构。5职责
5.1行政一把手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整改工作全面负责,安全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对行政一把手负责,协助行政一把手抓好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5.2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和科室事故隐患整改责任制。5.3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整改台帐。
5.4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报表制度,按项目和内容逐项填写,做到字迹工整、内容齐全、事实准确。
5.5制定事故隐患整改工作计划,并认真执行。5.6制定事故隐患排查奖罚规定,并认真执行。6措施
6.1制定事故隐患日、旬、月检制度。安全员负责每天的安全隐患排查;安全负责人负责每月安全隐患的排查;行政一把手负责季安全隐患的排查。6.2每月由安全负责人主持召开一次隐患排查工作会,重点研究解决重大隐患的治理方案。
6.3隐患处理要坚持四定原则(定项目、定时间、定人员、定措施),确因客观因素整改不完的隐患,企业要说明具体原因及隐患整改进展情况,事故隐患未整改完成,必须每月上报,直至整改完成。
6.4对省、市、县局等上级部门检查出的各类隐患,由行政一把手负责,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具体的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整改结束后,将整改结果上报厂。
6.5安全隐患的整改,要贯彻“分级负责、责任落实”的原则。行政一把手全面负责,具体做到项目、方案、措施、资金、时间、责任的落实,及时完成隐患整改的相关规定。6.6安全隐患的检查必须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作业场所,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无措施或措施不到位,不准生产。
6.7因安全隐患整改不落实导致事故发生,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谴究事故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6.8建立隐患整改台账、记录并做到清淅齐全完整便于获取。
第五篇:重大隐患治理制度
重大隐患治理制度
为有效治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实处,做到安全生产防线下移,防患于未然,特制定该制度:
一、事故隐患的分类:
1、事故隐患的种类:顶板、通风、瓦斯、煤尘、机电、运输、放炮、火灾、水害和其它。
2、根据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和解决难易程度分为A级、B级、C级、D级、E级隐患。
A级隐患是指整改难度大,生产经营单位解决不了,需由业务板块(专业化公司、事业部)和集团帮助组织整改的隐患。
B级隐患是指整改难度较大,单位战线解决不了,需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整改的隐患。
C级隐患是整改难度一般,区队(分厂、车间)解决不了,需由单位战线组织整改的隐患。
D级隐患是指整改难度较小,班组解决不了,需由区队(分厂、车间)组织整改的隐患。
E级隐患是指班组能够现场立即整改的隐患。
二、事故隐患排查职责
1、区队队长对生产范围内危及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负责督办。
2、值班领导对生产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全面负责督办。
3、跟班领导具体负责对范围内的事故隐患进行协调、组织、实施、落实。
4、现场检查人员、施工现场安全负责人员负责对各类隐患的排查、整改。
5、施工现场安全负责人员,负责对E级隐患的排查、整改。
6、队干部负责事故隐患的闭合运行、落实、考核和责任追究。
三、事故隐患排查时间
1、要求相关人员每天要组织一次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按照 A、B、C、D、E 类进行分级管理。
2、每月要对存在的各类隐患进行一次梳理,保证隐患按时闭合整改。
五、事故隐患的闭合整改
1、各条隐患的整改须由排查人负责填写相关隐患排查表。
2、凡落实处理了的事故隐患视为运行整改完毕;凡无处理的隐患视为未按期整改。未按期整改的隐患将进行二次整改落实。
六、事故隐患的责任追究
1、一次隐患能按期进行整改的不再进行通报。
2、未能及时整改的事故隐患,要求对未按时整改的原因进行分析,无正当理由而未及时处理的,需按照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3、每月对各类事故隐患进行月度分析,查找多发事故隐患原因及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
4、未按规定进行隐患排查或排查不彻底、走形式的,给予相关责任人罚款100元。
5、对作业地点发生的隐患隐瞒不报又不积极采取措施的,对相关责任人分别予以罚款200元。
6、对无正当理由而未及时整改处理的隐患,在月度总结会上对相关责任人要进行通报批评。
7、凡不认真履行职责,对事故隐患运行、组织、实施、落实、排查不力的责任人,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导致事故发生的从重从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