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宝顺书记王三运省长在全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张宝顺书记、王三运省长在全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3月22日,全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研究我省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动员全省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快推动安徽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领导王明方、段敦厚、徐立全、詹夏来、文可芝、朱维芳、张学平出席会议,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主持会议。
张宝顺在讲话中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是凝聚思想共识、强化精神动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转型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迫切需要,是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我们要大力推进兴皖富民大业,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加速安徽崛起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张宝顺强调,要坚持以正确方向为引领,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构建和谐文化,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创新,促进各种资源向精品创作生产集聚,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推出更多既蕴含文化积淀、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播能力,发挥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张宝顺强调,要坚持以文化惠民为目的,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做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资金优先投放,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项目优先安排。突出农村基层重点,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着力解决基层文化设施运营难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突出服务群众宗旨,多提供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充分调动人民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真正让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要坚持以壮大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安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集中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积极打响安徽文化品牌,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深度开发,整合品牌资源,努力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产品,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安徽文化的知名度和辐射力。张宝顺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举措,努力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保证。要强化组织保障,把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人才支撑,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要优化发展环境,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要抓好工作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严格督促检查,有效破解难题,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为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三运在讲话中指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关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战略全局。“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全面贯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文化事业、文化民生、文化产业、和谐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科学发展观在江淮大地生动实践的结果,是全省上下锐意进取、务实创新的结果,特别是由于认识到位、改革到位、力度到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王三运强调,实现“十二五”文化强省建设目标,要着力突破关键和重点,特别要做好“五篇文章”。要做好资源利用文章,提高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再生”能力,不断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竞争优势,增强文化发展内生力。要做好阵地建设文章,重点加强农村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要做好精品打造文章,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推出一批有底蕴、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平台,增强文化产品影响力。要做好转型升级文章,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由散到聚、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全面转型,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要做好文化引领文章,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创建、群众文化活动上实现新突破,增强先进文化感召力。王三运要求,全省上下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文化强省发展合力。要强化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好“十二五”文化发展新路子。要强化政策支持,该由政府承担的改革成本一定要支付到位,该由政府解决的遗留问题一定要解决到位。要强化人才保障,精心育人才,广泛聚人才,善于用人才,为文化强省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文化强省建设当作分内的事,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创造文化强省建设的良好局面。臧世凯在主持会议时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部署要求,在发展理念上有新认识,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和安徽崛起大业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在奋斗目标上高定位,推动文化引导力、创造力、服务力和传播力的大提升;在组织领导上再强化,大力营造重文化、抓文化、兴文化的浓厚氛围;在推进落实上有硬措施,确保领导重视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努力铸造安徽文化建设的新辉煌。
第二篇:张宝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张宝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在“十二五”开局的关键时刻,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安徽召开,这是对我省(安徽)文化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的极大鞭策和有力推动。李长春同志的重要批示,刘云山同志、刘延东同志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一、增强文化自觉,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这为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安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来皖视察时明确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更大成绩。李长春同志视察安徽时要求我们,要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从“盆景”和“试验田”,向“百花园”和“丰收田”转变。刘云山同志、刘延东同志几次到安徽考察指导,对我省文化建设提出殷切期望,要求我们继续加快改革步伐,努力走在全国前列。这些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安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发展中省份,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加强文化建设是新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但从实际情况看,我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不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管理体制不活,运行机制不畅,必须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谋发展。安徽虽然没有被列入全国试点省份,但省委、省政府决定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4年在全省开展试点,2008年全面推开。到去年6月底,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通过几年的改革,文化活力显著增强,文化民生持续改善,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呈现出文化改革亮点纷呈、文化建设大步跨越的生动局面。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进一步动员全省上下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快推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这些年文化改革创新的实践表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到位,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推动,既当改革的倡导者、决策者,又当改革的组织者、实践者;必须做到思想解放到位,勇于探索、敢于碰硬、善于突破,真正以思想的大解放打开改革的新局面;必须做到体制创新到位,坚持最重要的领域通过改革增强活力,最关键的环节通过创新取得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做到工作落实到位,把原则要求具体化、长期目标阶段化、重要任务项目化,强化政策执行,加大考核力度,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推进重点改革任务取得新突破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场攻坚战。我们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影响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改革在点上突破,在面上展开,向纵深推进。
一是狠抓转企改制,着力打造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把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作为衡量改革是否实现突破的重要标志,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推动全省401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核销事业编制22000多人,培育了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针对文化企业规模小、布局散、实力弱的状况,把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先后成立省属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5大龙头集团,初步形成文化产业领军阵容。省属文化企业经营性资产由改革前不足30亿元增加到300多亿元。强力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实行分类指导、逐个研究、一团一策、整合重组,全省93家院团除省徽京剧院保留事业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外,其他全部完成转企改制,组建了52家演艺公司。转制后的院团“两个效益”大幅提升,其中省演艺集团去年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分别增长20%、70%。
