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宅基地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宅基地问题的调查报告 2011年1月,本人对农村宅基地现状进行了实况调查,走访了5户农户,现场询问了一些农民,调阅了一些村里宅基地的资料,并对村里的宅基地使用情况所作的实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该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宅基地使用面积超标和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近十多年来,村里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有能力翻建和新建住宅了。所以村庄的面积不断扩大,占用了大量优良的农耕地,造成了国土资源的大量流失和浪费。根据四川省施行的《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农村每户面积不得超过二百平方米。而就我所调查的五户居民来看,他们的宅基地面积从150平方米到250平方米不等。而且我调查的这几户均为近五年内才盖的新房,在村子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老宅基地,这些老宅基地占地面积则更大,严重超过了四川省规定的宅基地使用面积的标准,使新批宅基地村民感到很不公平。而且,据我的实际调查,该村沿路搭建现象也很严重。我所调查的五户中有三户在宅基地范围以外,又在自己房子旁边加盖了一间占地十多平方米的储存间,用于放车、放杂物和出租,并且这种现象在该村是普遍存在的,村西靠近公路的一条街共有住户五十户,其中有近二十户搭建了储存间。
二、村内规划混乱,旧村址房屋布局不合理,交通不便。
近十几年来,因我经常来到该村,对该村比较了解,村委会从未对旧村址进行整改,使目前村子内部出现严重的布局混乱局面。村子里只有两条主街道,但就是这两条主街道也是弯弯曲曲,有些村民私自将房子建到了街上,而且,道路年久失修,路面仍然保持着七、八十年代的样子,还是用黄土铺就,下雨天泥泞不堪,而且居民生活污水都排放到街道上,平时也是污水横流的样子。该道路还高低不平,各家各户为了下雨时不让污水流到自己家中都将靠近自己住宅的街面道路垫高,再加上村子本身的地势缘故,使村子的主街道满目疮痍,不堪入目,严重影响了交通和形象。
三、空心村和乱占耕地想象并存。
根据四川省的规定,村民申请占用宅基地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兄弟二人或二人以上同居一处房,其中一人年满二十周岁,确需建新房的。原则上一子一处房,父母随子女居住。
2、本村村民因结婚(包括女娶男,女方无住宅的)需分户建房的。女娶男这一种情况在城区村比较多。对于女娶男的,必须要出具结婚证明,户口迁入证明,男方在原居住地住房处理情况证明,材料齐全,女方所在地才能按排一处宅基地。
3、原住宅影响村镇规划,确需搬迁的。比如说村庄统一规划修路通街,旧房改造,需要拆迁的,村委应重新按排一处宅基地,原有住房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拆迁户应自行拆除,服从规划。
4、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户,农村确无住房的。具备以上条件之一,就可以申请建房。虽然原则上要求一子一处房,父母随子女居住,但实际上,父母和成年子女是分开居住的,当子女结婚后或者结婚前父母就要另外给他们建一处住宅,也就是俗话说的“分家”。这部分新住宅大都建在了村子的外围,而父母则留在村子的中间地带,当他们年老或去世后,这些老宅子就慢慢空了下来,形成了现在的“老年空心村”。而这些批在村子外围的新住宅,占用的大都是原来比较平坦肥沃的耕地。近十五年来,该村共新建一般住宅一百多处,沿公路的私人楼房三十多栋。按每处一般住宅二百二十平方米,楼房三百五十平方米计算,近十五年来,该村共占用耕地三万二千五百平方米,浪费了大量的耕地。我国目前可耕地本已很紧张,这种空心村和乱占耕地并存的现象,应该得到及时的制止了!
