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二五纲要解读

时间:2019-05-14 03:1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十二五纲要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十二五纲要解读》。

第一篇:湖北十二五纲要解读

未来5年,湖北将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在转型、绿色、创新、和谐中,实现“质”与“量”的双重跨越。十二五”时期将是湖北大有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

·“十二五”湖北镇化率达52% 300万农民实现市民梦想

·湖北“十二五”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将达到95%

·湖北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期间将达到100万套

·湖北十二五期间充分就业成优先目标

·湖北“十二五”着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湖北十二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期

湖北正处于积蓄能量的释放期、爬坡过坎的发力期和潜在优势的转化期。国际国内的发展格局深度调整,各种机遇的叠加,将进一步凸显湖北的综合优势。

◆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将成为推动湖北快速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

◆城镇化加速推进期

加速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湖北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大,具有加速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力。

◆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期

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锲而不舍地推进先进制造业,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富有特色地发展现代农业,成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期

在努力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将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期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化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深层次矛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将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两圈一带”舒展湖北战略宏图

从鄂东的武汉城市圈,到鄂西的生态文化旅游圈,再到肩挑东西的长江经济带,湖北现代化格局中的核心棋子,一步步落子到位,经济版图由此重塑。投资和项目是增长的基石。“两圈一带”的发展战略,正是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精心谋划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其实质,就是要激活全省经济资源,抢抓中部崛起、产业转移、国家宏观政策等重大机遇,谋划大项目,吸引大投资,撬动大市场。

湖北实施“两圈一带”战略走笔:长风破浪会有时

湖北“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正式形成,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空间上的全覆盖,形成了一个较长时期内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展望间,“两圈一带”战略实施泽被荆楚的胜景,目不暇接,她带给6000多万荆楚人民的,必将是“明天更美好”!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由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区)组成长江经济带:以武汉为中枢,宜昌、荆州、咸宁、黄冈、鄂州、黄石等大中城市为节点,沿江25个县(市)为依托,打造沿江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密集带。

武汉城市圈:由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构成区域经济联合体 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解读长江经济带的未来时,描绘了一幅千帆竞发充满活力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许克振告诉记者,对今后10年的湖北长江经济带,《规划》勾画出一幅美好发展蓝图:将其建成引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

现代产业密集带:“十二五”期间,湖北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3600亿元左右,年增长12%左右;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0%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万元,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

新型城镇连绵带:城镇化率达到59%。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为支点的东部城市群,通过开展“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以宜昌、荆州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初步形成。带域形成2至3个100万城区人口的大城市。

生态文明示范带:主要生态环保指标达到国家要求,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基本建成能力充分、集成高效、通江达海、联通两圈、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综合交通体系。将武汉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依托港口、公路站场、铁路站场、航空港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构成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辐射最广的综合枢纽,承担多种交通方式的客货中转联运和信息服务。

展望间,“两圈一带”战略实施泽被荆楚的胜景,目不暇接,她带给6000多万荆楚人民的,必将是“明天更美好”!

“两圈一带”构建湖北新支点

如今,全省17个市州(区)的经济发展蓝图,全部纳入其中,标志着区域发展战略覆盖到全省,湖北省发展进入区域协调共进的新阶段。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区域发展新格局。

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三位一体”构成的“两圈一带”,是新时期湖北发展的“总战略”。它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主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指导和推动湖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体系。如今,全省17个市州(区)的经济发展蓝图,全部纳入其中,标志着区域发展战略覆盖到全省,湖北省发展进入区域协调共进的新阶段。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区域发展新格局。

通过圈圈互动,圈带互动,扩大各个区域资源配置空间,创新省域空间协调发展格局,“两圈一带”战略成为今年我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力引擎,上半年,全省GDP增速达15.7%;地方财政总收入939亿元,同比增长2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5%,出口同比增长54.5%,全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明显提升、物价基本稳定、民生继续改善的良好态势。“两圈一带”战略实施以来,全省东西部差距缩小。“两圈一带”战略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武汉城市圈4条城际铁路相继开工,鄂东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即将形成;投资400亿元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6大生态工程建设开始启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正式实施,湖北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湖北多举措提升改善民生

翻开“十二五”规划,“民生指标”令人眼前一亮。其中约束性指标6项,比“十一五”时期增加一倍多。专家认为,这充分凸显了湖北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民生的决心。每项指标,都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规划》还确定了居民收入、新增就业等领域的五年蓝图。