二是突出文化惠民,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民生工作规划,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切实做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资金优先投放,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项目优先安排。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发展文化事业,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均提前实现。创新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普遍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实施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评制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全省71家博物馆、纪念馆等免费对外开放,2008年以来共接待观众2850万人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改进政府投入方式,实行项目资助和政府订单制,选择部分项目探索实施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初步实现由养机构、养人员向买产品、买服务转变。创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机制,出台重点文艺项目创作生产扶持办法,促进创作要素优化组合,推出了一批既叫好又卖座的精品力作。电影《第一书记》、话剧《万世根本》等赢得广泛好评,中国农民歌会、“江淮情”等成为知名文化品牌。
三是坚持市场导向,着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围绕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我们打破条块分割、地域壁垒,大力发展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组建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版权交易中心,为文化要素自由流动搭建了新的平台,成立以来累计交易额近3亿元。把资本市场作为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重要平台,推动国有文化企业通过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促进产权多元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安徽出版集团实施跨领域兼并,成为全国第一家
主业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安徽发行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在主板市场整体首发上市的发行企业。安徽广电传媒集团与中科招商合作,发起总规模5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成为全国广电系统首支大型文化产业基金。积极建立文化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安徽发行集团实行连锁混业经营,大力建设“乡村便民店”,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自办发行,建成覆盖全省的徽风书报亭,初步实现图书报刊发行系统向现代营销模式转型。把“走出去”作为重要方略,鼓励引导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徽出版集团“十一五”输出版权较“十五”期间增长13.2倍,所属华文公司5年进出口总额突破9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进出口企业。
四是发展新型业态,着力推动文化产业改造升级。我们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增长30%以上。狠抓项目、园区等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建成和在建的文化园区(基地)52个,550多个文化项目进入省重点项目库。着力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深度开发电子报、手机报等新媒体,积极开通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努力占领新兴媒体阵地和数字时代消费市场。着眼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大力培育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基地加快建设,《黑脸大包公》、《三国演义》等动漫产品畅销海内外。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芜湖方特欢乐世界集文化元素、高新科技、休闲旅游于一体,成为我国第四代主题公园的标志,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改革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我们适应文化发展新形势,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不属于政府职能的部分还给市场、让给企业、放给协会,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主要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促进工作重心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转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要求,科学确定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实现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局社分开、局台分开,解决了过去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行政执法队伍调整归并,所有市县均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从体制上解决了多头多层执法、管理缺位越位等问题,实现了执法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整合市、县有关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成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合并电台、电视台为广播电视台,形成了统一高效的综合文化责任主体。
三、营造良好环境,合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强力推进,政策上全力支持,积极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致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健全鼓励改革的政策体系。我们加强统筹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围绕文化体制改革难点问题,在中央政策框架基础上,认真研究破解之策,出台20多个配套政
策,对税收、土地、社保、人员分流安置、机构编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在土地方面,转企改制涉及到的土地,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凡属于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的,继续保留行政划拨方式。在人员安置方面,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平稳过渡”的原则,妥善操作,符合条件的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享受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在社保方面,原有正常事业费差额补助转制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其养老金待遇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待遇解决。在机构编制上,立足工作需要,因事定编,特事特办,为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一次性增加500个编制,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有效保证了改革在稳定中运行,做到了思想不乱、人心不散、工作不断,为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虽然我省财力还不宽裕,但省委、省政府着眼于算大账、算长远账,明确规定应由政府承担的改革成本要支付到位,应由政府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到位,应由政府扶持的事情要投入到位。各级财政都建立了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每年文化建设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过去五年,全省财政在文化方面投入累计达到174亿元,年均递增24%,为转企改制单位、新办文化企业减免税收10多亿元。省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改革发展。在资金投向上,突出“谁改革支持谁、改革不吃亏”的导向,对于改革攻坚中的特殊困难给予特殊支持。对5个省属院团改制中遇到的困难,去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设备更新和精品创作,让改革单位轻装上阵。
三是强化育才引才,打造活力迸发的人才队伍。我们坚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省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努力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实施“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各领域领军人物。积极探索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出版传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紧盯文化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用柔性引才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汇聚更多人才致力安徽文化发展,省属文化集团改制以来引进高端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2600多名,进一步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在人才选拔、引进使用上,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资历看业绩,不搞平衡迁就,不搞照顾安排,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事关科学发展全局,事关兴皖富民大业。我们将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为新起点,全面贯彻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其他省区市的成功经验,更加突出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以文化体制改革的新突破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大业,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此文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第三篇: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三)题库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三)第1套
1.佛山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以工业设计和传统工艺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创意设计园区。()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广东要以培养和引进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为核心,尽快构筑广东省文化创意人才高地。()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3.文化企业要想在严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打造带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人、财、物的竞争,而是先进思维、创新理念的竞争,也就是企业内部文化的竞争。()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4.
