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2 04:1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汇报》。

第一篇:宁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汇报

宁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汇报 宁城县自2004年起实施了农业部保护性技术耕作示范项目。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工作,实施面积逐年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已列为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试点基地县。

一、实施面积1、2004—2012年在大明、大双庙、忙农、汐子、小城子和大城子等12个乡镇的60个行政村,重点推广留茬免耕和秸秆粉碎还田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其中大明、大双庙、忙农、汐子、小城子等核心示范区实施面积20万亩,其它乡镇辐射面积20万亩。在全县保护性耕项目区进行免耕播种或膜下滴灌机械化作业40万亩。

二、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情况

(一)规模化推进情况

为更好的实施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宁城县积极探索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种植大户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新模式。截止2012年,宁城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区拥有各类农机合作组织15家,拥有拖拉机293台,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86台,拥有耕、播、收各种配套机具956台,固定资产达到2475.45万元,2012年1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保护性耕作机进行械化作业17.4万亩;项目区建有农机协会5个,拥有大中小拖拉机147台,其中拥有大中型 1

拖拉机94台,拥有耕、播、收各种配套机具,321台,2012年5家农机协会在保护性耕作区进行机械化作业13.4万亩;项目区内有农机大户39户,拥有拖拉机106台,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4台,拥有各种配套机具203台,2012年39户农机大户在保护性耕作区进行机械化播种作业7.5万亩。

(二)规模化推进措施

宁城县农机局注重引导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的作用,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主体,多措并举,有效地推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宁城县农机局及早动手,结合实际,多次举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参加的保护性耕作培训班和现场演示会。通过观摩学习,现场演示,使他们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实施要点,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提高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自觉性。

二是整合资金,配套保护性耕作机具。近年来,围绕保护性耕作项目的推广,把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购机补贴资金和农机装备推进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加大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的发展。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配套大中型拖拉机和破茬免耕播种机、旋播机、深松机等配套机具。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宁城县农机局大力鼓励支持农民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成方连片的大地块实施给予一定作业补助。大力支持参与推广免耕播种技术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支持合作社承担免耕播种作业、建立免耕播种示范区,对于推广免耕播种保护性技术成效明显的合作社,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对象,在购机补贴、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组织农机社会化作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是抓好典型带动。宁城县农机局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广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活动,积极组织他们进行跨乡镇作业,全县保护性耕作区的精量播种任务80%以上都是由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完成的。

三、重点项目实施情况、推广机制创新情况

2012年,宁城县被列为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实施重点县,项目总投资73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0万元。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1)更新配置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2)实施机耕道修缮、土地平整等田间工程。

(3)建设机具停放场、库棚等附属设施。(4)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

目前该项目初步设计概算已经自治区发改委批复,中央投资已下拨到县财政,我们正按要求组织项目实施。按照项

目建设程序,我们将“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两个项目的土建工程建设整合在一起,统一规划设计。其中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土建工程总建设面积4489.79平方米,其中:机具库、备料间1502.09平方米,机具棚2987.7平方米。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土建工程的地点选择在宁城县农机局西库院内及4个农机合作社。他们分别是宁城县农机局西库建设机具库、维修备料间面积1502.09平方米,宁城县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机具棚1443.9平方米,宁城县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机具棚516平方米,宁城县于起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棚600平方米,宁城县田野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棚427.8平方米。

该项目的土建工程部分计划在五、六月份开工建设。

四、采取的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系统

宁城县农机局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和农艺要求,经过多年的试验、探索,确定了留高茬免耕播种技术模式和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技术模式。2012年,我县将部分玉米膜下滴灌任务落实在保护性耕作地块,并结合我县玉米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对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技术整合。从而,使我县推广的留高茬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两种技术模式得到了创新和提高,使保护性耕作技术普遍被农民所接受。

1、留高茬免耕播种技术模式

玉米收获后留高茬(20cm以上)越冬→免耕(膜下滴灌)施肥播种→除草(药物、人工)→田间管理→收获→留高茬。

其技术要点:采用免耕施肥播种机或膜下滴灌覆膜播种机进行施肥播种;苗期进行水肥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作物收获后,留高茬覆盖越冬,留茬高度20cm以上。该模式通过留茬覆盖越冬控制农田土壤风蚀,并增加农作物秸秆还田量,并通过膜下滴灌,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主推机具:宁城县巨昌机械公司生产的2BF-3/4型破茬免耕播种机、2BFM-2膜下滴灌覆膜播种机,宁城县长明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SL系列深松灭茬机、2MBDQ-1膜下滴灌覆膜播种机、2BMG-4型免耕施肥播种机、1MC系列灭茬机,天津振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ISQ-240/340全方位深松机,山东产植保机械。

