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法(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04:3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全生产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全生产法》。

第一篇: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法

一、《安全生产法》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安全生产法的立法背景

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安全生产法》的制定,是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逐步好转。但近一个时期以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大、特大事故连续发生。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遏制事故,减少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采取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特别是加强法制等重大举措,为实现安全生产的稳定好转出创造了更好的法制环境。《安全生产法》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制定出台的。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历来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江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的日程上,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遏制重大、特大事故,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2、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

经过安全专项整治,虽然安全生产状况有所好转但很不稳定,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一些行业呈上升趋势。二是一次死亡30 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事故仍时有发生。例如:

1、公路交通事故最为严重。

2、煤矿和矿山安全事故仍然居高不下,死伤众多。

3、烟花爆竹及易燃易爆物品事故时有发生。

4、水上交通事故突出。

5、公共聚集场所事故呈多发态势。

6、民航事故连续发生。

(二)安全生产法立法的必要性

安全生产事故频繁,死伤众多,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损害了党、政府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形象。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与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密切相关。导致我国安全生产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安全生产法制不健全是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

1、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淡薄。

2、安全生产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亟待依法规范。

3、综合性的安全生产立法滞后。

4、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后,没有依法确立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5、缺乏强有力的安全生产执法手段。

《安全生产法》出台之所以必要和急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制定《安全生产法》,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是各级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需要为了适应安全生产形势和管理的需要,2、制定《安全生产法》,是预防和减少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需要。

3、制定《安全生产法》,是依法制裁安全生产违法犯罪的需要社会主义法律的功能之一,是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4、制定《安全生产法》,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国家制定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将近30 部(如矿山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煤炭法、铁路法、公路法、民航法、建筑法

和消防法等),这些现行的法律、法规虽然对安全生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

1)、大部分制定于八、九十年代,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难适应安全生产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体制和加强管理的需要,解决不了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2)、绝大多数现行有关法律不是专门的安全生产法律。

3)、现行有关法律、法规都是单行立法,只能解决某个行业和某些方面的特殊安全生产问题。

4)、如果修订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其工作量大、情况复杂。

二、政策过程

(一)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总则。

规定了5个方面的问题:

(1)《安全生产法》立法的目的;

(2)《安全生产法》的调整范围;

(3)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

(4)按照“三方原则”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及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职责,并确立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5)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原则:鼓励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通过中介机构提供技术服务9第12条,加大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科技含量;加强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奖励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规定7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具备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否则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

(3)在生产经营单位内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职责的规定;

(4)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内有关人员的资质、教育、培训、考核的规定;

(5)对生产经营单位建设项目中安全生产问题的规定;

(6)对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场所和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的规定;

(7)对危险设备(设施)、危险物品、危险作业及重大危险源加强管理的规定。

第三章 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规定3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人员的权利;

(2)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人员的义务;

(3)工会组织的权利。

第四章 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规定6个方面的问题: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

(2)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有关职责和行为的规定;

(3)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4)行政监察机关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实施监察;

(5)关于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中介机构的条件和责任的规定;

(6)对事故隐患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其他方面的监督。

第五章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规定3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规定;

(2)关于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

(3)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和定期分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规定5个方面的问题:

(1)地方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2)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

(3)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个人经营的投资人的法律责任;

(4)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人员的责任;

(5)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的执行。

第七章 附则。

规定2个方面的问题:

(1)《安全生产法》中关于“危险物品”和“重大危险源”二个用语的含义;

(2)《安全生产法》的施行日期

(二)政策制定的过程

《安全生产法》从提出立法建议到出台,经历了二十一年的漫长历程。早在1981 年,原国家劳动总局就提出制定《劳动保护法》。此后,原劳动部又将法名改为《职业安全卫生法》,继续组织起草工作。1998 年,国家将原劳动部负责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划归国家经贸委。国家经贸委经过调研论证,又将法名改为《职业安全法》,并于1999 年将该法草案正式报国务院审议。2001 年初国务院对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决定设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建伊始,局党组就把尽快制定《安全生产法》作为重点工作。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的要求,国家局成立了起草领导小组和起草工作小组,集中力量组织起草《安全生产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论证、起草和修改工作。2001 年11 月21 日,国务院第48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全生产法(草案)》,朱镕基总理签署议案,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1 年11 月29 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5 次会议对《安全生产法(草案)》进行了初审。2002 年4 月24 日和6 月25 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 次、28次会议又分别对《安全生产法(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审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审议意见以及各地、各有关部门及专家的意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该法草案的若干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和认真修改。在6 月29 日下午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的全体会议上,出席会议的121 位常委会组织人员,以118 票赞成、1 票弃权、2 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这部法。江泽民主席当日签发第70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予以公布。《安全生产法》于2002 年11 月1 日施行。

(三)政策的执行

一是用“安全发展”的理念引领安全生产工作,将其纳入总体战略,落实到“十一五”规划中。

安全发展体现了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同时,努力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我们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政治和大局高度,从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高度,充分认识安

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增强践行“安全发展”科学理念的自觉性。

构成“安全发展”的主要内涵:一是“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以人的生命为本。生命至高无上,安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得到保护;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三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安全状况,大幅度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对社会造成的创伤和振荡,国家才能富强安宁,百姓才能平安幸福,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二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上来。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反映了随着安全生产活动的深入,我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坚持安全第一,必须以预防为主,实施综合治理;只有认真治理隐患,有效防范事故,才能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因此,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石,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所在。要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点放在综合治理上,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认真治理隐患、防范事故。

