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范大学“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西师范大学“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展规划办公室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下,经过规划编制工作小组一年多的努力,《江西师范大学“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于今年4月底基本完成,在5月7日召开的第七届“双代会”上经代表们认真审议后表决通过,并于6月22日经校党委决定下发文件予以公布。本文在这里结合规划的背景和具体内容谈谈《规划纲要》的特点。
一、改革发展定位新方向
定位问题是方向问题,是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199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轨发展。适应教师培养开放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形势,为了和综合性大学进行竞争,很多师范大学提出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这些师范大学成立了教师专业学院,下移教师教育重心,一方面希望通过专门的教师专业学院来统领全校教师培养事务,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科学院从教师培养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高学科和科研水平,获得和综合性大学平等竞争的基础和实力。在这种形势下,我校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但是,在此次“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学校通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科学思考,审慎决策,认为教师教育是师范大学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是师范大学的办学“本色”,明确了坚持“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地方一流、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提出“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依据有四条:
一是校内外调研的结果。在本次规划编制过程中,我校进行了广泛的校内外调查研究。一方面赴省内外同类高校进行调研,另一方面深入到校内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座谈。校内外调研形成了两个结论:一是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道路并没有提高师范大学的整体实力和水平,这从“十一五”期间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总体排名比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另一个是走综合性大学的道路有可能弱化师范大学原有的教师教育优势。其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是单独的教师专业学院无力也无能承担全校的教师教育任务。一个学院不可能胜任数千师范生的论文指导、教学实习工作,这是很多师范大学共有的现象。第二个原因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教师专业知识,而且更重要的还是要促进两种知识的有机融合。教师专业学院统揽全校教师教育的模式割裂了学科知识与教师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无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师培养的质量。
二是学校竞争发展的需要。我校虽然有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但是长期以来受地方师范大学的身份限制和地方财力水平的制约,学校办学水平并不很高,实力并不很强,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全面提高,也很难在各个方面与综合性大学进行平起平坐的竞争。基于这种情况,我校提出了要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和特色发展战略,在办学定位上坚持走“师范大学”的发展道路,坚持教师教育的传统和优势,扬长避短,加快发展。
三是贯彻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 1
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显然,国家不希望所有高校都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道路,而是鼓励不同高校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良性竞争,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竞争格局。我校坚持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就是为了避免综合性大学定位所导致的严重同质化和去特色倾向,在教师教育的竞争中争创一流,办出特色。
四是学校办学使命所系、职责所在。在江西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我校是唯一的一所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地方师范大学,作为全省教育工作的“第一母机”和教师教育的龙头单位,我校肩负着引领和服务全省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使命。坚持师范大学发展定位,办好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这是学校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所坚持“师范大学”定位的师范大学,需要一所以发展教师教育为使命、以服务基础教育为职责的师范大学。
二、办学治校凝练新特色
在“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讨论,学校提出了两个特色:
一是以师德引领教师教育发展。学校认为,单纯地将教师教育作为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并不完全合理。因为教师教育是师范大学悠久的办学传统和优势,坚持教师教育,发展教师教育,是所有师范大学“先天”的使命和职责,是师范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全国的本科师范院校有上百所,如果所有的本科师范院校都将教师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那么这么多高校都在进行的教师教育就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办学特色了。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我们提出了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发展有特色的教师教育。这个特色就是以师德引领教师教育发展。为什么要以师德来引领教师教育发展呢?这是因为:首先,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统领。“教之道,德为先”。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师德是具有方向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素质内容。只有具有较高师德水平的教师,才能具有更强大的育人力量和更明显的教育效果。正所谓“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其次,“德育为先”是中央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要求。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中央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凸显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把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才看作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的首要要求。为此,中央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无论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与我们师范大学、与教师教育密切相关,因为师范大学培养的不仅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将来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未来人民教师。所以,以师德引领教师教育发展,师范大学责无旁贷。再次,“德育为先”是我校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传统。学校肇始于1940年成立的国立中正大学,至今已拥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重视德育、以德为先贯穿学校办学的始终。如中正大学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术德兼修”,上个世纪90年代学校坚持推进“师魂工程”,新世纪学校又进一步提炼“持中秉正”的校训等等,都是其表现。可以说,师德是江西师大人的集体魂魄、精神和底气,是学校的文脉、传统和根本,当然也成为我校办学最重要的特色;还有一点,以师德引领教师教育发展是师范大学的社会责任。师范大学作为教育工作的“母机”,其培养的人才不是一般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是进入基础教育、直接培育社会年轻一代的未来人民教师。在社会基层里,教师往往是当地的精神风标、道德化身和知识代表,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推广者,而且还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触角的末梢,更是他们所处的社会局部的道德风尚引领者和示范者,在教化乡民、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与综合性大学和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师范大学肩负着更为神圣和重大的社会责任,承担着弘扬文明、教化社会、提升道德、塑造精神和引领社会发展等更重大的责任。正因为如此,师范大学更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以德引领,成为社会的道德高地、精神高地和文明高地。
二是以生态文明引领生态校园和绿色大学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式,是人类文明的最终发展方向,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校园和绿色大学,不仅是学校作为地方大学,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学校凝练比较优势、引领社会发展的必要选择。当前,学校在生态绿色大学建设方面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完全可以凸显生态绿色优势,这可能是最容易让学校脱颖而出的方向之一。凝练、凸显这个特色,学校可以从加强生态学科研究、建设生态学科群、加强生态人才培养、加强生态科技研发、建设生态校园、营造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和加强生态管理等多个方面来努力。
三、发展目标确立新标杆
学校在“十二五”时期确定的发展目标是“保持省内高校第二,进入全国地方师范大学第一方阵”。目前,从省内高校来看,学校虽然仍然维持排行第二的位置,但是与排行第一的南昌大学的差距被不断拉大,与排行第三的江西财经大学和第四的江西农业大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从师范大学的比较来看,根据有关版本的大学排行榜,学校目前在国内37所师范大学中的排名大致处于21-23位之间,在32所地方师范大学中的排名徘徊在16-18位之间,面临着“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严峻形势。要实现“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学校一定要赶超发展,大步向前,在师范大学中的排名要进位5-7位次,进入地方师范大学的前三分之一,牢牢巩固在省内高校的现有位置。实现这一目标虽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苦难,但仍然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一是学校与“十二五”期间需要超越的几所地方师范大学之间的差距并不大。目前,排行在我校近前的6所师范大学为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学校需要超越这6所师范大学。与这些师范大学比较来看,目前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学位点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科研项目等核心竞争力指标上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在一些指标上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个别指标(上专业学位硕士点数量)甚至还超越了这些高校。
二是学校近两年来改革发展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势头。近两年以来,学校在全国高校排行榜中的位置出现了止跌上扬的喜人趋势,排名不断进位,各项指标连续看涨。例如,根据《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2010年比2009年前进了1位,2011年又比2010年上升了2位,逆转了学校“十一五”期间排名不断下降的态势。另外,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获批数量来看,2006、2007、2008年我校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数量仅仅是江西财经大学的1/4-1/3,是南昌大学的1/3到1/2,但是到2010和2011年,学校在这一指标上大幅上升,与南昌大学大致持平,与江西财经大学不断接近。又如在第十一轮博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学校获批了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不但在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数量上与过去在博士研究生教育上领先于学校的江西财经大学不断接近,与江西农业大学持平,甩掉了学校过去在省内高校学科建设竞争上的“短腿”,而且还因为在一级学科硕士点指标上的良好基础和强势增长,使得学校的学科建设总体实力大体上领先于这两所高校,基本稳住了省内排行第二的位置。与同类地方师范大学的比较来看,学校此次新增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还超越了河南师范大学(新增2个)、云南师范大学(新增1个)和四川师范大学(新增2个)。这样,总体