湖北“十二五”着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10%以上。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举措,也写入“十二五”蓝图,这意味着将着力提高每个居民的幸福指数

省委党校刘启明谈“十二五”民生

公共服务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本层面,就是人权层面。就是说一个不管你的职业、文化、肤色、种族和你职业、学历的高低,你作为一个人,就应该享受到积极公共服务,就是人权服务,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护、基本养老等,“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将会大大提高,覆盖全社会。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GDP保持同步

“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到2015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8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390元;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湖北开放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湖北力争打造全国软环境最优区

放,又对内开放;既向境外资本开放,又向民间资本开放;既要“引进来”,”„„描绘“十二五”湖北发展蓝图,一个中部内陆省份敢开放、真开放、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创造力放的胸襟与气度令人印象深刻。是发展的生命线。《规划》特别提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设,重点建设好“五个环境”,真正把湖北打造成全国经济发展软环境最优

敢开放 真开放 先开放 全开放

内陆,发展不够加上开放不足,是省情最大的实际。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推湖北未来5年民营经济比重提高至55%

工合作的大背景下,在当前地区倾斜政策逐步退出和效应递减的新形势下,摒弃旧观念、老理念,真心实意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改《规划》特别提出,湖北要拓宽投资领域和范围,除明文禁止或限制类把一切可为我所用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汇集湖北,让它激活、于向民间投资开放。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公开透明,不得对民间资

调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5%左右。果。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

五”期间优先发展教育,湖北振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

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推动湖北由

育强省转变,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

发展大繁荣

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激活文化创造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文化湖北文化深化改革

时序更迭,春江水又暖。聆听湖北

文化体制改革的足音,似春天的鼓点,催人奋进。溯时探源,几年的稳步推进,取得令人欣喜的开局和阶段性成果。而

今,湖北豪迈发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强

音,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向面上推开,向

纵深挺进。湖北文化产业跨上腾飞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列车向纵深开进,我省文化产业跨上腾飞之路,一大批文化企业,跃升到起跑线上,朝辽阔远方奔驰。文化产业焕发的无限活力,湖北已充分领略。回首去年,前两个季度,湖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多亿元,创历史新纪录。二五”时期湖北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文化惠民润泽荆品频出一位参观湖北省博物“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股求新思变的文化春潮正漫卷荆楚。一部提供了一个‘文化森林’成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传承与革新的“春在在的惠民之举。”湖北两会期间,6台剧目轮番展演,拉开了荆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春的序幕。更多的人民群众走进文化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发改委解读:

《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纲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进行全方位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纲要》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功能区战略,调整国土空间开发结构,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纲要》的一大亮点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纲要》“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首次”制定了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对社会关注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等热点、焦点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途径。

《纲要》24个指标中有9个指标是与民生相关的,在12个约束性指标中有4个是与民生相关的。例如,在社会保障方面,《纲要》提出了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要达到3.57亿人,这个人数就比“十一五”末增加1个亿,相当于每年增加2000万;针对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比较困难的现实,《纲要》特别提出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今年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

通过《纲要》的实施,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发展将明显加快,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全面改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显著提高,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

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

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第三篇:解读十二五山西规划纲要

再造一个新山西是一个令人充满希望的词汇。未来五年内,山西要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GDP增速与百姓收入增速同步,这样的目标怎样实现?从这份厚达114页的规划纲要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两纵十横”山西大水网;四大循环链条;钢铁、铝、镁、铜等几大冶金基地;煤化工业七大板块;“7+2”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新“五个全覆盖”工程;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五个一”工程……这些让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的提法,伴随着翔实的阐述,将一幅美丽的新山西画卷徐徐打开,展现在大家面前。

“十二五”规划纲要

【释义】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明确政府的工作纲领,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发展目标

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年均增13%

过去,我省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要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而此次公布的规划纲要(草案)着重强调,要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主要目标: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规划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摘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构建“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专家解读】“'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符合山西实际、很科学。”山西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安树伟表示,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就应该有优化发展、重点开发,同时也要有限制开发、禁止开发,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和要求,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大运骨干通道沿线等地,进行优化开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其他方面】

太原都市圈--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打造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开发区域,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成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一带三屏”--构建生态安全战略布局,建设西部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