四、村干部徇私,村民无知。
该村村干部借批宅基地谋取私利现象极为严重。村民申请一处住宅,须交一万元,说是押金。根据规定,翻建、迁建住宅在建设时的确要交最低不少于500元的押金,押金由建房办收取。旧房自交押金一年内必须拆除,逾期不拆除的,押金作废,并强行拆除。旧房拆除后押金应及时退还本户,具体押金的支取办法是:由建房户首先向村委提出申请,村委认为符合要求,写出书面申请后报建房办,建房办工作人员经现场查看,确认建房户已根据要求把旧房拆除,不影响村庄规划,符合要求,经镇长签字后方可支取。可是在本村,这两万元钱从来就没有人得到归还,该笔钱款的去向就不为人知了。从中,村干部很容易以公谋私,将这笔钱贪污。还让群众很不满的现象就是村干部一户多宅。在一份调查答卷中,对“你村建房有没有其他不合理现象”一问,某村民就直接回答道:“书记带头,多盖房”。同时村民也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缺点。比如对旧房的拆除问题,由于农村中群众封建思想严重,认为自己的旧宅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应该继续保留下去,舍不得拆除。再就是农村中抢占之风严重,部分村民认为只要自己的旧房在那里,那么这块宅基地就是我的,属我所有,属我使用,别人谁也占不了去。而且对于村干部徇私的现象,村民也只是敢怒不敢言,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去监督检举。在调查问卷中,大部分村民都回答根本不知道国家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的规定,即使知道也是很模糊的,或者是风俗传统。而且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也非常狭窄,可能就只是通过电视节目,农村很少有订报纸的习惯,所以电视就是他们了解外界的主要渠道。
根据我对上述现象的思考,结合我对其他村庄的考察,我仅提出几点我认为能解决上述某些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的联系,改进审批程序,使村民能够更清楚更明白的参与自己宅基地的审批过程。
这是一个制度创新问题,同时也是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题中之意。通过制度创新,使村民和村委会能够监督国家国土管理相关部门,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国土管理部门和村民也可以监督村委会,防止其在此过程中的贪污和徇私行为;国土管理部门和村委会则及时监督村民的审批和建设行为,及时杜绝超标建宅,乱搭乱建行为。三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
二、加强农村宅基地法律法规的宣传。
针对村民法律意识淡薄,无知的现状,建议国土管理部门定期去农村进行法制宣传,改变村民传统封建的思想,让他们知法,才能守法。可以由国土管理部门的专门人员去宣讲,也可印制宣传材料发放到户。还可以和电台电视台合作,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宣传节目。
三、对整个村庄重新进行整体的、科学的、合理的规划。
通过对其他一些村庄的考察,我发现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方案一,由村委会出资,集中拆除一部分旧房,并在这片土地上建设楼房,让拆迁户搬到楼房,同时新增人口也可以不再批新宅基地,而是直接购买楼房,这样,如果村委会经济实力足够的话,不仅可以解决新增人口住房问题,还可以将占用的耕地复垦,扩大耕地面积。方案二,如果村委会经济实力不够,不能建设楼房,也可以建设一部分老年住宅区,老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即可住进老年住宅区,并交纳一定的费用,去世后可以再有其他老年人居住。而其原先的住宅可以转由其子女居住。现在农村也大都是一家只有一个男孩,或一男一女,或两个女孩,这样就不用再批新宅基地了。
通过这次农村宅基地调研活动,我对农村宅基地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农村宅基地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在了解现状,深入学习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我得出了以上几点结论,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国家国土资源部了解中国现状,制定科学的政策方针有所帮助。
第二篇:农村宅基地问题初论
农村宅基地问题初论
——兼谈宅基地制度创新
丁 玉 蚌
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用益物权形式。当前,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是《物权法》颁布后的今天,宅基地使用权是物权法律体系中直接涉及农民权益的核心问题之一,宅基地问题越来越成为“三农”之重。笔者身为一名土地管理工作的老兵,不揣浅陋,愿将所见所思,搜集、归纳成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宅基地的性质
宅基地或称宅基地使用权,一般说来,其本质属于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村居民或特定条件下的城镇居民,因建造自有住宅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占有、使用的权利。宅基地包括住宅、辅助用房以及房前屋后庭院等用地。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并没有在《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中得到确认。所幸的是,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物权法》,将“宅基地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单列一章,予以明确、予以规定。同时,对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特别是转让,留出了法律空间——《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
农村宅基地取得的首要条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取得形式是划拨,其使用特征是无偿、无限期。在当前条件下,宅基地使用权具有福利性,担负着社会保障的功能。而且,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村宅基地具有生活生产双重功能,它不仅是农民的居住消费场所,同时又是农户家庭经济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宅基地既是庭院经济的载体,又是家庭养殖加工基地。国家从保护土地资源的角度,从保障农民生活的角度以凸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角度出发,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和流转附加了许多限制条件,甚至说是禁止条件。所以,宅基地使用权不仅仅是一项简单意义的私权,而是一项带有公法性质的对集体土地利用的权利。
二、建国后宅基地制度的演变
第一阶段 土地改革初期。这一时期,宅基地属于农民私有财产,可自由流转。1950年6月28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国家将依法没收或征收来的土地统一分配给了无地或少地及缺乏房屋等其他生产资料的农民所有,建立了农民私人所有的土地制度。自此,每个农民都获得了一份具有所有权的土地,当然也拥有了一份宅基地。《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农民宅基地和房屋均属于农民私有财产,允许宅基地及房屋甚至田地自由流转,买卖、出租、典当、赠与完全自由,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干涉。但是,当时农民刚刚翻身,刚刚脱离一无所有的苦海,宅基地是其重要财产,出卖、出租只有理论意义,基本上没有实际转让的案例。
第二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没有变更,依然是农民所有,但是土地的经营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集体统一经营。这一时期,宅基地仍然由农民保有绝对的所有权,对其自由处分没有禁止性规定。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特别规定:“社员原有的坟地和房屋地基不必入社。”