来看,学校在与需要超越的几所地方师范大学的比较中也开始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具备了排名前进上行的基础。
三是师范大学队伍中“十一五”期间不乏进位5-7位次的成功先例。“十一五”期间,一些地方师范大学经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涌现出了数匹短期内排名迅速前行的“黑马”,现在排名在我校之前的地方师范大学中有很多是在这一时期内超越我校的。根据《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在“十一五”期间超越我校、发展较快的地方师范大学中,比较突出的有山东师范大学,其在所有高校和师范大学中的排名分别前进了76位和9位,还有云南师范大学,其排名分别前进了66位和9位,此外,安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发展情况也令人瞩目。
四是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发展的利好消息不断传来。特别是中央和省政府强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解决我校基建债务,并且大幅度提高生均拨款规模,困扰学校发展多年的财力问题即将得到根本解决,这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战略任务提出新安排
《规划纲要》围绕内涵建设主题,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任务。四大任务都直接服务于内涵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具体体现:
一是提高质量。提高质量是学校内涵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核心任务。提高质量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质量。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只有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二是优化结构。优化结构是内涵建设的根本方式。通过调整结构,实现学校办学功能的整体优化,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优化结构就是要优化办学层次结构、办学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队伍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
三是要彰显特色。彰显特色是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实现赶超发展,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凝练特色,彰显特色,使学校的特色更鲜明,更有优势,走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过多方调研和反复论证,学校提出了彰显“以师德引领教师教育发展”和“以生态文明引领生态校园和绿色大学建设”等两大特色。
四是要推进开放。推进开放是内涵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坚持全球视野,立足本土行动,向世界高等教育开放,向国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放,顺应国际和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办好学校;置身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谋划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推进开放,首先就是要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实现学科的国际化、学术的国际化、学者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和学习的国际化。推进开放还要建立起开门办学的机制,加强与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形成社会支持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规划体系引入新设计
学校“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分为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二级单位规划三个层次,是一个以总体规划纲要为统领,以专项规划为中坚,以二级单位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
第一个层次是总体规划纲要,即本《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在对发展背景和当前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办学定位、发展目标等方面对学校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改革发展进行总体部署,确定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主要举措和实施推进的各项保障措施。《规划纲要》
定位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宏观设计,提出的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更多地是方向性和原则性内容。
第二个层次是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规划纲要》在学校几个主要方面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对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重点领域、重要方面进行的专门性规划。专项规划包括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师教育发展、大学文化建设等四个子规划,专项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纲要的支撑和细化,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对于有效实施总体规划纲要、实现学校进位赶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个层次是二级单位规划。二级单位规划是各部门、各学院、各直附属单位发展规划,是各单位对本单位未来五年改革发展的规划设计。编制二级单位规划要在学校总体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立足本单位实际,确立发展标杆,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准确分析优势、特色和差距。
总体规划纲要是编制各专项规划和各二级单位规划的依据,既与国家、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思路衔接,又对各专项规划和二级单位规划进行指导,与专项规划、二级单位规划是上位与下位、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专项规划和二级单位规划是总体规划纲要的延伸和具体化,其编制工作要以总体规划纲要为依据,与总体规划纲要保持一致。
总体规划纲要在学校党委会审议通过后,交由学校“双代会”全体代表表决通过,专项规划和二级单位规划由学校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
六、推进实施谋划新举措
推进实施规划关系规划工作的成败,是规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真正贯彻落实好规划,保证学校“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目标实现,《规划纲要》对推进实施规划亮出几条新举措:
一是成立机构,加强领导。编制并推进实施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学校建立专门的规划工作机制,保证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学校“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由校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规划实施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推进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推进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评估奖励以及规划目标、任务的调整工作。
二是全面动员,明确责任。在规划编制工作结束后,规划推进实施领导小组在全校进行规划实施工作的广泛动员,大力宣传规划精神,努力营造人人关心规划、人人实施规划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规划实施过程成为凝聚人心、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过程。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将规划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制定工作路线图和实施时间表,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单位也要围绕规划实施工作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
三是要科学评估,严格考核。《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规划推进实施工作的管理力度,实行一年一报告、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推进实施情况的评估和对各单位及主要负责人推进实施规划工作的考核,做到实施有步骤、推进有举措、落实有抓手、总结有考核、评估有奖励。各单位内部建立考核评估机制,确保规划推进实施工作及时到位,切实做到决策以规划为依据、工作以规划为指南、考核以规划实施效果为标准,努力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保证规划的全面实施。
学校要发展,规划是依据。《规划纲要》是谋划学校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学校促进发展、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我们要在全校上下努力形成一个学习规划、落实规划、推进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把规划装在心上、拿在手上、落实在工作上,而不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停留在文件上、放在一边上,努力使学校《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成为美好的现实!
第二篇: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11年
05月05日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字体:【大】【中】【小】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税收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税收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举措。
《税收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各级税务机关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税收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税收发展的着力点,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税收发展的基本准则,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税收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把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为税收发展的重要保证。《税收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努力做到税收收入随经济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税收法治环境继续得到改善,税收调控作用有效发挥,纳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明显增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税收规划纲要》从牢固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持续改进纳税服务、切实强化税收征管、全面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对今后五年税收重点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抓好《税收规划纲要》的实施工作。要科学分解税收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并明确工作责任。要跟踪了解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督促检查,有效地发挥税收规划对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作用。
第三篇: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时期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朝阳区档案局 北京市朝阳区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 录
