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法学考试

时间:2019-05-12 04:5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全法学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全法学考试》。

第一篇:安全法学考试

1.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1.享受工伤保险和伤亡求偿权利;2.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的知情权;3.安全管理的批评检控权;4.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权;5.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6.安全生产和自我保护义务;7.接受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义务;8.报告事故隐患的义务。

2.《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形式有哪些?

解:《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形式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行政法律责任的简称,是指有违反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所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行政责任分两类,即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民事责任是指责任主体违反安全生产法律规定造成民事损害,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法律强制其进行民事赔偿的一种法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责任主体违反安全生产法律规定构成犯罪,由司法机关依照刑事法律给予刑罚的一种法律责任。依法处以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的刑罚,是三种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

3.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

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责任主体,是指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享有安全生产权利,负有安全生产义务和承担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和公民,责任主体主要包括4种。1. 有关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领导人,负责人。2.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有关主管人员。3.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4. 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和安全生产中介服务人员。三: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亦称行政执法主体,是指法律,法规授权履行法律实施职权和负责追究有关法律责任的国家行政机关。鉴于《安全生产法》是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律,它的实施涉及多个行政机关,因此在目前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下,它的执法主体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是有关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行政责任是采用最多的法律责任形式,这是国家机关依法行政的主要手段,具体地说,《安全生产法》规定的行政执法主体有4种: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针对不具备本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 的安全生产条件,经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生产经营单位,规定由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予以关闭,这说是说,关闭的行政处罚的执法主体只能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无权决定此项行政处罚,这是考虑到关闭和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会牵涉到一些有关部门的参加配合,由政府作出关闭决定并且组织实施将比有关部门执法的力度更大。

③.公安机关。拘留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实施。为了保证对限制人身自 由行政处罚执法主体的一致性,《安全生产法》规定,给予拘留的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决定,对违反《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需要予以拘留的,除公安机关以外的其他部门,单位和公民,都无权擅自实施。

④.法定的其他行政机关。为了保持法律执法主体的连续性。界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与 安全生产专项监管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力,《安全生产法》规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的决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依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履行某些行政处罚权力的,主要有公安,工商,铁道,交通,民航,建筑,质检和煤矿安全监察等专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机构,他们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范围内,有权决定相应的行政处罚。

5.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是指安全生产法律关系主体违反安全生产法律规定所从事的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是危害社会和公民人身安全的行为,是导致生产事故多发和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责任主体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而触犯法律,不作为是指责任体不履行法定义务而触犯法律。《安全生产法》关

于安全生产法律关系主体的违法行为的界定,对于规范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和生产经营单位依法生产经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生产法》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27种。对规定的27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设定的法律责任分别是: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限期改正,停产停业整顿,责令停止建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吊销证照,关闭的行政处罚;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或者其他违法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或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解:《安全生产法》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7种。对这7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设定的法律责任分别是:处以降职,撤职,罚款,拘留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违法行为。

解:《安全生产法》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的安全生产中介服务违法行为,主要是承担安全 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的,对该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设定的法律责任是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撤销资格的行政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解:《安全生产法》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工作人员的 违法行为有3种:失职,渎职的违法行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求被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他产品的,对地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查,验收中收取费用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对上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设定的法律责任是给予行政降级,撤职等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9.《安全生产法》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职责是什么?

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10.《安全生产法》对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是如何规定的?

解: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11.根据《安全生产法》,从业人员的权利有哪些?

解:(1)享受工伤保险和伤亡求偿权(2)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的知情权(3)安全管理的批评检控权(4)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权(5)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12.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是如何划分的? 解: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这里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13.依照《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

解:依照《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14.《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是如何定义的?

解: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5.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及职业病危害因素?

解: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16.1)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是指哪些人员?

答:是指县级以上政府安监部门、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从事安全监管监察、行政执法的安全生产监察员和煤矿安全监察员。

2)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是指哪些人员?

答: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

3)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是指哪些人员?

答:指从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危险化学品的登记人员和承担安全评价、咨询、检测、检验的人员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等。

1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制度把职业病危害分为三类,分别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措施?

答:(1)职业病危害轻微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与评价报告、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应向卫生行政部门备案;(2)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应当进行审核、竣工验收;(3)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除进行前项规定的卫生审核和竣工验收外,还应进行设计阶段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卫生审查。

18.企业安全生产许可的一般条件有哪些?

解:(1)管理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2)资金条件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人员条件: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4)设备设施及技术条件: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5)预防条件: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6)程序条件:依法进行安全评价等(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19.论我国安全法律体系

答:安全法律体系是指全部现行的、有不同的安全法律规范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 整体。我国安全体系具有3个特征:(1)安全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和阶级意志具有统一性;(2)安全法律规范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3)安全法律规范的相互关系具有系统性。安全法律体系的框架,是指安全法律体系的立法结构。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安全法律体系框架:(1)从法律的位阶上看我国安全法形成了法律、法规、规章、法定安全标准、司法解释等自上而下的系统的安全法律系统框架。

(2)从普通法与特殊法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安全法律体系内同一层级的安全法中,安全法律规范有普通法与特殊法之分。在安全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共性问题有《安全生产法》

等法律、法规来确定普遍适用的原则、方针和 基本制度;在安全领域内存在的特殊问题则有《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特殊法来解决特殊性、专门性的法律问题。(3)从法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综合性法与单行性法。综合性法不受法律规范 的层级限制,单行法的内容则只涉及某一领域某一方面。(4)从安全法律内部构成上,分为安全法律部门体系与专项安全法或分支法律体系。

20.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有哪些?

答: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投入和实施;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21.试论述如何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答: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应当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承担主体责任,并对未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导致的后果负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物质保障责任:1.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2.保证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规定;3.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二)资金投入责任:1.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确保资金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需要;2.按规定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3.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4.保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资金。

(三)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责任:1.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按规定委托和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注册安全助理工程师为其提供安全管理服务。

(四)规章制度制定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五)教育培训责任: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

22.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答: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23.何谓工伤保险的无过失补偿原则?