三是强化两个主体,落实两个责任制,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把安全生产纳入政绩业绩考核。

政府行政首长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两个负责制,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责任制度。要大力倡导和树立安全生产政绩观。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是政绩业绩;搞好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政绩业绩,而且是更难得的政绩业绩。

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大政方针、法制建设、工作格局、运行机制、舆论导向、政治保证等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支持两个责任制,监督保证两个主体到位。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绩效纳入政府政绩、企业业绩,作为评价工作、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中组部最近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已经把安全生产列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有力促进两个负责制的落实。

四是坚持依法治安、重典治乱,建立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安全生产法》为基本法,由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行业标准规程、地方性法规等所组成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行业和企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安全法制的延伸,也日趋健全。目前,安全生产法治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部分社会成员的安全法治意识还比较淡薄;非法违法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十分猖獗;安全执法方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为此,我们一是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惩处违规违法,打击犯罪行为。二是要继续加快立法、严密罗织安全生产法网。三是要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四是要严惩事故背后的腐败和违法违纪行为。

五是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

安全生产工作是党的事业、人民群众的事业。我们必须自觉遵循党的群众路线,调动全党、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安全监管监察系统的同志,必须端正思想态度,要认真接受党的监督、人大和政协的监督,热情欢迎、真诚对待人民群众和其它各方面的监督。一是群众监督。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作用,动员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和监督企业安全生产。二是舆论监督。要继续鼓励媒体揭露安全领域的矛盾问题,继续与主流媒体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保持媒体反映问题渠道的畅通。三是社会监督。安全生产工作进展情况、典型重特大事故查处结果、关闭取缔企业名单等,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要动员全社会所有基层组织和全体成员,共同关心、参与和监督安全生产工作。

(四)政策修正

2005年底,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决定在采取断然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快治标的同时,针对影响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历史性问题,从安全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考核、企业主体责任、事故责任追究、社会监督参与、安全监管及应急体制等12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就经济政策而言,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转发,以及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40多个政策性和规范性文件,就调整加强煤炭行业管理、煤炭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国债资金扶持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治理隐患、高危行业安全费用提取、安全风险抵押、煤层气开发利用、工伤责任保险、农民工技能培训、煤炭专业人才培养、中央企业安全业绩考核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中组部把安全生产列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之一,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把安全生产纳入“平安创建”活动。各地、各单位也都结合实际,采取了一些地方性和企业内部政策措施。

12项政策措施涵盖了安全生产的各种要素,包含着安全生产工作的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是党的安全生产方针的具体化。这些政策措施符合国情、切合实际,治之有力、行之有效。既是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一定可以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也是速效机制,只要认真贯彻、落到实处,就能较快见到成效

三、政策分析

《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为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和保护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法》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问题:

1.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不下去,严不起来”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安全生产法》从法律角度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法律保障,如果认真执行,无疑会推动和促进安全生产的进一步稳定和好转。从颁布实施《安全生产法》的这几年来看,伤亡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有些地方不降反增,安全生产工作得不到重视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严重存在,问题仍然是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不下去,严不起来”。

2.安全投入制度的法制强制力不强

目前安全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安全投入严重不足,但如何建立安全投入保障机制的问题,《安全生产法》只是原则性要求生产经营单位要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虽然规定任何单位因生产条件不合格而导致的事故,均不得以缺少资金为借口,逃脱法律的责任,必须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须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但这仅仅是事故发生后的一种说法,对于事前预防则操作性不强。

3.职业安全卫生行政问题

我国1998年机构改革后,由原来劳动部门管理的劳动保护分解成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劳动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部门5个部门分管,在实践中仍然存在政令不通、政出多门、政策打架、相互推诿的问题。

一是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和管理工作多头行政仍很突出。如进城务工的劳务人员,劳动保障部门的“务工证件”发证、建设部门的“上岗证件”发证、安监部门的“安全证件”发证都强调安全培训;加油站的作业人员,公安部门、安监部门都分别培训发证。特种作业人员里面,电工有电力部门、安监部门分别发证,爆破作业有公安部门、安监部门分别发证,建筑登高作业有建设部门、安监部门分别发证的情况。而压力容器、起重机械、锅炉司炉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也曾经存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安监部门分别发证的情况。最近,在《国家安监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明确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考核由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由一个行政部门监管,受到企业的欢迎和拥护。

二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劳动法》中有职业

安全卫生专章的规定,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签订的《企业集体合同》中,职业安全卫生也是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包括职业安全卫生内容在内的协调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否合法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劳动法》规定),但管理职业安全卫生的行政单位分别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承担,如何处理行政高效、行政不越位、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工伤保险的预防功能如何体现的问题,《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均规定了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单位)要为劳动者(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然而,工伤保险三大功能之一的预防功能没有很好地体现和实施。

三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我国将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进行分别立法。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卫生这一大块工作由过去的卫生行政部门承担,2003年中央编办法[2003]15号文件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分工。2005年,卫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文,就卫生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在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责进行分工。说明了法律制定后,行政部门之间的分工还存在进一步协调的问题。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存在相互推诿的问题。严格地说,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还存在较大的空白区,职业危害、职业病发病的实际情况远比统计数据大得多。

四、政策建议

1、要强化政策观念。安全监管监察系统各级领导对国家安全生产重大方针政策要清楚明白,对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政策问题应当胸中有数,通过认真执行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来解决那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规律性问题。