2、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技术模式

玉米摘穗→秸秆粉碎→浅旋或浅耙(小于10cm)→休闲越冬→免耕播种→杂草控制(药剂、机械、人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中耕施肥)→收获→秸秆粉碎还田。

其技术要点:秋收后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播前化学除草,免耕施肥播种;生育期病虫害防治,机械中耕及人工除草。该模式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进行冬季还田覆盖,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增加土壤有机质,采用免耕施肥播种减少动土并保

障春播时土壤墒情。

主推机具:河北石家庄、农哈哈、天津富康产秸秆粉碎还田机,山东巨明玉米联合收获机,宁城县巨昌机械公司生产的2BF-3/4型破茬免耕播种机,天津振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ISQ-240/340全方位深松机,宁城县长明股份有限公司产的1MC系列灭茬机、1SL-220型深松灭茬机、2BMG-4型免耕施肥播种机,山东产植保机械。

第二篇:浅谈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

浅谈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近年来国家农业部在北方地区重点推广的农业机械化实用新技术,目前,在国外已经发展了50多年,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普及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该项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铧式犁耕作方式,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显著提高。近几年,我省在把此项技术作为重点推广的新技术之一,我市也把该项技术作为重点推广应用的农业机械化实用新技术,进行重点推广。

一、日照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现状

我市自实施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以来,已在14个乡镇共推广建设了35个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点。2007年莒县招贤镇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姚家泉村的保护性耕作300亩,2008年小麦收割完毕后,经农机、科技、农业等部门技术人员测产,保护性耕作地块小麦亩产达520公斤,比周围实施传统耕作模式的地块每亩小麦增产30余公斤,比我市2008年小麦平均单产371公斤高出149公斤。2008年,全市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连片200亩以上示范点作业总面积为9784亩,如按莒县招贤镇姚家泉村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单产520公斤/亩计算,“万亩”示范区小麦增产30万公斤以上,同时保护性耕作示范点的建设辐射带动周边606个村55.3万人口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面积12.3万亩,保护性耕作覆盖率达到9.2%,远高于全省平均值

5.8%,依此推算,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增产小麦370万公斤以上。

2008年,我市农业机械管理局被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评为全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先进单位,莒县农业机械管理局被评为全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区县级先进单位。

目前,日照市各种保护性耕作机具共计4686台(套),其中小麦免耕播种机292台,玉米免耕播种机379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58台,其它保护性耕作机具546台。2008年我市共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110台,玉米免耕播种机1335台,其它保护性耕作机具319台(套),其中财政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24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5台。2008年共争取市级以上购机补贴资金450万元,其中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购机补贴资金123.8万元;2008年市里共拨出40万元用于连片面积200亩以上示范点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补贴。

我市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2008年市里加大了保护性耕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除省级以上购机补贴外,市里再给予玉米联合收获机3000元/台、小麦免耕播种机2000元/台的购机补

贴;为大力推广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2008年市里拨出40万元用于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连片200亩以上示范点作业费补贴,让实施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连片200亩以上示范点的村民每亩作业费减少了40元。

二是各区县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力度,进行了大培训、大推广、大宣传活动。在市农机局先后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的基础上,各区县农机局也相继召开了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机具作业现场会,大量编印了保护性耕作知识问答明白纸发放到各村、村民及农机手手中,并邀请机具厂家技术员就机械的性能、特点、故障排除等方面参照实物详细讲解,对部分机手进行手把手指导。

三是各区县在“三秋”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的关键时节,积极组织协调,认真做好用机规划,科学调度、引进保护性耕作机具,组织开展保护性耕作跨区作业,确保机具及时到位。

四是通过积极协调争取,把全市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建设与“小麦区域化种植高产示范方”、“小麦良种示范片”有机结合,做到了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结合、区域化种植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结合、病虫害综合防治结合,使我市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建设健康发展。

