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运省长在安徽福建商会成立大会暨庆典仪式上的重要讲话

时间:2019-05-12 05:0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三运省长在安徽福建商会成立大会暨庆典仪式上的重要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三运省长在安徽福建商会成立大会暨庆典仪式上的重要讲话》。

第一篇:王三运省长在安徽福建商会成立大会暨庆典仪式上的重要讲话

王三运省长在安徽福建商会成立大会暨庆典仪式上的重要讲话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910发布日期:2009-05-08来源:《闽商》杂志

尊敬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许连捷先生、尊敬的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李祖可同志、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孕育收获的初夏季节,安徽福建商会隆重成立了,这是皖闽两省加强交流,升华合作,增进友谊的一件大事。今天的成立大会高朋满座,全国工商联许连捷副主席、福建省政协李祖可副主席、福建省工商联几位负责同志以及福建很多方面的负责同志,包括各兄弟商会的同志都亲临祝贺,我们十分高兴。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商会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真诚而热烈的欢迎!向积极投身安徽发展的广大闽商致以崇高的敬意!

商会是行业管理的主体,是企业合作的纽带,是政企交流的桥梁。在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商会组织,对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利用两个市场资源,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安徽把发展包括商会在内的中介组织作为深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环视市场体系的一个重点任务,加强深入推进,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目前,各类驻皖商会不断涌现,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在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维护企业权益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推动我省经贸合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闽商孕育于八闽大地,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历史上,他们沿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闽商品质更具魅力、更得张扬,开创了崭新的天地。我幸得在福建工作过几年,闽籍企业家开放的胸襟、进取的意识、拼搏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我们相信,安徽福建商会的成立,一定能够把闽商的形象、闽商的精神、闽商的力量带到安徽,闽商和徽商的组合、融合也一定能碰撞出更加耀眼的火花,激发出合作共赢的更大能量。

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对安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融入长三角及东部沿海发展分工,以及其它各兄弟省市的经济合作交流,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当前,安徽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致力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加快崛起的进程。安徽确实正处于厚积薄发,机遇突显的关键阶段。我们面临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两大历史性机遇,经济社会日益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安徽去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了13.9%,财政收入增长了2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8%,这些主要的经济指标的增幅都是十多年来最好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立足于居中靠东、沿江通海的区位优势,发挥安徽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教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比较优势这么一个很重要的潜力,着力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枢纽,努力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安徽将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广泛参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分工,积极承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同时,加强与广大中西部地区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努力形成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全面拓展开放的格局。发展的加速,开放的扩大,合作的深入,将为安徽的加速崛起注入强大动力,也为各方投资者创业兴业提

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同时也让我们福建商会有了一个大展鸿图的广阔舞台。

福建和安徽同处华东,长期以来,交往频繁,交流密切。特别是随着闽商与徽商合作的加强,两省之间经贸丝绸之路和人民友谊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希望商会牢牢把握合作发展这个主题,遵循和谐共进这个原则,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把两岸三地和安徽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推动福建企业来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引导安徽企业更多走出去发展。充分发挥窗口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荐安徽,展示闽商在皖大展身手的生动实践,介绍皖闽两地紧密合作的典型经验,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闽商精神和“至诚、至信、勤奋、敬业”的徽商精神,推动闽商和外来投资者到安徽投资兴业。充份发挥平台作用,按照现代商会的要求,健全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引导会员将闽商特色与创业平台完美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商会的吸引力、凝聚力,使安徽、福建真正成为幸福之家、和谐之家。

商会是会员的家,安徽是商会的家。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安徽福建商会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在皖企业家的投资和创业,真正把商会和闽商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办,真正把商会和闽商所遇到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解决,真正让大家感到安徽确实是一个亲商、重商、富商的高地,是一个有情、有义、有归宿感的温馨家园。商会成立之初,工作要全面开展起来可能还有一个过程,省工商联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力搞好服务。省委、省政府对安徽福建商会包括所有在安徽的其它商会,都会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商会和闽商一定能够在安徽干成一番大事业;皖闽两地的交流合作,皖闽人民的深厚情谊一定能够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最后,祝安徽福建商会兴旺发达,前程似锦!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二篇: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王三运省长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省长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2011年9月20日)

