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文学名著练习一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A(A.宝钗是因凤姐的建议而没被抄检)
2.B(B.“吓病了老太爷”改为“吓死了老太爷”)
3.A(A.诗社叫做海棠社)
4.A(错在“爱斯梅拉达优美的舞姿使侍卫队队长弗比斯为之倾倒”,为之倾倒的是穷诗人甘果瓦。)
5.D不是魏延,而是马谡
6.D黛玉没有生气,更没有赶走宝钗,而是对宝钗的关心非常感激,并对自己以前的误解表示歉意。
7、【答案】(薛)宝钗。(1分)
她见宝玉挨打,自然流露关心之情,(1分)但又不说出“心疼”二字来。(1分)这些表现了宝钗温柔、贤良、端庄的特点。(2分)
8、【答案】①孔明(诸葛亮)②
徐庶③刘备④周瑜⑤关云长(关羽)(每处1)
9、①关羽(1分)
②“义”——
示例1:身在曹营心在汉。(1
分)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1分)
示例2:华容道义释曹操。(1
分)曹操败走华容道,逃亡途中遭遇关羽,曹操以昔日之情向关羽求情。最终,关羽义释曹操。(1分)
或:千里走单骑,桃园三结义,义释黄汉升,降汉不降曹等。
“勇”——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或: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等。
10、答案:“他”指的是觉新。
他打算中学毕业以后到有名的大学里继续深造,还想到德国(外国)留学,梦想与表妹结婚。由于他的祖父想抱重孙,他父亲便给他定了一门亲事,结婚的对象不是自己所爱的表妹,而且年内就要结婚,婚姻和升学的希望都成了泡影。
1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第四》)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分)
①②
“割鸡”指治理武城县;(1分)“用牛刀”指运用礼乐之道。(1分)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1分)②知错能改,面对子游的反驳能虚心接受。(1分)
(二)1.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但她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终于服毒自杀。《日出》的主题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2.从结构上看,《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看似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源于三位传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于罗兰另一重要的思想,即欧洲统一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3.贾政之女贾元春被加封嫔妃,皇帝特许贾府建造省亲别院。贾府大兴土木,历时半年建成,后元春回家省亲,赐名“大观园”。
4.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重要人物。这个形象的基本特征是贪婪、吝啬、狡诈、凶狠。
5.老人认为自己给打败了,是因为他的马林鱼仅剩一副空骨架。而他的身体、精神疲劳到了极点,他甚至后悔捕到这条鱼。但是,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一位胜利者,不仅仅因为他杀死了许多鲨鱼,更主要的是从他的搏斗经历中,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高傲、坚强的精神,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硬汉”形象。
6.①为联吴抗曹,诸葛亮前往柴桑游说孙权。②面对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的轮番发
难,他晓以利害,谕以情义,一一将他们驳得哑口无言。③终于促成了孙刘联盟。
7.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的扇子跌折,宝玉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一通,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宝玉赴宴回来,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方才作罢。
8.欧也妮母女正在欣赏查理赠送的梳妆匣,恰好被葛朗台撞见。他看到梳妆匣上的金子,眼睛发出亮光,把身子一纵,向梳妆匣扑去。他把首饰盒抓在手里,准备用刀把金子挖下来。欧也妮急了,父女争执起来。直到葛朗台的妻子晕过去,他才住手。
9.(1)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2)“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
10.(1)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2)我们行事时最忌讳不能果断决策,而果断决策的前提就是要听取最合理的各种建议,如果有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建议,那么我们决策起来就比较容易,最可怕的是乱听建议、听一些专业不对口、对问题知之不详的人的胡说八道,那么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练习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练习一
一、填空题 1.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吕纬甫。
2.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3.《莫须有先生传》是著名作家废名的作品。
4.《子夜》中,吴荪甫与赵伯韬矛盾的激化,是由于他与汪派政客杜竹斋联合组织益中信托公司引起的。5.屠维岳和莫干丞是茅盾《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是作品中吴荪甫手下的两员干将。
6.《边城》的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这里,“这个人”是指傩送。7.在《正红旗下》里,老舍作为满族的后裔,讲述一个 满族北京市民衰败 的故事。写得传神的人物是 福海。8.与“京派”相对应“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先锋前卫的文学,其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其代表性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新感觉派的著名作家施蛰存。9.“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这句出自哪篇小说《呼兰河传》的第三章第一句。
10.《倾城之恋》写的是范柳原和白流苏的婚恋故事。11.《李有才》中的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
二、名词解释(任选2题)
1.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主要刊物是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和新创办的《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诗》月刊。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等著名作家成为该会会员,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它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但他们的共同态度是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反对封建文学、鸳鸯蝴蝶派文学和游戏文学,因而被称为“为人生派”,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小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2.新感觉派:三十年代著名的小说流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所以,其小说又称“现代派小说”。其代表人物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他们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意识流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冲突,以快速、跳跃的节奏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生活和人际关系。该派最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是施蛰存,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等。此外,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夜总会的五个人》,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等也是该派有影响的作品。
3.东北作家群:三十年代著名的准文学流派。形成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烽、骆宾基等陆续流亡到关内的东北籍青年作家组成。其作品主要描写处在民族危难之中的东北地区的生活和抗日斗争。其代表作是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为发展第二期的文学增添了新的因素,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文学时期即将到来。
三、简答题(选择做3题)
1.简述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的分析。
在九十年代以前,人们一直是站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上来评价《在酒楼上》这部作品的。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小说中叙事者“我”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事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正是这样一种视点和立场,传统文学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酒楼上》表现了辛亥革命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历史局限性,以及社会势力的强大,从而总结了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历史教训。