关键词·基础设施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规划摘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大兴铁路。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专家解读】“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对山西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山西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交通保障与服务支撑。”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潘云,对“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的表述感到振奋。早在十年前,讨论“十五”规划时,当时就“高速公路骨架完成”提出的时间表是“到2030年完成”,但现在山西已经实现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多公里,“十二五”末就要达到6000公里,提前十多年高速公路基本骨架就要成型,可以想象这项工程完成后对于山西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

【其他方面】

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加大利用黄河水,构建“两纵十横”山西大水网,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展的大水网。

水电气暖--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通信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关键词·农业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规划摘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纲要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部分做了重点说明。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推进扶贫纵深化。

【专家解读】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农村委副主任、省农科院研究员姚建民,对规划纲要中农业现代化部分的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整个农业部分的内容非常详尽,提出的目标任务也切实可行。希望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制定具体细则,使政府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真正发挥实效。

姚建民介绍,规划中提出了新发展设施蔬菜100万亩的产业化目标,这就意味着用于粮食种植的面积少了,因此,就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综合考虑实现平衡发展,兼顾规模和效益。

【其他方面】

县域经济--科学布局县域主导产业,壮大县域板块经济。“三农”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关键词·工业新型化

发展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规划摘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专家解读】省政协委员、山西煤基合成油办公室副主任关志道表示:“未来数十年,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也是我省的资源优势,搞工业新型化不能离开煤炭。”“与以往不同,保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发展必然,而保证清洁、高效利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煤化工。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焦化研发和生产经验,具备以煤炭资源为开发基础,继而发展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诸多优势。”关志道说,“我省要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必不可少,而煤炭产业必须承担重任,其中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清洁生产,都需要努力,更需要政策支持。”他表示,相信在我省的工业新兴化发展过程中,现代煤化工将大有可为。

【其他方面】

新能源汽车--开发引进商务车和小型车,积极引进和开发新能源汽车。

白酒--积极推进以汾酒集团为龙头的汾酒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省内白酒资源的有效整合。

食品--以做精做细小杂粮为龙头,着力发展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干果蔬菜等特色食品工业。

关键词·转型综改试验区

充分利用这个大品牌大载体

【规划摘要】充分利用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选择基础条件好、具有一定优势的市县和企业,设立不同层次的“先行区”“示范区”“先导区”等。

【专家解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潘云认为,对于山西而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将会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山西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自己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另一方面还需要外力的支持。因为山西虽然明晰了转型发展的根本路径,但在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遇到一些原有体制、结构等方面的束缚,而获批设立综改区,恰恰能通过外在政策的扶持,来帮助山西突破这些关卡。从这个意义上说,获批并设立综改区就是一个发展的引擎。

关键词·生态环境

实施“蓝天碧水”“污染减排”工程

【规划摘要】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专家解读】山西省环保厅环保专家李景平解释说,“蓝天碧水”“污染减排”工程,是推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杠杆。“十一五”期间,我省空气、水质量大幅提升。“十二五”规划中,将扩大实施力度、提升建设水平,把亮相工程打造成山西的环保品牌。通过“净化山西”,将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发展。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在哪里?我认为,规划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节能减排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其他方面】

气化山西--要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建设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积极推进东延、南下出省输气管道建设,打通煤层气向邻省外输通道,适时利用余气向外输送。

健康山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词·文化

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规划摘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古籍保护工程、珍稀剧本保护和音配像工程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集团、大景点、大会展、大服务”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专家解读】山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谢玉辉做了个比喻,她说,煤炭和文化对山西来说如同鸟之双翼,只有两翼展开才能高高腾飞,通过文化提升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通过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这就是山西的希望所在。

【其他方面】

文化环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育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规划摘要】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专家解读】“现在我们教育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综合能力不足。”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长徐仲安表示,深化教育改革应该从目前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上着手,不能一考定终身,更不能因为高考分数就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劣。

对于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关于“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切中了要害。尤其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方面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下一步各高校也能从自身做起,在专业学科设置、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先行探索。”他说。