安徽是一个水利大省。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大事,历来是事关全省发展和民生福祉的要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推进我省水利的改革与发展,是关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就是要深入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推动安徽水利的跨越式发展。

刚才,宝顺书记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精辟分析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安徽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宝顺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围绕贯彻落实好宝顺书记的讲话要求,下面,我讲六个具体问题。

一、准确把握“水利安徽”战略导向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问题,始终是牵动全省发展命脉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人民为除水患、兴水利开展了一轮又一轮大规模建设,实现了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们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的机遇,着力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全面建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顺利完成139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妥善解决124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成功战胜多次严重洪涝干旱灾害,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治水安邦永无止境,兴水富民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全球性水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要看到,我省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面对近年来气象灾害多发重发之势,防洪抗旱减灾基础建设和能力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要看到,我省是水利大省又是水资源十分短缺、分布严重不均的省份,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只有7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0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新安江流域人均6204立方米,长江流域人均1692立方米,淮河流域人均675立方米,南多北少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淮北地区拥有全省38.6%的人口,但只有全省15.7%的水资源,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需要。这些情况表明,水 利问题仍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兴修水利、根治水患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面对我省水利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我省新时期水利的改革与发展,要按照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顺应水利工作的战略性要求和阶段性特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学治水,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从安徽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实施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的“水利安徽”战略,统筹推进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配套完善的防洪减灾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合理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综合防控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总体上看,“水利安徽”战略是一个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治水方略,必将对安徽水利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水利安徽”的战略目标,坚持民生优先、人水和谐,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坚持综合治理、强化保护,进一步突出水利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真正让水利成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成为农业丰收的基础支撑,成为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成为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

二、持续加强基础性水利工程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我省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多年来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领域,提高标准,努力建成更为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推进中,要突出“三抓三加强”。

一要抓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在加快推进新一轮治淮的同时,突出抓好长江干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长江干支流治理,主要是实施好长江干流及滁河、青弋江、水阳江“一干三支”工程。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后,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进程将明显加快,要突出解决好皖江河势不稳、岸线崩塌、洲滩圩垸安全性不高等问题,着力提高三大支流防洪标准,切实保障皖江示范区“两区三片”防洪保安需要。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我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其中中小河流281条,目前已有224条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第一期85条治理任务按要求必须在明年底完成。各市县要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加强组织调度,落实工程措施,特别是水患较重的史河、淠河、大沙河、秋浦河等河流的治理,要重点调度,率先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后期任务相当繁重。我省有5290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104座、小型水库5173座。目前已完成病险水库加固1846座,其中大型8座、中型81座、小型1757座。省里已经明确,到2013年完成新一轮国家规划内1066座小型水库加固,到2015年再完成1100余座一般小(二)型水库加固,到2020年全面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各 地要按照规划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举措,加快前期工作进度,确保除险加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水库管理维护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去年省里已经出台了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办法,各地都要结合实际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没有出台的要抓紧出台,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一座,管护加强一座,安全到位一座。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基础薄弱,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全省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条件所限,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等“先天不足”,加上多年运行缺少管护,又出现建筑物及机电设备老化失修、沟塘渠道淤塞等“后天不良”,全省机井完好率只有60%,塘坝工程完好率只有30%,灌溉泵站的实际灌溉保障率不足70%,排涝工程的排涝标准只有3-7年一遇,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近两年的持续干旱,进一步暴露了这个“软肋”。省里已经明确“十二五”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灌区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塘坝扩挖和沟河清淤等工程实施,改善除涝面积1500万亩、净增除涝面积1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40万亩、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受益区500万亩。各地要以提高抗旱供水和防洪除涝水平为主要目标,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集中连片治理为关键手段,切实抓好各项重点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我省不少地方在治理易涝农田、疏浚 沟渠、新建修复桥涵、新打修复机井方面,做了大量实在实效的工作,在旱涝兼治、排灌结合上,探索了很多好的经验。从全省看,这一阶段用于农田水利的投入和工程量,超过过去一、二十年的总和,这为战胜连年的持续严重干旱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成果和经验,要不断巩固、推广和扩大。

