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解读[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3:1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解读》。

第一篇:十二五解读

山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解读

??姜大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对“十二五”纲要草案的说明中,对“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了系统阐释,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巨大反响。大家回顾“十一五”,谋划“十二五”,对实现更加宏伟的目标充满必胜信心。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GDP年均增长9%——富民与强省同步推进

承继“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全面启动“富民战略”和“内需战略”,更加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惠及民生,“纲要说明”中,把“十二五”主要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四大类,将发展预期目标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纲要说明”提出坚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统筹兼顾、民生优先、绿色发展和改革开放原则,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力争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社会建设方面,使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方面,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25%,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的新形象。

在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均期望寿命力争达到77岁,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省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认为,“纲要说明”最鲜明的特点是凸显了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方式主线和富民强省目标,最受关注的是弱化了对经济增速的考核,着力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体现了富民强省目标要求,是“十二五”鲜明的发展导向。

区域经济统筹联动,中小城市星罗棋布,空间优化四类开发——“三大布局”支撑发展按照“纲要说明”,我省将通过区域经济统筹联动、城乡规划一体化推进、国土空间优化开发三大布局,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发展协调、人口聚集加快、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突出重点区域带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突出大城市集聚辐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推进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鼎立支撑“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经济布局中,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支持特色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联动发展。

城乡布局中,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到2015年,全省17市建成区人口全部达到50万人以上,其中超100万的城市16个,济南、青岛分别达到400万人和450万人;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重点镇,到2015年,全省建成2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35个,3万-20万人的小城市133个;规范有序建设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到2015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全覆盖,完成8000个村庄整体改造。同时,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都市辐射型、外向经济型、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

带动型等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空间布局中,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全省国土空间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农村和生态三类区域,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

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到2015年,三大布局将有力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工业优化,服务业跨越,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四大产业”擎起“转调”新体系

没有产业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实现高端高效高质发展。“纲要说明”中提出,提升农业、优化工业、跨越发展服务业、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

农业产业化方面,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重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农业装备规模和质量、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农业产业化层次,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保障,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十大产业体系建设,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工业优化方面,按照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要求,加快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力争到2015年,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提高到3%以上,山东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分别达到2100个、230件。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为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通过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服务业跨越发展方面,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实现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区域中心城市要尽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力争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全力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构筑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通读‘纲要说明’,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人大代表、烟台市长张江汀说,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节能减排水平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未来五年,山东产业体系将更趋优化,经济综合竞争力将得到全面提升。

全面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基础支撑全面强化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基础设施。“纲要说明”特别突出了薄弱环节,着力优化结构,提出全面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

能源建设中,推进“上大压小”电源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机组,优化发展电力。东部沿海地区核电产业带、推进风电开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等,大力发展新能源。强化能源输送保障。加快发展智能电网,优化发展输电网,积极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实施好“外电入鲁”战略,建设能源基地,建立省内大型煤炭集散基地和较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基地,构建完善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到2015年,煤炭产量继续控制在1.5亿吨左右,原油产量持续稳定在2700万吨,电力可用装机容量由目前的6465万千瓦增加到

1.12亿千瓦,其中接纳省外来电1600万千瓦以上。

交通建设方面,按照布局优化、通道顺畅、效能提高的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路网完善、港航协调、衔接高效、管理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主干线铁路运输网络,积极推进客货线路分离,尽快形成“四纵四横”的铁路运输格局。公路建设加快完善提升“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加快一般公路改造升级,基本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便捷的农村公路网。港口建设以改造提升为重点,优化港口布局,加快资源整合,完善主体功能,建设现代港口管理体系。航空建设以优化机场布局、完善空运网络、增强吞吐能力为重点,形成干线和支线分工协调、航线网络层次分明的航空运输体系。

提高水利保障能力,重点抓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三个体系建设,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节水1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城乡、工农业用水需要。