二、日照市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2008年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对保护性耕作认识理解存在误区。一是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的误解,有些同志片面地把免耕播种或秸杆还田等单项技术的应用认为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甚至认为保护性耕作就是免耕播种,缺乏秸秆还田这一关键环节,致使示范基地保护性耕作操作不规范,如果长期下去,势必将会大大影响保护性耕作示范效应,甚至会走弯路。二是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麦根扎黄泉”土地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还可蓄水抗旱、灭草和消灭病虫害,玉米收获后要深耕细耙,已形成了多年不变的耕作习惯,由于保护性耕作当年效益不明显,虽然省种省肥省力,但还有很多农民认为播种量小出现苗量不足,施肥少不会高产,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三是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方,存在着对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掌握上不够熟练,表现在对秸秆残渣覆盖、免(少)耕等技术的实际操作还存在着技术偏差等不足。

(二)补贴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与全市保护性耕作发展实际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一是农民购买大型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投资较大,购机户当年的盈利空间较小,投资回收期较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群众的购机积极性,农机大户发展缓慢。二是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金额较低,不

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实施保护性耕作作业的积极性。因此补贴资金投入不足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

(三)地块分散、大小不一,阻碍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普及。目前我市连片面积在200亩以上的地块并不很多,作业地块面积普遍较小,如我市莒县夏庄镇某示范点和岚山区巨峰镇大土山村示范点的地块长度只有50米左右,一台福田雷沃谷神4YZ-3A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长度接近8米,致使机具作业调头转弯次数太多,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高,许多农民群众没有选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而是采用人工掰棒,因此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普及比较困难。

(四)各区县发展不平衡。相对来说,五莲县、莒县发展得较好,岚山区、东港区发展困难很大,示范点偏少。村与村之间发展的也不平衡,五莲县于里镇于里沟村、岳庄村行政推动力度大,示范推广面积大、地块集中、示范效果好,在适宜的地块上全部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五)保护性耕作机械产品性能不够稳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比较复杂,专业性较强,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更是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目前,我国玉米联合收获机械还处在发展阶段,机具性能相对不够稳定,在使用中机手经验不足,经常会出现各种机械操作故障,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产品生产企业的售后服务不够及时,农忙时节,技术服务不够及时,导致农民群众不愿等待而采用以前的耕作模式,当前的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需要。

三、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争取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政推动力度。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模式的变革,是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技术引导是主要方面,而行政推动也是重要手段。为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全市推广应用,必须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市、乡、村三级齐抓共管合力,千方百计创优发展环境。落实各项政策,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特别是各级财政部门要制定相适应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增加作业补贴资金数额以此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继续把该项工作列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推动全市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健康发展。各级农业机械管理局是推广实施玉米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的主管部门,更要发挥出部门作用,为领导决策保护性耕作当好参谋,提供科学依据,抓好落实,为广大农民、机手搞好服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培训范围,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一是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宣传,积极争财政补贴资金、政策支持。二是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制作简明的学习材料,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和细化宣传内容,认真总结其先进经验,用其高产高效典型宣传带动广大农民,让农民及时了解当前国家惠农

政策,熟悉操作规程,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推广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水平。三是广泛开展保护性耕作现场会、观摩会,积极调研,针对不同地区特点,选择合适的机具进行演示,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企业参与组织演示活动。

(三)加大机具选型力度,灵活解决突出问题。针对日照市不同地区的种植及地形特点,搞好机具的选型。加大机具的适应性调研,努力提高机具的作业适应性,提高机具的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和发展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生产的热情。

(四)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作业方法。技术推广工作实施严格按照山东省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针对我市不同地区地块特点,采取灵活的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一是大地块采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路线。二是小地块采用人工掰棒、机械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路线。三是采用“统一小麦品种、统一肥料、统一机械播种”的三统一播种方法。

(五)加大示范点建设,增强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设立玉米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推广示范点,扩大实施范围,增加示范作业面积,增强示范点带动周边选择保护性耕作生产的辐射作用。二是增加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补贴资金,进一步示范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机手推广使用玉米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积极性。

(六)充分发挥农机手、农机合作组织的作用,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农机手、农机合作组织是我市发展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的生力军、中坚力量,工作中要不断完善机手相关信息资料档案,便于及时调度,成立专门的服务队,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服务,搞好机械调度,协调作业地块,帮助机手与村户签订作业合同,能够及时解决在作业中发生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解决机械故障,保障机具各配件的及时供应,产品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要及时对农民购置的新机具进行安装、调试、使用、维修等技术指导,确保机械的使用效果和作业质量,从而推动我市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篇: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乐陵市农机局一直把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作为农机推广工作地重点,为全面了解推广效果,乐陵市农机局通过走访农机站,农机大户,以及近几年来搜集整理的一些材料、数据,对全市小麦免耕播种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归纳如下:

乐陵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春季干旱多风,盛夏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冷, 境内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为2,701小时,日照率为61%。最多年为3,055小时,最少年为2,276小时。农耕期(3至11月)日照时数为2,157小时,其中5月份为2,959小时,占农耕期的13.7%,对农作物的生长较为有利。2月份为176.9小时,为全年最少期。5、6、9、10月日照率较高利于夏秋作物成熟。

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耕地面积75万亩,农机总动力150.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4300台,各类配套机具达34380万台,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近年来,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该市把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目前,全市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240台,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230台,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增加对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既可以减少杂草生产和地表水分的蒸发,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也杜绝了秸杆焚烧,保护了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国利民的好事。2008年,我市玉米机收面积达15万亩,小麦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万亩.二、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一)农业传统的铧式犁操作,使土壤裸露表面,使土壤中水分和营养成分流失,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则对土地实行免耕或少耕,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同时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据了解,此做法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

(二)我市是一年两熟制农业种植区,实施多项作业环节,增加了拖拉机的次数,提高了作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土壤风蚀。实施保护性耕作,其效益有: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尘60%,抑制

沙尘暴,保护土壤环境;增加休闲期土壤蓄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17%-25%;增加产量,春玉米平均增产16%,冬小麦增产13%;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等。因此,大力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调整,达到既能提高产量,又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了作物品质。实施保护性耕作,由于采用了秸秆还田覆盖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还田覆盖一年,5厘米土层内有机质增加0.076%,20厘米土层内有机质增加0.045%。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三年以上,土地有机质开始富集,地表土层开始松软,出现腐叶效应,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生产出品质更好的农产品。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做法

(一)政策带动。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工作,将其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中,优先、重点补贴玉米收获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并形成了长效投入机制。2008年,在黄夹召开了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演示会,农机局局长及农机大户30 余人参加了会议。今年,乐陵市农机局召开会议,把农机补贴工作做为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作为一项形象工程、利民工程、助农致富工程来抓,09年又新增玉米收获机80余台、小麦免耕播种机90台。

(二)宣传发动。为深化保护性耕作“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农机部门积极开展信息宣传工作。一是乐陵市农机局通过电视、电台、报纸、下乡和户等媒体对保护性耕作进行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良好氛围。近两年来,全市保护性耕作工作在电视上报道10余次,赶乡村大集4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六万余份;二是多次召开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现场会,广泛的开展机具演示活动,组织农民观看,讲给农民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让农民亲身感受保护性耕作技术优越性和先进性。对小麦保护性耕作的优越性有了深刻性的认识;三是采取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重大意义,并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面对面的讲给机手听,手把手交给机手做,努力提高机手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

(三)上下联动。为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大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保障。对于参加作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及免耕播种机给予跟踪服务,免费技术指导,无偿维修,若遇技术及故障难题做到随叫随到,并责任到股室和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效益驱动。我们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广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活动,积极组织他们进行跨区作业,不仅有效地加快了推广速度,而且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作业的大规模开展又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参与到该项农机作业服务中来,有力地促进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面积达15万亩,平均单机收入2万元。2008年随着我市小麦免耕播种机械的增加,全市小麦免耕作业作业面积3万亩,平均单机收入1万元。通过大力推广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具,拉动了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等农业机械的市场需求。

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市的保护性耕作有了较快的增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近三年来的宣传,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麦根扎黄泉”土地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还可蓄水抗旱、灭草和消灭病虫害,玉米收获后要深耕细耙,已形成了多年不变的耕作习惯,农民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优惠政策力度不够,购买资金不足。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的过程中,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额度太小,特别是在保护性耕作刚刚起步阶段,应加大补贴的比例。

(三)示范基地数量少、规模小、不规范。目前,我市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还是成点状分布,少则几十亩,多则几百亩,并没有大规模的形成示范带,示范带动性差。

五、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建议

根据我市保护性耕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这一段时间对全市保护性耕作的调研,就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加资金投入是做好保护性耕作工作的关键。农机部门在努力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增加资金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投资,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

(二)扶持农机大户,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宣传示范作用,让机手成为宣传员,机组成为宣传车。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是全面实现我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关键。今后在一段时期内,要进

