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关于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调研报告2010-06-29 18:37:0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关于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调研报告(2)
中药必须加工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净选、洗涤、整理、切片、干燥、炮制等加工成后,供中药配方(调剂),并用于中医临床治病、防病(制剂)的药物。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是指从事加工中药材炮制过程的生产企业。目前,全国共有
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企业700余家,**省52家,我市有9家,仅占全省的%。全省通过gmp认证的饮片加工企业只有我市的哈药集团世一堂中药饮片厂。所以说,目前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硬件改造、技术装备、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产值效益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市又是中药饮片销售和使用大市,科研生产能力和销售使用之间极不对称。作为我市支柱经济的医药产业在为我市“快发展、大发展”上,中药饮片无疑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基本状况
1、企业分布情况。全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共有9家,分布在哈市区、尚志、阿城、双城、巴彦、宾县、呼兰等七个市县区。分别是哈药集团世一堂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世一堂)、宾县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宾县)、双城市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双城)、阿城市医药有限公司饮片加工厂(以下简称阿
城)四家企业建厂在80年代;**市时珍饮片加工厂(以下简称时珍)建厂在90年代;尚志市新建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尚志)建厂在2001年、**市宏凯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宏凯)、巴彦县光华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巴彦)、**盛泰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盛泰)等三家饮片加工企业建厂于2004年。其中:国有企业4家、非国有企业5家,分别占全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总数的%和%。
2、企业建设、改造投资情况。自建厂以来,投入到建厂及改造的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世一堂、巴彦、盛泰三家饮片厂;100万以上的有宾县、阿城、宏凯三家饮片厂;其他三家饮片厂投资也仅20—50万元之间。
3、人员结构情况。九家饮片企业职工总数为236人,其中职工最多的是世一堂饮片厂102人,占总职工的%,最少的是双城饮片加工厂只有2人(该厂近几年效益不佳处于停产状态,今年九月企业改制,只有2人留守),绝大多
数企业职工均在20人以内。全市饮片生产企业用在生产第一线的人数共计88人,占总数的%,最多的世一堂饮片厂也只41人,占本厂职工总数的%。九家企业负责人,只有三家企业领导是学过药学专业的,质检负责人只有4人有药学专业职称,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人,中专3人。
4、厂房生产设备情况。九家企业厂房总面积为15746㎡,其中世一堂饮片厂6810㎡;双城、盛泰、宾县三家饮片厂在2000㎡左右;宏凯饮片厂1320㎡;巴彦、阿城、尚志饮片厂分别在758㎡、500㎡和400㎡;时珍饮片厂仅有96㎡。全市九家饮片厂共有设备:风选机5台,洗药机(池)7台(个),干燥机5台、干燥箱6个、炒药机2台、切药机21台、粉碎机9台、分装机9台、煅炉1台、车床1台、床1台。检验设备的配置情况。除世一堂饮片厂具备必要的中药饮片检测仪器外,绝大多数企业只有简单的部分仪器,如分析天平、显微镜、水份测定仪等。个别单位,如双城、时珍饮片厂没有任何的检验设备。
5、生产品种情况。除世一堂、宏凯、盛泰、阿城等四家饮片加工企业可生产500多种市场常用药的饮片品种外,其他饮片加工企业,只能简单生产加工10几种,如:车前子、甘草(炙甘草)、板兰根、五味子、泽泻、柴胡、黄芪(炙黄芪)、陈皮等,最多几十种地产简单加工的中药材。
6、生产能力(产量)。全市饮片年生产产量为1300吨,其中年产300吨以上的企业有世一堂、巴彦、盛泰等三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100吨的有宏凯、宾县两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70吨的有阿城一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10吨的有尚志、时珍、双城等三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
7、经济指标情况。在销售收入方面:九家饮片生产企业04年预计销售收入万元,其中世一堂饮片厂2719万元,占全市销售收入的%;巴彦、圣泰饮片
厂分别为410万元和300万元,分别占全市的%和%;宏凯180万元;阿城、宾县分别为90万元、80万元;尚志25万元;双城15万元,时珍销售收入仅仅万元。在年利润方面:全市饮片企业04年预计获得利润共计万元,其中获得利润最高的是巴彦饮片加工厂、年利润万元,占全市饮片企业利润的%,人均创利为4万元,销售利润为1881元/吨,销售利润率为%;世
第二篇:关于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调研报告
中药必须加工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净选、洗涤、整理、切片、干燥、炮制等加工成后,供中药配方(调剂),并用于中医临床治病、防病(制剂)的药物。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是指从事加工中药
材炮制过程的生产企业。目前,全国共有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企业700余家,**省52家,我市有9家,仅占全省的17.3%。全省通过gmp认证的饮片加工企业只有我市的哈药集团世一堂中药饮片厂。所以说,目前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硬件改造、技术装备、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产值效益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市又是中药饮片销售和使用大市,科研生产能力和销售使用之间极不对称。作为我市支柱经济的医药产业在为我市“快发展、大发展”上,中药饮片无疑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基本状况