市政建设适应城市规模扩张的趋势,以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城市安全保障设施规划建设为重点,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综合市政服务体系,大幅度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营造良好居住发展环境。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让生活更美好应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旨。省人大代表、荣成市长侯世超说,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综合提升,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力点。

提高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强省——创新型省份呼之欲出

“纲要说明”对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着墨很多,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出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

优先发展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

加快建设人才强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打造“人才山东”品牌,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由目前的975万人增加到138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200万人。

据记者调查,当前我省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布局不尽合理,农村、企业、基层人才比较缺乏;人才队伍的素质不适应创新创业需要,人才国际化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发

展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省人大代表、安丘市长张韶华表示,“纲要说明”不仅强调尽快改变这些短板,加快缩小这些差距,而且提出“人才山东”品牌建设,必将加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对山东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带来巨大提升。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路径

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目标,“纲要说明”提出,未来5年,要充分利用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全面提升文化引领力、凝聚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

“纲要说明”认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为重点,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精心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规划建设省科技馆新馆等一批省级重大文化设施,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等,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壮大文化产业实力。通过重点支持发展100个文化产业项目,打造10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基地,优先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旗舰式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品牌,形成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大力实施精品工程,丰富繁荣城乡文化市场等,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通过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文化传播方式、文化投融资体制、文化市场管理模式等,推动文化改革创新,深化出版发行、影视制作、一般性文艺院团改革,有效打击各类扰乱文化市场秩序的行为,提升文化骨干企业整体竞争力。

尤为重要的是,“纲要说明”还提出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加快建设“诚信山东”等有效途径,弘扬中华文化、齐鲁文化、和谐文化,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文明山东。

第二篇:甘肃省十二五__解读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解读

1月18日,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阐明了“十二五”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规划了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1 总体目标催人奋进

《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

——经济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高于“十一五”增长水平,预期年均增长12%以上,2015年全省经济总量力争突破7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7400元,年均增长12%。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0∶48.7∶37.3调整到2015年的10∶50∶40。

——资源环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显进展。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1%。

——社会发展。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7.3‰。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增加。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甘肃“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比例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覆盖城乡低收入家庭和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民生活。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劳动力累计输转2200万人次以上。城乡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得到控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830元和23100元,年均增长12%。五年减少贫困人口200万人。返贫率控制在15%以内,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以下。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现这些目标是完全可能的。从发展阶段看,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2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35.1%,意味着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从面临的机遇和宏观走势看,未来五年是我省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尤其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我省的现实基础、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看,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区位、资源、科技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特别是甘肃“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日益强烈。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2 “十大战略工程”夯实基础

为实现“十二五”预期目标,围绕推进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纲要》确定了“十大战略工程”,这些工程涉及基础设施、生态安全、能源基地建设以及农业、文化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投资预计超过1万亿元。

★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工程。

建成甘肃高速公路网,形成与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联网配套,市市通高速,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高速铁路贯通全境,铁路网覆盖全省14个市州,强化兰州区域性枢纽地位。加快中川机场等改扩建工程和支线机场建设,支线机场按区域覆盖所有市州。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面向中亚、西亚合作交流的战略平台。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生态安全建设工程。

构建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三大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北山荒漠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陇东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陇东亿吨级国家大型煤炭和煤电化基地,提高庆阳石化原油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力争“十二五”煤炭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以上,形成1200万千瓦火电装机、800万吨炼油、100万吨以上煤化工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大容量超高压和点对点直流输变电工程。

★兰州国家战略性石化基地建设工程。

新增原油加工能力2000万吨,扩建兰州石化现有乙烯装置达到100万吨,新增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建设兰州国家战略性石化基地,改造提升玉门特色油品生产基地。

★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以酒泉为重点的河西风能、太阳能基地,全省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7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装机100万千瓦以上。配套建设大型火电及超高压直流电网送出工程。建设全国最大的核燃料生产和乏燃料后处理基地,加快核电建设前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期工作,推进兰州核能供热项目。

★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建设工程。

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形成80万吨铝加工材、50万吨镍铜合金和300万吨不锈钢深加工能力。