2、主要领导要亲自动手。各级班子的主要负责同志要针对本地区、本单位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搞好调查研究,探寻治本之策。今后每个年度,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机关各司局和各省级安全监管局、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都应当结合职责分工,就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写出一篇有现状、有分析、有政策措施建议的调研文章。好的调研文章将在安全监管总局《调查研究》以及有关报刊上刊登。

3、加强对政策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关各司局和各省级安全监管局、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都要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本单位一个阶段内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4、加强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宣传,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要靠执法,也要靠宣传。最好能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此达到全民自觉参与安全生产的大格局。

5、完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强化执法职能。《安全生产法》颂布实施后,有关部门相继颂发了安全生产方面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我国已经形成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安全生产领域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有法可依。责权统一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个基本规则,加强安全生产领域依法行政工作,做到“依法治安”,要求乡镇政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运作效能,必须赋予其一定的行政处罚权,使一线安监机构责与权相对称。

6、加强安全培训,夯实安全基础。培训工作包括对乡镇安监人员、企业安全员和员工的培训。培养一支坚强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上级安监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安监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安全生产业务指导,督促乡镇安监人员尤其是新进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确保乡镇安监人员持证上岗;加大对乡镇安全监管工作的帮助,解决乡镇安监工作存在的困难,建立整套安全监管工作制度、规范和程序,提高乡镇安全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乡镇安全监管的工作水平,使乡镇安监人员一要懂、二要会管。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让职工真正掌握岗位安全规章制度,只有脚踏实地对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做好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私营企业是很难自觉做好安全培训的,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就要有所作为。

第二篇:监督法共分9章48条

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常务委员会可以安排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

释义内容:

【释义】 本条是关于就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规定。

各地开展工作评议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开展评议之前,对评议部门的工作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视察、检查、调查、座谈等形式掌握被评议单位的情况,使评议更有针对性。监督法总结各地开展评议工作的经验,将这一做法从法律上加以规范。这也是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一个重要发展。

视察是人大代表了解各方面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重要形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根据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对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代表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按视察的内容,视察可分为全面视察和专题视察。结合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的视察,就属于专题视察。视察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专题调研是人大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活动的一种新的形式,全国人大代表一般在年中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专题调研结束后,要形成调研报告,送常委会办事机构处理。结合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视察或专题调研,丰富了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您好!没有登录不能查看法规全部内容!如果您想继续查看,请登录 或注册成为会员!联

监督前提下,又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职责做了明确划分。人大对政府、法院、检察院工作的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支持和促进。这与西方国家的“三权鼎立”、相互掣肘有本质区别。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人大监督的内容是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两个方面。工作监督,就是监督“一府两院”是否严格依法办事,是否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彭真同志说:“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主要是监督它是否违宪、违法,是否正确执行国家的 方针、政策,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法律监督,就是对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和执法检查,发现这些文件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释义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

·第2条 本法的适用范围和人大常委会行使

·第3条 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必须遵循的 ·第4条 人大常委会必须坚持集体行使监督

·第5条 人大常委会必须坚持监督“一府两 ·第6条 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必须受本级

·第7条 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必须坚持公

第二章 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8条 专项工作报告选题和计划

·第9条 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确定途径

·第10条 就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进行视察或 ·第11条 报告机关应当在报告中对各方面的·第12条 专项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和提前印发 ·第13条 专项工作报告人 ·第14条 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

第三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15条 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决算草案

·第16条 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民经

·第17条 计划、预算部分调整和预算资金使 ·第18条 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

·第19条 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计工作报告

·第20条 人大常委会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

·第21条 人大常委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22条 执法检查的主体和内容 ·第24条 执法检查组的组成人员 ·第26条 执法检查报告

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23条 执法检查计划及其具体组织实

·第25条 委托执法检查

·第27条 落实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

·第28条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 ·第29条 法规以外由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其他

·第30条 撤销省级以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第31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

·第32条 对司法解释提出审查要求和建议

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第33条 司法解释同法律相抵触时如何处理

·第34条 询问制度 ·第36条 质询案答复

·第35条 质询案的提出程序和要求 ·第37条 对质询案答复不满意如何处理

·第38条 质询案由谁到会答复和书面答复由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第39条 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主体和 ·第40条 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议的提

·第41条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人员组成 ·第43条 调查报告及其处理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44条 撤职适用的对象范围

·第46条 撤职案的内容要件、审议与表决

第九章 附则

·第47条 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对本法的实施 ·第48条 本法生效时间

·第42条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权

·第45条 撤职案的提出和处理

法共分9章48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章是总则,规定了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原则。第二章至第五章规定了人大常委会经常性监督的四个方面,一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二是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三是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四是进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第六章至第八章规定的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审议和决定撤职案。

监督法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明确地规定了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三条: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二是坚持依法行使职权,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支持政府和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 3 职权的关系。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体行使权力,把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下面着重就监督法基本精神讲六个重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的监督。

总结成功的实践经验,监督法第二章对人大常委会监督政府和法院、检察院专项工作作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监督形式、监督重点和注重实效三个问题上:

一是突出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这种主要监督形式。监督法第八条规定:人大常委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并将计划向社会公布,以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二是突出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进行监督应当直接反映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普遍要求解决的问题。监督法第九条规定: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本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下列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①本级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②本级人大代表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③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④本级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⑤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⑥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同时规定: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要求报告专项工作。三是突出监督实效。监督法第十四条规定: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政府、法院或者检察院研究处理。“一府两院”应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作出决议,要求本级政府、法院或者检察院在规定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委会报告。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可以反复多次地开展,一抓到底,直到抓出成效,而不必每个部门轮一次。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程序是:

1、制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

2、公布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

3、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

4、常委会办事机构汇总各方面的意见,提供专题材料。

5、常委会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6、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第二个问题,关于对计划、预算的监督。

监督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是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内容。监督法根据这些年各级人大常委会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和积累的经验,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实效的要求,在同预算法、审计法和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相衔接的基础上,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是,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1)预算收支平衡情况;(2)重点支出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3)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4)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5)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6)本级人大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执行情况。

二是,计划、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的,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三是,人大常委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四是,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监督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大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第三个问题,关于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保证宪法和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

监督法根据成功的实践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执法检查作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

一是,人大常委会参照确定听取和审议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的途径,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

二是,人大常委会根据执法检查计划,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组织执法检查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级人大常委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下一级人大常委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书面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

三是,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执法检查报告,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第四个问题,关于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是宪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职权,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至关重要。

一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政府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二是,按照司法体制改革精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司法解释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人大常委会对违法的或者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有权予以撤销。从实践经验看,人大常委会行使这项权力,既是严肃的,又是慎重的;既能解决问题,又避免简单化。具体来讲,人大常委会通过备案审查,发现有的规范性文件是违法的或者不适当的,一般是先由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同制定机关沟通,由制定机关自行纠正。通常的情况是,一经人大有关专 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机构提出这方面的问题,制定机关就会自行依法纠正。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制定机关拒不纠正,人大常委会才需要动用撤销权。

第五个问题,关于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询问和质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一项重要权利,是人大常委会行使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监督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监督法对询问和质询作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询问和质询作出统一的规定。

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委会审议。五分之一以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不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委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委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第六个问题,关于监督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度。

监督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公开原则。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除非涉及到国家秘密,或者 涉及到具体案件中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保护等依法应当保密、不宜公开的以外,其他有关监督的内容、监督的议题和方式、程序,作出的决议或决定,以及“一府两院”对监督的反馈等,都应当公开。依法做好监督工作是宪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神圣职责,依法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是同级“一府两院”的义务。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府两院”的工作人员都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严格执行监督法,全面、正确地履行监督法规定的各项监督职责和义务,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共同期望和重托。

第三篇:我与“十六”字教学法共成长

我与“十六”字教学法共成长

自从县教研室提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反馈的“十六“字教学法之后,我就开始认真学习,努力研究,深入实践,大胆探索,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很有收获,感触也颇深,不但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得更主动,更有兴趣,也更有效果。我打心里高兴,打心里感谢“十六”字教学法的提出。

一、自主学习,主动获取新知。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少有自主学习的环节,往往就是课一开始,就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没有课前让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听,不知今天要讲的内容自己哪里懂,哪里不懂,哪里是重点难点?而如今呢?在正式讲课前,都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给每个学生发一篇导学案,学生通过导学案上的要求进行自学,自学的目的性更强了,学生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或知识,自己就能掌握,对于那些不懂的问题,听课时,就有了针对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很明显。

现在我班的学生,对于自主学习,已经从当初的不知怎么学,开始向“想学”、“能学”、“会学”转变了,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我上课也轻松了很多。

二、合作探究,同伴共同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尝试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对于“合作探究”理解不深,掌控不好,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感觉不够好,往往

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我懂得要想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首先要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依据学生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特长爱好、家庭背景等,将不同层次、不同物质的学生编成合作小组。还须注意各小组之间的相对均衡,使各小组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公平竞争。

2、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灵活、开放,也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

3、应正确把握合作时机,合理分配合作时间。

4、教师要适时监控与指导等等。通过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研究,现在我已经能够很熟练的驾驭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

如今我班学生已经适应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基本上达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展示交流,展示学习所得。

展示交流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少体现,或体现的不够到位,如果有,也只不过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展示的不全面,交流的不透彻,仍然是重形式,轻内容。

如今的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朗诵,唱歌,编顺口溜等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让课堂成为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感悟、体验、收获。从而大大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增强的记忆效果,愉悦了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记得有一次我讲《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讲得“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时,有的小组集体朗诵“珍爱和平”; 有的小组唱“祈祷”这首歌,还有的组的同学说相声

等等这些都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就会还给你很多精彩。

四、训练反馈,检验学习效果。

这环节,在以前的课堂中,比较常见,但是占的份额比较重,也就是说,过于注重这一点,课讲完后,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这,因此重复机械的练习较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现在,训练的题目都是精心挑选的,都是比较典型的,即有针对性,代表性的题目,避免了简单重复机械的练习。学生做起来更有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好了很多,有时再有些小奖品,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反馈也能够更加及时,因为有些题目,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相互之间就能订正,改正得快,消化吸收的也就更快速,效果也就更明显。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我再组织全班同学分析研究,让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反复激励的争辩中,正确答案就会慢慢浮现出来。

“十六”字教学法提出后,我收获了许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地研究它,探索它,实践它,让它更加丰富完善,也更好地为我服务。我想,“十六”字教学法是顺应课程改革而提出,提出得及时,提出的恰当,它给里县的教育指出了一条明路,在课程改革的征途中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四篇: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工作做法共

(篇一)

