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和北京市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对宗教房产的相关规定
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
第三十三条:因城市规划或者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拆迁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的房屋、构筑物的,拆迁人应当与该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协商,并征求有关宗教事务部门的意见。经各方协商同意拆迁的,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的房屋、构筑物予以重建,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被拆迁房屋、构筑物的市场评估价格予以补偿;
北京市宗教事务条例
第六章 宗教财产
第三十二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侵占。
第三十三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对其所有的房屋和使用的土地,应当依法办理权属登记,领取房屋产权证书和土地使用权证书。房屋、土地权属变更时,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四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出租宗教房地产或者利用宗教房地产开展其他经营活动,但是用于宗教活动的房屋、构筑物及其附属的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不得转让、抵押或者作为实物投资。
第三十五条 按照城市规划和重点建设工程需要,拆迁宗教团体或者宗教活动场所的房屋的,拆迁人应当征询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行政部门的意见,并与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协商,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合理安置、补偿或者易地重建,满足信教公民开展宗教活动的需要。
第三十六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和使用组织或者个人自愿捐赠的布施、乜贴、奉献和其他宗教性捐赠。
非宗教团体和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接受或者变相接受布施、乜贴、奉献和其他宗教性捐赠。
第二篇:在统战宗教例会上的讲话[推荐]
在统战宗教例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借此机会,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街道办总体发展思路和几项重点工作;二是当前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形势;三是宗教管理工作。
一、总体思路和两方面重点工作
宁边路街道是昌吉市的老城区,总体情况是辖区基础设施薄弱,居民居住环境较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积累薄弱,农牧民收入情况总体上偏低。作为新一届班子领导,我们进一步明确工作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二次全委(扩大)会和市八届人大会议精神,以建设“文化宁边路街道、数字宁边路街道、名吃宁边路街道、绿色宁边路街道、和谐宁边路街道”为发展目标,大力发扬“极力争取,争创一流”的宁边路街道精神,全力以赴保稳定、坚定不移促发展、强化效能改作风、不遗余力惠民生、提升服务创特色。除了一些常规工作,结合辖区实际,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社会化服务与管理水平。推进旧城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宁边路街道80%以上属平房区,两个村(北园村、北门村)属于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任务十分艰巨。目前,西街社区30号小区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中,今年,认真总结棚户区改造经验,有序推进城关、顺城巷、北庭新村社区的旧城改造进度。按照昌吉市区统一规划要求,切实做好城中村居民的摸底备案工作,做好北园、北门两个城中村的规划改造工作,坚决遏制私搭乱建现象,推进城中村改造进度。结合旧城改造,实施好水电巷“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综合改造,彻底解决基础设施差、物业管理不到位、居民意见大的热难点问题。按照“推进改造进度、妥善安置居民、努力改善民生”的工作路线,解决好旧城及城中村改造后的居民安置后续工作。
第二方面:以优势资源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近郊型特色经济。
一是打造文化旅游线。依托宁边路、红旗路沿线的西街民族文化聚集点,吉瑞祥玉器街、人民公园游览园、回民小吃街、观音故里、闽昌石雕园、清代粮仓、古城墙等民族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线。深入挖掘开发少数民族服饰、刺绣、编织等民族工艺饰品,整合西街干拔毛鸡产业。扩大“玉石”文化的宣传,将瑞祥玉器市场建成旅游购物中心;借助昌吉市美食节、旅游文化节宣传平台,加大回民特色饮食文化宣传,将小吃街打造成回民饮食的集中品尝地,带动北园村农家餐饮业;将人民公园打造为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园和昌吉文化的宣传园;将清代粮仓、古城墙等古迹遗址建成昌吉历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青少年教育基地。
二是打造休闲渡假带。依托郊区优势,加大绿化、美化力度,规划种植特色林果,将北园村、北门村建设成休闲渡假园和特色林果、绿色蔬菜采摘园;发挥牧业村的区位优势和哈萨克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哈萨克族文化体验村。
三是建设绿色果蔬区。在现有温室规模的基础上,打造绿色果蔬基地,申报绿色蔬菜基地认证,按照“基地+公司”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引进净菜加工企业,申请商标注册,实行包装上市,发挥城郊优势,全面占据市场,扩大乌鲁木齐、五家渠等周边城市占有量。
二、当前社会发展与稳定形势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稳定,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确保新疆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措施,比如专门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援疆工作,要求19个经济情况好的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并做出了一些援助的硬性规定和要求等等。当前,我们面临历史上发展最好机遇,只有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大力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实现长治久安。但必须看到,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一刻也没停止过,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一些暴力恐怖和非法宗教活动打着宗教旗号,披着宗教外衣,反动宣传气焰嚣张,渗透破坏十分猖獗。稳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历史一再证明:稳定就兴盛、就繁荣,分裂就**、就衰败;稳定团结是福,分裂**是祸。也许在座的各位认为,我们昌吉市稳定的形势是好的,但昌吉市过去没发生大事,并不等于将来不发生事,尤其我们宁边路街道辖区情况特殊,很容易出事。最近就在西街、顺城、水电巷接二连三发生了一些事,虽然我们及时取缔了,但是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2月29日,市上召开了维稳工作会议,严格要求做好“两会”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作为重点地区,街道当日下午也及时召开了相关会议,并对一些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天借此机会,我再次强调,如果再出事,大家谁都推卸不了责任,所以我们时刻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患于未然,增强责任意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一刻也不放松。
三、宗教管理工作