第三阶段 高级农业合作社时期。高级农业合作社的产生,确定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转变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宅基地所有权也收归集体所有,农民对宅基地只享有使用权,不能出租、买卖等。1962年颁布实施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宅基地“归生产队所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宅基地流转被禁止,但同时规定,房屋归农民私有,可自由买卖和出租。1963年《中共中央关 于各地对社员宅基地问题作一些补充规定的通知》规定,社员房屋归社员所有,社员宅基地,包括有建筑物和没有建筑物的,归集体所有,一律不准出卖和出租。农民宅基地由私有变成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住宅由房、地的所有者主体合一变为房、地的所有者主体分离,即房屋属农民所有,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形成“一宅两制”,并沿袭至今。
第四阶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至今。1979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生活有了根本性的好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兴起第一轮建房热潮,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现象十分严重。为规范农村建房秩序,1981年4月国务院发出《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宪法》规定,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至此,宅基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属性以宪法的形式予以确立。
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加强土地管理、禁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同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至此,我国宅基地的基本规定成型,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申请宅基地要符合条件,宅基地选址要符合村庄规划,面积要有限额,出卖、出租房屋的,不得再申请宅基地。占用耕地建房必须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上个世纪,城镇居民需要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建房的,经批准可以取得宅基地。1988年《土地管理法》第41条规定:“城 镇非农业人口居民建住宅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用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并参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标准支付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为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规范管理。1999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第一次提出:“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房,有关部门不得为违法建造和购买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2004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再次提出:“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臵宅基地”。同年11月,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则提出两个“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臵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这就使农民房屋买卖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财产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当前宅基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总量大,扩张快
根据《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截止2004年10月31日,村庄用地2.48亿亩,新增村庄建设用地38.2万亩,村庄建设用地总量呈不断增长之势,《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显示;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与1990年相比,人均住房面积由17.83平方米上升到27.90平方米,增加了56.5%,与2000年相比,人均住房面积增加12.4%。宣城市宣州区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990年为19.8平方米,1993年为22.1平方米,1994年为23.3平方米,1995年为26.3平方米,2005年为32.6平方米,呈逐年上升趋势。
2、“空心村”问题突出,宅基地闲臵和荒废现象严重
当前,许多地方存在闲臵和荒废宅基地,其数量约占居民点总量的20%左右,在近郊和集镇周边村庄,这一比例还要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农民到城镇打工、经商或迁徒到城镇,农村房屋仍然保留着却无人居住,造成宅基地闲臵,这是目前农村宅基地闲臵、荒废的主要原因;二是部分村民在旧村改造中搬进了新住宅,而旧宅基地仍旧存在,形成宅基地闲臵、荒废。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此现象有代表性;三是分户因素造成的宅基地荒废、闲臵,由于结婚等原因,依照法律规定可以申请一处新宅基地,形成“一家两宅”甚至“一家多宅”,老人过世等因素,造成其中的一处甚至多处闲臵、荒废;四是因为迷信、风俗等原因,视某些地块或房基为“凶宅”,弃之不用,造成自然荒废;五是靠近公路、街道、集镇的农村居民,以各种手段获取一处兼作经营和生活的房基地,成为“第二住宅”,原宅基地处于闲臵或半闲臵状态;六是少数乡村领导干部或强势家庭凭权力、关系占有多处宅基地,人为闲臵宅基地。
3、法律法规不配套,相关规定滞后,宅基地管理难度加大。
关于农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数量少,即便是刚刚颁布的《物权法》对“宅基地使用权”单列一章且有四条专述,但因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仍需配套法规。目前,农村宅基地的取得、使用、处臵,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政策调整,其中关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少之又少,且缺乏对相关部门、行业的约束力。1990年1月国务院批转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请示》,对宅基地审批管理、规划管理、用地标准管理及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对宅基地的流转和登记发证也未作规定,而且由于所涉及的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属于农民负担,此文件不久便被停止执行。2004年11月,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文件从土地规划、宅基地计划管理、申请报批程序、审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对全国宅基地管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作了限制性规定,并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臵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城市化、城市人口居住的乡村化以及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这种禁令有悖经济 发展,有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物权法》的公布使农村宅基地的物权显化,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尤其广大农民共同的期盼。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
