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5篇)

时间:2019-05-12 04:1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全文共15章63节,40000多字。第1个章节主要分析“十一五”规划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国内外形势、机遇和挑战、提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导向。后14个章节则从构建我区工业、农业、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举措;加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解决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问题;解决民生社会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与重点;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实现规划宏伟蓝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一一阐述了“十二五”期间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此外,《纲要》还在紧密结合国情与宁夏区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人均GDP4000-11000美元发展阶段的特点,使产业政策和居民收入政策的设计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并且,明确界定政府的投资范围,地方财政新增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与以往规划相比,《纲要》增加了“战略导向”一节,并把交通、水利和文化作为单独章节进行规划。采取正文加专栏和图表的形式,使规划内容更加直观、清晰。编制过程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推进宁夏实现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编制好“十二五”规划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多次明确指示要编制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规划。有关部门主要完成了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2009年12月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王正伟主席任组长,齐同生、赵小平副主席任副组长,各厅局负责人为成员。二是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先后开展了19个重大问题研究,赵小平副主席多次听取研究课题汇报。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汇编,发送各厅局和市县(区)参考。

三是研究提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组织相关厅局完成了“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在区内、北京多次召开征求意见会,经自治区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

四是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共安排编制26个重点专项规划,目前均已完成初稿。赵小平副主席听取了工业、农业、服务业、能源发展等8个专项规划汇报。

五是建立“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已储备大量项目,总投资达8900多亿元。自治区领导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商谈并委托其进行重大问题研究与项目策划,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对项目库进一步充实完善。

六是编制完成 “十—五”规划 《纲要》(送审稿)。根据自治区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安排,2010年4月着手 “十二五”规划 《纲要》的起草工作,7月份提出规划纲要初稿,8月至10月多次召开各种专题会议征求意见。中央关于 “十二五”规划《建议》和自治区党委 《建议》出台后,又多次召开座谈会和征求意见会等,2011年1月7日自治区政府第85次常务会议进行了审议。其间多次进行重大修改,数易其稿,形成了提交自治区 “两会”审议的规划 《纲要》(草案)。

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奋力拼搏,攻坚克难,除森林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三个指标有一定差距外,其余全部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三大指标实现总量翻番。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43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4亿元,是2005年的3.2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8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倍。

以宁东基地为重点的工业快速崛起。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260亿元,开工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大型煤矿、电力、煤化工项目。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总产量达到357万吨,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区封山禁牧,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省区,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500公里,全区73%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太中

银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72公里。银川河东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中卫香山、固原六盘山支线机场建成通航。大力实施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千里滨河大道全线贯通。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两基”攻坚提前一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1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粮补一卡通、药品三统一、乡财县管、少生快富、省(区)直管县试点、水权转换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高水平举办宁洽会、文博会、房车节等六大节会,成功举办中阿(宁夏)经贸论坛,内陆开放型经济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5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但恰恰就是这些成就和经验,构成了宁夏制定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必不可少的现实基础。

主要特点

《纲要》自始至终贯穿了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力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体现党委战略意图,体现前瞻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责任,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创新:

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更加注重全面进行结构调整,由以往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转向全面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增量调整存量,全面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充分体现了结构调整的创新。

建设统筹城乡示范区。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按照“集中均等”模式重塑宁夏经济地理格局,全区人口、产业重点向沿黄经济区集聚、南部山区重点向固原市集聚、村镇重点向重点镇和中心村集聚,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则大幅度向中南部地区和农村倾斜,让全区人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充分体现了发展理念的创新。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力推进以整村移民为重点的中南部地区扶贫攻坚,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杜会保障体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充分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树立生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沿黄城市带绿色景观长廊、贺兰山东麓生态防护长廊、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长廊和六盘山生态保护长廊四大“绿色长城”,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省区,构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城乡绿化美化,切实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突出问题,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

建设内陆开放试验区。提出了形成国内区域合作三大合作圈,开辟国际航线,建设国际空港陆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打造面向穆斯林世界开放的前沿阵地,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两项机制、建设三大基地、四大中心,充分体现了对外开放的创新。