党的统战工作核心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宗教工作的实质是做群众工作的,不是搞专政、打击的。信教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尤其在宁边路街道这样一个信教群众较集中的地方,如何团结和带领信教群众为昌吉市的稳定与发展服务,主要依靠的是我们广大爱国宗教人士和民管会,所以把宗教人士当做“肩负特殊使命的非党基层干部”来对待,再也恰当不过了。长期以来,党和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对爱国宗教人士政治上关心,思想上教育,生活上照顾等。当然我们这些工作没有白做,比如“7.5”事件当中,我们宗教场所没有出现问题,我们的爱国宗教人士冒着危险解救受害同胞,这一切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认可,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众所周知,在我们辖区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更涌现过一些德高望重、爱国爱教的宗教人士,他们不仅做到了两世吉庆,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世纪的宗教人士,希望你们不要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发扬光荣传统,继承老一辈优良作风,与民管会成员搞好团结,坚守好自己的讲经阵地,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真正做一名让政府放心,让信教群众满意的爱国宗教人士。
民管会是宗教场所的管理组织,实行的是民主管理,接受当地政府的指导、监督、检查。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民管会稳定了,这个寺院就稳定了;反之,民管会组织涣散,那么这个宗教场所可能问题不断。我们经常要求问题要解决在萌芽状态,但问题要靠你们这些最基层的组织来反映,可是有些寺院经常进去见不着人,主要负责人甚至很长时间不在岗,如果出现问题,我们政府靠谁来反映?靠谁来解决?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然自愿为这个组织服务,就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记名利,任劳任怨。现在提倡社区、村干部进民管会,主要是考虑那些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不高的民管会班子,但这不是权宜之计,一些常规工作主要还是靠你们自己去做,希望你们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让信教群众满意,让政府放心。
今天分别与民管会和宗教人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从全市宗教管理来看,我们虽然做到了工作创新,但是如何落实好目标管理,还需要大家在实际工作中不流于形式,严格按照考核细则要求,完成目标任务。
最后我代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表个态:要加强我们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要坚持街道领导联系宗教活动场所的制度,联系宗教活动场所领导每周至少一次深入到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中,牢固树立宗教问题无小事的观念,这方面出了事就是大问题,就会影响到我们街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干部。要从我自己做起,街道的每位党政领导都要真正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用在事业上,把能力用在保持稳定和加快发展上,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第三篇:上海的宗教融合 ——以二战时期上海对犹太难民的接纳为例
上海的宗教融合
——以二战时期上海对犹太难民的接纳为例
一、早期上海与宗教的接触
上海坐落于中国东部沿海,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往来的不断发展,上海逐渐成为最著名的交通枢纽之一。国际交流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宗教在上海的传播。鸦片战争后,上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人民受压迫,社会动荡,生活难以保障。结合各个宗教发展的历史来看,我认为在缺乏精神支柱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将情感寄托于某些传说或者信仰。加上此时大量西方传教士渐渐进入上海,以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为主的教派在上海的影响力迅速提高。随着中国逐渐在西方列强的侵略过程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自发的爱国救国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开始萌生。在这样一个阶段,西方宗教在传入中国、普及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社会自身的影响,有一部分宗教人士为爱国运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我看来,也许当时在上海各个单独的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力难以言大,但是这些宗教人士的共同努力直接影响到了许许多多的宗教,使得这些宗教在中国的组织致力于爱国自救、解放思想、反对封建统治。同时由于传入较早,这些宗教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也在逐渐适应中国国情,在保留它们自己的特点的同时还能够与中国社会很好的相互适应,从这一点上来看是很难得的。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出上海对于宗教的包容、接纳。近代开始上海与世界的联系就十分紧密,各国居民众多,这对上海社会的影响在宗教上就反映在上海各宗教相互融合、交流上。在我看来,也许是得益于中华民族无普遍性宗教信仰的情况,各个宗教尽管教义不同,信仰有所差异,但是在它们传入上海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同当地传统信仰冲突等矛盾,各个宗教均能找到相应的信奉者,各自成立教会、传播教义,和谐共处,有时更会相互融合、交流和汲取。以基督教为例,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在中国上海迅速发展,当时的上海集中了一大批受过西方先进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再后来,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各个宗教也为了逐渐适应中国社会变化而努力,提出了比如宗教本土化的想法。我想,宗教与一个地区的结合是两方面的,只有宗教愿意去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同时当地人也相信那些教义,宗教才能很好的传播,同时这样一种友好的接纳方式对于宗教汲取我们各地自身的文化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只有这样,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才可以融入到一些宗教里。显然,上海这样一种包容的态度也促进了宗教的发展,同时也很好的保留了当地自己的风格,宗教和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我觉得,也许正因为上海这样一种友好、融洽的对于宗教的态度,在二战时期饱受灾难的犹太人才会在上海获得栖身之地,在这段历史里,上海对于宗教的接纳、包容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现。二、二战时期上海对犹太人的接纳 70多年前,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慑于纳粹的淫威,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对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在此刻,中国人民却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的犹太民族敞开大门,两万犹太人涌入上海,与10万上海人一起居住在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二战的艰难岁月。上海的摩西会堂刻录了犹太难民在虹口生活的印记。
1937年到1939年8月,是犹太难民涌入上海的高峰期,他们被安排在上海的舟山路、霍山路、长阳路。而著名的摩西会堂就在长阳路上,这里也是犹太难民集会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当时上海市民积极帮助犹太难民,极大改善犹太难民的生活状况。但是,原本逃亡到上海的犹太难民的生活已经走上正轨,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人把大部分犹太难民赶进隔离区,并发放通行证限制他们的出行,没有通行证,他们不能工作和上学。善良的中国人尽管自己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遇,仍然积极为犹太难民提供各种援助,有的把自己的房子借给犹太人住,向他们发放食品等生活必需品。