答:认为职业伤害不可避免,职工无法抗拒,工伤保险不强调造成工伤的原因、过错及其责任,只要确定职工在法定情形下发生工伤,就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4.哪些情形应认定为工伤?

解: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5.哪些情形,视同工伤?

解: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26.工伤职工有哪些情形,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解:

(一)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三)拒绝治疗的;

(四)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27.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发生哪些情形,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解: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弄虚作假将不符合工伤条件的人员认定为工伤职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请工伤认定的证据材料,致使有关证据灭失的;

(三)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28.职工哪些情形,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解: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29.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工作造成伤亡时,而本人有一定责任的,能否算作工伤?答: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因工作原因造成的伤亡(包括因工随车外出发生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伤亡),即使职工本人有一定的责任,都应认定为工伤,但不包括犯罪或自杀行为。认定职工工伤,给予职工工伤保险待遇,并不影响企业按规定对违章操作的职工给予行政处分。

30.女职工的特殊保护的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包括企业按国家法规规定,不得安排妊娠、哺乳的女职工从事严重有毒有害作业和繁重体力劳动;女职工生育和施行结扎手术,应按规定给予休假;对女职工的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要给予保护。

第二篇:卫生法学考试

卫生法学(science of health law)是研究卫生法律规范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律学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人们在卫生保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卫生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法人、其他组织、公民等在社会卫生管理和医药卫生预防保健服务过程中,依据卫生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卫生法律责任。是指卫生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卫生法律规范规定的义务或约定义务,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医疗机构。是依照法定程序规定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护公民健康为宗旨,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康复活动的社会组织。.医院。是具备有一定数量的病床医务人员和必要的设施,通过医务人员之间的集体协作运用医学科学的技术,对病人特定人群健康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诊疗病人照料病人为主要目的已达到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的医疗机构。执业医师法。是在调整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一是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护意识的合法权益和保护人民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血站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公益性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法 是调整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药品监督管理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授权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活动强制性实施质量监督的管理的法律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据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具有突发性,突然发生、突如其来、不易预测;②具有公共卫生属性,针对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③对公众健康的损害和影响要达到一定程度。2.卫生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答:卫生法律关系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也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但其具体内涵有所不同。在每一个具体的卫生法律关系中,如果缺少了其中某一个要素,卫生法律关系就无法产生和继续存在。(1)卫生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卫生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亦即在卫生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在我国,卫生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2)卫生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卫生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权利”,就是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双方当事人所赋予的实现己方意志的可能性。它可以表现为权利人有权作出符合法律规定的某种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实现己方的意志;也可以表现为权利人有权要求对方依法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己方的意志。“义务”,就是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双方当事人所规定的必须分别履

行的责任。它包含二层含义:一是义务人必须依法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作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便实现权利主体的某种利益;二是义务主体负有的义务是在卫生法规定的范围内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对于权利主体超出法定范围的要求,义务主体不承担义务。(3)卫生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卫生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卫生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与健康产业有关的物品;健康相关智力成果或精神产品。4.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得条件(1)必须是独立的法人(2)投资总额不低于两千万人民币(3)中方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所占的股份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4)合资合作期限不超过20年(5)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6.执业医师不予注册的条件

一、不予注册的情形:1.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2.因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3.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4.甲类,乙类传染病传染期,精神病发病期以及身体残疾等健康状况不适宜或者不能胜任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工作的 5.重新申请注册,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机构或组织考核不合格的6.卫生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对于不符合条件不予注册的,注册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天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执业医师注销注册注销注册:指经过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出现了不能或不宜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的情况,卫生行政部门收回医师执业证书的制度1.死亡或者宣告失踪2.受刑事处罚的3.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的4.因考核不合格,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考核还不合格5.中止医师执业活动满二年6.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宜继续执业的7.有出借,出租,抵押,转让,涂改《医师执业证书》的行为8.卫生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8.医疗事故鉴定原则。预防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1.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主观上具有过失2.医疗过失行为造成患者人身损害3.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此外,还要求猪蹄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法行为必须是发生在医疗活动中医疗事故的分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怎样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答:①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②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③ 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

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

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④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允许患者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并提供相应证明。⑤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⑥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9.不属于医疗事故情形(1)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的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2)在医疗活动中由于病情异常或者患者特殊体质而发生的医疗意外不属于医疗事故。(3)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事故。(4)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事故。(5)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6)因不可抗力(如火灾、地震、山洪暴发等)造成不良后果的。10.献血法规定临床用血的法律规定有哪些?答:《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将无偿献血的血液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目前,我国医疗临床用血是献血者无偿奉献的,而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是供血浆者有偿提供的。因此,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献血法》还规定,临床用血的包装、储存、运输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血液用于临床。这一核查制度是确保用血者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血源传播疾病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应根据献血法规定,确保采血安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采供血管理规定有哪些?答:(1)采血规定《献血法》规定,血站采血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制度,为献血者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血站对献血者必须免费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身体状况不符合献血条件的,向其说明情况,不得采集血液。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间不少于6个月。严格禁止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血站采集血液后要建立献血档案,并发给献血者《无偿献血证》。血站采血必须由具有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必须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销毁并作记录,防止交叉感染。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检测,保证血液质量。血站应根据医疗机构的用血计划,开展成分血配制,不得单采原料血浆。