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在重写文学史的新的视域下,借鉴英美“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细读的方法,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吕纬甫所讲述的两个故事中。在小说中,大量的篇幅是吕纬甫所讲述的两个故事,一个是他千里迢迢回故乡为三岁上死掉的小弟弟迁坟的故事;一个是他为当年邻居的女孩子顺姑送剪绒花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吕纬甫讲得非常详细,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篇幅。为什么鲁迅要花大力气不厌其烦地讲这两个故事呢?从启蒙主义的立场着眼,写这两件事是为了表现吕纬甫的“颓唐消沉”,“随波逐流”地做一些“无聊的事”。然而当我们暂时忘掉叙事者潜在的审视的目光,只是关注吕纬甫讲述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的情绪。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认为,吕纬甫所做的两件事可能就是鲁迅真正激赏的带有鲜明鲁迅特征的事情,从中让人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光芒。如掘坟的事情,在鲁迅看来,“坟”是过去生命的象征,坟里沉埋的是生命的记忆,而掘坟的行为则象征着对已逝生命的追寻。正因如此,吕纬甫称他宣布掘坟的命令是“一个在我的生命中最为伟大的命令”。而挖到最后,坟中踪影全无,空空如也,这一细节正反映了鲁迅的“虚空”的心理体验。因此,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中叙事者“我”的声音更能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是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和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对话关系。小说更深层次的语义就是由这种对话关系所昭示的。“我”与吕纬甫的潜在对话,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把握和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在文本层面上的印证。鲁迅小说的这种对话性特征决定了鲁迅小说世界的开放性和多重阐释性,很难以单一的标准来判断。
2.结合作品谈谈废名小说的特点。
①用诗人独具的眼光和敏感的心灵,在二、三十年代的农村中寻觅、捕捉田园的遗风,描写哀而不伤的故事,塑造安于自然、达观超脱的人物,是废名田园诗小说的主要内容。如《菱荡》在恬静的描写中荡漾着淳朴的民风,陈聋子、洗衣女人等都能安于平淡,达观自足,在浇菜、采菱、洗衣等日常劳作中优哉游哉,陶然自乐。《桥·灯笼》描写史家奶奶和琴子谈天,从中我们看到了恬淡中的优雅,充满着浓厚的抒情气氛。废名小说的这种被净化了的故事和人物,与现实生活“隔了模糊的界”,给人一种雾中看花的朦胧美。
②以诗的手段抒情造境,描写氛围情趣,是废名小说的主要艺术形式。废名小说重细节而不注重情节,重生活情趣而不注重命运性格,突出描写小说的艺术意境,因而他的小说被人称之为诗化小说。《菱荡》从不同的视角写了陶家村的美景:从远处鸟瞰,重重排列的白壁瓦屋,鳞次栉比的苍翠竹林,潺潺流淌的河水,构成了一幅如画般的风景;坐在枫树下,仰眺菱荡圩,重重远山横卧,菱荡圩象“花蓝”时而装绿叶,时而装红花,茂密的树林掩映的村庄藏匿着白墙小庙,林中偶而听到斧头斫木的声音却难寻伐木人,使人想到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站在坝上俯视菱荡,周遭围着密密的常青树,岸边绿草丛中散着野花,半荡菱叶,半荡白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韵。太阳当顶时,水天一样闪光耀眼,唧唧的水响和寂寞的钓者相映成趣。在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的菱荡人,互相之间和谐融洽,热心相待。菱荡与人融为一体,鲜明地呈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
③用绝句的方式来写小说,形成了废名小说语言的独具特点。即语言的跳跃性,字句之间缺少联系,往往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去填充想象中,语言高度简洁、凝练。同时,废名的语言能雅能俗,雅而不离田园味,俗而绝不土气,各有韵味。如《桥·灯笼》中有一句话:“琴子答,眼睛没有离开灯火,―――忽然她替史家庄唯一的一棵梅花开了一树花!”在这里,琴子一边与史家奶奶聊天,一边却在想象着梅树开花的情形,这之间没有交代,但眼前的灯火、想象中的梅花、以及祖孙俩充满生活情趣的谈话,构成了一种淡雅的意境。3.结合长篇小说《子夜》谈谈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在30年代,一种主要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方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而且影响深远,这就是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
一、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
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相关。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从原来的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全景式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它文学流派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范式,从而决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独有的地位,茅盾在这一流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子夜》和《林家铺子》等一批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代表着这一流派的最高成就。(请结合作品分析)4.简述《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是一部把湘西风土人情、自然景物和人事命运融为一体的抒情小说。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湘西优美的山水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纯美的文学世界,并以这一世界与都市社会的丑恶相对照,用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式,来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弊端。沈从文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的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风俗人情的协调与融合,作者总是用水一般流动的笔致,在诗一般的意境中来展开小说的叙述,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韵味。
《边城》的语言明净质朴、蕴藉自然,是一种散文诗一般的抒情语言。沈从文追求一种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的美文效果,他总能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的基础上,吸纳书面语言、文言文的长处,形成纯正、自然、质朴、蕴藉的语言风格。
5.结合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从“评书“体的小说这一角度来谈谈赵树理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赵树理现代评书体小说的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赵树理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的框架,而汲取了章回体小说讲究情节连贯性和完整性的结构特点:开头总要设法介绍清楚人物,故事连贯到底,最后必定交代人物的结局、下落,做到故事来龙去脉清楚,有头有尾。如《李有才板话》中先介绍李有才这个人物和他的外号的来历,接着通过几个故事,逐一交代阎家山的社会关系、人物关系和矛盾斗争,最后是大团圆式的结局。在故事叙述过程中,又借鉴了传统说书艺术中的“扣子”手法,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并保持故事中的种种关节来吸引读者。整个叙事,脉络清楚,结构完整,又时有波澜,能够抓住读者。
其次,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汲取了传统评书式小说的手法,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言语来展现其性格,很少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
第三、赵树理小说叙事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小说语言艺术探索的成功,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一般的叙述描写中,都是口语化的,他的语言具有明白如话的特点,而且汲取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能琅琅上口,具有可朗读性。6.简述《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表现的是城市平民的命运悲剧,对于这一悲剧的认识,通常认为小说的成功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从而描绘了旧中国城市底层社会的黑暗图景,批判了祥子农民式的个人奋斗的弱点。但是,如果换一个视角,从城市文明病和人性的关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就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就是祥子的悲剧是一个关于人性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悲剧,小说所表现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写了祥子堕落的过程,祥子作为现代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善良愿望的毁灭,是有社会原因的,小说所写的“逃匪”“侦探”等的欺压,包括虎妞对祥子精神上的剥夺,都映现了二三十年代那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使祥子的悲剧有了社会批判的内涵。但作家同时揭示和批判祥子自身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要赚钱,“不得哥儿们”。这些缺陷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一步步趋向堕落的深渊。老舍在城市下层平民身上所发现的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幻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个人奋斗破灭后的苟且忍让,都表现了“老中国的儿女”的弱点,都属于“批判国民性的弱点”的范畴。
