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请工作安置报告
申请工作安置报告
尊敬的市领导:
您们好!
本人XXX特向您们申请,将我安置在市区工作。本人XXXX是一名转业士官,从XXXX年入伍至XXXX年转业,我在部队工作了八个春秋,在这八年的军旅生涯中本人励志本职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工作成绩,被部队党组织多次评为优秀士官,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三等功一次.现退伍已经一年多时间还没安置好工作,我虽有XXX的军人复员安置卡,但父母定居XX市多年,且均无经济来源,家境十分困难。我身为长子,承负家庭重责,责无旁贷。故再次恳请市领导将我的工作安置在市区,本人及家人万分感激!
申请人:XXXX
XXXX年XX月XX日
第二篇:残疾人申请安置房报告
残疾人申请安置住房报告
尊敬的区领导:
我叫王德清,男,现年43岁,残疾人,户口隶属于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育才居委会;家有90岁的母亲与11岁的儿子,现一家三代三口人居无住所,食无着落。
我于1992年来到西洞庭管理区,先后在西洞庭糖厂、罐头厂做过杂工,2000年在圆盘路购买了一间门面住房(其中借款2.5万余元),从事大米和饲料经营,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生意一直都比较红火。
2006年因区里建设文化广场的需要,我的门面住房也被列入了拆迁范围,一次性仅仅补助了9000余元。拆迁后政府也积极地想尽了办法,多次给我租了临时住房,但租住的房子大多都是小偏屋或是一间房。这几年以来,由于现在门面租金太高,也没有本钱再从事大米与饲料生意,生活日见拮据,2007年妻子丢下儿子离我而去,外出打工至今杳无音讯,家里基本上没什么经济来源;自己曾先后多次在企业求职,但因身体残疾,行动不便而遭到拒绝。全家三口人现一直靠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度日,自己也常常感到身残志不强,没有什么能力,但生活在这个和谐的社会里,我想我这个没用的人也没别的办法,就只有厚着脸皮来感受党和政府给予的温暖和关怀,现正值西洞庭的惠民工程----安置房
即将竣工,初次投入使用之际我特写此申请,请求区各级领导给我安置一套让我一家人能正常生活的住房!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11年1月22日
第三篇:关于申请安置房的报告
关于申请安置房的报告
我叫刘玉杰,男,1963年9月生,汉族,高中文化,1980年6月参加工作,本县罐头嘴镇人。1980年10月户口迁往城关镇扬旗嘴居委会,并在辰阳建筑公司工作。1986年迁居城南居委会6组,先后在县酒油厂,县外贸五金机械厂工作。因为安置过度房不太方便,城南居委会的五保老人不愿前往,于是要求符合条件的人予以配合。我得知消息后,县房产局庄子权主席找我商量,并要求我主动配合,我爽快地答应了。
后因修建辰阳南路(即原汉南路),需要拆迁,我又是搬迁对象之一,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并与当时给我做工作的县房产局副局长刘忠、安置办主任王成富形成口头协议:今后只要我县分配居民安置房,积极搬迁的就会第一时间安置。
我现在居无定所,借居在图书馆已3年,强烈要求县国有公房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解决我的实际困难。
刘玉杰
2011年8月30日
第四篇:安置帮教工作调研报告
安置帮教工作调研报告
安置帮教工作调研报告
加强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以下简称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和帮助教育,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安置帮教工作也呈现了区域化的不均衡发展。而这其中,既有安置帮教机构的原因,也有刑释解教人员自身的原因,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
一、当前安置帮教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法律依据
目前为止,除了一些个别的原则性指导文件,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的全面的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保护的法律,实践中往往只能依靠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政策性文件来指导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任意性较大,这也导致实际工作缺乏执行力,或是在执行过程中特别混乱,难以衔接。
(二)基层组织建设不完善,脱管失控现象严重
由于安置帮教工作本身的非强制性,很多刑释解教人员在回归后不会及时到户口所在地报到及办理入户手续,而是选择到外地务工,这导致当地的安置帮教组织无法掌握他们的行踪,因而造成脱管漏管现象。而安置帮教工作本身也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工作机构,有的地方有专门的安置帮教组织,有的地方则与社区矫正或基层工作处合二为一。这样混乱的组织形式导致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工作流程。再加上这项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而很多地方基层组织的力量薄弱,无力统筹各个部门统一开展工作,因此这项工作很多时候处于无人抓无人管的状态。
(三)安置就业困难
在目前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下,刑释解教人员大多都面临着无法就业的困境,由于刑释解教人员很多自身条件差,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社会歧视,他们在缺乏政府帮助的情况下很难实现自力就业。
(四)安置帮教主体单一,缺乏社会参与
安置帮教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被社会所接纳,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安置帮教工作都是以政府为主导,极度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而安置帮教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应当由社会主导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原因分析
(一)安置帮教理论研究、立法滞后
西方国家对于人的社会保护有着20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而刑释解教人员的回归社会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再社会化工程,需要社会学、法学的理论予以支撑。虽然中央、国务院把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综治委和各省市综治委也制定了一些工作方面的规定,但就安置帮教工作本身来说没有一部法律来指导、管理,这给安置帮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1954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改造罪犯刑满释放及安置就业暂行处理办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显然已不再适用。1994年的《监狱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救济和权利保障等问题作了专门规定,但只有4个条文,这些规定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和程序性,不能涵盖安置帮教工作的全部内容。现阶段的安置帮教工作主要还是依据现行有关政策,借助行政手法去贯彻落实,这既不符合依法治国方略,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基层力量分散,信息资源没有共享