1、企业分布情况。全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共有9家,分布在哈市区、尚志、阿城、双城、巴彦、宾县、呼兰等七个市县区。分别是哈药集团世一堂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世一堂)、宾县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宾县)、双城市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双城)、阿城市医药有限公司饮片加工厂(以下简称阿城)四家企业建厂在80年代;**市时珍饮片加工厂(以下简称时珍)建厂在90年代;尚志市新建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尚志)建厂在2001年、**市宏凯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宏凯)、巴彦县光华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巴彦)、**盛泰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盛泰)等三家饮片加工企业建厂于2004年。其中:国有企业4家、非国有企业5家,分别占全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总数的44.5%和55.5%。
2、企业建设、改造投资情况。自建厂以来,投入到建厂及改造的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世一堂、巴彦、盛泰三家饮片厂;100万以上的有宾县、阿城、宏凯三家饮片厂;其他三家饮片厂投资也仅20—50万元之间。
3、人员结构情况。九家饮片企业职工总数为236人,其中职工最多的是世一堂饮片厂102人,占总职工的43.2%,最少的是双城饮片加工厂只有2人(该厂近几年效益不佳处于停产状态,今年九月企业改制,只有2人留守),绝大多数企业职工均在20人以内。全市饮片生产企业用在生产第一线的人数共计88人,占总数的37.3%,最多的世一堂饮片厂也只41人,占本厂职工总数的40.2%。九家企业负责人,只有三家企业领导是学过药学专业的,质检负责人只有4人有药学专业职称,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人,中专3人。
4、厂房生产设备情况。九家企业厂房总面积为15746㎡,其中世一堂饮片厂6810㎡;双城、盛泰、宾县三家饮片厂在2000㎡左右;宏凯饮片厂1320㎡;巴彦、阿城、尚志饮片厂分别在758㎡、500㎡和400㎡;时珍饮片厂仅有96㎡。全市九家饮片厂共有设备:风选机5台,洗药机(池)7台(个),干燥机5台、干燥箱6个、炒药机2台、切药机21台、粉碎机9台、分装机9台、煅炉1台、车床1台、床1台。检验设备的配置情况。除世一堂饮片厂具备必要的中药饮片检测仪器外,绝大多数企业只有简单的部分仪器,如分析天平、显微镜、水份测定仪等。个别单位,如双城、时珍饮片厂没有任何的检验设备。
5、生产品种情况。除世一堂、宏凯、盛泰、阿城等四家饮片加工企业可生产500多种市场常用药的饮片品种外,其他饮片加工企业,只能简单生产加工10几种,如:车前子、甘草(炙甘草)、板兰根、五味子、泽泻、柴胡、黄芪(炙黄芪)、陈皮等,最多几十种地产简单加工的中药材。
6、生产能力(产量)。全市饮片年生产产量为1300吨,其中年产300吨以上的企业有世一堂、巴彦、盛泰等三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68.9%;100吨的有宏凯、宾县两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15.3%;70吨的有阿城一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5.4%;10吨的有尚志、时珍、双城等三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2.3%。
7、经济指标情况。在销售收入方面:九家饮片生产企业04年预计销售收入3824.2万元,其中世一堂饮片厂2719万元,占全市销售收入的71.1%;巴彦、圣泰饮片厂分别为410万元和300万元,分别占全市的10.7%和7.9%;宏凯180万元;阿城、宾县分别为90万元、80万元;尚志25万元;双城15万元,时珍销售收入仅仅5.2万元。在年利润方面:全市饮片企业04年预计获得利润共计134.2万元,其中获得利润最高的是巴彦饮片加工厂、年利润60.2万元,占全市饮片企业利润的44.9%,人均创利为4万元,销售利润为1881元/吨,销售利润率为14.7%;世
第三篇:我市水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调研报告
我市水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调研报告
一、目的意义
我市是全省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市水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传统产业发展成为梅州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为梅州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水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漏洞,去年发生的一起3死4伤的安全事故就是很好的说明。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水泥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特别是在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过渡期内的管理现状,推动水泥行业安全管理工作,市安全生产协会于今年4月组织由8人组成的专家组,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协会13家水泥生产会员单位开展调研。
二、调研企业的类型
这次到13家企业调研,其中3家新型干法旋窑企业,2家水泥粉磨站,9家机立窑企业,有代表当今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工艺,也有即将淘汰的机械化立窑落后工艺,既有正在进行产业转型的企业,也有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进行节能升级的企业。可以说选定的调研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研内容
按《水泥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验收细节》和《水泥企业-1-
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内容进行。重点调研:
1.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2.员工三级教育情况;
3.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
4.安全会议制度执行情况;
5.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情况。
四、工作步骤
1.协会专门召开专家专题会议,研究调研内容和方案;
2.向受调研单位发出通知,要求企业先按《水泥企业安全标准化考核验收细节》自查;
3.专家到企业实地调研。
五、调研方法
专家组到企业:
1.听取企业领导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2.查阅安全管理台账;
3.生产现场检查;
4.专家组企业领导交换意见,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通过调研,专家组认为:
一是大部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比较健全,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取得安全资质,持证上岗;
二是经过几年的标准化建设,我市水泥生产企业安全生
产管理制度建设得到了加强,岗位有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
三是大部分企业三级安全教育抓得比较好;
七、存在问题
专家组在调研中,还发现如下存在问题:
一是安全防护栏的问题:有的厂磨机电机没有护栏,有的电机没有护罩;
二是消防器材问题:有的操作室无灭火器;有的有灭火器,但悬挂不规范或灭火器已过使用期限;
三是岗位责任制落实问题:有的操作室无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有的有但被灰尘遮住;
四是机电设备基础管理问题:设备无安全运行记录,班组无交接班记录;电力配电箱、盘、柜缺少定期的维护保养,蜘蛛网、粉尘遮盖现象较为普遍;
五是危险点、隐患点识别问题:部分险源、险点无安全标识;
六是安全应急预案管理问题:部分企业缺乏事故应急预案或编制的预案不切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操作性差,缺少演练;
七是安全疏散通道问题:有的通道被设备配件等物件占用,有的安全疏散通道缺少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灯。
八是企业员工素质问题:有的企业大量使用农民工,但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既缺乏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也
不熟悉生产现场的作业环境和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九是安全教育培训问题: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比较欠缺,未能严格执行新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和员工转岗、复岗培训制度,经常性的在岗培训基本未开展。
十是安全投入问题:有的企业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缺少或采用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防护用品(如安全帽);有的未按政策法规要求全员缴交社会保险;有的机立窑企业认为按产业政策即将淘汰,对生产现场必要的、基本的安全投入不足。
八、专家建议
1.企业负责人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大于天、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意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在目前管理体制下和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下,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法律意识的高低、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与绩效。事实证明,凡是一把手重视安全生产的企业,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企业,其各级安全责任人责任就能得到有效落实,安全投入就有保证,安全工作实际效果就好,隐患就少,事故就少。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必须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部门规章、安全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学习,增强安全法制意识,并贯彻与
落实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而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尤其是面临即将淘汰的机立窑企业,不能搞短期行为,安全生产管理只有加强,不能放松,全力确保过渡期间的不出事故,不出大的事故。而产业升级或转型的企业,要充分利用产业升级或转型的企业的契机,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基础。
2.积极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加大安全基础管理力度。从此次安全生产调研活动来看,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仍较为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现场安全隐患不少,问题的存在还是基础管理的问题,反映出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够牢固,今天不出问题,不代表明天或后天不出问题。建议各企业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力度,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从组织机构、安全投入、规章制度、教育培训、机电装备、现场管理、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管理以及事故报告、绩效评定等方面,加强与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打牢企业本质安全生产基础。其中重点:首先是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做到整改资金、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四落实,消除事故隐患与根源;其次是重视与加强员工队伍的素质建设。企业要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同时,加强企业各级
管理技术人员、各级员工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学习与培训,开展经常性的岗位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狠抓班组安全建设、三级安全教育、岗位变换教育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教育。只有员工安全技术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也只有员工素质有保证,企业各项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消除事故,真正实现“三不伤害”。
第四篇:我市生猪生产形势调研报告
2000年至2003年期间,生猪价格持续低位徘徊。“非典”过后,猪价开始回升,养猪业盈利状态一直持续到2005年9月之后才迅速下跌。2006年上半年开始,受“禽流感”恐慌、生猪养殖量过剩、食品安全事件等影响,以猪、禽市场为代表,产品价格、养殖效益都出现了严重下滑,大量养殖场(户)倒闭,退出市场,5月跌至“低谷”后又开始回升;