在作品中,作者自觉地表现和思考城市文明病是如何与人性冲突的。祥子为什么会堕落?他是被腐败的环境锁住,不得不堕落。作者说他写《骆驼祥子》的目的就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这个地狱就是那个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伦丧的社会,也是被金钱所腐蚀了的人伦关系。像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变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等,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祥子正是在这种“心狱”中,一步步给自己纯洁的心灵泼上污水,一步步走向沉沦,成为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因此,小说揭示了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和兽性”。老舍对城市“欲”(主要是情欲、物欲)的嫌恶,对城市人伦关系中的“丑”的反感,主要出于道德的审视。读者从《骆驼祥子》中看到的城市病态社会的阴暗龌龊的图景中,从中能感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深深的忧虑。7.简述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施蛰存的小说热衷于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的眼光,观察人物的深层心理,尤其是性心理。多表现大都市人物在两性吸引中的苦闷情绪和朝秦暮楚的生活方式,揭示大都市生活的急迫节奏对人物的冲击。8.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打破小说与其它非小说之间的障碍,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散文、诗之间的小说样式,被称为诗化小说。在小说的结构、语言等方面,她的小说是散文化的,而在描写的感情抒发上则是充满着诗情画意,她总能以诗人的眼睛来观察自然与社会,在对自然的精致的品味中,表现自然别致而细腻的情感;也善于发现并描绘故乡风俗、人情中蕴含的诗意。
②小说描写自由地出入现时与回忆、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之间,善于捕捉人、景的细节,并融进作者强烈的感情,风格明丽、凄婉、内含英武之气。
③语言上,常以一种充满灵性的稚拙的笔致(鲁迅称为“越轨的笔致”)追求表达上的情调和韵味。如: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几乎是无以复加的稚拙,单调重复的句型、同义反复,看似类似于“废话”,但从中我们却能惊异地感到其中的情调和韵味。平淡、漫散之中,透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情致,单纯质朴之中上,能体会出其中的盎然情趣。
四、论述题(任选1题)
1.结合鲁迅的小说,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
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这与五四时期的激进、热情、感伤不同,表现为深沉蕴藉,透露出一种“苦的寂寞”,流露出内心的绝望与苍凉,我们把鲁迅小说的这种特点称之为“鲁迅气氛”。“鲁迅气氛”在小说《在酒楼上》的表现具体与小说的下列特点相关:①、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小说的开放性和多重阐释性;②、小说表现的作者心灵深处的冲突;③、回忆的心态。(回忆是现实的救赎方式,标志着现实生活的缺失,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理的慰藉和心灵的归宿感。)
《在酒楼上》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叙述的,但叙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作品的主人公。可是这个“我”又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独立的角色。不但对作品的环境氛围和抒情基调承担着极大的作用,而且自身就融入到小说情节中,和主人公构成对话关系,甚至成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对偶式人物。“他们似乎是一对有着独特心灵感应的孪生人,虽各各不同,又密切相关,骨头连筋。”(汪晖《反抗绝望》第3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究其实,这种对偶式主人公,都各自是作者鲁迅内心的两个侧面,他们的对话背后,正隐藏着20年代中期鲁迅内心深处的冲突。据周作人回忆,《在酒楼上》写到的为小兄弟迁坟的情节,取自作者自己的经历。对照鲁迅的经验和感受,那么,我们也会觉得吕纬甫内心那种对于母亲、对于传统道德的妥协,那种面对辛亥革命后的现实所形成的颓唐而又自责的心态,也是鲁迅曾经有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酒楼上》的叙事特点是将鲁迅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两个孪生兄弟式的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这种独特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经验过的许多矛盾以及绝望、悲苦的心态,是鲁迅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尝试。这在鲁迅小说中也是为数不多的。这种将矛盾着的自己一分为二地转化为两个艺术形象的方法,我们认为是最具有“鲁迅气氛”的。(请参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多处出现“墙”这一意象,你认为所谓“城”或“墙”的象征意义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倾城之恋》中主要有两个空间意象:一个是上海白公馆;另一个是香港。在作者笔下,上海的白公馆是一个压抑窒息、单调无聊的死灭世界。小说开篇就写道:“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的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作为一个时间意象,它浓缩了白公馆那种陈陈相因的旧时代面影,与后面描写到的神仙洞府般的白公馆里的种种陈设共同创设了一个死灭世界。白流苏正是从这样一个凝固的家常时间逃出来的,她要拒绝白公馆的时间轨道,开创私人生命时间。在此,白公馆的时间被赋予了极强的指代意味,代表了年衰、绝望、丑、现实与死亡。因此,上海虽然在小说中也是十里洋场,也有灯红酒绿,但在作者笔下,就像“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种苍凉,与白流苏周围冷漠、残酷的人际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出昏暗、阴森、沉闷,令人感到无限恐怖的氛围,充满着被压抑的悲观绝望的情绪。而另一个空间――香港,表面看来,到处是新奇和洋气,跳舞、郊游、海滩、逛商场、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等等,但在作者笔下也是充满了虚空的心理体验的。:战前,白流苏旅居香港的寓所是“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没有人影儿。„„呼喊着的空虚„„”(教材178~179页)劫后“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这里是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教材183~184页)正如有些评论者认为的那样,张爱玲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具有末世意识的作家之一,而且这是一种彻底的对荒无的体认。在她看来,人心早已虚空,劫难只是彻底地粉碎了历史与文明,一切伦理规范,道德秩序已溃散成一片瓦砾的荒漠,“什么都完了”,,寒风、黄昏、断墙颓垣更增加了这种精神劫难的可怖意味。因此有人用荒凉、苍凉、悲凉来概括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征,我们从《倾城之恋》中的上海和香港正能感受到这种风格。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墙”,“墙”是什么———“冷而粗糙”,“死的颜色”。灰墙代表了一切无生命的东西,现在预言变成了现实。可见张爱玲自始至终没有对现代文明有过任何希望。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说:“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张爱玲具有极敏锐的时代感,她甚至觉得时代仓促得比个人生命还要等不得,时代已在破坏,未来是更大的破坏,在破坏中等待破坏,难怪要生出荒凉。而且这是种“惘惘的威胁”,是一种宿命的力量,人在破坏面前无能为力。只有慌慌张张地追赶着现世中的急功近利。同样,“墙”这一意象,也是悲风习习,透明透亮的人生顿悟,却浸透着如烟似雾的人生失落感,从而使团圆也变成灰冷的、悲凉的团圆。练习二
一、填空题
1.散文《追悼志摩》的作者是胡适。2.中国现代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3.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是《野草》。4.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5.“北京近日多雨,你在长安道上不知也遇到否,想必能增你旅行的许多佳趣”。这句出自周作人的散文《苦雨》。6.《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7.《鬼的生长》属于引起很多争议的“公抄文体”,亦即整篇文章大部分由抄书而成,这是周作人的特殊文体之一。8.散文《月下老人祠下》的作者是俞平伯。
9.散文《儿女》的作者是朱自清。10.《放猖》、《三竿两竿》的作者是废名。
11.《雁荡山的秋月》的作者是郁达夫。12.“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这句出自何其芳的独语。13.沈从文的散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是选自《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描绘坐船经历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的风物和心境。14.《忆狗肉将军》的作者是林语堂。
15.《烛虚·五》表现了40年代后期沈从文创作所追求的“抽象的抒情”的创作特点。
16.张爱玲的《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600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
二、名词解释(任选2题)
1.语丝社: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1924年10月成立于北京,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等共同发起,其成员还有俞平伯、林语堂等。主要刊物是同年创办的《语丝》周刊。它主张“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语丝社以散文成就而著称,其创作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并形成了以“任意而谈,庄谐杂出”为鲜明特色的“语丝文体”,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五四时期在影响和规模上仅次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重要新文学团体。
2.论语派:三十年代著名的散文流派。得名于1932年林语堂在上海创办的《论语》杂志。主要人物除林语堂外,还有周作人等。他们以“知识”和“趣味”为号召,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主张游离于现实斗争之外,标榜中立,给一些不满现实,又缺乏斗争勇气的作者和读者造就了一个“避风港”,同时也攻击左翼作家。鲁迅、茅盾等与他们围绕散文创作的思想与形式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三、简答题(任选做3题)