前言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
二、国家档案资源建设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1.依法加强档案接收与征集工作 2.进一步完善档案保管鉴定工作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三、档案馆公共服务建设
(一)做好档案开放利用工作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
(三)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
四、档案安全保密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档案安全领导与保障机制
(二)配置和完善安全设备设施
(三)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
(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
(三)网络化管理建设
(四)档案信息化制度建设
六、档案行政执法与监督指导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档案依法行政水平1.加强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和执行 2.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
(二)深化档案业务监督指导
1.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做好档案监管和服务 2.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档案工作 3.进一步加强民生档案工作 4.推动企业档案工作
七、档案科研教育与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项目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
二、数字档案馆系统架构建设工程
1.区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管理平台项目 2.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项目
3.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项目
4.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项目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科学决策
二、纳入计划 保证投入
三、周密组织 分步实施
四、提高素质 培养人才
五、监督检查 总结评估
前言
档案工作是记录和维护党和国家真实历史的重要事业。未来的五年,将是朝阳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的发展的重要时期。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对加快我区“新四区”建设,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指导我区“十二五” 时期(2011年—2015年)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北京市档案局的指导下,全区档案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积极服务奥运、国庆60周年活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民生工作,档案工作在全区重点领域、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档案资源更加丰富。应接收档案进馆率达到100%,馆藏档案总量达到279688卷、40640件,室藏档案总量达到3683041卷、1012502件。区奥运筹办和赛时保障工作、国庆60周年活动筹备工作等重要档案及时完整接收进馆。档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1816卷、35018件。档案利用接待人次在全国同级档案馆中保持前列,接待利用者48172人次,公民个人利用所占比例达 88.57%。编写档案编研材料8种227万余字。举办基本陈列、专题展览、网上展览等13个,接待各界观众17万余人次。全区各单位档案室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共接待利用者453442人次。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馆藏档
案数据库条目达453万余条,案卷级、文件级目录全部实现机读检索,馆藏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总量达到771万页,占馆藏总量的34.4%。馆藏珍贵、易损、涉及民生和利用频繁的档案实现数字化检索和利用。区属各单位开展了室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电子档案实现了网上移交。档案执法与监督指导工作继续深入。办理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修改后的全市首例行政处罚案件。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提前一年完成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工作。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单位达到74个,行政村、社保所和社区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档案教育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坚持开展规范化、高层次、注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各种专题培训,累计培训4500余人次。区档案局(馆)承担的科研项目《朝阳区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研究》,荣获了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市档案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7年,北京市档案局认定朝阳区档案局(馆)为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2008年,区档案局(馆)荣获2006至2008北京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区档案馆在全市率先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2009年,区档案馆被市政府正式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可喜成果为“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朝阳区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赋予朝阳区的“转变发展方式示范区、建设世界城市试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促进社会和谐模范区”的要求。国家档案局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档案事业建设“三个体系”、突出“三个重点”、搞好档案馆“六项建设”、实现“五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突出丰富馆藏、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搞好馆舍建设、馆藏建设、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安全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国家档案馆建设成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于一体的公共档案馆,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新的区域建设发展形势和国家、北京市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既为朝阳区档案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档案资源建设仍然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档案数量庞大并不断增加。“十一五”期末,馆藏档案总量达到27万余卷、4万余件,比“十五”期末增长了41.9%,室藏档案总量达到368万余卷、101万余件,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46.6%;到“十二五”期末,馆藏档案总量预计达到34万卷、46万件,室藏档案总量将达到470万余卷、250万余件;档案馆、室藏档案增量与硬件设施的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现有档案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已凸显不足。“十一五”期间,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未能按期完成,已成为制约我区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 “新四区”建设,以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完成新档案馆建设、全面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为重点,以丰富和优化国家档案资源为基础,以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全面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素质为保障,建立起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进一步提升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水平,为推动朝阳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创建与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内一流的档案设施承载体系。建设符合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集合“五位一体”功能、体现档案文化历史内涵的区档案馆新馆,并成为全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各单位档案室基础设施建
设,档案库房能够保存本单位10年以上形成的档案,配置适合档案安全保管和方便利用的软硬件设施。
——创建覆盖朝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全面记录“新四区”建设和本地区、各行业(部门)的发展历史;优化国家档案资源配置,档案馆、室藏各种门类载体档案内容丰富、结构合理。
——创建服务中心工作、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区档案馆依法及时向社会开放符合国家开放规定的馆藏档案,馆藏数字化已开放档案目录和原文提供网上利用。区档案馆和具有服务职能的档案室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方便和快捷的档案利用优质服务。区档案馆争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先进。
——创建确保馆室藏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区档案馆和各单位档案部门建立健全档案安全领导和责任落实的档案安全体系,完善档案馆、室安全设备设施和管理措施。区档案馆完成重要馆藏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和电子文件同城异地备份。
——创建适合管理和利用需要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系统。提高全区档案数字化水平,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原文数字化率达到60%,区属单位完成“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全部档案的原文数字化。
主要任务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
围绕实现我区新的城市功能定位,按照“三个体系”建设和“五位一体”功能的需求,根据《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面满足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区档案馆以优异成绩晋升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
二、国家档案资源建设
按照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优化馆藏、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档案馆、室资源建设。把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任务抓出新成效。馆、室用5年时间,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年”活动,全面收集、分级保存、科学管理朝阳区在“新四区”建设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1.依法加强档案接收与征集工作。修订《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依法加强对机关团体、企事业等单位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的接收,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民生档案的接收力度,有选择地接收社区、行政村、医院、中小学校等单位的档案,探索接收非国有企业档案进馆,促进馆藏档案资源配置更加丰富。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记忆工程”,广泛收集记录城乡一体化发展全过程的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进一步征集散存在社会和个人手中的涉及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建设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2.进一步完善档案保管鉴定工作。制定专项计划,按期全部完成对重点和珍贵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对馆藏1966年以前的需要保护抢救的档案进行修复。对馆藏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完善馆藏档案资料的检索体系。完善库房管理制度,做好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的日常运行检查。依法完成馆藏到期档案的鉴定,并做好后续整理和销毁工作。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各单位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以归档制度为核心的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加大对各门类各载体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的力度,确保各门类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和利用便捷。加强对应归档档案的前端控制,适时调整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特别是将反映我区重点工作、本单位职能工作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从源头上做好档案资源建设。依法按期向区档案馆移交符合进馆标准的档案。依法落实对所属单位档案