下半年,鸡蛋、鸡肉、猪肉供给相继紧张,畜产品价格在市场力量推动下逐渐回升,年底畜产品行情再现高峰。2007年起至今年上半年,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实以及市场行情的拉动,全市生猪生产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猪价持续走高,直至现在仍保持在较高价位。生猪生产和价格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和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今后猪价走势如何?生猪生产前景怎样?怎么看待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的发展?等等,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结合对生猪市场价格变动规律的分析,从决定生猪供需矛盾的生猪生产形势、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等各方面因素入手,分析、预测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生猪生产及价格走势,并提出建议,供各级党委和政府指导畜牧业生产作参考。
一、2007年以来生猪生产形势总体较好
(一)2007年生猪生产出现下滑。2007年,全市生猪存栏235万头,比2006年增长7.7%,其中:母猪存栏24.21万头,占比重10.3%,比2006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生猪出栏302.31万头,比2006年减少51.59万头,下降14.6%;猪肉产量22.7万吨,比2006年减少3.35万吨,下降12.8%;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1.5%,比2006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9.37公斤,比2006年减少2.7公斤,下降22.4%,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4.69公斤,比2006年减少1.13公斤,下降19.5%。
(二)2008年上半年生猪继续高价位运行,生猪生产恢复性增长。一是生猪继续高价位运行。今年1—4月份生猪价格始终保持在每公斤16元以上,5—6月份后生猪价格有所下降,活猪价格为15.40元/公斤,同比增长88.3%;猪肉价格26.00元,同比增长84.6%;仔猪价格26.00元/公斤,同比增长202.7%。二是生猪出栏不断增加,猪肉产量恢复性增长。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180.28万头,同比增长6.2%。全市肉类总产量为17.5万吨,同比增长6.5%,其中猪肉产量12.3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7%。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0.7%,比上年同期的70.5%提高0.2个百分点,生猪对畜产品的贡献不断恢复。三是农民补栏积极性较高,生猪发展后劲充足。截至上半年末,全市生猪存栏达到244.14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9.2%,比上年同期的3.6%提高了5.6个百分点,增速明显加快,为未来生猪生产奠定了基础;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6.21万头,同比增长23.2%,能繁母猪占生猪存栏的比重达到10.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四是城乡居民猪肉消费支出回升。2008年1—6月份,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支出131.31元,同比增加48.34元,增长58.3%;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支出71.59元,同比增加18.64元,增长35.2%。五是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稳定增加。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产品收入达到241.42元,同比增加19.81元,增长8.9%。实现畜牧业产值44.8亿元,同比增长7.0%,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8%,比上年的39.5%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生猪产值28.79亿元,同比增长6.5%,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64.2%,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六是规模养殖实现新发展,畜产品加工实现新进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建规模养殖场176个,全市规模养殖场总数达到16081个,出现了一批如鄢陵万龙林禽一体化养殖、**县恒天然奶牛养殖场、襄城县中科禽业、长葛天源生物发酵零排放养猪场和**市畜牧科技示范园等养殖企业。上半年全市新增畜产品加工企业3家,加工企业总数达146家,加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培育出禹州豫三元冷冻厂、**太子奶绿源乳业等加工企业。上半年全市申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72家,无公害畜产品认证3个,立案查处饲料兽药违法案件82起,没有出现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2008年1至8月份生猪饲养效益基本稳定,但有下滑趋势。我们可以从生猪市场价格、饲料粮平均价格、生产及管理费用和运输费用变化情况来分析生猪饲养效益变化情况。
自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生猪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位运行。其中:2007年3月起,一路攀升;2008年
元月份上升到17元/公斤,并且一直持续到4月份;5月份起,小幅下滑,但仍高达13.8元/公斤;2008年与2007年同月份相比而言,1至5月份高速增长,且增速均在40%以上,3月份起虽然增速回落,但也都在13%以上。而5月份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滑,8月底达到13.8元/公斤。造成生猪价格下滑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去年下半年迅速扩群的生猪到今年7、8月份已开始出栏;二是奥运期间许多大城市限定猪肉价格严禁上涨;三是7、8月份正值暑假大学生放假期间,大城市需求量减少;四是部分省、区发生疫情,生猪提前出栏,冲击**生猪市场;五是受农民“越贵越不卖、越贱越卖”心理影响,肉联厂乘机打压价格,农民争先贱卖。
2、饲料粮平均价格变化情况。2008年1月至2月,玉米价格上升至最高位,达到1.7元/公斤,而后增速下滑,但8月份仍高达1.6元/公斤;前8个月玉米价格平均上涨13%;2008年1至8月份,豆粕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均在4.0元/公斤以上,同比平均上涨58%。
3、生产及管理费用变化情况。据调查,2007年饲养员工资700元/月,而2008年8月已上涨至1300元/月,增长85.7%;技术员工资1200元/月,而2008年8月份已上涨至3500元/月,增长1.92倍。两项合计,人工费用平均上涨152.6%。