二要抓项目,加强规划引领。推进工程性水利,项目工作是第一抓手,要集中精力、加快步伐,做好项目谋划、论证、储备、争取工作。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之后,是争取项目和落实项目的最佳时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密切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衔接,提高项目的可批性和成功率,尤其是一些重大水利工程,要千方百计挤入国家的盘子。抓好项目工作,提高规划水平是关键,当前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对照中央关于水利建设的最新精神和要求,更加注重科学规划、整体规划、统筹规划,处理好防洪除涝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深做细重点项目规划,为争取国家支持奠定基础。

三要抓进度,加强质量监管。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机遇难得,机不可失,必须立足于争、立足于抢,加快推进节奏,加快项目进度。尤其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尽可能缩短环境评价、土地报批、征地拆迁等工作周期。在施工进程中,要明确时间节点,兑现时序进度,确保早建成、早运行、早见效。特别是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水库加固,目标任务和市、县两级的责任非常明确,要逐项确定目标,强化时序进度的检查和调度,每年的目标任 务都不能留尾巴,各地的进展要齐头并进,不拖全省后腿。在强化进度的同时,要始终强化质量第一的原则,全程把好工程标准关、招标采购关、工程监理关和竣工验收关,要提高水利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跟踪问效,千方百计把各项水利工程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放心工程”。在质量问题上,关键要强化制度保障,任何一项工程,都要明确施工质量责任主体、质量监管责任主体,确保质量责任可追溯。

三、不断加快资源性水利建设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水不仅是一种战略性资源,而且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必须把保护好、配置好、利用好水资源摆上重要日程。

一要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加快高耗水行业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工业和节水农业。按照规划,“十二五”时期,全省年供水总量控制在360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18立方米,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对照这些目标,要细致做好分解工作,把节水增效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行业、企业和灌区。另一方面,要统筹治水与治污,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除了淮河、巢湖等领域,现在新安江的污染防治也进入国家战略规划,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专门到安徽做了规划前期调研,流域所在地和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规划动态,合理提出我省诉求,让新 7 安江水更清、岸更绿、流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对皖北地区来讲,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污染的危险性日益增加,必须把地下水污染防控摆上紧要日程,合理开发使用浅层地下水,严禁超采中深层地下水。

二要加大水资源优化配置力度。针对我省水资源南多北少的状况,不失时机地推进调水工程的规划建设。现在我省缺水地区对调水工程建设呼声较高,省里对引江济巢、引江济淮等工程已做了多年的前期工作,同时还在积极研究淮水北调等工程。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水工程涉及跨地域水权问题,也涉及生态环境等敏感问题,现在国家对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十分慎重,核准非常严格,我们要以科学、积极、务实的态度继续推进基础工作,进一步做好方案论证和对上协调争取,千方百计满足核准条件。

三要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加强全省水资源的调查评价,认真算清水帐,掌握全省各地各方面用水需求,特别是根据全省各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完善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水量的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加强水源建设,不失时机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库,高度重视重要湖泊的储水功能建设。现在全国各地都把战略性后备水源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我省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谋划。特别是皖北作为缺水地区,要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区、沿淮湖泊及相关行蓄洪区的蓄水作用,把综合治理和水源建设更好结合起来。这方面,淮北市已经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大面积的采煤 8 塌陷区变成了一湖清水,既改善了生态,也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战略储备。

四、积极推进民生性水利发展

我省民生性水利发展已取得良好进展,特别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列入民生工程后,进展明显加快。下一步,要继续拓展民生水利领域,充分发挥水利造福百姓的功能。