1.在《追悼志摩》一文中,作者所要追悼的对象,“社会上对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谅解的地方”——注意本文是怎样为他辩解的,由此对作者本人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胡适认为社会上不谅解徐志摩的行为,是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徐志摩的“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胡适抓住社会上对徐志摩严厉批评的两件事――离婚和再婚来分析徐志摩的思想和性格。作者以徐志摩与师友的书信作为依据,来说明徐志摩离婚是要“自由之偿还自由”,以“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这是一种追求“梦想的神圣境界”的行为。从而说明徐志摩的可爱和纯洁的思想与性格。其再婚也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行为,并引用徐志摩的话来说明:“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样,徐志摩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的思想品格就凸现了出来。最后,作者说:“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
通过《追悼志摩》一文,我们对胡适有了一个新的了解。一是胡适作为一位严谨的学者,其为文之谨严。他在为徐志摩辩解的时候,不是以徐志摩的朋友的身份感情用事,意气用事。而是引用志摩同梁启超的三封书信来说明志摩的思想和性格,这样更有说服力,也表现了胡适严谨的学者风范。二是胡适作为志摩的朋友,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真挚的情谊,另一方面,我们也可看出他们之间的志同道合,所谓自由、爱、美的思想,如其是说志摩,不如说是胡适的自况。从文章中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出胡适思想的主要特点。2.简述《女吊》的艺术特色。
《女吊》是鲁迅晚年十分自得的一篇杰作,在艺术上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主要有如下特色:一是夹叙夹议,在叙述中逐步展开议论的表现手法。《女吊》主要叙述的是鲁迅故乡绍兴的一种戏曲形式,作者借“女吊”而展开议论,既有关于“女吊”的相关考证,又有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的分析,议论性内容和叙述交叉进行,一松一紧,使文章呈现出一起一伏的节奏;二是文章征引繁富,有“史才”之笔,围绕着“女吊”博引旁证,既有知识的考证,又有风俗习惯的考正。三是对“女吊”的描绘浓笔重彩,把故乡的风俗习惯写得颇有诗意,这种浓笔重彩的描绘与简约的议论相得益彰。四是讽刺手法的运用,在议论之中,夹杂着尖利的社会讽刺,如“女吊”戏台挂满了纸帽,“就是高长虹之所谓‘纸糊的假冠’”;“自然,自杀是卑怯的行为,鬼魂报仇更不合于科学,但那些都是愚妇人,连字也不认识,敢请‘前进’的文学家和‘战斗’的勇士们不要十分生气罢。我真怕你们要变呆鸟。”“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也决无被报复的恐惧,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我到今年,也愈加看透了这些人面东西的秘密。” 3.结合《苦雨》简述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周作人的散文大体分为“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类。《苦雨》属于后者。这是一篇借物抒怀的“言志”散文。这类散文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是“闲话”风格,周作人认为,写作就是“自己的园地”,纯粹为了自我情致的表达。这种“闲话体”散文有两个特点,一是闲谈的话题轻松随便,二是闲谈的风格亲切平和。常常在普通平凡的事物中,谈出天理物趣,也谈出自己的情感志趣。《苦雨》写各种各样的“雨”,用与友人写信这种“私人化”的文体,在聊天般的自然氛围中,借着回忆、想象,表达自己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落寞的情绪,表达所谓的“中年心态”。第二是“涩味”和“简单味”。周作人常常把口语、文言和欧化语言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和“简单味”,很耐人咀嚼。这种“涩味”和“简单味”还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心绪上的苦涩、哀愁、落寞甚至颓废。第三是周作人散文讲究“趣味”。周作人说:“我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有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苦竹杂记·笠翁与随园》)这种趣味主要是指“文人趣味”和“名士趣味”。如《苦雨》中有这样的句子:“卧在乌篷船里,静听大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意境。”在极平常的事物中,写出风雅的趣味,既自然明净,又风趣文雅。4.谈谈《独语》的艺术特色。
《独语》选自何其芳的《画梦录》,《画梦录》被人称之为“独语体”散文,所谓“独语”是一种内敛式散文叙述方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封闭性和自我指涉性。“独语体”散文不顾及与倾听者的交流,只注重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通过强化自己的内心的孤独感与荒凉感,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内心体验,也实现一种带有幻美色彩的审美追求。如:“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诗一般的语言,想象的材料,独白式的话语,表达的是作者自己内心孤独的心理感受。其次,《画梦录》也是散文诗,有着诗的语言、意境和韵味。在《独语》中,孤寂、悲哀、荒凉的意象堆砌,构成了文章的特色。如:“有一所落寞的古颓的屋子,画壁漫漶,阶石上铺着白藓,像期待着最后的脚步,当我独自时我就神往了。”类似的意象在作品中比比皆是,使整个作品诗意浓郁。5.结合作品简述沈从文散文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散文大致分为三大类,一、以《湘西散记》为代表的表现湘西特异山水景致和风土人情的游记、笔记散文;
二、以《记胡也频》、《记丁玲》、《沈从文自传》为代表的回忆性散文;
三、以《烛虚》为代表的所谓“抽象的抒情”的散文。他的关于湘西的散文同其湘西小说一样,以乡村中国的眼光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和质朴的生命形式,较多了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和笔记的传统,能够简练流畅地写景叙事,穿插着对往昔的追忆,平和之中自有其动人之处。如教材中所选的《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文,描绘了作者坐船由桃园到沅陵的一段水路的风物和心情,其中既有船夫、纤夫的质朴的生活态度和日常生活习性的描写,有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描绘,又有作者对故乡山水的回忆和内心的抒发,还夹杂着作者的思考和议论,“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除了告给我们一些另一时代另一群人在这地面上相斫相杀的故事以外,我们决不会再多知道一些要知道的事情。但这条河流,却告给了我若干年来若干人类的哀乐。„„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沈从文的《烛虚》是他晚年的作品,散文创作追求所谓“抽象的抒情”,在作品的表层,是一种近乎“失语”的寻求表达的焦虑,对于孤独的心境、瞬间的意境、某一难以追忆的情景的描绘,都是片断性的,破碎而难以整合的。《烛虚·五》中关于“宇宙”、“神”、“人”、“美”等的思考,是通过具体的形、色、声、影的体验来表达的,具体的形、色、声、影与“不能表达”的体验之间形成一种反差,一种巨大的张力,使文章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美感体现了京派作家对纯正的散文艺术趣味的追求,为现代抒情散文的艺术追求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四、论述题(任选做1题)
1.结合作品试分析张爱玲的《更衣记》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的《更衣记》是一篇十分独特的散文,开始是用英文写作并在英文刊物《二十世纪》上发表的,后来才翻译成中文。文章以六千字的篇幅写出了衣服的“近代史”,表现了満清以来我国服饰的变迁。在艺术上有如下特色: 1.文章不拘泥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着重于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并在比较中评述女装与男装的区别。
2.文章在取譬和用词上十分灵动和准确。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的风玲”、“一双袖子翩翩而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等。
3.通过服饰来写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如服饰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等等,表现了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重感悟、重体验、率性而为的态度。
2.结合作品试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①鲁迅杂文大多数是议论性的,但杂文又具有文艺性,必须使逻辑力量透过形象表现出来。因此,鲁迅杂文首先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形象性与逻辑性的统一。《灯下漫笔》一文,为了说明中国人的奴隶性,先从自己生活的一件实事(民国初年以钞票换银元)说起,再引用历史上的材料,通过具体形象的东西来论证中国的两个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样,逻辑性的议论就通过形象性的材料表现了出来。同时,鲁迅杂文在强烈的政论性的同时,又含有强烈的诗的激情。如《灯下漫笔》的结尾:“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②“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鲁迅杂文的思想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并从中开发出广阔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犀利的、尖刻的讽刺性。
③鲁迅杂文具有强烈的主观性,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的人和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和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映。
④鲁迅杂文的语言是自由无拘和极富创造力的,他能够自如地驱谴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或口语与文言句式交杂;或排比、重复句式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使文章朴实与华美并存,做到了声情并茂。⑤鲁迅杂文的文体样式十分丰富,自由活泼。练习三
一、填空题
1.《女神》第一辑中的三部诗剧是《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2.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女神》,其中《凤凰涅槃》是诗集中的代表作。
3.“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便 是我呀”这句诗是出自郭沫若的《天狗》。
4.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是《志摩的诗》,第二部诗集是《翡冷翠的一夜》。
5.“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出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6.闻一多的第一部诗集是《红烛》,第二部诗集是《死水》。7.戴望舒的第一部诗集是《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是《雨巷》。