数说纲要

新兴产业年均增长30%

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设备制造、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增加值年均增长30%。粮食产量350万吨以上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350万吨以上。

到2015年,全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产业新格局、生活新提高、乡风新文明、村容新变化、管理新机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60亿元旅游收入

到2015年,全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0亿元。

铁路营运里程1770公里

到2015年,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770公里,货运量9000万吨,国铁复线率达到70%以上。“三小时通勤圈”

开通银川至北京、西安等城市的动车组,构建银川至西安、兰州、呼和浩特、太原等毗邻城市“三小时通勤圈”和银川至北京、郑州、成都等省会城市“五小时通勤圈”。

332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

到2015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200公里,高速公路16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0公里/百平方公里左右。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达到80%以上。新增沥青(水泥)路面里程7000公里,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所有乡镇建成客运站,90%的行政村建成招呼站。

旅客吞吐量达到650万

到2015年,全区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650万人次。

安置35万最困难群众

利用5年时间将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差、发展难度大、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35万最困难群众,妥善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和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增收格局,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示范区。

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

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加快构筑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以固原市为次中心、以100个重点镇和3000个中心村为补充的相互依存、连片成群的“1113”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着力形成具有宁夏特色的新型城乡发展体系。

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重要发展期,更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型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为我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带来新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呼包银经济区、启动能源化工金三角开发战略、振兴陕甘宁革命老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为我区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为我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而区内水、煤、土资源的良好组合,具有明显特色的民族文化,“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发展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自治区党委、政府更加清晰的发展思路、日益提高的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则为我区抢抓机遇、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科技创新能力弱,经济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山川发展、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困面相对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生态环境脆弱,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节能减排约束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滞后,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世情国情区情深刻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有效地破解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瓶颈制约和难题,更加奋发有为,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不断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规划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全区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推进以项目为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要任务的农业现代化,着力推进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着力推进以沿黄城市带为支撑的特色城市化,着力推进以生态移民攻坚为重点的扶贫开发进城,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奋力推动宁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宁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宁夏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宁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必须始终把这一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实现新跨越与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相统一,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相统一。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是指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投资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纲要》突出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宁夏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了36个主要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20个,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方面的指标,依靠市场调节机制来实现。约束性指标16个,主要是科技教育、人民生活、资源环境方面的指标,由政府履行职责完成。约束性指标设置基本上与国家规划《纲要》保持一致。

保障和改善民生

《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宁夏社会事业与改善民生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项目

全区每个乡镇新建或改造1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加快城市社区幼儿园建设。

义务教育项目

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200万平方米以上,全面消除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普通高中教育项目

每个县区都有1至2所标准化高中,全区普通高中达到63所以上。

职业教育项目

建成宁夏艺术学校、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完成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中等职业教育二期基础能力建设,建成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宁夏体育学校。

高等教育项目

完成宁夏大学“211”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建成宁夏大学科技综合楼,完成宁夏医科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支持宁夏师范学院、宁夏理工学院等高校改善办学条件,迁建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公共卫生项目

建设覆盖全区的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妇幼卫生体系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成自治区儿童医院,建设自治区回医医院,扩建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

医疗服务项目

全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迁建银川市口腔医院。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造全区地级市综合医院,实施第二批医学优势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与信息化项目

建设全科和专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信息服务平台。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项目

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新增廉租住房3.14万套。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体系、特殊群体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监管项目

建设完善监管执法、信息、技术支撑、应急指挥、实训考核等。

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纲要》以实施优势资源深度开发与转化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时期,大力建设三大农业示范区;实施“三个千亿投资计划”,做大做强宁东煤电化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实施“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重点推进农业节水、工业节水以及城乡生活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按照“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抓紧兴建一批事关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工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控制三条红线。

(三)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构建五纵三横铁路运输网,提高三纵九横公路网现代化水平,建成银川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完善口岸航空货运服务功能,提升一主两辅航空港服务功能。