扬帆新征程、践行新使命

传承和发扬“枫桥经验”,是提升公安机关群众工作能力,实现社会秩序好、群众满意的重要抓手,“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是派出所建设的追求目标和美好蓝图。围绕新征程、践行新使命,龙马潭区公安分局**派出所以深厚的荣誉积淀、群众基础、运行优势、亮点根基为基本功,以织好“一张网”、下好“一盘棋”、打造“一品牌”、围绕“一主题”为根本抓手,全力争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一.织好“一张网”,社会管控根基扎实群众对公安工作满不满意,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是基础。为全面提升提社会治安管控能力,**派出所着力编织一张无形的社会治安管控大网。一是基础信息网。近年来,**派出所通过组织开展“一标三实”信息大会战、“双清”、社会资源信息采集等专项行动,以“人力+科技”模式,最大限度掌握了辖区的人、事、物、组织等基础性信息,使辖区基本要素底数清、情况明,强大的海量数据信息,对重点人员管理、重点场所管控、涉稳事件处置、服务辖区群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视频资源网。通过接入重点内保单位、学校、行业场所的社会视频资源至公安机关,有效形成了辖区“天网+社会视频资源”的覆盖。截止目前,**派出所已接入辖区天网图像938路、社会视频资源512路(含“楼宇卫士”)。在人员居住密集的天立、大驿坝社区,还将视频资源信息接入了警务室,构建了“第四级”图巡模式,提升了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驾驭管控能力。三是情报信息网。**派出所充分运用网格员、义警、党政干部、楼院长、居民小组长等资源力量,形成强大的人力情报支撑。同时,通过社区民警组建的辖区居民群、物业管理群、小区居民群、行业管理群等微信群,在网络上接收情报信息和主动发现价值信息,以“网下+网上”的方式,广度掌控情报信息资源。**年以来,**派出所通过主导情报信息、提前介入,成功化解了龙城丽都小区业主集体维权涉众性事件、楷模汇施工遭遇阻挠涉稳事件。在“一张网”的强力支撑下,**年辖区“两抢”案件、入室盗窃、“两车”盗窃等可防性案件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26%,破案率提升了19%,辖区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二.下好“一盘棋”,警务政务密切融合**派出所紧密结合基层大治理、社会大综治工作,狠抓社会治安“一盘棋”建设,警务工作紧密依托于街道、社区,“警务”和“政务”的有效结合,释放了基层警务的张力,有效实现基层社会治安的“共建、共治、共享”。一是一场所办公。**派出所通过向红星街道积极汇报,全面解决了社区警务室坐落位置不佳、办公设备老旧的问题。同时将六个社区警务室中的五个警务室迁入社区办公楼内办公,在方便辖区群众业务办理的同时,促进了社区警务与政务的融合。二是一体化运作。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或副主任,促使社区民警主动融入到社区事务中,为有效调配使用网格员、楼院长、居民小组长等力量提供了便利,强化了警务室基础信息采集、情报信息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警务与政务融合模式运行以来,对促进辖区群众“一站式”业务办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解决了社区与警务室资源不共享、力量不整合的弊端,提升了社会矛盾化解齐抓共管的能力水平,集约了基层自治资源,社会治理呈现出“大综治”、“大治理”新格局。三.打造“一品牌”,智慧警务广泛辐射为有力回应辖区群众对社会治安、公安服务的新期待,增强警务室的实战与服务效能,**派出所以“智慧社区警务”为基本概念,不断深化公安基础工作。**年,**派出所率先在大驿坝警务室进行试点,充分利用科技和智慧手段,以指尖警务和数据警务为支撑,着力开展“智慧社区警务”建设工作。“智慧社区警务”基于图巡、微警务、智慧社区警务平台、楼宇卫士、两车卫士、校园卫士等建立,大幅提升了社区警务工作的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打破了社区民警跑不完的路、分身无术的困境。大驿坝“智慧社区警务”模式运行以来,大驿坝社区各类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了66.7%,其中入室盗窃案件下降了23.6%、摩托车、电动车盗窃案件下降了83.3%;

情报信息更加灵敏畅通,辖区突发事件、涉稳事件的处置效率和水平明显提升;

服务群众能力有力强化,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水平创造新高。在大驿坝“智慧社区”警务经验的辐射带动下,天立社区警务室因地制宜,在辖区内成立了“红星义警”队伍,并依托于司法所法律援助中心、社区调解中心、社区环境与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四支常态化调解力量,实现了辖区社会矛盾的“快处、快调”,矛盾纠纷得以有效消融,派出所因此荣获“四川省维护社会稳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四.围绕“一主题”,“枫桥经验”传承发扬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派出所以传承发扬“枫桥经验”为时代主题,以“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不上交”为工作目标,进一步和谐警民关系,提升依法治理水平。以增添便民利民措施、提升破案挽损水平、强化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有力塑造公安形象等为具体抓手,努力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派出所为全市公安机关首家在每周六上午开放户籍窗口的派出所,缓解了上班族、学生群体业务办理不便的难题。根据执法规范化建设需要,派出所成立了案件管理办公室、专职法制员制度,提升了派出所破案挽损水平和执法规范化水平;

通过建立公调对接机制,引入人民调解力量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了社会矛盾不上交。在红星形象的进一步塑造上,派出所以前任所长、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情满万家.派出所好民警杨政同志为模范,先后培育塑造了泥潭救人“网红”民警雷宇、空手夺白刃民警李涛、四川省优秀人民警察郭奔等先进典型,有力展现了**派出所亲民爱民形象,提升了**派出所的整体知名度和形象水平。

(篇二)

着力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藏区样板

近年来,**县公安局**派出所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安排,率先在全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心用情做好群众服务工作,抓早抓小社会治安防控,着力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藏区样板,全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践行“枫桥经验”以来,派出所联合县局刑警大队共破获刑事案件28起,办理行政案件67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万余元。今年,派出所辖区发案率比上年下降16%,破案率上升20%,切实维护了辖区治安稳定。