一步加大保护性耕作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自愿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购买保护性耕作机械,(四)搞好技术服务是做好保护性耕作工作的有力保证。农机管理部门在搞好机具推广和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要协调、督促机具的生产厂家搞好产品“三包”售后服务,对农机手特别是新购机户进行用前培训、用中指导、用后回访,增强其使用操作水平。

第四篇:临清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调研报告

临清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正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节本增产增效为目标,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耕少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轮作等为主要内容,具有节本增产增效、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减少秸秆焚烧等作用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其关键技术是小麦的免耕播种。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把推广保护性耕作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市发展情况如何,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一直作为我市农机推广工作地重点,推广效果如何,我们又是如何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我市的生态环境,打造运河名城这一旅游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按照农机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通过走访农机站,农机大户,以及近几年来搜集整理的一些材料、数据,对我市小麦免耕播种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归纳如下:

一、临清市传统耕作方式

临清市地处鲁西北黄泛平原,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的基本特征为“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全年盛行风向为南风和偏南风,年平均降水量为550毫米左右。

我市粮食种植属于一年两熟,小麦和玉米间作的生产模式为主,小麦种植多采用先旋耕犁旋耕然后用小麦条播机进行播种的方式。近几年我市少雨、少雪,常年刮风,尤其是秋季后期、冬、春季节大风几乎天天刮。由于气候干燥,加上传统的秋耕地和部分春耕地,导致风沙弥漫,形成沙尘暴天气。不但影响我市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与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打造运河名城旅游城市品牌的发展战略十分不协调。

传统的耕作方式因为在播种前需要进行旋耕作业,造成土壤失墒大,裸露地表风蚀、水蚀大;会形成犁底层,影响土壤蓄水能力和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使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有机质含量下降;翻耕后粘土上移,表层有机质含质下降,导致土壤板结。我县属于干旱地区,土壤水份的流失及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等既导致我市粮食产量低,影响我市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临清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

(一)保护性耕作播种机械保有量持续增长。临清市农机局自2007年以来,响应山东省、聊城市农机管理部门的号召,大力发展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推

广应用,以近年来农机补贴为契机,大力发展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小麦免耕播种机的保有量连年增长,从2007年的12台,到2008年的47台,再到截止目前的170台,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实施应用必须通过小麦免耕播种机来实现,而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为小麦免耕播种技术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充分的机具保障。

(二)小麦免耕播种面积持续增加。近几年来,三秋作业后都要对每台小麦免耕播种机作业量进行摸底统计,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近几年来我市免耕播种小麦面积连年翻番。2006年免耕播种小麦面积为零,2007年为0.4万亩,2008年为4.2万亩,预计2009年将达到12万亩,增长速度十分迅猛。特别是在青年农机站农场,八岔路杨二庄和康庄镇柴吕油三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建成后,以示范基地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势头更健。

(二)技术模式工艺路线日趋成熟。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摸索出了适宜我市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工艺体系是:残茬粉碎覆盖免耕加地表处理技术体系(作物为玉米、小麦)。

工艺流程:玉米人工(或机械)摘穗收获——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杂草控制——小麦免耕播种——田间管理——小麦机械化收获——小麦秸秆覆盖地表——玉米贴茬播种——田间管理——玉米收获。良性循环模式。

(三)保护性耕作增收环保效果显著。

1、节本增效明显。实施保护性耕作,能够保持土壤水分、实现土壤良性循环、培肥地力,平均每亩增产15kg,每公斤按1元计算,亩增效25元。实施保护性耕作,可省去秋耕地等工序,每亩次可降低作业成本15元。因为化肥深施,肥效集中,每亩可减少化肥用量10kg,可节约成本40元。

2、抗旱保墒能力增强。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子播在沟内,增强了积蓄利用雨雪的能力;由于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了阳光对土壤的直射,有效降低了水分蒸发,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据调查:实施保护性耕作与常规种植相比,同等降水条件下,少浇一遍水可获得同样的收成,节约成本20元/亩左右。在我市去冬今春的严重干旱中,实施保护性耕作进行免耕播种的小麦抗旱能力明显提高,与传统播种小麦相比,免耕播种小麦苗壮,干黄叶明显较少,死苗现象很少。

3、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了作物品质。实施保护性耕作,由于采用了秸秆还田覆盖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还田覆盖一年,5CM土层内有机质增加0.076%,20CM土层内有机质增加0.045%。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三年以上,土地有机质开始富集,地表土层开始松软,出现