【其他方面】

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全省职业教育全覆盖。

关键词·民生改善

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规划摘要】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实现“三个全部一个重点”,全部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范围,全部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全部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重点把国有煤矿退休工人中矽肺病患者纳入工伤保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扩大消费,推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专家解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健表示,为了解决百姓就业、社会保险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山西将重点实施四大计划。即充分就业计划,人才支撑计划,社保全覆盖计划和工资倍增计划。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参保人数达1700万人,实现医疗保险城乡全覆盖,参保人数达3400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城乡从业人员;适时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标准,有效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实施。

【其他方面】

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省人口年均出生率控制在12.8‰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期末总人口控制在3560万人以内。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全省将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基层全覆盖。307种基本药物,在百姓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全部零差价销售。

住房--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关键词·改革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

【规划摘要】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放开;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专家解读】“煤焦、钢铁转产转型,有个大背景。”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志强说,对山西来说,煤焦、冶金、电力、建材四大产业在GDP贡献中占比过高,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要真正走向绿色低碳等,必须转产转型,推进它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同时,山西也提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入指标,要低于全国水平,山西的民营企业迫切要转产转型。“这是山西综改区建设任务目标任务的一个要求,也是山西可持续发的需要,更是山西的必然选择。”

【其他方面】

行政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

金融改革--健全中小微企业商业性信用担保体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上市,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

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改革,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

关键词:发展软环境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规划摘要】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渎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专家解读】“煤炭资源整合之后,我省的民间资金相对宽裕,对民企转型发展以及二次创业,有很好的资金保障,若是政府能在软环境上做文章、下工夫,将对转型跨越,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执委、繁峙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卫东说。

在黄卫东看来,软环境最重要的还是政策。他提出,政府要为转型民企提供投资信息发布平台,实时向全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项目等具体投资信息,让民企老板们耳聪目明,减少民企转型发展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风险性。“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不少民间资金投资到外省,其中,投资天津1200亿、内蒙古1000亿、湖北1000亿、河南800亿、陕西300亿,而其他省份来晋投资的项目不多,规模也不大,大多在200-500亿之间。”黄卫东说,从到外省投资和省外来晋投资的差额可以看出,山西提出优化发展软环境是非常及时的。

【其他方面】

反腐倡廉---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区域合作---加强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各层次的经常性沟通和磋商。鼓励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突破行政界限,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

第四篇: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刚刚收获“十一五”的硕果,山西人民又踏上“十二五”的征程。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十二五”时期的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路线图”。

未来5年,山西将有哪些变化?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关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发展指标又将如何实现?

居民收入比肩GDP达到13%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时期我省主要发展指标:山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目标为13%,2015年将达17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 36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年达到50000亿左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年增长 1.1%,2015年将达到9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提高到13%,2015年将达30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达到9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5年增长5%,到2015年达到23%。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太兴铁路等。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综合运输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要求,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5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

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供电、给排水、供气、供暖、交通等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工业: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重点培育4个亿吨级、3个 5000万吨级特大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焦炭工业:到2015年,全省焦炭总产量动态控制在1.2亿吨/年左右。

冶金工业:到2015年,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4000万吨,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产能分别控制在800万吨、200万吨、180万吨。

电力工业:到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0.8亿千瓦至1亿千瓦。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努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我省“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煤层气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

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

抓好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一县一业”基地县和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到2015年建设10000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全力抓好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快实施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大同盆地100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

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力度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三个城镇群,构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区三组群”的城镇空间格局,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

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加快太原南部新区和晋中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将两市结合部划定为“共建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两市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推进晋北中部城镇群建设,加快晋南中部城镇群建设,促进晋东南中部城镇群建设。

实施“大县城”战略,到2015年,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20个,5—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达到40个。

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改善生态空间质量,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保护工程。

到2015年,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75%,建制镇燃气普及率达到50%。

“净化山西”要重点开展“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污染减排工程、节能重点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

建设健康山西,到2015年,全省群众健康素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处于中部前列。

加强民生建设,积极扩大就业,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达到省级统筹;加紧建成和发放“社会保障一卡通”。

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房制度。对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农村危房改造问题。

充分利用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综合配套改革” 2 两个关键,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创新金融体制,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制定总体方案和专项实施意见,统筹布局一批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市、县,开展先行先试。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实施“大作品、大集团、大景点、大会展、大服务”战略,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历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视、舞台、美术等作品。

加大整合与重组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与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积极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

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

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对民间资本全部放开;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焦、钢铁等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渎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第五篇: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第一讲 “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篇章,“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实现了年均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比“十五”末翻番。在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结构、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于2006年突破1万亿元,2008年、2009年先后超过新加坡、香港,2010年达到1.69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74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