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后,纳粹掀起反犹狂潮,欧洲大地上600万犹太人惨遭屠杀,大批犹太难民先后辗转逃到上海,上海因此成为不少犹太人的“诺亚方舟”。根据统计,仅1937年间就已有六千多犹太人陆续抵沪,1938年到1941年,上海虹口区先后接纳了欧洲涌入的犹太难民2万余人。
当年,通过“犹太国际委员会”、“东方犹太人社区”、“联合国难民救济所”、“红十字救济会”等各种救济社团的协助与安置,犹太难民们在虹口有了栖身之地。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是有一定技术和专长的:律师、医生、工程师、教师、各种手艺师,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犹太民族的“适者生存”的优点显示出来了。他们从事商业活动,开设了小型的服装、面包、冷饮、旧货业等商店或小商小贩,到1941年,犹太人集中居住的提篮桥地区出现了商业茂盛的局面,唐山路、熙华德路、汇山路、爱尔考克路和公平路这些街道重新建立了起来,而舟山路则成了商业中心,号称“小维也纳”。
犹太人的生活的确不易,在躲避追杀的同时还得自谋生存,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努力的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上海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生存下去。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怨自艾,反而乐观开朗,积极看待自己的遭遇。犹太民族是神奇的民族,他们对生命有崇高的敬仰,没有选择向所有的德国人复仇,像希特勒那样杀害无辜的德国民众,而是只对纳粹复仇,不浪杀无辜。
在这几年间,总共有400多名犹太人在上海出生,他们其中有的留在中国为中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有的的回国建设,但他们都没有忘记中国对他们的帮助,有的人甚至每年会回国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
三、记参观摩西会堂及对上海包容宗教的一些思考
摩西会堂坐落于虹口区,沿着舟山路一路走,穿过老街上各式各样的小吃店玩具店,店家懒懒散散的躺在那些不足十平方的小店里,楼上木质的架子上挂着居民的衣物,整个街道的格局略显杂乱,让人隐隐约约还能感受到当时犹太人生活的气息。风景区并不在闹市,尽管周围似在大兴土木修建高楼,那小小的一块却显得格外安静。一路走到底,眼尖的,便可看见一块牌匾,“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九个字印入眼帘。因为不同于其他风景区拥有的巨大牌匾和烫金字样,摩西会堂的名片显得是如此小,以至于没有同伴的提醒,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已经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摩西会堂的大门也很小,尽管是3A景点,却依旧低调。走进大门,小小的场地旁的墙上用中文印着犹太人当时在上海的生活状况,“他不习惯烧开水”“她身无分文”等概述了犹太人初到上海的艰苦生活。沿着墙壁一路往里,我们先去参观了3号馆。馆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长明烛台以及以色列总理的留言,“二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拯救了千万犹太人民”,总理这样说道。
我觉得用“人道主义壮举”去形容当时上海对犹太教的接纳是丝毫不夸张的,毕竟在那个纳粹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上海人民在自身受到极大压迫的情况下,能在自己困苦时,以极其包容的态度,极大的勇气以及极伟大的人性去救济落难的犹太人,这样本身就是人道主义的彰显,人性光辉的伟大体现。由此放眼上海,它是不亏于“国际大都市”这个称号的,就从宗教的角度看,它是没有歧视的。二战时不歧视犹太教,不附和“纳粹风”,现在包容所有的宗教信仰,佛堂教堂以及别的宗教场所和谐地存在于这个都市中。而比它那无歧视更令人敬佩的,是它的救济而不张扬。我想,可能很多城市都能包容各种宗教的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会像上海那样在二战时救助与自己没有丝毫关系甚至可能拖累自己的宗教信徒,默默救助后也只是低调的存在,没有夸大吹嘘自己的事迹,以致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址的存在。但正是这样的胸怀和这样的人道主义,构成了上海这个大都市的血脉,让它在当今世界,成为蜚名中外的国际化大都市。
参观完展馆,我们返回了大门口的摩西会堂主楼。砖红的小洋房格局很小,门口等待进入的十几个人都快被挤到门外去,但洋房里却是别有洞天。底楼是做礼拜的地方,楼顶吊的很高,仪式台后存放着圣经的前五卷-《妥拉》。二楼三楼已经变成了展馆。我们去的时间很巧,正好碰上《安妮日记》在三楼的主题展览,于是我得以细细查看那个存在于我高中课本里的小女孩她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每个展板都是一个故事,展板结束的是她的人生,我看到她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及如履薄冰的战后生活,‘I hear the approaching thunder…’,在接近尾声的展板上,她这样写道。安妮的描写十分细腻,她将我带入她的生活,感受她曾经遭受的痛苦,迷茫以及绝望。其实我略感庆幸,她因生病而离世,并没有长久遭受那些非人的折磨,由此我也深深感受到,犹太教这个民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遭受了怎样的折磨,他们是战争的牺牲品,以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暴君手中的屠刀。
其实在老师布置去参观宗教场所时,我就很想去参观摩西会堂。因为犹太教的悲惨历史太过著名,却也太过模糊,我唯一能接近细节的,是观看《辛德勒的名单》,但电影终究是电影,我想看的是现实。可是走出摩西会堂,我却没有想象中接近历史的轻松,却有一份沉重,我被那些历史-活生生的历史,生生的震撼了,我完全不能想象出一个民族的历史能这样沉痛。
自此我们可以看见,二战时犹太教与上海有了深深的羁绊,上海像母亲一般保护了犹太难民,我想,对别的教派上海应该也是一样的态度吧,宗教在上海生根发芽,上海给予它们养料,而它们也丰富了上海的宗教构成,丰富了上海人的生活。
四、上海犹太人生活区的近况与宗教的融合 二战期间,从欧洲经过陆路或者水路逃亡至上海的犹太人民,在上海虹口提篮桥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生活着,并修建了许多建筑和设施,与本地上海人和谐的共处,共渡难关。虽然犹太人生活的时期与现在有一定距离,但依然可以从一直保留至今的或者经过重建改造的建筑中追忆起那段时光。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犹太教堂、住宅、店铺、学校等建筑物及犹太人生活过的历史环境在虹口区甚至整个上海市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摘录自白马咖啡厅内的展板)。
自上世纪2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涌入上海,在这里生活。这些犹太人在这开了咖啡馆,拥有了犹太人自己的报社和戏剧社团、欧洲室内乐团、各色店铺、屋顶花园等,这里特有的浪漫、精致和丰富的文化生活,独特的建筑与历史风貌涌现,使这个区域成为了著名的东方“小维也纳”。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隔离区”政策似的大量犹太难民从世界各地纷纷涌入,人口密度增大,特殊的历史背景使整个街区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从“小维也纳”变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改编自《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景观研究——以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逐渐形成了犹太人民在当时度过艰辛生活的样貌。
然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战争中遭到破坏,整体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张艳华:《提篮桥——犹太人的诺亚方舟》)。随着政府的重视,这些随着时间而逐渐损毁的遗迹被修缮和改建,形成了如今的样貌。大体上较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并新增了一些提示牌与纪念碑等作为纪念的标志。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由一块延绵的名单墙、几个展厅及摩西会堂旧址等组成。在这块新修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逃亡上海的犹太难民名单墙上,除了密密麻麻的犹太人名字外,还有着触动人心的话语。同样作为新建的展厅里,展示着一段段故事和一句句刻骨铭心的话,同时还有着一些犹太人的物品,向我们还原那一段段历史。大西洋咖啡馆的牌子依然挂在墙上,咖啡馆却搬迁了,只留有纪念品店和供人休息的桌椅和遮阳伞。
