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定陶县文化馆
彭强
近年来,定陶县紧紧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的契
机,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龙头,注重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推
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深入细致的开展“非遗,普查
1、提高认识,形成合力。
定陶历史悠久,两千多年来,不仅留存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
产,而且有诸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就
有民间文学《陶朱公传说》、《戚姬的传说》,戏曲剧种《两夹弦》、《定陶皮影》、《柳子戏宋家班》,曲艺《山东南路琴书》,手工技
艺《陶布》,生产商贸习俗《仿山山会》,民间音乐《牛屯大鼓)};
文化空间有著名的仿山山会,它不仅是豫、鲁、苏、皖等省交界
之处定期的大型经贸盛会,还是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和集中展
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场所。多年来,定陶县委、县政府十
分重视这些世代相传既是历史见证、又是珍贵文化资源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也认识到随着经济和
社会的变迁,我县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
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
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
存保护和发展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也多次听取文化主管部
门的专题汇报,多次召开文化工作的专门会议。对此,县文体局
牢固树立全县“非遗”普查保护一盘棋思想,全局上下,形成合力,迎难而上,迅速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高潮。
2、制定方案,组建队伍。
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之后,定陶县人民政府
办公室及时印发了《定陶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实施方
案》,确立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工作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定陶县非物质文化
遗产普查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文体局牵头,迅速抽调县
文化馆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12人,组成4个普查小组,负责全
县普查工作;返聘已离职高级专业人员8人,组成2个专家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普查项目的审核工作。同时,举办了两期
各乡镇宣传委员、文化站长、文艺骨干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
查培训班。
3、细致普查,划片包干。
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普查中不漏项、不缺项,县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严格按照普查要求制做了适合定陶县自身条件的《普查手册》,印制了5000多份详细的《普查表》。把全
县11个乡镇按艺术分布划分成6个版块;每个版块分成8个艺术
门类,实行门类交插,艺术整合;每个艺术门类之间,要求谁表
演、谁讲述、谁记录,谁就在《登记表》上签字,最后由普查小
组汇总,专家分析后,整理归档,以备查询。
二、扎实搞好“非遗,’名录申报
1、挖掘项目内涵,做好基拙工作
经过普查和专家分析比较,从收集到的民间的文学、音乐、戏曲、曲艺、生产商贸习俗等7个文化表现形成中,产生了48
个子项目。在这4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子项目资源的基础上,首先
确立了18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后对每个县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实行专家复查制度,即:对照录音看笔录,对照照
片看传承人,对照传承人看传承脉博,通过寻找历史根据、历史
渊源,以确认该艺术门类、该项目的话体传承人的资格。
2、考证精益求精,求得专家认同
县级名录确认后,民间的文学《陶朱公传说》,戏曲《两夹弦》、《定陶皮影》、《柳子戏宋家班》,音乐《牛屯大鼓》,生产商贸习
俗《仿山山会》6个项目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筛选出
来,成为我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使市级名录能进
一步申报省级名录,我们对6个市级名录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考察
和论证,每个项目的考证结果都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提供给了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有关专家学者。为制做标准的申报文本,使书面材料、电子材料、高分辨照片等附合申报要求,县
财政及时划拨了23万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为进一
步搞好运作,县财政又补充运作资金12万元,使申报工作得以顺
利进行。2007年1月,定陶县申报的民间文学《陶朱公传说}},民间戏曲《两夹弦》、《定陶皮影》,被省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首批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也因此成为除曲阜外,全省县(区)“非
遗”项目中标最多的一个。
随着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查和申报工作并没有停止。取得省级名录就有了冲击国家级名
录的资格。为在全国近3000个省级名录中冲击国家级名录,定陶
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及进调整工作状态,组成了更强有力的申报小组,并从北京、济南、河南、石家庄等大专院校、研究机
构,特邀部分戏曲和民俗等一流的专家学者,亲临定陶进行实地
考察,来指导我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县保护中
心曾4次邀请国家级专家学者,6次邀请省级专家学者;36次去
济南,8次去北京,4次去河南,3次去石家庄,2次去唐山,行
程3万多公里;拜渴专家学者120余人次;查证记录达15万字,录像125小时,录像21小时;采访老艺人210人次;搜集整理珍
贵照片1500余幅;整理原始材料250万字,为最后冲击国家级名
录创造了先决条件。
3、文体反复修改,打造精品工程
一是申报文本的制做。申报文本做为申报项目的“说明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容决定着项目的命
运,传承关系与传承人又是项目的核心。做好的文本经专家指导
后又要重做也早已习惯,每个文本的最后定稿都是几经推敲才能
完成。二是申报专题片的制做。文本定稿后,接着要做的是专题
片解说词的修订,10多分钟的专题片与解说词几乎不差分秒。专
题片用的每个镜头更是百里挑一,有的镜头要重复录制10多遍,最远的镜头是从1000多公里的河南南阳浙川县范蠢故里拍摄完
成的。最难找的镜头是两夹弦剧种的前身“花鼓丁香”,为能更好
地说明两夹弦的来历,拍摄小组先后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寻
找“花鼓丁香”,行程2000多公里,最后在黄河古道上一个不知
名的小村庄,找到了几位以唱“丁香花鼓,戏为生的艺人才得以拍
摄,结果回来制作时,只有镜头,未有录音,县保护中心的人员
又敢紧沿河寻找,才将镜头完成。制做《定陶皮影》专题片时,为求得原生态镜头,三伏天里,县保护中心人员半夜起来帮助老
艺人安装古影箱,点燃着一灯多捻古老的海碗吊灯“拿人”(耍皮
影者),一场影戏拍下来天都亮了。三是相关辅助材料的整合。制
做好文本、专题片,只能是完成了申报工作三分之一的工作量。