森林腐叶效应,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生产出品质更好的农产品。

4、抗倒伏,减少病害。由于保护性耕作通风透光好,根苗粗壮有力,有很强的抗倒伏能力。

5、社会效益已经凸现。由于保护性耕作不动地表土,特别是针对我市冬春季干旱多风的气候,因为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对农田扬尘现象的抑制效果非常明显,保护了环境,是摆脱干旱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性措施,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经过市农机局多年的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试验示范,已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市是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产增收,在我市推广保护性耕作已具备技术条件。但农业生产所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实施保护性耕作在1-2年内看不出明显的经济效益,需要做长期投入,建立长效机制来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推广。

2、地块小,作物种植不统一,影响机械推广应用。农民耕作的土地面积大小不一,作物品种及收获时间不同,造成机械作业效率低,影响机手收入,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术的推广进度。

3、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影响了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四、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目标及思路

1、建立长效投入机制。首先市政府要把发展保护性耕作列入政府主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保护性耕作建设基金,扶持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其次是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周期一般为5-10年,因此,推广保护性耕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已经建立起来示范点,更要注重后期投入,保障示范点健康持续发展。

2、建立市场培育机制。在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点的过程中,正确处理行政推动与市场拉动的关系,注重市场的培育,通过行政推动,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市场培育,增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后劲。

3、建立宣传培训机制。在政府的支持下,分期分批对乡镇领导、村干部和农民骨干进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知识培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使他们成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推进力量,以保护性耕作知识的大培训,促进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大推广、大普及。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要发展,更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进行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对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大力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就是我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必将成为我市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五篇: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摘要: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以及类型。介绍了国外、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保护性耕作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念;作用;类型;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世纪末,美国在西部开发中, 过度垦殖, 导致20 世纪30 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引发了对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形成了以“少免耕”代替“铧式犁耕翻”、以“秸秆覆盖”代替“裸露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1]。保护性耕作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中国,中国北方旱地就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6%[

2,3]

。经过60 多年的发展9特别是近20 多年的发展,保护性耕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相当深入,经历了“免耕法”到以 “免耕法” 为基础,以配套机具为支撑的集秸秆残茬覆盖、少免耕、深松、地表作业及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为一体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保护性耕作概念

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概念,国外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度为标准,指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留茬覆盖至少30% 为保护性耕作,如起垄、带状耕作、覆盖耕作及免耕等;而秸秆残茬覆盖度在15%-30%的耕作方式称为少耕

[4],不属于保护性耕。我国地域辽阔,种植制度多样,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不仅仅是少耕、免耕。同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相比,我国的概念内涵更广泛。笔者认为,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5]。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4项技术内容: 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 实行免耕或少耕。采用30%以上的植被覆盖地表, 根茬固土, 保护土壤, 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植被覆盖的地表用机械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节约机械成本。¼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6] 保护性耕作作用及类型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与残茬覆盖技术、杂草及病虫害控制与防治技术和深松技术等4项内容。与传统的耕作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以下好处[7]: 1)保水、保肥和保土。由于彻底取消了铧式犁翻耕作业,采用秸秆覆盖地表,从而减少了土壤水蚀、风蚀和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提高了雨水利用率;由于地表秸秆腐烂后形成大量有机肥料,明显提高了土壤表层有机质的含量。据有关试验数据统计,保护性耕作地表径流(没有下渗的地表水汇聚流动的过程称地表径流)比传统耕作减少81.8%,土壤贮水量平均增加15%,水分利用率提高23%,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0.06%。2)3)增加粮食产量,平均可使小麦产量提高10%,玉米产量提高5%。

减少作业工序,节约生产成本。平均减少2~4道耕作程序,减少耕作投入20—40元,节约人畜用工50%~70%,增收节支600~900形hm2。4)保护生态环境。由于采用免耕秸秆覆盖和根茬固土,土壤不再翻耕裸露,减少了风尘的扬起,保护了生态环境。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3种类型。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

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

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

3.1 保护性耕作国际研究现状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推广免耕技术,当时由于机械及人们观念等限制,发展比较缓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护性耕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第1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主要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法。