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意识领域的独特性、多样性、变化性、差异性日益明显。()
判断 正确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5.“韩国”在世界上也属于文化产业强国,产业份额占GDP的()。
单选 A 4% B 5% C 6% D 7% 正确答案:C
6.台湾在2009年通过了(),拟投入350亿新台币,努力打造电影、流行音乐、数码游戏、工艺产业等六大旗舰产业,预计5年内可以创造超过30倍的产值。
单选 A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草案》 B 《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C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草案》 D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正确答案:A
7.除政府财政给予文化产品以一定的支持,各()也应当加快文化投融资体制的研究和开发,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
单选 A 民营企业 B 国有企业 C 保险服务机构 D 金融机构
正确答案:D
8.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的特点是()。
多选 A 是经济转型的新亮点 B 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 C 是文化繁荣的新视界 D 是社会进步的新标志 您的答案: 正确答案: A B C 9.文化市场的特征是()。
多选 A 有序性 B 开放性 C 统一性 D 竞争性
正确答案: A B C D
10.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等特征,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多选 A 自主性 B 隐蔽性 C 开放性 D 滞后性 正确答案: A B C 1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三)第2套
1.广州在文化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意设计上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2.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和智力相结合的产业,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等有形要素的需求,对金融危机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3.从国际经验看,文化创意产业一般都会集中在工业化程度已经无法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达到极限的地方。()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4.深圳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方向是成为国际性的创意之都和文化名城,广州文化产业园区则侧重于发展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现代高新技术、印刷、珠宝、工艺礼品、软件开发等数字文化产业。()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5.()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有责任、有义务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文化建设,改善人民文化活动环境,培育良好文化氛围。
单选 A 政府 B 企业 C 私人机构 D 群众正确答案:A 6.广东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
单选 A 6 B 7 C 5 D 8 正确答案:A
7.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占越高,发达国家通常达到()以上。
单选 A 50% B 70% C 60% D 75% 正确答案:B
8.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博队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
多选 A 缺乏文物科研、展览陈列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B 相当一部分文物行业保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C 从事文物维修设计、养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D 没有拥有资质的文物保护规划设计部门 正确答案: A B C D
9.文化制造业,具有的特点是()。
多选 A 资金技术密集 B 劳动密集 C 产业链完备 D 市场效益显著
正确答案: A C D
10.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大现实的存在制约着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多选 A 部门分割 B 行业分割 C 垄断 D 辅助产业网络不完善
正确答案: A B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三)第3套
1.佛山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以工业设计和传统工艺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创意设计园区。()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广东要以培养和引进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为核心,尽快构筑广东省文化创意人才高地。()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3.文化企业要想在严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打造带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人、财、物的竞争,而是先进思维、创新理念的竞争,也就是企业内部文化的竞争。()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4.