工作的监督指导。依法开展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为本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三、档案馆公共服务建设
提高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档案利用接待、政府信息公开、档案编研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环节工作,强化保障档案信息安全,为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档案信息,为全区中心工作、重大活动营造氛围,为社会提供档案文化产品,扩大档案文化传承。
(一)做好档案开放利用工作
依法向社会开放馆藏到期档案,做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的提前开放工作。完善档案利用工作制度,完善馆藏档案查阅服务指南并做到实时更新,改善档案查阅利用服务环境和硬件设施,提供优质的档案利用接待服务。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
履行好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的职能,做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接收、保管和提供查阅工作,为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优质服务。
(三)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
继续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依托馆藏资源,丰富展览形式,完善以珍贵馆藏为内容的档案基本陈列展。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问题、重要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每年举办1-2个富有档案特色的专题展览。开展“档案馆日”、区情区史教育等形式丰富、受众广泛、效果明显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知朝阳、爱朝阳、建朝阳”的浓厚氛围,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增强全区人民的凝聚力作出贡献。
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编写《北京朝阳档案史料》系列丛书,续编《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会议回眸》、《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会议回眸》等专题档案文献,为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档案编研成果。
四、档案安全保密建设
构建保障国家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国家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加大档案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档案安全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做好档案安全督促检查。
(一)建立和完善档案安全领导与保障机制
落实《朝阳区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制订档案工作安全预案,定期演练,健全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其它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完善和落实各级档案安全责任制,各系统、各单位要建立严密的档案安全管理网络。
(二)配置和完善安全设备设施
区档案馆旧馆要完善库房安全保管和计算机安全系统的升级改造,确保安全设施稳定运行。区档案馆新馆要设置以中心控制室集成管理的视频监控系统、红外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消防灭火系统、库房温湿度检测调控系统、空气检测和调控系统、馆区周界防护装置和电子巡查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系统和计算机安全系统等安全设施。重要档案配置防灾、减灾专用设备。
各单位新建、改扩建档案室应执行《朝阳区档案室基础设施建设暂行规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档案库房安全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抗风险能力,运用现代化监控设施,对档案室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控。档案室严格履行“八防”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档案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三)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区档案馆建设符合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要求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中心。健全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长久安全。建立本级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库,对已有备份件、复制件的档案原件实行封存管理。2012年底以前完成馆藏重要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完成电子文件的同城备份。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实施好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工作,确保涉密档案的信息安全。
各单位档案室按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设施,做好安全保密工作。重要档案用复制件代替原件提供利用。做好电子文件的保管、保密、备份、提供利用等工作,确保电子文件安全。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
扎实推进全区档案数字化、信息管理规范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全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水平。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
全面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区档案馆继续开展馆藏档案原文数字化工作,以全宗为单位普遍扎实推进,至“十二五”期末档案原文数字化率达全部馆藏档案的60%。区属各单位要按照《关于规范档案室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全面实施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完成“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全部档案的原文数字化。各单位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同时移交齐全配套的数字化副本。
(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
开展电子文件管理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电子文件归档范围,把应归档的各类电子文件纳入归档范围。完成区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区各单位形成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的接收、保管和利用。
(三)网络化管理建设
统筹规划开发全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建设物理隔离于互联网的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管理平台,实现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的网络化管理。依托区政务资源共享交互式平台,建设朝阳区档案信息和电子文件中心利用服务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化服务。
(四)档案信息化制度建设
继续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研究制定电子文件归档、采集和整理技术标准。制定和完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和真实有效,逐步推动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制定档案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间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完善档案数据库设置标准。制定档案信息等级管理标准,使档案信息化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六、档案行政执法与监督指导工作
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档案法律规章得到全面贯彻,档案行政处罚力度不断加大,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档案业务指导手段和方式更加丰富有效,档案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拓展。
(一)进一步提升档案依法行政水平
以档案行政监督和执法检查为主要工作手段,坚持依法管理档案事业。严格以档案法律、法规及规章作为管理档案事业及开展各项具体业务工作的依据,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和档案事业行政管理职责。每两年对立档单位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率达到100%。
1.加强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多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档案法规和规章的宣传贯彻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档案法制意识,优化档案工作的社会环境。制定和完善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废止和失效的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和档案执法责任制相关配套制度,编制《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手册》,为全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组织开展覆盖全区的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落实区属单位对下属单位(部门)的监管,加大对存在问题单位的监督整改力度。配合全区重点工作,及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认真履行档案行政处罚职责,加大档案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依法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加强许可事项的事后监管。
(二)深化档案业务监督指导
紧密围绕“新四区”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捕捉全区中心工作信息,拓展档案工作服务领域,全面做好各项档案基础业务工作。继续做好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全区新增5-7家单位达到北京市区县属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标准。
1.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做好档案监管和服务。全力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档案工作,确保创建档案材料齐全、完整、规范,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区材料审核。围绕“双十工程”的实施,重点加强“六大功能区”建设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提供优质服务。加强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管和服务,做好有关档案的监督管理和检查验收工作。继续实施重大活动档案备案制度,确保重大活动中形成的珍贵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和及时移交进馆。