一要确保民安。在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当前要把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全省共有地质灾害点5727个,受威胁人口16.5万人,还有大量没有列入地质灾害点名录的危险区域和潜在危险区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较大威胁。近年来,由于极端性天气影响,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今年以来全省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73起,其中崩塌60起、滑坡102起、泥石流6起、地面塌陷5起。由于预警和应对及时,成功避险42起重大灾害,避免了690人伤亡。但我们必须看到,避险只是应急措施,让群众远离危险区域才是根本办法。各地要在全面排查地质灾害点和危险区域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地质灾害点上群众的搬迁安置。要统筹做好选址规划和建房指导工作,坚决杜绝从一个险区搬到另一个险区,严格禁止山区切坡建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要扩大民利。首先是兴群众饮水之利,加快农村饮水工程从“保障”向“安全”转变。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我省 要解决2043万农村居民和172万农村学校饮水不安全问题,总投资108亿元,重点是要逐步提高自来水供应城乡一体化规模,渐进式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现在自来水供应最大的问题是,部分水厂供水规模小,入户率低,所收水费不够运行维护支出,造成运行管理困难。各地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维护经费的投入,有条件的地方要确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管机构,确保工程建得起、用得好、可持续。打造群众宜居的水生态环境,是民生水利的重大任务。要分类加强水土流失易发区和重灾区的水土保持,完成重点区域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650平方公里。同时,强化重要水源涵养区的综合防治,扩大湿地资源面积,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最近,我们在皖北调研看到一些地方,注重把城市防洪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水域周边的环境治理和湿地建设,使城市防洪工程成为群众休闲、赏绿的重要去处。我们的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应当借鉴这种理念,既要重视它的坚固性,又要考虑它的生态性。

三要维护民权。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涉及到群众权益的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水,坚决防止侵犯群众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要依法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征地拆迁,严格实行统一年产值标准、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和征地补偿准备金制度。要加大大中型水库、水利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同时,把水利改 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探索涉民水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综合水价改革。

五、全面落实公益性水利要求

水利是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各级政府作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责任主体,必须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等方面履职尽责。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加大公共投入。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都明确要求,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包括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加强金融支持等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昨天,省政府又以办公厅文件转发了“水利新十条”措施,包括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大对大型灌区和大型泵站项目省级配套资金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省财政投入的力度和配套的份额都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对大别山革命老区、比照西部政策县和皖北三市七县等进行重点支持。各级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水利投入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投放。特别是对公益性中央和省 11 水利建设贷款贴息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贴息力度。为调动各级加强水利投入的积极性,今后省里对市、县水利投入实行奖补政策,多投多奖,少投少补。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引导社会参与。关键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支持水利发展、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加快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的合力。初步测算,今后五年我省水利投资将达到1200亿元,这么大的投入规模仅靠政府投入压力很大,必须做好社会融资的工作。现在,随着水利投入需求增加和社会投资领域放宽,水利行业将会成为社会资本关注的一个领域,要积极推进地方水利融资平台建设,充分运用政策贷款、财政贴息、收费质押等政策,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各市、县政府要敢闯敢试,强化激励政策的有效供给,通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水利项目租赁承包、支持企业投资治理城镇段中小河流等多种渠道,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逐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体系。有条件的水利企业,要积极推进合并重组,为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打好基础。要合理引导群众参与水利兴修,进一步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机制,加大民办公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投工投劳。

落实水利的公益性,必须加强体制创新。要不断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分级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向中小型水利工程延伸。特别是对水利 工程有建无管、用而不护的问题,要善始善终地做好“两费”落实工作,积极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探索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运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以乡镇水利站为中心、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村级水管员为补充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确保各级各类水利工程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水利新十条”已经明确,各县(市、区)成立由政府牵头的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就是要强化县级统筹农村水利综合规划的责任,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土地整治、扶贫、以工代赈等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打捆实施、集中治理、规模推进,把农民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工程切实抓好,不断缩小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六、着力提高新时期水利工作水平

当前,水利工作的形势在变化,领域在拓宽,要求在提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能力水平。