(二)结构效益持续改善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61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2%,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基本形成“5、6、7、8”的发展格局,即三产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增加值占比接近60%,贡献的地方财政收入占比超过70%,利用外资占比接近80%。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6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万亿元;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1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近1.4倍。高技术产业增长明显快于全市工业增长,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25%。“十一五”期间消费增速持续领先投资增速,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首次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设立10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首批启动了200多个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领域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从“十五”末的2.31%提高到2.83%;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两番多;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0%左右。“十一五”期间,上海共有200多项(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由上海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累计达到310项,一批阶段性成果实现产业转化。世博科技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创新成果在世博会上得到充分展示和应用。

(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采取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用能领域节能管理、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和技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多管齐下、全力以赴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一五”累计淘汰落后产能超过2400项,实现节能能力超过500万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的规划目标有望顺利完成。加大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全面完成第二、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实

施第四轮计划。“十一五”期间环保投入累计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全市水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8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十五”末的88.2%提高到92.1%,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8%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同时,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从“十五”末的125立方米减少到76立方米,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从47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63亿元/平方公里。

二、“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央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在2009年国务院出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见之后,上海及时抓住机遇,深化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四个中心”建设重大先行先试政策取得重要进展,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沪深300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信贷转让市场、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市场等一批金融创新业务取得突破。金融机构加快集聚,至2010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数超过800家,银行间市场清算所、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等功能性机构相继挂牌成立,全国2/3的法人银行落户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显著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跃居全球第三,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量跃居全球第二,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跃居全球第一。2010年,全市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为386.2万亿元,规模比“十五”末扩大了10倍。

(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航运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大芦线航道整治一期、洋山深水港一期二期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进展,特案减免税、启运港退税等试点启动实施。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船舶登记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本市涉外航运保险业务占全国比重达到2/3。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三。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航运企业入住洋山保税港区,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洋山深水港区为依托的国际运输服务平台基本形成。

(三)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全面推进

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见。虹桥商务区和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推进“三区”、“三港”联动发展。深化贸易便利化措施,推进区域大通关合作,启动实施新型国际贸易试点。2010年,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846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均超过25%。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7万亿元,是“十五”末的近3倍。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十一五”期间,上海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积极的就业政策成效显现

上海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保民生的突出位置,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动者职业培训、为青年提供职业见习、重点扶持初创期创业组织等措施,实现多渠道就业。“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六年控制在4.5%以内,帮助了一批就业困难、家庭困难的“双困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

上岗就业。特别是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时制定实施了鼓励创业和稳定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援助“1+3”扶持政策,重点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与服务,千方百计缓解就业矛盾,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根据国家部署,上海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增加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镇保和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养老金,并同步统筹调整最低工资、就业补助、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收入、失业保险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待遇等一批标准线。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万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70%和65%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上海按照“保基本、广覆盖”的总体思路,在全市基本建立了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五个险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先后将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建立了少儿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了城镇重残人员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完善支援外省市建设退休回沪定居人员保障政策。2008年,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2009年,将外省市城镇户籍来沪从业人员、在沪就业外国人、台港澳人员等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范围。2010年,开展“新农保”试点,并将本市城镇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基本医保并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民各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8%。

(四)“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切实解决好百姓的住房问题,探索构建以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新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2500万平方米左右。开展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轮候供应试点并逐步在全市全面推开。完善了廉租住房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廉租住房累计受益家庭达到7.5万户,基本实现对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申请家庭“应保尽保”。同时,积极探索旧区改造新机制,加大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整治力度,“十一五”期间拆迁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约33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超过8000万平方米。

(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和学杂费,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学校全面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9%以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688种药物列入本市基本药物目录并在各基层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郊区三级医院“5+3+1”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养老服务不断改进,养老床位数累计达到10万张,为20多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六)城市和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坚持在全市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源头治理力度,每年对来沪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全市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成效明显。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社区事务受理、卫生服务、文化活动“三个中心”基本实现全市所有街镇全覆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颁布实施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初步构建了人才居住证、居住证转户籍、直接落户相衔接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基本实现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同时,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基