纪念馆中的摩西会堂旧址,它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活动场所,现在已经变成了供游客参观的景点。外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修缮过,但依然保留着当时的韵味。现在摩西会堂依然需要游客穿着鞋套行走,木质的楼梯已经铺上了铁管固定的红地毯,原来的宗教场所也变成了参观景点,二楼三楼也改造成了主题展出。在犹太难民居住于上海的几十年,犹太人从欧洲带过来的犹太教与上海本地人的本土宗教相互交融,在特殊的时期和谐共处。
纪念馆对面的白马咖啡厅是复建的,供游客在其中休息。二楼的座椅周围环绕摆放着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小阳台上别有一番风味。而这里在几十年前,也就是1939年,一位犹太难民与亲友在这里开办了这家白马咖啡厅。
绕着风貌区走一圈,可以经常看见上海方舟景点导览的指示牌,以及地上不时出现的绿色的“上海方舟”地砖。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与上海繁华的都市有许多的不同,但是也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这里生活已经没有身处于历史文化区的特别的意识了。
如果不是一块块纪念牌提醒着,感觉就像是这块犹太人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和普通的居民区一样、舟山路与其他街道没什么区别,霍山公园和普通的公园一样聚集着老人与小孩。在牌子的指示下,二战期间,犹太难民救济组织承租房屋设立收容所,安排难民入住,对难民生活、安全予以庇护的犹太难民收容所旧址(摘自导览牌),美国前财务部长布鲁门塞尔旧居,花园餐厅等一系列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才被我们认出来。可见,不仅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连像我一样的游客都已经融入了日常的生活气息之中了。
在风貌区中,比较显眼的就是提篮桥监狱了。建于二十世纪初,在不同时期都履行着它的作用。如二战结束后,先后关押了数百名日本战犯,是中国境内最早审判日本战犯的场所。这座中国迄今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监狱关闭后将进行保护开发,保留了它的威严。
距离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有一定距离,与摩西会堂同为宗教场所的下海庙,依然保留着它宗教的功能。这个经历过多次演变最终形成的佛教活动场所,也见证了不同宗教的交融与发展。
总而言之,现今在上海的犹太人生活区在当时的基础上进行了保护和维修,仍然能以历史的形态被我们所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上海这个地方,不同宗教的交流与融合,共同和谐相处,并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参考资料:
[1]王灵燕.《上海摩西会堂的印记》[M]:现代装饰期刊,2011年第5期 [2]丁翔华.《二战时中国外交官发放“生命签证”两万犹太人避难上海滩》[M]: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第26期
[3]黄静雯.《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街道景观研究——以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 [4]张艳华.《提篮桥——犹太人的诺亚方舟》[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第四篇:以佛教为例分析宗教传播的有效性
以佛教为例分析宗教传播的有效性
撰稿人:董美馨
学号:32013030321
院系:经济学院
班级:贸易经济(2)班
论文摘要:佛教传播方式是佛教宣教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当代社会佛教传播方式的改变,其背后反映了佛教宣教理念的改变。本文将以栖霞寺读书会为范例,其产生及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作为为宗教传播的具体事例,细致说明当代佛教传播方式的改变及其背后宣教理念的变化,并对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当代佛教、传播方式、传播途径、读书会
目录
1、关于栖霞寺读书会
2、读书会成为宗教传播桥梁的原因
人文原因
社会原因
3、传播方式以及途径改变促使读书会取得成功的原因
4、读书会现象给我们关于宗教传播有效性的启示
引言: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宗教文化传播已有很长的历史,从历史最初的传教到如今的网络传播,无疑是一个典型范例。佛教作为四大宗教之一,在中国的传播更是广泛。在今天,佛教的典籍已相当普及,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都有条件接触到佛教的经典。佛教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的预测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广大信徒对于自身命运和前途的发展具有无限信仰,而信仰以及理念对传播的作用显而易见。如今的传播途径更为丰富,网络为宗教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名人微博、博客等。
正文
一、关于栖霞寺读书会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郊,远离繁华的市区,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寺院。现在的栖霞寺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每天有不少的人进进出出,但多是以游玩为目的。然而从2008年3月份开始,寺院开始定期组织佛学读书会,邀请南京各校对佛学感兴趣的大学生到寺院去共同探讨佛学。
栖霞寺读书会对成员要求并不高,并没有设太多的限制条件,只要对佛学感兴趣都可以前来参加。寺院会给读书会的成员赠送部分书籍。当然,成员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在活动中成员可以就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获得的心得进行相互的交流。同时,每次活动寺院都会安排一位法师对读书会的成员进行一个简短的开示,之后成员可以就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请求法师给与解答。
从2008年3月份开始,读书会每月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日。每期读书会的整体安排是上午交流讨论和法师开示、答疑,下午寺院会安排一些参观,让成员了解佛教的建筑和艺术,有时也会组织一些文艺表演。读书会从第一次时的40几个人,到第七次活动时已经增加到120多个人,可见读书会的影响是在不断扩大的。
二、读书会成为宗教传播桥梁的原因
(一)、人文及其他原因
根据笔者在读书会的几次参与观察及与活动组织者的交流沟通,笔者认为读书会能够作为宗教传播桥梁基于以下几条原因:
首先,栖霞寺住持长期以来对大学生中佛学爱好者比较关注,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去组织这样的活动,一直没能把筹办读书会的想法付诸行动。后来有一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在栖霞寺出家,因为他刚从校园出来,对学生比较了解,希望通过读书会分享的模式更大化的传播佛教知识,得到寺内住持的同意,最终读书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其次,栖霞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郊,紧挨着仙林大学城,这里聚集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有近30万学生。而且这些学校距离栖霞寺都不是很远,学生去寺院比较方便。寺院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时间安排上及活动的内容上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再者,在南京高校中有一定数量的对佛学感兴趣的大学生,这为读书会能够出现奠定了群众基础。南京地区乃至整个苏南地区都是受佛教影响深远地区,信教群众相对较多。基于笔者在第七次读书会时发放的问卷,从问卷反馈的信息发现成员中有16.9%是基于父母的影响接触佛教的,有14.6%是基于亲戚的影响,有2.2%是基于邻居的影响,基于同学影响的高达46.1%,可见大学生多是受自己身边的人影响而接触到佛教,从而对佛教感兴趣的。
(二)、社会原因