为“枫桥经验”注入藏区公安元素

**派出所承担着维护全镇各村组、农牧区、景区和宗教场所平安稳定的重要职责。派出所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保证,大力实施“抓支部、活支部、强支部”战略,建立健全“党支部+网格员+村民”的农牧区党组织服务网络,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既做到了服务管理网络“全覆盖”,又做到了服务管理群众“无缝隙”。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践行“枫桥经验”以来,该所在县局党委的高点规划下,做到科学谋划、定期研究党建工作,始终以省公安厅打造最强信念、最强实战、最强民力、最强服务、最强支部“五个最强”为目标,着力锻造一支讲政治、讲规矩、讲担当、讲自觉的“四讲铁军”,有力推动公安工作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年1月,派出所被省公安厅评选为“**全省公安机关最强支部”。

探索创新模式让“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该所紧抓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契机,积极践行“枫桥经验”,结合“一标三实”及“六边六进”工作,推出“车到村、人到户”的“背包警务”新模式。目前,警务背包包含照相机、移动警务终端、笔记本、急救包、背景布、各类宣传资料等10项装备。推行“背包警务”以来,民警深入村组,特别是偏远农牧区开展上门办证、送证上门、矛盾化解以及基础信息采集、法律宣传咨询等警务工作,让公安民警将“背包”背在身上、将责任扛在肩上,让公安警务延伸到群众身边,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警务室”。期间,派出所践行“背包警务”送证上门400余件,让老百姓切实体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服务理念。

今年以来,**派出所积极探索新时代公安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创新推动组建“观音义警”队伍。义警队伍来自社会各阶层,志愿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主动服务社会群众,目前已招募网格员、学生、退休干部、热心村民约80余人的义警队伍,积极参与公安机关法制宣传、巡逻防范等工作。通过大力推进“观音义警”工作,辖区警情数和发案数大幅下降,特别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偷牛盗马案件明显下降。期间,辖区义警队伍共开展巡逻防控、安全宣传等活动300余次。

该所深化落实“一村一警”警务模式,民警辅警每人分包一个村,驻村警力负责走访辖区群众,了解民意,排查化解纠纷,指导安全防范等,真正实现了“村村有警,天天见警”,随之而来的是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逐步提升和群众对派出所工作的认可和赞誉。期间,走访群众500余户2200余人,收集矛盾隐患信息130余条,解决群众求助300余起。

基层派出所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堡垒”和“排头兵”,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一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派出所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源头预防、全面排查、就地化解、高效稳控,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期间,派出所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0余件,涉及赔偿金额300余万元,调解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成为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篇三)

今年以来,**县公安局**派出所创新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进一步凝心聚力、持续发力,有力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努力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保提供坚强支撑。

坚持党建引领

全面提升民警政治占位

一是坚持“党建学习教育”。

注重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的有效衔接,努力使党员民警在系统学习中保持理论清醒,在教育引导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每周民警个人自学、部门集中学习相结合,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民警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永葆忠诚政治本色。完善经常性思想教育机制,及时发现党员和民警队伍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跟进教育引导,使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坚持“党建制度养成”。

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重点,注重发挥制度规范与行为养成的合力效果,探索形成抓制度建立、抓规范养成的一体化机制,有效提升民警队伍的政治素养。建立完善党务管理、执法执勤等制度规范,做到有章可循、依规办事。从抓制度落实入手,完善行为养成机制,从严规范内务、着装、言行、举止、服务,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

三是坚持“党建关怀引导”。

注重感情关怀与心理引导的有效结合,积极回应党员民警的新期待、新要求,严格落实民警体检、休假制度,及时慰问生病住院、困难党员民警,努力形成帮扶解困、身心维护、执法维权一体化工作机制,有效缓解民警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切实增强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八个一”勤务机制为抓手

全面夯实基础防范工作

为切实加强派出所基础防范工作,努力实现辖区“平安不出事”的工作目标,5月份以来,**派出所全面推行“每周一研判、每周一提示、每日一设卡、每周一走访、每月一检查、每村(居)一组织、每日一内查、每周一训练”的“八个一”勤务工作机制,以“规定动作”推动派出所工作回归“主责主业”,全面夯实基础防范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防控工作。

实行每日一设卡,织密社会面治安查控网。**派出所按照“以巡为本,重在盘查,以动制动”的要求,采取在交通高峰时段以疏导交通为主、其余时段以盘查过往车辆和人员为主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把警力摆上街面,有效震慑违法犯罪,也缓解了交通拥堵。

5月份以来,**派出所共设卡130次,出动警力700余人次,盘查车辆1500余辆次,盘查人员1600余人次,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查获治安违法人员8人;

查处交通违法行为30余起,处理交通违法人员30余人,扣查车辆8辆,扣查“鬼火”摩托车10辆;

收缴管制刀具2把。

实行每周一检查,织密重点阵地防控网。**派出所对辖区重点企事业单位、行业场所等实行动态检查,扎实开展基础信息采集、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全力抓牢行业、单位等重点阵地管控工作。共检查场所50多个,发出整改通知书10份。

实行每村(居)一组织,织密群防群治工作网。学习借鉴“枫桥经验”,以村(居)为单元建立“红袖章”治安联防组织,通过“每村(居)一群组、每日一巡访、每周一调解”的工作模式,规范红袖章工作内容及着装标志,充分发挥其“宣传员、情报员、调解员”作用,借无穷民力支撑有限警力。共建立“红袖章”治安联防组织18个、红袖章人员170人,“红袖章”提供有价值的违法犯罪线索3条,协助破案2宗,群防群治队伍作用发挥成效凸显。