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七)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农业设施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建成设施粮田8.7万公顷、设施菜田1.7万公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86个,“十一五”期间粮食总产量达到576万吨,连年实现丰收。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十一五”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超过3000公里,危桥改造700多座,“万河整治”、“清洁家园”等工程建设取得成效。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区县统筹,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与郊区开展对口合作交流。完成1000多所郊区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部分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时报销。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郊区行政村公交通达率均达到80%。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十一五”期间,上海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充分激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一)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之后,上海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聚焦中央、上海、浦东三个层面结合点,按照“三个着力”的总体要求,全面部署、整体设计,制定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实施了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金融改革和创新、科技体制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外汇管理方式试点9条措施等一些试点经验已经逐步推向全市、辐射全国。2009年,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大浦东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08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28%;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超过25%,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约为17%,外贸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总额50%以上。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全面完成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政企分开和政社分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开展了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952项,取消和停止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312项。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向社会征求公共政策的意见,向市人代会报送审议100多家市级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了19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不断完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

(三)多种所有制共同繁荣发展

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体系,基本完成本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市属国资从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等9个行业全部退出,一批国有企业完成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提高至30.5%。贯彻落实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改善民营企业准入、融资、市场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左右,比“十五”期末提高约6个百分点。

(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689亿美元,其中出口1808亿美元,进口1881亿美元,均比“十五”末翻了近一番。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占进口、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1/3和近1/2。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对新兴市场的贸易也大幅增长。至2010年年末,累计实到外资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实到外资比重达到近80%。吸引总部经济取得明显进展,至2010年年末,全市共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和外商投资性公司837家,比“十五”末增加了413家。“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累计对外投资达到60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本市对外投资主体数量和投资额分别达到2/3和1/3左右。

(五)区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化

贯彻落实国家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协调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围绕共建共享世博会,交通、信息、环保、金融等重点专题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成效,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前一年胜利完成,医疗卫生、民房重建、教育配套、市政等117个援建项目全面交付使用,对新疆、西藏、云南、三峡库区、青海等地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序开展。

五、积极筹办并成功举办世博会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是上海“十一五”期间的一件大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下,上海办成了一届世界性盛会,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光荣任务。

(一)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十一五”期间,上海利用办博契机,加快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近8000亿元。至2010年年末,上海累计建成8座大桥、12条越江隧道。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数达到12 条,总长度达到452.6公里,比“十五”末增加了300多公里。上海高速路网基本实现了“15分钟进入、30分钟互通、60分钟抵达”的目标。一批世博配套路网和中心城路网改造工程相继完成,长江隧桥工程、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浦东国际机场扩建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上海成功应对世博大客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世博会举办成功、精彩、难忘

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上海将办好世博会作为2010年头等大事,全面落实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方针,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精益求精,优质高效做好各项世博筹办和举办工作。上海世博会创下了多项历史新纪录,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达到246个,累计入园参观人次7308万,举办各类文化演出活动2.29万场,8万名园区志愿者、10万名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197万名城市文明志愿者提供了志愿服务,成为了世博会历史上参与度最广泛的一次盛会。上海世博会生动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分展示了城市文明成果、交流了城市发展经验、传播了先进城市理念、探讨了城乡互动发展,成功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全面促进了国际国内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成功、精彩、难忘的目标,兑现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

(三)世博带动效应明显

世博会举办直接带动了旅游会展、商业销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世博会举办期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5亿元,其中园区商业零售额45亿元,世博特许商品销售额310亿元;全市星级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达到78%,住宿业客房收入增长了85%。通过成功举办世博会,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全面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凝聚形成了为国争光、全心为民、团结协作、严谨科学、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上海世博会精神,充实和丰富了上海城市精神内涵。上海世博会在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生动展示和探索实践,也为今后上海转型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丰富资源、注入了强大动力。

下载湖北十二五纲要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十二五纲要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5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半天)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半天)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半天)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成长(1天)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与方法(半天)德鲁克管理实践解读(1天)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

    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5篇)

    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全文共15章63节,40000多字。第1个章节主要分析“......

    师范大学“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西师范大学“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解读“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展规划办公室在学校党委、行政的......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收入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步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2010年10月29日04:27 我来说两句(2)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 本报约请专家进行解......

    十二五规划纲要

    2 内容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

    形势与政策——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份《规划纲要》,不仅记录着“十一五”的喜人成绩,而且详细阐述......

    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解读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形成网络布局合理,流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