★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发展石油钻采炼化、机床、电子、电器、新能源、矿冶等装备制造业,扩大汽车生产规模和零部件配套产业,打造兰州、天水、酒嘉、金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若干个百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产业园。

★新医药和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实施陇药产业化工程,加快建设国家级中药种植、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大型装置产业化项目。以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为重点,培育发展生物产业,建设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基地建设工程。

加快大型水利和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四个一千万亩工程”和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粮食总产力争达到1000万吨。

★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工程。

加强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文化园区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32l”精品旅游线路,将旅游业培育为战略型支柱产业。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 “十大惠民工程”保障民生

《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安居保障等“十大惠民工程”,确保经过五年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的跨越,使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就业促进工程。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十二五”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00万人。建设市县就业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建设14个市州和重点劳务大县农民工培训基地。

★社会保障工程。巩固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认真做好农民工和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参保率达到90%以上。建立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低生活保障增长机制,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养老服务和托管设施,实施“关爱老人一键救助”工程。

★安居保障工程。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新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31.14万户。新增保障性住房19.46万套,实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3万户。解决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7.38万户。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育助学工程。继续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巩固率达到92%。重点实施城乡学前教育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殊教育工程。建设和改造150所城镇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改建1所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达到50%)。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30个左右特色职教中心,10个综合性开放式大型实训基地。

★医疗卫生工程。继续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改造建设11所县级医院、8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170个村卫生室,加强妇幼保健设施建设。做好重大疾病的监测、防治和健康教育,改扩建13个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加快65个县级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建设。

★文化体育工程。继续实施好“西新”工程、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重点加快市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建设1930个农家书屋,建设150个乡镇和社区全民体育健身中心。新增300套农村数字放映设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解决纳入国家规划的农村89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行政村用水普及率达到70%。新增7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行政村道路硬化达到80%。加快农村电网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乡村通电率达到100%。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农村危旧房改造力争完成120万户,抓好1.5万户游牧民定居工程。重点抓好100个示范镇、1000个示范村环境整治,建设优美环境。

★整村推进扶贫工程。继续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救济扶贫和对口帮扶工程。实施2500个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减少贫困人口200万人。

★便民服务网点建设工程。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扩大农家店覆盖面,形成以城镇社区和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基层商业网点。积极推进农产品“农超对接”,加快社区和乡镇放心粮店、小型超市建设。推进农资配送“新网”工程,建设改造一批农资连锁门店和配送中心。推进“邮政服务三农”项目。

★社会平安工程。建立健全社会甘肃“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治安群防群治体系,建设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开展乡镇(街道)社会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加强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强化校园、交通、消防安全。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群众吃上放心食品、放心药。

4 交通建设再出大手笔

铁路覆盖14个市州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交通可以说是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十二五”时期我省将着力构建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运能充分、快捷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到2015年,全省境内的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力争实现铁路覆盖14个市州。

“十二五”铁路网建设的重点是:

强化骨干运输通道。建成兰州至重庆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兰州至张掖增建三、四线,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扩能工程。

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建成西安至平凉铁路,西安至银川铁路,平凉至天水铁路,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干塘至武威增建二线,兰州至成都铁路;开工建设兰州至合作铁路,宝鸡至中卫增建二线,天水至陇南铁路。

加快枢纽改扩建。建成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兰州北编组站,提升天水、平凉、武威等区域性铁路枢纽功能。

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

以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国省干线扩容改造。201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00公里。省域高速公路网基础网络初步形成,主要的省际出口通道均实现高速化,全省所有市州政府驻地与兰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州实现高速连接,县(市、区)政府驻地与市州政府驻地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一般国省干线公路联网、加密,繁忙路段力争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农村公路网基本建成,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十二五”公路网建设的重点是:

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青兰国家高速雷家角至西峰、十堰至天水国家高速徽县至天水、兰州南绕城、兰海国家高速临洮至渭源、京新国家高速白疙瘩至明水、兰海国家高速渭源至宕昌至武都等国家高速公路。