安置帮教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合开展,但是部分单位缺乏大局意识,对安置帮教工作不够重视,再加上不同系统的单位内部缺乏固定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导致难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这项工作。同时,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基层安置帮教机构没有与公安机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人口信息不全,对部分不愿意回原籍或者因各种原因发生户口迁移的人员难以管理。
(三)刑释解教人员的标签污名化与社会区隔和排斥
刑释解教人员虽然已经经过国家规范的约束和改造,实现了再社会化,但社会制度、社会成员对其污名化标签的现象和机制安排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对他们的定期审查,舆论宣传中对他们的负面报道。普通民众对安置帮教人员的评价也普遍比较负面,危险而易于再次犯罪往往是人们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刑释解教人员同时还面临着社会的区隔和制度的排斥。英国社会学家布思关于伦敦地区刑满释放人员的研究发现,这些人重犯率很高与社会文化的区隔和排斥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标签污名化通过社会制度的区隔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些区隔和排斥包括就业制度中的歧视、流动机会的丧失以及身份的固化等等。刑释解教人员一般来说社会声望都比较低,经济购买力和政治权力往往也是缺乏的,他们往往被隔离在正常的流动渠道之外而成为圈外人。
(四)政府与NGO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缺乏合作
政府在安置帮教工作中能够有力的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的质量,降低违法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但是政府的工作往往缺乏专业化的水平,很多时候有心无力,最终产生畏难情绪,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相反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拥有大量的专业社工和常年从事社会工作的经验,并且能够深入社会之中,不仅能够做好工作还能起到正面的宣传作用,传递正能量。可是,现实情况是,目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缺乏长效有力地合作机制。如果能够借助一些非政府组织,例如上海市的新航社区服务总站,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帮扶回归人员的工作交给专业的社工站,由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来开展工作,既是对政府力量的有效补充,也能够让社会大众对这项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取得人们理解和认可。
三、方法和对策
(一)安置帮教工作的法治化
法治化的前提是法制化,安置帮教工作应当依法进行,遵循法律程序,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具体来说应当考虑到以下几点:
1.权利义务(权力职责)的法制化。以立法形式完善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保障,明确工作部门的职责分配,避免工作混乱互相推诿。
2.工作程序的法制化。将安置帮教工作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固定下来,明确工作程序,形成稳定的工作制度。
3.工作机制的一体化。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建立健全一体化的安置帮教工作网络,充分共享信息资源,通过立法或制度上的规定将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有效联合起来做到帮教工作机制的一体化。
(二)刑释解教人员的去污名化
污名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主体在外在环境制约下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认同。该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切合。为此,在开展具体的安置帮教实践工作中可以引入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中所普遍强调的保密、责任原则,消除制度安排中的比如说就业领域的歧视性政策;在舆论、媒体宣传等领域中消除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负面和污名化形象塑造等。通过行为的规范、生活生产技能的培训提升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帮扶教育消除刑释解教人员心灵上被打下的烙印,避免其产生“自我降格”的心理过程。
(三)丰富社会网络资源,加强政府与NGO之间的合作
借助一些非政府组织,例如我国上海市就有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当地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帮扶回归人员的工作交给专业的社工站,由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来开展工作,既是对政府力量的有效补充,也能够让社会大众对这项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取得人们理解和认可。通过社区工作和行政工作,加强刑释解教人员与社会资源的联系,发挥正式团体、非正式团体的社会辅助性作用。
第五篇:危房拆迁安置申请
危房拆迁安置申请
尊敬的马衙街道办事处领导:
我系马衙街道杨安社区志成村民组村民刘金富,家里共有五口人;其本人患有重病并动过手术,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
现居住的房屋为砖木结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实属危房。面积约为120平米,因长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会给家人造成生命危险。其子女均已长大并急需住房结婚成家。望各级领导视我家实际困难,在拆迁安置项目中安排我户一套面积约为100平米的住房,以解决本户燃眉之急。恳请领导安排为盼!谢谢!!
申请人:刘金富 2014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