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重安全生产 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重安全生产 实现可持续发展
做好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的前进方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其本要求。
什么是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首长负责在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从组织上、技术上,管理上采取有力措施,使之消除或得以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保证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保障国家财产安全,使生产,经营,建设能够顺利发展。
第二篇: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组织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认识和实践上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旅游管理措施执行尚不到位等,因此,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势在必行。
本期,应知版将就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为读者进行解读。
1什么是生态旅游?
定义
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旅游。注意力主要放在自然和文化资源,如风景区、化石产地、考古或历史遗迹以及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等。
生态旅游特别强调对观赏对象的保护。20世纪70~80年代,当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时,担心旅游资源随旅游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即可持续旅游的意思。
生态旅游并不反对通过旅游获取经济收益,但当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者的数量与景点的自然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应坚决服从后者。
特征
生态旅游有以下特征:第一,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第二,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第三,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第四,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2如何规范生态旅游业发展?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日前发布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一是要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二是要构建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三是要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四是要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五是要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六是要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七是要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3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类型有哪些?
(一)资源分类
1、山地型指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科考、登山、探险、攀岩、观光、漂流、滑雪等活动。
2、森林型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大面积竹林(竹海)等区域。适于开展科考、野营、度假、温泉、疗养、科普、徒步等活动。
3、草原型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草甸类型。适于开
展体育娱乐、民族风情活动等。
4、湿地型指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指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也包括江河出海口。适于开展科考、观鸟、垂钓、水面活动等。
5、海洋型指以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包括海滨、海岛。适于开展海洋度假、海上运动、潜水观光活动等。
6、沙漠戈壁型指以沙漠或戈壁生物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观光、探险和科考等活动。
7、人文生态型指以突出的历史文化等特色形成的人文生态与其生境为主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适于历史、文化、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及适当的特种旅游项目及活动。
(二)产品分层
1、大众生态旅游产品适应大众化旅游消费市场而开发形成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保单位、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生态资源中进行的游览、观赏、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2、示范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指生态资源独特,旅游开发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经营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效应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家公园、文保单位等生态旅游资源单位内,进行的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3、特种生态旅游产品生态资源具有特殊优势,在市场上形成独特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鸟、观察野生动物迁徙、沙漠探险、自然生态考察等。这部分产品数量少、品位高、容量低,是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品牌。
学习借鉴
国外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美国
美国是最早设立国家公园的国家。1872年,美国划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以后又逐渐发展形成了包括国家公园、国家保护区、国家纪念地、国家游憩区等22种类型、600多个自然保护区、近400个公园在内的国家公园旅游对象体系,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0%。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美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例如公园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对环境实行严格的科学监测,以严格的立法保障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保护等。
肯尼亚
肯尼亚是世界上较早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目前,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肯尼亚国民经济主要创汇行业。