一要提高政策水平。对新时期的水利改革发展,中央和省里都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这些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把研究政策、吃透政策作为基础本领,着力提高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执行政策的水平。尤其要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找出作为的空间,把工作思路理得更清晰一些,13 目标任务定得更明确一些,政策措施出得更扎实一些,不断增强水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要提高创新水平。当前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水资源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涉水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水利发展模式发生深刻转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新时期的水利改革发展。首先是要创新观念,突破传统水利的思维局限,强化全局意识和系统思考,强化资源意识和战略思考,以观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观念跨越推动发展跨越。同时,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针对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敢于突破,着力攻坚,为科学治水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要提高服务水平。水利工作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保障改善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级水利部门和相关方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战略目标,不断提升水利服务全局的能力。尤其要突出服务民生这个重点,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期以来,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奋战在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第一线,有着良好的素质和工作作风。希望大家继续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继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

同志们,推进安徽水利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安徽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王三运省长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甘肃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

省委书记王三运主持

甘肃省委19日上午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书记王三运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甘肃当前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研究谋划,狠抓工作落实,以有力有效的举措和求真务实的行动,努力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王三运传达了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的重要指示,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冯健身、欧阳坚、蒋文兰、刘永富、罗笑虎、刘立军、陆武成、吴德刚、石军、泽巴足等省领导出席会议。

王三运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甘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对甘肃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族宗教、基础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稳定以及党的建设、省委换届等重大问题,寄予了殷切期望,提出了明确要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饱含着对甘肃的深厚感情,充分体现了对甘肃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这是我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针,对我们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摆在全省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王三运强调,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准确把握今年工作成就的突出亮点,深刻认识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要准确把握明年工作的着力重点,深刻学习领会中央明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主基调和五项重点任务,真正把中央的要求和甘肃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贯彻落实中见到成效。要准确把握宏观政策的关键点,敏锐把握、对照找准、用好用足中央在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推动区域发展、项目建设、扩大内需等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政策取向,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宏观政策给甘肃带来的重大机遇,实化具体化贯彻落实的有效措施,千方百计保持和发展我省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

王三运强调,要远谋近施,抓实见效,突出我省转型跨越的着力重点。明年经济工作要突出强调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稳是基础、进是目的,好是前提、快是追求。要把加快转型与跨越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步伐、做大经济总量,坚定不移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坚定不移地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幸福指数。一要提升研究谋划能力,在经济发展上求得突破。我们要实

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要求,压力很大,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首要的是提升敏锐把握机遇和政策的能力、科学谋划和落实的水平。当前,尤其要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中央扶贫开发、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把握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机遇,把握国家出台的支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机遇,拿出有力有效的对接措施和办法。同时要发挥我省的特色和优势,在文化、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加大研究和谋划力度,打造有效的项目平台和工作载体,争取更多地进入国家战略和政策扶持层面。二要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在扩大开放上求得突破。要积极把握国内外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用好我省现有的资源和市场,加快大开发大开放,在扩大招商引资、加快产业承接上下更大的功夫。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用思想的大解放引领观念的大更新。要构建开发开放的有效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广借平台,广交朋友,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三要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在生态治理上求得突破。面对严峻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高度、从民生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来对待,综合谋划,分类施治,一年干成几件事,一步一步地加以推进。兰州是中心带动战略的关键部位,要站在营造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生活环境和对外开放良好投资环境的战略高度,重视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控和治理工作,齐心协力打一场大气污染防控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四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在改善民生上求得突破。重点抓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的实施,抓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和散布在全省各地的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抓好重大基础设

施建设。五要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在促进和谐上求得突破。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全面抓好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王三运强调,现在正值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确保完成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要做到“三个一律照常、三个务必保持”,即省委已有的重大决策部署一律照常,务必保持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省委班子成员分工一律照常,务必保持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律照常,务必保持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稳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切实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要加强就业服务,扩大就业规模,鼓励自主创业,力促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切实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2%以上的目标落到实处。

会议强调,要下大力气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努力提高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同时,要注重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着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任务。