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意识领域的独特性、多样性、变化性、差异性日益明显。()
判断 正确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
5.“韩国”在世界上也属于文化产业强国,产业份额占GDP的()。
单选 A 4% B 5% C 6% D 7% 正确答案:C
6.台湾在2009年通过了(),拟投入350亿新台币,努力打造电影、流行音乐、数码游戏、工艺产业等六大旗舰产业,预计5年内可以创造超过30倍的产值。
单选 A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草案》 B 《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C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草案》 D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正确答案:A
7.除政府财政给予文化产品以一定的支持,各()也应当加快文化投融资体制的研究和开发,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
单选 A 民营企业 B 国有企业 C 保险服务机构 D 金融机构
正确答案:D
8.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的特点是()。
多选 A 是经济转型的新亮点 B 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 C 是文化繁荣的新视界 D 是社会进步的新标志
正确答案: A B C
9.文化市场的特征是()。
多选 A 有序性 B 开放性 C 统一性 D 竞争性
正确答案: A B C D
10.由于互联网自身具有()等特征,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多选 A 自主性 B 隐蔽性 C 开放性 D 滞后性
正确答案: A B C 11.广东省始终坚持将城乡社区最基层的群众作为活动参与主体和主要受众,首创了群众文化活动“零门槛”的参与模式。()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2.广东是全国省级文物行政人员编制最少的省份(海南除外),也是历史上省级文物行政人员编制最少的。()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3.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依靠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创新,物质资源消耗比其他产业相对要低。()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4.珠三角地区逐步形成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城市文化经济产业群,并成为全国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城市群。()
判断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5.2011年5月,()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单选 A 广州 B 佛山 C 东莞 D 深圳
正确答案:C
16.2011年,广东省启动()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申报。
单选 A 第七批 B 第六批 C 第八批 D 第五批
正确答案:A
17.为实现文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突破,广东省文化厅推出()个文化共建共享项目。
单选 A 13 B 14 C 15 D 20 正确答案:C
18.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做到()。
多选 A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B 建设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覆盖 C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 D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正确答案: A B C D
19.广东省文化厅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广东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服务工程,着力发展()等形式和载体,重点做好“新广东人”的公共文化服务。
多选 A 企业文化 B 广场文化 C 社区文化 D 家庭文化
正确答案: A B C
20.广东历史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
多选 A 古代文物丰富多样,岭南特色鲜明 B 反映海上贸易的文物丰富 C近现代文物丰富 D 华侨文物众多
正确答案: A B C D
第四篇: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是打破体制坚冰、促进发展的重要经验。经济领域改革是如此,文化领域改革也是如此。近年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快,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促进了我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大唐西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抢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再现大唐西市盛况。1300年前在大唐都城长安,有两个重要的贸易集市,城东的称之为“大唐东市”,城西的就是“大唐西市”。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世界各国的贸易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时尚娱乐中心,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户上万家,素有“金市”之称。各国文化在此交融,世界货物在此聚集,构成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一千多年过去了,历史湮没了昔日的繁华,西市遗址上坐落着一座小型批发市场和普通民居。今天,大唐西市公司按照西安“皇城复兴计划”和市政府决定,在原址上按过去“九宫格”布局进行恢复重建,将西市遗址这一灿烂的历史文化瑰宝再次原生态地展现给世人。
大唐西市在建设过程中,考古发现珍贵的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和部分桥涵、古井、排水沟、车辙遗迹、店铺基址等历史遗存,公司主动变更设计方案,投资3.2亿元,建设了具有遗址保护和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万余件,遗址保护面积2500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成为我国民间资本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址的首例和典范。自2010年4月开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西市遗址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唐代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大唐西市投资约45亿元,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与恢复重建,规划建设了具有遗址保护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风情街区、国际会展区、陕西非遗城、胡姬酒肆演艺中心、国际古玩城、国际商务会所和五星级酒店等八大复合业态,再现昔日大唐西市盛况,创新了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目前,大唐西市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填补了我国古遗址保护的多项空白。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与旅游、商贸、会展融合发展。自2010年起,大唐西市每年投资2000多万元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春节文化庙会”已成功举办两届,每届均吸引100多万游客参与,成功跻身国内三大庙会品牌行列;“文化遗产节”则集中展示了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成果、新亮点,打造了陕西乃至西部难得一见的文化艺术盛会;由文化部和陕西省政府主办的“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成为陕西民营企业承办的规格最高的国家级文化盛会。此外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海外回流文物展,民办博物馆博览会也在大唐西市举办,全国100多家博物馆馆长齐聚一堂的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一系列具有文化内涵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吸引了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不仅提升了人气,做大了西市品牌,而且通过旅游消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唐代商业文化展示区、时尚生活广场等一批融入现代商业元素的经营项目已陆续建成开放,经济社会效益逐渐显现。项目全部完成、业态全面展开,预计能安排就业约3万人,每年上缴税金5至6亿元。2010年至今,大唐西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其中40%为外地游客。原来拥挤破旧的村舍和杂乱无章的棚户市场不见了,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市容市貌和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大唐西市以文物遗址保护为基础,以大型文化活动推动,以旅游会展聚集人气,以商业和文化产业为支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商贸、会展、房地产融合,产业链不断完备,“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文化产业自主发展良性机制已经形成。