2.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档案工作。围绕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产权制度改革、集体资产处置、房屋拆迁腾退、征地补偿安置及社会保障等重点工作档案的监管。做好行政村撤制、行政村转为社区档案的处置与流向工作,为我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好档案工作服务。
3.进一步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指导相关部门明确民生档案收集范围,加强涉及民生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提高民生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重点推进社会保障领域档案的收集与管理,促进社保所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修订《朝阳区社区居委会档案管理办法》,继续推动城市社区档案的规范管理和农村社区建档工作。各街道和地区办事处要加强对本地区社保所、社区档案工作的协调与指导,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城市建设服务。
4.推动企业档案工作。提高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规范管理水平,依法做好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兼并、破产中档案的归属与合理流向工作。面对朝阳区域国际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开展新经济领域档案工作的调研和指导,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七、档案科研教育与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和档案工作服务“新四区”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工作,增强档案科研创新能力。做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档案收管用的研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档案鉴定与开放工作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力争取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促进优秀档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围绕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专业知识培训、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外出考察等形式相结合的档案人员教育体系,提高档案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法对新上岗档案人员开展专业培训,保证每年全区档案人员上岗培训率达到100%,继续教育率达到100%,全面改善档案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复合型人才队伍。
实施项目
一、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
区档案馆新馆应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满足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五位一体”功能的需要。新馆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数字档案馆系统架构建设工程
建设本区数字档案馆系统架构。开发全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和完善区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管理平台、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和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
1.区档案馆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管理平台项目。区档案馆档案管理平台以数字化的馆藏档案目录及原文为管理对象,实现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建设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
2.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项目。基层档案室档案管理平台以数字化的室藏档案目录及原文为管理对象,实现档案信息收集、归档、管理、存储、利用和移交功能。
3.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项目。依托朝阳政务内网平台,建设全区档案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利用服务平台。
4.互联网档案公众服务平台项目。升级改版区档案局(馆)内外网站。利用互联网公众平台、移动电子政务平台和采用先进技术,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渠道的档案利用服务。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科学决策
在推进全区档案事业发展中,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把握发展全局,处理好档案工作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档案收管用各环节工作。在实施重点项目过程中,坚持领导集体决策,认真执行信息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可行性论证制度,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纳入计划 保证投入
按照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从机构、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使之与全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总投入保持相适应的比例。对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程予以重点保障,有关部门通力配合,保证新馆建设所需资金。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区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项目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十二五”期间,继续依法表彰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继续推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继续实行对晋升北京市区县属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标准单位奖励3万元的制度。
三、周密组织 分步实施
抓好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工作。区档案局(馆)要根据规划安排和进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制定工作计划,分步骤组织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单位档案部门要根据各自的任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积极组织实施。
四、提高素质 培养人才
加强档案干部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体制机制,以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为核心,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工作。在规划实施中,培养档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弘扬档案工作者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富有创新能力的档案干部队伍。
五、监督检查 总结评估
建立规划网上公示栏目,向社会公开规划的计划、项目安排等信息。定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接受法律和民主监督。建立落实规划的责任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工作。根据档案工作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对规划的任务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十二五”中期和“十二五”末期,区档案局联合区发改委,对规划的实施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第四篇:海淀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解读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解读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推动海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5月22日,海淀区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全国、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回顾了海淀教育“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大政府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力度等方面,研究部署了未来五年海淀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市教委主任姜沛民希望海淀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平等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区域和首都发展、发挥教育引领等五个方面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解读
【发展基础】
教育是海淀区的竞争优势和鲜明特色。“十一五”期间,海淀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为本”的治区方针,优先落实教育规划,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统筹推进教育发展,海淀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继续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海淀区主要教育发展指标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75%,全区47%以上的户籍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22万人,约占全市总数的五分之一。区域内共有152所幼儿园、116所小学、77所中学、17所中等职业学校和504
家培训机构,还有盲校、聋人学校、培智学校和工读学校,一个门类齐全、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海淀区优质教育资源密集,共有11所市级高中示范校、3所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26所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和1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海淀教育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改革创新的发展意识和争创一流的领先意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领先发展、科学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海淀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和谐幸福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保障。
【基本原则】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促进公平
改革创新 提高质量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在全市和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区县,教育整体质量、教学基础设施、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全面实现全国一流,创办国内领先、世界水平的海淀教育。
【亮点举措】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资源是促进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人才优势是海淀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任务,海淀
教育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海淀教育科学发展、领先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教育各种问题和不足,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1、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北部地区规划中也充分体现了教育发展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教育项目优先安排,各项政策优先向教育倾斜。
2、切实保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
3、切实保证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根据需要,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公共资源的配置,要切实做到向教育倾斜。