(2)供血规定血站发出的血液必须保证质量。《血站基本标准》明确规定,血站发出的血液必须标有供血者姓名、血型、品种、采血日期、有效期、采供血机构名称和许可证号。血液包装、储存、运输必须符合标准要求。特殊血型需要,省卫生行政部门与外省协商调配的血液,需方血站再次检验合格后,提供给医疗机构。11.传染病防治原则 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12.传染病紧急措施1.限制或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封闭或封存被传染源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及相关物品4.控制或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5.封闭可能造成传染源扩散的场所 13.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1)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2)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卫生环境;(3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人员;(4)具有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16.自愿捐献器官的原则第一,公民有权捐献或不捐献其人体器官,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欺骗强迫或者利诱他人捐献人体器官;第二,捐献人体器官的公民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应当以书面形式表示;第三,公民已经表示捐献其人体器官意愿的,有权随时予以撤销;第四,公民生前表示不愿意捐献器人体器官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捐献、摘取该公民的人体器官;公民生前未表示不愿意捐献器人体器官的,该公民死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献该公民人体器官的意愿;第五,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摘取未满18周岁公民的活体器官进行移植17.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意义?答:(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2)是国家对重要岗位专业技术人员执业的准入控制;(3)是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医师素质的重要主措;药理(4)是遵循国际惯例。

29.第一代头孢菌素:对头孢菌素分类及特点比较

用较二三代强,但对G+菌作用弱,可被细菌产生的G-菌作酰酶所破坏,有一定肾毒性。B-内主要用于耐青霉素萄菌所致轻中度感染(呼吸G+的金葡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于第一代,对。二:对G+菌作用略逊用,对铜绿甲单孢菌无效,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G-菌有明显作但B-性低于第一代,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对多种肾毒菌所致肺炎,症,胆道感染,用于治疗敏感菌血感染尿路感染及其他组织器官及第一二代,etc三:对G+菌作用不杆菌类,对G—菌包括肠菌有较强作用,对铜绿假细胞菌及厌氧酶有较高稳定性,B-内酰胺性对于危及生命的败血症,基本无肾毒膜炎,脑重感染的治疗,肺炎,骨骼炎及尿路严重的铜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能有效控制严四:对B-G+,G-菌均有高效,对性。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无肾毒细菌感染。用于治疗对第三代耐药的30.苯地平子临床抗心绞痛方面硝酸甘油,普萘洛尔,硝有何异同药理作用是松弛平滑肌,?1,硝酸甘油的基本是血管平滑肌,尤其及小静脉舒张,使全身小动脉作用大于舒张小动脉,其舒张小静脉肌耗氧量明显下降尔主要通过阻断心脏2,可使心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B普萘洛受体舒张期延长而降低心肌耗氧量量钙据抗药可使心肌收缩力3,硝苯地平降低心肌耗氧减弱,松弛,心率减慢,负荷减轻,从而减少心肌耗总外周阻力下降,血管平滑肌心脏氧。输送血管及小阻力血管均有本类药物对冠脉中较大的扩张作用,阻力,的灌注。解除痉挛,可降低狭窄冠脉的增加缺血区环,改善缺血区的供血和供此外还可增加侧支循氧。31.品、以受体作用理论解释阿托眼的作用阿托品:阻断毛果芸香碱和肾上腺素对碱受体,括约肌使瞳孔扩大,(1)扩瞳M胆压升高膜拉向边缘,造成眼内压升通过扩瞳作用使虹(松弛瞳孔2)眼内高角间隙变窄,;(3)调节麻痹从而使前房度降低毛果芸香碱:晶体变扁起折光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受体,M能直接胆碱缩瞳尤其对眼内压明显。(1)的 本品可激动瞳孔括约肌缩小,M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胆碱受体,表现为瞳孔2)降低眼内压通过虹膜根部变小,间隙扩大,使眼内压降低。从而使前房角(3)

调节痉挛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动眼神经兴奋环

成悬韧带放松,造变凸,远物。屈光度增加,晶体本身弹性难以看清约肌,肾上腺素:兴奋瞳孔括托品弱,使瞳孔扩大,作用较阿升高喝调节麻痹持续时间短,眼内压32.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不同点。比较药物零级动力学消除答: 物半衰期不随剂量的不同而(1)药物零级动力学:药改变,面积与剂量成正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浓度与剂量成正比(平均稳态动力学消除:2)一级量增加而延长;药物半衰期随剂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不成血药浓度—时正比,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当剂量增加时,血药浓显著增加,AUC)量不成正比平均稳态浓度与剂33.翻转”什么是“肾上腺素作用的性地与?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少激动肾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上腺素受体,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却能妨碍去甲肾素受体激动药与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α受体结合,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它翻转为降压,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34.物。请列举出五类抗高血压药((1)利尿药:氢氯噻嗪;平、2)钙通道阻断药:硝苯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维拉帕米、地尔硫卓;(3)药:剂:卡托普利、依托普利;②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沙坦氯雷米克林((沙坦类)③肾素抑制药:药:4)交感神经抑制②神经节阻断药:①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樟磺咪芬③断药:药:利舍平④肾素受体阻断α受体阻断药:拉贝诺尔。受体阻断药哌唑嗪,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β血管扩张药:(、5α平滑肌药:开放药:二氮嗪肼屈嗪;①直接舒张血管)②钾通道35.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血比较肾上腺素,去甲肾上管的影响。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心脏激动 导系统和窦房B1 作用于心肌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 受体同肾上腺素较弱 力加强使心肌收缩结的缩力,B1

受体 加强心肌收缩

加强心肌收快心率,力,加速传导

加速传导加心率整体情况下,加快心率

慢,且由于血管强烈收缩,可反射性减新排出量反而下降 血管血管的 激动小血管

体a1受体激动a1B2激动受受体,管强缩 血管收皮肤黏膜肾血冠脉血管舒张,皮 使骨骼肌血管肤黏膜烈

收缩 血管最为强烈肾血管也显著 收缩,激动骨 骼肌和肝脏的 血管 血管舒张B2受体 血压量时收缩压 浓度较大时,小血管收缩占小剂压升 心脏兴奋收缩升高,舒张 优势,收缩压压升高,外周脉压