肯尼亚政府认为,发展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要顾及当地居民的利益,以此推动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在每个国家公园或保护区成立了居民服务协会,通过这个组织给予居住于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周围的民众以实质的帮助。其次,积极鼓励居住于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周围的民众参与到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提供餐饮或制作纪念品及表演等,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较大的生存空间和安全的庇护所。第三,制定“生物多样区保护计划”,协助当地居民找到合适的工作,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在1994年就出台了《全国生态旅游战略》,其目的在于找出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澳大利亚生态旅游规划、发展和管理的主要问题;制定一个全国性的纲领,来指导生态旅游经营者、国家资源管理者、规划者、开发商以及各级政府来发展生态旅游;制定政策和开展项目来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战略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确定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方法;规划和控制;自然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评估和监控;市场营销;行业标准;行业认证;生态旅游教育;为土著人提供发展机会;解决自然资源分配和管理中的公平问题等。这一战略成为澳大利亚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名词解释
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按其风景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3级。
国家公园
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作为科学研究,科普和供公众旅游娱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的场所。由于旅游功能比重较大,所以公园的面积都很大,世界上正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1200多个有特色的国家公园,其中很多属于自然保护区性质,但又有可游览的部分。为保护园内的自然景观不因游览受到损害,经各方专家共同研究,规划分区。国家公园一般可分为5个区:特别保护区、原野区、自然环境区、娱乐区和服务区。摘自《环境科学大辞典》
第三篇:房地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高潮,房地产开发价升量增、供需两旺,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可谓“如火如荼”,全国的住宅开发、竣工面积及销售价格更是叠创新高,房地产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增长与发展之别
长期以来我们对发展和增长的概念是模糊的和混淆的,我们往往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来作为考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众所周知,GDP是一年当中本国(本地)国民和外国人(外地人)在本国或本地所生产的商品与服务的附加价值总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追求GDP的增长很有必要。但任何一项统计指标,都有其确定的适用范围,夸大其适用范围和过分强调它的作用,必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在了解GDP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了解它的局限性。第一,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透支能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GDP不能准确反映一国财富的变化,不能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现在外资在我国的投资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相当部分资产会外流。第三,GDP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不能反映人们收入状况的差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收入增加同GDP增长比率不同步;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投资比率明显高于消费比率,第四,不能全面反映一国的人文状况,即文化、教育、科技、文明和精神状况。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增长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系统性。按照学术理论界的解释,持续发展是主观的,而可持续发展是客观的,其强调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文化、交通、经济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1、可持续性;2公平性,如同代人、代际之间公平分配资源。而现在短时期内政府放量供应土地,如70年土地出让金用于一朝,其中很多可能应该由下一代来完成。在房地产土地资源的配置方面有向高档住宅倾斜的倾向,同代人之间也明显存在两级分化现象;
3、系统性。由此可见,发展不同于增长,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只要我们的增长具有可持续性、公平性和系统性特征并且坚持“以人为本”,那么,增长和发展就和谐、统一了。
城市发展面临挑战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产作为城市最大的、价值最高的存量资产和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几乎被所有城市列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首选目标和重点突破口,各地又几乎同时把房地产作为各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无不与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资产的运作有关。
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由于旧的体制和秩序尚未彻底打破,而新的体制和秩序尚未真正建立,必然会出现种种的利益重组和再分配,必然会出现种种的“冲突”和“阵痛”。
各地政府为了资金、“GDP”和“政绩”,无一不把房地产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持续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圈地运动”、各路“热钱”的涌入、舆论的高度一致且一片“利好”,使长期压抑的“土地投资饥渴症”和“住宅消费饥渴症”总爆发,全国上下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爆”,“牛市不言顶”成了楼市的代名词。新一轮的土地“圈地运动”方兴未艾,土地出让收入、房地产税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上半年,13年来全国累计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已达6000多亿元(其中上海超过1000多亿)。
但与此同时,全国的商品房空置率却有增无减,据初步统计,全国大约有一亿多空置商品房。另外土地的闲置状况也非常严重,据调查,全国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区3800多家,尚不包括乡、镇、村自行设立和尚未上报的开发区;在对24个省(区、市)的统计中,各类园区规划占地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现有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在全国省级以上900多家开发区中,国家批准规划近3000万亩,已经开发的仅占规划总面积的13.5%,近2600万亩土地闲置。房地产无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并有扩大的趋势,况且还有大量的银行贷款和稀缺土地资源的浪费,GDP的真实增长及增长效率受到了挑战,房地产和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高房价对发展的影响
高房价、“圈地运动”能带来大量的建设资金并能带来区域经济的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还往往通过简单地与发达国家的房价比较来说明我国的房价还有持续、巨大的上升空间,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我们收入水平低的事实,未来中国住宅消费的主体一定是本土中低收入家庭,过度的房地产外来投资固然短期内对区域经济有贡献但长期来看对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未必有利,这从各国的住宅发展史中可以得到印证。另外按国际标准衡量房价与收入关系的价格收入比指标来看,我国的房价高于国际标准,尤其是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地区房价更是高估,我们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收入来衡量我国的房价,联合国人居中心与世界银行认为,一套住房的合理价格应该是居民家庭年收入的2—3倍,像日本东京居民的年收入与房价比大约在1:4.8,而我国大部分城市是1:8到1:15,当高收入阶层的需求逐渐被消耗掉后,将可能出现消费断层现象。