4、运输费用变化情况。由于燃料价格的上涨,运输费用(注:运往上海)也由2007年上半年的4000元/车,上升至目前的8000元/车,平均增长1倍。
5、养猪效益变化情况。(1)2007年:前8个月规模养猪场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00元左右,8月份最高达到350元/头。散养户前8个月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30元左右,8月份最高达到380元/头。(2)2008年:前8个月规模养猪场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50元左右,盈利最高的4月份达到600元/头,7月份开始回落,8月份回落到150元/头左右;大型规模养殖场由于财物费用、管理费用较大,8月份盈利仅为100元/头左右。散养户前8个月每出栏一头生猪的利润为360元左右,8月份回落到180元/头左右。(3)生猪养殖效益下滑的原因:2008年7月份开始,养猪效益明显下降,尤其进入8月份以来,生猪市场急剧下跌。导致生猪养殖效益下滑的根本原因是饲料价格、生产费用、财务费用上涨而生猪市场价格却呈下降趋势,造成养殖利润空间不断减少。养猪利润的大幅下降,将直接影响养猪业的发展空间。目前,农民和养殖场户的补栏积极性已受到较大影响,大多在等待观望。
二、生猪发展扶植政策更加有力,环境更加优化
一是国家扶持政策纷纷出台。随着猪价上涨带来的影响逐步扩大,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养猪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包括“补贴、保险、贷款”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养猪生产,希望通过宏观调控平抑居高不下的猪价。能繁母猪补贴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拿出11.06亿元、12.59亿元,按每头50元的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给予补贴,2008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追加至100元/头,补贴政策将于近期正式启动实施。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根据中西部给予差别性补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补贴11.5亿元,11.38亿元。生猪大县奖励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下拨15亿元,对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2008年奖励计划增至21亿元。其中15亿元已按2007年明确的调出大县数量和标准下达各地。这253个生猪调出大县出栏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生猪良补政策: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1.8亿元,对全国200多个县(农场)900万头能繁母猪实施生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截止2008年5月底各项目县已基本完成项目实施任务。2008年补贴资金增加至3.6亿元,项目实施方案已经下发,近期补贴资金也将下达各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2007年中央投入25亿元支持10791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今年再安排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前期申报评审工作全部结束,近期将下达投资计划。良种繁殖体系建设:2007年中央投入3亿元,支持原种场、扩繁场和资源场建设。2008年继续安排3亿元资金,近期将下达项目投资计划。
二是在落实国家和省政策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2007年,全市积极争取能繁母猪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项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良种体系建设及奶牛补贴等方面的政策资金6400多万元,拉动社会投资近3亿元,这些资金数量在全市畜牧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此基础上,2008年**市本级畜牧业投入达到550万元,比2007年的340万元增长62%,远远高于全市农业投入增长速度。
三是**生猪乃至畜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的重大举措,徐光春书记提出:**要在促进全民创业上带个好头,先行一步、走快一步、走好一步,打造成为全省最佳创业基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业在**”的口号,并把2008年确立为“环境创优年”,启动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总开关”,积极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畜产品加工提供了最为宽松的环境。
三、2008年下半年及2009年生猪市场预测
1、生猪供应将持续增加:受2007年生猪高价、国家生猪扶植政策、农民收入多元化、外届生猪投资更加理性和规模与散养比例趋高、养殖成本逐增、疫情致死率升高、天灾异常、生猪期货信息等多重影响,自去年5月份起至今年6月份,母猪存栏呈现恢复性增长。今年下半年,由于规模养殖扩大规模所需的资金更加充足(高盈利、补贴、贷款等),同时,扶持生猪生产的诸项政策开始逐渐发挥功效。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如不发生突发事件,2008年下半年的生猪供应量仍将持续增加,尤其是至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前期补栏母猪的第二窝和后期补栏母猪的第一窝生猪出栏重叠时,生猪供应量将在原有基础上再次大幅增长。
2、生猪需求反弹,猪价呈现为由涨到落的趋势:分析2008年1—8月份生猪价格走势,前期的母猪补栏已经明显地反映到生猪出栏上,猪价走低态势日益明显,尤其是7—8月份,预计9月份前后,生猪出栏的持续增加将同时迎来需求的反弹直至年底,可能会因为春节的阶段性影响保持在较高价位震荡,但距离均衡价位已经不远。2008年7月份新一轮的盈亏周期已经拉开了序幕,到2009年第二季度,猪价有可能接近成本线,2009年春节过后有可能正式进入微利平衡期,分析形势不容乐观。当然,受运输成本、饲料原料、劳务等其他成本趋高的可能性影响,正常区间有可能前移,微利在2008年底到来的可能性也存在。
综上所述,今后的生猪供需矛盾将朝缓和的方向发展,到2009年底达到供需基本平衡。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生猪价格将呈现走低的发展态势,若再综合考虑如下因素,将加快生猪价格走低速度:奥运过后截至12月31日,我国将冷冻猪肉的进口关税将从12%下调至6%,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进口猪肉的增加,并帮助拉低肉价。同时国家对家禽、水产等养殖业的扶植力度以及民众肉食消费的结构性调整都将对猪肉需求产生影响。
四、保持**生猪优势地位与持续发展的建议