4、农村宅基地规划滞后,建设杂乱无序
自上世纪开始,各地都制定了村庄规划、村镇规划,但由于涉及宅基地臵换、地理位臵的优越以及多数农民不愿受其约束等诸多因素,规划只是墙上的装饰,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点和面上,实际效果十分不理想,农民住宅处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之中,常常是“只见新屋,不见新村”,居住规模小,单个宅基地占地面积大,生活基础设施缺乏的自然村依然大量存在。规划的引导作用与制约力度不够,未能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住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及居民小区、中心村的建设,也导致自然村缺乏必要的生活基础设施,环境脏、乱、居住质量很差。
5、宅基地市场流转法律缺位,遭遇制度性障碍,被迫隐形交易,势必产生后遗症。陕西省国土资源厅2004年开展了一次农村宅基地专题调研,仅西安市非法买卖宅基地约有10825户,买卖宅基地面积约4319.2亩,西安未央区212个行政村几乎每年都有村组干部出卖宅基地的案件发生。由于宅基地流转存在法律障碍,农村大量的房产在私下进行买 卖,而房价中又隐含着土地的价值(一般说来,土地价值远大于房产价值)。这样,大量的集体土地资产流失,同时,因为缺乏法律保障,蕴含的矛盾隐患不言而喻。
宅基地隐形交易加剧了土地权属混乱,给土地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增加了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难度,据某地法院统计,该区法院近年来宅基地诉讼案件占土地行政诉讼案件的81%,我区自2000年以来,每年因宅基地纠纷引发的信访案件占总数的60%以上。
6、农村宅基地初始登记发证工作效果不显,问题较多 我区自1990年开始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由于宅基地使用证作用不显,加上农民的宅基地维权意识淡薄,此项工作进展不顺。另外,从我区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看,地方财政从未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因而,取消土地登记费后,基层的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失去了经费支持,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宅基地初始登记发证工作的积极性,此项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的实践中发现,对于“超过规定面积标准的宅基地”、“一户多宅”等问题,如何进行初始登记发证,既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政策规定。
农村宅基地中最普遍的现象是超过法定面积标准,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新建住宅超过批准面积擅自占用的,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对农民建房违法行为的处罚,只能 拆除,不能没收,也不能作其它处理,立法本意是为了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杜绝农民建房违法行为。但实践中,很难执行到位,特别是对于少量超占面积的,要拆除无法操作,土地执法部门处于拆不是,不拆也不是的两难境地,另一种是老宅基地面积普遍超过法定标准。
对于超占部分的登记方法,各地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一是按原标准面积予以登记,但在土地证的宗地图上用红线圈定使用权范围。二是在土地证上不反映超过面积,仅在土地登记卡上注册。三是对超占部分的宅基地不予确定使用权,只作为临时用地。
6、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盲目推行农宅公寓化 随着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目标,热衷于搞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强行或者盲目推行农宅公寓化,建设准城镇化的农村社区,而且,公寓化的农宅或准城镇化的农村社区缺乏科学的规划,加上受各村行政界限的限制,各自为政,铺煎饼式的扩张,导致浪费土地、滥占耕地,有的地方甚至一个自然村建一个公寓化的农宅,旧的未拆,新的已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一轮的宅基地扩张,其新农村建设走了味。
四、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宅基地管理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社会发展 稳定和经济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齐心努力,并且是前瞻性的努力,当前“三农”问题成为国是之重,新农村建设又方兴未艾,我们应该直面这一复杂局面,在谋求立法支持的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寻求解决之策。
(一)建立宅基地法制体系,规范宅基地管理 尽快制订《农村宅基地管理条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宅基地登记管理办法》。近几年,一些地方在宅基地管理方面制定过一些办法、制度,在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农村拆迁安臵等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为此,需要将这些实践完善为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条款。
(二)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宅基地 本着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在新农村建设中,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新农村建设,从严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宅基地用地规模和布局,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统筹安排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整合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用地,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地改善农村生活和村容村貌。
(三)建立健全宅基地审批制度
强化农村宅基地规划和用地计划管理,设计科学合理地宅基地申请审批制度,严格界定农民申请建自有住宅条件,严格界定分户条件,鼓励农民住宅向多层建筑发展,改革现有的宅基地报批方式,重点加强对新增宅基地尤其占用农用 地建住宅的行政审批。
(四)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曾试行过宅基地有偿使用,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请示的通知》(国发[1990]4号)。实践证明,此项制度有利于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使集体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臵。同时,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可以破除传统的宅基地使用制度的行政区域界限,推动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但是,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因种种原因,很快夭折了。现在看来,推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的条件已经具备,至少局部地区已经具备,各地可以先行试点。