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大力弘扬中华文明,打造陕西对外宣传新名片。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代表,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了全世界的40%。以西市为起点,通过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和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更是将大唐的商业文明与开放包容传递给了各国人民。今天,中国要走和平崛起之路,需要将和平发展、和谐共存的理念和丰富博大的文化艺术成果传递给世界。“彩绘丝路”文化交流活动就是这样成功的探索。
大唐西市公司邀请中国当代近百名著名美术家重走丝绸之路,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希腊雅典,意大利罗马、威尼斯,伊朗德黑兰等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考察创作,成功策划承办“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创作反映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遗存、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的优秀画作,并在国内、国外进行巡回展出,以促进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推动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彩绘丝路画展”已被列入今年中土建交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成为国内外文化界、艺术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受到高度评价。通过重走丝绸之路,重新诠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美妙的文化景观和生动的社会生活,再现丝绸之路遗址的沧桑巨变,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与国际文化交流,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此外,大唐西市还成功举办“日本遣隋使入大兴城140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日本前首相、驻华大使等600多人出席,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它所进行的交流活动已经上升为国家外交层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大唐西市发展的启示
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大唐西市公司积极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公益性遗址保护和多项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为带动,再现昔日大唐西市盛况,扩大品牌影响力,以全新的文化产业机制和模式运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链,带动了特色旅游、商贸、会展经济的发展。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双轮驱动”的科学发展模式,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
(一)只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互补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带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唐西市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借助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反哺公益文化事业,一方面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塑造国际著名会展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国际商贸旅游景点,带动特色文化产业链形成,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良性循环。一是在全国首家由民营企业实施公益性文化遗址保护。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以政府为主导,深受资金、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大唐西市项目实现了
政府有关部门技术指导开发,民营企业出资建设保护的文化发展新模式。大唐西市博物馆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已被列为我省大遗址保护五大实践模式之一。二是“以文兴商、以商养文”,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大唐西市围绕遗址类文物做文章,开发了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风情街区、国际会展区、陕西非遗城、胡姬酒肆演艺中心、国际古玩城、国际商务会所和五星级酒店等八大复合业态,将西市的历史与文化变作动力与资源,变为人们可以“感受、消费、体验”的文化产品,大唐西市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国际国内的知名文化品牌。三是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聚集人气,促进以文化为特色的商贸、旅游、会展、房地产等产业链形成。如今,大唐西市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景观、一个旅游热点和一个文化产业聚集区,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大唐西市的实践表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可以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
(二)只有广泛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才能带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了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忽视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片面地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只是政府的事情,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城市的发展负担和财政包袱。目前,由于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财力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一些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毁坏古遗址、盗掘古墓葬和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一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正在消失。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近400家,民办遗址类只有大唐西市博物馆一家。大唐西市突破了政府统揽大遗址保护的惯例,按照社会公益性和文化产业性并举的理念,开馆当年便初步实现文物保护、企业运营、民生关怀等方面的良性循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成为民间资本抢救保护大遗址、兴建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典范和模式。该馆的建成开放成功,对全国民办博物馆建设和大遗址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借鉴作用。