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完善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把政策措施转化成实际成效,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抓住关键领域、关键行业和关键环节,实行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中心”,促进“两翼”腾飞,提升“组团”优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打造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依靠创新驱动和开放开发促进跨越发展。围绕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工作,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树立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会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抑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放在优先位置,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大“十大惠民工程”的实施力度,集中力量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抓好扶贫攻坚,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四篇:王三运省长在全省农村公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省长在全省农村公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7月15日)

农村公路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安徽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今天,我们专门就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召开会议,就是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举措,把农村公路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一、着眼发展全局,进一步重视农村公路建设

农村公路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农村基础设施体系的主要支撑。建设一个结构合理、质量稳固、功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需要,对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良好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毫无疑问,抓农村公路建设就是落实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关注民生,就是促进社会和谐,应当也必须摆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近年来,全省交通战线和各有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取得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显著成效。2003—2007年5年间,全省投入348.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8万公里,是前50多年建成沥青(水泥)路的3倍,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市提前实现“村村通”目标;到2007年底,全省乡镇公路通畅率达10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99.6%。可以说,这5年是我省农村公路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对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交通系统和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长期奋战在农村公路建设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村公路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农村公路工作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路网体系还不够完善,县道与国省道、乡村道与县道之间连接不畅的状况仍有存在;“村村通”工程投入不足,建设标准普遍较低,辅助工程配套

不够,群众对路面窄、错不了车的问题反映较多;道路管理养护体制不健全,重建轻养、有建无养的问题开始出现,不利于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农村公路建设地位重要、意义重大,困难繁多、任务繁重。我们必须从推动科学发展、高度关注民生的战略高度,从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的全局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农村公路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纳入紧要日程。

二、立足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要又好又快,农村公路建设也要又好又快,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高的要求实施农村公路网建设,切实做到村村通、天天通、路路通。村村通是完成目标任务、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证,天天通是强化农村公路管理、衡量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路路通是构建快速交通网、提高农村公路连接和通达水平的重要体现。抓好这“三通”,就是要把建设标准、建设速度、建设质量和建设管理有机统一起来,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全面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要完善路网规划。农村公路是百年大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路网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无论建设任务多么紧,项目进度要服从工程质量,投资计划要服从建设规划,任务需要要服从发展需要,决不能为了抢任务而出现重复、无序和低层次建设。一方面,农村公路规划要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相匹配,注重农村路网与干线公路网包括高速公路网的衔接,畅通“主动脉”与“毛细血管”之间的血液循环,尤其要通过系统规划,解决好县乡公路连接高速公路的进出口问题。据基层反映,目前通过GPS定位确定“村村通”工程线路,因撤乡并村等原因,致使个别地方公路布局不尽合理,县界、乡界、村界之间形成一些“断头路”。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另一方面,农村公路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兼顾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充分考虑村镇布局调整和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公路建设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关系,尽量利用旧路改造,尽量不占用耕地,避免大改大调和深挖高填,尤其在居民点比较分散的山区,要坚决防止大面积开山修路,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

二要坚持建设标准。受投入水平的制约,目前大部分地区按3.5米宽的最低标准建设“村村通”公路,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客观上,任务来得紧,资金跟不上,这个问题解决起来肯定有难度;但矛盾必须面对,困难必须解决,关键要有一个科学务实的态度和攻坚克难的决心,真正做到“建一条成一条”,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尽力避免“翻烧饼”建设。建“村村通”<

第五篇:王三运省长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王三运省长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3月1日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十二五”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重要依托,是从根本上改变我省能源资源型产业比重偏大状况、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举措,也是我们发挥自主创新试验区、皖江示范区等战略平台叠加效应,推动安徽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必须突破的重大任务,因此必须摆在“十二五”发展突出重要的位置,从一开始就要紧紧扭住不放。前一阶段,有关方面在深入调研、上下衔接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经过省委、省政府深入研究论证和决策,出台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今天我们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就是要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部署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的具体思路、具体任务、具体措施,明确和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十二五”是转型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我们抓产业转型,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其中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寄予厚望,这是培育安徽发展新生力量的希望所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到了必须全力推进的时候。