(五)明晰土地产权,实行宅基地强制登记制度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隶属于不动产物权,根据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为登记,未经登记不生效力或不得对抗善竞第三人在城镇居民的住宅土地使用权实行强制登记制度,未经变更登记的房屋买卖,法律不予认可,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由于宅基地无法流转成为可有可无。为此,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登记制度已势在必行。
(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宅基地的流转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据我区某村的不完全统计,2005年—2006年两年间,农民住房出租率达72.6%,出卖率达33.5%,买卖宅基地65000多平方米,由于宅基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滞后,一方面大量宅基地私下流转,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客观上在挑战着法律。另一方面,宅基地隐形交易加剧了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增加了土地管理的难度。
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包括买卖、租赁、抵押制度。鉴于农民宅基地功能的特殊性,为防止滥用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牟取不法利益或眼前利益,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限制。如实行“一户一宅”制,农民出卖、出租房屋后不得再申请新的宅基地,实行宅基地用途管制,明确宅基地的用途,禁止改作商业用地或开发用地,允许城市居民在农村购住宅,应严格控制用地面积,并征收相关税费。
丁玉蚌,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现任宣城市宣州区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
第三篇:农村问题调查报告
毛中特概论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占地问题的调查报告
院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电信08-1班姓名:叶江龙
学号:200801030146
关于农村占地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问题起因
我家在南阳,一个处于市郊的村子。南阳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中,而其中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明显。由于我们的村子处于南阳市城区内环附近,所以周围大多数的耕地都已经被征占,而且我们的村子也处于被拆迁的边缘。而在家乡耕地被占用的过程中我也听说甚至遇到了一些因占地问题群众与地产商或群众与政府部门产生的争执。当时我就想了解一下到底人们对占地问题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但由于是在假期,而且也没有做一份调查报告的想法,所以就放弃了。这次老师布置了一份调查报告的作业,我就想做一份关于农村占地问题的调查,这样既可以完成作业,同时也能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
对于农村占地问题的调查,最好的调查对象应该是农民,这样能了解到他们对于土地被占后的真实心声,但由于条件不允许,我只能把调查对象定为郑轻的在校大学生,以此来了解他们对于这一社会问题的看法。
二、问卷情况
(1)农村与城市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此次问卷共发出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其中,农村学生50人,城市学生39人。农村学生中认为占地现象严重的占85%,而且大多数认为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城市学生中认为占地现象严重的只有60%,且大多数通过新闻报道了解这一现象,因此90%以上认为占地问题对他们没有影响。
(2)大学生对占地赔偿问题的看法
75%的学生认为如果这一问题发成在他的家中,只要赔偿合理,他们都会拆迁;20%的同学则不管给予的赔偿条件是什么,坚决不拆迁;只有很少一部分则选择听从大众意见,随大流。
(3)大学生对近期发生的因抵制拆迁而“自焚”这一事件的看法
造成他们自焚的原因,对于自焚群众本身,85%的学生认为是赔偿不够;剩下的则认为虽然赔偿很好,但没了土地,到新环境没经济收入;还有30%的学生认为恋念故土也是造成他们自焚的原因。对于整个社会环境,85%以上的学生都
认为是建筑商太黑心赔偿不够;98%以上的学生则认为是政府职权滥用,逼的群众走投无路;只有极少数认为是群众觉悟太低而造成自焚这一恶性事件。
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87%的学生认为虽对有关强制拆迁人员有处罚,但力度不够;12%左右的学生认为这是官商勾结,草菅人命;基本没人认为政府处理的合理。
(4)大学生对于农村占地的社会影响及政府态度的看法
28%左右的学生认为征占农村土地有利于城市化进程,25%学生认为占地影响了农民生活,47%左右的学生认为农村占地有利也有弊。
调查中,70%的学生认为政府出台的条例约束性不大,不能解决根本问题;22%的学生认为这些条例毫无作用;8%的学生认为这些条例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总结问题及分析
对于农村占地问题,不同阶层的人对它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有他们独特的价值观。况且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是古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网络的发达已使他们接触到最时新的社会动态,这也使他们对社会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
(1)城市与农村学生对农村占地问题态度不同
由于家庭的收入来源或者所处的环境不同,农村与城市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极大的差距。城市的家庭收入主要通过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成员工资获得,因此城市的学生对农村土地的占与不占没有太多关注,他们只是通过新闻等媒体了解到这一社会现象,至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及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他们不太清楚,也许只是因耕地被占,使城市的粮食或蔬菜价格有所上涨吧。
但农村学生则不同,他们的家庭可能正面临被拆迁的危险。而一旦拆迁,他的家庭可能除了赔偿所得的一部分钱就再也没有积蓄,并且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这也会使他的家庭陷入困境。因此他们在平时也注意关注相关信息,并且也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2)赔偿是农民关注的最重要的条件
根据调查的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在赔偿合理的情况下支持家里拆迁。这也能看出其实现代的大学生都有一种走出去闯的心理,因此他们对于故乡没有太多的依恋。他们只是想尽可能多的得到赔偿,用这一部分钱作为家庭周转的资金,或者当家庭富裕时,这些钱还可以作为他们创业的本钱。
虽然大学生是在校读书的而不是在家种地的,但以他们所遇到的家庭问题或以他们的见闻,大学生对赔偿的态度也能体现一些农民的心理。因此赔偿会是农民拆迁最关注的问题,赔偿的多少也就关系着拆迁能否顺利进行。近期发生的农民因抵制拆迁而自焚的事件,以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也认为是赔偿不合理造成的。
(3)在拆迁中,政府权力滥用
在拆迁中,有很多政府执法机关协助建筑商强制拆迁的现象。而在近期发生的自焚事件中,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认为是政府职权滥用把群众逼的走投无路才选择自焚抵抗;当然,也有一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建筑商黑心,给的赔偿少造成的。但建筑商作为一个商人,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准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作为一个为人民办事的权力机构,在建筑商克扣赔偿金、群众利益没能得到保障时,应该对建筑商进行监督甚至制裁,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不应该是协助建筑商暴力拆迁。