(四)推进中南部地区扶贫攻坚。《纲要》提出要以生态移民为抓手,创新思路,多策并举,用5年时间,把贫困程度深、生态脆弱地区的35万贫困群众搬迁出来。积极发展劳务产业和特色种养业,大力推进产业扶

贫,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宁夏建成国家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示范区。

实施强有力的帮扶政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制定实施强有力的帮扶政策,以地级市、财政强县和宁夏区域内主要大中型企业为主体,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对口帮扶山区贫困县。二是强化山区公共财政支出投资强度,努力缩小山川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差距,到2015年山区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占全区平均水平由目前的15%提高到60%以上。三是在沿黄地区和自治区资源富集区、设立山区主要贫困县“飞地”工业园区。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纲要》提出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努力构建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固原市为次中心、其他县城和重点镇为补充,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高水平建设沿黄经济区,加强固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的主体功能区。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纲要》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突出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城乡创业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七)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纲要》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八)实施科技兴宁和人才强区战略。《纲要》强调要结合宁夏区情和特色优势产业,提出加快推进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个产业一个研发平台、一套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突出培育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

(九)构建“两型”杜会。《纲要》强调,以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保护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打造内陆开放试验区。《纲要》提出,在巩固深化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回族自治区的独特优势,加快面向穆斯林世界的经贸文化合作。以建设中阿(宁夏)论坛银川永久会址、举办中国(宁夏)—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为契机,推动形成中阿国际经贸合作交流平台、中阿高层对话合作机制,把宁夏打造成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集散地、我国重要的国内外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的人才培育基地。

(十一)优化发展环境。《纲要》提出,要推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必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所有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价格和收费七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建立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加强和保障公共安全,凝聚新跨越的强大动力。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发改委解读:

《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纲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进行全方位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纲要》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功能区战略,调整国土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纲要》的一大亮点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纲要》“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首次”制定了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对社会关注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等热点、焦点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途径。

《纲要》24个指标中有9个指标是与民生相关的,在12个约束性指标中有4个是与民生相关的。例如,在社会保障方面,《纲要》提出了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要达到3.57亿人,这个人数就比“十一五”末增加1个亿,相当于每年增加2000万;针对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比较困难的现实,《纲要》特别提出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今年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

通过《纲要》的实施,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发展将明显加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全面改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显著提高,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第三篇:解读十二五山西规划纲要

再造一个新山西是一个令人充满希望的词汇。未来五年内,山西要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GDP增速与百姓收入增速同步,这样的目标怎样实现?从这份厚达114页的规划纲要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两纵十横”山西大水网;四大循环链条;钢铁、铝、镁、铜等几大冶金基地;煤化工业七大板块;“7+2”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新“五个全覆盖”工程;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五个一”工程……这些让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的提法,伴随着翔实的阐述,将一幅美丽的新山西画卷徐徐打开,展现在大家面前。

“十二五”规划纲要

【释义】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明确政府的工作纲领,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发展目标

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年均增13%

过去,我省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要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而此次公布的规划纲要(草案)着重强调,要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主要目标: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规划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摘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构建“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专家解读】“'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符合山西实际、很科学。”山西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安树伟表示,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就应该有优化发展、重点开发,同时也要有限制开发、禁止开发,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和要求,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大运骨干通道沿线等地,进行优化开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其他方面】

太原都市圈--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打造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开发区域,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成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一带三屏”--构建生态安全战略布局,建设西部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

关键词·基础设施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规划摘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大兴铁路。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专家解读】“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对山西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山西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交通保障与服务支撑。”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潘云,对“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的表述感到振奋。早在十年前,讨论“十五”规划时,当时就“高速公路骨架完成”提出的时间表是“到2030年完成”,但现在山西已经实现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多公里,“十二五”末就要达到6000公里,提前十多年高速公路基本骨架就要成型,可以想象这项工程完成后对于山西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

【其他方面】

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加大利用黄河水,构建“两纵十横”山西大水网,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展的大水网。

