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安全生产调研材料
一、我市安全生产现状
(一)安全生产监管任务繁重
我市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总人口447万人,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了以电力装备、金刚石制品、发制品、能源、纺织、建材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我市生产经营单位数量众多,现有生产经营单位50366家,其中高危行业分布广泛、情况复杂。
矿山方面:全市现有煤矿79处,其中已批复生产矿井8处,技改矿井55处;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非煤矿山企业144家,主要分布在**市和**市。
危险化学品方面:生产企业33家,主要分布在**市、**县、**区和**市;经营企业337家,广泛分布于各县、市、区,主要品种为汽油、柴油、三酸。
烟花爆竹方面:生产企业6家,集中在**市**镇和**市后河镇;经营企业8家,各县、市、区均有分布。
消防方面:全市消防重点监管单位277家,其中企业单位190家,事业单位54家,机关23家,团体单位10家。
城镇燃气方面:市区天然气管网总里程128公里,已安装天然气用户30000余户,其中已通气2.1万户;建成天然气汽车加气站一座,已有475台出租车、11台公交车改用天然气,另有6座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正在进行前期建设准备工作。
道路交通方面:现有高速公路6条、262公里,国道2条、139.8公里,省道9条、608公里;全市机动车辆461053辆(含摩托车),客运线路319条,营运车辆26474台,交通繁忙度全省第二,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道干线为依托,以县乡公路为支脉、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特种设备方面:现有3605台,其中锅炉707台,压力容器948台,电梯598台,起重机械1135台,厂内机动车辆196台,游乐设施21台。
建筑施工方面:全市取得建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86家,其中建筑施工企业48家,市政工程企业13家,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企业25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农民工占70%。
此外,全市现有水库29座,各类学校3038所以及大量其他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单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我市的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可以说,全市安全监管任务相当繁重。
(二)全市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平稳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攻难克坚,确保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持续稳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大幅度下降。从2002年死亡541人,下降到2003年的450人、2004年的313人、2005年的334人、2006年的234人、2007年的251人,工矿商贸领域事故大幅下降,被省政府安委会评为安全生产工作优秀市。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与人民期望不相适应。虽然全市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有所下降,但形势依然严峻,尤其煤矿、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状况尚未实现根本好转。如每年交通事故总量过大,煤矿、建筑事故时有发生,给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敲响警钟。
(二)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与本质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市生产经营单位门类繁杂,数目众多,其中不少单位安全生产投入少,安全设施不到位,安全生产条件极其简陋;部分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缺乏,安全管理工作缺位,安全保障能力低下,与本质安全相差甚远。
(三)安全责任意识不强,与安全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部门和企业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规模扩张,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是乱作为的现象,致使安全生产政令不够畅通;部分企业安全法制意识淡薄,以停代整、明停暗开甚至无证违法组织生产,潜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如2005年8月2日**市文殊镇兴发煤矿瓦斯涌出事故,就是一起典型的矿主无视法律、无视监管盲目组织生产引发事故的案例。
(四)安全监管工作还不平衡,与安全生产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要求不相适应。安全生产责任制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尚未真正落实到位,责任不清,措施不力,上级的工作要求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会议上,缺乏应有的检查、监督和责任追究;安全管理和执法力度还有待加强,“三违”、“三非”现象没有得到杜绝,安全死角和盲区依然存在。
深入分析我市安全生产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方面,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煤电运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不少企业超负荷运行、超能力生产。企业既要增运增产、提高效益,又要确保安全、防范事故,安全生产工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同时,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类企业、
第二篇:我市水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调研报告
我市水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调研报告
一、目的意义