首先,这是非抓不可的事。现在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各地,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竞争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去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决定,现在就比谁抓的快、抓得有效。一些兄弟省份很早就下手,投入巨资进行布局,江苏省在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物联网产业捷足先登,有的产业已达数千亿规模。安徽偏重型的产业结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临的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市场约束都比较大,现在到了必须全力突破的时候。

其次,这是早抓早主动的事。这一点,已被我们的发展实践所证明。近十多年来,我省大力发展汽车、家电等新的产业,对结构优化产生明显的推动。“十一五”末,汽车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接近8%,比“九五”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电气行业比重接近10%,比“九五”末提高了6个百分点。要不是我们抓得早、抓得主动,就不会有这样的成效。从地市看,凡是在培育新兴产业、高端产业上动手快、力度大的市,发展的势头都得到了增强,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像合肥、芜湖这几年之所以能够跨越式发展,与大力培育电子、信息、装备等高端产业密不可分,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发展实力的“脱胎换骨”。相反,一些在培育新兴产业上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原有的优势也会逐步消失。更为重要的是,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更新得快,产业成长得快,如果我们动作慢了,就会落在后面。种种情况告诉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全力以赴、只争朝夕。

第三,这是政府必须全力作为的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成长性,政府必须加强引导。目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领军企业少、企业规模小、核心技术支撑不足、产业发展有点无链等问题,涉及到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环境服务、金融支撑、政策激励等综合性因素,没有政府的强力引导和支持,就很难实现预定目标。如果说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更多要靠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去倒逼,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更多需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这是我们在认识上必须明确的一点。当然,政府发挥作用,也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二、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导向

“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产业的任务非常繁重,我们从一开始就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明确职责,快速推进。目前省里《意见》提出“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要突破一万亿元,“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这个目标怎么实现,靠什么保障,落实在哪些产业、哪些地区,都要成竹在胸,心中有数。这方面,我想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在发展重点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省里已确定八大产业作为当前主攻方向【即: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但这八大产业也不是齐步走,还要明确次序,分清先后,从最有基础、最能见到成效的产业抓起。各地要主动作为,找准特色,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和突破口,尽快取得进展和成效。省里有关方面要引导各地精心选准自己的发展重点,不能简单同构,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

二是在发展举措上要坚持企业牵动、项目带动。总体上就是要强化领军企业、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打造新的支柱产业,进而聚集上下游产业,形成比较长的产业链和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大产业需要大企业牵头担当,大项目骨干支撑,没有大的领军企业,就没有好的牵动项目,没有项目产业发展就是空壳,必须把培育领军企业、重大项目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三是在支撑推进上要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发挥我省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加快做大做强自身特色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保障在创新,要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提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支撑创新型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抓省外的引入,发挥皖江示范区、央企民企合作等平台作用,下功夫引进一批先导性产业和“总部经济”,争取更多高端产业来我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内外结合和多方发力,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短到长。

三、近期需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任务重,头绪多,我们应当分清轻重缓急,有主有次,大力推进。突出要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抓好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完善。“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初稿已经拿出来了,要通过各种形式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使之更加完善。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各个分项规划的制定和细化上,做更深入的工作,主要处理好上下、左右以及大小规划之间的关系。从纵向的要求讲,我们既要做好省级规划与国家层面规划的严密对接,保证省一级规划内容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要求,又要做到各个市的产业规划与省里面的发展目标相一致,防止上下冲突。从横向的要求讲,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规划要与整个试验区、示范区的规划相互照应,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各个市之间也要做到从地情出发,错位发展,培育特色,防止产业同构、千篇一律。从立体的要求讲,我们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同时,务必抓好分行业子规划的编制。未来五年八大产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必须有量化的指标定位,必须有实际的项目支撑,必须有具体的单位实施,防止彼此打架,影响规划整体功能的发挥。二是抓好项目的谋划和实施。我们必须把项目培育作为牛鼻子,紧紧扭住不放,关键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突出深度谋划。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什么样的项目来支撑,我们的原则要求,必须是投资规模大、关键技术国内领先、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具有较大的牵动效应。突出动态管理。项目的储备是工作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实行项目动态管理。各地在实践中只要培育引进了符合政策要求和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特别是有助于发挥我省比较优势、有助于弥补产业链缺失的高端项目,我们都要积极支持,不可一开始就限定一个明确的范围,画地为牢。目前有关方面初步摸排了一个项目库,包括“千百十”工程的重点项目,都要实施动态管理。突出加快建设。项目的谋划也好,项目的引进也好,最终还是要靠落地建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推进项目的实施上,千方百计争取在手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要建立“千百十”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和工作责任机制,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推动项目计划加快实施。