在发生自焚等恶性事件后,政府也有一定的处理,但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都认为对有关的政府官员及建筑商处罚不够。想想也是,群众自焚身亡,仅仅是当地政府的一些副手被停职,而后不了了之,一把手没受到任何追究,做为拆迁直接利益既得者的建筑商也没有得到任何处罚。难道群众的生命就如此没有价值吗?!作为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当人民最需要他们时,他们却在伤害群众。这不得不使我们对政府的职能有所怀疑。
(4)在社会大环境下,征占土地的进程发展过快
其实城市化的加快对广大人民都是好事,有利于现代化的实现。但为什么调查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征占土地是有利有弊呢?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也是房地产快速发展,经济高速前进,但90年代房产泡沫一破灭,经济就再也没好转。最严重的美国2008年房产次贷危机,更是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说明房产的过快发展也不是好事。它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但不和谐的发展更多的是伤害群众利益,而且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要解决农村占地过程中的负面问题,政府要起关键作用。因此我建议:
(1)出台措施,规范农村占地行为,使群众利益得到保障。例如5月16号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就很有意义,但我更希望能形成法律文件。
(2)要对各地官员进行教育,使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发生占地争执时,最好能使政府站在事外,以一个公正执法的角色去判定建筑商与群众的谁是谁非。在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时应该快速地予以帮助,而不是去帮助建筑商暴力拆迁。
(3)遏制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从银行贷款等方面着手调控房产业的过快发展。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占地现象严重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遏制地产泡沫的形成,也能使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健康地发展。
(4)组织宣传队伍,对农民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到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征占农村土地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更好地生活。以此来淡薄他们的恋乡情节。
我想通过这些措施,农村占地行为会更加规范,那些恶性事件也能得到控制,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化建设也能健康高速发展。
第四篇:宅基地问题
《物权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而《土地管理法》第6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根据法律规定,公民使用的宅基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国家及集体所有的土地是可以依法确定由个人使用的,即公民对宅基地有依法使用的权利。遗产必须是公民合法拥有的财产,所以,公民是不能将宅基地作为遗产继承的,而只享有使用权。宅基地为居民、村民各户使用,包括屋基地和院落地,长期不变。宅基地的所有权和公民私房的使用权是分离的,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私房的所有权属于私房产权人。宅基地的使用权不属于遗产,不能被继承,但公民继承了房屋,宅基地的使用权也就随着房屋而转移给新的所有人,这也只是具体执行国家的行政法规,而不是继承的结果。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发〔1997〕11号)中规定:“农村居民每户只能有一处不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标准的宅基地,多出的宅基地,要依法收归集体所有。”
房产是可以继承的,也是可以过户的,费用也不高,但前提必须是宅基地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要办理下来。
关于收费,不论是土地发证还是房产发证,都是以件为单位来收费的,而不是已面积等来收费的,国家规定的标准都不高,你可以到当地县国土部门及房管部门去咨询一下。
【案情】1985年2月,王某的父亲以一家四口人(王某父母、王某与其妹)名义,向当地村委会申请宅基地建房。1992年王某高中毕业,考上省城的一所大学,户口随之迁出,后分配到距离家乡不远的一座城市里的机关工作,婚后在市里居住。1996年6月,王某的妹妹出嫁,户口也随之迁出,老家的住宅一直由王某的父母居住。此后,王某的父母先后去世,老宅已无人居住。2003年8月,当地村委会通知王某,因其父母已经过世,村里按规定将其老宅的宅基地使用权收回,要求王某在规定时间里将宅基地上的附着物拆除清理,或者按规定将该处住宅卖给本村有宅基地使用权的村民,但遭到王某的拒绝。王某认为其父母的房屋连同土地应作为遗产由其继承。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村委会将王某告上了法庭。法院判决王某将该宅基地使用权返还给村委会。
【评析】宅基地是指农村村民为建设自住房屋使用的土地。在我国广大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实行的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使用制度。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土地使用权的一部分,归当地的农村经济组织(村委会)所有,但公民可以依法取得对宅基地的使用权。同时,我国农村宅基地还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农民一般无偿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在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后,享有长期占有、使用的权利。
宅基地使用权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一是用途限制。对已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权利人如需变更土地用途,必须依法经过批准。二是面积限制。《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能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三是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受法律限制。《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农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我国《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基于身份关系,无偿从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宅基地使用权,应作为一种特殊物权。因此,农村宅基地不能作为一般“财产”进行继承。另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与农民个人的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紧密相关,必须因具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而取得,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性。本案中,随着王某户口的迁出,其宅基地使用权资格就随之丧失,而其父母的土地使用权也因他们的死亡而丧失。因此,无论是王某还是其父母,都不再是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王某只能将房屋拆除,将宅基地使用权返还给村委会。
弋阳县王先生来电咨询:我一位亲戚去世后留下四间宅基地,现在,其子女为争抢宅基地闹出矛盾。请问:宅基地可以继承分割吗?