首先,国内学者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的态度比较暧昧,对佛教也是一样,这给佛学读书会信息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在上海市的大学生中,有53.29%的学生虽然不信仰宗教,但对宗教文化现象感兴趣;在四川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2%的学生认为很难说自己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宗教信徒;
在广西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2.4%的学生对信教与否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认为是个人的事情;在东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0.8%的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并不对立,有54.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信教纯属私事,对社会没有影响。从这些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在心理和行为上趋于认同。
再者,当前社会对宗教也比较包容,接触宗教时所承担的社会压力降低。笔者在对读书会进行调查中曾看到南京某高校出现过班级集体去参加读书会的情况,虽然这种现象不常见,但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学生对佛教的接纳程度。最后,当代的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惑,部分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排解,那么宗教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排遣的方式,这是部分学生接触宗教的原因。同时随着近些年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在校人数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多,而学校相关的管理又无法在短期内提高,造成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疏忽,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方面,已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校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时需要自己处理这些压力。表四显示出68.2%的学生接纳佛教是出于心理的诉求,这表明前来参加读书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笔者认为这和在校大学生各方面压力增多且缺乏正常的排解渠道,同时学校的学生工作又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是有着因果关系的。那么处于焦虑中的学生到宗教中去寻找“静心”也就变为学生应对压力的一种方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2.2%的成员接纳佛教是“精神上缺乏依托,佛教可以在浮躁的社会中帮助人净心”。
在栖霞寺读书会活动中有一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提自己的问题,然后寺院的法师给与解答。根据笔者的多次观察,学生所提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读佛经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懂的地方,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麻烦。这些麻烦导致学生心里很烦躁,自己又没有办法排解,希望法师能够用佛法给与解答,让自己的烦恼能够少一些。后者的问题往往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和通过问卷所反映的信息也是一致的。
三、传播方式以及途径改变促使读书会取得成功的原因
首先,读书会的出现反映了佛教宣教理念的改变,开始重新定位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传统的汉地佛教,僧侣在进行诸如讲经、俗讲、宣卷、怅仪、写经、印经等活动中将自己的和受众的关系定位在“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山林佛教是这种宣教理念的典型代表,普通的老百姓有需要帮助的地方需要自己去寺院寻求帮助。然而,这种宣教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代以来,汉地佛教界内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主动调整宣教理念,从“拯救——被拯救”的不对等传播模式转变为“建议——回应”的对等传播模式,主动把自己的理念在社会上宣传,接受大众的挑选。这一传播模式所蕴含的理念在读书会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栖霞寺主动邀请南京各高校学生前来参加读书会活动,讨论佛学问题,同时针对学生提出来的疑问,寺院法师也尽自己的所能给与解答。学生参加读书会完全是自愿,如果觉得没有收获也可以自愿离开,来去都是自由的,这充分体现了寺院和学生之间的对等关系。
伴随传播方式改变的同时,寺院在传播内容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笔者的几次参与观察中,在法师的讲座中也很少涉及到对佛教教理教义的直接宣讲,更没有鼓动人去信仰佛教,更多的是佛教文化的介绍及运用佛家智慧来解决成员现实中的问题。从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这是比较契合学生心理的。87.7%的成员参加读书会是出于了解佛教文化和带有好奇心的想换个环境静静心。
此外,寺院给成员提供的书籍以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系列书籍为主,所讲的内容多用佛家的智慧帮助人们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这些书籍对学生来说在阅读上没有障碍,而且很实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读书会所产生的效果很不错。
在“建议——回应”的对等传播模式下,寺院也加强了自身的服务意识。读书会成员去栖霞寺参加读书会,寺院方在各个方面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但每次都有专人负责,还配备有专门的固定教室。另外寺院也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外请一些有影响的名人来给成员们做讲座,如星云大师、林清玄等都曾在读书会做过活动。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寺院方都以一个组织者和服务者的态度把整个活动办好,相反对成员的要求很少。
四、读书会现象给我们关于宗教传播有效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里,任何宗教要想存在和发展,都需要运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大众进行宣教。好的宣教方式不仅有力宗教自身的发展,使其与所在的环境和谐相处,而且会在受众身上产生良好的反应,从读书会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下启示:
第一,佛教的宣传方式必须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一致。在准确把握社会思潮变动的情况下,调整自身的宣传策略。在现代的民主社会中,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更加的理性与务实,因此佛教在宣传自己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同时,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人们对能够确实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知识更感兴趣,深奥的、晦涩的知识往往会被人们敬而远之,好的传播方式需要去主动适应现代人接受知识的习惯。
第二,宣教对象和宣传的内容应该根据寺院自身所处的环境而确定。南京栖霞寺因地处仙林,学生众多,所以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宣传对象。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面临的人生困惑,调整宣传的内容,侧重在解决面临的问题,而非仅仅为了宣传自己,容易吸引学生。栖霞寺仅仅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能像栖霞寺这样有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因此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第三,佛教宣传方式必须在国家的法律规定范围之内,并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栖霞寺的读书会活动是在南京市宗教部门的允许之后进行的,每次活动都有备案,整个活动面向社会,发扬佛教徒爱国爱教的传统,坚持“不犯国制,不漏国税”的戒律,主动成为社会建设中的一支和谐力量。