水电气暖--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通信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关键词·农业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规划摘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纲要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部分做了重点说明。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推进扶贫纵深化。

【专家解读】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农村委副主任、省农科院研究员姚建民,对规划纲要中农业现代化部分的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整个农业部分的内容非常详尽,提出的目标任务也切实可行。希望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制定具体细则,使政府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真正发挥实效。

姚建民介绍,规划中提出了新发展设施蔬菜100万亩的产业化目标,这就意味着用于粮食种植的面积少了,因此,就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综合考虑实现平衡发展,兼顾规模和效益。

【其他方面】

县域经济--科学布局县域主导产业,壮大县域板块经济。“三农”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关键词·工业新型化

发展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规划摘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专家解读】省政协委员、山西煤基合成油办公室副主任关志道表示:“未来数十年,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也是我省的资源优势,搞工业新型化不能离开煤炭。”“与以往不同,保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发展必然,而保证清洁、高效利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煤化工。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焦化研发和生产经验,具备以煤炭资源为开发基础,继而发展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诸多优势。”关志道说,“我省要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必不可少,而煤炭产业必须承担重任,其中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清洁生产,都需要努力,更需要政策支持。”他表示,相信在我省的工业新兴化发展过程中,现代煤化工将大有可为。

【其他方面】

新能源汽车--开发引进商务车和小型车,积极引进和开发新能源汽车。

白酒--积极推进以汾酒集团为龙头的汾酒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省内白酒资源的有效整合。

食品--以做精做细小杂粮为龙头,着力发展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干果蔬菜等特色食品工业。

关键词·转型综改试验区

充分利用这个大品牌大载体

【规划摘要】充分利用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选择基础条件好、具有一定优势的市县和企业,设立不同层次的“先行区”“示范区”“先导区”等。

【专家解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潘云认为,对于山西而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将会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山西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自己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还需要外力的支持。因为山西虽然明晰了转型发展的根本路径,但在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遇到一些原有体制、结构等方面的束缚,而获批设立综改区,恰恰能通过外在政策的扶持,来帮助山西突破这些关卡。从这个意义上说,获批并设立综改区就是一个发展的引擎。

关键词·生态环境

实施“蓝天碧水”“污染减排”工程

【规划摘要】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专家解读】山西省环保厅环保专家李景平解释说,“蓝天碧水”“污染减排”工程,是推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杠杆。“十一五”期间,我省空气、水质量大幅提升。“十二五”规划中,将扩大实施力度、提升建设水平,把亮相工程打造成山西的环保品牌。通过“净化山西”,将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发展。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在哪里?我认为,规划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节能减排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其他方面】

气化山西--要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建设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积极推进东延、南下出省输气管道建设,打通煤层气向邻省外输通道,适时利用余气向外输送。

健康山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词·文化

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规划摘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古籍保护工程、珍稀剧本保护和音配像工程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集团、大景点、大会展、大服务”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专家解读】山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谢玉辉做了个比喻,她说,煤炭和文化对山西来说如同鸟之双翼,只有两翼展开才能高高腾飞,通过文化提升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通过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这就是山西的希望所在。

【其他方面】

文化环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育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规划摘要】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专家解读】“现在我们教育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综合能力不足。”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长徐仲安表示,深化教育改革应该从目前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上着手,不能一考定终身,更不能因为高考分数就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劣。

对于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关于“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切中了要害。尤其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方面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下一步各高校也能从自身做起,在专业学科设置、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先行探索。”他说。

【其他方面】

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全省职业教育全覆盖。

关键词·民生改善

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规划摘要】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实现“三个全部一个重点”,全部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范围,全部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全部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重点把国有煤矿退休工人中矽肺病患者纳入工伤保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扩大消费,推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专家解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健表示,为了解决百姓就业、社会保险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山西将重点实施四大计划。即充分就业计划,人才支撑计划,社保全覆盖计划和工资倍增计划。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参保人数达1700万人,实现医疗保险城乡全覆盖,参保人数达3400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城乡从业人员;适时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标准,有效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实施。