和舒张压均升高血管舒张,舒高不明显,大剂

浓度降低时,张压下降差加大,较压舒a1量时,收缩效应减弱,大,脉B2张压均增受体仍敏感,故

收缩压升高,舒压减小张压下降

第三篇:教育法学考试题目

教育法学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

1、学校:学校在法律上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2、教育政策:是一定政党或其他政治组织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教育事业的路线、方针、规范和措施的总称。

3、民事救济:

4、法律体系:是法的内在结构,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即部门法体系。

5、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育、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

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6、法的概念:

7、学生申诉制度:

8、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法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教育领域中的纠纷,使权益受到损害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获得法律上的补救的活动。

二、简答:

1、简述教育法律关系包括的要素。

2、简述我国教育法的主要层次。

3、简述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要素。

4、简述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

5、简述法的本质特征。

6、简述我国教师职务系列。

7、简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学校法律责任。

8、简述我国教师资格认定的程序。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师申诉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在贯彻与实施教师申诉制度程序的过程中,依据公开、参与、公平的原则,教师申诉制度中应建立以下相关的基本制度:

(1)公布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告知制度、案卷制度。体现公开原则的有公布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告知制度、案卷制度。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将有关申诉制度的规定等内容向教师公布;申诉过程中,对申诉处理行为应说明理由,特别是涉及教师重大权益的行为,在做出与教师权利相关行为的事前和事后都应告知教师,以便教师采取必要的救济措施;对教师权利相关的规章、决定、事件调查的过程、结果、证据都应该以案卷的形式保留,并允许相关人员查询。

(2)听证制度。体现参与原则的有听证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应当设置听证制度,允许教师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说明、辩解、提供证据;吸收教师、教职工代表、工会委员等参与听证,调查事件。

(3)调查制度、回避制度、合议制度、责任制度。体现公正原则的有回避制度、合议制度、调查制度、责任制度。教师申诉制度中,对事件应当进行调查,受理申诉、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的人员应当依据回避制度和合议制度进行组织。违反教师申诉制度的相关规定,或者徇私舞弊的人员必须就其非法、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4)顺序制度和时效制度。在各项相关基本制度执行中还要执行顺序制度和时效制度,以保证各项制度的效率性。

2、论述行政主体的认定标准。

3、论述联合国对教师专业权利的规定。

第四篇:法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

1、法的基本特征 14 法的基本特征是法所独具的并以此区别于其他上层建筑现象的种种重要属性。①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它向人们提供的行为模式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即在相同的条件下,一项法的规范可以被反复适用;其还具有可预测性,法的这种属性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做或不做一定的行为。

②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在众多的行为规范中,只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③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④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的渊源 即法的表现形式 17 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人们知晓、遵守,也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种用以表现法的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法学上称为法的渊源或法的形式。

从历史上看,法的渊源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另一类是国家认可的不具备文字形式的习惯。

①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家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文件,亦即通常所说的成文法或制定法。

②国家认可的不具备文字形式的习惯,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法或不成文法。判例也是一种不成文法。

除上述基本形式外,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某些思想家、法学家的著作或宗教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法的渊源。

3、法系 18 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

西方法学家在法系的划分上也很不一致,但不少法学著作在论述法系问题时,多举英国法系、大陆法系、中国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五大法系。这五大法系除大陆法系和英国法系外,其余的基本上已经成为法制史上的概念。

大陆法系是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英国法系是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效仿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

4、法与道德的关系 21 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评价、褒贬人们的行为,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所以,道德也是一种社会规范。法和道德既然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且又都是社会规范,它们之间必然会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但是,法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又有着质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为:

①两者的产生和发展趋势不同。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道德则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没有法,却有自己的道德。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法消亡了,道德则依然存在,并将得到充分发展。

②两者形成的方式和表现方式不同。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通常以国家机关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道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发的、逐渐的形成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当中。

③两者实施所凭借的强制力不同。法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现则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

④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同。法调整的只限于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的那部分社会关系,而且通常只限于对人们的行为提出要求,只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要广泛的多。它不但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还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提出要求。

⑤两者在体系上也有所不同。法是表现为国家意志的阶级统治意志,只有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才能使自己的意志被奉为法律。所以,一国之内只有一个法律体系。道德则不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并形成各自的体系。

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体现同一阶级的意志,完成着共同的使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法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则是相互对立的,对法来说,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种异己的力量。

5、行政法规 32 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它是我国重要的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法的渊源。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6、法的适用应遵循的原则 35、36 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正确、合法、及时”六个字。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在适用法律时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一项宪法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法在适用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对案件作出处理时,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不能以其他任何别的东西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并且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处理案件。

第三,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相互关系。在适用法律时必须明确各种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规范性文件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它们的效力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7、法不溯及既往 36 这是关于法律溯及力的问题。凡是法律对其颁布前所发生的行为或事件不具有约束力的,就是不溯及既往。由于人们一般不可能按照尚未颁布的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而法律不溯及既往应是法律适用的一项原则。

8、法律关系 40 法律关系是由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它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就必然要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都有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这三个要素构成。

我国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公民(自然人)、国家、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此外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或经我国认可的外国社会组织也可以成为我国某些法律关系的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权利是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权益,义务是法律规定的,人们应履行的某种责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物(可以为人们控制和利用的一切物质财富)、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行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体(包括生命,健康和身体以及与此相关的人身权益)。

9、法律事实 41 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法律关系,但这不是说法创造了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必须有法律规定的一定情况的存在。这种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就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按其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可区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行为是最广泛最普遍的法律事实。行为按形式可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按其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可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10、实现法治的必备条件 52(1)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法律的极大权威表现在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方面是人们普遍的对法律的认同,以及由于崇尚法律而形成的情结即法律信仰。外在方面是人们普遍的以其自觉的行为来实践法律。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法律就会成为毋庸置疑、不容动摇的社会调整力量。