结论
因时、因地调整自己的宣传方式,汇聚更多的善缘,通过人们常用的通讯工具使人们增进对佛教的认知,从而达到宗教传播的目的。栖霞寺以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达到大学生佛教知识的普及,将目标人群年轻化,是此项传播方式的独特亮点
参考文献
①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北大学学报,2001,(2)
②徐世强•当代大学生的宗教思想观念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3)
③邓国锋,龙妮娜•广西大学生宗教观调查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5)④石文玉•在校大学生的宗教文化知识状况值得关注【J】.中国高教研究,2003(4)⑤朱至刚.近代汉地佛教宣教方式的演化【J】.国际新闻界,2007,(9)
第五篇:高校宗教问题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高校宗教问题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民族与宗教 NO.2, 2009 GEN ERAL.NO.585 6
民族与宗教 NO.2, 2009 GEN ERAL.NO.58
收稿日期: 2008211210
课题组成员:张爱淑,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来成,中国矿业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王晓燕,徐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郭大良,徐州市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李晓冬,中国矿业大学党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
徐州市委统战部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联合课题组
摘 要: 2007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意见》([ 2007 ]16号文件),就做好高校的宗教工作做出部署。恰逢其时,徐州市委统战部、中国矿业大学党委统战部联合申报了《高校宗教问题研究》的课题。当前,宗教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大学校园,致使部分学生盲目信仰,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高校的宗教问题,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关键词:高校;宗教;中国矿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D6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23163(2009)0220052205
宗教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问题,又是个政策性很强、涉及范围很广的问题。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宗教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影响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活跃,各种宗教以不同的方式对大学校园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不断加大对高校校园的渗透。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从了解和把握现实情况入手,在中国矿业大学通过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通过《高校宗教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摸清了该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并对大学生宗教问题的认知途径和成因进行了缜密的分析,提出了对策,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找到了方法和途径。本课题的调查范围虽仅限于中国矿业大学,而非徐州地区乃至全国的高校,但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基本吻合,对全面认清把握全国高校相关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状况调查
今年3月,我们在中国矿业大学全校大学生中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宗教问题》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下发1000份问卷,回收916份,其中回收硕士博士问卷59份,回收本科生问卷857份,总体的收回率达到了91.6%。本次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的样本分布是:本科生占90% ,其中理工科大学生的问卷量略大于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占到10%。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
1、父母信教情况。目前,高校在校生中独生子女已经达到90%以上,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父母不信仰宗教。从在校生的年龄结构来看,他们父母年龄大都在50岁左右,建国后出生的在校生父母们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因而信仰宗教的比较少,不信教者占到84.2%。我们认为:在校大学生中,除生源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外,宗教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概念模糊,他们的父母对于宗教接触、涉及也不多。
2、政治面貌情况。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党团员大学生占到了87.5%,由于高校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在青年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受到宗教影响的大学生人数比较少。详见表一。
表一:基本情况分析统计表:类别/分类/人数/比例/分类/人数/比例
性别/男/596/65.1%//女/320/34.9%
层次/本科生/857/93%/硕博士/59/6.4%
面貌/党团员/894/87.5%/群众/22/2.4%
父母/信教者/145/15.8%/不信教/771/84.2%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类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信仰宗教在各教别之间的分布状况和我国宗教信仰人群在各教别之间分布的总体状况具有一致性。由于调查问卷中没有规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样本量,从定量和定向之间关系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与信教之间的关联度比较模糊。
表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分布状况
佛教104/11.3%/伊斯兰教7/0.7%
基督教74/8%/天主教2/0.2%
道教12/1.3%
(三)大学生对于宗教态度分析
宗教的态度涉及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认为:一方面我国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党建工作成效显著,使得大部分学生树立起了科学的人生信仰。详见表三。
表三:您对宗教的态度是什么?
赞成并信仰某种宗教125/13.6%
赞成但并不信仰某种宗教287/31.3%
不赞成也不反对478/52.1%
反对35/3.8%
(四)宗教在大学生中传播渠道和影响因素分析从总体来看,通过调查发现真正了解宗教的大学生是少数。在问道: 您了解相关的宗教知识吗?回答“不了解”的占77.6%;在问及您对自己所信仰宗教的内容熟悉程度如何? “了解很少或根本不了解”占到31.8% ,说明大学生即使信仰了某种宗教也具有一定盲目性。一方面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宗教知识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即使信仰了宗教的大学生对所信仰的宗教也是不甚知了。详见表四。
表四:您对自己信仰的宗教内容熟悉程度如何?