【其他方面】

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省人口年均出生率控制在12.8‰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期末总人口控制在3560万人以内。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全省将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基层全覆盖。307种基本药物,在百姓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全部零差价销售。

住房--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关键词·改革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

【规划摘要】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放开;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专家解读】“煤焦、钢铁转产转型,有个大背景。”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志强说,对山西来说,煤焦、冶金、电力、建材四大产业在GDP贡献中占比过高,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要真正走向绿色低碳等,必须转产转型,推进它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同时,山西也提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入指标,要低于全国水平,山西的民营企业迫切要转产转型。“这是山西综改区建设任务目标任务的一个要求,也是山西可持续发的需要,更是山西的必然选择。”

【其他方面】

行政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

金融改革--健全中小微企业商业性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上市,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

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改革,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

关键词:发展软环境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规划摘要】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渎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专家解读】“煤炭资源整合之后,我省的民间资金相对宽裕,对民企转型发展以及二次创业,有很好的资金保障,若是政府能在软环境上做文章、下工夫,将对转型跨越,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执委、繁峙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卫东说。

在黄卫东看来,软环境最重要的还是政策。他提出,政府要为转型民企提供投资信息发布平台,实时向全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项目等具体投资信息,让民企老板们耳聪目明,减少民企转型发展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风险性。“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不少民间资金投资到外省,其中,投资天津1200亿、内蒙古1000亿、湖北1000亿、河南800亿、陕西300亿,而其他省份来晋投资的项目不多,规模也不大,大多在200-500亿之间。”黄卫东说,从到外省投资和省外来晋投资的差额可以看出,山西提出优化发展软环境是非常及时的。

【其他方面】

反腐倡廉---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区域合作---加强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各层次的经常性沟通和磋商。鼓励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突破行政界限,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

第四篇: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刚刚收获“十一五”的硕果,山西人民又踏上“十二五”的征程。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十二五”时期的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路线图”。

未来5年,山西将有哪些变化?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关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发展指标又将如何实现?

居民收入比肩GDP达到13%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时期我省主要发展指标:山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目标为13%,2015年将达17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 36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年达到50000亿左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年增长 1.1%,2015年将达到9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提高到13%,2015年将达30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达到9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5年增长5%,到2015年达到23%。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太兴铁路等。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工业: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重点培育4个亿吨级、3个 5000万吨级特大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焦炭工业:到2015年,全省焦炭总产量动态控制在1.2亿吨/年左右。

冶金工业:到2015年,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4000万吨,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产能分别控制在800万吨、200万吨、180万吨。

电力工业: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0.8亿千瓦至1亿千瓦。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一县一业”基地县和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到2015年建设10000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全力抓好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快实施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大同盆地100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三个城镇群,构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区三组群”的城镇空间格局,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

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加快太原南部新区和晋中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将两市结合部划定为“共建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两市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推进晋北中部城镇群建设,加快晋南中部城镇群建设,促进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建设。

实施“大县城”战略,到2015年,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20个,5—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40个。

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75%,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50%。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建设健康山西,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

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充分利用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 2 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创新金融体制,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统筹布局一批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市、县,开展先行先试。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集团、大景点、大会展、大服务”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放开;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渎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第五篇: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一讲 “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篇章,“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实现了年均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比“十五”末翻番。在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结构、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于2006年突破1万亿元,2008年、2009年先后超过新加坡、香港,2010年达到1.69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74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

(二)结构效益持续改善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61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2%,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基本形成“5、6、7、8”的发展格局,即三产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增加值占比接近60%,贡献的地方财政收入占比超过70%,利用外资占比接近80%。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6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万亿元;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1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近1.4倍。高技术产业增长明显快于全市工业增长,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25%。“十一五”期间消费增速持续领先投资增速,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首次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设立10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首批启动了200多个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领域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从“十五”末的2.31%提高到2.83%;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两番多;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左右。“十一五”期间,上海共有200多项(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由上海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累计达到310项,一批阶段性成果实现产业转化。世博科技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创新成果在世博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应用。