(2)完善法律体系。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因而法律就成为绝对必需的基本手段,而且法律的体系也必须是完善的。这就是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事先制定出来的法律的调整,并尽量避免法律的空白和漏洞。

(3)强化民主法治。法治和民主是密切关联的,没有民主就是没有法治,没有法治也就意味着没有民主。

(4)坚持依法行政。一切行政行为只能在法律规定的界限内遵照法定程序实施。(5)保障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公民权益受到非法侵害而得到法律救济的最后关口。所以,公正司法对于维护公民的权益进而对于国家的法治非常重要。

(6)搞好法律监督。搞好法律监督,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对于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公正、廉洁、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于全社会一体地守法都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证。

11、自治机关 91 自治机关是指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行使自治权的部门,也是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部门,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12、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 94 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一系列规定是确保宪法的根本法的地位,维护宪法的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总要求。

(1)宣告本身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最高法律地位

(2)明确规定,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监督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3)现行宪法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协助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行使宪法监督权(4)规定了严密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即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撤销常委会的不当决定(5)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采取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

(6)规定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1)-(6)来自百度百科

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为了人民的利益改正错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是宪法得以实施最根本的保证。

保证宪法实施,各级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也都要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3、对公务员奖励处分的方式 101 对公务员奖励分五个种类: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和授予荣誉称号。对获得奖励的公务员、公务员集体,由审批机关颁布奖励决定,颁发奖励证书。获得记三等功以上奖励的,颁发奖章或奖牌。对获得奖励的公务员,按照规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奖金。

公务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公务员法给予处分。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14、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 123-125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我国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同时在第十条中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得依自己的意思表示,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能力,因而他不是一切人都具有的,也并非始于出生。法律确定公民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根据是公民的意识能力,即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法律根据年龄和心智的因素,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完全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

15、物权 131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具有如下特征:(1)支配性。物权的支配性是指物权人可以直接对物进行支配,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人的行为。(2)对世性。物权的对世性是指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3)排他性。物权的排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权具有直接排除他人不法侵害的效力;第二,同一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内容相互冲突的物权。(4)绝对性。物权作为一种民事主体对特定之物直接进行管领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属绝对权的范畴。

16、所有权与债权的区别 134 139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债权是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民法上权利。

(1)债的主体是特定的两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在债权关系中,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而在所有权关系中,义务主体是除所有人以外的任何人,是不特定的。

(2)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履行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和履行此项行为的义务。债权人的权利一般只有通过债务人的行为才能得到实现。而所有权人的权利的实现则无须以其他人一定的行为为条件,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均负有不妨碍和不侵害所有人的所有权的义务。

(3)债的标的,即债权人的权利和债权人的义务的共同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智力成果,还可以是行为,而所有权关系的标的只能是物。

债权所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流通、分配和交换方面的财产关系。所有权则反映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占有、生产、消费方面的财产关系。

17、合同的担保形式 142

(1)保证。其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保证的方式有两种: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

(2)抵押。其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权,而将财产抵押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抵押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3)质押。担保法规定的质押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权利质押指依法可以质押的权利作为债权担保的质押方式。

(4)留置。其是指在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合同中,债权人按照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法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5)定金(143)。其是指为担保合同的履行,当事人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一定的金额。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18、不当得利 144 没有合法根据(即合同与法律上的原因)取得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害的,称为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人应负向受损害一方返还这种得利的责任,从而形成不当得利之债。不当得利的构成有以下要件:①必有一方获得利益的事实(从而与侵权行为有区别);②必使他人蒙受损害;③上述得利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④得利并致人损害没有合同和法律上的依据。

19、知识产权 145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集体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这种专有权的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知识产权主要包括:①版权(或著作权);②专利权;③商标权。

知识产权具有以下三个特性:①专有性(或称独占性、排他性)。它只能由特定的主体享有,非经其许可(或有法律的强制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其著作、专利和商标,以谋取利益。②地域性。即在一国取得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要寻求别国的保护则需按国际条约和该国国内法的规定,在别国重新取得知识产权或经别国承认。③时间性。即不得超过法律允许的保护期限。20、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163 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其中前三者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后,三者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法定继承人以外,依靠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曾经扶养死者较多的人虽不列入继承顺序,但在分割遗产时应给以适当照顾,以保证他们的生活需要。

21、诉讼时效 168 时效是指时间在法律上的效力。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成为诉讼时效。它的特征是:(1)必须已届满向法院请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定期限;(2)有时效期限届满以前权利人未行使其请求权的事实;(3)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超过法定期限的请求权,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即权利人的胜诉权归于消灭,义务人可以因此不再履行义务。

诉讼时效制度的作用,是为了稳定社会生活秩序,并便于人民法院及时调查案情和收集证据。

22、罪刑法定原则 222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3、犯罪构成 226 犯罪构成,就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每一个犯罪构成都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基础。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它反映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该类犯罪的共同本质。直接客体是各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特有的客体,它反映该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个直接客体的叫简单客体,有两个以上直接客体的叫复杂客体。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的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任何犯罪都必须是人的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可言。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分为作为和不作为这两种基本形式。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客体造成的损害。在分析犯罪的客观方面时,必须查明行为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内在的、合乎规律的联系。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罪行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的主体应是:第一,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第二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应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第三,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主体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犯罪主体就是一般主体。在某些犯罪中,犯罪主体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外,还必须具有特定的身份,只能由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称为特殊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的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具有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

24、故意/过失 228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这种故意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直接故意。另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这种故意在刑法理论上称为间接故意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有两种:一种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这种过失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另一种是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却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这种过失在刑法理论上称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25、正当防卫 229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第二,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第三,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第四,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26、自首/立功 241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自首是犯罪分子改恶从善、悔过自新的具体表现,因而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刑法规定,犯罪分子有上述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7、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262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进行调解,或者根据物质损失情况作出判决、裁定。