■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科学发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1、采取项目带动的策略,组织实施“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等六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项目,积极探索深化海淀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着力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海淀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开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符合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3、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方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改变公办学校办学方式单
一、缺乏办学活力的局面。深入推进名校承办、委托管理、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等工作。
4、对民办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和宏观统筹。支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促进民办中小学办出水平、办有特色,鼓励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加快精品化、集团化发展。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给予相应的教育经费支持。依法完善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督导制度,建立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健全民办学校变更与退出机制。
5、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合作交流。适应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要求,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统筹区域国际教育资源,构建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相互衔接、机制灵活的国际教育体系。推进双语教学实验,建成集学前、小学和中学教育为一体的国际学校,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
■更加注重教育民生
1、下大力气解决“入园难”的问题。积极实施《海淀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通过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在三年内努力解决13700余个学位缺口,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部建设研发服务区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契机,抓住城乡结合地区整体改造的机遇,加快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努力使北部教育质量尽快达到南部平均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资金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配置和教师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在北部地区和城乡结合地区新建一批中小学,引入名校办学,使农村地区成为优质教育资源新的聚集地。调整小学
学区规模和职能,强化学区的统筹协调功能,促进学区内各小学发展相对均衡。完善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引导教师在校际间合理流动。建成15所具有比较稳定、独特教育风格和鲜明文化特征,育人效果突出,充满办学活力的高中特色校。
3、关注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办智障人职高班。
4、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符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考试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合理安排子女的课余生活,保障子女的休息时间。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队伍建设力度空前
队伍建设是海淀教育发展之本,实现“三个一流”目标的关键是打造一支全国一流水准的干部教师团队。
1、培养和造就教育专家。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建设优秀校长梯队。发挥校长培训基地的辐射功能,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加强对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指导与服务。推出20名教育教学或办学成绩卓著、社会广泛认可的教育名家。
2、建立延迟名师、名校长退休制度,充分发挥优秀教育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
3、设立海淀区教育专项奖励资金。采取灵活多样的奖励形式和办法,对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职工进行奖励。
4、完善教师住房保障措施。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和公租房,为无房教师、住房条件差的教师提供租赁服务,并给予租金优惠或租房补贴。
■突出海淀教育特色
1、立足海淀教育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强调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扩大海淀教育领先优势、凸显海淀教育鲜明特色的重要突破口。打造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绿色成才通道。加强人大附中等4个国家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校和实验基地建设。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9个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平台,促进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成长。
2、健全评价体系。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建立健全标准化、系统化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校长任职与绩效评价标准和学校发展评价标准,规范和导向海淀教育科学发展。
3、适应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需求,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和结构,发展有海淀特色的精品化职业教育。
4、支持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统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探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以社会大课堂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载体,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统筹机制,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开展学生研究型学习、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5、统筹社会各种资源,加强分类指导,培育和表彰一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先进单位和示范典型,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第五篇:连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连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定》(粤发〔2009〕9号)和《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清发〔2010〕8号),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建和谐幸福连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纲要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市残疾人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残疾人事业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局,修订了《连州市扶助残疾人优惠待遇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帮扶政策,对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给予特别扶助,为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大了执法监督力度,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3次,政协委员视察活动2次,残工委组织专项检查4次。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清远市残联下达各项指标任务,残疾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平等参与社会的环境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173个村(社区)残疾人协会,配备了185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联络员。建立了1个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投入康复经费300多万元,3000多名残疾人享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为162名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康复服务,培训了239名残疾儿童家长;重度残疾人实现了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340名残疾人纳入了低保;全市新增分散按比例就业残疾人287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地税代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776人次;在校“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2%; 48名残疾学生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残疾人的需求相比,残疾人事业基础仍相对薄弱,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和健全;残疾人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有待提高;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亟待改善;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发展残疾人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幸福连州的关键五年,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改善残疾人状况,不断缩小残疾人基本生活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市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将残疾人事业纳入连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建和谐幸福连州。
(二)总体目标
——建立覆盖城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残疾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形成比较完善的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
——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
——建立比较完善的残疾预防体系,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普惠特惠、共享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坚持创新机制、打造特色;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
三、“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
——按照普惠原则,将残疾人纳入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遵循特惠原则,以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和保障制度。
——落实各项残疾人优惠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主要措施:
1.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对纳入低保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实施特别救助。逐步建立残疾人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残疾人津贴标准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市政府制定。
2.加大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逐步提高医疗救助补贴标准。落实相关政策,将残疾人部分康复项目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在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经常服药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基础上,对仍有困难的给予救助。