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兰郎地方高速临夏至合作,平武地方高速平凉至天水、成县至武都、金昌至武威等地方高速公路。

规划建设兰州国际航空港

进一步拓展民航运输网络规模,完善现有机场配套设施,增强兰州中川机场枢纽功能,大力发展支线机场。力争到2015年,初步形成干支结合、能力充分的航空运输网络。合理规划建设兰州国际航空港,加快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和敦煌、张掖、庆阳机场改造,完成金昌、夏河、陇南机场建设,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新建平凉机场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布局及建设一批通用机场,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5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医药、生物制造、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重点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800万千瓦风电场,实施好嘉峪关、武威、张掖、白银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镍及镍基合金、钴基合金等有色冶金新材料,新一代稀土永磁等新能源材料;新医药及生物产业主要推进中药材GAP种植等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新型疫苗等生物产品;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推动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的产业化,支持发展军工电子装备及自动控制等电子产业,研制开发民用电子产品。

6 以民为本 促进和谐

《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充分发甘肃“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着力实施好“十大惠民重点工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就业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今后五年,政府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广开就业渠道。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统筹协调,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强化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再就业相结合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生活”和“促就业”方面的作用。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以及行业收入差距的拉大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不断提高中低改入者的收入水平。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纲要》提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积极调整收入分配,不断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努力缓解行业、地区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和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努力提高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快建立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增长、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随职工工资增长的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规范企业经营者的薪酬福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直观体现,更是政府执政甘肃“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理念的反映,《纲要》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力争给全民一个最大范围的保障作为施政纲要,体现了政府利为民所谋的基本职责。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纲要》提出,根据就业形势变化,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基本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结合新农保积极推进农村进城居民养老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保险制度的建立,研究制定进城务工农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及农转非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纲要》提出,要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增长机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济困、救孤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

继续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按照全面小康标准要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水平,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农村砖木、砖混住房比例达到80%以上。

第三篇:解读十二五规划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概括起来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外部需求增速放缓。《建议》强调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第二,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少,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第三,贯彻落实科技中长期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人才规划,进一步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第四,在资源环境矛盾加剧情况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强度,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此次《建议》把降低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列为“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第五,对区域协调发展做了新部署。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就,最重要动力就是改革开放。《建议》对改革开放也有新的阐述和部署: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王一鸣认为,改革具体领域上,《建议》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都进行新部署。

《建议》指出,要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此王一鸣认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应该由原来出口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引进来”为主,转向“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由追求数量扩张为主,要转向品牌、技术、服务为核心竞争力质量提升。

重视民生“前所未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议》“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突出特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将保障民生放到重要位置,要完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建议》提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具备新特点。《建议》对基本公共服务涉及社会各领域。比如通常所说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都给予充分包容。《建议》强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度要有一个长期持续能力的投入机制。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不断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次《建议》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也作出新安排,包含老百姓十分关心的就业、收入分配、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政府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老百姓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收入分配问题。中央提出一个理念,让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职工劳动报酬增长和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于文化建设论述,被视为《建议》新亮点。这次把文化建设单独进行部署提出规划建议还是第一次。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黄志坚认为,《建议》充分体现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对文化规律的科学把握。黄志坚认为,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手段和支撑,其本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建议》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全面部署。黄志坚认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和行为规范。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氛围。

《建议》指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黄志坚认为,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发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凝聚力量、抚慰心灵,促进和谐方面作用。还可以通过文化因素与现代经济融合,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发挥优化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和创业的重要作用。

连日来,很多老百姓对 “十二五”规划建议制定的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并寄予厚望。大家期望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又好又快,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能够不断地得到满足。人们期盼着在今后五年中,我们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加富足美好。