弋阳县法院答复:《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经人民政府批准取得土地建房,对该宅基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不得出卖、出租,即使在原宅基地建房,也得重新获得批准。因此,你亲戚的子女不能对其父亲留下的宅基地进行继承分割。(赖海鹰 周军)
第五篇: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农村宅基地问题,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基层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搞好农村宅基地管理,对于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那么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户的宅基地使用权?
关键词:农村 宅基地 农民 保障 管理 对策
一、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已经确定了宅基地集体所有、村民使用、审批取得、一户一宅、面积法定、权力登记、不得流转等基本制度,为农村宅基地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现行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是宅基地管理不规范。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只限于土地法律法规的个别条文和相关政策性文件,操作性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相互之间还不衔接,国家也没有指定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宅基地管理缺少规范。
二是宅基地缺乏规划。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上没有预留新的宅基地规划点,没有为发展预留空间,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宅基地管理的需求,致使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难衔接。
三是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面积大,超面积占用宅基地现象普遍。我区农村宅基地总体以自然村落为主,布局分散,30户以下的自然村分布普遍,占地面积大。
四是宅基地管理薄弱。由于前几年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变动较大,乡(镇)国土资源人员少,再加上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机构改革不到位,办公经费不足,我区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乡(镇)政府安排的农村,农业生产工作上,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在基层不落到实处,乡(镇)政府第一把手,第一责任人意识不到位,对农村宅基地管理放松,村民任意占地建房,原有的宅基地退不出来,新的宅基地随意扩张,甚至占用农用地而无人问津。
五是管理方式落后。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程序繁杂重复,效率低下,管得多服务的少。
六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农村宅基地管理重审批轻监管,管理缺乏依据,造成宅基地一批了之,越批越多,空闲的宅基地却无人过问,村民提出申请并经批准后,监管人员不能到场监管建设情况,村民超批准面积建设现象严重。七是宅基地流转机制缺失。法律和政策限制宅基地流转,特别是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但又没有农村村民退出宅基地的机制,不但存在大量的隐性流转,而且致使已定居城镇或他乡的居民不能将其合法拥有的宅基地转让出去,使宅基地使用权的权益难以实现,宅基地空置、空心村现象普遍,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由于宅基地禁止抵押,农民无法通过抵押宅基地在银行进行融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和壮大农村经济等等。宅基地转让受现行法律法规限制,农村出现大量闲置宅基地、闲置住房。农村宅基地的性质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农民对自己依法获得的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不能进行转让。但从现在情况看,除了本行政村内相邻户间的调剂和父母与子女间因分家析产以及农户经批准后因客观原因由村委重新安排而发生的流转外,没有其他形式的流转。由于宅基地的不可交易性,一方面大量农民进城或者外出打工后,农村的房子都闲置着;另一方面有的农民在城市赚到钱后,在城市里买房的同时,又在农村修建新房,舍弃老宅破屋,进一步扩大了宅基地占用的土地面积,也使农村出现大量的闲置宅基地、闲置住房。八是农村宅基地违法案件屡屡发生,查处难执行难。符合村庄规划和用地条件的农户,由于种种原因未经批准就建设了房屋,造成违法占地。不符合规划也不符合宅基地审批条件,个人抢占宅基地的。由于乡(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编制少,人员不够,很难实施有效监管,对这些违法案件的查处在现实中很难执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只有查处权又没有强制执行权,申请法院执行又要履行繁琐的程序,具体执行起来也很困难。
二、完善宅基地制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建立严格的宅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一户一宅”、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强化宅基地规划在宅基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并细化各类不同地区的宅基地面积标准,明确农民住宅小区即新农村用地标准,明确多余宅基地及宅基地转让、继承、赠予、收回的监管措施,规范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及注销登记的程序,强化批后监督监管的措施和手段,正确处理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充分发挥干预职能,强化宅基地的动态监管和权利保护。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服务人民、方便群众为准则。一是符合条件的,农村村民一次申请即可取得宅基地使用权证,减少办事环节和重复程序;二是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宅基地管理中的作用,确立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宅基地决定权,如果本集体经济组织是村民小组的,原则不需要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的同意,村民即可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三是建立政府干预制度,防止弱势个体法定的宅基地使用权受到侵害,通过听证形式,对符合条件的村民由政府直接批准其宅基地。