3.做好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制定困难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给予补贴;为参加职业康复的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将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扶贫重点工作对象,住房困难的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补助体系。
4.落实残疾人其他各项社会福利优惠政策,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康复
主要任务:
——健全以社区康复为基础、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络。
——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采取康复救助措施,为5000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高标准建设连州市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机构。
——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
主要措施:
1.以市残联康复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和辅具适配。
2.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
3.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新建1-2个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专门机构和家属资源中心,全市提供80 个全日制、100个时段制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学位,为150名残疾儿童家属提供康复指导、服务咨询。完善市听障儿童康复服务项目,为聋儿提供听力语言训练。
4.实施一批国家重点康复工程,保障4000名残疾人得到适合其康复需求的基本康复服务。
5.依据国家《残疾人辅助器具基本配置目录》,开展评估、验配、定(改)制、居家无障碍改造、适应性训练和回访等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为1000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
6.按照国家标准,残联要建立一所公益一类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确保至少要有两个以上康复服务项目。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完善市聋儿语言训练中心建设。
7.充分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列入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在镇建立康园工疗站,落实配套专职人员和运作经费。到2015年,90%以上的镇建有康园工疗站并形成网络。
8.加强各级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康复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加大对各类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培训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三)教育
主要任务:
——对0-6岁的残疾儿童普遍实施免费的学前康复教育。到2015年,全市残疾儿童接受3年学前教育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
——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主要措施:
1.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制订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和福利机构等实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规范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2.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80名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
3.加大教育救助力度。依据残疾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为接受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和生活补贴。增加交通、食宿补助项目,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4.建立全市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特殊教育督导制度,推动特殊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5.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残疾人教育工作者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政策。
(四)劳动就业
主要任务:
——实施实名制动态管理,大力促进残疾人充分、稳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残疾人200名,农村稳定在业残疾人3000名。
——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规范化就业服务。为400名有就业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
——扶持100名残疾人个体创业。
主要措施:
1.切实做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年审和保障金征收工作,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对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就业保障金的单位,采取法律手段促使其履行法律义务,限制其参加评优评先活动。
2.政府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采取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3.加强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提高残疾人就业的层次和水平。
4.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能力建设,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适应评估、康复训练、职业介绍等服务。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实现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联通。
5.规范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加强盲人医疗和保健按摩人员培训,并扶持就业。鼓励医疗机构、保健场所录用盲人医疗和保健按摩人员,促进盲人充分就业。
(五)扶贫
主要任务:
——落实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的主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提高发展能力。
——实施对残疾人的就业扶贫项目,帮助2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纳入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改造计划的贫困残疾人优先改善居住条件。
主要措施:
1.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加强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做好残疾人贫困户状况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数据库,实时监测。重点扶持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残疾人。
2.大力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实行实名制管理和动态跟踪服务,从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
3.推动市、镇(乡)残联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为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4.优先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的危房改造。
5.市、镇(乡)政府将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经费列入本级扶贫开发经费统筹解决。社会保障资金和民生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残疾人倾斜。“广东扶贫济困日”所筹资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残疾人扶贫。
(六)托养
主要任务:
——建立以市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镇(乡)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培训100名残疾人托养服务专业人员。
——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500名残疾人提供社区和居家托养服务。社会组织提供社区托养、居家安养服务覆盖面达到60%以上。
主要措施:
1.制定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发展规划,将其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2.加快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将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计划优先实施。市残联要兴建50张床位以上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支持鼓励社会兴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化管理,定期组织监督、考核、评估、验收。
3.大力发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和引导一批社会服务专业机构开展残疾人居家服务,为更多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阳光家园计划”,以政府补贴、社会募集等多种形式筹措项目所需资金,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精心组织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培育一批“阳光家园”示范机构。
(七)文化体育
主要任务:
——发展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全市创建1个“残疾人文化进社区”示范点。
——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优秀艺术人才。
——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选拔、培养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重大体育赛事,不断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主要措施:
1.公共文化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残疾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向包括非户籍残疾人在内的所有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开展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借阅服务。
2.培育残疾人文艺人才,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
3.积极开办电视手语节目。
4.公共体育场所免费对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便利。
5.加强特教学校体育师资培训,抓好特教学校(特教班)校园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少年体校要培养一批残疾少年运动员。
6.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全民助残健身工程”。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要对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工疗站等残疾人服务机构配置体育、健身器材给予补助。
7.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经费的投入。帮助解决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八)无障碍环境
主要任务: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无障碍建设水平。开展无障碍建设示范县(市)创建工作。
——加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力度,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补助。
——加强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实现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
主要措施:
1.将无障碍建设纳入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无障碍知识的宣传、推广、普及和无障碍设施管理。开展“无障碍建设示范县(市)”创建活动。