长期来看,中国房地产业无疑是前景光明的,但就目前和今后几年来说,楼市处于“高位放量”的“上升筑顶”阶段,房价上升速率过快、商品房供应结构不合理、银行房贷高速增长,如果调控不好是新一轮住宅开发的风险积聚过程。楼价的上升应该是盘整式或称波浪式、螺旋式缓慢上升,不经过小幅盘整而直线上升是不扎实的,楼价的大起必然隐含巨大的风险,况且房价的对比要考虑通货膨胀、科技含量、装修成本、公建市政文化教育配套、生态环境改善及利息等因素并且要有参照系,不能简单论之。
未来几年我国房地产住宅产业的发展将步入一个高位盘整的阶段,随着旧区改造节奏的适度调节,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健全和延伸,随着中低价住宅供应的增加和住宅结构的日趋合理,随着房地产贷款政策的调整,房地产住宅将逐步步入一个理性发展期。就总体房地产住宅的价格而言随着其内在品质的提高将稳中微升,但其内在结构必定是有升有降,涨跌互现,除部分价格和价值相符的物有所值的高档商品房继续受国内外成功人士青睐及大量中低价位住宅因存在广泛需求而价格坚挺外,相当一部分中高价楼盘将面临市场竞争的洗礼。
通过理性分析我们发现,房价短期内上升过快、过高,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未必有利,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商务成本,不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会削弱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商品的出口,最终会影响居民的就业和收入;
2、造成对土地资源的过分依赖和形
成大量闲置土地,有透支未来收益和资源之嫌;
3、在收入增长不同步的情况下,买房会增加老百姓的即期支出从而影响未来和其他支出,近几年来,老百姓的房贷额叠创新高,先“负”起来一族不断扩容,另外过度的房地产投机最后的代价也会落到弱势的老百姓身上;
4、大中城市人口、交通、环境、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城市的水电煤等基础配套不堪重负,2003年我国有19个省份拉闸限电,城市“臃肿病”日益明显。
当前,不少地方经济对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依赖过高,200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9万亿,同比增长31%,房地产开发投资3817亿元,同比增长34%,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投资乘数效应,加上房价过高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来了GDP的持续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产业能级不高的可持续发展隐患。
因此,怎样正确、辨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使其相和谐?怎样正确、辨证看待当前的高房价与经济增长?怎样保证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居者有其屋”并保持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怎样保持高中低房价的合理结构以期房地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许多问题非常迫切地摆在了各级政府和理论学术界的面前,“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惟有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和突破,惟有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才能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远虑”
当前,我国房地产和国民经济总体形势不错,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4%,可以说是“没有近忧”,但为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又“必须有远虑”。
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市场的规范运作是住宅产业、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石,土地市场的“恶庄”行为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政府应该有所为且必须有所为。政府要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从源头上完全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供应,并根据经济、社会、人口、产业发展状况适时适量推出土地供应,做到土地利用计划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并且全国、各地的土地供应要有统一的协调机制,国家、省市级政府应加大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力度,必要时要收权,严防土地失控现象重演,严防透支未来。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土地的供应结构。
土地出让一律按“三公”原则实行招投标、拍卖制度,杜绝土地市场黑箱操作及“空手道”现象,防止土地市场的炒作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招标拍卖”制度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们希望它尽快到来,因为它让我们久等了,这是市场经济的呼唤。
对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建议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要规范运作,要有约束性和严肃性,可以通过收回、收购、兼并、拍卖、储备等方式实现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政府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收紧土地的口子,按法律法规该收回的坚决收回,该拍卖的坚决拍卖,让土地回到真正有实力、真正需要土地干实事的开发商手中;另外对转让土地所获得的收益,政府要控制其收益的比例并通过税收等形式收取一定的级差收益,防止因炒卖土地而导致的不合理“暴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而防止房价的大起大落。
加强学术研究
理论的贫乏和滞后会影响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城市发展呼唤系统性、经济学的理性思考。各地各级政府在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加强研究和谨慎决策,要循序渐进,要研究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的购买力。未来我国住宅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定是本土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要加大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用房的建设力度,这是国情和民情所决定的。
要研究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市场的真实需求,适当调控旧区改造的力度和节奏,循序渐进,注意均衡发展、防止大起大落。近几年来房地产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大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的环境、就业、人口、道路交通、水电煤等能源支持压力也明显增加。因此,必须加强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的综合研究。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搞房地产说明经济结构尚不合理,尚处于低级阶段。出现“凯恩斯依赖症”,内生需求不足,通货紧缩明显,中国当前GDP增长对房地产、交通基础建设依赖过高,明显地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扩大了投资的乘数效应。政府靠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一旦政策的效应发生递减,例如旧区改造的逐步减少、集中买房以后的时间断层周期、房贷政策的调整、高价房供应偏