(三)明确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的法律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桥头堡作用。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到位,在宅基地管理中,必须把国土资源所放在首要位置,无论是宅基地申请的受理、初审、证书送达,还是宅基地面积的丈量、确认、纠纷的调处、权力的保护、宅基地的日常管理等都必须发挥国土资源管理所的作用,并在法律上予明确规定,从而确立国土资源管理所在土地管理中的法律地位,为其依法行政,发挥管理作用提供法律依据。
(四)必须依法加强各级政府第一把手责任制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依法追究责任制度。
三、创新制度、强力改革宅基地管理落后的对策(一)加快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步伐。
一是建立农村宅基地规划制度。把宅基地规划作为宅基地管理的基础,明确农村宅基地规划的内容和法律地位。各居民点内各户宅基地的位置和界址范围,拟调整、控制、整治、新建的宅基地及居民点的布局、利用方案,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经批准的农村宅基地规划作为审批农村宅基地的依据,发挥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
二是确定宅基地登记生效制度。现行的宅基地登记是一种登记对抗原则,即不登记权力仍然有效,但登记了可以对抗第三人,物权法在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中首次规定了登记生效原则,而对宅基地管理则没有规定登记是对抗还是生效,为便于宅基地管理,强化宅基地使用权人的权利意识,充分发挥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宅基地登记也应当按照物权法管理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生效原则的规定,确立宅基地登记生效制度,规定不登记的法律后果。
三是建立农民住宅小区用地制度。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鼓励农民集中居住,应当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兴建农民住宅小区,向本乡(镇)农民出售,建立农民住宅小区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制度,明确建设农民住宅小区的条件和范围,规范建设农民住宅小区的用地及办理宅基地使用权证的程序等。
四是建立宅基地占用农用地转用计划专项指标制度,确保宅基地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落到实处。针对宅基地审批的不确定性和宗地的分散性,改革现行的宅基地占用农用地转用批次审批办法,实行先批后核,即每年年初在具体的宅基地宗地地块未落实的情况,地,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专项计划指标里,申请宅基地农转用计划指标,经批准后当年内落实到具体地块,并在年终上报核实,以解决申请宅基地无农转用计划而长期无法批准农民未批先用,以及每家每户单独分散申请难以一次批准等问题。
(二)、加大宣传力度,严格依法行政。
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农村特别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集约节约用地的舆论氛围,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依法用地意识。要切实加强乡(镇)国土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宅基地管理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健全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制度,发挥村级土地信息员(协管员)的作用,加强农村宅基地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违法行为。对乱占乱用耕地建房等违法行为,国土、建设、纪检监察,公安,法院等多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大家管大家用的浓厚氛围,形成执法合力,坚决依法查处。
(三)深入开展调查清理工作,规范和保护农民建房行为。要以开展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契机,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要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要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未利用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地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
(四)加强宅基地规划管理。
立足内涵挖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宅基地集居化建设。根据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科学预测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用地规模。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专项资金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从严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及宅基地用地规模和布局。通过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统筹安排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整合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用地,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
要明确旧村改造腾退土地的产权界定、处置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充分考虑农民土地补偿腾退土地收益,让农民真正从中获益。严禁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借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旧村改造的名义,利用腾退土地从事房地产开发,规避建设用地指标的审批与管理。充分考虑土地权益均衡的原则,建立宅基地整理激励机制。参考文献:(1)《土地管理法》
(2)《中国土地》第1期3期10期
(3)《农村宅基地换房流转绩效研究––以天津市华明镇宅基地换房为例》,《小城镇建设》,2008年4期。(4)《集体土地流转与工业用地模式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4)《山东国土资源》 2009 第1期(5)《资源导刊(河南)》 2008 第3期
(6)“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课题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