2.落实《广东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作。公共交通工具要配置无障碍设备,完善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的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公共停车区要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小城镇、农村地区逐步推行无障碍建设。
3.积极开展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为4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资助。
4.全面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
(九)法规建设和维权
主要任务:
——加强普法宣传,增强残疾人自身及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意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加强维权工作组织队伍建设。畅通残疾人联系渠道,深入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着力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众性的利益诉求,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我市的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
2.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益,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对相关立法和残疾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权益。
3.深入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清远市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4.将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纳入全市普法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提高全社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培训5名残疾人维权工作人员,提升残疾人依法维权能力。
5.切实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的建设。
6.加强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增强对残疾人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定期接访、信访通报工作机制,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将残疾人信访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对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信访案件,要加大协调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十)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健全残疾预防工作体系。
——实施残疾预防重点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健全残疾报告制度,建立信息共享的残疾通报系统。
主要措施:
1.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体系和机制。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综合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和数据库。
2.加大基础预防工作力度,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逐步建立健全产前筛查诊断网络,普及免费婚前检查,做好孕产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工作,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度,有效实施对自闭症、脑瘫、重度智力残疾等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加强初级眼保健工作,普及青少年视力检查和眼保健,减少白内障、儿童盲、屈光不正等疾病发生。加强对食品和医药行业的监督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致残和药物性致残。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交通知识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救助能力,减少环境因素和意外事故致残。加强精神残疾的预防和监控,健全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减少精神性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3.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深入开展“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公益宣传教育活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设置版面和制作节目,开展专题性的残疾预防公益宣传工作。
4.加强残疾预防支持保障。强化政府对残疾预防的重视程度,多渠道拓宽融资途径,为残疾预防提供经费支持。鼓励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残疾预防工作,强化有关残疾预防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
(十一)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强化各级残联的社会服务功能。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社区残疾人工作,提高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社会服务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各级残联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加大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切实履行代表、服务和管理职能。
2.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工作。切实解决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经费和专职委员待遇问题,规范村(社区)残疾人协会服务管理。以政府购买岗位形式,对村(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公开选聘,实行实名制登记,加大对专职委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的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
3.加强残疾人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做好残联班子成员的考核、配备和调整工作。建立优秀残疾人干部人才库,加强对残疾人后备干部的培养,提高残疾人干部比例,增强残联代表性。
4.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残疾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切实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当地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对残联干部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深入开展“人道、廉洁、服务、奉献”教育,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造就一支恪守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5.促进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制定扶持残疾人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扶持残疾人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残疾人(亲属)互助组织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7.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人员到基层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
8.深入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的招募注册、评价激励、权益维护机制。
9.做好残疾人证的核发和管理工作。规范残疾人证发放流程,保证办证质量,准确掌握本地残疾人基本情况,凭残疾人证实名制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和服务。
10.积极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培育、发现残疾人先进典型,团结带领残疾人自强自立。大力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组织开展“自强与助残”表彰活动。
(十二)统计、监测、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全市残疾人基本信息与业务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
——加强统计和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掌握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
——加大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布局,提高标准,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包括残疾信息、就业、康复、培训、辅具适配、社会保障、需求信息等内容的残疾人基础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残疾人信息的动态管理。
2.加强基层业务台帐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定期报告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实效性、实时性。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残疾人事业统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好培训、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残疾人接收和传播信息创造条件。
3、做好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监测工作,落实保障条件,提高数据质量。
4.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标准更高、服务能力更强。扎实推进市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完成“五个一”工程。
(十三)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主要任务:
——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进一步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有效机制
主要措施:
1.各级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继续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的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广泛宣传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完善新闻宣传通讯员制度。举办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和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活动。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和“人道主义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法律助残”等社会各界助残活动。
3.加大力度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红十字会、慈善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为建设和谐幸福连州做出贡献。
四、规划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残疾人事业是建设和谐幸福连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的重点和难点。实施好本纲要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本纲要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落到实处。
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建立督导、督查制度,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纲要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各部门每年要向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纲要执行情况。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将在“十二五”中期和期末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评估和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