系统了解/比较了解/了解很少/不了解.人数9/21/10/4,比例20.4%/47.7%/22.7%/9%
1、关于宗教影响大学生的因素。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家庭、教会场所、书籍报刊和境外电台或者境外传教人士的影响。详见表五。
表五:您通过什么途径信仰宗教?项目/人数/比例
受到熟人、家庭的影响228/24.8%
受到教会的影响5/0.5%
自己阅读相关书籍、了解相关知识以后信教21/2.3%
受到境外电台或传教人员影响4/0.4%
2、大学生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从影响渠道统计分析来看,在校大学生了解宗教的主要途径还是阅读相关的书籍,其比例占到58.3% ,摆在第二位的是网络和境外的电台广播, 占到13.5%。详见下表六。
表六: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宗教知识的?
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112 58.3%
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宗教电台26 13.5%
通过教会传教24/12.5%
教会组织培训4/2%
看单发的小册子、传单8/4.1%
其他18/9.3%
(五)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诱因和信教后变化情况
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究其原因是经常受到宗教情感的熏染,对宗教具有一定的认知和体触。在当问及是否接受过宗教组织的经济资助? 仅有15人接受过,占到被调查人数1.6% ,尽管宗教组织通过资助贫困学生使大学生信教比例较小,但也要引
起我们足够重视,要高度关注高校贫困生、特困生。
表七:您信仰宗教的原因?
寻找自己的信仰15/27.7%
寻找精神寄托和慰藉21/38.8%
为宗教文化感动9/16.6%
寻找自己的信仰15/27.7%
寻找精神寄托和慰藉21/38.8%
为宗教文化感动9/16.6%
感到孤独4/7%
感到好奇2/3%
学习压力太大1/1.8%
失恋1/1.8%
感到社会风气不好0
其他1/1.8%
2、信教后大学生的变化。大学生在信仰宗教后,在交往、心理、思想及对社会的看法等诸多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关于交往圈子的变化情况, 62人中认为交往圈子扩大了的达到19人,占到信仰宗教人数的30.6%;信教后有56%的人回答感觉精神
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在精神上感觉积极、向上、乐观、心态平和。
表八:信教后大学生思想变化情况统计表
更加乐观/更加悲观/更激进/更积极向上/更加平和,10/2/2/2/12,18%/3.6%/3.6%/3.6%/21%
(六)关于高校和宗教的关系分析:大学生普遍认为:高等教育要和宗教分离或者学校就不应该允许信仰宗教,详见表九。对于宗教的作用都是从积极方面认识的,详见表十。
表九:您认为宗教和教育的关系如何?
师生信教、传教对于学校教育无影响444/48.5%
要坚持宗教和教育分离的原则362/39.5%
学校不允许信教227/24.8%
表十:您认为宗教文化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
开展合法宗教活动,能促进社会和平谐,非法活动将导致学校、社会不稳定428/72.5%
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123/20.8%
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和平演变32/5.4%
(七)大学生与依法管理宗教
在调查问卷中,问:您在校园里有过被传教的经历吗? 回答“没有”的大学生823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9.8% ,比例是相当高的。但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也有学生在校园里有过被传教的经历,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问及“高校师生可以信教吗?”问题的时候, 732人认为:“可以”,占到被调查人数的79.9% ,说明大学生对于高校师生信教还是比较认同或者是宽容。在问及外籍教师是否在学校传教问题时,回答没有或者不知道的871人,占到95%,说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执行的效果明显,也显示出我国对宗教工作实施依法管理工作的成效。伴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不断推进,宗教立法工作为我国的宗教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说明在校大学生对国内宗教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还是比较了解。
表十一:您知道国家法律允许哪些场合可以开展宗教活动?
寺庙、道观、教堂、清真寺等宗教场所792/86.5%
信徒自己家里77/8.4%
学校9/0.9%
其他18/1.8%
(八)调查问卷的基本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多数是模糊的,但不应该忽视少数人受到宗教的影响而信教的问题。从调查分析来看,在大学生思想深处普遍认为高校师生可以信教。这个思想基础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实施西化、分化提供了土壤。
二、在校大学生宗教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查证、网络调查以及个别访谈,我们认为影响大学生有关宗教认知的诸多方面中,既有个体的因素也有团体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之中,既有外来的宗教也有我国本土的信仰方式,它们经过相互冲突和融通,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儒道释融合的宗教结构和模式。这些传统宗教思想和实践,构成了延绵不绝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至今在社会各个层面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将包括宗教在内的异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带入国内,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势必成为各种宗教竞相争取发展空间的地方,而在校大学生基本上还处在知识积累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受到国内外宗教的影响在所难免。
2、家庭因素
宗教问题往往是和民族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不可能不受到家庭的影响,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信教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更多体现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或者说是宗教的民族性和民族的宗教性相交织。少数民族学生在对宗教的认知程度和对宗教的力量感、敬畏感、安定感的认同程度上较强,对宗教经典文献、教规教义的了解较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然。这表明大学生宗教信仰及认知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随着我国民族宗教政策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数还是在不断增加,家庭的宗教信仰成为宗教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当问到“你通过什么渠道信仰宗教”,在受到调查的近千人中,有228人是受到家庭和熟人的影响而信教的,占被调查人数24.8%,是大学生信教的第一位因素。与非信教学生相比,由于家庭因素的作用,信教学生对宗教的了解有更为直观、形象的接触和体验,对宗教的认同在人数和程度上要高得多。大学生信仰宗教最初、最大的原因
是由于家庭信仰背景的影响,这种家庭影响不断扩展通常会形成宗教信仰的地域性。
3、地域因素
宗教的传播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宗教的传播与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国际接轨的紧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宗教影响主要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两端:比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来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信教。由于较多接触外来文化,除了传统宗教,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也是他们的重要信仰选择。
4、科技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宗教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从我们开展的调查来看,现在传媒技术的发展,报刊、书籍五彩缤纷,为宗教在校园的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为了提高学习外语兴趣和外语水平,许多高校都自己办了校园调频广播电台,播放外语节目帮助大学生加强外语的学习,大学生都用调频调幅收音机收听外语节目直接收听外台英语广播,宗教团体利用广播电台开办外语节目以吸引听众,然后开办宗教节目进行宗教的传播,现代广播技术的发展成为宗教在高校的传播的社会技术因素之一。尤其是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为宗教在校园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广播和网络的影响占到一定比例,但没有细分出网络和广播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中,网络对宗教传播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5、心理因素
在校生的年龄阶段正是世界观、价值观成熟、定型的阶段,是对于任何未知世界都充满好奇的阶段。
宗教及宗教文化,对于好奇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一部分学生,由好奇开始涉猎,由涉猎开始信奉,再加上社会因素的引发而信教。
从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来看,目前大学生主要存在着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环境压力“五大压力”,由于心理压力的存在而产生心理上的迷茫、空虚、烦恼等情感,为了排解、释放这些心理压力,寻求心灵上的寄托和慰籍而信教。从就业压力方面来说,尽管国家采取一系列就业政策,但就业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大学生从一入校就开始为就业而准备;从学习压力来说,由于我国一直采用的精英教育思维方式,扩大招生后的大学生,学习压力升入大学后压力始终不曾减少;从感情压力来说,大学年龄阶段的青年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情感问题,大学期间由于感情危机和压力而自杀的大学生时有所闻;生活压力主要是由于扩招后,交费上学要求家庭承担一定的教学费用,在物价上涨、经济结构调整大的社会背景下,部分下岗职工家庭增多,使高校的贫困生、特困生人数增多,这些大学生要完成学业在经济上会有压力;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在部分学生心理上产生失落甚至被剥夺感。“五大压力”交互作用在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心理障碍,而宗教产生的慰藉作用恰好满足了一些学生的心理需求。