大等,房地产会出现过热调整,对整个宏观经济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和综合、全面、深入的研究;况且人们的消费、投资短期内过度向房地产倾斜,也会造成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挤出效应”,表现为其他消费的紧缩,这也许是我国最近几年除房价以外其他商品价格均下跌、国民经济仍未摆脱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率、新开工增长率均超过了销售增长率,并且供需结构失衡,潜在压力增大。因此,怎样走好“科教兴国”这“华山天险一条路”籍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怎样以“信息化来带动和促进工业化”?怎样提高产业结构的能级以及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已显得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逐步尽快地建成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和信用经济,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要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诚信制度,催生真正的品牌企业
第四篇: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企业)范文
文章标题: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企业)
中国石化集团___石油化工总厂
“十一五”开局之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该决定全面而缜密,深刻而又富有远见地部署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任务,明确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着力点,明确了环境保护是中国“落实科学发展
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作为国有大企业,我们肩负着重大的经济、社会责任,更应该加强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企业环保事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___石化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在___市委、市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环保投入,___石化环保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改、扩建的污水处理场投用后,外排污水水质不断改善,不仅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而且连续4年外排污水综合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
一、企业概况
___石化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直属和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控股的特大型企业,经过三十六年的发展,现已拥有炼油生产装置39套,55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目前正在向600万吨的目标迈进。能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溶剂油、化工原料、石蜡、沥青、石油焦、液化气、聚丙烯等9大类l00多个牌号的石油化工产品。
二、“十五”期间环保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完善环保管理制度,落实环保职责。《企业法人环保责任制》出台后,主要的环保项目、重大环保事宜由厂长委托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副经理)亲自负责并落实。为了保证___石化在生产、经营等一切活动中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实现可持续发展,___石化在“十五”期间先后制定了《___石化总厂及___分公司环境保护管理规定》、《___石油化工总厂和___分公司环保现场管理办法》、《___石油化工总厂和___分公司内部排污收费暂行办法》等十多个环保管理规定及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环保职责、污染防治措施、环境教育及奖惩规定等。
(二)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___石化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每周调度会均有环保内容,对一周的环保工作进行安排;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环保工作例会,对上月的安全环保工作进行小结,并对下月的工作进行安排;每半年召开一次安全环保委员会,对半年的安全环保工作进行总结,落实各部门的环保职责,并对下半年的工作进行安排。同时利用每年的六·五环境宣传日组织各种各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全厂职工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推行清洁生产,提升企业形象。“十五”期间对14套主要生产装置进行了清洁生产审计,共产生方案235项,其中无低费方案144项,中高费方案91项,无低费方案已全部实施,中高费方案实施32项。在持续清洁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装置检修和停工小修机会,实施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通过推行清洁生产,___石化的污水排放量削减了约30,COD排放总量削减了50,废气排放量削减了5,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削减了10。为此___石化被湖北省评为“清洁无公害工厂”,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四)加大环保投入,实现达标排放。___石化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做到了增产减污,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十五”期间企业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坚持加大环保投入,累计投入约1.5亿元,相继建成了60t/h的第二套含硫污水汽提装置、5000t/a第二套硫磺回收装置、1000t/h污水场改扩建、5万吨/年硫酸装置、1t/h汽油碱渣氧化脱臭装置、增设氧化沟潜水推流器及新建后气浮、边沟防洪项目、污水场边沟局部改造等工程。
随着60t/h的第二套含硫污水汽提装置及1000t/h污水场改扩建项目投用,实现了废水的达标排放,连续4年外排污水综合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和清洁燃料生产措施项目配套,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的5万吨/年硫酸装置于2004年7月份正式投产后,处理酸性气的能力从1000m3/h提高到2200m3/h,尾气中的SO2浓度大幅度降低,现已控制在500mg/m3以下,减少了SO2的排放量,改善了生产和生活区的空气质量;投入近400万元新建的汽油碱渣氧化脱臭装置,既从源头上控制了恶臭的产生,也降低了污水场的进水负荷。
(五)强化环保监督管理,严格考核兑现。为了保证后续“三废”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在污染源头的现场监督管理上实行了内部排污收费,对各生产装置排放的污水、废气、废渣进行严格控制,从源头进行污染物的削减;另外还出台了《环保现场管理办法(试行)》,各生产装置在开停工
等异常排污情况及高浓度污染物的排放要实现排污申报及铅封管理,确保生产装置源头有序排放,避免乱排乱放的发生,并对不申报甚至乱排乱放进行严格考核并与经济效益挂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十一五”环保工作展望
(一)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发展循环经济。___石化将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
合利用水平,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重点做好污水回用及SO2尾气回收利用工作。
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积极应对污染物总量收费制度和水资源的调价、定额制度。结合技术改造,将达标外排污水回用至循环水场,以减少循环水场新鲜水用量,节约取水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废气的利用水平,采用回收技术回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即可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又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继续加大环保投入,建设绿色环保型工厂。“十一五”期间___石化仍将继续加大环保投入,“十一五”初期已经进行了清污分流、污污分流、污污分治项目及焦化装置的恶臭治理,还将对水体污染进行防控,对污水场等部位的恶臭进行治理,进一步改善企业环境,建设一个绿色环保型工厂。