(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采取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用能领域节能管理、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和技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多管齐下、全力以赴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一五”累计淘汰落后产能超过2400项,实现节能能力超过500万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的规划目标有望顺利完成。加大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全面完成第二、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实

施第四轮计划。“十一五”期间环保投入累计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全市水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8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十五”末的88.2%提高到92.1%,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8%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同时,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从“十五”末的125立方米减少到76立方米,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从47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63亿元/平方公里。

二、“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央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在2009年国务院出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见之后,上海及时抓住机遇,深化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四个中心”建设重大先行先试政策取得重要进展,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沪深300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信贷转让市场、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等一批金融创新业务取得突破。金融机构加快集聚,至2010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数超过800家,银行间市场清算所、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等功能性机构相继挂牌成立,全国2/3的法人银行落户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显著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跃居全球第三,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量跃居全球第二,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跃居全球第一。2010年,全市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为386.2万亿元,规模比“十五”末扩大了10倍。

(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航运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大芦线航道整治一期、洋山深水港一期二期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进展,特案减免税、启运港退税等试点启动实施。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船舶登记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本市涉外航运保险业务占全国比重达到2/3。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三。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航运企业入住洋山保税港区,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洋山深水港区为依托的国际运输服务平台基本形成。

(三)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全面推进

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见。虹桥商务区和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推进“三区”、“三港”联动发展。深化贸易便利化措施,推进区域大通关合作,启动实施新型国际贸易试点。2010年,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846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均超过25%。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7万亿元,是“十五”末的近3倍。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十一五”期间,上海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积极的就业政策成效显现

上海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保民生的突出位置,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动者职业培训、为青年提供职业见习、重点扶持初创期创业组织等措施,实现多渠道就业。“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六年控制在4.5%以内,帮助了一批就业困难、家庭困难的“双困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

上岗就业。特别是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时制定实施了鼓励创业和稳定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援助“1+3”扶持政策,重点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与服务,千方百计缓解就业矛盾,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根据国家部署,上海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增加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镇保和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养老金,并同步统筹调整最低工资、就业补助、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收入、失业保险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待遇等一批标准线。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万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70%和65%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上海按照“保基本、广覆盖”的总体思路,在全市基本建立了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五个险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先后将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建立了少儿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了城镇重残人员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完善支援外省市建设退休回沪定居人员保障政策。2008年,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2009年,将外省市城镇户籍来沪从业人员、在沪就业外国人、台港澳人员等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范围。2010年,开展“新农保”试点,并将本市城镇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基本医保并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民各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8%。

(四)“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切实解决好百姓的住房问题,探索构建以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新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2500万平方米左右。开展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轮候供应试点并逐步在全市全面推开。完善了廉租住房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廉租住房累计受益家庭达到7.5万户,基本实现对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申请家庭“应保尽保”。同时,积极探索旧区改造新机制,加大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整治力度,“十一五”期间拆迁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约33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超过8000万平方米。

(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和学杂费,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学校全面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688种药物列入本市基本药物目录并在各基层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郊区三级医院“5+3+1”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养老服务不断改进,养老床位数累计达到10万张,为20多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六)城市和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坚持在全市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源头治理力度,每年对来沪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全市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成效明显。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社区事务受理、卫生服务、文化活动“三个中心”基本实现全市所有街镇全覆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颁布实施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初步构建了人才居住证、居住证转户籍、直接落户相衔接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基本实现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同时,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基