我市是全省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市水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传统产业发展成为梅州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为梅州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水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漏洞,去年发生的一起3死4伤的安全事故就是很好的说明。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水泥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特别是在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过渡期内的管理现状,推动水泥行业安全管理工作,市安全生产协会于今年4月组织由8人组成的专家组,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协会13家水泥生产会员单位开展调研。
二、调研企业的类型
这次到13家企业调研,其中3家新型干法旋窑企业,2家水泥粉磨站,9家机立窑企业,有代表当今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工艺,也有即将淘汰的机械化立窑落后工艺,既有正在进行产业转型的企业,也有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进行节能升级的企业。可以说选定的调研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研内容
按《水泥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验收细节》和《水泥企业-1-
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内容进行。重点调研:
1.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2.员工三级教育情况;
3.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
4.安全会议制度执行情况;
5.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情况。
四、工作步骤
1.协会专门召开专家专题会议,研究调研内容和方案;
2.向受调研单位发出通知,要求企业先按《水泥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验收细节》自查;
3.专家到企业实地调研。
五、调研方法
专家组到企业:
1.听取企业领导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2.查阅安全管理台账;
3.生产现场检查;
4.专家组企业领导交换意见,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通过调研,专家组认为:
一是大部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比较健全,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取得安全资质,持证上岗;
二是经过几年的标准化建设,我市水泥生产企业安全生
产管理制度建设得到了加强,岗位有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
三是大部分企业三级安全教育抓得比较好;
七、存在问题
专家组在调研中,还发现如下存在问题:
一是安全防护栏的问题:有的厂磨机电机没有护栏,有的电机没有护罩;
二是消防器材问题:有的操作室无灭火器;有的有灭火器,但悬挂不规范或灭火器已过使用期限;
三是岗位责任制落实问题:有的操作室无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有的有但被灰尘遮住;
四是机电设备基础管理问题:设备无安全运行记录,班组无交接班记录;电力配电箱、盘、柜缺少定期的维护保养,蜘蛛网、粉尘遮盖现象较为普遍;
五是危险点、隐患点识别问题:部分险源、险点无安全标识;
六是安全应急预案管理问题:部分企业缺乏事故应急预案或编制的预案不切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操作性差,缺少演练;
七是安全疏散通道问题:有的通道被设备配件等物件占用,有的安全疏散通道缺少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灯。
八是企业员工素质问题:有的企业大量使用农民工,但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既缺乏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也
不熟悉生产现场的作业环境和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九是安全教育培训问题: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比较欠缺,未能严格执行新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和员工转岗、复岗培训制度,经常性的在岗培训基本未开展。
十是安全投入问题:有的企业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缺少或采用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防护用品(如安全帽);有的未按政策法规要求全员缴交社会保险;有的机立窑企业认为按产业政策即将淘汰,对生产现场必要的、基本的安全投入不足。
八、专家建议
1.企业负责人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大于天、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意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在目前管理体制下和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下,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法律意识的高低、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与绩效。事实证明,凡是一把手重视安全生产的企业,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企业,其各级安全责任人责任就能得到有效落实,安全投入就有保证,安全工作实际效果就好,隐患就少,事故就少。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必须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部门规章、安全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学习,增强安全法制意识,并贯彻与
落实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而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尤其是面临即将淘汰的机立窑企业,不能搞短期行为,安全生产管理只有加强,不能放松,全力确保过渡期间的不出事故,不出大的事故。而产业升级或转型的企业,要充分利用产业升级或转型的企业的契机,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基础。