三是抓好支持政策的出台和细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阶段,特别需要政府推出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目前,省里已经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我们一定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加具有体系化。这次会议讨论的两个文件,一个是《引导资金项目管理办法》,一个是《办公室工作职责》,要根据今天会议讨论的意见修改完善,尽快报省政府下发实施,特别是要根据引导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将引导资金用出去,推动支持的项目加快建设。省直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调研,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扶持政策,对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门类、具体项目、具体企业都要有实质性的“干货”支持,真正做到用地为之供应、信贷为之倾斜、人才为之集中。要继续大力争取国家支持,利用好自主创新试验区和试点省建设这两大品牌,把部际协调小组会议赋予我们的优惠政策充分放大,包括争取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等,更有力地推动工作。

四是抓好技术的支撑和突破。从科技更好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来说,目前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重大技术突破并生成集成性产品、形成产业链方面还不够。我们重点培育和打造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哪些方面开展创新,需要在哪些组织科技攻关,必须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和产品,进行认真梳理,形成创新的需求库。要锁定关键领域。省里已确定以试验区为重点,今年省市联动凝练实施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100项关键技术,形成150项重大研发成果,这些都要见到实效。要锁定成果转化。技术成果若不进行转化,只能是留守在实验室,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方面我们还要特别重视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

五是尽早筹备好全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会。大会之前,要充分调查研究,摸清下一步工作的方向,找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准备不充分、研究不充分,会议就不能忙着开。

四、要建立高效的工作推动机制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机制保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以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政策宣传、办法制定、规划谋划、项目安排等方面,积极主动,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应当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推进节奏是快的,抓得是实的,成效也是明显的,应当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努力,在健全机制、提升效能上再下功夫,建立起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重点要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发挥好办公室统筹协调的作用。办公室既是决策研究的参谋部,又是工作推进的协调部,虽然不代替具体部门职能,但要能够有效整合部门职能,非常重要。办公室要加强工作研究、调度和推进,建设性地提出意见、建议。要抓调研,充分掌握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把握第一时间的动态,及时做好产业发展调度,提高工作谋划和推进能力。要抓引导,准确把握国家和我省政策导向,指导各地研究出台各项规划和政策,尤其要重视规划政策的契合度和可操作性。要抓督查,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地区会商及时解决,组织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考核评价工作,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发挥好各部门协同配合的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牵涉众多部门和众多领域,无论是产业谋划、项目安排、技术攻关、还是政策扶持、环境保障等,都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各级各部门都要增强全局意识和主动意识,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相互配合,相互补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形成同频共振的强大合力。

三是发挥好各市主导推进作用。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落地主要在市里,工作推进也主要在各市,领导小组要善于发挥各市的积极性,不能把什么工作都揽在上面。各市要按照中央和省里部署,集中力量快速推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健全战略性新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尽快研究出台规划和配套政策,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是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是主体,这个意识要牢牢地确立。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大对企业的服务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紧跟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科学确立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路径,加强核心技术攻坚,提高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进度,形成企业竞相发展新兴产业的局面。

下载王三运省长在安徽福建商会成立大会暨庆典仪式上的重要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三运省长在安徽福建商会成立大会暨庆典仪式上的重要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