人民法院对于附带民事诉讼,原则上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之后,由同一审判组织(合议庭)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28、不起诉 267 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刑事案件审查后,确认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或可以免除刑罚,不将犯罪嫌疑人交付审判,而自行终止刑事诉讼的一项诉讼活动。

29、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275

(一)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对双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应一律平等。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当事人不能享有比对方更多的诉讼权利。

(二)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现行法明确规定,这种调解必须是双方自愿的,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合法的,而且不能将调解理解为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不应久调不决。

(三)当时人自由处分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时,还须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从而应受到法院的监督。

(四)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监督。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事诉讼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往往与国家和社会利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五)社会支持起诉的原则。这种社会支持起诉的原则,是国家干预原则的补充。这种社会干预只适用于对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

(六)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一是外国人(包括外国企业和组织及无国籍人)在中国法院诉讼,同中国公民和法人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二是外国法院如果对中国公民和法人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法院对该国的诉讼当事人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加以同样的限制。

(七)诚实信用原则。这不仅仅具有法律上的意义,也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30、国际法的渊源 313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国际条约是国家间的明示协议,是国际法的首要渊源。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主要是那些含有一般性国际关系准则的多边国际公约

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另一个主要渊源,国际习惯是国家间的默示协议,是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结果。

各国法律体系中共有的一般法律原则也被认为是国际法的渊源之一,但是一般法律原则不是独立的国际法渊源,它只有经过所有主权国家的承认,才能构成国际法的渊源。

31、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主要体现为:

①产生的根据相同。都是基于行政争议的存在,用以解决争议的法律制度。

②目的和作用相同。都是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效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③审查的对象基本相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都要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④产生的条件相同。都是一种依申请启动的活动。两种程序的启动,都有赖于相对人的申请。

⑤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一种权利救济手段。两者都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纠正违法和不当。

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作为行使行政权的一方当事人行政机关无权提起。二者均适用不告不理的原则,都是一种依申请的行为。

⑦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适用的原则和程序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的受案范围基本相同,所作出的裁决种类和执行手段也基本相同。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主要体现为:

①处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处理机关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机关,后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机关。

②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它是一种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制度,对相对人来说,这是一种行政救济的手段;而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属于司法活动,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活动,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权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对行政相对人来说这是一种诉讼救济的手段。

③受案范围不同。行政复议范围大于行政诉讼范围。属于行政诉讼范围的,必然属于行政复议范围;但属于行政复议范围的,未必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

④审查标准不同。行政复议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进行审查;行政诉讼原则上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对不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予审查。

⑤处理权限不同。行政复议以变更原处理决定为常见,而行政诉讼则只能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予以变更。在行政复议中,审查机关与被审查机关属于同一系统主体,而在行政诉讼中,审查机关是司法机关,被审查机关则是行政机关,是两个不同系统的主体,它们受到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分工的约束。

⑥审理方式和审理制度不同。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监督制度,是高层级的行政权对低层级行政权的监督,行政复议一般实行书面复议制度;而行政诉讼一般不实行书面审理制度,当事人双方必须到庭,相互答辩。行政复议实行一级复议制,也就是说对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一般不得再请求复议;而行政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对一审裁判不服的,可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⑦法律效力不同。行政复议一般没有最终的法律效力,相对人对复议不服,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则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无论有没有经过行政复议的案件,一经行政诉讼,诉讼的裁判结果就是有最终效力的结果,不能再由行政机关复议。

⑧处理依据不同。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为依据;而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则只能以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依据,以行政规章为参照。

第五篇:法学考试心得

法学考试心得

不要在某个问题上孤军深入吃力钻研,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先从面开始打下基础,再由面到点寻机突破,作稍微深入的研究,最后再由点到面将深入的认识融合为一个整体。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点也是普遍联系的。将知识点联结成一个网络,考试时不会遗漏要点,论述时全面周到。复习最好应该达到这样一个水平:能够用一根线索将全书主要内容串起来。比如用民事法律关系为线索,可以串起民法。

涉浅水得鱼虾,涉深水得蛟龙,涉深水后回头捉鱼虾,高屋建瓴,自然容易很多。

考试心态问题:根源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我非常赞同,并且认为这同样适用于考试。

但是,我反对把心态简单化,以为树立正确的心态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人推荐很多心理疗法,如“精神胜利法”。我认为这治标不治本,效果有限。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挖掘心态出问题的根源。我认为根源有二:第一,担心考试结果。有人将考试结果看得很重,甚至关系生死,以为考不上就无法生存,结果是心理负担沉重,徒增烦恼。第二,担心考试本身。什么考察基础、考察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等,高深得让考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具体会考什么、怎么考,加上激烈的竞争,实在吓人。

第一个担心,其实完全不必要,我将它归结为“愚蠢”。本人不会算命,也不屑推荐灵丹妙药。我建议,一旦冒出这个念头,马上提醒自己:我是不是在犯傻?