8.“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可心对我们说吗,华羽的乐园鸟,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已荒芜到怎样了?出自戴望舒的《乐园鸟》。
9.《汉园集》是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10.艾青的第一部诗集是《大堰河》。11.冯至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12.穆旦本名查良铮,是现代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二、名词解释(选择做2题)
1.《女神》:五四时期著名的新诗集,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1921年8月出版,是继胡适的《尝试集》之后,现代文学史上第二部个人的新诗集。它分为三辑:第一辑为《女神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三部诗剧;第二辑是诗集最重要的部分,为《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三十首具有代表性的抒情诗;第三辑内容较杂,包括诗人最初的试笔和“五四”之后的作品。《女神》以充分的五四时代精神和成功的自由体形式,把新诗艺术推向了新水平,是白话新诗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标志,是现代浪漫主义的发端。2.新月诗派:二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得名于1924年夏成立在新月社。他们以提倡新格律诗而独树一帜,故又称“格律诗派”。其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和徐志摩。该诗派的形成以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的创办为标志,这时期的主要诗人还有朱湘、饶孟侃、孙大雨、于庚虞、刘梦苇等。该诗派的结束以1931年陈梦家编选的《新月诗派》的出版为标志,这时期又出现了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儒等新诗人。该诗派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湖畔诗社: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1922年成立于杭州,由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共同发起。他们出版有四人诗合集《湖畔》。四人中以汪静之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于同年8月出版的《蕙的风》是他的第一部诗集,也是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以其直率地表达男女爱情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汪静之的第二部诗集是《寂寞的国》,其艺术更加成熟,但影响却不大。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还出版有三人诗合集《春的歌集》。
4.“九叶诗人”:四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流派。得名于1981年出版的诗合集《九叶集》,指四十年找后半期被称为“新现代派”的九位诗人:杭约赫(曹辛之)、辛笛、穆旦、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袁可嘉。主要刊物是《诗创造》和《中国诗歌》。他们的诗主要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但已没有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中的感伤和颓丧,同时,也直接面对现实,描写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和社会现实。在艺术上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但多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或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色彩。
三、简答题(选择做3题)
1.简述《天狗》的艺术特色。《天狗》是郭沬若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歌,作品寄予民间传说中的天狗形象以一种彻底的破坏和否定的时代精神,表现出自由无覊的思想特征。与这种思想特征相对应的,是作品自由无覊的艺术特点,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作品的无覊的想象力,《女神》的艺术想象是与郭沬若的泛神论思想密切相关的,从这种思想出发,世间万物都是他抒写的对象,人与自然的融合成为他的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在《天狗》中,抒情主人公“我”和天狗的合二而一,构成作品神奇的、飞动的、豪放的艺术风格;其次是作品的形象特征,这显然是与作品的艺术想象力密切相关的,一方面,郭沬若的诗歌是直抒胸臆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某一形象来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天狗》正是借助“天狗呑日”的民间传说,来抒发极端自我的破坏的时代精神。再次是作品创造性的自由诗的形式,郭沬若认为:“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主,绝端的自由。”同时又认为“情绪的世界便是一个波动的世界,节奏的世界”。(《论诗三札》、《文学的本质》)因此,《天狗》从形式上看,是十分自由的,诗的行数、节数、字数都不固定,全诗四节,少至4行,多至13行,每行字数少至3字,多至10字,形式上做到了极端的自由。但诗歌又十分讲究节奏,长短句结合,排比与复沓的运用,每节不规则的押韵,形成急促、和谐的节奏。
2.结合作品谈谈闻一多诗歌的主要内容。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其主要诗歌集中在他的两本诗集《红烛》与《死水》中,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大多同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关,可以说,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在闻一多诗歌创作的一根红线。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这主要表现在《红烛》集中,当时闻一多在美国留学,身处异邦的孤独,祖国积弱带来的屈辱,使闻一多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思恋和热爱之情。如流落异国,备爱凌辱所感受到的“失群的孤客”的痛苦;(《孤雁》)对于故土焦灼难眠的思念;(《太阳吟》)对“如花的祖国”的由衷的赞美。(《忆菊》);二是表达回到祖国后痛心疾首的失望和呕心沥血的热爱。如《死水》、《发现》、《一句话》、《祈祷》等。教材中所选的《发现》一诗,诗人满怀爱国激情从海外赶回祖国,国家的现状却使他极度失望,诗人高呼:“我来了”、“我来了”、“不对”、“不对”,内心的悲愤的情绪犹如火山爆发。作品用“噩梦”、“恐怖”来形容自己的内心感受,用“呕出一颗心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诗歌深邃炽热,悲怆激越,写尽了像闻一多这样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和痛苦,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3.结合作品简述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雨巷》就开始显露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
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如在《寻梦者》中,“寻梦者” “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当“梦开出花来时”,他已经“鬓发斑斑”、“眼睛朦胧”,执着的追求精神寄予在众多的朦胧的意象中,在一种类似于民歌的诗歌形式中,表达得既明白,又蕴藉,既清楚,又朦胧。同样,在《乐园鸟》中,作者的矛盾的、对自己理想追求的怀疑和追问,也是通过“乐园鸟”等意象来表现的。其
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寻梦者》和《乐园鸟》两首诗,语言是明白如话的,但显然同民歌不同,表达的思想情绪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现代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的情绪的表达是清楚的,但追求中的疲倦和感伤又是迷惘的、朦胧的、含蓄的,这种既明朗又迷惘的风格,正适合于表现现代人矛盾的心绪。4.简述《预言》这首诗在构思与结构上的特点。
《预言》是《汉园集》诗人何其芳《燕泥集》中的一篇,(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集》)何其芳在谈到《燕泥集》的写作时说:“这里我读着晚唐五代时期的那些精致的冶艳的诗词,蛊惑于那种憔悴的红颜上的妩媚,又在几位„„法兰西诗人的篇什中找到了一种同样的迷醉。”(何其芳《梦中道路》)因此,何其芳的早期诗歌的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是同时交汇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的。《预言》这首诗,写的是充满激情的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青春的感伤。作品在构思和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把前五节充满激情的对爱情的竭力渲染与铺垫,同最后一节的突然翻跌,形成强烈对比,从而表达所谓青春的激情,所谓爱情,只不过是“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的梦幻,从而表达出一种青春感伤的思想情绪。另一方面,最后一节的“突转”,其实前面早已埋下了蛛丝马迹,如“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的猜测,“请停下,停下你长途的奔波”的恳求,“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的哀告,“一定要走吗?等我和你同行”的无奈,等等,形成诗歌一股潜藏的暗流,到最后一节才突然喷发出来,爱情的激情和青春的感伤这两种诗情在明暗、虚实、起伏之间得到充分的表现,形成诗歌丰厚的韵味。
5.卞之琳的《尺人》和《断章》二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尺八》表达的是一种乡愁和对祖国落后的感叹。所谓“尺八”,是一种日本乐器,类似于中国的箫,相传唐代时传入日本,因长度定为一尺八寸,故名“尺八”。1935年春,诗人乘一艘名叫“长安丸”的船来到日本,住在日本古都京都的东北郊,夜半听楼下房东吹奏“尺八”,引起无限乡愁,并发出“对祖国式微的哀愁”的感叹。诗歌根据现代派诗歌“客观化”抒情的需要,先叙述“尺八”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历史,并把自己客观化为一个“海西客”,通过“海西客”的想象,重现日本“番客”在长安访取“尺八”的过程。后半部分,包括括号里的设问和“归去也”的呼唤,是诗人直接抒发的思想感情,诗人从日本在霓虹灯所象征的现代化的繁荣中仍然保留着古代的传统里,感受到一种不可扼制的乡愁和对祖国式微的感叹―――“海西人想带回去失去的悲哀吗?”