2.积极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加大安全基础管理力度。从此次安全生产调研活动来看,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仍较为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现场安全隐患不少,问题的存在还是基础管理的问题,反映出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够牢固,今天不出问题,不代表明天或后天不出问题。建议各企业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力度,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从组织机构、安全投入、规章制度、教育培训、机电装备、现场管理、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管理以及事故报告、绩效评定等方面,加强与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打牢企业本质安全生产基础。其中重点:首先是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做到整改资金、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四落实,消除事故隐患与根源;其次是重视与加强员工队伍的素质建设。企业要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同时,加强企业各级
管理技术人员、各级员工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学习与培训,开展经常性的岗位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狠抓班组安全建设、三级安全教育、岗位变换教育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教育。只有员工安全技术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也只有员工素质有保证,企业各项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消除事故,真正实现“三不伤害”。
第三篇:我市生猪生产形势调研报告
2000年至2003年期间,生猪价格持续低位徘徊。“非典”过后,猪价开始回升,养猪业盈利状态一直持续到2005年9月之后才迅速下跌。2006年上半年开始,受“禽流感”恐慌、生猪养殖量过剩、食品安全事件等影响,以猪、禽市场为代表,产品价格、养殖效益都出现了严重下滑,大量养殖场(户)倒闭,退出市场,5月跌至“低谷”后又开始回升;
下半年,鸡蛋、鸡肉、猪肉供给相继紧张,畜产品价格在市场力量推动下逐渐回升,年底畜产品行情再现高峰。2007年起至今年上半年,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实以及市场行情的拉动,全市生猪生产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猪价持续走高,直至现在仍保持在较高价位。生猪生产和价格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和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今后猪价走势如何?生猪生产前景怎样?怎么看待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的发展?等等,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结合对生猪市场价格变动规律的分析,从决定生猪供需矛盾的生猪生产形势、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等各方面因素入手,分析、预测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生猪生产及价格走势,并提出建议,供各级党委和政府指导畜牧业生产作参考。
一、2007年以来生猪生产形势总体较好
(一)2007年生猪生产出现下滑。2007年,全市生猪存栏235万头,比2006年增长7.7%,其中:母猪存栏24.21万头,占比重10.3%,比2006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生猪出栏302.31万头,比2006年减少51.59万头,下降14.6%;猪肉产量22.7万吨,比2006年减少3.35万吨,下降12.8%;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1.5%,比2006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9.37公斤,比2006年减少2.7公斤,下降22.4%,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4.69公斤,比2006年减少1.13公斤,下降19.5%。
(二)2008年上半年生猪继续高价位运行,生猪生产恢复性增长。一是生猪继续高价位运行。今年1—4月份生猪价格始终保持在每公斤16元以上,5—6月份后生猪价格有所下降,活猪价格为15.40元/公斤,同比增长88.3%;猪肉价格26.00元,同比增长84.6%;仔猪价格26.00元/公斤,同比增长202.7%。二是生猪出栏不断增加,猪肉产量恢复性增长。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180.28万头,同比增长6.2%。全市肉类总产量为17.5万吨,同比增长6.5%,其中猪肉产量12.3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7%。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0.7%,比上年同期的70.5%提高0.2个百分点,生猪对畜产品的贡献不断恢复。三是农民补栏积极性较高,生猪发展后劲充足。截至上半年末,全市生猪存栏达到244.1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9.2%,比上年同期的3.6%提高了5.6个百分点,增速明显加快,为未来生猪生产奠定了基础;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6.21万头,同比增长23.2%,能繁母猪占生猪存栏的比重达到10.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四是城乡居民猪肉消费支出回升。2008年1—6月份,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支出131.31元,同比增加48.34元,增长58.3%;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支出71.59元,同比增加18.64元,增长35.2%。五是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稳定增加。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产品收入达到241.42元,同比增加19.81元,增长8.9%。