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七)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农业设施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建成设施粮田8.7万公顷、设施菜田1.7万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86个,“十一五”期间粮食总产量达到576万吨,连年实现丰收。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十一五”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超过3000公里,危桥改造700多座,“万河整治”、“清洁家园”等工程建设取得成效。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区县统筹,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与郊区开展对口合作交流。完成1000多所郊区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部分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时报销。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郊区行政村公交通达率均达到80%。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十一五”期间,上海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充分激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一)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之后,上海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聚焦中央、上海、浦东三个层面结合点,按照“三个着力”的总体要求,全面部署、整体设计,制定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实施了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金融改革和创新、科技体制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外汇管理方式试点9条措施等一些试点经验已经逐步推向全市、辐射全国。2009年,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大浦东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08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28%;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过25%,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约为17%,外贸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总额50%以上。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全面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政企分开和政社分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开展了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952项,取消和停止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312项。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向社会征求公共政策的意见,向市人代会报送审议100多家市级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了19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不断完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

(三)多种所有制共同繁荣发展

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体系,基本完成本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市属国资从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等9个行业全部退出,一批国有企业完成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提高至30.5%。贯彻落实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改善民营企业准入、融资、市场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左右,比“十五”期末提高约6个百分点。

(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689亿美元,其中出口1808亿美元,进口1881亿美元,均比“十五”末翻了近一番。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占进口、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1/3和近1/2。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对新兴市场的贸易也大幅增长。至2010年年末,累计实到外资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实到外资比重达到近80%。吸引总部经济取得明显进展,至2010年年末,全市共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和外商投资性公司837家,比“十五”末增加了413家。“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累计对外投资达到60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本市对外投资主体数量和投资额分别达到2/3和1/3左右。

(五)区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化

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协调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围绕共建共享世博会,交通、信息、环保、金融等重点专题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成效,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前一年胜利完成,医疗卫生、民房重建、教育配套、市政等117个援建项目全面交付使用,对新疆、西藏、云南、三峡库区、青海等地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序开展。

五、积极筹办并成功举办世博会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是上海“十一五”期间的一件大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下,上海办成了一届世界性盛会,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光荣任务。

(一)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十一五”期间,上海利用办博契机,加快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近8000亿元。至2010年年末,上海累计建成8座大桥、12条越江隧道。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数达到12 条,总长度达到452.6公里,比“十五”末增加了300多公里。上海高速路网基本实现了“15分钟进入、30分钟互通、60分钟抵达”的目标。一批世博配套路网和中心城路网改造工程相继完成,长江隧桥工程、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浦东国际机场扩建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上海成功应对世博大客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世博会举办成功、精彩、难忘

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上海将办好世博会作为2010年头等大事,全面落实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方针,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精益求精,优质高效做好各项世博筹办和举办工作。上海世博会创下了多项历史新纪录,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达到246个,累计入园参观人次7308万,举办各类文化演出活动2.29万场,8万名园区志愿者、10万名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197万名城市文明志愿者提供了志愿服务,成为了世博会历史上参与度最广泛的一次盛会。上海世博会生动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分展示了城市文明成果、交流了城市发展经验、传播了先进城市理念、探讨了城乡互动发展,成功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全面促进了国际国内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成功、精彩、难忘的目标,兑现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

(三)世博带动效应明显

世博会举办直接带动了旅游会展、商业销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世博会举办期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5亿元,其中园区商业零售额45亿元,世博特许商品销售额310亿元;全市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达到78%,住宿业客房收入增长了85%。通过成功举办世博会,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全面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凝聚形成了为国争光、全心为民、团结协作、严谨科学、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上海世博会精神,充实和丰富了上海城市精神内涵。上海世博会在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生动展示和探索实践,也为今后上海转型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丰富资源、注入了强大动力。

下载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5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半天)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半天)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半天)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成长(1天)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与方法(半天)德鲁克管理实践解读(1天)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收入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步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2010年10月29日04:27 我来说两句(2)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 本报约请专家进行解......

    十二五规划纲要

    2 内容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

    解读十二五规划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概括起来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

    解读十二五规划

    解读十二五规划-解读十二五规划--改善民生更外亮眼 新世纪的第一个 10 年,中国成功抓住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为世界做出了独特贡献。......

    简单解读《十二五规划》

    简单解读《十二五规划》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一经发布,就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全方位的解读,各路媒体......

    十二五规划解读

    十二五规划浅说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