第2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覆盖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第3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的改进、除草剂的使用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护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展。据美国保护科技信息中心(5675)的最新资料,美国2004’年实行免耕、垄作、覆盖耕作和少耕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62.2%,而常规耕作面积为37.7%,传统耕作比例呈下降趋势,免耕比例逐年上升[8]。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 干旱面积约625 万km2, 占澳洲大陆的81%左右, 是典型的旱农国家。目前, 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 大多采用免耕、少耕等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澳大利亚试验研究表明, 有秸秆覆盖的农田比裸露休闲田地表径流减少40%左右, 最大径流速度降低70%~80%, 土壤受冲刷程度降至裸露农田的1/10, 冬季作物残茬还能减弱地面风速, 截留雨雪。截至2000 年底,澳大利亚免耕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6%, 少耕占35%, 传统耕作占29%。秸秆还田覆盖已成为澳大利亚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拿大有4100 万hm2 耕地, 其中85%位于加拿大西部的大草原地区。为了减少风蚀、水蚀,加拿大采取了少耕耕作体系和免耕耕作体系。1996 年, 23%的大草原耕地实施了少耕耕作体系, 12%的耕地实施了免耕耕作体系, 并用除草剂代替耕作除草。1996 年,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面积达495.5 万hm2 , 占耕地面积12%。截至2002 年,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达到1300 万hm2, 占全国耕地的30%。近几年, 加拿大举办的全国性农机展会上, 传统耕作机具已经消失, 几乎全是保护性耕作机具。

拉丁美洲包括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等国家, 是保护性耕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的地区。现已成为世界上采用保护性耕作比例最高, 面积仅次于北美洲的第二大保护性耕作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成立了欧洲保护性耕作联盟, 对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01 年10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欧洲保护性农业联合会(ECAF)在西班牙召开了第一届世界保护性农业大会, 标志着保护性耕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 保护性耕作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方式和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

3.2 保护性耕作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末期,北京农业大学耕作研究室在国内率先引进和试验免耕技术,并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免耕播种机;24世纪64年代,黑龙江等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半湿润地区大规模机械化深松耕、垄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并获得成功;自“六五”以来,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在旱地农业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西部专项等方面,加入了有关农田少耕、免耕、覆盖耕作、草田轮作、沟垄种植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坡地水土保持耕作法、小麦秸秆和地膜覆盖耕作、小麦高留茬秸秆全程覆盖耕作,山西省农科院试验成功的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技术,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中心研究的夏玉米免耕覆盖以及机械化免耕覆盖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南方水田少耕、免耕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4年代初期,西南农业大学等单位针对西南地区冷浸田、烂泥田、深沤田等冬水田存在的问题,变传统的平作为垄作,创造了把种植、养殖和培肥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水田半旱式少耕法,明显地改善了此类冬水田的土壤理化性状,收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近年来,不少地区农民已将小麦播种提早到水稻收割之前,水稻收割后,再行开沟覆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各类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达2444万892。2443年农业部组织进行了机械化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项目,涉及北方:3个省市区的2;个示范点,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试验和示范推广[4]

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 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 个省、市、自治区。

一般认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 年代, 黑龙江国营农场开始进行免耕种植小麦的试验示范;60 年代末到70 年代初, 江苏太湖、徐州开展稻茬地上免耕播种小麦的研究。80年代开始, 旱地农业耕作体系的研究, 有向覆盖和减少耕作发展的趋势, 原北京农业大学的残茬覆盖减耕法[10]、陕西省农科院旱农所的旱地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技术[11]、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地玉米免耕整秆半覆盖技术[12]、河北省农科院的一年两熟地区少免耕栽培技术[13]、山东省淄博农机所的深松覆盖沟播技术[14]。这些试验研究, 以抗旱增产为目标, 从不同的方面推动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前期发展。但这些研究多数还没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不能够同时解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问题, 多以人畜力作业为主, 缺少配套的农机具。限制了保护性耕作优势的发挥。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区划研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其农业生产形式、耕作制度等具有多样性。虽然一些地方(如山西、天津、河北等省市)保护性耕作技术较为成熟,尤其对免耕有了较大面积推广,但其适宜区不明确;虽然部分地区(如天津市)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做出试行规范,但大部分地区依然还缺乏适当地农业发展的耕作技术规程[15]。

(2)缺乏适宜不同土壤类型的配套机具。有报道说秸秆覆盖降低了机械化程度,不利于大型机械的使用,给施肥增加了难度。针对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土壤,缺乏专用的配套机具的研究,如播种精度不高,实践操作中出现漏播或重播、肥料不匀等情况以及免耕播种机作业时的堵塞问题等。