面对生猪业发展纷繁复杂的形势,为保持生猪生产在**畜牧业中的优势地位及其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思路,这就是要以品种改良为核心,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以肉食品深加工为龙头,建设生态肉食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做大做强生猪产业链。
1、认真贯彻国家生猪产业发展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抓住国家提供的生猪发展政策机遇,兑现发展奖励,落实富民惠民举措,引导更多人士投资养殖发展。同时,加强生产规划引导,认真配套产业发展措施,抓好良繁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广大农户修、改、扩建圈舍,扩群增养,增加生猪生产。
2、积极引导,加快规模化养殖发展步伐。要进一步总结各地发展规模养殖的经验,以专业村、社、专业镇建设为载体,引导养猪基础较好的地方规模发展,形成区域养殖产业带,引导一些在农业专业化生产分工不断细化背景中,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确立养猪的主导产业。要积极完善种植—养殖—销售产业链,特别是饲草、高产玉米种植上与规模化饲养配套推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介入生猪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成片集中规模养殖迅速提升生猪生产能力,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猪品质,提升生猪竞争力。要积极研究和出台对集约化养猪的扶持政策,如:对集约化养猪用地按设施农业对待,只要未改变农业用途,只作备案登记,不另行收费;在小额农贷加大对养猪业支持的同时,对大型集约化猪场建立保险机制,进行大额贷款支持;对大型集约化养猪场实行先征后返或定额奖励进行税费政策优惠;对大型集约化养猪场实行企业登记允许养猪场直接从事生猪运销。
3、积极推进无害化、标准化生猪生产。必须高度重视无害化、标准化生猪生产,要通过科技园区建设、出口猪饲养场基地建设等形式,对圈舍设施、良繁体系建设、种猪饲养管理、仔猪培育、生长肥育猪饲养管理、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和使用,疫病防治等推出成套技术,建立科学标准,制定操作规程,对生猪生产实行全程无害化控制,并与加工企业通力合作,积极争取出口认证,畅通生猪外销渠道。在无害化、标准化生猪生产区域,强化政府行为,实行饲料、兽医、兽药准入制,加强检测监督,严格行政执法。
4、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全力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按市场机制解决目前遇到的暂时困难,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创立优势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改革增效。按“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养殖厂场”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力促进龙头企业与生猪养殖厂场联姻,建立龙头企业出口的受控猪场,以实现饲料、生猪饲养、食品加工、出口的全过程控制。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为养猪业大发展拓展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可以考虑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生猪产业化发展协调机构,对生猪产业化发展进行指导,协调饲料生产、龙头企业、运销、技术服务、生产各个环节的关系;将品种改良、集约化养猪、出口商品猪基地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以加快其进程。
5、严格保护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生猪运销和生猪税费收取。鼓励支持生猪运销,保护生猪运销户的合法利益。严厉打击和取缔生猪运销中的偷逃税费行为和欺行霸市损害养猪户利益的行为。结合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生猪流通秩序进行进一步规范;对生猪税费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纠正违规收费,适当降低生猪税费标准,实现应收尽收;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研究生猪税费征管新模式,保持生猪运销活力,活跃流通促进生产。
6、积极搞好科技示范,加强养猪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生猪生产的第二、三次革命中,防疫和技术服务至关重要。如目前二杂母猪每年需进行7种疫苗10次以上的防疫接种,而无公害标准养猪更需全程的技术服务,这就迫切需要加强防疫队伍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畜牧部门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的同时,要积极搞好科技示范,加快对群众科学养猪的技术培训,养猪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要引导专业场户组建股份制养猪协会,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服务职能,并依托协会探索建立生猪养殖风险防范机制和贷款担保机制。可以考虑对基层畜牧部门作些政策倾斜,保持队伍稳定;畜牧部门行政执法与畜牧业生产技术服务相对分离,并突出畜牧业生产技术服务的重点,在生猪产业化发展中勇担重担,多做一些开拓性务实性工作,为**生猪业大发展、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办法
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办法(试行)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1992-04-09 生效日期: 1992-06-01 发布部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文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中药行业特有的传统制药技术。为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遗产,不断提高饮片质量,保证中医辨症施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中药主管部门要关心和重视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把中药饮片质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专人负责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条 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等有关法规,接受上级中药主管部门和药政、药检部门的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
关联法规:
第四条 中药饮片生产应在继承传统炮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整理、提高,进一步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的科研工作,不断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使饮片生产逐步实现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包装规格化。第二章 质量管理机构
第五条 饮片生产企业应建立厂长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质量管理机构。专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人员应占本企业职工总数的2~4%(20人以下的饮片生产企业设兼职质检员)。
第六条 厂长必须具备组织领导中药饮片生产的能力,熟悉中药饮片生产的技术业务知识。
第七条 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应由具有或相当中药师职称或从事中药工作十年以上的,有中药炮制实践经验、坚持原则、办事公正、工作认真、经过培训能胜任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担任。其任免和调动必须经企业上级中药主管部门同意。
第八条 专职质检人员应掌握中药炮制和中药鉴别技术,能胜任从原辅料进厂验收到成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检验工作,并经省、市级中药主管部门培训后发证认可。已具有中专以上药学专业学历的专职质检人员不需要培训即可发证认可。质检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第九条 企业的生产车间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质检员,负责本车间的质量监督检查和半成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在质量管理检查上直接受企业质检部门的领导。凡产品质量有异议时,应及时向企业质检部门汇报。车间专职质检员的人选、调动,企业领导应征求质检部门的意见。
生产班组的兼职质检员,每天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质量检验工作,并对本班组的产品质量负责。第三章 质量管理制度
第十条 质量责任制
企业各级行政领导、科室、车间(班、组)以及仓库等环节都要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本部门质量工作的任务、责任和权利。
(一)厂长质量责任制
贯彻执行国家规定的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负责企业质量管理的领导工作,对产品质量负全面责任。主持召开厂级质量分析会,了解和研究质量动态,制订提高产品质量的重大措施,组织质量攻关,检查质量工作计划和质检人员培训计划的实施,处理重大质量问题,执行质量奖惩制度。
(二)质量管理部门质量责任制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订提高饮片质量的规划和措施;监督生产部门严格执行饮片生产工艺规程质量标准;建立群众性的质量监督网,开展以专业检查为主,群众自检、互检相结合的质量检查活动;负责全厂的质量管理和日常检验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搞好质检人员的培训工作。质量管理部门有权越级反映质量情况,接受上级中药主管部门的指导。
(三)车间(班、组)质量责任制
车间主任(班、组长)要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对本车间(班、组)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第十一条 饮片质量档案制
企业应按生产品种建立质量档案。内容包括:质量标准的依据,生产工艺,使用辅料、包装材料的品名、规格和质量标准,生产工艺的变革,质量指标完成情况,留样观察、质量事故、返工退货及质量信息反馈等情况。质量档案资料要齐全,数据要准确,归档要及时,为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饮片质量积累必要的数据。
第十二条 留样观察制
企业要建立产品留样观察制度,明确规定留样品种;批数、数量、复查项目、复查期限、留样时间等。指定专人进行考查、研究,定期作好总结和留样观察记录。
第十三条 毒、麻药品管理制
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发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和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发布的《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制订毒、麻药品生产、检验、贮存、销售的管理制度。
关联法规:
第十四条 质量分析制
企业应根据生产规模建立健全三级质量分析制。厂、车间、班组应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认真研究、分析、改进饮片质量。
第十五条 质量信息反馈制
企业要树立为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服务思想,定期对饮片批发、零售部门和医疗单位进行访问,收集质量信息,并及时分析处理。对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情况应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并认真研究改进。
第十六条 质量事故报告制
质量事故分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两类。重大质量事故范围:(1)已出厂的饮片发现混药、差错、严重的异物混入现象或其它重大质量问题,其性质严重,以致威胁用药安全或造成医疗事故者;(2)由于发生质量事故,一次造成三千元(不计工时)以上经济损失者。一般事故范围:不属以上重大事故情况的为一般事故。
企业对质量事故的处理,必须坚持原因不明不放过,责任不清不放过,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重大质量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报告上级中药主管部门,待原因查清后再作详细书面报告,并抄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得隐瞒。一般事故发生后,由车间、班组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提出改进措施,送质检部门存档。
第十七条 计量管理制
企业必须加强计量管理工作,建立计量档案,并有计量管理工作的归口部门,设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负责对磅秤、台秤、天平等量具、器具及化验室仪器设备等的使用、维护、保管和到期送检、登记造册工作,并按国家规定开展计量定级、升级工作。全国重点中药饮片厂应取得三级计量合格证。第四章 质量监测
第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药炮制规范》是中药饮片的法定质量标准,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为行业标准。企业可在法定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制订高于法定质量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以确保饮片质量的稳定、提高。