这一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址保护、兴建民办博物馆,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途径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将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公益性与经营性并存,与其他产业相比,更需要政府支持与政策扶持。一是对企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给予适当补贴。以大唐西市为例,遗址保护和许多文化活动等毕竟是公益性事业,投入没有回报或回报很少,政府需要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对于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应平等看待、一视同仁,在文化、土地等资源配置应按市场原则,只要符合准入门槛标准,国有、民营公平对待。三是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亟待政府支持配合。如一些重大文化活动,特别是涉外文化活动,民营企业自身的号召力显然不够,需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支持。如大唐西市现有的三大文化活动品牌,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海内外影响力将大打折扣,能否继续做下去也会成为问题。四是文化市场管理有待加强。特别是博物馆行业,藏品的品质鉴定、管院设施标准等方面亟待制定相应的规范,实现科学管理、规范发展。
三、加快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得到相同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引导民营资本、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民营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兴办文化企业,引导非公资本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和股份制改造。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和参股的文化企业经批准可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样的财政税收和投融资优惠政策。民营文化企业在与境外客商、外国官员、使节和国际组织洽商合作时,也应获得政府相应的支持配合,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外宾邀请、接待礼遇,使项目对外招商与交流合作渠道更加通畅。
(二)着力打造民营企业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分行业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支持其做大做强,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名优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文化产业种类众多,对于不同的文化产业,要有不同的支持办法和扶持政策。比如说在用地方面,特别是在城市配套费方面,要对处于发展期和成长期的民营文化产业项目给予免除城市配套费的优惠政策。可以大唐西市等民营文化企业为重点,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将其打造成民营文化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形成国有重点文化企业与民营重点文化企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花开两朵、各自争春的大好局面。
(三)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民营文化活动品牌。以大唐西市为例,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举办三大公益文化会展活动,吸引了数百万人前来参观,带动了陕西文化产业、旅游业和会展经济的发展,但要确保这些活动能做到规模越来越大、海内外影响力持续上升、实现资金良性循环,则需要将其纳入到政府关注支持的重要会展活动计划中,形成一个政府和企业合作推动的长效机制,采取“政府主办、民企承办”会展活动的新模式,使民营企业承办的会展活动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政府宏观指导和民营企业具体操作,将文化产业和会展活动做大做强,使之长期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基地化,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会展品牌。
(四)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组建文化产业发展担保机构和评估机构,对带有产业引导和示范性、对产业经济具有推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向银行重点推介。支持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进行上市或借壳上市。对于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其运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债、中期票据等债务工具与进行融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政府应建立一个评价、认证体系,对文化产业和包括民办博物馆类的文化事业进行分行业评价和监督,确保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质量。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执笔:张仁华、白振中、朱洞风
第五篇:王三运省长在省委常委会上的讲话
王三运省长在省委常委会上的讲话
(2011年2月15日)
中央16号文件是在新时期指导我们抓好工商联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所以这个文件要好好吃透,只有把文件精神吃透,再结合安徽省情制定我们的实施意见,可能针对性、指导性才会得到体现。我觉得从我们安徽的非公有制经济来讲,总体上发展比较好,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在逐年提高,但是从我们安徽的实际出发,要解决我们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不优的问题,要解决我们经济结构的问题,包括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离不开加强工商联的工作,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讲,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商联工作和非公有制经济这两块联系在一起,我感觉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个是思想僵硬问题。尽管这么多年来,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制度中的地位给予了明确,但是事实上或多或少地、若隐若现地出现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在很多方面。所以思想观念,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对它地位作用的认识还要深化,这个在下一步的工作当中、在文件当中要予以解决。善不善于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打交道,乐不乐于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打交道,敢不敢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打交道,是一个很重要的检测标准。在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联系当中,只要是出于公心,只要是公道正派,就应当跟他们广交朋友。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很怕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联系,深怕别人会说三道四,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下一步也要把这个作为一个问题来解决。
第二个是机制问题。我们现在跟非公有制经济的联系也好,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好,还是有一定的随意性,还没有从制度层面坚持下来。比如,定期听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制度,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觉得哪个重要就抓哪个,没有形成正常的常态机制,这个要排几个方面加以解决,比如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应当有哪些方面的制度,要把它固定下来。
第三个是政策问题。这些年我们出台的政策也不少,但是有些政策已经过时了,有些政策碰到了新的问题,需要及时跟进,要像重视国有企业那样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像重视给国有企业政策那样给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破除“玻璃门”,降低准入门槛,在政策上不断跟进。
第四个是抓重点。结合安徽实际,我们的工作有哪些重点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上需要突破,我认为当前一个很大的重点,就是跟民营企业的对接会有一个跟踪落地、推进落实、生根落实、促进转化的问题,就是要继续跟进那些还没有作为合同、只是意向和协议性的项目,促进它的转化。一个是抓已经签订的合同的落地,一个是抓协议和意向性东西的转化,还有一个抓深入挖掘,我们这一次办得很成功,后续的还有很大潜力,我们要像一开始做的那样继续跟进,要做很多战略性的、深层次的谋划和项目推进,不断地扩大成功,不满于一次成功,要抓住这几个重点,排几个重点出来。
第五个是抓落实。落实是关键,要真正通过转变作风、转变职能,使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支持工商联工作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得到切实落实,我们的跟踪、检查、考核一定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