第四篇:解读十二五规划

解读十二五规划-解读十二五规划--改善民生更外亮眼
新世纪的第一个 10 年,中国成功抓住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做出了独特贡献。同时,中国也深刻体认到,这一战略机遇期也充满艰险和挑战。特别是刚刚过去的 5 年,即在我国的“十一 五”期间,全球金融危机、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等让中国一次次品尝到成长中的痛 苦。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发展道路上的艰辛经历已被转化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力量。2010 年 10 月 15 日至 2010 年 10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进而展望了十二 五新布局。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 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 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国内大局的分量愈益加重,只有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 速发展,才能更好地减轻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找到民生作为平衡、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最终成为 中国政府选择的现实路径。“十二五”规划是中国首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六位一体”的全面建设规划,首部改善民生规划,首部绿 色发展规划,首部公共服务规划。作为统领未来 5 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 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富民”的目标和任务。“十二五”规 划的一大突出特点是改善民生成为“重头戏”,其充分反映“共同发展、共同分 享、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念。认真学习“十二五”规划纲要内容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以人为本”思想观 念占据了三大独立章节:第三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明 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 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

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 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第五章促进区域

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明确指出,实施区域发展 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 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 化健康发展。第八章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明确指出,着力保障和 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 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可以用三个“首次”总结“十二五”规划“惠民生”亮点:首次提出 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明确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该做什么;首 次制定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做到什么;首次将社会 管理单独成篇,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做好什么。而之所以将“富民”做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我认为是基于以下 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 60 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 了 60 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 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第三,经过 30 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 GDP 首次达到 3200 美元,按照 国际标准,当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以上便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 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便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 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 60 年来特别是改革 30 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 对于 GDP 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 GDP 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

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 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 会的稳定。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 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

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 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 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 30 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 质基础。“十二五” 规划在民生问题上,不仅指出了方向,也明确提出了政策与举措。首先,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同经济增长同步的量化指标。要求城镇居 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率要大于 7%。其次,专门提出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涉及扩大城乡就业规模、提高最低工资 标准、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减轻居民税 收负担、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调整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完 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等具体内容。第三,按照规划,中国民众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保障和住房等焦点问 题都列入了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是政府必须要提供和满足的。比如,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等能享受到免费基本职业培训。居民也将拥有免费健康档案,儿 童、孕产妇和老年人会享受到保健服务。其约束性指标由“十一五”的 8 个增至 12 个,主要集中在改善民生和节能减排方面,从各类指标构成看,经济增长指 标进一步弱化,社会类指标比重达到 87.5%。可以说‘十二五’规划基本成为公 共服务规划。当然要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幅度要和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步,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为提高收入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但说到底,从根 本上还是要扩大就业,就业的渠道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有论述:一方面是大力 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这是容纳就业的主渠道,扩大就业是民生之 本,只有扩大就业才有更多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从制度上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 配格局,劳动报酬的增长和劳动生产力的增长也要同步。同时要逐步的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在企业方面还要有形成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也包括工资的支 付机制。同时还要想方设法的来创造各种的条件来鼓励居民参与资本市场的活 动。当然,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 5 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 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 多,如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这也是我

国 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十二五规划也都将这些问题都列入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国际比较,‘十二五’规划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 的独特性越来越明显,它是未来 5 年中国科学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政策之集 大成,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发展规划样本。


第五篇:简单解读《十二五规划》

简单解读《十二五规划》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一经发布,就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全方位的解读,各路媒体也是争相报道,很多都还请了专家进行解读。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改造提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这实质上符合中国的现状,也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设想不谋而合。

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此次中共中央特别提到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是题中之议,中共中央在建议中亦有力挺。

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势将有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高速度发展之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已迈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现,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弱化。我国越来越难以从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相当大部分的利润付给国外专利的持有者。由于我们的产品利润率过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等国家重大战略难以实现。

另外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设备,小到服装、日化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同时资源短缺正成为困扰中国

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增长质量较差,经济的粗放型增长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更加突出,可以预计在新的发展阶段,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沿用传统的外延性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转变理念和模式,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带动和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当前中国政府一直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有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另一些国家主要依靠外部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我们把后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中国政府从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态势着眼,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国家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的科技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自主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这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