民警开展夜间巡逻防控。

二是加强信息基础工作。

以开展“枫桥式优秀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信息基础工作,最大程度发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作用。实行每周一研判,精准把脉社会治安状况。

**派出所每周召开一次情报信息综合研判会,共开展研判17次,对本辖区各类警情、不稳定因素、重点人员等情报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并形成预警指令,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击防控工作。

实行每周一走访,及时发现社会安全隐患。通过深入走访群众,主动收集各类线索,消除治安隐患。共走访重点企事业单位60个,发现隐患5个;

走访群众150余人,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处理线索20多条。通过对重点人员的走访,有效预防重点人员滋事肇祸、犯罪或者重新犯罪。共走访各类重点人员100余人次,及时送治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8人。

实行每周一提示,有效增强群众防范意识。通过张贴宣传通告、公众号推送、微信群发等方式,开展防火、防盗抢、防诈骗、防治安灾害事故等宣传,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共发布各类警情提示180次。同时,建立派出所与镇街、村居的工作联系微信群,共同做好维稳工作。通过强化信息基础工作,派出所工作更有前瞻性、主动性,提前发现和预防违法犯罪的成效明显。

民警每周对辖区治安警情进行通报。

三是加强派出所内部管理。

实行每日一内查,规范内务管理。**派出所在每日交接班时段,由接班所领导统一组织对民警、辅警着装和内务卫生进行检查,严格统一规范着装,统一规范内务,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确保办公区域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整齐,纪律作风严明。

实行每周一训练,提升素质能力。每周组织派出所全体民警和辅警开展一次训练或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培训、警械技能训练、体能锻炼等,同时积极推行“老带新”“一帮一”“一案一评”等练兵方法,切实有效提升派出所民警的综合履职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加快形成共建共治新格局

**派出所积极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实践公安民警不间断巡逻和“红袖章”治安联防组织、平安志愿者义务巡防“互联互防”、组建综合性调解中心、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新模式,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向基层村(居)延伸。

派出所在加强与辖区综治、信访等部门沟通对接、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立足预警预防,在每个村(居)建立一支5人以上的“红袖章”治安联防队伍,依托“红袖章”治安联防队伍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基础摸排,充分发挥治安联防组织前沿阵地作用;

组建专职情报员队伍,发动社区志愿者、门长、楼长等治保力量,加强社情民意、矛盾纠纷的收集掌握;

构建全覆盖信息网络,社区民警组织志愿者、联防队员、辖区群众建立微信群,加强与群众实时交流,广泛发动群众举报身边的不稳定因素和各类违法犯罪线索,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可疑人、可疑事和可疑物,及时掌握涉访、涉恐和个人极端线索,源头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今年以来,接到群众举报各类线索3条,协助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0余名,通过摸排提前掌握、消除各类安全隐患5起。

加强矛盾纠纷化解,派出所依托法律顾问驻村(居)工作机制,组织“红袖章”治安联防组织在开展矛盾纠纷日常调解的基础上,每周相对固定一个半天,安排人员在村(居)委集中受理、调解村(居)矛盾纠纷,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

组织村居“红袖章”联防队员开展矛盾纠纷化解。

对确实难以调解的矛盾纠纷,及时引导群众到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司法所)反映诉求,咨询法律问题,以法律渠道反映意见、调解纠纷。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引导当事人在法治轨道上主张权利、反映诉求。今年以来,**派出所共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件。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派出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服务渠道、服务方式,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服务的新期盼、新要求。

一是主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

**镇是**县的经济开发区,许多重点项目要在这里落地建设,**派出所主动把工作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充分发挥好护旗手作用,加大对项目周边治安环境治理,加强日常安保、法律服务、预防犯罪等工作,主动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防止引发矛盾冲突,并及时发现和坚决查处各种扰乱重点项目的违法行为,确保重点项目无障碍施工,零阻力推进,切实做到全县、全局工作重心在哪里,公安工作、公安服务就紧跟到哪里。

二是优化便民利民举措。

**派出所始终坚持寓管理于服务,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切实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满意、信任和支持。

在近年来上级公安机关大力推行政务服务改革背景下,**派出所向后推出了“错时工作制”、“延时工作制”、“送证上门”等勤务、工作模式,不断提高窗口服务效率和水平,积极为群众提供便利和帮助。

同时,大力推进“一门式一网式”,通过简化办事、办证流程、主动将户政窗口搬进**镇政务服务大厅等举措,着力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派出所还通过公安微信留言、电子评价、问卷调查等形式,广辟渠道,广收民意,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第五篇:依法治校,以德育人,德法共济,共建文明校园

依法治校,以德育人,德法共济,共建文明校园

一、依法治校:狠抓制度管理,向管理要成绩

依法治校,向管理要成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修订教学常规,学生管理制度,尤其突出对教研课改的措施的制定,加强研训工作力度。对于一个好的学校来说,不仅要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更需要狠抓落实。否则,所有规章制度都是一纸空文,毫无约束力。

(一)、致力学校制度建设,让制度成为促进治校工作的根基

1、坚持学校发展为本,推进学校工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式的外延管理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转变;由事务型管理向流程式管理转变;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民主式管理转变。

2、创新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教师管理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管理制度由“重规范”向“重促进”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形式”向“重效果”转变。

(二)、继续狠抓教学常规,实施精细化过程管理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仍然是提高学校教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实施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常规——过程——细节”可以说是当前学校质量提高最实在、最有效的法宝。