(三)进一步加强环保监督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___石化将逐步采用国际先进的炼油生产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以生产设备大型化为基础,建设完备的污染控制措施,继续强化环保监督管理和加大环保考核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排放浓度,推行清洁生产,做到增产减污,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为___石化的环保工作中指明了方向,在“十一五”期间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在___市委、市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___石化仍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按照《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环保法律法规,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为手段,强化污染控制,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坚持“以人为本”,实现___石化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企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企业)。
第五篇: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企业)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
化工企业)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企业)2007-12-07 23:30:3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企业)(2)文章标题: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企业)中国石化集团___石油化工总厂
“十一五”开局之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该决定全面而缜密,深刻而又富有远见地部署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任务,明确了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着力点,明确了环境保护是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必由之路。
作为国有大企业,我们肩负着重大的经济、社会责任,更应该加强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企业环保事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___石化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在___市委、市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环保投入,___石化环保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改、扩建的污水处理场投用后,外排污水水质不断改善,不仅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而且连续4年外排污水综合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
一、企业概况
___石化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直属和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控股的特大型企业,经过三十六年的发展,现已拥有炼油生产
装置套,55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目前正在向600万吨的目标迈进。能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溶剂油、化工原料、石蜡、沥青、石油焦、液化气、聚丙烯等9大类l00多个牌号的石油化工产品。
二、“十五”期间环保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完善环保管理制度,落实环保职责。《企业法人环保责任制》出台后,主要的环保项目、重大环保事宜由厂长委托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副经理)亲自负责并落实。为了保证___石化在生产、经营等一切活动中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实现可持续发展,___石化在“十五”期间先后制定了《___石化总厂及___分公司环境保护管理规定》、《___石油化工总厂和___分公司环保现场管理办法》、《___石油化工总厂和___分公司内部排污收费暂行办法》等十多个环保管理规定及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环保职责、污染防治措施、环境教育及奖惩规定等。
(二)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___石化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每周调度会均有环保内容,对一周的环保工作进行安排;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环保工作例会,对上月的安全环保工作进行小结,并对下月的工作进行安排;每半年召开一次安全环保委员会,对半年的安全环保工作进行总结,落实各部门的环保职责,并对下半年的工作进行安排。同时利用每年的六·五环境宣传日组织各种各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全厂职工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推行清洁生产,提升企业形象。“十五”期间对14套主要生产装置进行了清洁生产审计,共产生方案235项,其中无低费方案144项,中高费方案91项,无低费方案已全部实施,中高费方案实施32项。在持续清洁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装置检修和停工小修机会,实施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通过推行清洁生产,___石化的污水排放量削减了约30,COD排放总量削减了50,废气排放量削减了
5,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削减了10。为此___石化被湖北省评为“清洁无公害工厂”,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四)加大环保投入,实现达标排放。___石化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做到了增产减污,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十五”期间企业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坚持加大环保投入,累计投入约亿元,相继建成了60t/h的第二套含硫污水汽提装置、5000t/a第二套硫磺回收装置、1000t/h污水场改扩建、5万吨/年硫酸装置、1t/h汽油碱渣氧化脱臭装置、增设氧化沟潜水推流器及新建后气浮、边沟防洪项目、污水场边沟局部改造等工程。
随着60t/h的第二套含硫污水汽提装置及1000t/h污水场改扩建项目投用,实现了废水的达标排放,连续4年外排污水综合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和清洁燃料生产措施项目配套,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的5万吨/年硫酸装置于2004年7月份
正式投产后,处理酸性气的能力从1000m3/h提高到2200m3/h,尾气中的SO2浓度大幅度降低,现已控制在500mg/m3以下,减少了SO2的排放量,改善了生产和生活区的空气质量;投入近400万元新建的汽油碱渣氧化脱臭装置,既从源头上控制了恶臭的产生,也降低了污水场的进水负荷。
(五)强化环保监督管理,严格考核兑现。为了保证后续“三废”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在污染源头的现场监督管理上实行了内部排污收费,对各生产装置排放的污水、废气、废渣进行严格控制,从源头进行污染物的削减;另外还出台了《环保现场管理办法(试行)》,各生产装置在开停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