第十九条 企业的原辅材料和成品必须由厂级质量管理部门按标准严格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单。不合格的原辅材料不得投产,不合格的成品不准出厂。
第二十条 在生产过程中,质检人员有权制止不符合工艺的生产行为,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准进入下道工序。
第二十一条 企业要按国家和地方标准建立标准样品室(柜),以对照检查。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化验室,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把传统的经验鉴别与科学的检测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第二十二条 企业技术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应按照标准对原辅料、成品及包装材料分别制订抽样办法和检验操作规程。抽样办法应规定抽样容器、抽样量和抽样方法:检验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品名、性状、鉴别、检验项目、检验程序、检验方法等。企业要严格执行抽样办法和检验操作规程,做好原始记录,如实填写检验报告单。第五章 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第二十三条 企业必须按法定标准制定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法,并严格按其组织生产,编制生产批号,认真填写工艺流程卡和原始记录,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字迹清晰、更改有签章。生产后整编归档,保存二年以上。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制定清场管理制度。在更换品种时应对生产环境、设备、遗留包装物进行清场,并填写清场记录。经班组质检员签字同意后方可更换生产品种。同一作业间不得同时生产、分装不同品种的饮片,否则应有防止混淆和交叉污染的有效措施。饮片包装前有专人核对,产品应与标签合格证相符。
第二十五条 饮片包装要逐步实现规格化、标准化。包装材料应有利于保质、贮存、运输、并不得对成品有污染。包装标签或合格证要注明品名、数量、批号、生产单位和质检签章。
第二十六条 厂区应保持环境整洁,周围无污染源,生产区应与生活区分开。晾晒台应是专用场地,设有防污染设施,做到人不踩药,车不压药。厕所应保持清洁,并逐步改成水冲式。
第二十七条 生产车间应按生产工艺要求划分区域,工艺流程布局合理,并配备与饮片生产相应的设备和通风设施,生产中的原、辅料,包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有相应的储存区,没有交叉污染和混杂现象。生产器具应保持洁净,定点存放。加工炮制后的饮片,直接用洁净容器盛装。生产区不得存放非生产用品。
第二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中药主管部门要对毒、麻药品实行定点生产、定点销售。生产企业要有严格的生产现场管理制度和领发料手续制度,实行双人验收复核,监督投料。毒、麻药品的生产车间、设备器具,均应专用,并有明显标志。生产结束后要彻底清洗设备、器具和场地,防止交叉污染。
第二十九条 生产车间要有更衣室(柜)和盥洗设施。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工艺卫生制度。在岗生产工人应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
第三十条 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传染病及严重皮肤病患者,严禁从事饮片生产。第六章 仓储管理
第三十一条 仓储管理是安全储存、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仓库应具备适合药品特性的存放条件。库区内应有安全通风设施和必要的控制温、湿度手段,以及防虫、防鼠、防潮、防霉、防污染等措施。
第三十二条 原药材、辅料、包装材料及成品应分库、分类、编号、分层、按批次存放,码放整齐,有明显货位牌,垛位间应留有一定距离,并留有方便进出药品的通道。垛底有隔垫措施。
第三十三条 库房内要有按待验、合格、不合格及退货等分别存放的场所,并有黄、绿、红明显标志,实行色标管理。
第三十四条 原辅料凭质管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单入库,并统一编号。入库时应填写到货记录(包括品名、规格、数量、来货单位、检质情况、到货日期、验收人签字等项),并严格执行领发料制度。
第三十五条 成品出(入)库时应登记品名、数量、生产批号、发放单位、来货车间、出(入)库日期、交接者签字。贯彻“先进先出”的原则。建立销售记录,退货要设单独台帐。
第三十六条 毒、麻和贵细药品应分别存放,建立相应的库存养护设施,并有明显标志。实行专人、专库(柜)、专用衡器,双人双锁保管,严格执行双人验收核发制度,做到账、货、卡相符。
第三十七条 要建立仓库养护管理制度和在库药品检查制度,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质量抽检,采取防护措施,做好养护记录。对重点养护品种要有特殊养护措施。第七章 人员培训
第三十八条 企业领导要重视全体职工的教育,做到培训工作有计划、有实施、有考核、有登记。经常组织全体职工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并按照不同岗位的需要对职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和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关联法规:
第三十九条 凡从事加工炮制、保管养护等直接接触药品的岗位人员,都应经全员业务知识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
第四十条 要充分发挥老药工的一技之长,采取以师带徒的形式,继承和整理中药的传统炮制工艺、经验鉴别及操作技能,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第八章 奖 惩
第四十一条 企业领导要将饮片质量工作纳入到企业经济责任制中考核,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实行质量否决权。
第四十二条 企业对内质量指标完成好的集体和个人,应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对完不成质量指标或造成质量事故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
第四十三条 对质量检验人员,主要应考核其工作质量,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批评教育,对不称职的要调换工作。
第四十四条 质量检验人员的工作受国家法律保护,对拒不采纳质检人员的意见,从而造成质量事故的,以及对坚持原则的质检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都要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中药主管部门应按此办法,组织饮片质量检查;并制订同品种质量评比方案,定期开展同品种质量评比活动。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二年六月一日起试行。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质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