据此,我校建立了《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课堂教学“十不准”》、等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制度,无论今后学校发展方向何去何从,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学常规的管理,永远不能松懈。

(三)、突出科研先导思想,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解决课堂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农村小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科研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学校发展的动力,把兴校之策建立在教育科研上,引领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为此,我们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来后把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演讲、上示范课的形式传递到每一位教师,达到共同促进。同时我们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学习制度》,每星期要开展一次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使每一位教师明白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以及如何改的问题,保证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强化安全管理,构建安全、和谐、美丽校园

学校制订完善了《华疃小学安全管理及检查系列制度》,并出台完善了课间、上放学、延时看管等重点时段的管理方案。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防震防洪演练,训练学生自我保护、自救能力。

针对全国校园发生的学生伤害案,我校更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安保工作,层层签订责任书,校长与正副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学生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将校内学生的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肩上,并多次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联手,确保每位学生的人身安全。

二、依德育人:理念引领未来,营造以德育人文化氛围

成才先成人,育智先育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的奉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将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列为头等大事,而素质教育要求“五育”并重,以德为首。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以德育人是当今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一)以德育人,理念为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观和育人理念已成为一种责任和必需。在“育人”方面,我校历来注重两种理念的养成。

1、树立人人成才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个学段间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重视活动育人与教学育人的有机融合,不断丰富育人形式和内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2、树立长远发展理念,教育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为学生成为人才奠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只能是为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书本理论知识只能是人生发展的专业基础,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为让学生成为未来人才做准备、打基础的地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适应社会,创造未来。

(二)以德育人,师德要高

“是什么东西推动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呢?是教师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是教师在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上的表率作用。教师的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应使儿童,特别是青少年为之倾倒和激励”。(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段语言谆谆教导师者要树职业形象。明职业责任,严职业纪律,守职业道德,做育人之德,启人之智的楷模。只有如此,才能对学生进行“德”的素质培养,才能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和学会创造”。我校非常重视做好每年一次的师德标兵评优工作,严格按照文教局师德评优工作的指示开展教师评优工作,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评优聘用的前提和重要指标,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三)以德育人,教真求真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没有不好的孩子,只要不好的教育。“一个人在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很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谗害他一辈子。”所以,教师在教人求真中尽可能具体一点,贴近一点,实际一点。让学生做到热爱人民、同情他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际和谐;使他们积极上进,做到勤、勤思、勤习、勤做。让他们学习雷锋的“为人民服务”,赖宁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李向群的“抗洪抢险,还我母亲河”。要让他们做到正直诚实,淳朴厚道,勤俭节约,助人为乐,“五爱”“四讲”。总之,要使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达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更有祖国。我校一向重视道德楷模教育,将德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四)以德育人,党建引领

重视提高党员干部和教师的整体素质,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各项工作。

“一”就是“发挥一个作用(即:先锋模范作用)”,“二”就是“坚持两个在前(即: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三”就是“奉行三个在后(即:享受在后,名利在后,待遇在后)”;

“四”就是“履行四个服务(即: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

“五”就是“达到五个提高(即:提高党员、教师形象,提高人文素养,提高专业内涵,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工作业绩)”

(五)以德育人,营造氛围

1、抓德育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积极挖掘并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如:文物、古迹、遗址、纪念馆、图书馆、电影院等,全面扎实地打好育人基础。

2、抓升旗仪式

利用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进行“五爱”“四有”传统美德,英雄模范故事等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抓行为规范

学校无小事,件件是大事,处处见精神。学校要利用,光荣榜,学习专栏等舆论工具,就学生中每日的行为规范(学习、生活中的社交、礼仪、闻名事迹大事小话等)给予报道、感化、教育其他学生。

4、抓有机结合

大家知道,要使人人成为大学生是不可能的,但使人人成为有道德的人却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固然重要,但培养出一个有道德的好公民尤为重要。学校应把品社课、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大小环境中塑造真人。

(六)以德育人,文化先导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追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为在我校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开展多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1、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制度,认真做好节庆活动。

2、利用班队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精心组织主题班队会。

3、实施特色大课间活动,集安全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于一体,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4、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氛围。班班成立“图书角”,学校设有阅览室,走廊陈列开放式书架,试行“书中寻‘蜜’、‘甜’在心里”的借阅管理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华疃小学将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下载安全生产法(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全生产法(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生产

    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及全市安全生产会议......

    安全生产

    鄢岗镇安全生产自查报告 县安委会办公室: 按照商安办[2011]7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国庆节安全生产工作通知要求。鄢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于2011年9月27-28日组织了由镇分管......

    安全生产是什么

    安全生产是什么? 对于个人,安全生产意味着健康; 对于一个家庭,安全生产意味着幸福; 对于一个企业,安全生产意味着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生产意味着强大和稳定。 安全生产形势好与......

    安全生产

    1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安全生产管理原则: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目标管理,预防为主,动态安全管理,安全具有否决权,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 3安全生......

    安全生产

    普惠街街道办事处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 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建设网络、全面覆盖。办事处为一级网格,下设二级网格23个,由各班子成员任网格长,三级网格133个,由办事处工作人员......

    2013年度安全生产

    2013年度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工作总结暨 2014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3年,在亚立石化和亚立货运的领导下,在全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各项工作......

    安全生产

    背景材料:近来,由于国内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煤矿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智利通过长期细致的工作、凭借完善的井下避险系统和技术设备对33名遇险矿工进行了成功营救,煤矿井下安全问......

    安全生产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深刻吸取事故教训,落实安全责任,强化防范措施,切实做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