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把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带入比较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巨和庞大的社会进步工程,决定了国家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在发展目标上,中国的执政党对人民庄严承诺,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特定发展目标决定了中国只能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日益紧迫的瓶颈约束。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是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定的资源环境制约也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当前中国未来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许多难题,也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国际发展环境,但不管全球经济如何风云变幻,不管在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面临多大的挑战,我们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做到这一点。中国具有数量居世界前列的科技人力资源,建立了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具备了一定的新能力,在生物、纳米、信息、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同时中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这些都是中国走创新型发展国家道路的基础,我们相信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完全可以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三、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从2006年到2020年,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依托自身特定的国情,适应自身的战略需求,选择自己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道路,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对未来中国15年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这里我想强调六个方面的措施。

1、实施重大专项,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国际经验表明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事关国家长远和战略利益,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意愿,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法国、欧洲、韩国、印度都把组织实施重大科学计划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措施。中国和其它国家有着更特殊的条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4%左右,人均科研经费只相当于日本的1/12和韩国的1/8,我说的是老数字,最近这两三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决定了我国科技发展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进入世界前沿,必须突出重点,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举全国之力实施两弹一星工程以及近年来的载人航天工程都是成功的典范。总结历史经验,在今后15年中中国将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战略产品和工程专项计划,对关系到全局,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影响,能充分体现我国的优势和特色,反映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技术、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务求突破。

2、加快攻克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难题,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在科技发展规划中我们首先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其次,大幅度提高对信息、生物技术、通信技术、海洋技术研发和支持的力度,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为核心,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重大装备和产品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发展城市和城镇化技术,现代综合交通技术、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工作安全。规划方案特别提出,我们要坚持稳定基础和超前部署前沿科学和高技术的研究,在稳定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高度关注和重点发展交叉学科,重视科学的长远价值,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在加大力度,支持前沿高技术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产业化和技术传播等方面的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使高新技术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

3、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进行高效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遵循当代的科技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这是同其它国家共有的特点。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二加强军民科技结合,建立军民结合、于军于民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三是加强高校、中国科学院和部门地方科研机构科研力量的有机结合,推动现代院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发展中介服务体系。五是引导各地方建立各级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网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和突破口,是自主创新方针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

位。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收入,引导企业形成创新主导的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我们依托具有较强技术开发和较强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继续推动在若干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加强科技和金融的紧密结合,加快构建支持企业活动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

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比例低,非常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中国政府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首先要从战略高度上提升认识,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战略产业予以重视,紧紧抓住服务业转移的机遇,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之路,特别是引导大城市将战略重点逐渐转向现代服务业,通过辐射带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在统筹现代服务发展的问题上,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抓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着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6、继续推进各类高新区以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有54个国家高新区,他们是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07年54个国家高新区加上辐射工业园,营业总收入达到55800亿元,工业总产值4600亿元,工业增加值1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到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近1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有生力量,成为高新区产业技术化的源泉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更大的贡献。将来高新区的发展按照落实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确立高新区的法律地位和功能作用,推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强对国家高新区规范管理和宏观指导,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平台的建设,促进产学研创新联盟和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金融创新,完善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聚集、引领和辐射作用,使高新区在整个国家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下载十二五解读[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解读[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规划解读

    十二五规划浅说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

    解读十二五规划

    解读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副主任朱之鑫、徐宪平就"十二五......

    2011年十二五规划全文和解读大全

    2011年十二五规划全文和解读大全 媒体解读十二五:‚增长‛向‚发展‛转变不简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

    福建十二五规划解读

    ·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2011-04-30) ·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绿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 (2011-04-26) · 福建省“十二五”......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

    了望解读十二五规划

    《了望》文章:解读"十二五"规划 布局六大战略任务 “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富民......

    湖北十二五纲要解读

    未来5年,湖北将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在转型、绿色、创新、和谐中,实现“质”与“量”的双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