(3)秸秆覆盖用量问题。国内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形成土壤温度降低,使得播种期推迟,出苗期延缓。低温直接影响小麦返青和早期生长,覆盖过多使幼苗发黄、苗质差,分蘖推迟且减少,直接导致了有效穗数减少和产量下降。同时由于地表残茬覆盖,不平整等原因,也造成播种质量较差。

(4)化学除草剂用量问题。由于免耕条件下增加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但缺乏对除草剂使用方式、施用时间、用量等专门研究,对一些伴生杂草因缺乏专用除草剂而不能有效防治。在实际的防治过程中为了彻底防治杂草,无形中加大了化学除草剂的施用量,无疑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5)病虫害防治问题。实施覆盖后会带来一些病菌和害虫,籍增顺等人在山西一年一熟制地区进行的免耕整秸秆半覆盖试验中发现,免耕覆盖使玉米螟可安全越冬,免耕覆盖田比常规覆盖田地下害虫(如蟒槽、地老虎、金针虫等)多,危害率增加。随免耕覆盖年限的增加,危害程度也随之增加。展望

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许多国家被成功应用。我国应从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角度, 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支持力度, 在全方位系统研究基础上逐渐完善适用于不同生态经济区完备的农机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模式及适用的作业机具制订相应的技术规程, 应是我国保护性耕作今后研究的重点与核心;同时加强国际合作, 瞄准世界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趋势, 做好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 不断完善我国保护性耕作制度。

参考文献

[1] 高焕文,李问盈.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10 [2] X.B.Wang,D.X.Cai.Developments in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rainfed regions ofNorth China[J].Soil & Tillage Research 93(2007)239–250 [3]

王钊英,王晓冬.浅谈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新疆:新疆农机化,2004:S223 [4]

CTIC.Tillag e ty pe def initions [ EB/ OL].http: / / w ww1 ctic1 pur due1 edu/ Core4/ CT/ Definitions.html, 2002-11-11 [5]张海林,高旺盛.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2005, 10(1): 16-20 [6]Snyder SD, Tanaka N.Calculating total aco ustic power o ut put using modal r adiat ion efficiencies [ J].J Acoust SocAm, 1995, 97(03): 1702-1709 [7]陈长林.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热点和难点[M].南京: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2009, S344 [8] CTIC.Conservation tillage and other t illage types in theUnited States)1990-2004[ EB/ OL].http: / / ww w.ctic.purdue.edu/ ctic/ CRM2004/ 1990-2004data.pdf,2004-12/ 2004-08-15 [9]

Tebrugge, F.and A Bohmsen.Farmers and experts opinionon no-tillage in West-Europe and Nebraska[M].paperpresented at world congress on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Madrid, Spain, 2001.[10]施森宝, 胡鸿烈, 丁加明.秸秆覆盖免耕法[J].农业工程学报, 1990,6(3):31-36.[11]

赵二龙.旱地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8,7(4):86-90.[12]

籍增顺.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技术体系及其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5,13(2):14-19.[13]

马大敏, 王秀, 宁吉利, 等.干旱、半干旱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及配套机具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8,13(3):58-61.[14] 李其昀.深松覆盖免耕沟播机械化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 1996,12(4):132-136.[15]石长春。刘雅娟.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陕西:陕西农业科学,2009.

下载宁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取得了可......

    保护性耕作事迹材料

    推广新技术,勇当带头人 ——特力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林和他的保护性耕作示范田 特力村,坐落在坦途镇腹地,看名字应该有点特立独行、不拘一格的意思。但是这里的百姓却固执地奉行......

    保护性耕作总结

    ****二0一0年保护性耕作项目 工作总结 一、项目完成情况: (一)面积实施情况。 于2001年起,就开始大面积推广实施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技术,因长期坚持秸秆还田,土壤的团粒结构、疏松......

    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近三年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

    辽宁省保护性耕作现状

    辽宁省保护性耕作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自2002年国家开展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以来,辽宁省先后有15个县被列入国家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建设项目,目前在建国家项目县有8个,阜蒙县、法......

    保护性耕作总结5则范文

    2011年新民市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 工作总结 2011年在省、市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新民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

    邹城市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工作浅析5篇范文

    邹城市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工作浅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依托机械将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实施硬茬播种和施肥的耕作技术,其技术实质是依靠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少耕免耕,保护......

    农机局2011年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

    新华区农机局2011年保护性耕作 工作总结 2011年按照市农机局统一部署和要求,新华区农机局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