实现畜牧业产值44.8亿元,同比增长7.0%,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8%,比上年的39.5%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生猪产值28.79亿元,同比增长6.5%,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64.2%,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六是规模养殖实现新发展,畜产品加工实现新进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建规模养殖场176个,全市规模养殖场总数达到16081个,出现了一批如鄢陵万龙林禽一体化养殖、**县恒天然奶牛养殖场、襄城县中科禽业、长葛天源生物发酵零排放养猪场和**市畜牧科技示范园等养殖企业。上半年全市新增畜产品加工企业3家,加工企业总数达146家,加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培育出禹州豫三元冷冻厂、**太子奶绿源乳业等加工企业。上半年全市申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72家,无公害畜产品认证3个,立案查处饲料兽药违法案件82起,没有出现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2008年1至8月份生猪饲养效益基本稳定,但有下滑趋势。我们可以从生猪市场价格、饲料粮平均价格、生产及管理费用和运输费用变化情况来分析生猪饲养效益变化情况。
自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生猪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位运行。其中:2007年3月起,一路攀升;2008年
元月份上升到17元/公斤,并且一直持续到4月份;5月份起,小幅下滑,但仍高达13.8元/公斤;2008年与2007年同月份相比而言,1至5月份高速增长,且增速均在40%以上,3月份起虽然增速回落,但也都在13%以上。而5月份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滑,8月底达到13.8元/公斤。造成生猪价格下滑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去年下半年迅速扩群的生猪到今年7、8月份已开始出栏;二是奥运期间许多大城市限定猪肉价格严禁上涨;三是7、8月份正值暑假大学生放假期间,大城市需求量减少;四是部分省、区发生疫情,生猪提前出栏,冲击**生猪市场;五是受农民“越贵越不卖、越贱越卖”心理影响,肉联厂乘机打压价格,农民争先贱卖。
2、饲料粮平均价格变化情况。2008年1月至2月,玉米价格上升至最高位,达到1.7元/公斤,而后增速下滑,但8月份仍高达1.6元/公斤;前8个月玉米价格平均上涨13%;2008年1至8月份,豆粕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均在4.0元/公斤以上,同比平均上涨58%。
3、生产及管理费用变化情况。据调查,2007年饲养员工资700元/月,而2008年8月已上涨至1300元/月,增长85.7%;技术员工资1200元/月,而2008年8月份已上涨至3500元/月,增长1.92倍。两项合计,人工费用平均上涨152.6%。
4、运输费用变化情况。由于燃料价格的上涨,运输费用(注:运往上海)也由2007年上半年的4000元/车,上升至目前的8000元/车,平均增长1倍。
5、养猪效益变化情况。(1)2007年:前8个月规模养猪场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00元左右,8月份最高达到350元/头。散养户前8个月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30元左右,8月份最高达到380元/头。(2)2008年:前8个月规模养猪场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50元左右,盈利最高的4月份达到600元/头,7月份开始回落,8月份回落到150元/头左右;大型规模养殖场由于财物费用、管理费用较大,8月份盈利仅为100元/头左右。散养户前8个月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60元左右,8月份回落到180元/头左右。(3)生猪养殖效益下滑的原因:2008年7月份开始,养猪效益明显下降,尤其进入8月份以来,生猪市场急剧下跌。导致生猪养殖效益下滑的根本原因是饲料价格、生产费用、财务费用上涨而生猪市场价格却呈下降趋势,造成养殖利润空间不断减少。养猪利润的大幅下降,将直接影响养猪业的发展空间。目前,农民和养殖场户的补栏积极性已受到较大影响,大多在等待观望。
二、生猪发展扶植政策更加有力,环境更加优化
一是国家扶持政策纷纷出台。随着猪价上涨带来的影响逐步扩大,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养猪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包括“补贴、保险、贷款”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养猪生产,希望通过宏观调控平抑居高不下的猪价。能繁母猪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拿出11.06亿元、12.59亿元,按每头50元的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给予补贴,2008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追加至100元/头,补贴政策将于近期正式启动实施。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根据中西部给予差别性补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补贴11.5亿元,11.38亿元。生猪大县奖励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下拨15亿元,对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2008年奖励计划增至21亿元。其中15亿元已按2007年明确的调出大县数量和标准下达各地。这253个生猪调出大县出栏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生猪良补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1.8亿元,对全国200多个县(农场)900万头能繁母猪实施生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截止2008年5月底各项目县已基本完成项目实施任务。2008年补贴资金增加至3.6亿元,项目实施方案已经下发,近期补贴资金也将下达各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2007年中央投入25亿元支持10791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今年再安排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前期申报评审工作全部结束,近期将下达投资计划。良种繁殖体系建设:2007年中央投入3亿元,支持原种场、扩繁场和资源场建设。2008年继续安排3亿元资金,近期将下达项目投资计划。