《断章》是卞之琳著名的一首短诗,诗歌通过对 “风景”的刹那感悟,讨论了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对这首诗的读解,读者和评论界有多种阐释,有人认为人生不过是一种别人的“装饰”;有人认为,事物是相对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你”在看风景,但“你”也在“看风景人”的视野里成为风景,两者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处于“看”与“被看”的关系和情境中。还有人认为,《断章》是一首情诗,写的是“人”对“情”的无奈和“情”对“人”的捉弄。总之,《断章》所表达的内容与卞之琳诗歌感性与智性相结合的特点相关,在诗歌中,作者把生活中瞬间的感受与对这种感受的悟禅式的体验结合在一起,从而表达一种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
四、论述题(任选做1题)
1.浅析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这首诗歌在思想感情上最大的特点是诗人把个人的感情与民族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诗歌以失去了土地、正戴着皮帽在风雪中逃亡的“农夫”,没有了男人的保护、正蓬首垢面地随着破烂的乌蓬船漂荡的“少妇”,以及在如此寒冷的今夜、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的无数的我们年老的“母亲”三个意象,来象征着祖国所面临的战争带来的苦难。另一方面,诗歌又表达了诗人忧郁的情绪和对人民的深沉的感情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注。诗歌深情地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在艺术上,这首诗歌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的散文化倾向。艾青继承了自由体诗的传统,语言的形式是自由的,无拘无束,自然天成。二是诗歌的意象美。在这首诗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艾青吸取了现代派诗歌的特点,即使用象征、隐喻等诗歌意象来表达感情。三是诗歌的节奏美。在诗中,通过排比、对仗、复沓等形式,来制造一种与诗歌内容和形式相一致的旋律效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诗句在诗中反复吟唱,成为作品忧伤悲愤的主旋律。而排比等方式的运用,形成阴冷压抑的气氛,造成诗歌舒缓的节奏感。2. 结合作品试述穆旦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穆旦是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派即九叶诗派的代表作家,穆旦的诗歌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世界,在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戏剧张力的构造。在诗歌现代性探索方面,40年代的九叶诗人做出了一系列的尝试,如间接性、客观性呈现,感性和知性的结合,戏剧化表达等,这些在穆旦的诗歌中,得到大量的应用,他从“丰富与丰富的痛苦”和“自我分裂”的深刻洞察中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诗艺,即:总是在悖论、反差与不同的因素的对撞中构架自己的诗行。形成一种“张力之美”。这种“张力之美”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经验、语词和诗境的陌生化并置上,他喜欢从对立、矛盾的地方入手,通过两种互相反对的力量的较量,形成诗歌曲折深入的表现力。如“他的痛苦是不断的寻求∕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诗八首》)“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须杀戮,∕而那可厌的我们先得去欢喜。∕知道了‘人’不够,我们再学习∕蹂躏它的方法,排成机械的阵式,∕智力体力蠕动着像一群野兽。”(《出发》)在“相反的极端”中促成诗歌想象力,在形成张力效果的同时,有效地扩展了诗歌的意义空间。这就是所谓的“思想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郑敏语)
第二、用身体来思想。感性和知性的结合,是九叶诗人的一个共同的特征,除了在诗歌中表达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玄思的内涵外,感性与知性的结合还表现为思想的知觉化。即不是用感性形象来象征、隐喻理性思辨,而是让知性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对象。如《诗八首》中,“你我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那里有它的固执,我底惊喜。”这样,理性就成为人的生理上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意象了。
第三、对传统诗意的反动。中国传统诗歌的诗意表现在审美理想的情景交融,均衡和谐,诗歌语言的典雅、含蓄、暗示性等。穆旦诗歌对这种传统的诗意进行了自觉的抵制,他的诗歌境界多是物化的、异质化的现代经验,大量“非诗意”辞句的使用,充满了动荡不宁的现代气息,形成一种理性的推论力量。练习四
一、填空题 1.中国现代第一部戏剧专刊是《戏剧》月刊,现代第一个“讲组织、讲纪律、讲方法”的话剧团体是戏剧协社。2.《获虎之夜》和《一只马蜂》的作者分别是田汉和丁西林。3.“爱美剧”是蒲伯英为反对戏剧的商业化由提倡而掀起的。
4.二十年代,郭沫若创作了三部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5.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主要以匡复、林志成和杨彩玉之间的纠葛为中心情节。
6.《雷雨》中的八个人物是周朴园、蘩漪、侍萍、周萍、鲁大海、鲁贵、;四凤、周冲。
7.《日出》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串线人物,在上流社会方面,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胡
四、洋奴张乔治。
8.郭沫若在四十年代创作的六部历史剧中,《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和《高渐离》以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被称为“战国史剧”。
9.在四十年代的“太平天国史剧”中,产生了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等著名作品。
10.《岁寒图》的作者是陈白尘。《长夜行》的作者是于伶。
二、名词解释(任选2题)
1.民众戏剧社:五四时期著名的文艺社团。1921年3月成立于上海,由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13人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戏剧》月刊。它主张把戏剧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是为人生派文学观在戏剧领域里的反映。他们以批判传统旧戏、介绍西洋话剧、提倡“爱美剧”而著称,对于丰富现代戏剧理论和创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上海艺术剧社:三十年代著名的文艺社团。又称“艺术剧社”,1929年秋成立于上海。由郑伯奇、沈端先(夏衍)等人共同发起,其成员还有冯乃超、钱杏邨、孟超、陈波儿,司徒慧敏等。主要刊物有《艺术》、《沙仑》(均只出一期)。它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戏剧,实现戏剧的大众化,并首次提出了建立“新兴戏剧”(又称“普罗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是最早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戏剧团体。艺术剧社曾组织移动演剧队到工人中演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30年3月,它与摩登剧社发起成立了上海剧社团联合会,为“剧联”的成立做了直接的准备。
3.“剧联”:三十年代著名的文艺社团。“剧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它的前身是1930年3月由上海艺术剧社、摩登剧社发起,联合南国、辛酉、戏剧协社等七个社团成立的上海剧团联合会。同年8月改名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1年1月,又改名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剧联”。这是在三十年代有重大影响、分盟遍布各地的仅次于“左联”的左翼文艺团体。它在介绍进步的戏剧理论,开展左翼戏剧创作和演出,成立工人蓝衫剧团、组织移动剧团、以及推动进步电影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作了许多工作。1935年,它又组织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主办上海业余实验剧团,对话剧表演水平的提高做出很大贡献。
三、简答题(选择做3题)1.简述《酒后》的语言特色。《酒后》是丁西林根据凌叔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独幕喜剧,在语言上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其
一、台词中有丰富的潜台词,隐藏着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和人物的心理。作品写的是:“夫”和“妻”原有一个温暖、平静的家庭,文化层次也比较高,感情也不错。却由于醉酒的客人的存在,引发了小夫妻间的一场对话。通过人“生在世上”与“活在世上”的争论,通过妻子突发奇想,相吻客人,说服丈夫同意,而又临阵退却。这一系列对话,揭示了夫妻感情的微澜,更揭示了中国上层女性微弱、平和、怯懦的爱情追求以及喜剧背后不可言说的悲哀。其
二、语言机智幽默,是一种“几乎无事的喜剧。”作品写的是由于客人的存在而引发的夫妻之间的感情的波动,戏剧冲突仅仅是夫妻之间认识、态度和认识事物角度的不同,丈夫的满足现状、玩世主义与妻子的理想主义形成冲突,而这之间的矛盾是通过机智幽默的语言来实现的。如关于妻子可不可以吻客人的争辩,丈夫同意而妻子态度的突转等,表达了夫妻之间隐藏的悲剧性。2.简述愫方的性格特征。
愫方是《北京人》中塑造的一个有教养又有牺牲精神的传统家庭中的“淑女”形象,她自幼失去父母,寄养在姨夫家里。虽然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却只是处于仆人的地位,养成了温顺忍让的性格。这种性格既有以德报怨、逆来顺受的因素,也有坚韧不屈、自我牺牲的精神,因而在作品中,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一方面,在封建家庭中长期承受着精神的重压,性格有所扭曲,以至一味强调自我牺牲,把留给别人一点快乐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但是她并没有迷失自己的人生目标,她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献给曾文清,促成他成就一番事业。她说:“他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侍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爱„„”然而,曾文清辜负了她的希望,她只好自己离开了这个死寂般的大家庭,其叛逆性说明,愫方不仅是对曾文清绝望,而且是对整个封建大家庭绝望。其意义在于,宣告了以曾氏家族和曾文清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最终会被历史所抛弃的必然命运。3.简述曾文清的性格特征。