6、管理因素
我国一直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高校也一直严格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要求大学生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纪律。国家明确规定:严禁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播宗教,严禁在校园举行宗教活动,严禁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严禁学生参加非法的宗教组织和宗教聚会活动。但由于学校管理中的疏漏,存在一定的管理死角,不可能对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管理到位,关心到位。加上国际化的大社会背景,国际交往、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宗教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涉及到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也给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个别教师违反学校规定和纪律,课堂上宣扬唯心论、有神论等观点,也造成一定范围的影响。
7、教育体制因素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看,我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存在较大的不对称和差异。在高中阶段,他们学习的目的、目标非常明确,但进入大学学习阶段以后,学习的环境、方法、任务、目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地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一旦遇到的各种压力和挫折产生精神焦虑而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慰籍。在缺乏正确引导的外在条件下,很容易投向宗教的怀抱。目前,在这方面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缺乏包括正确的宗教在内的人文教育是导致大学生信教很重要的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我国正处于进一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也正处于深刻变革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日益趋向多样化,宗教的社会影响力在新时期新阶段有所增加,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要高度重视高校的宗教问题,我们必须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把握问题、积极应对,了解并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问题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1、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教育。要充分发扬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建好两支队伍,抓好两个阵地建设,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所谓的主渠道就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程体系,主阵地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堂教育。建设两支队伍,就是要加强建设政治理论专职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
抓住两支队伍,占领两个阵地,积极引导大学大学生把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宗教问题。从主渠道来说,要加强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政治课程的各自特色进行积极引
导。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要着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起源和本质,树立科学的人生信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抵御宗教渗透的法律意识。建立专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让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占领主阵地。在文化素质课程中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溶入无神论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2、加强党对高校宗教工作的领导,提高对于宗教反渗透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特殊复杂性的认识。高校党委要加强对于新时期宗教问题的认识,把高校的宗教问题摆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宗教工作是党的特殊的群众工作,需要高校党委高度重视之外,还要形成一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宗教问题是个系统工程的问题,牵涉到的部门多、领域广,需要党的宣传、统战、科研、外事、学生工作、保卫、教学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党委重视高校的宗教工作就要统观学校全局,建立统战协调、多部门配合,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性运行机制,没有党委的坚强领导,要做好高校的统战工作就没有基础和核心。
3、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加强依法管理宗教。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学校的教学纪律。严禁在高校的所有教学活动中传播宗教,严禁在校园举行宗教活动,严禁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严禁大学生参加非法的宗教组织和宗教聚会活动。凡是来校的外籍教师,在组织学习中国的有关法律的同时,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要明确关于法律的相关条文,声明在校工作期间,严禁在大学生中秘密传教、发展教徒,对于和国外进行的合作科学研究过程中,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科学研究工作,要加强相关的监督。教学工作中,要严禁在课堂上宣传有神论,对于无视学校纪律的老师要进行批评教育,对于极少数屡教不改的教师要进行纪律处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纪律,对于违法的大学生参与秘密传教、在校园内组织宗教活动的根据学校有关纪律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者进行纪律处理。加强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大学生海报栏、校园小报、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监督和管理,绝对不给宣传宗教思想或观念的活动提供传播渠道,尤其要遏制空中传教、网络传教。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心大学生的生活。按照校园文化建设“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基本要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高度关注校园网络,不断推进校园网络阵地建设,尤其是校园BBS板块,用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健康的网络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图书馆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读好书,好好读书,推进校园读书活动,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鼓励大学生创作喜闻乐见的校园文艺作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导大学生去享受真善美,提高审美的眼光,具有现代人高尚的情操。
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尤其是加强就业辅导、就业服务,不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防止大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转而在宗教上寻求寄托。对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尤其是10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学生,要严格按照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四信”教育,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加大学生的党建工作。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抓起,一方面抓大学的适应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认真抓好大学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抓住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
参考文献:
[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2006/27.[ 2 ]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983/22.[ 3 ]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1997210216.[ 6 ]国务院令14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宗教活动管理规定.199421.[ 7 ]张新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理论思考.中国宗教网.[ 8 ]陈松绍.执政党与宗教: 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M ].中国宗教.2004(1).[编辑:魏 方]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