二是在落实国家和省政策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2007年,全市积极争取能繁母猪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项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良种体系建设及奶牛补贴等方面的政策资金6400多万元,拉动社会投资近3亿元,这些资金数量在全市畜牧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此基础上,2008年**市本级畜牧业投入达到550万元,比2007年的340万元增长62%,远远高于全市农业投入增长速度。
三是**生猪乃至畜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的重大举措,徐光春书记提出:**要在促进全民创业上带个好头,先行一步、走快一步、走好一步,打造成为全省最佳创业基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业在**”的口号,并把2008年确立为“环境创优年”,启动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总开关”,积极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畜产品加工提供了最为宽松的环境。
三、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生猪市场预测
1、生猪供应将持续增加:受2007年生猪高价、国家生猪扶植政策、农民收入多元化、外届生猪投资更加理性和规模与散养比例趋高、养殖成本逐增、疫情致死率升高、天灾异常、生猪期货信息等多重影响,自去年5月份起至今年6月份,母猪存栏呈现恢复性增长。今年下半年,由于规模养殖扩大规模所需的资金更加充足(高盈利、补贴、贷款等),同时,扶持生猪生产的诸项政策开始逐渐发挥功效。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如不发生突发事件,2008年下半年的生猪供应量仍将持续增加,尤其是至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前期补栏母猪的第二窝和后期补栏母猪的第一窝生猪出栏重叠时,生猪供应量将在原有基础上再次大幅增长。
2、生猪需求反弹,猪价呈现为由涨到落的趋势:分析2008年1—8月份生猪价格走势,前期的母猪补栏已经明显地反映到生猪出栏上,猪价走低态势日益明显,尤其是7—8月份,预计9月份前后,生猪出栏的持续增加将同时迎来需求的反弹直至年底,可能会因为春节的阶段性影响保持在较高价位震荡,但距离均衡价位已经不远。2008年7月份新一轮的盈亏周期已经拉开了序幕,到2009年第二季度,猪价有可能接近成本线,2009年春节过后有可能正式进入微利平衡期,分析形势不容乐观。当然,受运输成本、饲料原料、劳务等其他成本趋高的可能性影响,正常区间有可能前移,微利在2008年底到来的可能性也存在。
综上所述,今后的生猪供需矛盾将朝缓和的方向发展,到2009年底达到供需基本平衡。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生猪价格将呈现走低的发展态势,若再综合考虑如下因素,将加快生猪价格走低速度:奥运过后截至12月31日,我国将冷冻猪肉的进口关税将从12%下调至6%,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进口猪肉的增加,并帮助拉低肉价。同时国家对家禽、水产等养殖业的扶植力度以及民众肉食消费的结构性调整都将对猪肉需求产生影响。
四、保持**生猪优势地位与持续发展的建议
面对生猪业发展纷繁复杂的形势,为保持生猪生产在**畜牧业中的优势地位及其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思路,这就是要以品种改良为核心,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以肉食品深加工为龙头,建设生态肉食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做大做强生猪产业链。
1、认真贯彻国家生猪产业发展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抓住国家提供的生猪发展政策机遇,兑现发展奖励,落实富民惠民举措,引导更多人士投资养殖发展。同时,加强生产规划引导,认真配套产业发展措施,抓好良繁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广大农户修、改、扩建圈舍,扩群增养,增加生猪生产。
2、积极引导,加快规模化养殖发展步伐。要进一步总结各地发展规模养殖的经验,以专业村、社、专业镇建设为载体,引导养猪基础较好的地方规模发展,形成区域养殖产业带,引导一些在农业专业化生产分工不断细化背景中,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确立养猪的主导产业。要积极完善种植—养殖—销售产业链,特别是饲草、高产玉米种植上与规模化饲养配套推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介入生猪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成片集中规模养殖迅速提升生猪生产能力,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猪品质,提升生猪竞争力。要积极研究和出台对集约化养猪的扶持政策,如:对集约化养猪用地按设施农业对待,只要未改变农业用途,只作备案登记,不另行收费;在小额农贷加大对养猪业支持的同时,对大型集约化猪场建立保险机制,进行大额贷款支持;对大型集约化养猪场实行先征后返或定额奖励进行税费政策优惠;对大型集约化养猪场实行企业登记允许养猪场直接从事生猪运销。
3、积极推进无害化、标准化生猪生产。必须高度重视无害化、标准化生猪生产,要通过科技园区建设、出口猪饲养场基地建设等形式,对圈舍设施、良繁体系建设、种猪饲养管理、仔猪培育、生长肥育猪饲养管理、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和使用,疫病防治等推出成套技术,建立科学标准,制定操作规程,对生猪生产实行全程无害化控制,并与加工企业通力合作,积极争取出口认证,畅通生猪外销渠道。在无害化、标准化生猪生产区域,强化政府行为,实行饲料、兽医、兽药准入制,加强检测监督,严格行政执法。
4、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全力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按市场机制解决目前遇到的暂时困难,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创立优势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改革增效。按“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养殖厂场”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力促进龙头企业与生猪养殖厂场联姻,建立龙头企业出口的受控猪场,以实现饲料、生猪饲养、食品加工、出口的全过程控制。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为养猪业大发展拓展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可以考虑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生猪产业化发展协调机构,对生猪产业化发展进行指导,协调饲料生产、龙头企业、运销、技术服务、生产各个环节的关系;将品种改良、集约化养猪、出口商品猪基地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以加快其进程。