曾文清是《北京人》中塑造的一个封建没落阶级的典型人物,是旧北京贵族文化的代表,他一方面能诗善画,知书达礼,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由于没落阶级的寄生生活,养成了他只会品茶养鸟抽大烟的懒惰性格,不敢爱,也不敢恨,是一个连守成也做不到的“废物”。作品通过曾文清的形象,揭示了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封建阶级本身的腐烂。
4.简述《日出》的结构特色。
曹禺完成《雷雨》后曾反省说:“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得有些‘太象戏’了。技巧上,我用的过分。”(《<日出>跋》)因此,在《日出》中,戏剧结构不再像《雷雨》一样集中于几个人物,而是采用散点式结构,用几个片断、用人生中的几个“零碎”来表达一种观念。因此,《日出》的结构特色表现在:一是以主人翁陈白露为串线人物,同时展现大都市高级旅馆和下等妓院两个典型的环境,并把人物分为“有余者”和“不足者”两个对立的世界,以表达他对现代都市所奉行的“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社会现象的抗争。二是利用散点式、多线索的人物展览式结构方式来刻划人物,风格趋于平淡自然。三是在剧中设置打夯工人和他们的歌声作为戏剧的背景,并与“日出”的意象一起,成为作品整体的象征结构。
四、论述题(任选做1题)1.试述曹遇话剧的诗意特征。
近几年来,有人用“诗化现实主义”来概括曹禺戏剧的特征,这与曹禺自己一直强调的“诗样的情怀”,“使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雷雨>序》)的观点是相合的。其话剧的诗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曹禺话剧追求诗与戏剧的融合,追求戏剧的诗的意境。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表现的逻辑也不严密,还常带有偶然性和传奇色彩。如《雷雨》、《日出》、《原野》等作品,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虽然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但情节大起大落,人物性格激烈而趋于极端,背景设计富于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营造是更接近于诗的。
第二、曹禺不是那种冷静、理性的作家,他的创作主要依仗于灵感、情绪、想象、甚至冥想的。如《日出》的写作,是从“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句话中萌发的创作冲动,从《日出》中看,全剧也笼罩在这样的诗意中。
第三、思想的相对模糊和不确定性。曹禺的戏剧不接受任何一种抽象的固定的概念的约束的规范,容易造成一种诗意和美感,给观众留下回味和想象的余地。他关注的往往不是主题、意义等,而是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对人的心理、感情和命运的关注,从而形成一条“情感的汹涌的流”。
第四、艺术上受多方面的影响,戏剧含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等多种因素,受到中国传统戏剧和西方的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等多方面的影响,如《雷雨》与《群鬼》的构思,《日出》与契诃夫的将主观认识通过客观现实展现出来的客观主义态度,《原野》与奥尼尔的《琼斯皇帝》等,这种多方面的影响,也使曹禺的话剧形成一种富有诗意的独异的风格。2.试分析陈白露的性格特征
陈白露是作为现代大都市的产物与象征的高级交际花的形象,她年轻时“喜欢太阳、喜欢春天、喜欢年青”,怀着“飞的欲望”离开家乡独自来到现代大都市,但她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而是永久地“卖”给了大都市里的大旅馆,再也回不去了,不仅是外在的环境不允许,而是“自己所习惯的种种生活方式”“桎梏”了自己,她已经倦怠于飞翔了。但是,她年轻时的朋友方达生的来访,唤醒了她对过去和过去的故事的回忆,也唤醒了她纯洁而善良的天性,这种天性在救助“小东西”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善良与侠义让我们看到了她心灵深处尚未泯灭的美好的东西。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在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已经腐蚀得无力自拔了,但作为一个受损害者,其是非之心和善良的品性尚存,她最后的自杀,既是对社会不满的表现,也是对自身绝望的表现。
第三篇:散文练习及答案(一)[模版]
散文阅读高考集训及答案
(一)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象征着什么?(6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二、【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⑾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⑿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⒀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⒁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⒂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⑾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分)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分)
11.以第⑿~⒂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散文阅读高考集训
(一)答案
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17.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第四层(第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18.“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19.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二、【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
湖殇 熊久红
7.答案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8.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9.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10.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11.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第四篇:歇后语练习(一)及答案
歇 后 语 竞 赛 试 题
姓名
得分
一、填写歇后语的后半部分(100分,每题1分)
1、阿斗当官——
2、挨了巴掌赔不是——
3、八股文的格式——
4、芭蕉插在古树上——
5、白骨精扮新娘——
6、白虎进门——
7、百灵戏牡丹——
8、半路上碰见劫道的——
9、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11、包脚布当孝帽——
13、抱干柴救烈火——
15、逼公鸡下蛋——
17、病入膏肓——
19、裁缝搬家——
21、搽粉进棺材——
23、长衫改夹袄——
25、扯着胡子——
27、成吉思汗的兵马——
29、吃了对门谢隔壁——
31、崇祯皇帝上吊——
33、池中捞藕——
35、出洞的老鼠——
37、初升的太阳——
39、穿西装戴草帽——
41、床底下吹号——
43、慈禧太后听政——
45、此曲只应天上有——
47、崔莺莺患病——
49、打狗看主人——
51、打烂门牙咽肚里——
53、大姑娘说媒——
55、大年三十喂年猪——
57、大象鼻子——
59、当了皇帝想成仙——
61、等公鸡下蛋——
63、电线杆上绑鸡毛——
65、东吴杀人——
67、肚里装公章——
69、端着金碗讨饭——
71、黄河决了口——
73、鸡蛋碰石头——
75、苦海无边——
77、昏官断案——
10、半夜三更放鞭炮——
12、王八吃年糕——
14、爆竹脾气——
16、冰天雪地发牢骚——
18、不听曲子听评书——
20、曹操吃鸡肋——
22、馋猫吃耗子——
24、嫦娥脸上长痣——
26、陈世美不认秦香莲——
28、秤砣跌钢板——
30、吃咸菜长大的——
32、池塘里的泥鳅——
34、出得龙潭,又入虎穴——
36、出门坐飞机——
38、楚汉相争——
40、船上扭秧歌——
42、窗子小跳不进去——
44、此地无银三百两——
46、从小没娘——
48、搭梯子上天——
50、打瞌睡的捡了个枕头——
52、打肿脸充胖子——
54、大肚子走钢丝——
56、大水冲了龙王庙——
58、黛玉焚稿——
60、道士念经——
62、地毯上寻针——
64、丢了西瓜捡芝麻——
66、董存瑞炸碉堡——
68、斗败的公鸡——
70、多年的陈账——
72、黄鼠狼给鸡拜年——
74、镜中花,水中月——
76、裤子里进蚂蚁——
78、孔夫子拜师——
79、鲁班的手艺——
80、没牙的徒弟—— 81、竹笋出土-----82、菜刀切豆腐----83、钉头碰钉子-----84、高山上敲鼓----85、狗咬吕洞宾-----86、关公走麦城----87、铁打的公鸡-----88、鸡蛋碰石头----89、姜太公钓鱼-----90、脚踏西瓜皮----91老鼠钻风箱------92、留得青山在----93、门缝里看人-----94、泥菩萨过河----95、泼出去的水-----96、骑驴看唱本----97、千里送鹅毛-----98、肉包子打狗---99、山中无老虎-----100、司马昭之心----
二、用成语写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10分,每题1分)
1、刘备请诸葛——
2、落地的水银——
3、蚂蚁抬虫子——
4、放虎归山——
5、隔岸观火——
6、八仙过海——
7、韩信将兵——
8、临嫁的姑娘——
9、狼吃东郭先生——
10、既保娘娘,又保太子——
三、歇后语运用(10分,每题2分)(把下列歇后语的序号恰当地填在题目中的括号里)
A、航空公司开业——有机可乘 B、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C、举重比赛——斤斤计较 D、九十老翁学武术——心有余而力不足 E、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大度,而不应该像(),这样,烦恼才会少一点儿,快乐就会多一些。
2、看到他那么困难,我很想帮他一把,可我也是()啊!