第二个担心,我将它归结为“无知”。无知是很正常的,这种担心只能通过学习解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考试成功,就要研究考试。许多考生只知道埋头读书,却不用心研究考试,却迷信辅导班、辅导书的胡说八道,十分可惜。

考试就是考试,有它自身的规律。考试和学习、能力等不能划等号。既然不得不面对考试,就应该认真研究。不能把研究考试视为“投机取巧”,以为以之取胜不光彩。

我在中国一流的法学院听过课,也上过考研辅导班,买过考研参考书,我的感受是“不过如此”。我最大的收获不是什么考试秘诀,而是能够冷静对待,客观研究考试。一旦将心态摆平,平静地面对考试,考试将不再痛苦。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达到这个目标。

复习范围:正确对待

考研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复习范围。有的学校不指定教材,不公布历年考试题目,而弄清复习范围十分重要。法律硕士联考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联考科目的命题范围和出题依据是两本书: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简称《大纲》)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法规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指南》(简称《指南》)。另外,历年联考题目也是公开的。

划出考试范围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束缚出题人的手脚,使考试内容、形式定型化甚至机械化,但减轻了考生负担。弊端是学生过分吝啬,不愿超越考试范围一步,以为将指定教材知识点记住就行了,不愿浪费精力把握教材内在的知识体系。结果,碰到稍微陌生的问题就怀疑“超纲”,出题稍微灵活就不适应。正确的态度是:指定教材无论厚薄,都要透彻掌握。

有的考生担心考试难度增加,如果仅仅看指定书目会考不出理想成绩。我认为教材内容很基本、很全面,考试的答案全在其中。如果熟练掌握,不可能得不到理想成绩。在书本还没有熟悉之前钻研什么难点、热点或疑难案例,做模拟题,上辅导班,效果会很差。当然,在打好基础之后做这些事情,效果就会不同。

另一个问题是每年考试内容可能有变动。应对之道有二:第一,调动一切资源,收集内幕信息。但是,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宜在这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否则得不偿失。第二,以不变应万变。大家可以验证,历年考试内容都没有大变。考生可以按照上年的大纲和指南准备当年的联考,打好基础,新大纲和指南出来之后再学习调整的部分,填补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这并不费力。

复习深度:假象

因为法律硕士只允许非法律专业考生报考,考的却是法律专业课,不可能考得很难。法学虽然博大精深,法律硕士联考也只能涉及冰山一角。法律硕士联考三门专业课程的考试基本上凭一本《指南》即可应付,而要参加法学研究生考试,通常需要多几倍的阅读量,难与易的差距可见一斑。

在考研复习深度问题上,我的感受是“无深度”加“假深度”。“无深度”,指对选择、填空、判断正误、名词解释、简答之类题目类型,官方的说法是考察基础知识,实际是书本中有现成答案,背诵教材即可。至于如何背,大家可以各显神通。“假深度”,指对论述题,官方的说法是考察能力为主,没有完全现成答案,颇让一些考生害怕。其实,受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的限制,顶多能在一道题目上写出两千字左右,无法更充分地展开。答案的主体框架书本上有,只要在此基础上,翻阅几篇学术论文,填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新观点或者新材料做装饰,以吸引考官的“眼球”,就可以拿到比较高的分数。

如果按照本文下面推荐的阶段循序渐进地学习,把握学习深度就不成问题了。开始阶段要求对某个知识点深入掌握是做不到的,比如上辅导班,老师要求对某问题“了解”、对某问题“理解”、对某问题“全面把握”等等,对于书读得不熟的学生意义不大。复习到最后,全部知识体系一目了然,重点非重点自然会突出出来。

复习阶段:三步走

法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概念繁多,理论艰深抽象,让人感觉不知如何着手。翻阅两三遍,不知所云。幸亏我政治成绩优异是从背诵口号和语录开始,于此得到启发,于是我从教材中摘抄重点语句,死记硬背。记忆熟练后,再深化、展开。碰到试题竟然能生搬硬套。我感到兴奋,又感到悲哀!

我的经验是:不要在某个问题上孤军深入吃力钻研,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先从面开始打下基础,再由面到点寻机突破,做稍微深入的研究,最后再由点到面将深入的认识融合为一个整体。具体而言,复习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不求甚解,“死记硬背”。这个阶段属于打基础阶段,主要任务是记忆基本知识。但是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能理解最好,如果不能理解也不要强求,“死记硬背”效率可能更高一些。拿起书来泛泛的读,不求甚解,只要能对书中的大致内容有一个朦胧的表面印象,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将其中的要点整理出来,反复地看,直到能够背诵。

提问频繁的人大多问两种不必要的问题:一种问题,因为不熟悉书本而问,其实书本中有现成的答案;另一种,因为不熟悉考试而问,问题很高深、很前卫、很有研究价值,但是考试中不大可能出现。应该先打好基础,不要好高务远。

第二个阶段,生搬硬套阶段。将死记硬背的要点展开、深化。死记硬背毕竟有限,不可能将一本书一字一句全部背诵下来。要将要点展开,只要稍微动动脑筋。比如记住了“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尽在其中,在一二三四之后列出“为了……”、“正在进行”、“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明显限度”,稍微阐述,就可以取得一道简答题或者论述题的大部分分数。

第三个阶段,为综合阶段,将前一阶段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体系,突出重点问题并强化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点也是普遍联系的。将知识点联结成一个网络,考试时不会遗漏要点,论述时全面周到。复习最好应该达到这样一个水平:能够用一根线索将全书主要内容串起来。比如用民事法律关系为线索,可以串起民法。

理论重点要深入研究,不拘泥教材要求。理解越深入,面对问题越从容。

可能有人认为这个阶段对考试不是必须的。其实不然。涉浅水得鱼虾,涉深水得蛟龙,涉深水后回头捉鱼虾,高屋建瓴,自然容易很多。考场上万一忘记了某个知识点,理一下知识网络可能能够理出来。刑法和民法所占分值较多,理论要求相对高一些,水平高的考生可以发挥真功夫。可以看一看比较权威的法学本科教材;如果对教材还不满足,再看看法学名家的专业著述,“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出来的话自然有境界,这自然会提升分数。

复习重点:靠自己

考试重点在哪里?当年上某个“押题专家”的政治串讲班,让我醒悟。“押题专家”押了好几道,听众不满,不可能考这么多呀?“押题专家”说:我押的都是重点,今年不考明年考,明年不考……终究要考!