5、严格保护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生猪运销和生猪税费收取。鼓励支持生猪运销,保护生猪运销户的合法利益。严厉打击和取缔生猪运销中的偷逃税费行为和欺行霸市损害养猪户利益的行为。结合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生猪流通秩序进行进一步规范;对生猪税费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纠正违规收费,适当降低生猪税费标准,实现应收尽收;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研究生猪税费征管新模式,保持生猪运销活力,活跃流通促进生产。
6、积极搞好科技示范,加强养猪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生猪生产的第二、三次革命中,防疫和技术服务至关重要。如目前二杂母猪每年需进行7种疫苗10次以上的防疫接种,而无公害标准养猪更需全程的技术服务,这就迫切需要加强防疫队伍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畜牧部门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的同时,要积极搞好科技示范,加快对群众科学养猪的技术培训,养猪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要引导专业场户组建股份制养猪协会,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服务职能,并依托协会探索建立生猪养殖风险防范机制和贷款担保机制。可以考虑对基层畜牧部门作些政策倾斜,保持队伍稳定;畜牧部门行政执法与畜牧业生产技术服务相对分离,并突出畜牧业生产技术服务的重点,在生猪产业化发展中勇担重担,多做一些开拓性务实性工作,为**生猪业大发展、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我市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调研思考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一直是制约**市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自3月上旬开始,**市各级农机部门抽调有关技术人员会同农业、蔬菜等相关部门,深入全市各乡镇组织开展了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情况的调查工作,尤其是对花生、“
三辣”、薯类等“三类”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生产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调查和汇总分析。
一、全市“三类”经济作物种植分布情况
**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照资源丰富,雨热同季,且多集中在经济作物生长的前中期,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受此地貌和气候特征的影响,除大姜外,花生、大蒜、大葱、薯类等经济作物在全市各县市区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禹城、宁津、齐河、陵县、临邑、平原、夏津等7个县市区(其他县市区虽有种植,但均在田边、河沿零星分散种植),常年种植总面积达34.17万亩,其中,花生种植面积9.6万亩,大蒜种植面积14.9万亩,大葱种植面积4.18万亩,分别占种植总面积的28.1%、43.6%、12.2%;薯类种植面积5.49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16.1%。地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夏津、宁津、乐陵,三县市地瓜种植总面积达4万亩,占全市薯类种植总面的68%。生姜基本没有种植。随着我市产业政策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会进一步增加,必将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现状
花生、大蒜和薯类的机械化生产在该市宁津、齐河、陵县三县有较好的发展。陵县农机部门根据当地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特性,经过反复论证探讨先后引进推广花生收获机械3台、大蒜收获机械7台、马铃薯简易收获机械7台、地瓜简易收获机械5台,从去年的作业情况看,受到农机手的普遍关注和种植户的欢迎,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较宽广的发展空间。作为经济作物种植大县的宁津县,近几年来借助农机购置补贴的强势引导作用,以经济作物集中种植乡镇为依托,不断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宣传和示范推广力度,全县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全县已拥有花生覆膜播种机125台、花生收获机械110台、薯类收获机械110台;花生机播、机收率分别达80%和88%,马铃薯和地瓜机收率分别达75%、80%。近几年,齐河县共引进花生播种机械68台,其中2bmfd-2型花生覆膜播种机56台,花生收获机55台,机播率达90%,机收率达50%,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但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全市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发展比较缓慢,花生、“三辣”、薯类经济作物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包括育苗、播种、管理、收获)基本上以人力为主,全市“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大部分县市区尚属空白,机械化播种、收获在大部分县市尚未破题。机械保有量少是造成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的直接因素,全市“三类”经济作物作业机械主要集中在齐河、宁津、陵县三县,截至目前,全市花生播种机械保有量为193台,其中花生覆膜播种机181台,拥有薯类收获机械125台。全市较低的经济作物机械装备程度,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目前推进全市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进程中最大的“坎”。