3、小王和小林是多年的好友,当小王得知小林有吸毒的恶习时,屡次说服教育他都不改,小王只好()。
4、班主任今天请假,顽皮的小明可高兴了,(),偷偷地溜出了教室,没想到班主任却站在门口,原来班主任有事又回来了。
5、每个班级总有这么几个人,就像()!老师对他们就不能客气了!杀几只鸡给猴子看,让别的人也学学乖!
歇后语填空竞赛试题(答案)
一、1、有名无实
2、奴颜媚骨
3、千篇一律
4、粗枝大叶
5、妖里妖气
6、大难临头
7、鸟语花香
8、凶多吉少
9、措手不及
10、一鸣惊人
11、一步登天
12、铁了心了
13、越帮越忙
14、一点就着
15、故意刁难
16、冷言冷语
17、不可救药
18、说的比唱的好听
19、依依不舍
20、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1、死要面子
22、生吞活剥
23、取长补短
24、美中不足
25、谦虚(牵须)
26、喜新厌旧
27、所向无敌
28、落地有声
29、晕头转向
30、尽管闲事
31、走投无路
32、掀不起大浪
33、拖泥带水
34、祸不单行
35、东张西望
36、远走高飞
37、光芒四射
38、在谋不在勇
39、不土不洋
40、载歌载舞
41、低声下气
42、格格不入
43、独断专行
44、不打自招
45、不同凡响
46、说来话长
47、心病还得心药医
48、走投无路
49、势利眼
50、称心如意
51、吃了哑巴亏
52、冒充富态
53、有口难言
54、铤而走险
55、来不及了
56、自家人不识一家人
57、能屈(曲)能伸
58、忍痛割爱
59、贪得无厌
60、照本宣科
61、没指望
62、吹毛求疵(刺)
63、胆子不小
64、因小失大(不知哪大哪小)
65、嫁祸于人
66、视死如归
67、心心相印
68、垂头丧气
69、装穷叫苦
70、翻不得
71、滔滔不绝 72、没安好心
73、不自量力或自不量力
74、可望而不可即
75、回头是岸
76、坐立不安
77、各打五十大板
78、不耻下问
79、巧夺天工
80、无耻之徒
81、节节高
82、两面光
83、硬碰硬
84、四面闻鸣
85、不识好人心
86、各显神通
87、一毛不拔
88、自不量力
89、愿者上钩
90、滑到哪里是哪里 91、两头受气 92、不怕没柴烧
93、把人看扁了 94、自身难保
95、收不回
96、走着瞧 97、礼轻情义重 98、有去无回 99、猴子当大王
100、路人皆知
二、1、诚心诚意
2、无孔不入
3、个个使劲(同心协力)
4、后患无穷
5、袖手旁观
6、各显神通
7、多多益善
8、满面春风
9、恩将仇报
10、两全其美
三、1、C
2、D
3、B
4、A
5、E。
81、竹笋出土--------节节高
82、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兵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66、王八吃年糕--------铁了心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第五篇:文言文练习(一)(答案)
文言文练习
(一)(答案)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李牧连却之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 B.箕踞而遨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强虏灰飞烟灭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或师焉,或不焉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哀吾生之须臾 D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孔子师郯子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刺客不行 .... C.用心一也 D.挟飞仙以遨游 ....D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 B.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隔离天日 ....D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吾从而师之 D.年十七,好古文 A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外与天际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11.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苟以天下之大 D.而今安在哉 C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 B.不拘于时
C.戍卒叫,函谷举 D.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简析:A 1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秦人不暇自哀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1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是岁,元和四年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 1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 1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如今又在哪里呢?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天边相连,向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我)认为凡是这个州里的山水有点不同常态的,都被我游览过了。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知识渊博,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B
1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之后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不与那些小土堆同类。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D
18.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下来并没有和常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啊。
B.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没有精神寄托,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样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旅游从这里开始。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下就足够羞耻,官大就会有人奉承。C
二、语段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脚,提起脚后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舍:舍不得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C 2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假设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爪牙:爪子和牙齿 C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盘盘焉,囷囷焉 C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以有尺寸之地 B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围绕这个论点,选文分别从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 度进行论证。
B、“輮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D、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A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B.而耻学于师
耻:羞耻,耻辱
C.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D.士大夫之族
族:类
B
25、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C.或不焉
不:通“否”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于是
D
2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27、下列各句中的“其”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其可怪也欤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
28、下列对选文第二段的有关内容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该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该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D.该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D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攒蹙累积,莫得遁 攒:聚集在一起: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界,边际。.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这里指观赏。.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B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是州,恒惴栗 恒:常常 B.觉而起,起而归 觉:睡觉
C.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垤:蚁穴旁的积土。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万化:自然界万物
B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施施而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苍然暮色 其声呜呜然
.. C.不知日之入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D.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吾尝终日而思矣登 ..A 32.选出下列各句中“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例句: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觉而起,起而归 D 33.对选文的有关内容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开头不写游西山,而写遍游永州,自以为尽收美景,作为下文的衬托。“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C.作者以“始得”为题,强调游览西山才是真正游览的开始,以前的游览不可算作游览。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段文字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游西山时寂寞惆怅的心境。D
3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游众山时,作者“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说明作者沈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B.文段中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地描绘出西山的“怪异”之景。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隐含了作者不与世俗之徒为伍的气节。D.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A