原始材料的分类,年代的认定,照片、手搞、家谱和相关器具的整理归纳还很繁琐。为求得认同,在专家指导下,反复筛选重要的身份信息,力求文本、专题片和辅助材料的立体再现,达到文
字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统一,以确保项目的精心打造和制做。
2007年12月29日,定陶县申报的“山东省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民间文学《陶朱公传说》民间戏曲《两
夹弦》(二夹弦)、《定陶皮影》(皮影戏)三个申报项目全部被国
家公示,定陶县的申报项目在全市县(区)、全省县(区)名列第一,为我县、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申报工作中赢得
了荣誉。
三、综合保护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1、名录体系基本形成。
我县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名录确定后,非物质文化遗
产普查保护更加走向深入,确实抢救和保护了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民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弘扬了优良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
产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作用,许多有地方特点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在普查保护中得到定位。
2、文化事业得到振兴。
沉默已久的地方戏曲久旱逢甘露,著名的地方剧种两夹弦更
是如沐春风。县政府拨专款80余万,为剧团购置了流动舞台,更
新了崭新的箱衣道具,剧团新吸收具有戏曲专业学历的青年演员
12人,县人事部门为剧团核定了34人的编制,县劳动部门为离
退休演职员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了演职人员的后顾之忧。剧团
自2007年8月改制以来,已演出260余场,新编历史剧6个,新
编现代戏3个,市、县电视台也录制播放了两夹弦戏的专题节目。
定陶古老的有着近300年历史的皮影戏也挽发了青春,定陶张湾镇政府对这一古老民间戏曲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政策扶持,使古老的皮影戏又在定陶大地开花结果。
随着民间文学《陶朱公传说》的申报成功,定陶县的说唱艺
术也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生根发芽,久违的说唱艺术又出现在街头
巷尾,许多文化活动场合又多了一些“说评书”、“讲故事”、“唱陶
朱公,’的文艺爱好者。
在山东省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上,·定陶县选送的代表菏泽唯
一参赛的民间音乐《牛屯大鼓》荣获金奖,选送的两夹弦小戏曲
《三亲家》荣获银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和利用的有力证明。
3、带动了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
一是50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商圣》拍摄筹备工作。一代商圣
陶朱公居陶十九年间“三致千金”、“富行其德”为太史公司马迁所
褒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搜集整理的陶朱公传说故事、美丽动听的典故有近百篇。为弘扬先贤、传播陶朱公诚信经商的经历,以陶朱公传说故事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一代商圣》已经
县委、县政府与中华经济文化协会协商筹拍50集的电视连续剧,以此把一代商圣陶朱公的儒商文化思想和经营之道推向世界。
二是定陶县委、县政府已在城南2公里处,平整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复垦土地300余亩,用于筹建高水平的商圣文化园,该项目已经中国范氏宗亲会与台湾世界华人杰出代表、范氏后裔
范光陵先生取得联系,并有意为范氏先贤做出贡献。三是商圣墓修复、商圣公园建设也列入了议事日程;范蠢商
学院也正在规划中;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邀请世界杰出华人和国
内成功人士,再建范蠢商贸城,群英汇萃,共铸辉煌。
二00八年五月九日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白丽丽)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给定材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总字数800-1000字。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被誉为“民间文化抢救人”的作家在看完贺兰山岩画后,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一发自内心的感概,不正是在警示人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延续,需要后人来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我国强大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全民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发动全民一起行动,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统筹、规划。然而,一些社会现状仍令人堪忧。当一些古老、特色的的当地传统文化渐渐被当代人淡忘,而外来文明却成为年轻人追逐的趣味时;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表面政绩,发动全县资源“申遗”,而不顾之后的保护导致文化的衰落时;当传统的文化与习俗成为电视屏幕上孩子们看到的影像和记录时......我们已经遗失了过去的记忆,忘记了我们的“根”在何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发动全民的力量。首先,要提升民众对文化保护的意识。这不仅要在宣传上下足够的功夫,还要在教育上灌输保护“非遗”的重要性。政府部门、文化部门要把“非遗”保护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目标来规划,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社会上一些民众破坏和侮辱“非遗”的现状,让民众理解文化的魅力,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政府要扶持民间组织的文化团体,民众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中,那么“非遗”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当地的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正确的保护方案,对“非遗”施行有效、可持续地保护。一方面,政府要咨询相关文物专家们的意见,统筹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政策和执行上做好统一的部署;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征求“非遗”传承人和了解这一内容的民众的想法,把政策真正落实到社会当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民族财富。作家们常在作品中提及的古老戏曲、剪纸和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不能只成为后人翻阅名著时遐想的片段,应是一
种思想在现实中的延续,文化“活着”的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发扬光大。一个有文化积淀的民族,一个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才真正能够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梦,需要全民一起运用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必将振兴!中国龙必将崛起!
第四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
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