三、“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调查情况看,受“三类”经济作物本身种植特性和农民传统种收习惯的影响,加上政策扶持不到位、宣传推广不到位、机具研发不到位,成为制约“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一直没有引起各级政府以及农机部门的足够重视,无论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还是当地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和各项发展措施制定都不太理想,经济作物生产一直处于农民自愿、自由放任的状态。
(二)研发推广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经济作物种收过程劳动强度大,农民对经济作物机械的期望程度高,但经济作物机械的研发和示范推广远远滞后于粮食作物机械,机械市场投放量少,作业适应性不强,机械性能低,尤其是在薯类播种环节更为突出,造成农民群众认知程度低,成为阻碍“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种植较为分散。由于受“三类”经济作物本身种植特性和农民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种植区域较为分散,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即使种植规模较大的县市区也没有做到百亩以上成方连片的种植,造成机械不能较大规模作业,直接影响了作业效率和收益,影响机械的有效推广应用。
四、加快推进“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建议
加快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农机化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的整体进程。从调查的总体情况分
析,要在短期内突破或提升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不太现实,今后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强力推进。
(一)强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大经济作物机械化示范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借鉴玉米机收和保护耕作成功推广经验,真正把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纳入工作日程,科学统筹规划,才能为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当前应以大宗经济作物为突破点,以主导经
济作物种植区域、种植面积相对集中的乡镇(如我市宁津县的大柳镇、杜集镇等)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建立重点经济作物高效、高产机械化生产示范推广基地,搭建快速发展平台。并以此为依托,积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机械,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宣传示范推广力度,以点带面,辐射全市,逐步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良好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助推经济作物机械良性发展、逐步普及。充分借助农机购置补贴强势引导,设立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最大限度激发农民营机用机积极性,最大程度提高经济作物机械保有量,为经济作物机械化由破题提升到大发展、大普及提供足够的装备技术支撑。
(三)强化机械研发,确保经济作物机械的适用性、可靠性。研发力度不够、适应性不强、相应机械得不到有效推广是致使农民买不到或不愿意购置经济作物机械的主要原因。调查过程中据部分农户反映,花生收获机等部分经济作物机械性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还不能将花生的挖掘、筛选、摘果一次性完成。今后重中之重应结合实际,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机科研部门及相关生产企业尽快研制一批先进实用、科技含量高的经济作物机械,积极鼓励、扶持地方农机部门参与研发,以适应不同区域农艺要求,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安全生产调研
关于铁力林业局安全生产大检查
情况的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为使我局安全生产工作再迈新台阶,我们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严厉查处事故隐患,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弘扬安全生产文化,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为全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现将我局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进行情况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局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为迅速落实伊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安全生产大检查紧急通知的精神,迅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铁力局安委会办公室制定了《铁力林业局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8月3日上午,主管安全工作的副局长杨贵强同志召开了安委会部分成员会议,会上传达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安全生产大检查紧急通知》精神,会议决定从8月4日开始,按照《铁力林业局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划分的检查组,安委会各成员部门相互配合,将安全生产大检查与集中“打非”工作结合起来,在全局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
改,并将检查情况及时上报市安委办。
二、对我局安全生产检查情况
截止到8月19日,山上山下两个检查组共检查全局中小学校、旅游景点、建筑工地、冷冻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其它非国有企业28家,发现安全隐患56项,下发整改通知书12份,责令立即整改隐患问题47项,限期整改隐患问题9项,现在这些隐患问题大部分都已整改。
三、下步工作打算
1、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对没有整改的隐患问题督促尽快整改。
2、继续加大安全宣传和教育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群众的安全意识。
3、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好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