所以,不要迷信一家之言。要认识以下两点:第一,理论核心是重点。法学的理论性和体系性强,考试不能回避。刑法不能不考犯罪构成,民法不能不考民事法律关系,宪法不能不考国家机构和公民权利。第二,考试逻辑。考试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考理论和实际中的热点。因此,考生要关注一切权威性渠道,同时不忽略小道消息。发现重点的途径有:第一,试题类,如法律硕士历年试题、法学硕士考试试题、自学考试试题,司法考试试题。模拟题一般是粗制滥造的,千万不要相信。第二,报纸,一份《法制日报》即可。第三,杂志。首先要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对案例题可能有用。其次看权威的学术刊物,如《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了解一些学术前沿问题,对论述题有益。

下面是本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刑法。刑法的理论核心是犯罪(行为)论,而犯罪论的重点是犯罪构成理论,其内容几乎贯穿整个刑法体系,其他许多内容不过是犯罪构成问题的具体应用、修正或者补充,比如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等,讲的是犯罪构成某方面要件的特殊问题。考试中成为难点的问题,如区分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只要检索一下其客观要件(行为)或者主观要件(自愿与否),问题就解决了。整个刑法分则也不过是犯罪构成在具体犯罪上的展开:但有一部分是以分则的犯罪考总则的知识,对一般犯罪,凭借上述理论就可以解决;对于某些特殊性的规定,稍微记忆一下,也不是难点。因此,学通了犯罪构成就等于学通了刑法,要舍得在这一部分下工夫。我学刑法是将一多半的力量用在了犯罪构成上面,先反复读了几遍,后来将其中要点摘要抄写了下来,背诵下来。刑罚论理论不多,只要看看要点即可。

刑法分则主要集中在几种犯罪上面,即所谓“常见性、多发性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国防利益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几乎可以不看,因为出题的概率小、分值低,出大分题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于其他犯罪,重点把握财产犯罪(侵犯财产罪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职务犯罪(贪污贿赂罪和渎职罪)。其中要特别注意区别近似犯罪。

民法。学习民法要以民事法律关系为线索,整个民法多是民事法律关系各要件的具体展开。法律规范是建立民事法律行为的前提,法律事实尤其是建立民事法律行为的关键。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它蕴含了民法意思自治的理念,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多与此有关。如行为因欺诈、胁迫而无效,就在于意思表示不真实。不论复习还是考试,只要抓住这根线索,将各个知识点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位置搞清,很多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比如案例分析题目,好象很复杂,其实只要找出其中的民事法律行为,答案就出来了。

法理学。首先应该注意基本概念,如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法系等。其次,应该关注热点问题,如依法治国,法律与经济、政策、道德的关系。但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不必过于关心,除非总书记有专门论述或者写入十六大报告。如司法独立和司法权的性质,只要记住一句“司法是判断”就行了,作者对司法十大特点等等的长篇大论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不必理会它。

宪法。重点是宪法基本理论、国家机构和基本权利。基本理论和基本权利主要考概念和宪法条文。国家机构主要考条文,最好熟悉宪法条文。宪法考论述题可能性不大,因为重大法律问题往往同时是宪法问题与法理学问题,在一张试卷中不可能重复考。宪法的热点,因为刑讯逼供严重和人身损害赔偿问题,应当重视人身自由;因为宪法诉讼,应当重视宪法监督,特别是对外国制度的介绍;因为人大换届在即,应当重视选举制度。

中国法制史。中华法系几千年,内容太多,又没有理论体系,复习似乎很难。其实,领会了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重点就突出了。学习目的有二:第一,是为了了解中国法制曾经有过的辉煌,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建立法治国家的信心,为此要关注中国法制史上的成就,如法经、唐律等立法,“五听”、三司会审、马锡五审判等司法方法等;另外一个目的是批判历史糟粕,肃清封建遗毒,如“七出”、论心定罪、八议等。对于一般性的规定,不必浪费力气。

最后忠告大家,考试成功仅仅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在于报名。现在报考法律硕士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分落榜并不奇怪:如果报考名牌院校,非做最充分的准备不可。另外,虽然都叫法律硕士,各个学校对法律硕士的定位不同,培养方式也有区别,前途判若云泥。

下载安全法学考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全法学考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刑事诉讼法学考试试题

    刑事诉讼法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种类划分的根据,主要是()。 A.证据与案件事......

    法学人生考试答案

    选择题(63分) 1、哪个国家的法学专家对成立初的人大法律系影响巨大? (3分)     A.苏联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1940年代的著作《中国之命运》是谁写的() (3分)     A.主的 B.......

    刑事诉讼法学考试大纲

    刑事诉讼法学考试大纲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一、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一)诉讼的概念(二)诉讼的特征二、刑事诉讼及其特征(一)刑事诉讼概念(二)刑事诉讼特征三、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

    仲裁法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仲裁法学》 一、填空题 1、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婚姻、收养 、 、抚养纠纷不能仲裁 2、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

    法学概论试题(考试版)

    法学概论一体化试题(考试)共264题 第一单元51题 第一章法理学单选题15多选题4 第二章宪法单选题10多选题11判断题11 第二单元50题 第三章民法(上)单选题10多选题10判断题4 第四......

    2013年法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某法院对齐某诉黄某借款一案作出判决,黄某提起上诉。在一审法院将诉讼材料报送二......

    尔雅创业法学考试答案2018

    选择题 1【单选题】创业法律纠纷的解决方式一般包括:( d)。 A、私力救济 B、社会救济 C、公力救济 D、以上都是 2【单选题】甲购买乙的一台二手电脑,乙已将该电脑借给丙使用,于是......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2011宪法考试

    论述题2题、共31分(以下4选2) 1、 请结合英、美、法或中国宪政史谈民主和自由关系?(400字以上) 宪政最早在英国产生。早在1215年,英国的地方封建贵族就联合起来,利用王权危机,迫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